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贛州市2025年高三年級摸底考試歷史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我國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些原始遺址中,隨葬石鏟的男性人數明顯多于女性,而女性主要的隨葬工具為紡輪。據此推知,當時()A.社會分工現象日益明顯 B.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C.社會出現貧富分化現象 D.生產力的水平十分低下2.秦漢時期,投書(匿名信)不具備法律效力;但《史記》記載王溫舒為中尉時,仍將投書視為合理的告發形式,這與法律規定相悖。這一現象反映秦漢時期()A.選官制度弊病明顯 B.法律制度靈活變通C.司法審判較為隨意 D.社會治理復雜多樣3.下圖是根據《自然科學大事年表》制作的中國古代不同時期重大科學發現、發明和創造統計圖,影響唐朝在科學技術方面成就相對遜色的原因可能是當時()A.推行崇文抑武方針 B.鼓勵商品經濟發展C.實行詩賦取士制度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4.撫州處士李士華生于南宋末年,“會宋亡為元,更易方笠窄袖衫(北式服飾),處士猶深衣幅巾(南士服飾),翱翔自如,人競以為迂,處士笑曰:‘我故國之人也,義當然耳’”。由此可見,元朝時()A.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 B.江南文化面貌發生異變C.地域文化觀念存在差異 D.世俗文化成主流文化5.教化劇是明清時期儒家知識分子創作的戲劇,借助了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的藝術形式,塑造了許多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不僅有以忠臣孝子為代表的男性角色,也有以賢妻良母為代表的女性角色。教化劇的盛行()A.可以管窺市民深層文化心理 B.繼承了儒家文以載道的傳統C.是男女地位趨于平等的寫照 D.是傳統道德教化的主要表現6.丁戊奇荒時期(18761879年),義賑組織通過《申報》刊登前方辦賑士紳發來的賑災信函,及時將所募集的善款分門別類地予以公布。由此可知,在我國近代的救災活動中()A.新式媒體充當信息媒介 B.政府與民間力量相配合C.社會輿論推動民眾參與 D.形成完善社會救災體系7.1915年,易白沙在《述墨》中認為儒家之蔽在于“詭取利祿”,道家之蔽在于“缺少獨立”,釋家之蔽在于“游惰害群”,只有墨家才“利益人群”,“古今中外所同尊”。其意義在于()A.啟迪人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 B.徹底批判了封建正統思想C.直接推動了新文化運動興起 D.促使學習西方思潮的深入8.李宗仁在回憶錄里承認,“我們足足有四五十萬最精銳的部隊,被困于滇西、滇北的崇山峻嶺地帶,日本突然投降后,這些部隊才慢慢開回昆明,等到開到北方,已是三四個月之后。”這則材料最適合論證()A.國民黨軍隊挑起全面內戰的地點選擇B.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C.國共舉行的北平和談最終破裂的緣由D.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原因9.1950年4月,貴州省政府特別指示,少數民族人數較多的縣、區必須吸收當地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人士,參加縣、區政府副負責人或其他職務,如一時選拔不出,應酌量保留空額。這一做法()A.是五四憲法精神的落實 B.利于我國民主政治建設C.探索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D.體現了社會主義新風貌10.中央批準在1978年至1985年期間引進總額550億美元的成套設備和技術專利,其中僅1978年年內簽約的對外引進項目就達78億美元,而該年度中國外匯儲備僅15.57億美元。這表明中國亟需()A.設立經濟特區 B.建立市場經濟 C.加入世貿組織 D.引進外國資本11.最初上、下埃及的國王分別頭戴白色和紅色王冠。約公元前3000年前后,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在滅下埃及后,有時戴白色王冠,有時戴紅色王冠,有時兩冠合戴。其目的主要是()A.標榜其文治武功 B.宣揚君權神授 C.爭取民眾的認同 D.建立多元文化12.11世紀末,英國的土地分封只有兩個階梯:由國王封給總佃戶,總佃戶再分封給下屬的封臣,總佃戶直接掌握的耕地面積約為54.6%;而到了13世紀中期,再分封的階梯已達到了五級,總佃戶直接掌握的耕地面積下降到了31.8%。這反映了當時英國()A.封君封臣制度建立 B.王權正在逐步增強C.莊園經濟趨于瓦解 D.議會君主制的形成13.下表是18世紀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頒布實施的部分法律(法令)簡表,由此可知,北美獨立戰爭的爆發主要是由于()法律(法令)名稱通過時間主要內容《皇家公告》1763年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墾殖《通貨法》1764年禁止北美殖民地發行紙幣和使用紙幣償還英國債權人債務《糖稅法》1764年對輸入北美殖民地的糖、糖漿、咖啡等商品課以重稅《印花稅法》1765年規定北美殖民地的報刊、證書、票據、執照等一律交印花稅《唐森德法案》1767年對輸入北美殖民地的紙張、茶葉、玻璃等商品征收新關稅A.英國對北美的資本掠奪 B.北美殖民地的發展受限C北美不愿順從英國統治 D.英國國際地位受到沖擊14.明治新政權建立后,在財政上捉襟見肘,于是決定發行代替金幣的紙幣金券,總共發行了4800萬兩,其中1780萬兩用于殖產興業。這表明()A.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B.日本政府大力扶持私人資本C.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崩潰 D.金融創新助力突破發展瓶頸15.20世紀20年代,蘇聯(俄)文學界涌現出如未來派、意象派、阿克梅派、超現實主義派等許多文學流派,葉賽寧、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爾納克等優秀作家寫下成名作或代表作的時間也在這一時期。當時文學繁榮的有利條件是()A.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帶來的寬松社會氛圍B.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激發人民愛國熱情C.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創造了物質條件D.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建立了蘇維埃16.下圖為漫畫《地球日快樂?》(2014年),其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A.人類面臨許多重大問題的挑戰 B.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C.全球治理體系亟待改革和完善 D.