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歷史中國和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和基本問題_第1頁
大學歷史中國和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和基本問題_第2頁
大學歷史中國和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和基本問題_第3頁
大學歷史中國和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和基本問題_第4頁
大學歷史中國和世界近代史名詞解釋和基本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電近代史部臺

租界

帝國主義列強根據和中國清政府締結的不平等條約,以居住和經商為名,在通商口岸

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最早在中國取得租界的是英國。列強在租界內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

管轄權,形成“國中之國”,嚴重破壞中國主權。

東南互保

面對義和團在北部中國的反帝斗爭,為保護自己在華的侵略權益,各帝國主義國家與東

南督撫相互勾結。1901年6月,制定《東南互保章程》。“東南互保”表現了東南地區當

權的洋務派官員與西方列強合作抵制義和團的意向,它維護了列強在長江流域和華南的利益,

破壞了東南各省人民反帝斗爭的發展。

《四洲志》

清林則徐編,一卷。本書是林則徐在廣東主持禁煙時,為了解西方情況,請人譯述英人

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輯而成。書中所記為世界五大洲中30多國的地理和歷史,是當

時中國一部較有系統的世界地理志。

直皖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皖系首領、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以參戰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

同英、美支持的直系軍閥曹銀、吳佩孚及奉系軍閥張作霖發生沖突。1920年7月14日,直

奉兩系聯合對皖系發動戰爭。至18日,皖軍戰敗,段棋瑞通電辭職,直奉軍閥控制了北京

中央政權。

五口通商大臣

清末派駐廣州管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辦理通商、交涉事務的欽差

大臣,1844年設立。由兩廣總督兼職。1859年將五口通商大臣移駐上海,改由兩江總督兼

職。1861年劃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管轄。1866年因通商口岸已擴展至長江各口,改稱南洋

通商大臣。

時務報

清末維新派的報刊。上海強學會被扼殺后,會員黃遵憲、汪康年等倡議以學會余款創辦

報館,以繼續宣傳維新變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時務報》。“百日維新”中,

康有為想利用《時務報》進一步推動變法,乃通過光緒帝宣布改《時務報》為官報,并派自

己督辦《時務官報》。于1898年8月改《時務報》為《昌言報》.因戊戌政變,《昌言報》

亦停辦。

孫中山

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先驅。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遂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

出“驅除勒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

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得到各省響應,導致清朝專制統治

的覆滅,是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反袁。1917年,開展護法運

動。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擔任總理。1921年再舉護法旗幟。1924年1月

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解釋其三民主義。1925年3月

12日逝世。

輪船招商局

清末最早設立的最大輪船航運企業。1872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正式成立。總局

設上海。承運漕糧,兼攬商貨。。1885年經盛宣懷改為官督商辦。

《資政新篇》

洪仁耳提出的太平天國后期的施政綱領。在政治方面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方面主

張興辦近代化的工礦交通事業;在改良社會方面主張發展近代文化衛生福利事業;在法律方

面主張善待輕犯、改革刑罰制度,等等。但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未能實施。

欽定憲法大綱

1908年中國清政府頒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共計23條,由“君上大權”

和“臣民權利義務”兩部分構成。《欽定憲法大綱》確認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改革方向,但

由于君權強大,議院立法權和監督權非常有限,臣民的自由權利微不足道并缺乏有效保障。

汪精衛

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0年3月謀刺攝政王載洋,武昌起義后獲釋。曾任《民報》

主編。1927年在武漢發動七?一五事變,寧滬漢三方合流后,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931

年5月,聯合反蔣各派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

《瀛環志略》

是近代中國人系統介紹世界史地知識的名著。其中對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介紹尤為詳

細,對中國人很少「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記述。

《校邠廬抗議》

馮桂芬在1861年寫成的《校邠廬抗議》一系列政論中,明確提出“采西學”、“制洋

器”的主張。這個指導思想,不僅成為興辦洋務的綱領,也成為后來流行一時的所謂“中學

為體,西學為用”理論的濫觴。

《盛世危言》

鄭觀應的《盛世危言》,是中國思想界中一部較早地認真考慮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

變的著作。《盛世危言》是一個全面系統地學習西方社會的綱領,它不諱言中國在社會生活

的許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從政治、經濟、教育、輿論、司法等諸方面對中國社會進行

改造的方案。

《穿鼻草約》

琦善與義律簽定的,《穿鼻草約》的內容是:(1)中國割讓香港與英國,但中國得在香

港設關收稅,如在黃浦一樣。(2)賠款六百萬元,五年交清。(3)中、英官吏平等。(4)

廣州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復市。在英國方面,即時退還定海。

《南京條約》附件

指《虎門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o1843年10月8日,英國強迫清政府在虎門訂立

了《善后事宜清冊附粘和約》,又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通常稱為《虎門條約》或

《虎門附約》。共16款,附有《小船定例》3款。主要內容為:1.“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

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這就是英國取得片面的最惠國待遇。2.英國可以在五口

租地建屋。這項規定成為日后“租界”制度的開始。同一天,英國又強迫清政府在虎門訂立

了《議定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通商章程》,又稱為《五口通商章程》,作為

《虎門條約》的一部分。共15款,還附有一個《海關稅則》。主要內容為:1.凡中國人與

英國人“交涉詞訟”,“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即定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

(即領事館)照辦”,即承認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2.規定絕大部分貨物的稅率為值百抽五,

遂開中國和外國協定關稅的惡例。

顧盛

(1800—1879),美國外交官,律師出身,眾議院議員。1843年,他受美國總統泰祿委

派,以專使身份來華。次年2月,他到達澳門后,立即同兩廣總督程采交涉,要求到北京向

皇帝呈遞國書,跟中國訂立“永遠和好條約”。他的要求被拒絕,就用炮艦相威脅。7月3

日,他同清朝欽差大臣耆英在望廈村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此約成了中國和法國以及其

