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檢-三大常規課件_第1頁
臨檢-三大常規課件_第2頁
臨檢-三大常規課件_第3頁
臨檢-三大常規課件_第4頁
臨檢-三大常規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大常規檢查一.血液常規一檢查二.尿液常規檢查三.糞便常規檢查臨檢-三大常規一.血液一般檢查血液常規檢查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小板計數等。臨檢-三大常規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臨床應用生理變化1.年齡和性別:新生兒處于生理性缺氧狀態紅細胞明顯增高,但兩周后就逐漸下降,男性兒童在6-7歲時最低,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上升,25-30歲達高峰.女性兒童也隨著年齡增大紅細胞增多,13-15歲時到最高值,而后因生理因素而逐漸下降,到21-35歲維持最低水平,以后又逐漸增高與男性水平相近.臨檢-三大常規2.精神因素:感情沖動,興奮,恐懼,冷水浴等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導致紅細胞暫時性增多.3.劇烈的體力勞動:因氧需要量增加造成相對缺氧引起紅細胞生成素生成增加,骨髓加速釋放紅細胞.4.低氣壓:因缺氧刺激紅細胞可代償性增加,如高山地區居民和登山運動員紅細胞均高于正常人.5.懷孕中后期:為適應胎盤血液循環的需要,孕婦血漿容量明顯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釋.臨檢-三大常規病理變化1.增多:1).相對性增多:血漿中水分丟失多見于脫水致使血液濃縮,如連續嘔吐,嚴重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燒傷等.2).繼發性增多:慢性肺心病,某些腫瘤等.3).造血系統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多同時有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增多.臨檢-三大常規2.減少:見于各種貧血

貧血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及形態學分類發病機制分類主要臨床類型形態學分類紅細胞生成減少1.造血干細胞和造血微循環環境的損害再生障礙性貧血正紅細胞型臨檢-三大常規發病機制分類主要臨床類型形態學分類2.紅系祖細胞,幼紅細胞或紅細胞生成素的免疫性破壞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正紅細胞型3.骨髓被異常細胞或組織所浸潤骨髓病性貧血正紅細胞型4.脫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礙巨幼細胞性貧血(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大紅細胞型5.紅細胞生成素合成障礙慢性疾病(炎癥性)貧血正或小紅細胞型6.血紅素合成障礙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鉛中毒性貧血小紅細胞低色素型臨檢-三大常規發病機制分類主要臨床類型形態學分類7.珠蛋白合成障礙珠蛋白合成障礙性貧血;鐮形細胞性貧血;血紅蛋白C,D,E病等小紅細胞低色素型紅細胞破壞增加1.紅細胞膜缺陷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口形紅細胞增多癥棘形紅細胞增多癥陣發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正紅細胞型臨檢-三大常規發病機制分類主要臨床類型形態學分類2.紅細胞酶缺陷無氧糖酵解途徑紅細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貧血如丙酮酸激酶缺陷等缺乏磷酸戊糖旁路或谷光甘肽代謝所需酶變異溶血性貧血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變異等正紅細胞型3.珠蛋白肽鏈量改變及分子結構變異同上“珠蛋白合成障礙”小紅細胞低色素型臨檢-三大常規發病機制分類主要臨床類型形態學分類4.紅細胞被血清中抗體或補體所影響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誘發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血型不和的輸血后溶血新生兒同種免疫溶血病正紅細胞型5.機械性損傷創傷性心原性溶血性貧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行軍性血紅蛋白尿正紅細胞型6.化學,物理及生物因素化學毒物及藥物引起溶血,大面積燒傷,感染,溶血性蛇毒正紅細胞型臨檢-三大常規發病機制分類主要臨床類型形態學分類7.脾臟內阻留脾功能抗進正紅細胞型失血1.急性失血急性失血后貧血正紅細胞型2.慢性失血同“缺鐵性貧血”小紅細胞低色素型臨檢-三大常規紅細胞比積的臨床應用增高:大面積燒傷和多種脫水患者減低:多種貧血臨檢-三大常規MCV,MCH和MCHC的臨床應用MCV,MCH和MCHC有助于分析患者紅細胞形態特征.用于貧血的形態學分類與鑒別診斷MCV:平均紅細胞體積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臨檢-三大常規貧血形態學分類類型MCVMCHMCHC病因1.大細胞性貧血>正常>正常正常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2.正常細胞性貧血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性貧血,急性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臨檢-三大常規類型MCVMCHMCHC病因3.單純小細胞性貧血<正常<正常正常感染,中毒,慢性炎癥,尿毒癥等4.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正常<正常<正常缺鐵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慢性失血等臨檢-三大常規紅細胞形態改變1.球形紅細胞:常見于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伴有球形細胞增多的其他溶血性貧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及紅細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貧血。2.橢圓形紅細胞: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3.靶形紅細胞:見于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以及各種低色素性貧血。4.鐮形紅細胞:見于鐮形細胞性貧血(血紅蛋白S病)。5.口形紅細胞:見于口性紅細胞增多癥,少量出現可見于DIC,酒精中毒。臨檢-三大常規6.淚滴形細胞:骨髓纖維化的特點。7.裂細胞:各種形態不規則的紅細胞碎片。正常人〈2%,見于DIC、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礙型貧血。臨檢-三大常規紅細胞中出現異常結構1.嗜堿性點彩紅細胞:屬于未成熟紅細胞。見于增生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和重金屬中毒。2.豪喬小體:見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及脾切除。3.卡波環:見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鉛中毒。4.有核紅細胞:見于溶血性貧血,急慢性白血病和腫瘤轉移。臨檢-三大常規網織紅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其測定方法有顯微鏡計數法和流式細胞儀法。流式細胞儀測定工做效率高、重復性好,可同時報告網織紅細胞相對值、絕對值和熒光強度。外周血網織紅細胞計數及熒光強度分析是反應骨髓紅系造血狀態的敏感指標,可用于貧血的鑒別診斷和療效判定。還可用于化療和放療所致骨髓抑制及其恢復情況的監測。臨檢-三大常規根據網織紅細胞計數可判斷骨髓紅細胞系統造血情況,失血和溶血網織紅細胞增高,再障網織紅細胞減少。作為貧血療效觀察指標,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給予有關抗貧血藥物一周左右網織紅細胞可達高峰,貧血越嚴重網織紅細胞升得越高,其增高往往在紅細胞數量恢復之前,如果網織紅細胞不見增高,說明治療無效或骨髓造血功能有障礙。臨檢-三大常規紅細胞沉降測定參考值:魏氏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臨床意義:魏氏血沉值達25mm/h時為輕度增快,達50mm/h為中度增快,大于50mm/h為重度增快。臨檢-三大常規1.生理性增快:婦女月經期,妊娠3個月以上到分娩后3周,可達30mm/h以上,60歲以上因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逐漸增多而逐漸增高.2.病理性增快:1).各種炎癥:細菌性炎癥發生后2-3天即可見血沉增快.風濕熱活動期,慢性炎癥如結核病,血沉明顯加快.臨檢-三大常規2).組織損傷及壞死:較大手術創傷可導致血沉增快,心肌梗塞時常于發病后3-4天血沉增快,持續1-3周,心絞痛時血沉正常.3).惡性腫瘤:惡性腫瘤時血沉加快,腫瘤切除或化療,放療后血沉趨正常.復發或轉移時又增快,良性腫瘤血沉正常.4).各種原因導致的高球蛋白血癥:如亞急性心內膜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腎炎,肝硬化,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等.臨檢-三大常規5).貧血:貧血血沉增快,貧血越嚴重血沉增快越明顯,但低色素貧血時因紅細胞體積減小,血紅蛋白量不足而下沉緩慢,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鐮形細胞貧血時紅細胞形態不利于緡錢狀聚集,血沉反而減慢.高膽固醇血癥,血沉增快.3.血沉減弱:可因紅細胞數量明顯增多及纖維蛋白原含量嚴重減低所致,見于多種原因所致的脫水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和DIC.

