2025年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九中高三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仿真(A)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年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九中高三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仿真(A)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年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九中高三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仿真(A)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年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九中高三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仿真(A)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年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九中高三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仿真(A)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九中高三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仿真(A)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赫·喬·韋爾斯認為:“他們反對教皇不是因為他是世界的宗教領袖,而是因為他不是這樣的領袖:因為他本應該是他們的精神領袖,而他卻是一個富有的世俗君主。”這最能說明宗教改革的本質是A.反教皇是政治斗爭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主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爭2.著名史學家馮爾康認為,從殷周到現代,中國古代宗族制度經歷了先秦典型宗族、秦唐間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間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紳衿富人宗族制、近現代宗族變異時代五個階段的變化。這種變化表明我國古代宗族制度A.社會功能逐浙增強B.政治功能徹底消逝C.主體呈官僚化趨勢D.不斷推動社會轉型3.美國商品涌進了中國的各大城市和眾多中小城市,甚至在農村集市上也可見到美國貨。上海的永安、新新、先施等大公司,美貨占其全部貨物的80%。1946年,在天津市場上美貨所占比重是59.16%。這種狀況A.激化了列強在中國的競爭B.直接導致中國的貨幣貶值C.使中國民族工業陷入了困境D.強化了中美戰時同盟關系4.抗戰勝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主要是因為A.蔣介石集團統治力量被削弱B.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壯大C.全國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反對內戰D.扭轉了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屢敗局面5.宋朝對官員的優待達到了歷史的高峰。除享有穩定的俸祿職田收入外,還可以封妻蔭子,免夫役和二稅。即使犯法,也可用“官當”代替刑罰。宋朝的優待A.激發了文人的創新精神 B.導致官員人數不斷膨脹C.推動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是科舉制度發展的必然6.周王朝“封邦建國”是指A.分封同姓諸侯 B.分封異姓諸侯C.將同姓諸侯分插到各地異姓方國間 D.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卿、大夫7.近代英國頒布了一系列法案。1689年《權利法案》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1694年《三年法案》規定,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1701年《王位繼承法》規定,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這說明英國A.國王真正成為“虛君” B.國王的立法權被剝奪C.責任內閣制正式確立 D.君主立憲制日趨完善8.“在意大利城市的商業和政治社會里,需要實用的知識,需要管理社會生活的科學,需要最嚴格意義的文明。而這一需要是以恢復研究久被忽略而尚未完全忘了的古羅馬法律來適應的?!边@段話說明A.羅馬法復蘇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B.羅馬法維護了新興資產階級利益C.文藝復興以闡釋古典文化為旗幟D.人文主義傳播助推近代科學產生9.1927年秋季,蘇聯發生了糧食收購危機。對危機產生的原因,斯大林認為:一是工業發展速度太慢,以致農村商品供應不足;二是個體小農生產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糧;三是富農拒絕把糧食按規定價格賣給國家。但政治局委員布哈林認為危機之所以產生是由于糧價太低,農業賦稅太重,致使谷物生產減少。這表明A.新經濟政策在農村成效不大B.工業優先戰略損害農業發展C.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分歧嚴重D.農業相對落后影響經濟發展10.材料表明19世紀前期,中國在對英國A.棉紡織品貿易一直處于出超地位B.棉紡織品貿易由出超變成了入超C.貿易往來中一直居于出超的地位D.交往中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11.“作為一個將使德國的一代人處于奴役狀態、降低千百萬人的生活水平、剝奪整個國家幸福的政策,即使它可能使我們更加富裕,并且不會撒播令整個歐洲的文明生活衰退的種子,這種政策也是令人憎惡的。”該“政策”出自A.《凡爾賽和約》B.《九國公約》C.《四國條約》D.《開羅宣言》12.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文官不僅是管理系統中的工具,而且是一個有意識形態的群體。這里的“意識形態”發展為時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 B.戰國 C.秦朝 D.西漢13.