他國家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

中美《望廈條約》

又稱《中美五口貿易章程》。美國侵略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844年7月3日,

美國專使顧盛以戰爭相威脅,強迫清兩廣總督耆英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簽訂。共34款。附

有《海關稅則》。條約規定美國享受英國在《南京條約》和附件中的各種特權外,還擴大了

領事裁判權,并規定,美國人有權在五個通商口岸租地建樓、開設醫院和教堂;美國兵船可

以到中國沿海各港口“巡查貿易”;對在華的美國人,清政府必須“時加保護,令其身家安

全”。12年后對五口貿易等條款可以“稍為變通”,為以后借口“修約”以索取更多侵略

特權埋下伏筆。

中法《黃埔條約》

又稱《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法國侵略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844年10月24日,

法國專使剌萼尼強迫清兩廣總督耆英在停泊于廣州黃埔的法艦阿吉默特號上簽訂。共36款,

附有《海關稅則》。條約規定除取得英美兩國在條約中規定的侵略權益外,還規定法國人得

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國不能“觸犯毀壞”。不久,法國又強迫清政府取消長達一百多年

的對天主教的禁令。

“在華領事裁判權”

乃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強迫中國與之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中規定的一種司法特權。

依照這種特權,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的管轄,不

論其發生何種違背中國法律的違法或犯罪行為,或成為民事刑事訴訟的當事人時,中國司法

機關無權裁判,只能由該國領事或由其設在中國的司法機構依據其本國法律裁判。故“領事

裁判權”也稱“治外法權”。

亞羅號事件

1856年10月8日,英國侵略者制造“亞羅號事件”。1853年英美等國掀起了“修約”

交涉未能得逞。10月初,一艘100噸的中國商船“亞羅號”,自廈門開往廣州,停泊黃浦。

船上水手全是中國人,船主蘇亞成也是中國人。該船曾被海盜奪去。為了方便于走私,該船

曾在香港英國政府領過登記證。10月8日,廣東水師船捕走窩藏在船上的2名中國海盜和

10名有嫌疑的中國水手。不想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卻借口該船曾在香港注冊,領有執照,

硬說是英國船,甚至捏造說中國水師曾扯下船上英國旗,侮辱了英國,無理要求兩廣總督葉

名琛立即釋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當22日,葉名琛把12人全部送還時,巴夏禮仍然

拒收,連葉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絕拆閱。23日英駐華海軍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第二次鴉

片戰爭爆發。這樣“亞羅號事件”成為了英國政府蓄意挑起侵華戰爭的借口。

通商章程善后條約

又稱《中英通商章程》。《中英天津條約》的補充條款。1858年(咸豐八年)11月8

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上海簽訂。共十款,附有《海關稅則》。

主要內容:(1)海關聘用英人;(2)海關對進出口貨一律按時價值百抽五征稅;(3)洋

貨運銷內地,只納子口稅百分之二點五,不再納厘金稅;(4)允許鴉片進口,每百斤納進

口稅三十兩。從此,鴉片公開輸入,外貨充斥中國市場。

馬神甫事件

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違約非法潛入我國廣西省西林縣傳教,吸收地痞流氓

入教,勾結當地土豪劣紳,無惡不作,激起民憤。1856年2月,西林知縣張鳴鳳逮捕馬賴

等26人,并依法處死馬賴。法國政府以此事件為借口,同英國一起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

次鴉片戰爭。

奕昕

(1833-1898),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1851年(咸豐元年)封為

恭親王。1860年9月,咸豐帝于英法聯軍攻陷通州八里橋后逃往熱河,令奕留守北京,“督

辦和局”。10月24日、25日,奕先后與英法代表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書,并訂立《北京

條約》。1861年1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奕、桂良、文祥受命為總署大臣。8月,咸

豐帝在熱河病死。11月,奕與慈禧勾結,利用領有重兵駐扎北京一帶的勝保,發動政變,

搞掉了當權的以肅順為核心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從此,慈禧垂簾聽政,奕為議政王,掌管軍

機處及總理衙門。奕力主“借洋兵助剿”,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支持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

鴻章、左宗棠等舉辦近代軍事工業,開展洋務活動,成為清廷中樞主持洋務的首腦人物。1865

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罷去議政王職務。1884年中法戰爭中,被免去一切職務。1894年,

重新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后又受命督辦軍務。1898年戊戌變法之初病死。

《勸世良言》

1819年,梁發寫作只有37頁的《救世錄撮要略解》,內容主要是關于上帝的創造、拜

偶像的罪惡,勸人做善事以及自己的一些觀點。到1832年時匯集成了約10萬字的《勸世良

言》。1843年,洪秀全第三次考試又落榜,考取功名的念頭完全斷裂,他因《勸世良言》

的啟發,決定加入基督教,卻因誤解被延遲受洗,洪秀全受洗被拒干脆自行“以水灌頂”作

為洗禮,承認自己是基督的門徒,在其家鄉與好友馮云山創立“拜上帝會”,1851年在廣

西金田發動了太平天國起義。

《討粵匪檄》

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

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

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著號召“凡

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以動員一切反對勢力起來鎮壓太平天國。

安慶保衛戰

安慶是天京西部屏障,又是太平軍糧餉的重要基地。1860年夏,曾國藩的湘軍圍攻安

慶,守軍告急。洪秀全采納洪仁建議,命陳玉成率北路軍,李秀成率南路軍沿長江兩岸向西

進攻武漢,迫使湘軍回師湖北,以解安慶之圍。但后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1861年4月,

