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中華一家和中華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第十二講民族危亡與民族意識覺醒(1840-1919)-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專家大講堂課件_第1頁
第十一講中華一家和中華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第十二講民族危亡與民族意識覺醒(1840-1919)-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專家大講堂課件_第2頁
第十一講中華一家和中華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第十二講民族危亡與民族意識覺醒(1840-1919)-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專家大講堂課件_第3頁
第十一講中華一家和中華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第十二講民族危亡與民族意識覺醒(1840-1919)-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專家大講堂課件_第4頁
第十一講中華一家和中華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第十二講民族危亡與民族意識覺醒(1840-1919)-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專家大講堂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一講中華一家和中華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主講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邵磊今天我們說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xiàn)代化,實際上中國人口增長

的歷史趨勢,正是從清前中期開啟的。移風易俗指向構筑大一統(tǒng)政治共同體。清朝統(tǒng)治者都有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tǒng)政治理想,土爾扈特人東歸和

錫伯人西遷,就是兩個關于族群整體,關于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的故事。課程內容提要1、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2、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3、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史上,清朝具有特殊的意義。以1840年為界,它的前中期是中華民族自在發(fā)展的最后階段,而它的晚期

受外來侵略勢力的刺激,中華民族開始走向自覺。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它為現(xiàn)代中國留下了一個大一統(tǒng)的民族實體。在中國歷史上清前中期的廣土眾民前所未有。論疆域,除了元朝,沒有哪朝的版圖比清朝更大。18世紀中期的清朝,西跨蔥嶺,西北囊括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西南到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釣魚島,南至南海諸島,僅僅陸地的疆域總面積就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這是清前中期的統(tǒng)治者們極為勤奮努力的,并且技巧嫻熟的致力于拓展疆域的結果。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東北的大部,皇太極撫隋蒙古,順治入主中原,統(tǒng)一南方,康

熙平定三藩,收復臺灣,雍正安定青海、西藏,乾隆統(tǒng)一了新疆,完成了大一統(tǒng)。

在這個過程中,清軍還在東北擊敗沙俄,在西藏打敗廓爾喀,在西南抵御緬甸,捍

衛(wèi)了大一統(tǒng)。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值得一提的是1685年和1686年的兩次雅克薩之戰(zhàn),清朝與沙俄政府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用談判的方式劃定了

兩國的東段邊界,這是中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具有主

權國家性質的條約,標志著中國開始從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的王土觀念,向近代民族國家的領土意識轉變。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東北的大部,皇太極撫隋蒙古,順治入主中原,統(tǒng)一南方,康熙平定三藩,收復臺灣,雍正安定青海、西藏,乾隆統(tǒng)一了新疆,完成了大一統(tǒng)。在這個過程中,清軍還在東北擊敗沙俄,在西藏打敗廓爾喀,在西南抵御緬甸,捍衛(wèi)了大一統(tǒng)。努爾哈赤漠北蒙古臣服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在多倫,與土謝

圖汗、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札薩克圖汗、車臣汗會盟,參照漠南蒙古,一體編設喀爾

喀三部,加強管理。阿爾楚爾之戰(zhàn)全圖苦

高喻長出。之或等言號置西

通值得一提的是1685年和1686年的兩次雅克薩之戰(zhàn),清朝與沙俄政府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用談判的方式劃定了兩國

的東段邊界,這是中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具有主權國家

性質的條約,標志著中國開始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土

觀念,向近代民族國家的領土意識轉變。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5《尼布楚條約》滿文本與拉丁文本影印文件論人口,清以前沒有哪朝的人口數(shù)量比它更多。根據(jù)歷代的官方統(tǒng)計,中國人口最

多時有6,000萬人,學者估計宋明兩代實際人口可能曾經超過1億,但時間不長,也沒有

續(xù)

。康乾時期,中國政治穩(wěn)定,商業(yè)發(fā)達,加上財稅制度改革,使人口迅速增長到了3

億。1850年中國人口突破了4億3,000萬。今天我們說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xiàn)代化,實際上中國人口增長的歷史趨

勢正是從清前中期開啟的。總之清前中期的廣土眾民底定我們現(xiàn)在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范圍和人口規(guī)模,

更重要的是清前中期,中央政府對廣土眾民還實現(xiàn)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直接而有效的管

控。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19世紀中葉前中國人口消長示意困清徐揚《盛世滋生圖》(局部)鴉片戰(zhàn)爭前18世紀末7世紀前半葉17世紀晚期4.8

4.5

43

3.9

3.5

3.3

32.7

2.4

2.1

1.8

1.5

1.2

0.9

0.6

0.3012-

13世紀公元初17世紀中期人口數(shù)(單位:億)清朝統(tǒng)治者十分擅長處理多元與一體的關系,他們將移風易俗和因俗而治有機的結

合,綜合運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舉措,形成了極富特色的大一統(tǒng)國家

治理格局,確保中央政令順利地傳達到遼闊疆域的每一個角落。移風易俗指向構筑大一統(tǒng)政治共同體。清朝統(tǒng)治者都有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tǒng)政治理想。在思想上他們強調天下一家的族群理念,主張滿漢一體,滿蒙一體等等。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皇太極把處理族群關系比作調和五味,“治大國