臨檢-三大常規白細胞檢查及臨床意義白細胞檢查包括白細胞計數和分類一.白細胞計數:有顯微鏡計數法和血球計數儀法.二.白細胞分類計數:有手工法和儀器法注:血液分析儀法因儀器不同采用的原理也不同,儀器計數結果只能作為健康篩檢.如出現異常計數結果必須做顯微鏡分類計數核實.臨檢-三大常規1.中性粒細胞計數和核象變化1).中性粒細胞增多:生理性增多:新生兒外周血白細胞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到第6-9天逐漸下降至與淋巴細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細胞逐漸增多,到2-3歲后淋巴細胞逐漸下降,中性粒細胞逐漸上升,到4-5歲兩者又基本相等,至青春期時與成人基本相同.臨檢-三大常規病理性增多:A).急性感染:特別是化膿性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所致的敗血癥,急性風濕熱,扁桃體炎,闌尾炎等.輕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仍可正常,但見分葉核百分率增多;中度感染時WBC>10×109/L并伴有輕度核象左移,嚴重感染時總數常明顯增多,可達20×109/L

以上,且伴有明顯的核象左移.臨檢-三大常規B).腫瘤性:最常見于粒細胞白血病,其次也可見于各種惡性腫瘤的晚期,且可有較明顯的核象左移現象,呈類白血病反應.C).見于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嚴重組織損傷等.2).中性粒細胞減少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以及一些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如再障,某些急性白血病.

還可見于理化損傷,如X線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紅斑狼瘡)脾功能亢進(門脈性肝硬化).臨檢-三大常規3).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桿狀核細胞增多并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時均稱為核象左移,核左移伴白細胞增高稱再生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旺盛,機體抵抗力強.核左移伴白細胞總數不增高或減低稱退行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釋放受到抑制,機體抵抗力差.

核象右移:分葉五葉以上超過3%稱核象右移,此時常伴有白細胞總數減少,由于缺乏造血物質,脫氧核糖核酸減少或骨髓造血功能減退所致,見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臨檢-三大常規2.淋巴細胞增多:病毒感染,某些慢性感染(結核病),急性或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減少: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加,導致淋巴細胞相對減低,見于接觸放射線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時.臨檢-三大常規3.單核細胞正常兒童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較成人稍多,平均為9%.增多常見于某些感染如亞急性心內膜炎,瘧疾.急性感染恢復期,活動性肺結核,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臨檢-三大常規4.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慢粒.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5.嗜堿性粒細胞慢粒時增高。臨檢-三大常規

三.白細胞常見異常形態與臨床意義中性粒細胞毒性變化:1).中毒顆粒2).空泡3).退行性變臨檢-三大常規以上毒性變可單獨出現,亦可同時出現,中性粒細胞的毒性變化可反應病情的程度,有助于估計疾病的預后.淋巴細胞形態的變化:

