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方竹是我國重要的植物之一,在南方地區廣泛分布,其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較高,是發展山區林下經濟的重要品種之一。我國耕地少山地多,因地制宜發展林下方竹,有助于減少耕地占用,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地經濟效益。此外,方竹筍肉味道鮮美,在市場中也廣受歡迎。但現階段方竹種植模式仍存在一定不足,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方竹林下種植豐產栽培技術要點,以期為種植人員提供參考,實現方竹的科學種植和管理,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關鍵詞:方竹;林木郁閉度;病蟲害防治方竹為禾本科植物,喜半陰,在貴州省內野生方竹的分布代表區域有桐梓縣獅溪鎮柏芷山自然保護區,同時貴州海拔1400m以上濕潤山區也有零星分布,方竹根莖發達,在涵養水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林下經濟的不斷興起和耕地保護政策的不斷收緊,林下套種方竹作為一種集約高效的種植模式越來越得到種植戶的青睞。但方竹作為南方種植者普遍種植的一種經濟作物,常因栽培技術落后、栽培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出現方竹產量低的情況。亟待采用新的豐產栽培手段,提升其產量,促進方竹種植業的良性發展。1野生方竹的生長環境貴州省野生方竹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以上、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的山坡或山谷緩坡落葉闊葉林中。方竹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種植地要求土質疏松、排水性能良好。深入開展方竹培育與種植工作,可以為市場提供營養豐富、綠色天然的產品,推動當地經濟和生態的發展。同時方竹種植區域多以山區為主,擴大方竹的林下種植規模,可以為當地人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提供助力,形成以方竹為核心的產業鏈條。近年來,多地發展方竹種植產業,若方竹種植管理經營得當,在種植第4年就可以獲得經濟效益。在自然條件下,方竹常生長于闊葉落葉林下,受喬木郁閉度的影響較高。而在實際退耕還林種植時,種植戶多未考慮光照及植被伴生作用的影響,采用與林木套種栽培的較少,最終栽種效果不佳。從方竹本身的特性來看,林下種植能夠為方竹提供接近野生狀態的生長環境,喬木林土質相對更加濕潤肥沃,土層也相對更厚,喬木在一定程度上還能為其遮蔽光照,為方竹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此外,林下栽培的方竹獲取的養分更多,其平均出筍率高,長勢好,單株平均成竹數較高,且觀賞性高,便于拓展方竹產業路徑,發展林下經濟[1]。2方竹林下栽培要點2.1林地選擇與處理2.1.1林地選擇林下栽培方竹,最重要的是選擇林地,為方竹的成活和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方竹適合種植于年平均氣溫在16℃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00mm以上的地區。若采取傳統耕地或棄耕地新造林的方式培育方竹,該地的海拔應在1400m以上,交通便利,臨近水源,非牧區,以土壤肥沃濕潤、養分充足、排水性能良好、透氣性強的地塊為宜。若選擇林下套種,則最好選擇在濕潤的緩坡落葉闊葉林中,此類地塊環境與野生方竹的生長地塊相似,土壤肥沃,排水性較好,植后初期夏季林木可以為方竹遮擋陽光,冬季落葉后則能彌補光照不足的問題。2.1.2林地處理造林前,種植人員應在秋季整地,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等布置耕作層。整地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全面整地,即在坡度相對較小的林地上清除表面的雜草和灌木,耕作深度控制在45cm左右。二是帶狀整地,若土壤坡度在25°左右,將種植區域的雜草、灌木去除后耙帶,栽種寬度控制在2~3m即可。三是栽種地的土地坡度若在30°以上,可根據實際選擇合適的地塊,采取帶狀整地與點狀整地相結合的模式進行,需要徹底清理點狀整地種植區1m2范圍內的雜草和灌木。整理好林地后,應及時開展挖穴工作。一般情況下,種植穴的大小為60cm×60cm×50cm,密度控制在1300株/hm2左右,穴中應施加一定量的基肥。2.2幼苗的培育與選擇2.2.1幼苗培育采取培育幼苗后移植栽種的方式,應重視苗圃選擇和作床工作。