若烹小鮮”,要想族群關系融洽,關鍵在于恰到好處

地“調劑”;順治帝說“滿漢官民,俱為一家”;康熙帝說,無論中原民眾,還是邊疆族群,都是

“吾之赤子,覆育生成,原無區(qū)別”;雍正帝說自己所用之人是“中外一家之人也”、

自己所行之政是“中外一家之政也。”這些說法所傳達的政治理念是相同的。

用今天的話來說,中華民族是一家。第

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制度方面,清朝在中央有理藩院,專門負責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事務。在西藏,清朝改變了前代的羈縻方略,派遣駐藏大臣長期保持駐軍,目的是強化中央政府的直接管控。乾隆晚期廓爾喀軍侵略西藏,被清軍擊敗。朝廷隨后頒布了藏

內善后章程29條,穩(wěn)定西藏的秩序,其中有一條就是確定金瓶掣簽的制度,規(guī)定班禪達賴的轉

世靈童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認定才有合法性,這就把教權徹底

地納入了政權之下,體現(xiàn)出切實的治理。拉薩大昭寺進行金瓶掣簽的金瓶和象牙簽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被認定現(xiàn)場與油畫創(chuàng)作在西南地區(qū)行之已久的土司制度,顯露出封閉保守、隔絕爭斗、勢力做大等弊

病。雍正年間進一步推進改土歸流,改土就是廢除土司制,改成郡縣制,歸流就是

將治理土司地方的權力交給中央委派的流官,改土歸流,消除了土司地方割據(jù)的風

險,強化了中央政府對西南邊疆的管控。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此外,清朝還繼承了中原王朝定期巡狩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南巡和北巡制度。這些年市面上有不少戲說康熙、乾隆下江

南的電視劇,所以大家對南巡大概不陌生。

實際上清朝皇帝不只有南巡,還有北巡,他們每年都會去承德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除了避暑,還要接見蒙古西藏的政教領袖,

舉行秋狝、會盟、封賞、賜爵等活動,增

進彼此的了解和感情。《萬樹園賜宴圖》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九年(1754)夏在承德避暑山莊的萬樹園內設宴招待蒙古族首領的情景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康熙南巡圖》(局部)當然每個硬幣都有兩面,清代的國家治理除了移風易俗,還有因俗而治。中華文化一直崇尚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治理理念。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面對地區(qū)族群的差異性,中央政府在統(tǒng)一政令文教的同時,要注意尊重包容地方風俗的多

。清朝統(tǒng)治者十分擅長因俗而治,在東北主要實行軍府制。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大將

軍,兼管軍政和民政。但在一些移民集中的地區(qū),也會設府廳州縣。在蒙古地區(qū)實行盟旗

制。同時滿蒙貴族之間長期保持聯(lián)姻通婚,300多年里通婚近600人,不論持續(xù)時間還是

通婚規(guī)模,以往朝代的和親都是比不了的。滿蒙之間親上加親,形同一家使蒙古成為拱衛(wèi)

北方邊疆的重要力量。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

黑龍江將軍府位于果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原址位于齊齊哈爾市中華西路6號,2000年時遷入嫩江中的明月島

.

黑龍江將軍府是清代黑龍江將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油首任黑龍江將軍薩布素興建,黑龍江將軍府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始駐愛輝,后移至嫩江縣,康熙三f城,用龍江將軍府設置期司,被清廷任命的76位里龍江將軍中,曾有71位進駐齊齊哈爾的將軍府印處理室政事務。1光緒鐵路,將軍府被沙俄占據(jù)長達七年之久、清末、民國和日偽時期,將軍府魯設置過黑龍江軍事、財稅、民政等機關。212000

要遺址移建至嫩江中的明月島,移建的將軍府占地6000平方米,不僅再現(xiàn)了原有建筑風貌,而且布有將軍府歷史文化陳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L伊犁將軍府山

小mH

H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挑

九九六年十

月二十日公布自

生r在新疆,清朝在包括烏魯木齊在內的東路,設置與內地相同的道府州縣,在北路、哈

薩克、蒙古、游牧民社會邊設其佐,在哈密吐魯番實行札薩克制,在南疆實施伯克制等等。總之,就是根據(jù)邊疆民族地區(qū)的不同特點,靈活的用不同的政治文化機制實施有效的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最后我們再舉一個法律的例子來說明清前中期中華民族多元與一體的關系。清朝給邊疆族群制定了專門的法規(guī),比如蒙古律例,回疆則例,西寧青海番夷成例,

西藏通志等等。但這些法規(guī)都有范圍限制,是地方性的。能通行全國的只有大清律。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這些例子說明因俗而治是大一統(tǒng)的靈活補充,而非替代。構建天下一家的一體化治理,

始終是清王朝政治的主軸。而清朝對多元與一體關系的智慧處理,廣泛團結了滿、漢、蒙、

藏、回等各族民眾,實現(xiàn)了境內所有區(qū)域族群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