異型淋巴細胞:分三型,漿細胞,單核細胞型,幼稚型.主要見于傳染性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臨檢-三大常規血小板檢查及臨床意義一.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值:100-300×109/L增高:慢粒,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減少:再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檢-三大常規平均血小板體積(MPV)1.白血病化療時,MPV增高是骨髓恢復的第一征兆.2.感染:MPV持續低值時,說明感染未控制,如MPV值PLT數持續下降則為骨髓衰竭的征兆.MPV越小越嚴重,直到MPV增多PLT才恢復3.有出血傾向者其MPV顯著低于無出血傾向者.臨檢-三大常規凝血和纖溶機制凝血機制:內源凝血途徑:指因子Ⅻ被激活至因子Ⅹa形成的過程.外源凝血途徑:指因子Ⅲ與因子Ⅶ結合直至因子Ⅹa形成的過程.共同途徑:在因子Xa生成后,此后凝血酶原酶的形成、凝血酶和纖維旦白的形成.臨檢-三大常規凝血因子名稱縮寫符號參與途徑Ⅰ纖維蛋白原Fg共同Ⅱ凝血酶原共同Ⅲ組織因子TF外源Ⅴ易變因子共同Ⅶ穩定因子外源Ⅷ抗血友病因子AHF內源Ⅸ血漿凝血激酶成分PTC內源Ⅹ斯圖亞特因子共同Ⅺ血漿凝血激酶前質PTA內源臨檢-三大常規Ⅻ接觸因子HF內源pk激肽釋放酶原PK內源hmwk相對分子質量高的激肽原HMWK內源ⅫⅠ纖維旦白穩定因子FSF共同臨檢-三大常規血液凝固機制圖臨檢-三大常規凝血因子的檢測及其應用一.凝血酶原時間測定(PT)正常值:11-14S超過正常3S為異常.凝血酶原時間比值(PTR)PTR=病人PT÷正常對照值國際標準化比值(INR)INR為PTR的ISI次方ISI為國際敏感度指數,由試劑商提供.臨檢-三大常規臨床意義1.PT延長:1)外源凝血系統的因子Ⅱ、Ⅴ、Ⅶ、Ⅹ和纖維旦白原減低,DIC,原發性纖溶,維生素K缺乏,肝病。2)血循環中抗凝物質增加如肝素或FDP增多等。2.PT縮短:口服避孕藥,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等臨檢-三大常規3.用于雙香豆素類口服抗凝劑的監控:一般認為維持PT在參考值的2倍左右即25-30S或PTR為1.3-1.5(最大不超過2)INR為2.0-3.0為宜。二.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APTT)超過正常10S以上有病理意義。臨床意義:1)內源凝血途徑因子(Ⅷ、Ⅸ、Ⅺ)缺乏,能檢出輕型血友病。對凝血酶原、纖維旦白原缺乏不夠敏感。臨檢-三大常規2)在使用肝素治療時多用APTT監測藥物用量,一般以維持結果為正常值2倍左右(75-100S)。三.血漿纖維旦白原含量測定(FG)正常值:2-4g/L臨床意義:增高:急性心梗,糖尿病,急性感染,休克,大手術后,妊高癥,惡性腫瘤和血栓前狀態。降低:DIC,原發性纖溶,重癥肝炎和肝硬化。臨檢-三大常規抗凝物質檢測及其應用一.凝血酶時間測定(TT)參考值:16-18S受檢TT值延長超過正常對照3S為延長。見于低(無)纖維旦白血癥,血中FDP增高。二.抗凝血酶Ⅲ測定(AT-Ⅲ)增高:見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藥物治療過程中。減低:見于先天性和獲得性AT-Ⅲ缺乏癥。三.血漿旦白C缺陷可以通過PC活性或PC抗原測定.臨檢-三大常規纖溶活性測定及其應用一.血漿D-二聚體測定

DIC時為陽性或增高,是診斷DIC的重要依據。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時,血漿D-二聚體含量也增高,D-二聚體在繼發性纖溶癥為陽性或增高,而原發性纖溶癥為陰性或不升高,此是兩者鑒別的重要指標。二.血清纖維旦白降解產物測定(FDP)

FDP增高見于原發性纖溶癥,DIC,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肺栓塞,深靜脈血栓形成。溶栓治療等。臨檢-三大常規抗栓與溶栓治療的實驗室監測一.抗凝治療的監測1.肝素監測

APTT它是監測普通肝素的首選指標,應用小劑量肝素(5000-10000μ/24h)可以不作監測,應用10000μ/24h者也不至于引起出血并發癥,但是在中等劑量(10000-20000μ/24h)和大劑量(20000-30000μ/24h)時必需作監測試驗使APTT較正常對照值延長1.5-2.5倍,這既可取得最佳抗凝療效又無嚴重的出血風險。臨檢-三大常規2.口服抗凝劑監測

PT它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首選指標。據報導,在應用口服抗凝劑過程中使PT維持在正常對照值的1.5-2.0倍,使凝血酶原時間比率維持在1.5-2.0為佳,若PTR>2.0時其出血發生率為22%,在PTR<2.0時其出血發生率僅為4%。3.溶栓治療的監測溶栓治療的主要并發癥是出血,通常用Fg、TT和FDP監測。臨檢-三大常規

持續應用溶栓藥物如鏈激酶(SK)、尿激酶(UK)和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等,可致機體處于高纖溶狀態。當Fg低于1.5g/L,TT超過正常對照3倍,FDP超過400mg/L時,其臨床出血并發癥增加3倍,應此維持fg在1.2-1.5g/L,TT在正常對照1.5-2.5倍,FDP在300-400mg/L為合適。臨檢-三大常規血型和輸血紅細胞ABO血型系統一.ABO抗原的遺傳三復等位基因學說:認為在決定ABO血型遺傳的基因座位上,有A、B、O三個等位基因,ABO遺傳座位在第9號染色體的長臂三區四帶,A和B基因對于O基因而言為顯性基因,父母雙方如各遺傳給子代一個基因,則可組成6個基因型,OO、AA、AO、BO、BB、AB,因為O為隱性基因,所以只有4種表型A、B、O、AB型。臨檢-三大常規A型血的紅細胞表面存在A抗原,血清中有B抗體。

B型血的紅細胞表面存在B抗原,血清中有A抗體。

AB型血的紅細胞表面存在A抗原和B抗原,血清中無抗體。

O型血的紅細胞表面不存在抗原,但血清中有抗A及抗B抗體。臨檢-三大常規二.ABO血型鑒定常用鹽水凝集法,有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正向定型:用已知抗體的血清檢查紅細胞上的抗原。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紅細胞檢查血清中的抗體。抗A抗B標準血清:標準血清均采自健康人,并且要有高度特異性,只能與相應紅細胞抗原發生臨檢-三大常規凝集,無非特異性凝集。抗A血清效價在1:128以上,抗B血清效價在1:64以上。抗原和抗體發生反應的速度應在兩者相加后15S內出現凝集,3分鐘時凝塊不小于1平方毫米,冷凝集素效價在1:4以下。三.交叉配血法主側:病人血清+供血者紅細胞次側:病人紅細胞+供血者血清臨檢-三大常規四.ABO血型系統臨床意義1.輸血是治療與搶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輸血前必需檢查血型,選擇血型相同的供血者進行交叉配血,結果完全相合才能輸血。2.母嬰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癥主要是依靠血型血清學檢查作出診斷。3.器官移植受者與供者必需ABO血型相符才能移植。臨檢-三大常規紅細胞Rh血型系統一.Rh系統的命名用恒河猴的紅細胞免疫家兔所得抗血清能與85%白種人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故認為這些人紅細胞含有與恒河猴紅細胞相同的抗原,即命名為Rh抗原。

Rh血型有3個緊密相連的基因位點,每一位點有一對等位基因(D和d、C和c、E和e)這3個基因是以一個復合體形式遺傳,3個連鎖基因可有8種基因組合即CDe、cDE、cDe、CDE、cdE,cde和CdE。兩條染色體上的8種基因組合可形成36種遺傳型。