“文藝復興”原是一個法文詞語,意為“再生”。從其歷史內涵看,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獲得了再生的是A.西歐文學藝術 B.資產階級人文主義C.古希臘-羅馬文明 D.中世紀基督教文明14.一戰后,在列強的爭吵與妥協中達成的重建歐洲政治秩序的重要條約是A.《凡爾賽和約》 B.《五國海軍協定》C.《慕尼黑協定》 D.《九國公約》15.從適用范圍看,《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國家制定的A.適用于所有羅馬人的法律 B.調整國內民族關系的法律C.調整公民內部關系的法律 D.調整羅馬人與外來人關系的法律16.史學家們重視地理研究的主要原因是A.探尋自然與文明關系 B.尋找事件發生的因果C.探討早期的價值觀念 D.展現歷史的發展進程17.鴉片戰爭后,中國政府認為,“領事裁判權”實際是用“以夷制夷”的好辦法讓洋人自己管理自己;認為“協議關稅”是通過關稅包干性質的固定稅率,來減少中外通商沖突和增加清廷財政收入。這表明當時的中國A.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B.逐步卷入世界市場C.在外交上取得較大主動 D.缺乏近代外交觀念18.近年來,菲律賓、日本、韓國等希望不斷減少美國在該國的駐軍數量;2019年1月2日,美國石油勘探船沖進委內瑞拉海域作業后,委總統馬杜羅強硬要求24小時內驅逐所有美國船艦,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國與盟友的矛盾加劇B.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C.歐、日崛起對美國沖擊D.美國對世界控制力減弱19.系統總結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的著作是A.《夢溪筆談》 B.《氾勝之書》 C.《齊民要術》 D.《農政全書》20.據《上海電信史》記載:“1879年9月,大北公司向……申請德律風專營權,條件是向租界提供一整套電話通訊網?!蔽闹惺÷缘臋C構應是A.英國議會 B.總理衙門 C.“工部局” D.上海道臺21.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界不斷掀起軒然大波,涌現各式各樣的社會思潮,形成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下列關于近代中國社會思潮興起的先后順序表述準確的一項是①“中華民國與中華帝國不同……民國是以四萬萬人為主”②“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得以下逮”③“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④“吾人對于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22.西周時期,國君即位要朝于廟,卿大夫就任新的官職也要“告廟”,諸侯覲見天子等重要活動都必須在祖廟舉行重大典禮。這樣規定的主要目的是A.安撫子弟功臣,擴大統治范圍 B.防范諸侯兼并,加強中央集權C.嚴格等級秩序,維護世官制度 D.鞏固宗族關系,增強統治力量23.1890年,普魯士政府的全部候補官員中有40.4%是貴族,1900年為44.6%,到1914年時,這一比例達到了55.5%。這反映出近代德國A.顯露革命苗頭B.政治近代化滯后C.軍國主義強盛D.沒有代議制特征24.下表為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統計表。表中呈現的變化反映了學校名稱朝代入學資格國子學唐朝三品以上官員子孫宋朝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孫太學唐朝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宋朝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門學唐朝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八品以下官員至庶人子弟A.知識分子參政規模不斷擴大 B.科舉制度促進教育發展C.社會等級秩序日益走向瓦解 D.理學正統地位漸趨確立25.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體例寫就的史學著作是A.《史記》 B.《漢書》C.《資治通鑒》 D.《四庫全書》26.古代治國講“帝道”(堯舜禹湯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當朝統治者采用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學D.二程朱熹的理學27.1895年6月,光緒帝頒布的12道新政詔書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銳及其師文廷式暗助光緒尋求宮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責,太監寇良才問斬,文廷式等被定為“翁黨”遭貶斥,宮廷關系緊張。這從側面反映出維新變法A.受制于舊式宮廷政治 B.激化了清廷內外朝矛盾C.改變了清廷權力結構 D.開啟政治博弈的新局面28.蘇(俄)聯在七十余年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如圖所示的幾次較大規模的政策調整。這些政策A.有利于鞏固工農聯盟 B.鞏固了集體農莊的基礎地位C.貫穿計劃經濟的理念 D.反映出農業問題的復雜性29.周武王病逝之后,周公攝政當國,不久出現管叔、蔡叔與武庚(殷商后裔)作亂,史稱“三監叛亂”,這說明A.諸侯之間要求地位平等 B.宗法制度遭到嚴重破壞C.國家內部階級矛盾尖銳 D.制度建設需要不斷完善30.明朝萬歷年間,由于田不賦用,皇帝派親信宦官充當地方“財稅特派員”,宦官用增稅、濫稅的方式大肆搜刮銀兩,致使蘇州爆發了大規??椆し吹V監稅使暴動。從側面反映了A.明朝宦官掌控國家朝政 B.蘇州市民階層發展壯大C.明朝地方制度發生異變 D.蘇州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藝術作品中的歷史圖是法國畫家大衛于1787年創作的油畫《蘇格拉底之死》,描繪了為堅持自由和真理而死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許多藝術史家認為,對大衛作品的解讀,往往被賦予現代政治的含義。問題(1)結合圖片信息及所學知識,解讀該作品的現代政治含義。(2)你如何理解該作品的歷史價值。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莊園是英國中世紀的基層組織。12世紀,隨著工商業經濟發展,城市的創建和復興活動,不少農奴逃離莊園進入城市。農奴還常利用領主法庭及國王法庭等進行合法斗爭。1200年英國王室法令明確規定,如果農奴在城里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自由身份?!