陳玉成回救安慶,進攻圍城的湘軍。5月,洪仁率援軍也到達安慶外圍。經過激戰,陳、洪

軍隊始終未能與城內守軍會合。9月5日,湘軍轟塌安慶北門而入,守將葉蕓來、吳定彩率

軍與敵肉搏,全部壯烈犧牲,安慶失陷。此后,太平天國的軍事形勢更加惡化。

常勝軍

中國清政府聯合外國勢力組成的一支裝備近代武器、用以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雇傭軍。

咸豐十年(I860),美國冒險家F.T.華爾經清蘇松太道吳煦贊助,于6月2日成立洋槍隊,

有百余人,以華爾為統領,總部設在松江。次年8月,洋槍隊在松江改組,由歐美人任軍官,

中國人當兵,擴編為700余人,隨后又增至2000余人。同治元年(1862),洋槍隊改名常

勝軍。

同文館之爭

1866年12月11日,總理衙門大臣奕欣等奏請在同文館設立天文算學館,招生對象不限

于八旗子弟,而擴大到滿漢舉人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請西人教習.其理由是,洋人船炮制

造,機器火器之術,都來自天文算學,現在中國講求制造,應該首先研習天文算學.不久,朝廷

表示同意,但在京城的士大夫中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個月后,奕欣為此又上折重申前議,批

駁朝中的守舊言論,并提出翰林院編修,進士等,也應象舉人和五品以下各官一樣參加同文館

的招考.該折上后,立即引發了論爭。

厘金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內貿易征稅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籌集餉需的方

法,又名捐厘。厘金創始之初,本是一種臨時籌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間,清廷臣工多

有整頓備省厘金革除積弊的奏議,厘金曾經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經常正稅的地位。1931

年1月1日,國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北京條約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后,英、法、俄強迫清政府簽定的不平等條約。10月

24、25日,清欽差大臣奕昕在北京分別與英、法全權代表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并簽

定了《續增條約》,即《北京條約》。主要內容是:(1)開放天津為商埠。(2)準華民赴

英法屬地或外洋別地工作(3)割讓九龍司給英國(4)交還天主教堂教產(法國翻譯又擅自

在條約中文本里加上:準許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土地,建造自便)。(5)賠償英、法兵

費各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11月14日沙俄又強迫清政府在北京簽

定了中俄《續增條約》,即中俄《北京條約》,不僅迫使清政府承認其一直拒絕批準的《瓚

輝條約》,而且把所謂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沙俄。

子口稅

舊中國海關征收的一種國內關稅。〈南京條約〉簽定以后外商運貨進入中國內地或從內

地運土貨出口,各地均須征收一定的內地稅,但多少未載明。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和

〈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規定,外國貨從通商口岸運銷內地或中國土貨從內地運至通商口岸,

除了在口岸海關完納值百抽五的進、出口關稅外,一律只交一次子口稅;洋貨在海口交納,

土貨在路上經過首次關口交納,數目為進出口關稅的一半,即貨物價值的百分之二點五;定

此稅后可免內地一切稅厘。當時。海關所在口口岸為“母口”、內地常關、厘卡所在地為“子

口”,故稱代替內地關、卡應征的各種捐稅為“子口稅”。子口稅的規定不不僅侵犯了國家

主權,而且起了保護洋商、排斥華商的作用。1931年1月1日施行關稅新稅則的同時,子

口稅及其他通行稅一并裁撤。

諼輝條約

1858年5月沙俄俄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趁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威脅北京之際,用

武力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在諼琦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共三條,一,沙俄割去黑龍江以北,

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僅規定瓚庫對岸精奇里江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

的一小塊地方(后稱江東七十六屯)仍由中國居民永久居住,歸中國政府管理,俄國人不準

侵犯。二,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共管,三黑龍江、烏蘇里江只準中國船只航行。

該條約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清政府拒絕承認。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始予認

可。

中美續增條約〈蒲安臣條約〉

美國卸任駐華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與美國訂立的條約。又稱《中美續增條約》。蒲安

臣于咸豐十一年至同治六年(1861?1867)任美國駐華公使,任內曾調停中外交涉事項,頗

得清政府信任,成為當時第一個對清政府具有重大政治影響的外國公使。1868年任滿歸國,

清政府委托他訪問歐美國家,疏通關系。1868年7月28日,他擅自越權,在華盛頓與美國

國務卿W.II.西華德簽訂條約,共8款。主要內容為:①兩國人民可隨時自由往來、游歷、

貿易或久居。這一規定為美國在中國擴大招募華工提供了合法根據。②兩國人民均可入對方

官學,并受優惠待遇;雙方得在對方設立學堂。這一規定為美國傳教士在中國開辦學校和中

國派遣留學生赴美學習提供了法律根據。③兩國僑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視。這

一規定為使清政府承擔鎮壓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的義務,以擴大美國在華傳教。1869年11

月23日,中美雙方在北京交換了條約批準書。

總理衙門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認為同外國關系僅是“理藩而已,無所謂外交也”。俄國使臣來華,

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國均由禮部接待辦理。鴉片戰爭后,由兩廣總督專辦與歐美國家

的交涉,特加欽差大臣頭銜,稱''五口通商大臣”。《北京條約》訂立后,各國在華設使館、

駐使節。外國侵略者認為地方總督無權處理涉外事務,多次要求建立專門機構。1860年11

月,英法聯軍依約從北京撤走,使奕大喜過望,在奏折中說:“該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猶

可以信義籠絡,馴服其性,自圖振興”,勸咸豐帝“盡可放心”回鑾。1861年1月,奕再

上奏折指出:“近年各路軍機絡繹,外國事務,頭緒紛繁,駐京以后,若不悉心經理,專一

其事,必致辦理延緩,未能悉協機宜。”請求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衙門首任事務大

臣均為清朝貴族,且與外國侵略者關系密切,使總理衙門實際成為外國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