臨檢-三大常規

Rh抗原命名為C、D、E、c、d、e雖從未發現過d抗原及抗d活性,認為d抗原實際是不存在的,但仍保留d符號以相對于D。因D抗原的抗原性最強,臨床上習慣將有D抗原者稱Rh陽性,而將雖有其它Rh抗原,無D抗原者稱為Rh陰性。

Rh抗體大多數是通過輸血或妊娠過程中所產生的免疫性抗體,大多數Rh血型不和的輸血反應和新生兒溶血癥都是由D抗體引起。臨檢-三大常規二.Rh系統血型的鑒定有低離子強度鹽水試驗,酶介質法,抗球旦白法,聚凝胺法等。三.Rh血型系統臨床意義抗Rh抗體主要通過輸血或妊娠免疫而產生,較大量的Rh陽性細胞進入Rh陰性者體內后2-5個月內血漿中可測到抗體,如經再次免疫,3周內抗體濃度可達高峰。受血者或孕婦血漿中含有Rh抗體時,當再與含相應抗原血液相遇將引起嚴重輸臨檢-三大常規血反應或新生兒溶血病,因此Rh抗體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臨檢-三大常規輸血與輸血反應輸血適應癥、輸血種類與選擇一.輸血適應癥:有出血,嚴重貧血,低旦白血癥,嚴重感染,凝血障礙等。二.輸血種類與選擇1.全血輸注:全血是指血液的全部成分,包括各種細胞及血漿中各種成分,還有抗凝劑及保存液。全血有保存全血及新鮮全血。常用的是保存于4±2℃的全血。臨檢-三大常規

全血中主要是含有載氧能力的紅細胞和維持滲透壓的白旦白,可用于:1)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失血需要補充紅細胞及血容量。2)需要進行體外循環手術。3)換血,特別是新生兒溶血癥換血。全血輸注缺點有:全血中所含血小板與白細胞可引起的抗體可在再輸血時引起反應。對血容量正常的人特別是老人和兒童易引起循環超負荷問題,因此全血輸注已逐漸減少而代之以成分輸血臨檢-三大常規2.成份輸血優點:1)提高療效:將血液成份提純濃縮而得到高效價的制品。2)減少反應:可減少輸全血引起的各種不良的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3)合理使用血液成份:將全血分離制成不同的細胞及血漿旦白成份供不同目的應用。4)減少經濟負擔:既可節省寶貴的血液又可減低患者的醫療費用。臨檢-三大常規3.成份輸血主要種類紅細胞輸注:1)少漿血。2)濃縮紅細胞。3)代漿血或晶體鹽紅細胞懸液。4)少白細胞的紅細胞。5)洗滌紅細胞。適用于:1)任何原因的慢性貧血均可輸注濃縮紅細胞,因對血容量影響較少而不會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腫。2)急性失血如無全血時可輸入代漿血。3)洗滌紅細胞最常用于因輸血而發生嚴重過敏者。

臨檢-三大常規4)如輸血后有反復發熱的非溶血性輸血反應時可輸入少白細胞的紅細胞。粒細胞輸注:應用濃縮白細胞應十分慎重,因為粒細胞可引起輸血副作用。適用于:1)用于治療,當患者白細胞少于0.5×109/L,有嚴重細菌感染而經抗生素治療24-48h無效時。2)用于預防,當治療白血病或骨髓移植后引起粒細胞缺乏時,輸白細胞可減低合并嚴重感染的危險,但引起副作用的弊病可能更大。臨檢-三大常規3)新生兒敗血癥可明顯減低其死亡率。輸粒細胞時必須用與患者ABO和Rh同型的血液。血小板輸注:1)富含血小板血漿。2)濃縮血小板。3)少白細胞血小板。適應于:1)血小板數減少:一般血小板數〈20×109/L且合并出血時應給輸血小板。2)血小板功能異常:如血小板無力癥,血小板病,巨大血小板綜合癥,藥物或肝腎功能引起的血小板功能異常。臨檢-三大常規

