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測評_第1頁
第九單元測評_第2頁
第九單元測評_第3頁
第九單元測評_第4頁
第九單元測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新政協籌備會向社會各界征集國旗圖稿,自發出征求國旗圖案通知以來,國旗審查小組平均每天收到100多幅國旗圖稿,約一個月收到了將近3000件。這些圖稿作者中,工人和職員最多,學生和農民次之。國內各省幾乎都有圖稿寄來,也有從國外寄來的。這反映出()A.國際上積極支持新中國成立工作B.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的建設精神C.人民對于新中國成立的熱情高漲D.全國上下的美術設計氛圍濃厚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黨和政府進行了“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土地改革”等活動。其共同目的是()A.推翻國民政府B.驅逐西方列強C.鞏固人民政權D.向社會主義過渡3.1949年10月到12月,中國先后同蘇聯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到1950年底,包括印度、瑞典等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總計已有19國。這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A.堅持“一邊倒”的方針B.基本消除帝國主義敵視C.努力營造有利外部環境D.積極維護世界大國形象4.(2023廣東韶關高一期末)廣交會創辦于1957年,周恩來曾提到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這說明廣交會創辦的目的是()A.開展“一五”計劃B.推行計劃經濟C.加強與蘇聯合作D.突破西方遏制5.1952年,全國57所高校開設俄語專業,教育部只保留華東師范大學英語系負責培養全國的中學英語師資。“俄語熱”是基于我國當時()A.外交政策轉變B.國家發展戰略C.文化教育改革D.恢復國民經濟6.下圖為發表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一幅宣傳畫《鏟掉田坎連成一片》,該作品意在表現當時中國農民()A.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喜悅B.對社會主義改造的支持C.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智慧D.建成工業化的迫切愿望7.有學者說,1954年憲法既不是一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那樣新民主主義類型的憲法,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這是因為此憲法()A.修正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本原則B.缺乏政治體制上的創新C.堅持了對私營工商業經濟的保護D.體現了社會轉型過渡性8.(2023安徽百校聯考高一期中)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使我國法治建設開始從“過渡期”進入“成型期”,從運動式發展進入穩定、正規發展的軌道。這說明,1954年憲法()A.確立了以法治國的原則B.奠定了法治建設的基礎C.提高了民眾的法律意識D.標志我國法律體系成熟9.中共八大指出,在生產的計劃性方面,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作為補充。在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里,國家市場是主體,附有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補充。這表明當時我國()A.獨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B.正確分析了人民內部矛盾C.沖破了計劃經濟的束縛D.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環節10.某時期生產勞動口號“十五年內超過英國”“爐內煉鋼,爐外煉人”。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學技術不斷進步B.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C.人民群眾積極勞動D.“左”傾思想的嚴重影響11.有人以《人民日報》為例做統計,涉及“高產衛星”一詞的文章,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1960年數據下降主要是由于()A.撥亂反正的實行B.對國民經濟的調整C.自然災害的影響D.“總路線”的指引12.下面是1952年和1978年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結構示意圖。據此可知()A.國民經濟結構協調合理B.國民經濟增速全面提高C.東部地區工業產值減少D.國家工業布局有所改善13.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1958年,徐州市全國勞動模范馮景謙將截煤機截盤由1.8米加長到2.8米,一年為國家增產煤炭12.3萬噸。這體現了當時勞動者()A.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B.敬業守信的優秀品質C.敢于改革的創新意識D.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14.“一邊倒”政策、“求同存異”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結盟”政策的實施反映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工作中始終堅持()A.韜光養晦政策B.獨立自主方針C.睦鄰友好政策D.合作共贏原則15.毛澤東認為,中美關系正?;且话谚€匙。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屬于“鑰匙效應”的是()A.新中國重返聯合國B.中蘇關系全面破裂C.美日聯盟更緊密D.中日兩國正式建交1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向蘇聯、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贈送熊貓;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向美國、法國、英國等西方國家贈送熊貓。20世紀70年代的“熊貓外交”()A.開始突破“一邊倒”方針B.促使雙邊外交局面的形成C.成就主要源于重返聯合國D.反映了外交方向的新變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發布《關于填發土地房產所有證的指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部關于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規定。材料二圖1農民申請加入農業合作社圖2“人民公社好”(1)材料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哪一歷史事件有關?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事件的歷史意義。(6分)(2)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事件分別使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6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指的是國家利益、特別是重大國家利益免受威脅或危害的狀態。隨著時代的變遷,國家安全的內涵不斷豐富,其構成也隨之拓展。傳統的國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軍事安全。隨著冷戰的結束,經濟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國家安全表述為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有機結合,稱之為綜合安全。