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與實踐課件:中國書法藝術之美_第1頁
美術鑒賞與實踐課件:中國書法藝術之美_第2頁
美術鑒賞與實踐課件:中國書法藝術之美_第3頁
美術鑒賞與實踐課件:中國書法藝術之美_第4頁
美術鑒賞與實踐課件:中國書法藝術之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美術鑒賞與實踐

中國書法藝術之美一、中國書法知識(一)書體流變1.篆書篆書是中國書法最早的成形書體,象形程度高,文字優美。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自由活潑、天真爛漫,小篆圓渾挺健、莊重優雅。大篆泛指秦朝“書同文”之前的文字形態,包括甲骨文、金文及先秦諸文字等。甲骨文是刻在獸骨和龜甲上的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記錄了商代王室許多信息。甲骨文已是成熟文字,其結構自由、神秘、生動,體現出書法的獨特韻律和美感,如《王賓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金文是指刻、鑄在金屬器上的文字,常見于商周青銅器,亦稱“鐘鼎文”。金文多經過書寫、刻繪、翻模、鑄造、打磨、拓印等工序而成,文字線條具有渾厚、質樸、蒼茫之質感。所謂“金石味”,金文是主要來源之一。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李斯在秦系文字的基礎上,簡化文字結構,規整文字外形,使之易于釋讀而形成的。小篆擺脫了大篆的象形因素,對外形、部首、筆畫等方面都做了規范處理,整體呈現勻稱、莊重、流暢的審美特征。2.隸書隸書是繼篆書之后的一種新字體,但其演變來源不是小篆,而是從日常書寫中發展而來的。人們為了便于書寫,將篆書圓轉的筆畫變為方折。隸書的演化起始于秦代,而大量應用則在漢魏時期。隸書用筆比篆書更豐富,強化了線條的方圓和粗細對比,并將篆書中的簡單弧線變為復雜曲線。隸書的線條走勢呈波浪形,好似“燕尾”,“蠶頭燕尾”是隸書的標志性筆畫,文字外形也更加方正,這為楷書的形態奠定了基礎。今日所見古代隸書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出土竹簡、木簡及絲織物上的墨跡,故稱為簡帛書。其用筆蘊含強烈的大篆筆意,結體介于篆書、隸書之間,部分簡帛書的“草”意明顯。二是漢代碑碣、摩崖上的石刻文字,后人常將其稱為漢碑。相比較而言,漢碑上的隸書形態更為多樣,摩崖上的文字率意豪放、自由張揚,而碑碣上的則相對精致。三是清代及民國期間受金石學影響的隸書作品,將金文、碑刻等審美趣味融入書寫之中,在結體、用筆上大膽革新,追求個性表達。3.草書草書發展經歷了章草、今草、大草三個階段。隨著書寫速度的加快,篆書用筆由單向運動向著連續擺動的方向發展,隸書由此產生;在隸書的基礎上省略筆畫,線條連續使轉、連帶,便誕生了草書。章草保留了隸書的波磔,線條傾斜,長短、粗細有變化,文字的動感開始明顯起來,如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在東漢末年,書寫中的隸書筆意逐漸消失,筆意連綿,筆畫及文字之間存有少部分聯綴,筆畫更為簡潔,被稱為今草,亦稱小草。今草由張芝創始,王羲之發揚完善。唐代張旭、懷素在今草的基礎上進一步夸張文字造型,打散文字結構,強化用筆使轉,使之穿插、纏繞,文字與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更為強調整體布局的節奏關系,被稱為大草。因大草與書寫者的情緒密切關聯,文字狂放不羈,故又被形象地稱為狂草,如懷素的《苦筍帖》和黃庭堅的《諸上座帖》。4.楷書楷書受到隸書簡化和草書楷化的影響而逐漸成形。初始于漢末,至三國晚期開始取代隸書成為獨立字體。從遺存墨跡來看,三國時期是隸書向楷書轉變的初始階段。隸書筆畫尾部的波磔減弱、消失,筆畫變得平直,用筆的使轉減弱,提按增加,在起筆、收筆、轉彎處增加回轉、頓挫等復雜動作,楷書筆法便逐漸成形。魏晉南北朝是楷書定型的關鍵階段,南方以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風格秀麗、婉轉,北方以洛陽龍門石窟等碑刻為代表,稱為魏碑,其字形方正,用筆爽利,結構緊湊,如北魏的《張玄墓志》。唐代是楷書的又一個高峰期,名家輩出,風格各異,精彩紛呈,有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柳公權、顏真卿等名家。5.行書從草書到楷書的區間范圍比較大,行書是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在書寫中草法多于楷法的稱為“行草”,楷法多于草法的稱為“行楷”。行書與楷書形成的時間基本相同,從簡帛和魏晉殘紙中可見端倪。因草、行、楷三體在日用中夾雜的情況比較常見,所以行書的來源主要有兩類:一是草書的“楷化”,二是隸書和楷書的“草化”,如《馬圈灣王莽新簡》。王羲之是行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書家,其作品以《蘭亭序》最為知名。該作婉轉流動,用筆豐富,字形多變,被譽為是“第一行書”。王羲之及其兒子王獻之被稱為“大王”“小王”,合稱為“二王”,是書法史上少有的父子并美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用筆流暢,線條飛動跳躍;《廿九日帖》楷、行草夾雜,靜中有動,頗見趣味。唐代是楷書和行書發展的重要時期,顏真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除了楷書之外,顏真卿行書也是別開生面,以中鋒為主,少提按,多使轉,頗有古風,且線條凝重、敦厚而流暢。