血漿輸注:適應于1)患有導致一種或多種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如DIC。2)肝功能衰竭而伴有出血傾向時。3)應用抗凝藥物過量。*輸血不良反應1.免疫性:溶血反應,非溶血性發熱反應,過敏反應,蕁麻疹,非心原性肺水腫,移植物抗宿主病,輸血后紫癜等。2)非免疫性:高熱,充血性心力衰竭,理化性溶血,出血傾向,疾病傳播等。臨檢-三大常規骨髓細胞學檢查一.骨髓檢查的內容與方法1.檢查的適應癥與禁忌癥適應癥:1)診斷造血系統疾病:骨髓象檢驗用于各種類型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也常通過復查骨髓象來平價療效或判斷預后。2.協助診斷某些疾病:如各種惡性腫瘤的骨髓轉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潤,骨髓異常增生綜合癥,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脾功能亢進,和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檢-三大常規3).提高某些疾病的診斷率:利用骨髓液檢驗瘧原蟲,黑熱病原蟲,紅斑狼瘡細胞及通過細菌培養,染色體培養,干細胞培養皆可提高陽性率。禁忌癥: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婦做骨髓穿刺術應慎重。2.骨髓涂片檢查1)普通光鏡低倍鏡檢驗:判斷骨髓增生程度,估計巨核細胞系統增生情況,觀察涂片邊緣,臨檢-三大常規尾部,骨髓小粒周圍有無體積較大或成堆分布的異常細胞。2)油鏡檢驗:選擇滿意的片膜段,觀查200個細胞按細胞的種類,發育階段分別計算,并計算各自的百分率。仔細觀察各系統的增生程度和各階段細胞數量和質量的變化。臨檢-三大常規骨髓細胞形態學一.正常骨髓象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紅為3-4:1。2.粒細胞系統:約占有核細胞的50-60%,其中原粒細胞<2%,早幼粒細胞<5%,中、晚幼粒細胞<15%,成熟粒細胞中桿狀核多于分葉核,嗜酸性粒細胞<5%,嗜堿性粒細胞<1%。3.紅細胞系統:幼紅細胞約占有核細胞20%,其中原紅細胞<1%,早幼紅細胞<5%,以中、晚臨檢-三大常規幼紅細胞為主,平均各10%。4.淋巴細胞系統:約占20%,小兒偏高可達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細胞極罕見。5.單核細胞和漿細胞系統:一般均<4%,均系成熟階段的細胞。6.巨核細胞系統: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可見巨核細胞7-35個,其中原巨核細胞0%,幼巨核細胞0-5%,顆粒巨核細胞10-27%,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44-60%,裸核8-30%。臨檢-三大常規7.其它細胞:可見到極少量的網狀細胞,內皮細胞,組織嗜堿細胞等骨髓成份,不易見到核分裂象,不見異常細胞和寄生蟲。成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正常。二.異常骨髓象1.胞體異常1)大小異常:胞體比同期正常細胞明顯增大或縮小,如巨幼紅細胞(d22-28μm),見于巨幼紅細胞貧血,紅白血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滯,小型原始紅細胞(d10-12μm),見于缺鐵性臨檢-三大常規貧血及感染等,巨大型原始粒細胞(d17-22μm)見于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小型原始粒細胞(3-12μm)與淋巴細胞相似,見于急粒,大小不均。2.)形態異常:幼稚細胞形態畸形顯著,不規則,多形性,瘤狀突起,如幼稚單核細胞,原始粒細胞,惡性組織細胞,見于急粒、急單、惡組。成熟的細胞如紅細胞呈橢圓形,口形,球形,靶形,鐮刀形,淚滴形等。臨檢-三大常規2.胞核異常1)數目異常:正常時只有一個核的細胞在異常時變為多個核,見于各系統白血病細胞,嚴重貧血。2)形態異常:可呈凹陷,分葉,切跡,折疊,扭曲,S,W,V形,腎形等極不規則。如白血病細胞,惡性異常組織細胞變化顯著異常,各階段紅細胞的核本為圓形,異常時也可成為分葉或其它不規則狀,像晚幼紅細胞呈花瓣樣,臨檢-三大常規中性粒細胞核分葉困難,出現粗桿狀,花生狀。3)核染色質異常:疏松,粗糙。如巨幼紅細胞或巨幼樣粒細胞。4)核仁異常:大小不一,數目增多,色澤改變等。見于急性白血病原始細胞,惡性組織細胞的異常組織細胞。5)異常核分裂:在白血病,惡組易見,即分裂臨檢-三大常規體大小不等,數目多少不一,形態不規則,排列紊亂。3.胞質異常1)胞質量異常:較正常減少或增多。2)內容物異常:出現Auer小體,中毒顆粒,空泡,紅細胞出現Cabot環,嗜堿性點彩,變性球旦白小體等。3)著色異常:如成熟的紅細胞出現嗜多色性紅細胞,嗜堿性紅細胞,高色素大紅細胞,低色素小紅細胞。常見于溶貧,巨幼貧,缺鐵性貧臨檢-三大常規血。4)顆粒異常:顆粒大小異常,增多或減少。如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細胞天青胺藍顆粒明顯增多,巨幼紅細胞貧血者的中晚幼粒細胞顆粒減少。4.核質發育不平衡:核發育落后于胞質,或胞質發育落后于核,可見于白血病,巨幼紅細胞貧血及缺鐵性貧血等。三.常用血細胞的組織化學染色1.過氧化酶染色臨檢-三大常規1)粒細胞系統:原始粒細胞大多呈陰性反應,有的可出現少量藍黑色顆粒,自早幼粒細胞至成熟中性粒細胞均呈陽性反應,隨細胞的成熟陽性反應的程度逐漸增強。2)單核細胞系統:原始單核細胞呈陰性反應,幼單核細胞和單核細胞呈弱陽性反應,陽性顆粒少而細小,彌散分布,有的也可呈陰性反應。3)其他細胞:淋巴細胞,巨核細胞,血小板,幼紅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均呈陰性反應。臨檢-三大常規臨床意義: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時,白血病性原粒細胞可呈陽性反應,陽性顆粒一般較多,較粗大常呈局限性分布。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時,原始淋巴細胞和幼淋巴細胞均呈陰性反應。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時,白血病性原始單核細胞呈陰性反應,有時雖少數可呈弱陽性反應,但陽性顆粒少而細小,常彌散分布。臨檢-三大常規2.過碘酸-雪夫反應(糖元染色)1)粒細胞系統:原始粒細胞為陰性反應,自早幼粒細胞至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均呈陽性反應,并隨細胞的成熟陽性反應的程度逐漸增強。2)紅細胞系統:幼紅細胞和紅細胞均呈陰性反應。3)單核細胞系統:原始單核細胞為陰性反應,幼單核細胞為(+)陽性反應,單核細胞為(+)-(++)陽性反應,有時在胞質的邊緣處陽性顆粒較粗大。臨檢-三大常規4)淋巴細胞:大多數淋巴細胞為陰性反應,少數淋巴細胞可呈(+)陽性反應。臨床意義:1)紅細胞系統;紅血病或紅白血病時幼紅細胞呈陽性反應。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以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時幼紅細胞可呈陽性反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等疾病時紅細胞為陰性反應,臨檢-三大常規有時僅個別幼紅細胞呈陽性反應。2)白細胞系統: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時,白血病性原始淋巴細胞的陽性反應物質為紅色粗顆粒狀或紅色塊狀。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時,白血病性原始粒細胞的陽性反應物質呈均勻分布的紅色細顆粒狀。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時,白血病性原始單核細胞的陽性反應物質呈紅色細顆粒狀,彌散分布。臨檢-三大常規3.堿性磷酸酶染色1)堿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細胞,除巨噬細胞可呈陽性反應外,其他血細胞均呈陰性反應。2)堿性磷酸酶積分的臨床意義細菌性感染時堿性磷酸酶積分增高。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時堿性磷酸酶積分明顯降低,常為“0”緩解時積分值上升到正常。類白血病反應時積分臨檢-三大常規值明顯增高。因此本法常用鑒別慢粒和類白血病反應,及觀察慢粒療效的指標之一。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時積分值降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時積分一般增高。4.α-酯酶染色1)單核細胞系統原始單核細胞為陰性反應或弱陽性反應,幼單核細胞和單核細胞為陽性反應。2)粒細胞系統各期粒細胞為陰性反應,有時少臨檢-三大常規數細胞可呈弱陽性反應。3)淋巴細胞一般為陰性反應。臨床意義:單核細胞白血病時呈陽性反應。5.鐵染色臨床意義:1)缺鐵性貧血時,骨髓細胞外鐵明顯減低,甚至消失,鐵粒幼細胞的百分率減低。經有效鐵劑治療后,細胞外鐵增多,因此鐵染色可作為診斷缺鐵性貧血及指導鐵劑治療的重要方法臨檢-三大常規2)鐵粒幼細胞貧血時出現較多環鐵粒幼細胞,鐵粒幼細胞也增多。3)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時,鐵粒幼細胞的百分比可增高,其所含鐵顆粒的數目可增多。臨檢-三大常規臨檢-三大常規臨檢-三大常規臨檢-三大常規臨檢-三大常規臨檢-三大常規白血病分類