總樞紐,是中國半殖民地化的一個重要表現。總理衙門存在了40年。其間,奕任首席大臣

28年,慶親王奕任12年。直到1901年,據《辛丑條約》第12款規定,改為外務部,仍

位列六部之首。

載垣

阿思本艦隊

同治元年,亦即1862年總理衙門大臣文祥向總稅務司李泰國尋求幫助。通過李泰國的

斡旋,清政府從英國購得7艘兵船,組成一支小型的“中英艦隊”。總理衙門委任英國海軍

大佐阿思本為艦隊統領。然而,英國人和中國人因為指揮權問題相持不下,結果雙方都很失

望。計劃以失敗告終。“阿思本艦隊”事件,終以清政府損失38.2萬兩白銀的高昂代價而

結束。這一事件進一步暴露了西方列強企圖控制中國的野心,同時充分說明,依賴外國軍艦

來鞏固自己的海防是根本行不通的。

馬嘉理事件

英法等國在打開中國沿海門戶及長江后,又想打開內陸的“后門”,從19世紀60年代

起,不斷探測從緬甸、越南進入云南的通路。1874年,英國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為首的探

路隊,在近二百人的武裝士兵護送下,探查緬滇陸路交通。英國駐華公使派出翻譯馬嘉理南

下迎接。1875年1月,馬嘉理到緬甸八莫與柏郎會合后,向云南邊境進發。2月21日,在

云南騰越地區的蠻允附近與當地的少數民族發生沖突,馬嘉理與數名隨行人員被打死。這即

是“馬嘉理事件”,或稱“滇案”。

上海機器織布局

中國晚清時創建的棉紡織業的第一家近代工廠。屬官督商辦性質。1879年,進行了第

一次改組。擇定在上海楊樹浦臨江地方建立廠址,并向美國定購配備。1882年,經李鴻章

奏準,獲得“十年內只準華商附股搭辦,不準另行設局”的專利權;又所產布匹在上海本地

免完稅厘,轉銷內地的只在上海新關完一正稅,免除內地沿路稅厘。1893李鴻章派津海關

道盛宣懷會同上海道聶緝規復。于是,上海機器織布局遂改建為華盛紡織總廠。

湖北槍炮廠

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890年(光緒十六年)開辦。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后,時任兩廣總

督的張之洞圖謀自強,萌發了興建新式槍炮廠的思想,1888年向德國商購機器,1889年擬

在廣州石門建廠。后張之洞改任湖廣總督,他又以湖北地理位置適中,水陸交通和煤鐵方便

為由,奏請將槍炮廠移設湖北漢陽大別山(今龜山)北麓,1890年4月7日清廷準奏,定名

為湖北槍炮廠。湖北槍炮廠的設備是當時全國兵器制造工廠中最新式的,主要設備購自德國

力佛廠和格魯森廠。生產槍、炮、槍彈、炮彈,與其配套的炮架、銅殼、底火等產品。

發昌機器廠

是近代第一家資本主義工業企業,它最初只是由鐵匠方舉贊和孫英德合伙設立的一家打

鐵作坊,資本200元左右,工人四五個人,專門為外商船塢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約到1869

年,開始使用車床。1876年制造了第一艘小火輪,1877年兼造車床,到1890年已發展成為

擁有車床10多臺,可以容納200人工作的工廠。1866—1894年,上海、廣州、天津、漢陽

先后創辦的機器制造廠共16家,主要業務是船舶修造,少數兼造軋花車、緘絲車等。

天津機器制造局

1867年4月,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設立機器制造局。初名“軍火機器總局”,以

英國商人兼丹麥領事密妥士為總管,規模僅次于江南制造局。1870年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

大臣李鴻章接辦,改稱“天津機器制造局”。因密妥士不精機器,李鴻章將其撤職,改命江

南制造總局督辦沈保清主持。沈保清把天津機器制造局擴充成東西兩局,分設四廠。1895

年改稱“北洋機器制造局”。它主要制造彈藥、槍炮、水雷等。1900年八國聯軍將其焚毀。

輪船招商局

1872年12月,李鴻章奏設輪船招商局,派浙局總辦海運委員、候補知府朱其昂招股試

辦。第二年正式成立。名為商辦,實則官商合辦,總局設在上海,分局設牛莊、煙臺、漢口、

天津、福州、廣州、香港以及日本橫濱和神戶、新加坡、呂宋等地。它承運漕糧,兼攬商貨。

成立時買輪船3只,到1876年有船12只。1877年,以222萬兩白銀的高價收買美國旗昌

輪船公司舊輪船18只,擴大經營。由于管理腐敗,又受洋商航運業排擠,難以維持。1885

年盛宣懷奉命進行“整頓”,改為官督商辦,但仍然連年虧損。1909年輪船招商局改歸郵

傳部管轄。

三國干涉還遼

中日甲午戰后俄、法、德三國迫使日本退出中國遼東半島的事件。1895年4月23日俄、

法、德三國駐日公使各遵本國政府訓令,分別照會日本政府放棄領有遼東半島。繼而日本提

出“變相占領”對策,于4月30日向俄國提出占領旅順、大連,要求補償金,暫行占據遼

東半島等要求。5月3日俄國回復日本,表示“仍維持最初之勸告”毫不讓步。德、法亦隨

聲附和。最后,日本政府決定對俄、法、德三國雖全然讓步,但提出中國須交“補償金”。

10月19日三國與日本商定中國補償“贖遼”費3000萬兩;中國付清該款項之日起3個月

內,日軍撤出遼東半島。此事后,三國以干涉還遼有“功”,乘機敲詐清政府,索取了大量

政治、經濟、軍事利益,擴大了各自在華的勢力范圍。19世紀末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由此而起。