之后書家嘗試將心靈與書法結合,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趙孟頫、徐渭、八大山人等名家的行書面貌獨特,對后世影響巨大。(二)印章之美印章是融書法、鐫刻、冶鑄等工藝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印章的印文通常以篆書為主,先寫后刻,故稱為篆刻。印章起源于商代,興盛于兩漢;自晚明至今,篆刻處于復興的態勢,參與的人群日益增多。印章最初用于陶范,后來逐漸演化為“取信之物”,成為權威和信用的象征,所以公文上會蓋上印章,皇帝所用印章稱為璽,官、私所用皆稱為印。由于先秦的文字正處于演變時期,故印面整體呈現高古新奇、自由多變的特征。漢代印章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以平正樸拙、端莊凝重為特征,同時不乏奇崛蒼茂一路風格。進入隋唐時期,隨著造紙術的發展,印章由之前的多用于封泥而逐漸轉變為蘸印色鈐押,印面文字的陽文漸多,小篆入印,異形印和九疊印等裝飾性強的印面效果出現。宋元以前,印章以銅印為主,由印工雕鑿、鑄造而成。據傳,元代王冕開始嘗試以花乳石刻印,由于石頭鐫刻方便,文人參與度漸高。明代文徵明、文彭父子倡導自刻印章。至清代,隨著金石學的興盛,詩書畫印“四全”成為文人書畫家追求的目標,篆刻也成為表達自我的一種媒介,如陳鴻壽的《生長西湖籍鑒湖》、吳昌碩的《泰山殘石樓》。二、中國書法經典作品鑒賞(1)《散氏盤》為西周晚期的青銅圓盤,盤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徑54.6厘米,底徑41.4厘米,因盤中銘文有“散氏”而得名,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因其雄渾放逸、形態多姿、率性自然,而被稱為大篆中的草書。自乾隆年間出土以來,《散氏盤》備受書家重視,成為學習大篆的必選經典作品之一。視頻鏈接(2)《張遷碑》是漢碑中的經典之作,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立于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現藏于山東泰山岱廟。明代早期出土,碑石保存完好,字口清晰,碑文是追頌張遷的官宦事跡。碑陽和碑陰的文字總計近900字,文字形態豐富,適合學習臨摹,其寓巧于拙的書風對一大批書法家影響巨大。視頻鏈接(3)《古詩四帖》傳為唐代張旭所書,紙本,長卷縱29.5厘米,橫195.2厘米,文字縱向計40行,共188個字,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草書在書寫時需簡化筆畫和結構,既要有法度和規范,又要因勢取形,靈活處理,很是考驗書寫者的智慧,尤其是大草,其書寫的難點也在于此。視頻鏈接(4)《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紙本,行書,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作系顏真卿于唐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追祭侄子顏季明寫下的草稿,書寫時滿腹憤懣,一氣呵成,情緒與形式融為一體,氣勢磅礴,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視頻鏈接(5)《中國長沙湘潭人也》為白文朱印,印面對比強烈,氣勢磅礴,很好地體現了齊白石單刀直入、大刀闊斧的篆刻風格,是其代表作之一。齊白石生于湖南長沙湘潭,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有開創性的貢獻,自稱“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其篆刻先后師法丁敬、黃易、趙之謙、吳昌碩等人,形成樸拙大氣的風格。視頻鏈接一、工具材料及執筆的實踐體驗中國書法的工具相對簡單,有毛筆、宣紙、墨汁、硯臺(墨盒)等,與中國畫工具基本相同。中國書法主張中鋒用筆,為了更好地在書寫中進行運筆的復雜動作,故會對執筆動作有一定的要求。筆法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所以不存在唯一的、正確的執筆方法,僅需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則便可。握筆時,使手指、手腕等各關節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以便隨時向各個方向運動發力。常見的執筆方法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并攏握住筆管,無名指和小指倚靠筆桿。二、中國書法臨摹(一)《張遷碑》的用筆《張遷碑》的用筆以藏鋒為主,露鋒為輔。藏鋒:筆尖在紙上的痕跡隱藏于筆畫內部。露鋒:筆尖在紙上的痕跡顯露于筆畫之外。《張遷碑》文字的點畫起首以方筆起頭為多,圓筆較少,書寫時要注意線條的方圓結合。線條走向與文字體勢密切相關,雖然都是橫畫,但起始、轉折、收筆部分等均有差異。我們在臨寫時應先仔細觀察線條的方圓、走向、曲直等細節,書寫時注意將觀察到的細節盡量表達出來。(二)《張遷碑》的臨摹節選《張遷碑》中的文字:蘭生有芬(寓意像蘭花綻放時散發的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