一.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1.原始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2.原始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4.粒-單核細胞白血病(M4)。5.單核細胞白血病(M5)。6.紅白血病(M6)。7.巨核細胞白血病(M7)二.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三.慢性白血病1.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2.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四.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臨檢-三大常規尿液分析一.尿液標本的采集1.晨尿: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標本,此為濃縮的尿液標本。2.隨機尿:隨時留取的標本。3.24小時尿:于第一天晨8時,排空膀胱,棄去此次尿液,再收集至次日晨8時全部尿液,用于尿液化學成分的定量測定。4.其他:包括12小時尿,中段尿,導尿等。臨檢-三大常規二.尿液的理化檢查1.尿液外觀:包括顏色及透明度。2.尿量:一般指24h排出的尿量。一般為1000-2000ml。3.尿液比重:一般在1.015-1.025。4.尿PH測定:晨尿為呈弱酸性,PH為5.5-6.5,隨機尿PH4.6-8.0。尿PH減低:見于酸中毒,慢性腎小球腎炎,痛風,糖尿病。臨檢-三大常規尿PH增高:見于頻繁嘔吐,尿路感染,呼吸性堿中毒等。5.尿旦白測定旦白尿指尿液中旦白質超過100mg/或150mg/24h,尿旦白定性陽性。1)尿旦白的定性測定:有加熱乙酸法,磺基水楊酸法和干化學試紙法。2)尿旦白定量測定:染料結合法,比濁法,比色法,免疫法,尿旦白電泳等。臨檢-三大常規病理性旦白尿的種類1)腎小球性旦白尿腎小球性旦白尿以白旦白為主,主要見于:腎小球疾病如急性腎小球腎炎,某些繼發性腎臟病變如糖尿病性腎病,免疫復合物病如紅斑狼瘡性腎病。2)腎小管性旦白尿腎小管性旦白尿以β2微球旦白(β2M),溶菌酶等增多為主。臨檢-三大常規腎小管性旦白尿常見于: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屬中毒,應用慶大酶素,多粘菌素B及腎移植后等。3)混合性旦白尿:腎臟病變同時累及腎小球及腎小管。4)溢出性旦白尿:血液循環中出現大量低分子量的旦白質如本周旦白,血漿肌紅旦白超過腎小管回吸收的極限,于尿中大量出現。本周氏旦白臨檢-三大常規見于多發性骨髓瘤,尿肌紅旦白可見于骨骼肌嚴重創傷及大面積心梗。5)選擇性旦白尿:尿中主要為中、小相對分子質量旦白:白旦白,轉鐵旦白,β2微球旦白,少量Fc片段和部分糖旦白,見于腎小球濾過膜損害較輕,早期腎小球腎炎等。6)非選擇性旦白尿:尿中同時存在大相對分子量及中相對分子量的旦白質,提示腎小球濾過膜臨檢-三大常規嚴重受損,可見于增生性腎炎,局灶性腎小球硬化,糖尿病性腎病及系統性紅斑狼瘡。6.尿葡萄糖測定傳統的尿糖定性試驗用斑氏法,利用葡萄糖的還原性。自動化尿液分析是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操作方便,特異性強,靈敏度高。但高濃度的酮體或維生素C可使尿糖呈假陰性反應。1)血糖增高性糖尿臨檢-三大常規(1)飲食性糖尿:因短時間攝入大量糖類引起,為確診有無糖尿,必須檢查清晨空腹尿液以排除飲食的影響(2)一過性糖尿:因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大量釋放出現暫時性高血糖和糖尿。見于顱腦外傷,腦血管意外,情緒激動等情況。(3)持續性糖尿:最常見于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所致糖尿,可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肢臨檢-三大常規端肥大癥。2)血糖正常性糖尿(即腎性糖尿)其特點是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試驗結果均為正常,因近曲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低下所致。如:先天性家族性腎性糖尿,見于范可尼綜合征,新生兒糖尿,后天獲得性腎性糖尿可見于慢性腎炎和腎病綜合征。臨檢-三大常規7.尿酮體檢查1)昏迷鑒別診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尿酮體檢查陽性,但腎功能嚴重損傷而腎閾值增高時尿酮體可減少或消失,而腦疾病乳酸中毒,高血糖高滲透性糖尿病昏迷尿酮體一般不增高。2)非糖尿病性酮癥者:如感染性疾病(肺炎,傷寒,敗血癥),嚴重腹瀉,嘔吐,饑餓,禁食過久,全身麻醉后以及妊娠婦女。臨檢-三大常規3)服用雙胍類降糖藥:如降糖靈等可出現血糖已降,但尿酮陽性的現象。8.尿膽原檢查三.尿沉渣顯微鏡檢查及臨床意義(一)尿紅細胞正常人尿中排出紅細胞甚少,如每個視野見到1-2個紅細胞時,應考慮為異常,若每個高倍視野均可見到3個以上紅細胞,則可診斷為鏡下臨檢-三大常規血尿。尿紅細胞形態和血尿的分類:新鮮尿中紅細胞形態對鑒別腎小球源性和非腎小球源性血尿有重要價值。腎小球性血尿多為變形紅細胞血尿,或以其為主的混合性血尿,非腎小球疾病血尿則多為均一性血尿。臨床意義:1.生理性血尿:見于劇烈運動,冷水浴,久站或重體力勞動后可出現暫時性鏡下血尿,另外要注意臨檢-三大常規女性月經污染問題。2.病理性血尿:1)泌尿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炎癥,腫瘤,結核,結石,創傷,腎移植排異,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如常見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泌尿系統感染,腎結石,腎結核。2)其它系統疾病:主要見于出血性疾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DIC,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合并有血小板減少時,某些免臨檢-三大常規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3)泌尿系統附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二)尿白細胞:尿白細胞主要是指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新鮮尿完整尿白細胞形態與外周血白細胞相似,但細胞核不清楚。炎癥時,白細胞發生變異或死亡,外形不規則,結構不清,胞質內充滿粗大顆粒,核不清楚,稱為膿細胞。正常尿中臨檢-三大常規可偶然見到白細胞1-2個/Hp,如果見到5個/Hp以上白細胞即為增多。臨床意義:1)泌尿系統炎癥,尤其細菌感染。如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腎結核等。2)女性陰道炎,宮頸炎,附件炎常伴大量扁平上皮細胞。3)腎移植后排異反應,尿中可出現大量淋巴及臨檢-三大常規單核細胞。(三)尿液上皮細胞檢查及臨床意義1)腎小管上皮細胞:尿中見到腎小管上皮細胞表示腎實質性損害,可見于急性腎小管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腎移植后排異反應,慢性腎炎,腎梗死等。2)扁平上皮細胞:正常尿中可見少量,婦女尿中可成片出現,無臨床意義。臨檢-三大常規3)移行上皮細胞:正常時少見,可見于腎盂,輸尿管或膀胱頸部炎癥。(四)尿液管型檢查管型形成必要條件:1)尿液旦白質存在。2)腎小管有使尿液濃縮酸化的能力,尿流緩慢及局部尿液積滯。3)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腎單位。管型種類及臨床意義1.透明管型:生理情況下可偶見于正常成人濃縮臨檢-三大常規尿中,如劇烈運動,發熱,心功能不全。病理時尿中可大量出現透明管型,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惡性高血壓,腎動脈硬化等。2.紅細胞管型: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急性發作,系統性紅斑狼瘡,腎梗死,腎靜脈血栓形成等。3.白細胞管型:見于急性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或狼瘡性腎炎。臨檢-三大常規4.腎上皮細胞管型:見于腎小管病變。5.顆粒管型:見于腎實質性病變。6.腎功能不全管型:又稱寬大管型。見于急性腎功能不全多尿早期,這類管型出現于慢性腎炎晚期尿毒癥時,常表示預后不良。7.脂肪管型:見于慢性腎炎,大多見于腎病綜合征.8.蠟樣管型: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晚期。臨檢-三大常規(五)尿液結晶檢查有尿酸結晶,草酸鈣結晶,磷酸胺鎂結晶,磺胺藥物結晶等。尿液分析儀與臨床應用尿沉渣操作費時,對門,急診者急需結果時往往時不待人,因此需要尋找一個簡單,快速的方法進行篩檢。干化學尿液分析儀正是提供了這種篩檢的手段,但由于尿液分析儀對紅細胞,白細臨檢-三大常規胞的檢測與顯微鏡下直接計數的檢驗原理截然不同,因此儀器對紅,白細胞檢查僅作為篩檢,絕不可完全代替顯微鏡檢查。四.尿HCG檢測1.乳膠凝集抑制試驗:方法簡便,特異性差。2.單克隆抗體膠體金試驗:操作簡便,靈敏度高。