局由此底定,中華民族共同體由此鞏固擴大。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貢獻與啟示第二部分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努爾哈赤剛建立后金政權時,自稱女直,也就是女真或者金,以此表明自己是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的繼承人,這種認同很快發(fā)生了變化,第二代皇太極開始參漢酌

金效法中國之治,加強中央集權。入關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反復講到,自

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表示自身是中華正統(tǒng)的繼承者,但是他們也很清楚,清

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帶有強烈的族群歧視色彩,嚴重的激化了滿漢之間的族群矛盾。隨著統(tǒng)一大業(yè)完成,重建正統(tǒng)性變得越來越重要。他們的應對之策就是采取一

系列的舉措,增進中華人文化認同。

第二部分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

第二部分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比如尊崇孔子,順治帝封孔子為大成至

圣文宣先師。康熙帝南巡時特意前往曲阜拜謁孔廟,對孔子行三跪九叩的最高禮儀。康熙當年御

筆親書的萬世師表,現(xiàn)在還懸掛在曲阜孔廟的大殿上。此后還成為了定制。每一代清朝皇帝繼

位都會為曲阜的孔廟題寫匾額,比如重新的

闡釋華夷之辨。表師世萬康熙親筆“萬世師表”明清之際,許多漢人知識分子喜歡用華夷之辨來強化滿漢對立。

一直到雍正

年間發(fā)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逆案。湖南鄉(xiāng)下有一個名叫曾靜的讀書人,他給當時

的川陜總督岳鐘琪寫信,鼓勵他繼承先祖岳飛的遺志,起兵對抗女真后裔,他說

起兵不是謀反,因為華夷之辨大于君臣之倫.這件事被岳鐘琪告發(fā)后,雍正皇帝覺得是個好機會,他親自下場跟曾靜辯論,

駁斥華夷之分,以正視聽。

第二部分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雍正帝認為,華夷之分的說法只適合分裂時期,大一統(tǒng)時期應強調華夷一家,因為

夷字本來不過方域之名,只是指特定的地理區(qū)域,不是針對特定的族群,更何況儒家一

直強調天下之君唯有德者居之,是否擁有中華的正統(tǒng),從來不看種族血緣,而是看誰更

有德性,能實現(xiàn)天下一家萬物一體。孟子明確說,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可舜和文王都成為了華夏天子,被

后世奉為楷模。如今清朝一統(tǒng)天下,保育萬民完全有資格成為天下之主,難道只因為是

滿人就不配嗎?

第二部分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雍正的這些理由說服了曾靜,雍正又把辯論內容編成大

義覺迷錄一書,頒行天下,派曾靜到各地宣講,比如確立新

的正統(tǒng)觀,什么是正統(tǒng)?大一

統(tǒng)者得正統(tǒng),什么是大一統(tǒng)的

核心要義是疆域統(tǒng)一,沒有內

外之別,而不是華夷之分。束不上者未在京飾莊攬王光發(fā)果現(xiàn)王允得□

在的

同第二部分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大

鯨王究的萍現(xiàn)王允怡阿比那東思是燈惟桓規(guī)王究進以冬作

生一

第二部分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從疆域一統(tǒng)來看,清朝遠遠超過傳統(tǒng)的中原王朝,顯然

擁有正統(tǒng)。清代統(tǒng)治者還重建歷代帝王廟,祭祀的帝王除了中原王

朝的,還有北魏、遼、金、元等北方族群政權的,也有割據(jù)

時期偏安之國的。這樣就建構起一個連續(xù)不絕的中華王朝統(tǒng)

序,把邊疆族群的政權都包括在內,比如改造儒學傳統(tǒng),將

道統(tǒng)與正統(tǒng)合一。中

統(tǒng)

絕8

線乾隆親筆“中華統(tǒng)緒不絕如線”秦漢以來,中國傳統(tǒng)思想十分注重區(qū)分正統(tǒng)與道統(tǒng)的關系,道統(tǒng)歸儒生,負責教化,

正統(tǒng)歸皇權,負責治理。到清前中期出現(xiàn)了幾位大皇帝,學問和政治才能不僅不亞于甚

至超過了飽讀詩書的讀書人,這就給道統(tǒng)與正統(tǒng)匯聚于皇權之下,提供了理由。舉個例子在過去經筵一直是大臣給皇帝講解經典,康熙帝學問好,他認為大臣對經

典的理解不如自己到位,便要求大臣講完后增加皇帝復講的環(huán)節(jié)。后來他又把復講提前,讓皇帝先講,這樣一來,經筵就變成了皇帝教育臣子的制度,

君即是師,師即是君,君師合一。

第二部分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又尊稱關羽為關帝。在全國各地建立關帝廟。當時新疆、西藏、蒙古、青海等邊疆

地區(qū)的關帝廟比比皆是。在西南地區(qū)羌人有白石崇拜,崇拜五顆石頭,其中一顆就代表關圣帝君。苗族民眾中則流傳著關羽是火德星君的傳說,仫佬人過年會貼關羽像旁邊還要寫上