俺鞘械目諝庾屓俗杂伞?,成為當時流行諺語。但對于大多數村民而言,他們的生計是與耕地、牧場聯系在一起的,很難一走了之。13世紀末興起的貨幣地租是關鍵性變革。此后勞役折算為貨幣,農奴實際上成為領主的承租人,與自由佃農已沒什么區別。1348—1354年發生的黑死病,英國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來越多的農奴要求擺脫莊園,發起了群眾抵抗,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全面崩潰,英國社會逐漸形成一個富裕農民階層。此后經過宗教改革和圈地運動,英國逐漸確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經營模式。到1750年英國被譽為“歐洲的糧倉”?!幾院蚪ㄐ隆顿Y本主義起源新論》材料二鴉片戰爭后,當中國農民家庭棉手工業開始受到洋布洋紗的沖擊時,即引起人們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說:“近日洋布大行,價才當梭布三之一。吾村專以紡織為業,近聞已無紗可紡,松(江)太(倉)布市削減大半”。從非產棉區到產棉區,洋紗洋布的市場逐漸擴大。隨著自然經濟解體,大量失業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緊張的土地之上:失去副業的農民無力支付高額地租,鄉村的租佃關系變得異常緊張。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動城市畸形繁榮,但作為消費型城市,工業產業并不發達,其結果是大部分人只能過著寄生蟲般的閑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權力;傳統士人講究葉落歸根,而現代大學學到的東西常常是來自西方的知識,當學生畢業回到鄉村后無人與他講話,沒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鄉。鄉村流失的不僅是金錢,更是人才?!幾詤浅忻鳌吨袊Y本主義發展史》費孝通《中國士紳》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英國相比,中國自然經濟解體過程的特點。(3)結合上述材料,分別說明中英兩國自然經濟解體帶來的不同影響。33.古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作為構成的基礎……各要素的組織如不相同,則由以合成的政體也不相同。三個之一為有關城邦一般公務的議事機能;其二為行政機能部分……其三是審判(司法)機能?!詠喞锸慷嗟隆墩螌W》材料二每個國家都有三種權力:立法權、對有關國際法事務的執行權和對民法有關事務的執行權……如果司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之手或同一機構之中,就不會有自由存在……如果司法權與立法權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則將任人宰割……如果同一個人或者由顯要人物、貴族和平民組成的同樣的機構行使以上所說的三種權力即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后果則不堪設想?!系滤锅F材料三(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亞里士多德所論述的“三個要素”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具體表現,并用一句話概括亞里士多德的歷史地位。(2)材料二出自哪本著作?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材料二觀點與材料一、材料三之間有怎樣的聯系?(3)根據材料三,結合西方建筑的發展歷程,分析美國國會大廈等建筑風格的歷史淵源。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據材料“因為他(教皇)本應該是他們的精神領袖,而他卻是一個富有的世俗君主”并結合宗教改革來看,反對教皇就是反對封建君主,實質上是對封建制度的斗爭。D正確;反對教皇只是表面現象,實質上是對封建制度的反對,A錯誤;民主革命指的是反侵略反封建,而宗教改革沒有反對外來侵略,不是民主革命,B錯誤;民族革命是爭取民族的獨立,其主要革命對象是外國的侵略勢力,不符合題意,C錯誤。故選D。2、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我國宗族制度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由秦唐宋元的大宗族大門閥逐漸向地方紳士富豪勢力轉變。結合我國封建制度的演變可知,伴隨著我國君主專制的加強、封建經濟的發展,封建宗族呈現出政治勢力減弱、社會功能增強,主體平民化的特點,故A正確;政治功能徹底消逝說法絕對,B錯誤;材料中說明的是主體呈現平民化趨勢,不是呈現官僚化趨勢,C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到社會轉型的信息,D錯誤。3、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抗日戰爭結束以后,美國向中國傾銷大量商品,甚至達到獨占中國市場的局面,這是美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表現,也是造成中國民族工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故答案為C項??箲鸾Y束后,歐洲列強及日本基本無力和美國抗衡,排除A項;當時直接導致中國貨幣貶值的是國民政府政策,排除B項;當時二戰已經結束,中美雖然還屬于反法西斯同盟,但已不是戰時同盟關系,排除D項。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發動內戰,不惜大肆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取得了在華的政治、經濟等特權。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國貨。4、B【解析】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發動民眾力量,為即將到來的解放戰爭打下來堅實的民眾基礎,所以說抗戰勝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B正確;A不是主要原因;C是抗戰勝利后形式;D是抗日戰爭意義。5、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對官員的優待大大鼓勵了士子從政為官,這在壯大了統治基礎的同時,還導致了冗官,即官員人數不斷膨脹,故B正確;這一措施對激發文人的創新精神沒有直接關系,故A錯誤;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建立的標志,故C錯誤;宋朝對官員的優待和科舉制度發展沒有必然關系,故D錯誤。6、C【解析】