HCG對早期妊娠的診斷有重要意義。臨檢-三大常規糞便檢查一.糞便檢查目的1.了解消化道有無炎癥,出血,寄生蟲等感染,惡性腫瘤情況。2.根據糞便的性狀,組成間接地判斷胃腸,胰腺,肝膽系統的功能狀況。3.了解腸道菌群分布是否合理,檢查糞便中有無致病菌,以協助診斷腸道傳染病。二.取材要求臨檢-三大常規1.標本新鮮,盛器要潔凈,不得混有尿液,不可有消毒劑及污水,以免破壞有形成分,使病原菌死亡。2.選取有病理意義的標本:取含有粘液,膿血等病變成分處的糞便。3.特殊標本,特殊項目特殊處理。4.做化學法隱血試驗,應于試驗前3天禁食肉類,含動物血食物,禁服鐵劑及維生素。臨檢-三大常規5.無自行排便而又必須檢查者可經肛門指診或采便管拭取標本,但灌腸或服油類瀉劑的糞便不適于做檢查。三.一般性狀檢查及其臨床意義1.外觀:包括顏色與性狀(1)正常外觀:為黃色成形軟便,嬰兒可呈黃色或金黃色糊狀。(2)病理外觀:1)粘液便:見于小腸炎癥時,臨檢-三大常規粘液均勻地混于糞便之中,大腸病變時由于糞便已逐漸成形,粘液不易與糞便混勻,來自直腸的粘液則附于糞便的表面。膿性粘液見于各類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2)凍狀便:見于腸易激綜合征,某些慢性菌痢患者。3)鮮血便:見于直腸息肉,結腸癌,肛裂及痔瘡。臨檢-三大常規4)柏油樣黑便:見于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達50-75ML時可出現柏油樣黑便)。服用鐵劑之后也可排黑便,但無光澤且隱血試驗陰性。5)稀糊狀或水樣:見于各種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瀉,尤其是急性胃腸炎。大量黃綠色稀汁樣便并含有膜狀物可見于偽膜性腸炎。大量稀汁樣便可見于艾滋病伴發腸道隱孢子蟲感染。洗肉水樣便可見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臨檢-三大常規6)米泔樣便:見于霍亂,副霍亂。7)白陶土樣便:主要見于阻塞性黃膽及鋇餐造影術后。8)干結便:常見于習慣性便秘,老年排便無力時多見。9)細條狀便:常提示存在直腸腫物。2.寄生蟲體:蛔蟲,蟯蟲,絳蟲等。臨檢-三大常規四.顯微鏡檢查及其臨床意義1.細胞檢查1)白細胞:腸炎時一般少于15個/HP,出現大量白細胞、成堆膿細胞或小吞噬細胞見于細菌性痢疾,出現嗜酸性粒細胞主要見于腸易激綜合征,腸道寄生蟲病。2)紅細胞:見于細菌性痢疾(紅細胞少于白細胞,多分散存在,形態正常)。阿米巴痢疾臨檢-三大常規(紅細胞多于白細胞,多成堆存在,有殘碎現象),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直腸息肉,急性血吸蟲病等。3)巨噬細胞:見于細菌性痢疾,直腸炎癥。4)腸粘膜上皮細胞:見于結腸炎癥,偽膜性腸炎。5)腫瘤細胞:見于乙狀結腸癌,直腸癌患者的血性糞便。臨檢-三大常規2.食物殘渣1)淀粉顆粒:增多見于腹瀉患者,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時可大量出現,并常伴有較多脂肪小滴。2)脂肪:增多提示胰腺功能不全,見于急慢性胰腺炎,胰頭癌,吸收不良綜合癥,小兒腹瀉。3)各種纖維:消化不良。3.細菌與真菌臨檢-三大常規1)細菌:糞便中細菌多屬正常菌群,在健康嬰幼兒糞便中主要有雙歧桿菌,腸桿菌,腸球菌,少量芽胞菌,葡萄球菌等。成人糞便中以大腸桿菌,厭氧菌和腸球菌為主要菌群,約占80%,產氣桿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多為過路菌,不超過10%,尚可有少量芽胞菌和酵母菌。霍亂弧菌:見于霍亂。2)真菌:常見的有(1)普通酵母菌:見于菌群臨檢-三大常規失調癥患者。(2)人體酵母菌:為一種寄生于人體的真菌,一般無臨床意義,大量出現時可致輕微腹瀉。(3)念珠菌:如見到首先應排除污染。常見于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和放、化療之后。腸道菌群失調癥:正常糞便中菌量和菌譜與宿主間保持著生態平衡,正常糞便中球菌(革蘭氏陽性)和桿菌(革蘭氏陰性)的比例大致為1:10臨檢-三大常規若正常菌群突然消失或比例失調,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癥。見于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及慢性消耗性疾病。4.寄生蟲卵,原蟲1)寄生蟲卵:糞便中檢查寄生蟲卵是診斷腸道寄生蟲感染的最常用的化驗指標。2)原蟲:溶組織內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痢疾,急性痢疾患者糞便中可見大滋養體,帶蟲者和慢臨檢-三大常規性間歇型阿米巴痢疾糞便中常見小滋養體,包囊前期及包囊。四.化學檢查及其臨床意義隱血定義:指消化道出血量很少,肉眼不見血色,少量紅細胞被消化分解,在顯微鏡下也未能發現紅細胞的出血。1.化學隱血試驗有鄰聯甲苯胺法,還原酚酞法,聯苯胺法,孔臨檢-三大常規雀綠法等。各種方法缺乏特異性和準確性,且靈敏度有較大差異。2.免疫法隱血試驗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膠體金標記夾心免疫法等。免疫法靈敏度極高,且有很高的特異性,各種動物血,辣根過氧化物酶不會出現干擾,因而不需要控制飲食。免疫法隱血試驗主要檢測下消化道出血,有40%-50%上消化道出血不能檢臨檢-三大常規出。原因是:1)血紅蛋白或紅細胞經過消化酶降解變性已不具有原來的免疫原性。2)過量大出血而致反應體系中抗原過剩出現后帶現象。3)患者血紅蛋白抗原與單克隆抗體不配合。假陽性比較少見。糞便隱血試驗對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有重要價值,陽性見于:消化性潰瘍(呈間斷性陽性),藥物性胃粘膜損傷,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等,胃癌,結腸癌等消化道腫瘤呈持續性陽性。臨檢-三大常規腦脊液檢查一.腦脊液(CSF)檢查的適應征和禁忌征1.適應征:有腦膜刺激癥狀,疑有顱內出血時,劇烈頭痛,昏迷,抽搐或癱瘓等癥狀和體征而原因不明者,疑有腦膜白血病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進行椎管內給藥治療,手術前腰麻,造影等。2.禁忌征:顱內壓增高,腦疝先兆者,處于休克,衰竭或瀕危狀態以及局部皮膚有炎癥,顱后窩有占位性病變或伴有腦干癥狀者均禁忌穿刺。臨檢-三大常規3.CSF標本采集和送檢注意事項