秉燭達旦,忠義春秋。

第二部分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此外,清代的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中,化民成俗的內容非常重要。地方官員被要求用鄉(xiāng)約、社學等各種方式,將皇帝的圣諭和儒家思想在基層社會廣

泛宣揚。受此影響,清代的許多鄉(xiāng)規(guī)民約都體現(xiàn)出圣諭的內容。這一系列的舉措借助大一統(tǒng)的政治實踐,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文化合力,大大增強了中華文化的認同。結果,滿漢的族群矛盾逐漸緩解,士紳百姓開始認同清朝的正統(tǒng)地位,共同維護中

華。

第二部分清朝的滿人皇帝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

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清代政治大一統(tǒng)的條件,方便了各族人口跨地區(qū)的大規(guī)模遷徙。這一時期的人口流動規(guī)模很大,直到今天民間依然流傳著很多關于這些移民的故事。有些是微觀的,我們從中看見了當年的民眾生活,他們的柴米油鹽,悲歡離合。有

些是宏觀的,我們從中看見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的培育歷程。土爾扈特人東歸和錫伯人西遷,就是兩個關于族群整體,關于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的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學錫伯族萬里西遷: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天的錫伯族是56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遼寧和新疆,一東一西的兩頭。其實清朝之前,

他們原本一直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1757年新疆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發(fā)動叛亂,戰(zhàn)亂給伊犁

地區(qū)的生產力帶來嚴重破壞,地荒牧凋,邊防空

虛。為了守護新疆,開發(fā)新疆,清政府決定從沈

陽調遣1000名年富力強的錫伯士兵前往伊犁屯墾戍邊。1764年也就是乾隆29年四月,

一千名

錫伯士兵,二十名驍騎校,連同3275名眷屬,毅然的告別故土,踏上萬里征途。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石刻錫伯族西遷路線按照規(guī)定,他們必須走塞外路線,這條路不但遙遠,而且人煙稀少,有很多高山大

河。他們農歷8月下旬到達烏里雅蘇臺,趕上蒙古高原的寒冬,暴風雪肆虐,大批的牲

畜因缺乏草料而死亡,最后只好借來一批馬駝才繼續(xù)西行。走到科布多,趕上阿爾泰山

積雪融化,山洪湍急,被困了好些天。過額爾齊斯河趕上汛期,只能用繩子拴著木筏渡

河。更難的是他們時常糧食斷絕,只有靠挖野菜充饑,可是如此艱難的長途跋涉,1000名錫伯士兵沒有一人開小差,朝廷給了三年時間,他們只用了1年零3個月就抵達了

伊犁,到達時人數(shù)不減反增,因為一路上孕育和誕生了數(shù)百個新的生命。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1766年錫伯人被安排到察布查爾縣,組建錫伯營,是伊犁四營其中之一,集

軍事行政生產于一體。在新疆他們駐守臺站,巡查邊界,平息叛亂,抵御侵略,

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新疆安定作出了突出貢獻。不僅如此,本以漁獵為生的錫伯人硬是在伊犁花6年的時間開鑿了當?shù)氐谝粭l人工水渠。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這條深一丈寬一丈二尺,長兩百米的水渠,引來伊犁河水,滋潤了錫伯人新開墾的數(shù)萬畝土地,也滋潤了南山腳下的維吾爾族屯田村莊。在新土地上,他們親手播下從東北老家?guī)淼奈骞确N子,從此養(yǎng)雞蓄豚,自耕自食,以務農為生。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陌生的邊疆又變成了新的可愛的家鄉(xiāng)。錫伯人背井離鄉(xiāng),歷盡艱辛,萬里西遷,

航拍的察布查爾大渠“龍口”只為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國的邊疆。因為他們相信只要是祖國的大地,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鄉(xiāng)。土爾扈特是衛(wèi)拉特蒙古的一部衛(wèi),拉特蒙古又叫莫西蒙古,因為地處蒙古大漠

以西,明末清初漠西蒙古有4部,分別是

土爾扈特、準噶爾、和碩特和杜爾伯特。

17世紀20年代,準噶爾部崛起后,經常欺

凌其他三部,土爾扈特人打不過準噶爾,只能選擇走。于是在1628年也就是崇禎元

年,大約5萬帳土爾扈特牧民遠遷到伏爾加河流域一帶,與沙俄為鄰。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皇清職貢圖》(1769年)中的“土爾扈特臺吉、婦”和“土爾扈特民人”盡管身在異域,土爾扈特人依然心系故土,他們保留著固有的語言、文化生活

方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并且不斷派使臣朝覲清朝皇帝。而清政府對來朝的土

爾扈特使者也總是熱情接待恩賞有加。康熙帝還派圖里琛不遠萬里前去探望,給土

爾扈特人民帶去了來自祖國的關懷。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與此同時,沙俄則對土爾扈特橫征暴斂,強征其族人從軍,還要貴族子弟做人質,這些使土爾扈特人萌生了回歸祖國的強烈愿望。1770年11月已經西遷140多年的169,000余名土爾扈特人,在年輕