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周王朝分封的對象主要包括宗族子弟、前朝帝王后裔和功臣,所以分封的諸侯既有同姓諸侯,也有異姓諸侯,故排除A、B項;周王朝分封的目的在于鞏固統治,所以將同姓諸侯分插到各地異姓方國之間,故選C項;周王朝分封的是諸侯,而不是卿大夫和士,卿大夫和士是諸侯之下的階層,故排除D項。7、D【解析】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等規定限制了王權,強化了議會權力,說明英國君主立憲制不斷完善,D正確;責任內閣制確立后國王真正成為“虛君”,排除A;國王沒有立法權,排除B;責任內閣制形成時間是1721年,排除C。8、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在意大利城市的商業和政治社會里的發展需要是以恢復研究羅馬法來適應的,這說明羅馬法復蘇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羅馬法維護的是奴隸制階級的利益,并非資產階級的法典;C選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恢復研究羅馬法來適應意大利城市中商業和政治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是強調文藝復興的旗幟;D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近代科學產生的內容。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9、C【解析】由題干描述可知對糧食危機的原因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員布哈林之間的認識是不一致的,說明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嚴重的分歧,故C項正確;新經濟政策實行固定的糧食稅,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這一時期并未確立優先發展工業戰略,故B項錯誤;材料中斯大林認為農業發展落后不利于經濟發展,而布哈林并不認同,且農業相對落后影響經濟發展題干沒有體現,故D項錯誤;10、B【解析】