CSF分別收集于3個無菌試管中,每管1-2ml即可,第一管作細菌學檢查,第二管作化學或免疫學檢查,第三管作細胞計數。標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檢,不得超過1小時,標本久置可影響檢驗結果:1)細胞破壞或沉淀,或纖維旦白凝集成塊,導致細胞分布不勻而使計數不準確。2)細胞離體后迅速變形乃至漸漸消失。3)葡萄糖迅臨檢-三大常規速分解,造成含糖量降低。4)細菌溶解,影響細菌檢出率(尤其是腦膜炎球菌)。二.一般性狀檢查及其臨床意義1.外觀:正常腦脊液無色透明,病理情況腦脊液可呈不同顏色改變。1)紅色:見于各種出血。出血的鑒別:(1)穿刺損傷出血時,第一管為血性,以后二管顏色逐漸變淡,紅細胞計數結果也依次減少,離心后上清液呈無色透明。(2)病臨檢-三大常規理性出血時,三管標本都呈均勻紅色,離心后上清液呈淡紅色或黃色。見于珠網膜下腔或腦室出血。2)黃色:可因出血,梗阻,淤滯,黃疸等引起。見于:陳舊性珠網膜下腔或腦室出血(出血4-8小時即可出現,停止出血后仍可持續3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腫瘤,,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3)白色或灰白色:常見于化膿性腦膜炎。臨檢-三大常規4)褐色或黑色:見于腦膜黑色素瘤。2.透明度:正常CSF清晰透明。混濁可因白細胞增多,大量細菌,真菌等引起。如結核性腦膜炎常呈毛玻璃樣混濁,化膿性腦膜炎常明顯混濁。3.薄膜形成與凝塊正常腦脊液靜置12-24h不形成薄膜,凝塊和沉淀。病理情況:腦脊液內旦白質超過10g/L時,常出現凝塊。化膿性腦膜炎的腦脊液內纖維旦白臨檢-三大常規原含量及細胞數增加,靜置1-2h即可出現凝塊或沉淀。結核性腦膜炎的腦脊液靜置12-24h后,可見表面有纖細的網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檢查結核桿菌陽性率較高。珠網膜下隙梗阻時,遠端的腦脊液旦白質含量常高達15g/L,腦脊液呈黃色膠凍狀。三.顯微鏡檢查及其臨床意義(一)有核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臨檢-三大常規1.有核細胞計數成人腦脊液無紅細胞,白細胞:腰池(0-10)×106/L,兒童(0-15)×106/L。2.細胞分類:正常腦脊液中主要為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3.臨床意義1)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化膿性腦膜炎:急性期變化最突出,持續時間最長,細胞數每微升可高達數千,以中性粒細胞臨檢-三大常規為主,當用抗生素治療后,腦脊液細胞數迅速下降。病毒性腦炎:亞急性期出現較早,持續時間較長,細胞數輕度增加,以淋巴細胞為主。結核性腦膜炎:細胞數可增加,但罕見超過500×10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