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九年級全冊化學 第1章 開啟化學之門 章末練習題(解析版)_第1頁
滬教版九年級全冊化學 第1章 開啟化學之門 章末練習題(解析版)_第2頁
滬教版九年級全冊化學 第1章 開啟化學之門 章末練習題(解析版)_第3頁
滬教版九年級全冊化學 第1章 開啟化學之門 章末練習題(解析版)_第4頁
滬教版九年級全冊化學 第1章 開啟化學之門 章末練習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7/77/77/7第1章開啟化學之門一、選擇題1.以下有關物質性質的描述中,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A.

氧氣能支持燃燒

B.

氫氧化鈉易潮解

C.

碳酸不穩定

D.

鹽酸能與鐵銹反響2.以下成語表達的變化與其他三個有本質區別的是〔

〕A.

鉆木取火

B.

木已成舟

C.

冰凍三尺

D.

鑿壁偷光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以下成就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

濕法煉銅

B.

黑火藥爆炸

C.

用糧食釀酒

D.

玉石雕琢成玉器4.以下物質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質的是〔

〕A.

稀鹽酸用來制藥物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鐵粉用作食品保鮮吸氧劑

D.

酒精用作燃料5.詩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精神財富,以下詩詞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B.

爆竹聲聲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C.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燃燒假設等閑

D.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6.實驗室里幾種物質在互相談論著.你認為它們的表達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A.

試管:同學們不愛惜我,我被摔碎了

B.

鐵釘:好難受啊,我在潮濕空氣中生銹了

C.

燈泡:我通電后發光了,給學生帶來光明

D.

酒精:我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質量怎么就減輕了7.以下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

鹽酸揮發

B.

牛奶發酵

C.

海水曬鹽

D.

干冰升華8.我國有輝煌的古代文明,以下古代工藝包含化學變化的是(

)A.冶鐵并鑄成鐵器

B.用巨石修筑長城

C.琢磨玉石成飾品

D.在甲骨上刻文字9.以下家庭小實驗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

世博會開幕燃放煙花

B.

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釀C.

用NaOH溶液制作葉脈書簽

D.

用明礬溶液制明礬晶體10.以下描述屬于氧氣化學性質的是〔〕A.

通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B.

通過低溫加壓,可使氧氣液化成淡藍色的液體C.

氧氣難溶于水

D.

氧氣是一種性質比擬活潑的氣體,能氧化許多物質11.以下表達中,不屬于物質化學性質的是〔

〕A.

氧氣具有氧化性

B.

硫可以在空氣中燃燒

C.

鋁可以在氧氣中燃燒

D.

硫粉是淡黃色粉末狀固體12.物質的性質決定它的用途,以下物質的性質與用途對應關系不正確的選項是〔

〕A.

氫氣能燃燒理想燃料

B.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作凈水劑C.

濃硫酸具有脫水作用作枯燥劑D.

氧氣具有助燃性用于氣割、氣焊13.以下物質的性質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A.

木炭是一種黑色固體

B.

濃鹽酸的密度是1.19g/cm3

C.

硫可以在氧氣中燃燒

D.

在通常情況下氮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14.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過程屬于〔〕A.

化合反響

B.

化學變化

C.

物理變化

D.

置換反響15.以下變化中,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變化的是〔

〕A.牛奶變酸、蠟燭燃燒

B.礦石冶煉、水分蒸發

C.瓷器破碎、銀器變黑

D.鐵生銹、燈泡通電發光二、填空題16.下述描述生活中物質化學性質的是〔________〕

A.瓷碗易碎

B.輪胎能炸

C.飯菜會餿

D.________17.觀察化學反響的三個階段:________的現象→________的現象→________的現象。18.化學是研究物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一門的科學.19.請從以下物質中選擇適當的物質填空:〔填字母,下同〕A.肥皂水B.氧氣C.氫氣D.明礬〔1〕被稱為最理想的“綠色能源〞是________;〔2〕用于急救病人的是________;

〔3〕常用于區分硬水與軟水的是________;〔4〕常用凈水劑是________

。20.化學是一門以________為根底的科學,________是學習化學的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式.21.根據圖片中的信息答復以下問題:

〔1〕醋酸的化學式為________;

〔2〕樹木上涂刷石灰漿的作用是________;

〔3〕用爐具清潔劑去除油污是因為________。22.“春泛鹽,秋泛硝.〞有些地區的鹽堿地里春天會析出食鹽,到了秋天,又會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該地區某中學的同學們對“硝〞的成分產生了爭議,甲小組同學認為“硝〞中只含有硫酸鈉,乙小組同學認為“硝〞中既含有硫酸鈉,又含有氯化鈉.為了驗證猜測,他們采集了樣品,加適量水完全溶解后,過濾,濾液備用.

請你和他們一起完成探究.

〔1〕甲小組同學的實驗如下:

取少量濾液放入試管中,滴加過量的氯化鋇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

,反響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2〕乙小組同學的實驗如下:

取少量濾液放入試管中,滴加過量的硝酸鋇溶液和稀硝酸,過濾,再向濾液中滴加________

.如果乙小組的觀點正確,現象應該是________

〔3〕你認為甲、乙兩小組的實驗設計哪個合理,理由是________。23.以下關于木炭的描述: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體;②木炭能燃燒;③我國某些地方冬天有時用木炭來取暖;④將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藥;⑥取一小塊木炭點燃,放入氧氣瓶中燃燒,發出白光.