材料表明,1832年之后英國對華戶口棉紡織品超過了在華進口的土布值,說明了中國對英國棉紡織品由出超變成入超。B正確;1832年之后變為入超地位,A排除;材料只體現了棉紡織品值,不能反映整體貿易往來狀況,C排除;材料未體現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D排除。故選B。11、A【解析】

由材料“作為一個將使德國的一代人處于奴役狀態……這種政策也是令人憎惡的”反映德國人對宰割德國的條約的不滿,結合所學,《凡爾賽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宰割戰敗國的和約,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故A符合題意;《九國公約》實質上是在美國占優勢的基礎上,帝國主義列強建立的對中國的聯合統治,故B不符合題意;《四國條約》主要是瓦解英日同盟,結束了日本和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合作狀態,故C不符合題意;《開羅宣言》協同中美英對日作戰的宗旨,承諾了處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故D不符合題意。12、D【解析】

所謂“有意識形態”指的是以儒家思想為骨架的價值觀,而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正統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D正確;春秋時期儒家思想剛剛興起,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是百家之一,并未成為主流,排除A、B;秦朝主流思想是法家,排除C。13、C【解析】

試題分析:13世紀末期,在意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即文藝復興。故C正確。考點:15-16世紀西歐社會的演變?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藝復興【詳解】14、A【解析】

《凡爾賽和約》是一戰后,在列強的爭吵與妥協中達成的重建歐洲政治秩序的重要條約,A正確;《五國海軍協定》是華盛頓會議中簽訂,規定了美、英、日、法、意各自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總噸位,故B與材料無關;《慕尼黑協定》是二戰前英法德意四國簽訂,以犧牲捷克利益為代價的慕尼黑陰謀,C與材料無關;《九國公約》是華盛頓會議中簽訂,使中國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D錯誤。15、C【解析】試題分析:《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公民法,主要是調整羅馬分民內部的關系,C項符合題意;A項本身表述錯誤,羅馬法不適用于奴隸,不合題意;B、D項是羅馬萬民法的內容,不合題意。故答案為C項??键c: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十二銅表法》。16、A【解析】

地理環境會影響文明,如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史學家們重視地理研究的主要原因是探尋自然與文明關系,A正確;并非所有的歷史事件都與地理環境存在因果聯系,排除B;地理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早期社會價值觀念,排除C;地理環境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因此從地理環境角度不能細致展現歷史發展進程,排除D。17、D【解析】

鴉片戰爭后,中國政府認為“領事裁判權”和“協議關稅”對中國有利。這表明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兩條措施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是缺乏近代外交觀念的表現,故D正確;材料不能說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故A錯誤;材料信息和逐步卷入世界市場無關,故B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外交上取得較大主動,故C錯誤。18、B【解析】

美國與委內瑞拉不是盟友關系,所以美國與盟友矛盾加劇的說法有誤,故排除A項;菲律賓、日本、韓國和委內瑞拉的行為都對美國形成了一定的挑戰,反映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故選B項;題意中沒有反映歐洲對美國的沖擊,故排除C項;題意主要反映了對美國的挑戰,沒有涉及美國控制力的減弱,故排除D項。19、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對材料的解讀能力?!洱R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A是北宋沈括的;B《氾勝之書》是西漢晚期的一部重要農學著作,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學專著。書中記載黃河中游地區耕作原則、作物栽培技術和種子選育等農業生產知識,反映了當時漢族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D是明朝徐光啟??键c: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科技成就????農學20、C【解析】