“門戶開放”政策

1898年,美國正在進行與西班牙爭奪菲律賓的戰爭,未能參與對中國海灣港口和“勢

力范圍”的爭奪。1899年9月和11月,美國政府先向英、德、俄三國,接著又向法、日、

意各國提出所謂在華“門戶開放”、貿易機會均等的照會。美國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

和它們已經得到的路礦等特權,同時要求列強在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對任何條約口岸

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對各國貨物,一律由中國政府按照現行稅率征收關稅:在征收港

口稅、鐵路運費方面,對別國船只、貨物不實行差別待遇。當時,美國的工業正在迅猛發展,

工業總產值以及鋼鐵、電力等許多主要方面的生產已經超過英、德、法各國而居世界首位。

“門戶開放”政策,是要列強開放在華租借地和“勢力范圍”,使美國享有均等的貿易機會,

以免因“排它性待遇”而遭到損害。英國對美國的倡議表示有條件地贊同,俄國的答復故意

含糊其詞,但不公然反對,其他國家則根據各自的情況作了相應的表示。美國利用其中的外

交辭令,于1900年3月宣布它所提出的主張已為各國所接受。這樣,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

經過幾年空前尖銳復雜的大爭奪之后,終于在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基礎上暫時取得表面

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華的聯合陣線。

帝后黨爭

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以光緒為中心的帝黨與慈禧為中心的后黨之間的權力爭斗,因其交

織著對民族危機和國家改革的不同態度,故又含有新舊之爭的性質。帝黨主要成員有翁同穌、

孫家鼐、志銳、文廷式、汪鳴鑾等官僚士紳;后黨主要成員有李鴻章、榮祿、剛毅等握有軍

政實權的重臣大吏。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黨爭圍繞和戰問題展開,帝

黨主戰,后黨主和。甲午戰后,帝黨傾向變法圖強,逐步與維新派結盟以反對后黨;后黨則

頑固守舊,阻撓新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黨爭趨于白熱化。光緒帝下詔宣布變法后,

后黨強行罷黜帝黨首領翁同穌,逐回原籍,同時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節制北洋三軍。光緒

帝則將堵塞言路的禮部六堂官懷塔布、許應麟等革職,將阻撓新政的李鴻章等趕出總理衙門;

對譚嗣同等維新人士特別賞給官品,令其入值軍機,參與新政。但手中無實權的光緒帝畢竟

不是慈禧太后的對手。八月初六日,后黨發動政變,幽禁光緒,捕殺維新黨,懲辦支持變法

的帝黨官僚。帝后黨爭以慈禧再度"訓政”、總攬最高統治權而告終。

強學會

清末維新派的政治團體。1895年,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后,維新成為全國性的政

治運動。8月,在翁同、孫家鼐支持下,由康有為發起,侍讀學士文廷式出面組織強學會。

入會者數千人,陳熾為提調,梁啟超為書記員。康作《強學會敘》,痛陳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號召發憤圖強。學會每隔數日集會一次,每次都有人發表演說,又附設“強學書局”,刊行

《中外紀聞》,翻譯西方和日本書籍,宣傳維新主張。一些官僚見學會勢盛,也紛紛表示“資

助”,想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都捐銀入會。李鴻章也愿捐銀二

千兩入會,因簽訂《馬關條約》名聲太壞,遭到拒絕。英國人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強學會。不

久,康有為又組織上海強學會,吸收黃遵憲、汪康年、張騫、陳三立、梁鼎芬等人為會員,

刊行《強學報》,與北京強學會相呼應。強學會由北京發展到上海,聲勢愈大。御史楊崇伊

以“私人堂會,將開處士橫議之風”上奏慈禧太后。1896年1月,慈禧太后強迫光緒帝下

令封閉北京強學會。張之洞也停發上海強學會的經費。前者只活動了四個月,后者只活動了

一個多月,便被扼殺了。

自立會

清末由唐才常組織發起,由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和會黨群眾所組成的政治組織和武

裝起事組織。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維新運動失敗后,維新派譚嗣同摯友唐才常誓繼

譚未竟之志,并為譚復仇,東渡日本,先后會晤梁啟超、康有為和孫中山,從兩方面承受影

響,獲得支持。他于1899年冬回國密謀武裝起事。次年在上海成立“正氣會”,旋易名為

“自立會”,聯絡長江中下游會黨,設富有山堂,發富有票,入會者達十余萬人。又邀結社

會名流和會黨首領開“國會”(亦名“中國議會”)于上海張園,以容閔和嚴復為正副會長,

唐才常為總干事。

南學會

中國戊戌變法時期成立于湖南講求新學的團體。由譚嗣同、唐才常等發起,得到湖南巡

撫陳寶箴等開明官吏的支持。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譚嗣同等“思保湖南的獨立”,使

南中國“可以不亡”,遂組織該會。長沙設總會,各府廳州縣設分會。主要活動是講演,它

既與時務學堂相表里,又有《湘報》配合宣傳,思想甚為活躍,影響也相當廣泛,對促進湖

南推行新政,轉變社會風氣,起了重要作用。

時務學堂

戊戌變法運動期間維新派在湖南長沙創辦的新式學校。由譚嗣同等發起,得到湖南巡撫

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的贊助,于1897年10月在長沙創辦。熊希齡任提調(校

長),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歐第甲、韓文舉、唐才常等任分教習。1898年春,全堂師生達

200余人。教學內容包括經、史、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與自然科學。戊戌政變后改為求是

書院。

《中外紀聞》

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之后不久,創辦了《萬國公報》。《萬國公報》自1895年8月