的首領沃巴西的率領下,毅然決定啟程東歸,回到太陽升起的地方。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但這場橫跨亞歐大陸的征途之艱難,遠遠超出了他們最初的預想。先有數(shù)萬沙俄追兵,又有其他部落奉沙俄政府之命出兵阻截,加上沿途不斷遭到搶掠,土爾扈特的人畜損失慘重,好不容易穿過哈薩克草原,繞過巴爾喀什湖,眼見祖國在望,卻不幸被強敵圍困,那幾乎是一個絕境。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土爾庭特部西遷后的較地沙僧政府1701年修筑的包圍工事沙值軍隊追裝方向土爾扈特部西遷與東歸路線對比俄

羅位,

1628年土爾腹特部酒遷路線

1771年土爾庭特部東歸路線爾

優(yōu)

加E地中章

斯伊國0

貌葉在巴爾喀什湖附近的戈壁灘中,十幾天斷水斷草,許多牲畜餓死渴死,沒有糧食,

沒有水的人們只好用死去牲畜的肉和血來果腹解渴,這使得瘟疫流行。許多土爾扈特

人倒下了,就連年輕的渥巴西的生命也令人擔心。1770年11月已經西遷140多年的169,000余名土爾扈特人,在年輕的首領沃巴西的

率領下,毅然決定啟程東歸,回到太陽升起的地方。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土爾扈特萬里東歸▲流落海外的渥巴錫像(馬大正為“道中華”供圖)

▲《回歸祖國》圖特寫(“道中華”公眾號)在這前途未卜的危機時刻,兩位英雄挺身站了出來,江基爾巴圖爾和扎瓦巴圖爾

他們宣誓忠于渥巴錫汗,忠于東歸的初心使命,他們團結33,000個家族的最后力量,

發(fā)揮出驚人的勇敢,同強敵進行了殊死的戰(zhàn)斗,艱難突破了重重圍困,向著中國的方向前進。這還沒完,被突圍的敵人重新集結,一路追趕。最后在靠近中國邊境的地方,筋疲力盡的土爾扈特人終于望見了前來迎接的清朝軍隊。就這樣歷時8個多月,行程1萬多里,他們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為了回歸祖國,超過一半的土爾扈特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冰冷

的荒原上,沒有機會再親近祖國的大地。為了回歸祖國,他們幾乎失去了所有的牲畜,他們衣衫襤褸,沒有鞋靴,小孩赤

身露體。為了回歸祖國,他們沒有了蒙古包,沒有了氈帳,只能休歇于曠野之中。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好在結果沒有讓他們失望。了解情況后,清政府第一時間從新疆、甘肅、陜西、寧夏和內蒙古等地調

撥來大量物資,幫助土爾扈特民眾渡過難關。當年10月渥巴錫一行在承德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第二天皇帝在圍場設下盛宴,接近100名文武大臣,蒙古王公和衛(wèi)拉特諸部首領參加了歡迎宴會。《萬法歸

圖》乾隆皇帝正襟危坐,對面是十位土爾扈特部首領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10多天后乾隆帝單獨接見了渥巴錫,向乾隆當面講述了

悲壯的東歸征程和祖輩的光榮歷史。乾隆深受感動,親自撰

寫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記述其萬里東歸的壯舉,并在承德

普陀宗圣廟刻碑留念。這塊碑文用滿漢蒙古四種文字鐫刻,至今保存完好。最

后清政府尊重土爾扈特人的游牧習俗,將裕勒都斯草原、博

斯騰湖畔、精河、烏蘇等地大片水草豐美的優(yōu)良牧場贈給他

們,供他們繁衍生息。《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碑文圖11-1清政府賜給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

錫的官印上

:—

}~

乙)

7t對于土爾扈特部的歸來,就連乾隆皇帝也有些始料不及。他說土爾扈特之歸順,

實則天與人歸,有不期然而凄然者。所謂的天與人歸說的有點神秘,有點宿命。其實這里的天就是數(shù)千年中華文明積

淀下來的深沉的文化認同。100多年的遠遷,褪不去土爾扈特人骨子里對故土家園的深刻記憶,褪不去中華

文明歷久彌新的家國情懷。1萬多里的征途,阻不斷中華大地各民族互相依存的親密

關系,阻不斷中華兒女內心對祖國的強烈向往。土爾扈特部東歸是一部血與火熔鑄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譜寫了清代國家團結

統(tǒng)一的光輝篇章。

第三部分土爾扈特部東歸與錫伯族西遷背后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第十二講民族危亡與中華民族意識覺醒主講人:中南民族大學裴圣愚為什么中華民族雖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

難,卻沒有分崩離析,依然保持了多民族共生

共榮的統(tǒng)一格局,堪稱世界民族史上的中國奇

跡。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加強了對血脈

相連的體認,深化了對命運與共的感知,堅定

了共御外侮的決心,開始了對現(xiàn)代國家構建的

探索。可以說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和闡發(fā)是中華民族自我覺醒的標志。1、從帝制到共和2、“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3、走向自覺課程內容提要1840年至1919年,概論教材在之前的各講中介紹了中華民族的自在。到清前