此外,當代國家安全還應該包括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態安全、社會安全等?!幾择R維野《國家安全·國家利益·新國家安全觀》材料二到1978年的時候,中國基本上解決了當時的兩個最急迫的問題,第一是國家的安全,我們建立了獨立的相對完整的國防工業,尤其是尖端武器,像“兩彈一星”和核潛艇,我們研制成功了,所以國家安全問題解決了。第二,就是我們在當時低收入的條件下,籌措了大量的資金來建立一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種情況是其他發展中國家不靠外援是幾乎沒有的?!幾晕淞Α缎轮袊?0年經濟建設成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和政府為維護國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8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50—70年代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意義。(6分)19.(2023北京石景山高一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時代精神材料一1959年國慶節前夕中國在松遼地區發現了油田,并將其命名為“大慶油田”。當時中國石油工業發展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為了盡快拿下這個大油田,石油工業部組織了大慶油田會戰,會戰中涌現出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先進模范人物。王進喜和工人們艱苦創業,戰勝了各種困難,不怕苦、不怕死,不講工作條件好壞,不計報酬多少,一心想要甩掉中國石油落后的帽子,為國爭光,鑄就了“鐵人精神”。經過三年的石油會戰,中國的原油產量大幅增長,1963年,中國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給了。——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二卷材料二1982年,中共十二大報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闡明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密切關系,認為“物質文明的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建設不但起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保證它的正確的發展方向”。中共十二大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全面論述,標志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基本形成。——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王進喜身上所體現的時代精神的認識。(10分)(2)結合時代背景,簡要說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提出的重要作用。(2分)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周總理修改的《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中方草案》材料一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期間,多次提到中國關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張。他指出:“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處的。”這一主張被兩國領導人認同并寫入了聯合聲明。同年,毛澤東提出:“這五項原則是適合我國的情況的,我國需要長期的和平環境?!?955年萬隆會議通過的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材料二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增長及分布情況時間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1949—1969年151915101970—1979年122515135(1)根據材料一,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目的和意義。(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的特點。(8分)

第九單元測評1.C解析材料主要講述了廣大民眾送審國旗圖稿的數量眾多,這充分地說明了人民對于新中國成立的熱情高漲,C項正確。2.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為鞏固政權,黨和政府進行了“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土地改革”等活動,故選C項。3.C4.D5.B解析據材料可知,1952年我國著手實施“一五”計劃,蘇聯對中國大量援建,因此出現了俄語熱,故選B項。6.B解析材料時間為20世紀50年代中期,宣傳畫反映農民砍掉了田坎使得田地連為一片,符合當時對農業改造,生產資料由私有變為公有,B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分田地,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農民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狀況,并非工業,排除D項。7.D解析1954年憲法既有新民主主義性,又具有社會主義特征,這是由于憲法體現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故選D項。8.B解析據材料可知1954年憲法頒布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進入一個新時期,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治基礎,故選B項。9.A解析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經濟發展形勢,提出了不同于采取完全計劃經濟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根據具體國情開始獨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故選A項;材料與政治角度上的分析人民內部矛盾無關,排除B項;這一時期計劃經濟仍是作為發展方式的主體,排除C項;增強企業活力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排除D項。10.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口號當時是“大躍進”時期大煉鋼鐵的浮夸風現象,是“左”傾思想的體現,并非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D項正確。11.B解析據材料可知,1960年《人民日報》中關于高產衛星的文章數量減少,主要是因為1958年到1959年,“大躍進”運動導致國民經濟發展受阻,因此1960年開始調整國民經濟,故選B項;改革開放后實行撥亂反正,排除A項;自然災害屬于客觀原因,排除C項;“總路線”指引應該會導致“高產衛星”文章數量上升,排除D項。12.D解析由材料圖表可見,到1978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工業總產值結構有所改善,其中東部占比降低,中西部占比得到提高,故選D項;表中雖然中、西部地區有所發展,但與東部地區仍然有較大差距,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得出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是否全面,排除B項;由材料無法判斷東部地區工業產值是否減少,排除C項。13.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們在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