17日開始正式刊行,為雙日刊,每冊有編號,無出版年月。報名與英、美傳教士所辦之報

相同,因為上海廣學會編的《萬國公報》在政府官僚中行銷有年,故襲用其名,以利推廣。

《萬國公報》每冊有論文一篇,長篇則分期連載,除轉載廣學會和其他報刊外,撰文未署名,

實際出于梁啟超、麥孟華之手。北京強學會成立以后,“先以報事為主”,把《萬國公報》

改名為《中外紀聞》,梁啟超、汪大燮為主筆。《中外紀聞》于12月16日正式刊行,雙日

刊,木活字印刷,每冊注明出版年月,無編號,封面有紫紅色“中外紀聞”四字。《中外紀

聞》發刊一個月零五天,即遭封禁,但“譯印西國格致有用之書”,在今存各冊中,有《英

國幅員考》、《西國鐵路考》、《地球奇妙論》等。《中外紀聞》是資產階級早期政治團體

的機關刊物,它除選登“閣抄”、譯載新聞外,又載“格致有用之書”,探討“萬國強弱之

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議,在中國近代政治史、新聞史上有一定地位。

勸學篇

張之洞在1898年發表的《勸學篇》其基本思想,是說教育首先要傳授中國傳統的經史

之學,這是一切學問的基礎,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學習西學中有用的東西,以補中學

的不足。張之洞把中學的內容概括為經、史、子、集,尤其強調''明綱",認為三綱五常是中

學之本原,以此反對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他把西學概括為西史、西藝、西政三部分。他在維

新變法前夕再次強調"中學力體,西學為用”,目的在于強化封建君主專制,反對政治改革,

因而這一主張具有明顯的保守性、反動性。但是,這一教育主張在客觀上也促進了近代教育

的發展。

長沙搶米風潮

1909年湖南發生水災、蟲災,糧食歉收。官僚、地主、投機商人、外國洋行乘機囤積

居奇,或把糧食偷運出境,致使糧米短缺,米價陡漲。1910年4月12日長沙民眾搗毀抬價

的碓坊,要求平泉。湖南巡撫下令鎮壓,逮捕領頭搗毀米店的木匠劉永福。13日民眾數千

人包圍鰲山廟巡警局,要求釋放劉永福,并徒手與清軍搏斗。兩日間群眾聚集萬余人,搗毀

米店100余家,火焚撫署、稅關、大清銀行,并將外國領事住宅、洋行、郵局、教堂等盡行

搗毀。18日英、美、法、德各國派軍艦配合清軍鎮壓,民眾被捕數百人,傷亡無數。清政

府罷免巡撫岑春萱,出示平祟,風潮始告平息。

黃花崗起義

即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

黃興等同盟會重要骨干會議,決定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發難,和清政府決一死戰。會后進

行分頭準備,黃興、趙聲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一一“統籌部”,并派人到廣州附近各地,

聯絡新軍、防營、會黨、民軍,以備響應。同時在廣州設立38處秘密機關,刺探敵情,轉

運軍火,為起義作準備。原訂4月13日起義,因發生同盟會員溫生才8日單獨行動,槍殺

廣州將軍孚琦,吳鏡運被捕,原定起義被迫改期。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時

30分,黃興率800名敢死隊員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和南大門.

黃興率隊攻入總督衙門,決心生擒兩廣總督張鳴岐。不料張越墻逃遁。由于敵眾我寡,起義

隊伍得不到接應,各路隊伍雖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徹夜相攻,但都先后失敗。黃興僥幸脫

險。事后,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多方設法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于城東紅花崗,后改名黃

花崗。1932年,查得此次死難烈士姓名達86人。由于習慣,人們仍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南京臨時政府公布的、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獻。1912

年3月8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11日公布施行。計分總綱、人民、參議院、臨時大總統

副總統、國務員、法院、附則等7章,共56條。臨時約法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國

家制度。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領土為二十二行省、

內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臨時約

法體現了民主主義精神。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

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

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同時規定,人民有納稅、服役等義務。在政府的組織形式上實

行''三權分立”的原則,規定全國的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參議院有權議決一切法律、預算、

決算、稅法、幣制及度量衡準則,募集公債,選舉產生臨時大總統、副總統,彈劾大總統和

國務員,對臨時大總統行使的重要權力,具有同意權和最后決定權。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

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統率全國海陸軍,制定官制官規,任免文武官員等,但行使職權時,

須有國務員副署。受參議院彈劾時,由最高法院組成特別法庭審判;法官有獨立審判的權利.

它否定了集大權于一身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此外,還規定了"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

由"。體現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要求。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勝利的重要成果,是一個具有

歷史性的進步。1914年5月廢除,由《中華民國約法》取代。

宋教仁案

1913年初國會選舉,國民黨獲得參眾兩院392個議席,成為國會中的多數黨。根據《中

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國民黨將以多數黨的地位組織責任內閣,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準備出

任內閣總理,從而成為總統袁世凱獨攬大權的最大政敵。袁世凱以50萬元錢拉攏宋教仁,

遭到拒絕。1931年春,宋教仁路經湖南、湖北、安徽、江蘇到達上海,沿途發表演說,批

評時政,反對袁世凱專權主張成立責任內閣,制定民主憲法,使袁世凱大為嫉恨。1913年3

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袁世凱所派刺客槍擊,22日逝世。

籌安會

1915年8月14日,楊度串聯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及嚴復,聯名發起成立“籌

安會”。孫、李、胡、劉4人都曾參加過同盟會,是名噪一時的革命黨?楊度用了許多手段

把嚴復列為發起人,使袁世凱"極為歡悅”。8月23日,由楊度親自起草的籌安會宣言公

開發表,籌安會宣布正式成立。楊度為理事長,孫毓筠為副理事長,嚴、文U、李、胡4人為

理事。

洪憲帝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

帝國”,并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五年(1916)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袁世凱自

鎮壓二次革命后,實行總統獨裁制,大權獨攬。1915年8月,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F.J.