屬于物理變化的是________

〔填序號,下同〕,屬于化學變化的是________

,屬于用途的________.三、綜合題24.寫出以下錯誤操縱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1〕取用藥品時,瓶塞正放在桌面上:________;〔2〕取用液體藥品時,標簽沒有正對手心:________;〔3〕向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________.25.化學是以自然界的物質為研究對象,它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及變化規律等。指出以下研究涉及食鹽的哪個方面。〔1〕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及它的味道:________;〔2〕食鹽中含有哪些元素:________;〔3〕食鹽的外形為什么是立方體:________;〔4〕向食鹽水中通電得到的物質是什么:________。答案解析一、選擇題1.【答案】B【解析】A.選項氧氣能支持燃燒,屬于化學性質,A不符合題意;

B.選項氫氧化鈉易潮解,為吸收水分沒有發生跟化學變化,屬于物理性質,B不符合題意;

C.選項碳酸不穩定,屬于化學性質,C不符合題意;

D.選項鹽酸能與鐵銹反響,發生化學變化,屬于化學性質,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分析】物理性質是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化學性質,是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二者的本質區別是是否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2.【答案】A【解析】:A、鉆木取火包括木柴的燃燒,屬于化學變化;B、木已成舟只是形狀發生改變,屬于物理變化;

C、冰凍三尺只是狀態發生了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D、鑿壁偷光只是將墻壁鑿洞,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應選A.

【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確實定.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要依據在變化過程中有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生成其他物質的是化學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是物理變化3.【答案】D【解析】:A、濕法煉銅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B、黑火藥爆炸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C、糧食釀酒過程中有新物質酒精生成,屬于化學變化.D、玉石雕琢成玉器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應選D.【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據此分析判斷.4.【答案】B【解析】【解答】A、稀鹽酸用來制藥物,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表現出來,是利用了其化學性質,A不符合題意;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華時吸熱的性質,,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質,B符合題意;

C、鐵粉用作食品保鮮吸氧劑,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表現出來,是利用了其化學性質,C不符合題意;

D、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是利用了其化學性質,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分析】物質的化學性質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物質的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5.【答案】D【解析】【解答】解:A、蠟炬成灰淚始干過程中,蠟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屬于化學變化;B、爆竹聲聲一歲除過程中,煙花爆竹燃放時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質,屬于化學變化;

C、烈火燃燒假設等閑過程中,碳酸鈣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屬于化學變化;

D、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過程中沒有生成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

應選:D.

【分析】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判斷化學變化的唯一標準是有新物質生成.6.【答案】B【解析】【解答】解:A、試管被摔碎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B、鐵釘生銹過程中有新物質鐵銹生成,屬于化學變化.C、燈泡發光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D、酒精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質量減輕是因為酒精具有揮發性,此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應選B.【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據此分析判斷.7.【答案】B【解析】【解答】A、鹽酸揮發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A不符合題意

B、牛奶發酵的過程中有新物質氧化鐵生成,屬于化學變化;B符合題意

C、海水曬鹽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發生了水的蒸發,屬于物理變化;C不符合題意

D、干冰升華只是二氧化碳由固態轉化成了氣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是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是物理變化。據此分析解答8.【答案】A【解析】【解答】A、冶鐵并鑄成鐵器,生成了其他物質,屬于化學變化,A符合題意;B、用巨石修筑長城,沒有生成其他物質,屬于物理變化,B不符合題意;C、琢磨玉石成飾品,僅是物質形態的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屬于物理變化,C不符合題意;D、在甲骨上刻文字,僅是物質形態的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屬于物理變化,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分析】化學變化是指變化時生成了其他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9.【答案】D【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差異.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如果有新物質生成,那么屬于化學變化;反之,那么是物理變化.【解答】A、燃放煙花,發生了可燃物的燃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B、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釀,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C、用NaOH溶液制作葉脈書簽,葉片受藥品的腐蝕,柔軟的局部就易被除去而留下葉脈,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D、用明礬溶液制明礬晶體,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應選D.【點評】正確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關鍵是判斷是否有新物質的生成,沒有新物質生成的是物理變化.10.【答案】D【解析】【解答】解:A、顏色、狀態,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氧氣的物理性質,應選項錯誤.B、通過低溫加壓,可使氧氣液化成淡藍色的液體,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氧氣的物理性質,應選項錯誤.C、溶解性,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氧氣的物理性質,應選項錯誤.D、氧氣是一種性質比擬活潑的氣體,能氧化許多物質,需要通過化學反響才能表現出來,屬于氧氣的化學性質,應選項正確.應選:D.【分析】物質的化學性質是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物理性質是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包括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溶解性等,化學性質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穩定性、復原性等.11.【答案】D【解析】【解答】A、氧氣具有氧化性,是通過氧氣具有助燃性表現出來的,故A屬于化學性質,A不符合題意;B、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屬于化學變化,所以硫可以在空氣中燃燒屬于化學性質,B不符合題意;C、鋁燃燒生成氧化鋁,屬于化學變化,所以鋁可以在氧氣中燃燒屬于化學性質,C不符合題意;D、硫粉是淡黃色粉末狀固體屬于物質的顏色,屬于物理性質,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