中期,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發(fā)展到了自在的最高階段。那么今天的第

十二講,中國近代史上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將進入新的發(fā)

展階段----自覺。可以說本講內容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歷程中非常重要的轉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從那時起實現(xiàn)中

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無數(shù)仁人志士矢志不渝、上

下求索,奔走吶喊,奮起抗爭。如果稍作展開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中華民族至少面臨著4個方面的危機。哪4個?第一,國家主權危機從1840年到1911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數(shù)以百計的不平等條約,被迫割讓

了16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還有大批港口城市被租借,關稅、鹽稅等經濟主權也被迫出讓給列強,國家主權進一步遭受嚴重侵害。大室4老下者道森

A

A

4

大心重爭黑大置4臣下著著《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常言重能思事重的之中爭自一基

作者

作飛一中正

大的=事意

4

帝色垂氣事律一重作"化作作國帝事天事凈思大置事用吏中集屬大北聲曲大指中:

*

■壹帝手言甲午戰(zhàn)爭后,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圖

時屠龍大會

龍的挑戰(zhàn)

“相互協(xié)商”瓜分中國不

喻目

然第二,經濟體系危機,面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和資本輸出,中國以傳統(tǒng)農業(yè)為主的經濟體系難以

抵擋。洋沙、洋布等工業(yè)產品和大量西方資本涌入中國市場。傳統(tǒng)的家庭手工

業(yè),尤其是棉紡織業(yè)走向衰落,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漸解體。第三,社會穩(wěn)定危機,太平天國運動,還有天地會,小刀會,捻軍,義和團等,直接動搖了清朝統(tǒng)

治體系,清政府內部大一統(tǒng)的國家治理難以維系。第四,團結統(tǒng)一危機,邊患內亂不斷,中華民族跌入苦難深淵,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

人民大眾的矛盾,由此成為社會主要矛盾。這就是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

。那么我們就需要思考一個重要問題了,為什么中華民族雖然遭受了前所未有

的劫難,卻沒有分崩離析,依然保持了多民族共生共榮的統(tǒng)一格局,堪稱世界

民族史上的中國奇跡。在第十二講中,我就和大家一起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

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

18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工業(yè)革命興起,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展開殖民擴張活動。擴張是資本主義的本性。共產黨宣言深刻指出,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fā),

f到處建立聯(lián)系,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是半開化和未開化的國家,從屬

《共產黨宣言》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圖片來源;求是網也就是說西方國家通過先行建構民族國家,為其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的對外擴張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

了良好條件,從而走上了壓迫其他民族和奴役殖民地的現(xiàn)代化道路。實際上已經發(fā)展成了帝

國主義國家。那么歷史地看,非西方世界各國直接面對的時代課題,就是要從本國國情出發(fā),擺脫殖

民壓迫,實現(xiàn)國家獨立發(fā)展。而這樣的歷史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行成為民族國家的西方

國家造成的。可以說近代以來,世界各個古老文明都遭受了西方文明的重大挑戰(zhàn)。世界進入到了一個

斷裂的時代,一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中國和中華民族面臨的挑戰(zhàn)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

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1840年爆發(fā)的中英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開端。西方殖民擴張及

其意識形態(tài)沖擊,給中國傳統(tǒng)的國家體制藩屬關系、社會結構、倫常

規(guī)范、思想學說和文明體系都帶來了空前危機。中英鴉片戰(zhàn)爭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全球體系和以民族國家為主要行為體的國際體系。傳統(tǒng)的天下觀解體,中心與邊緣、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被迫重

構。中國近代的時事漫畫的杰作時局圖,把中國面臨的被帝國主義列

強瓜分的嚴重危機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生動地反映了封建帝國已

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歷史現(xiàn)實,起到了警示鐘的作用。圖局

時《

時局圖

》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面對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侵略,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毫無疑問,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具

有正義性。正如恩格斯在波斯與中國中所指出的,我們不要像道貌岸然的英國報刊那樣,從

道德方面指責中國人的可怕暴行,最好承認這是保衛(wèi)社稷和家園的戰(zhàn)爭,這是一場維護中華

民族生存的人民戰(zhàn)爭。列強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入侵,激化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中國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熱之中,反清斗爭此起彼伏。在外部主權危機和內部合法性危機的雙重壓力下,晚清政

府陸續(xù)舉辦洋務嘗試變法,乃至實行預備立憲,開啟了一系列自救運動。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

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

1840年之后,我們面對西方列強一敗再敗,國人思考的答案是技不如人,要師夷長技以

。于是19世紀60年代起,以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掀起了以自強、求富為主旨的洋務運動。李鴻章曾國藩洋務派承認西方文明在物質層面的先進性,大力引進西方技術成果,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然而

器物層面的進步和局部的變革無法拯救中國。甲午海

戰(zhàn)中,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宣告了30多年洋務運動

的慘敗

。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19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取得發(fā)展,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

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為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以康有