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一文,認為中國人知識程度太低,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適合

于君主制。楊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聯了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和嚴復,聯合發起成立

籌安會,公開進行復辟帝制活動。但袁世凱故作姿態,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時宜"。于是梁士

詒等組織"全國請愿聯合會",制造"民意",并與籌安會爭功。10月6日,參政院召開“國民

代表大會”,國民代表一律"贊成"君主立憲,并推定參政院為國民大會總代表,上書推戴袁

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接受帝位后,準備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極。袁帝制自為的行徑,

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12月25日,唐繼堯、蔡銬、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護國戰

爭爆發。袁世凱稱帝使北洋集團分崩離析,列強也撤回了對袁的支持。袁世凱眾叛親離,內

外交困,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華興會

華興會是黃興等留日學生在湖南長沙成立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902年,黃興被派到

日本留學,經常與湖南留日學生傾談反清革命。他十分留意軍事技能的學習,每天演習槍彈

騎射。1903年7月,他被東京軍國民教育會派遣回國,從此堅定地走上了武裝反清的道路。

11月4日,他在長沙以慶祝自己30歲生日為名,邀集劉揆一、陳天華、宋教仁、章士釗等

人舉行秘密會議,決定組織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黃興被推為會長。次年2月15日,華興

會正式成立,先后入會的有五百多人,大部分是歸國留學生和國內各學堂的知識分子。在斗

爭過程中,華興會曾提出“驅逐勒虜,復興中華”的口號,又與會黨首領馬福益建立同仇會

作為聯絡會黨的組織,準備11月在長沙起義。華興會的首次武裝起義就此流產。次年中國

同盟會成立,會員相繼加入,華興會遂停止活動,

政聞社

1907年10月17日,清末立憲派梁啟超等在日本東京成立政聞社,以配合清政府“預

備立憲”。梁啟超等提出“實行國會制度,建立責任政府;厘定法律,鞏固司法權之獨立;

確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權限;慎重外交,保持對等權利等四大政綱。創辦機關刊物

《政論》,鼓吹君主立憲,以總務員、常務員主持日常工作。馬良任總務員。次年總部遷上

海,積極聯絡國內各立憲團體,發起國會請愿運動。不久,被清政府查禁。由于政聞社采取

維護清朝統治的立場,故遭到革命黨人反對。當東京召開成立大會時,革命黨人張繼、陶成

章等聞訊到場轟散,并痛毆梁啟超。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梁在政治上既為慈禧所不容,又

因為不能隨時代前行,而為革命者所抨擊。

《萬國公報》

維新運動最早的宣傳刊物。1895年8月17B(光緒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倉U刊,由

康有為、陳熾等籌集經費,梁啟超、麥孟華擔任編輯。原刊末署出版日期及地點,似為兩日

刊。用木刻活字排印,形式與《京報》相似,托售京報人隨“宮門抄”分送。1895年12月

16日(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正式改名《中外紀聞》,繼續在北京出版。

光復會

是上海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903年,東京軍國民教育會派龔寶鏗等人回國,在上海

組織暗殺團,參加的成員基本上是浙江籍的留日學生。1904年冬,在暗殺團的基礎上成立

了光復會,蔡元培被推為會長。入會誓詞為“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

光復會以“排滿復仇”為號召,帶有較為濃厚的漢族傳統的民族主義色彩。以后不久,徐錫

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會,成為領導骨干。光復會還注意聯絡蘇、浙、皖、閩、贛五省

的會黨,因此一部分會黨成員參加了光復會。其活動分前、后兩期。光復會于1904年(光

緒三十年)冬在上海成立。會長為蔡元培。激烈宣傳革命,而宗旨著重“反滿”,有著比較

濃重的漢族傳統民族思想色彩。后期始自1910年2月(宣統二年)光復會在日本東京重建。

以章炳麟為會長,陶成章為副會長。其成員大多是對孫中山抱有各種不滿的原同盟會會員,

其中也有一部分光復會舊人。章、陶兩人都受漢族傳統民族思想影響較深,“反滿”特別激

烈,對農民土地問題比較關心。重建的光復會在政治上的準備并不充分,沒有獨立提出完整

的政綱。

中國同盟會

革命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各地革命活動蓬勃發展,為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

黨準備了條件。1905年7月,孫中山到達日本東京,先后同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人商

議籌建統一的革命政黨問題。他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

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故現今之主義,總以互相聯絡為要。”(《宋教仁集》

下冊,第546頁)7月30日,孫中山召集籌備會,決定成立中國同盟會。8月20日,中國同

盟會(簡稱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到會者數百人。大會通過了黃興等人起草的章程。

總章第二條規定,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勒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同盟會

的政治綱領。大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干事。在東京設立總部,在總理之

下設立執行、評議、司法三部。國內設立東、西、南、北、中五個支部,支部下按省設立分

會,國外設立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四個支部。還決定將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作為

同盟會的機關報,后來出版時改名為《民報》。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

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

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孫中山選集》第201頁)

北洋軍閥

以袁世凱為首的中國封建軍閥集團。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

這支軍隊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歸北洋大臣節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轄

軍隊稱北洋軍。1916年袁死后北洋軍閥分化為三個派系,即皖系軍閥、直系軍閥和奉系軍

閥,彼此爭權奪利,不斷發生政爭和混戰。1926年7月,在國共兩黨合作倡導下,國民革

命軍進行了北伐戰爭,消滅了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打擊了奉系勢力。1928年

國民黨各軍事實力派聯合再次北伐,奉系軍閥張作霖因戰敗退回東北,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

軍炸死,至此,北洋軍閥的統治結束。北洋軍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國民黨軍隊。

府院之爭

以黎為首的總統府與以段為首的國務院的斗爭。1917年3月在中國是否參戰問題上,

段在日本支持下要參戰,黎在美國支持不參戰。后黎免去了段的職務,并請強勛調停,又引

起了張勛復辟.