育苗可選擇在4~5月進行,在培育時應選擇交通便利、臨近水源、溫度適宜、能避開陽光直射的環境,也可選擇大棚進行育苗。苗圃地應選擇相對平整的地塊,便于后期育苗管理,為了提高植后成活率,減少起苗和轉運過程中對苗木造成的損傷,最好采用獨立的無紡布育苗袋進行育苗,大小可選用裝填直徑7cm、高9cm的規格,基質采用無病毒育苗土,育苗時應保證基質處于濕潤狀態,先將基質裝入育苗袋至2/3以上,再將種子放入袋內輕輕按壓,一個育苗袋可放置1~2粒種子,再將育苗袋按0.8m寬的苗床寬度擺放整齊,最后統一蓋上1~2cm厚的基質,為保證種子順利萌發,最好外搭遮陽率在80%左右的遮陽網,以保證苗床陰涼,再在網下搭建簡易塑膜保溫棚進行保溫保濕,正常情況下,經過15~20天,種子即可完成萌發。當種子成功發芽生長后,應重視苗床管理工作,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培育方竹幼苗,主要包括灌溉、施肥工作。方竹喜濕潤,在幼苗管理期間應確保苗床的濕潤度滿足其生長需求。一般采用噴灑的方式澆水,確保水分可以均勻地噴灑在苗床和幼苗的表面。幼苗生長期的營養獲取主要依靠營養液,應將幼苗生長所需的肥料溶解在水中,隨后將其噴灑在苗床上,確保幼苗可以充分吸收肥料,促進其生長。此外,如采用普通腐殖土育苗,應注意苗箱中的雜草清除工作,避免出現幼苗生長養分不足的情況。通常情況下一年生苗可高達30cm以上,該階段幼苗即可進行移栽,因幼苗對養分的需求旺盛,根系生長較快,應盡快在適宜的時間內完成移栽工作。2.2.2分蔸苗選擇除了培育幼苗外,還可以選擇方竹分蔸苗進行移栽,一般選擇2年或3年生、地徑大于2cm的健康苗,其枝葉茂盛、竹節正常,沒有病蟲害。應在選擇好母竹的基礎上,挖掘其竹鞭,挖掘時切口應光滑沒有裂縫。開挖時不能損壞鞭芽和莖基,保持土壤的完整度。選擇好分蔸苗后再準備移栽工作,移栽時其來鞭長應在25cm左右,去鞭長應在35cm左右,有3個以上的健壯鞭芽即可[2]。在運輸過程中,應保證分蔸苗完整,搬運時必須將母竹捆綁起來,使其保持豎直狀態,1~2天內完成栽植。2.3幼苗移栽2.3.1基本要點方竹幼苗移栽是方竹栽培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當幼苗生長到一定時期時,應為其提供更大的生長空間便于出筍。在移栽前,可適當進行煉苗,選擇在雨后或連續陰雨天氣時移栽最佳,可大大減少移栽后缺水所導致的幼苗死亡情況,提高植后成活率,栽植地應選擇在陰涼或郁閉程度相對較高的林區,避免出現陽光直射幼苗的情況,最大程度地確保幼苗移栽后快速適應并成活。此外,在移栽時要注意方竹之間的距離,避免過密種植而影響方竹吸收養分,導致出筍率低。植株間距過大則會造成資源浪費,必須要合理控制栽培間距。方竹移栽時間以每年的冬初至春初為宜,栽植時可以適當修剪幼苗上部枝葉,確保地下部和地上部的水分平衡。栽種時,應隨起隨栽,減少長途運輸。栽種遵循“穴大、淺栽、根舒、緊圍”的要求。此外,栽種前應在施加底肥的穴內回填相對肥沃的表土并壓實,隨后將幼苗放于穴中扶正,或將竹莖傾斜45°左右,回填土壤并分層壓實。種植后就地用草或樹葉蓋住幼苗盤根部,保持土壤的濕潤度。方竹植后的次年9月至10月即可查看植后長勢,應進行一次全面的成活率檢查工作,對成活率低的地塊要認真分析原因,排除因地塊自身原因不適宜種植方竹的地塊,應參考栽植要點在初冬至初春期間進行補植補造工作。2.3.2林木郁閉度控制林下栽培方竹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林木郁閉度,郁閉度對林間地面的受光和受雨情況的影響較為明顯。郁閉度過底,夏季光照過強;郁閉度過高,林木病害易滋生,樹木蒸騰消耗水分過多,導致林間土壤濕潤度不足等問題,以上情況均會影響方竹生長,因此應重視對于林木郁閉度的控制,為方竹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3]。郁閉度就是指林分的密度,是喬木樹冠在地面投影面積與林地面積的比例。不同類型的闊葉林地,應采用不同措施調整郁閉度。若在公益林下種植,應優先采用修枝的方法調整郁閉度;若在商品林下種植,當采用修枝方式無法達到控制郁閉度的目的時,可以適當采用間伐的方式。一般情況下,林木郁閉度在0.3~0.5之間時,方竹的長勢較好,發筍量大,產量較高。但南方大部地區以喬木為主,其郁閉度過低,不符合相關環保政策,會影響喬木的種植效益和環保效益。因此,在喬木林下栽培方竹時,以0.6的郁閉度為佳。此外,在種植過程中,上層林木的郁閉度也應根據實際的竹子生長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在調整過程中,要注意保護下層的竹林,通常情況下,可結合森林撫育項目在幼竹種植前應進行一次林木郁閉度調整,若沒有及時開展調整工作,應在發筍前1個月進行調整。2.3.3其他要點采用林下栽培方竹時,應注意林內衛生和森林防火工作。由于林下種植需要控制林木的郁閉度,在開展修枝和采伐工作時,會殘留大量的枝條和葉片,長時間不處理殘留物不僅會引發病蟲害,還會給森林防火帶來隱患,在調整林木郁閉度后,應及時清理殘余物,最好是直接將其截成短節,或者粉碎處理,就地還林。