題干中的“德律風”是電話的音譯,而當時電話的專營權由租界的工部局掌握,選項C正確;英國議會并不直接管理中國事務,排除A;總理衙門負責的是外交事務,并不管理電信用營,選項B排除;題干中的附加條件是為租界提供電話通訊網絡,可見這一機構位于租界,因此選項D排除。21、B【解析】中華民國建立于1912年,此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君民共治是主張君主立憲制,是維新派的觀點,發生在19世紀末;宣傳科學與人權的是新文化運動,發生在1915年;根據材料信息“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新文明之曙光”可知是指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發生在1917年,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真確的是②①③④,故選B。22、D【解析】

材料中的國君即位、卿大夫和諸侯任職或者參加活動的時候需要去祖廟舉行重大典禮,突出的是對血緣關系的重視,即利用宗族血緣關系來鞏固統治,D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宗法血緣關系,與擴大統治范圍無關,A排除;西周時期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B排除;C屬于對材料的曲解,材料強調的是西周利用宗法血緣關系來加強統治,C排除。故選D。23、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有效信息的準確解讀能力。根據材料文字“全部候補官員中有40.4%是貴族”到“44.6%”再到“55.5%”可知,近代德國政治民主化的滯后。A項表述中“專制統治”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表述符合題意,正確;C、D兩項表述都不符合題意,均排除。24、B【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對比唐朝,宋朝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均有所放寬,即面向社會招生范圍不斷擴大,這是科舉制促進教育發展的重要表現,B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入學資格的放寬,與知識分子參政沒有關系,排除A;材料中的變化有利于打破特權階層對入學權的壟斷,但并不意味著社會等級秩序走向瓦解,排除C;材料未涉及理學地位確立的問題,排除D。25、A【解析】

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體例是紀傳體通史,《史記》是這一體例,選項A正確;《漢書》中沒有世家,而且以志代書,選項B排除;選項C是編年體史書,排除;選項D是大型叢書,不是史學著作,排除。26、C【解析】試題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學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其目的是給統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專制;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的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禮法并用”,二程朱熹的理學把儒學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故選C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漢代儒學·董仲舒27、A【解析】

光緒帝在尋求宮外人士以支持變法時受到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舊勢力的打擊,說明維新變法受制于舊式宮廷政治,故選A項;清廷不存在內外朝,排除B項;維新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并沒有改變清廷權力結構和開啟政治博弈的局面,排除CD項。故選A。28、D【解析】

蘇(俄)聯歷史上對糧食政策即農村生產關系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調整,反映出農業問題的復雜性和俄國農業發展的曲折歷程,D項正確;鞏固工農聯盟不適用于糧食專政政策,A項錯誤;集體農莊基礎地位無法體現整個題意,B項錯誤;蘇聯的計劃經濟開始于1928年,C項錯誤。29、D【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周初分封并未改變松散的國家形式,統治秩序尚不穩定,說明制度建設需要不斷完善,因此D選項正確;“三監叛亂”目的是奪權,并非要求地位平等,A選項錯誤;周代宗法制度實行于“三監叛亂”之后,B選項錯誤;這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是階級矛盾,C選項錯誤。故選D。30、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大規??椆⑴c暴動,側面反映出當時蘇州工商業發達,市民階層隊伍壯大,因此B選項正確;僅依據材料信息不能得出A選項,排除;C選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選項不是材料側面體現的內容,排除。故選B。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圖片中蘇格拉底慷慨陳詞宣揚真理不懼死亡,聽者或被其感染或為其即將赴死傷痛不已,作者力圖宣揚一種自由高于一切的精神,這與法國當時政治腐敗、經濟崩潰、啟蒙思想傳播、第三等級要求自身權利的政治需要是相一致的。(2)該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態度,但畢竟是藝術作品,還需要其他史料相印證?!窘馕觥?/p>

(1)據圖片并結合所學可從蘇格拉底慷慨陳詞宣揚真理不懼死亡、聽者或被其感染或為其即將赴死傷痛不已、作者力圖宣揚一種自由高于一切的精神、這與法國當時政治腐敗、經濟崩潰、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