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遭到阻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一統”思想萌芽于春秋時期,孔子雖沒有明確提出“大一統”的概念,卻彰顯了維護周天子為“天下”核心的思想,將政治權力統一于天子,并實現“一匡天下”的疆域觀是明確且強烈的。漢武帝在邊疆經略上表現出強有力的積極作為態度,并提出“漢為天下宗”,只能由華夏完成“大一統”,而不是“四夷”。如此,引發古代史上另一個重要命題——正統。在此背景下,董仲舒認為“大一統”的含義是“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吉將之闡釋為:“《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摘編自陳躍《論中國古代“大一統”內涵的發展演變》材料二清代統治者在不斷主動接受“大一統”理念的同時,又自覺對中國認同進行了合乎時代要求的重塑。對于與宋朝并立的遼、金兩朝,乾隆帝在認可元承宋統的同時,并不否認《遼史》與《金史》的正史性質,采取各予正統的做法,以弱化“華夷之辨”的影響。為了對抗宋明理學有關“夷夏之別”的敘述,清代統治者反復申述清代疆域遠超歷代的成就,并將疆域一統確立為獲取正統的首要標準。清廷還積極推進全國特別是邊疆地區社學、義學的建立與發展,充分發揮鄉約與宗族在基層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構建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民間的教化體系,使國家認同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摘編自朱滸、孫浩然《中華文明統一性特征在清代的表達與實踐》(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內涵有了哪些豐富和發展。(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代對“大一統”國家所作貢獻。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4年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日益嚴峻,在維新運動國家社會全盤改造的議程中,康有為、梁啟超以“現代”為準繩討論婦女問題、呼吁女性啟蒙教育。他主張男女在本質上并無差異,應享有平等權利。在1898年7月24日,中國的女性群體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她們聯手創辦了《女學報》,并在刊物上發表了多篇文章,積極倡導女性教育、男女平權,并呼吁女性參與政治,傳播了有關生產的知識,旨在啟迪民智,開闊眼界。然而,隨著百日維新的失敗,中國女學會解散,女學堂也宣布關閉,《女學報》不得不宣告停刊。——摘編自李嶺《陜甘寧邊區農村婦女婚姻家庭變革研究》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鄉村婦女解放運動。《婚姻法》的頒布將婦女從婚姻、家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她們在家庭生活中有了平等地位;《憲法》《選舉法》的頒布賦予了婦女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主政治權利,確保了她們的政治地位;鄉村教育和掃盲運動,結束“睜眼瞎”的歷史,為鄉村婦女解放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基礎;革除婚姻陋俗,為鄉村婦女解放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們黨領導的這場鄉村社會婦女解放運動,無論是對鄉村社會經濟發展還是對黨的婦女事業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摘編自易新濤《新中國成立初期鄉村社會婦女解放運動的多維審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維新變法時期婦女解放運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內涵并分析其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戰后提出“國際主義”秩序觀的是經由革命實現解放和正在爭取獨立解放的亞非力量,“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全新局面。在此之前,可以想到國家間秩序的提案者有威爾遜、丘吉爾,都是西方的領導人。”因此“很多人真實地感覺到新的時代來臨了”。盡管伊拉克、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等親美國家的代表們在會議上發表了批判共產主義為“新殖民主義”的言論(同時把矛頭指向中國),這甚至一度引發在亞非各國關系中引入冷戰對立的危險,但是,一種被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稱為“亞非人民團結”的力量仍然有力地超越了冷戰邏輯。——摘編自李智星《冷戰的多種終結、萬隆和第三世界國際主義》材料二至少有三個事件構成不結盟運動的前史和思想起源:一是1954年中印正式簽署發表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二是1955年的萬隆會議,三是1956年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島,由南斯拉夫、埃及和印度三國領導人共同發表的反對“一邊倒”,拒不加入冷戰任何一方的聲明。在1961年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第一次會議上,印尼總統蘇加諾指出,新興國家正在創造新的國際秩序,以期所有民族都能獨立自主地營造國民生活。——摘編自孫歌《多極化時代的大國責任:不結盟運動的歷史啟示》(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三世界興起的背景。(2)史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第三世界興起應以不結盟運動為標志,而非萬隆會議。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理由。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于2014年、2015年和2020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共26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表2是部分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下表序號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所在地序號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所在地1宛平城、盧溝橋北京市豐臺區11喜峰口長城抗戰遺址河北省唐山市2清苑冉莊地道戰遺址河北省保定市12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上海市寶山區3延安革命紀念館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