張勛復辟

1917年7月中國清代廢帝溥儀在北京復辟12天的事件。1917年因是否解散國會問題,

黎元洪和段祺瑞發生爭端。黎元洪被迫召張勛入京調解。張勛便帶領軍隊入京擁溥儀登極,

恢復清末官制。消息傳出,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要求討伐張勛。段祺瑞借助全國反對復辟

的聲勢和日本政府的財政支援,討伐張勛。段祺瑞重新執政。

二次革命

是孫中山企圖挽回辛亥革命的失敗而發動的一次革命斗爭,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凱,重新

恢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領導權。1913年初,宋教仁準備組織內閣。袁世凱為阻止國民黨執

政,派人于暗殺宋教仁。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孫中山動員起兵討袁。袁世凱與五國銀行團

達成善后借款準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李烈鈞于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拉開了

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蘇等地也相繼獨立,加入討袁行列。袁世凱靠帝國主義的支持,很快把

討袁軍打敗“二次革命”失敗了。

護法運動

袁世凱死后,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開國會,1917年7月,孫中山樹起護

法大旗.9月1日,非常國會舉行大元帥選舉會,孫中山當選為陸海軍大元帥護法。但實權

卻掌握在西南軍閥手中,使得軍政府變成了軍閥政府。孫中山看到了軍閥的本質,深深懂得

不可能依靠軍閥達到護法的目的。1918年5月4日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新文化運動

包括“五四”前的啟蒙運動和“五四”后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時間從1915

年《新青年》創刊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標

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提出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以反對封建專制,提倡民主政

治;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迷信,提倡科學;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主要內容

的新文化運動。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主要是傳播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學說和進化論思

想,其性質仍屬舊民主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傳播,已是為在中國建

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共和國作輿論準備,其性質屬于新民主主義了。

第一次直奉戰爭

北洋軍閥直、奉兩系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爭奪中央政權的戰爭。日本在失去皖系軍閥這個

工具后,轉而扶植另一個工具奉系軍閥與直系對抗。1921年12月,張作霖進京支持親日派

官僚梁士詒組閣。梁上臺后,赦免被通緝的皖系軍閥政客,同意膠濟鐵路中日合辦。同時梁

極力抑制吳佩孚。其賣國行為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吳佩孚和直系各省督軍乘機逼迫梁士詒

下臺。由此引起直奉戰爭。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正式爆發,雙方各動用兵力

約12萬人,在長辛店帶交戰。5月5日,直軍在長辛店獲得大捷,隨后張作霖率殘部出關。

北京政變

1924年直系將領馮玉祥在革命高潮推動下于北京發動的政變。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

戰爭爆發后,馮玉祥被任命為“討逆軍”第三軍總司令,出古北口與熱河一線奉軍作戰。馮

軍由古北口秘密回師北京,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餛。北京政變后,馮玉祥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

是。馮玉祥會同奉系軍閥張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任執政的“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北京政

權又落入官僚軍閥手中。北京政變是一次具有進步意義的武裝政變,為北方革命形勢發展創

造了有利件。

南北議和

南北議和上海召開,南方軍政府代表為唐紹儀,北京政府代表為朱啟鈴。由于南北議和

有礙日本在華利益、有悖段祺瑞“武力統一”中國的意圖,北京政府只是迫于中外壓力才同

意議和。和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南方代表提出陜西立即停戰,撤換陜督陳樹藩,停止招募參

戰軍?此后數日,由于北京政府并未制止陜西的戰爭,唐紹儀表示如不撤換陳樹藩,停止陜

西的戰爭,決不再議其它議案。但北京政府沒有答復。28日,和議暫停.

北伐戰爭

1926年至1927年間,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共同組織領導下進行了反對帝

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為了徹底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1926年7月,國民革

命軍約10萬人從廣東分三路正式出師北伐,蔣介石任總司令。西路軍解放了湖南,攻克了

湖北武漢;中路軍解放了江西;東路軍解放了福建。1927年初,北伐軍先后擊潰北洋軍閥

吳佩孚、孫傳芳等軍隊的主力,占領了半個中國,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是,蔣介石反動集

團竊取了革命果實,建立了新的軍閥統治,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

三民主義

孫中山所倡導的中國民主革命綱領。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構成,簡稱三民

主義。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民權主義是三民主

義的核心,基本內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主義,指出封建的社會政治制度剝奪了人權,

必須經由“國民革命”的途徑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憲”的共和制度。當中國革命

歷程進入新民主主義階段時,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的幫助,確立了聯俄、

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

在新的革命階段的進步性,并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礎。

龔自珍

(1792-1841),清朝思想家、文學家。字人,號定,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進

士.他早年從外祖父段玉裁學文字學,又研習經學、史學。官內閣中書,禮部主事。后來,

他辭官南下,客死丹陽云陽書院。因目睹清朝統治的腐敗,龔自珍主張改革變法;晚年支持

林則徐禁煙運動,建議加強戰備,抗擊英軍入侵。他提倡“通經致用”,是今文經學派的代

表人物。他的詩歌戰斗性強,藝術性高,指斥封建統治的腐敗,呼喚政治改革的風雷,具有

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常常發人深省,催人向上。龔自珍是“開一代風氣”的大文學家。

《海國圖志》

清魏源著。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鎮江受林則徐囑托,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