為為代表的維新派,發(fā)動了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維新派積極宣傳西方君主立憲政治改良思想,提出了通過改革建立近現(xiàn)代國家的初步構

想。這些主張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使之成為晚清重要的思想啟蒙運動。然而百日維新還

是很快失敗了,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吶喊。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社

會更強烈的意識到,只有更深層次的變革才能找到中國的出路。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

百日維新話劇有

心殺力化得其麗亂級思任食

士用

。快我哉月口辛丑條約簽訂之后,晚清政府為挽救自身統(tǒng)治危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重構各族群

政治大一統(tǒng)新秩序,為維系共同的國家認同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華民族

在歷史低谷出現(xiàn)大分裂,維護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但最后晚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卻弄出來

了一個皇族內閣的笑話,徹底打碎了君主立憲派的幻想。至此晚清的系列改革均以失敗告終。中國亟需改變傳統(tǒng)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國家發(fā)展模式。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到這里我們要分析一下,晚清政府雖然自救卻依然沒有擺脫落后挨打的命運,為什么?因為這時的中國一盤散沙,沒有現(xiàn)代國家的意識,正如時局圖題詩所說,沉沉酣睡我中

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所以近代中國的政治建設應以凝聚、動員全國人民的力量來實現(xiàn)救亡圖存為首要目標。

建設現(xiàn)代國家,需要超越過去的基于家族的、地域的、族群的界限使用所有的中國人具有共

同的家國意識和民族意識,

一起致力于擺脫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面臨的危機。然而封建王朝主權在君,這意味著不改變封建統(tǒng)治特權的改革就注定不會成功。中華民

族共同體的浴火重生,必須建構現(xiàn)代國家體制,實現(xiàn)主權在民,才能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共

同體的組織力和凝聚力。于是辛亥革命爆發(fā),中華民族話語出現(xiàn)。第一部分從帝制到共和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1911年10月10日夜,熊炳坤率領湖北新軍工程八營革命黨人從武昌紫陽湖畔打響反清第一槍。各路起義軍集結楚望臺軍械庫,經過一夜激戰(zhàn),特赴武昌全城揭開辛亥革命序幕。武昌起義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

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宣誓就任中華民

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強調,合漢、滿、蒙、回、

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

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這既是五族共和。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在推翻專制王朝的同時,辛亥革命也推動了王朝政治認同向現(xiàn)代國家認同的

轉型。中華民國在政治和法律上規(guī)定,國民一律平等,并且將五族共和作為法理

上解決民族問題的總原則,形成了一個各族人民共同治理國家的現(xiàn)代化結構雛形。我們知道,近代以來,為了尋求救亡圖存之道,中國人不斷開眼看世界,尋

求擺脫危機的方案。其中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學說以明治時代的日本為中介,逐漸

在中國傳播開來。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中國的政治文化精英一方面嘗試以西方民族國家為模板來改造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制度與社

會結構;另一方面又不斷思考批判西方民族國家本身所蘊含的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帝國

主義要素。這使得建構現(xiàn)代中國的理論與實踐,從一開始就具有中國自身的特征。這中間的一個關鍵就是實現(xiàn)了從驅除韃虜?shù)轿遄骞埠汀N蚁敫锩h人早期提出的驅除韃

虜,恢復中華口號,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驅除韃虜,可以理解為將作為統(tǒng)治民族的滿人驅

逐到東北。不過這一解釋存在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徹底切斷了滿洲與中國的關系。所謂恢復中華就是在漢族聚居的范圍內,恢復建立漢族國家,至于東北、內外蒙古、新

疆和西藏等邊疆地區(qū),均被無情開除了。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我們進一步分析,

一方面驅除韃虜有其合理性,因為只有當滿人不再統(tǒng)治其

他民族,而成為和其他民族平等的一員,這才可能加入人民對自己的統(tǒng)治,也就

是人民共和。但是另一方面驅除韃虜更有片面性,狹隘的排滿主義和漢族中心主

義會讓中華民族陷入分崩離析的危險境地。不僅是造成滿漢的對立,而且是各民

族關系的斷裂和解體。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在中國向何處去的論戰(zhàn)中,不同類型的民族主義思潮開始涌現(xiàn)。有識之士們

敏銳地覺察到狹隘民族主義存在風險隱患。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便是梁啟超,他指出因滿人主國而滿漢分界,因滿漢分界,

而國民遂互相猜忌,久之而將見分裂之兆也。民族分裂的憂患意識促使他對中華

民族的整體性特征進行深入思考。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1902年梁啟超提出了中華民族概念。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

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

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余年

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梁啟超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論中國學術思想變注之大勢》偶于置的形很想壹之火常。1903年他又區(qū)分了小民族主義和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

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

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

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梁啟超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1905年梁啟超進一步闡釋了現(xiàn)今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有史以來寄居于中國的群體都

屬于中華民族。這種對中華民族的全面性理解,超越了漢

之中華的錯誤觀念。可以說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和闡發(fā)是中華民族自我覺

醒的標志。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同一時期一批留日的滿族、蒙古族同胞號召,統(tǒng)合漢、滿、蒙、回、藏為一