【分析】物理性質是指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化學性質是指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據此分析判斷即可.12.【答案】C【解析】【分析】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要掌握物質的性質,只有充分了解物質的性質才能對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解答】A、氫氣具有可燃性,其燃燒后的產物為水,不會污染空氣,所以被認為是最理想的燃料,故A的對應關系正確,故不選;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結構,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一些色素和異味,可以用作凈水劑,故B的對應關系正確,故不選;

C、濃硫酸之所以可以用作枯燥劑是因為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而不是因為濃硫酸的脫水性,所以C的對應關系不正確,應選;

D、氧氣具有助燃性,所以可以在氣割、氣焊中提供氧氣,故D的對應關系正確,故不選.

應選C.【點評】此題涉及的知識比擬多,主要考查了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的科學規律,同學們在學習中要多思考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的關系13.【答案】C【解析】【解答】解:A、木炭是一種黑色固體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不符合題意;

B、濃鹽酸的密度是1.19g/cm3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不符合題意;

C、硫可以在氧氣中燃燒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故符合題意;

D、在通常情況下氮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不符合題意.

應選:C.

【分析】物質的化學性質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物質的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14.【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反響前、反響后的物質種類來看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從而判斷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還需了解四大根本反響類型.

【解答】由題目中所給信息: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可知,反響前的物質是水,反響后的物質是氫氣和氧氣,有新物質生成,所以屬于化學變化,由一種物質分解生成了兩種物質屬于分解反響.

應選B.

【點評】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分解反響是一變多的反響,化合反響是多變一的反響,置換反響是單質與化合物反響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15.【答案】C【解析】【解答】A、牛奶變酸生成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所有物質燃燒均生成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選項不符合題意;B、礦石冶煉生成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水分蒸發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選項不符合題意;C、瓷器破碎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銀器變黑是銀在空氣中久置,生成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選項符合題意;D、鐵生銹生成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燈泡發光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選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根據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特點分析,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判斷變化種類就是看變化后有沒有新物質生成。

二、填空題16.【答案】C;酒精易燃等【解析】【解答】A.瓷碗易碎屬于物理性質,A不符合題意

B.輪胎能炸,屬于物理性質,B不符合題意。

C.飯菜會餿,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性質,C符合題意。

D.酒精易燃等屬于化學性質。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酒精易燃等【分析】物質通過化學變化變現出來的性質是化學性質,不通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是物理性質17.【答案】反響前;反響進行時;反響后【解析】【解答】觀察化學變化在觀察反響的整個過程,即反響前、反響中、反響后都要觀察。【分析】根據觀察的實驗方法要求分析。18.【答案】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律【解析】【解答】解: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研究對象是物質,研究內容有組成、結構、性質、變化、用途等.故答案為: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律.

【分析】根據化學的定義和研究內容進行分析解答即可.19.【答案】C;B

?;A

?;D【解析】【解答】

〔1〕氫氣燃燒只生成水,不污染空氣,是理想的“綠色能源〞,故填:C;

〔2〕氧氣能幫助呼吸,能用于急救病人,故填:B;

〔3〕肥皂水能用于區分硬水和軟水,故填:A;

〔4〕明礬溶于水能形成膠體,吸附水中的懸浮雜質,常用于凈水,故填:D.

【分析】此題考查了常見物質的用途,完成此題,可以依據物質的性質進行.20.【答案】實驗;科學探究【解析】【解答】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根底的科學,化學的許多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科學探究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故答案為:實驗;科學探究.

【分析】根據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根底的科學、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進行分析解答即可.21.【答案】CH3COOH;保護樹木,防止凍傷,并防止害蟲生卵。;爐具清潔劑的成分是氫氧化鈉,它能和油污發生化學反響,去除油污【解析】【解答】〔1〕CH3COOH

〔2〕保護樹木,防止凍傷,并防止害蟲生卵。

〔3〕爐具清潔劑的成分是氫氧化鈉,它能和油污發生化學反響,去除油污

【分析】初中化學根底知識。22.【答案】有白色沉淀產生;Na2SO4+BaCl2═BaSO4↓+2NaCl;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乙小組合理,甲小組在實驗中沒有證明不含氯化鈉〔或乙小組在實驗過程中既證明了含有硫酸鈉,又證明了含有氯化鈉〕【解析】【解答】解:〔1〕鋇離子遇硫酸根,生成硫酸鋇沉淀,根據復分解反響的特點,書寫化學方程式;

〔2〕鋇離子被除掉,再參加硝酸銀,再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那么原溶液一定含有氯離子;

〔3〕正確評價化學的實驗方案的設計.

故答為:

〔1〕有白色沉淀產生,Na2SO4+BaCl2═BaSO4↓+2NaCl

〔2〕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

〔3〕乙小組合理,甲小組在實驗中沒有證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