此外,對于病毒較多的地塊,還應開展消毒工作,使用多菌靈即可。應嚴格規范作業人員的用火情況,盡量避免在林間或野外生火。無論是造林栽培還是在原生林下栽培,均應加強對林木和植物的保護,嚴禁采伐受保護的野生植物。3方竹管理要點3.1培育管理新移栽的幼苗需要專業看護,確保其存活。若發現有露根露鞭的情況,要及時覆蓋表土。對第一批新長出的幼竹,應適當采取間伐撫育的措施,去除其中弱小、密度過大的幼苗,以促進幼竹成林。每年新竹展葉后,應修剪其上梢部,控制其長勢,促進竹鞭生長。3.2成林管理通常情況下,竹林結構是一年、二年生竹比例均為30%,三年、四年生竹比例均為30%,五年、六年生竹比例均為10%。幼苗移栽后的前六年,應在每年的春秋兩季撫育一次,清除其生長區域的雜草并適當追肥。每年的除草工作分別在4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進行。開展全林地除草以及幼苗松土時,應避免損傷竹鞭、竹節。松土除草時應合理控制深淺,靠近植株處較淺,外側較深。施肥時應根據地面坡度選擇合適的施肥方式。定植3年內,采用穴施或溝施均可,隨著竹子的生長發育,可以逐漸采用撒施的方式。每次整體施肥量應控制在90kg/hm2左右,春季主要施加速效肥,秋季則以遲效肥為主[4]。方竹在生長過程中尤其是出筍前需要大量的水分,若出筍前降雨較少,將直接影響方竹的出筍產量,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重視灌溉工作,可采取修建高位蓄水池,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保證水分充足供應。人工灌溉建議以噴灌為主。一方面,噴灌澆水較為均勻,所噴灑區域的方竹基本都能獲取水分,另一方面,噴灌具有較高的節水優勢,并且效率較高。3.3出筍管理方竹出筍是栽培方竹林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培育四年后,方竹即可進入投產期,每年新筍出土的初期和末期應每隔5天左右采筍一次,生長繁盛期3天采筍一次。在采筍的同時要保留一定量的健壯竹筍使其長成新竹。一般方竹筍出土時間在每年的9、10月份,此時,該階段應保持土壤水分充足,應盡量避免出筍地被陽光直射。3.4方竹常見病蟲害與防治技術3.4.1方竹常見蟲害及其防治方竹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蟲害的影響,其中地老虎、蟋蟀、蠐螬等對方竹幼苗的危害較大,蚜蟲、紅蜘蛛等對竹葉的危害較大。針對育苗過程中遭受的蟲害可以采用灌注的方式預防,如使用敵百蟲藥液、馬拉松藥液等灌注苗床,可以取得較好的消殺害蟲的效果[5]。針對威脅竹葉生長的害蟲,則可以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噴灑藥液防治。如針對蚜蟲可以使用樂果乳油,針對竹蝗則可以使用針對性殺蟲劑。3.4.2方竹常見病害及其防治方竹常見病害主要有黑粉病、竹稈腐病等。竹黑粉病主要發生于種植密度較高的竹林內,引起該病的病菌為黑粉菌,其孢子可以借助風力傳播,多見于竹枝和竹筍上。特別是夏季,新竹竹葉大量生長,極易受到侵害。感染黑粉病的竹葉葉鞘呈現淡紫色,葉鞘生長后開裂并露出黑粉。病程加深后,黑粉出現范圍擴大并向下延伸,導致新生竹葉枯死、竹筍死亡。防治黑粉病可以使用20%國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濕粉劑2000~2500倍液防治。連用2次,間隔時間為15天左右。竹稈腐病發病初期會在竹稈中部出現梭形或長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現代漢語語音語調練習試題及答案
- 法學概論與科技發展結合探討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一級Photoshop科目分析試題及答案
- Msoffice高級技能探索試題及答案
- 文學創作中的情感真實與虛幻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計算機一級Msoffice經典試題及答案
- 商業創新與數字孿生新時代的商業智慧
- 餐飲之路模板
- 2025年稅法考試經驗交流試題及答案
- WPS實際應用中的小竅門試題及答案
- 山東省東營市2023年中考化學試題(附真題答案)
- 保潔外包可行性方案
- 防災避險功能綠地規劃
- 大型車禍急救護理
- 無人機裝調檢修工培訓計劃及大綱
- 水域救援培訓課件
- 英文介紹餃子
- 空調維護保養報告范本
- 欽州市中益環保公司利用建筑垃圾制磚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
- 02《心肺復蘇術》教案
- 校園欺凌模擬法庭劇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