大國民,表現(xiàn)出民族大同的強烈自覺。西蒙古王公通電全國表示漢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華民族。自宜一體出力,

維持民國,公開宣告蒙古族屬于中華民族,表達了共同守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

強烈愿望。新疆、云南、廣西等邊疆地區(qū)的軍政首腦也都公開支持政權統(tǒng)一,堅守住了

民族大義的底線。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從驅除韃虜?shù)轿遄骞埠停覀冞€可以借助旗幟加以觀察和理解。旗幟是一種象征,

一種符號,鮮明體現(xiàn)出理念和價值觀。在武漢的辛亥革命博物館里陳列著兩面旗幟。圖片來源:辛亥革命博物館辛亥革鐵血十八星旗與五色旗左側的鐵血十八星旗是武昌起義高舉的旗幟,紅色象征鐵血精神,18顆星為

所謂明代的漢地18省,黑9角代表九州,黃色代表炎黃子孫這面旗幟,實際上表達

了以鐵血精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當然我們前面也提到了,這里的中華是狹隘的指代漢人。但是之后正式使用

的卻是右側的五色旗,紅、黃、藍、白、黑五色,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

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大族傳統(tǒng)上所喜愛的顏色,象征著五族共和。這里需要專門強調的是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56個民族,是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民

族識別陸續(xù)確定的。五族共和的五大族不能簡單,等于今天的漢族、滿族、蒙古

族、回族、藏族,不是只代表5/56,實際上五族是泛指了各民族,涵蓋了中華民

族大家庭的所有成員。旗幟的變化,生動反映出國人對中華民族共同性的認知,不斷深化。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由此可知,在近代的國家轉型過程中,革命派主張共和革命順應了時代的走

向,但其提倡排滿,卻不免有種族主義的偏見。改良派保皇違背了時代發(fā)展趨勢,

但其主張以四萬萬人組成一大民族,在處理中國多民族關系的問題上更為理性。二者雖然形成了歷史的張力,最終從驅除韃虜?shù)轿遄骞埠停瑩P棄了雙方所弊,從

而實現(xiàn)了中華一體的共和革命。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所以說五族共和關系到中華民族整體的安全生存。從驅除韃虜?shù)轿遄骞埠偷?/p>

總體和平,反映出中華民族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聯(lián)系。使得表

征中外區(qū)別的中國概念普遍運用。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體現(xiàn)民族集體認同的中華民族概念,廣泛地流行起來。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蒙古文藏文里也出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一詞對應詞語或表述。以中華為名稱的團體紛紛建立,積極促進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以中華命名

的新式報刊大量涌現(xiàn),成為傳播中華民族意識和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各族人民同屬中華民族越發(fā)成為國人的共識。

第二部分“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xiàn)第三部分走向自覺在列強環(huán)伺的局面下,各民族同胞越來越自覺意識到,只有團結起來,共御外侮,

改造國內政治與社會結構,才能使中國走出困境,實現(xiàn)國富民強。中華民族隨著救亡運動和現(xiàn)代國家建設逐漸開展而不斷覺醒,帝國主義割裂了中國

統(tǒng)一的疆域,踐踏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和民族危機,激起

了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反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第三部分走向自覺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比如鴉片戰(zhàn)爭期間,面對英法等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漢、滿、蒙古、藏、羌、彝等各

族軍民浴血奮戰(zhàn)。為抵御英法軍隊的入侵,各族人民踴躍捐獻錢糧物資,支援前線抗敵。

第三部分走向自覺勝大番生同會南薹守鎮(zhèn)福永劉王

的不料代典口色

言貌

*

數(shù)超美死悔兵臺灣各族同胞并肩戰(zhàn)斗,多次挫敗美國日本的侵略圖謀。西藏各族居民依靠弓箭、大刀、火神槍等武器,誓死抵抗英軍入侵。先

后在1888年的龍頭山戰(zhàn)役和1904年的江孜保衛(wèi)戰(zhàn)中,重創(chuàng)英國侵略者。十三世達賴土登嘉措、九世班禪額爾德尼、曲吉尼瑪?shù)纫簿磉_了傾向共和擁護中央的意愿,有效改善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的關系。

江孜英雄紀念碑

第三部分走向自覺這里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星沙夜話。1850年1月3日在岳麓山下星沙湘江邊的方舟中,65

歲的清朝名臣林則徐約見了相聞已久,卻始終未曾謀面的38歲布衣左宗棠。林則徐勉勵左宗

棠,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左宗棠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者,所以衛(wèi)京師。20多年后的1876年,他壯士長歌,不復以出塞為苦也,老懷益壯,親率三路大軍入疆平

亂。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錫伯等各族同胞同仇敵愾,共同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

第三部分走向自覺通過反抗列強的侵略和壓迫,中國各族人民強化了自我的國家認同,逐漸聯(lián)

合起來,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反對各種形式的民族分裂。無數(shù)中

華兒女在共同保家衛(wèi)國的斗爭中融聚一起。中華民族認同已經超越了民族與民

族之間的隔閡與排斥,轉而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