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播學綱要(第三版)OutlineofCommunication新編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第三部分
課程內容第三章
自我傳播
一、認識自我傳播
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
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
四、有效的自我傳播
第三章
自我傳播章節目標:知識目標1.掌握“自我傳播”的概念及基本要素,學習相關理論。2.掌握記憶和失憶的概念。3.掌握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4.學習如何進行積極有效的自我傳播。1.準確理解傳播學基本概念的能力,能夠清晰辨析日常生
活中的相關概念;2.能夠運用傳播模式深入分析傳播現象的能力。能力目標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自我傳播在所有傳播形態中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為它是人與自己的對話,一種發生在一個人體內的一種信息交流活動,很少能留下外在的傳播痕跡;但自我傳播又是一切外在傳播的基礎。自我傳播的過程常常是在傳播主體有意無意中發生的,對它的研究涉及大量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知識。人是社會語境中的主動的、具有反思性的參與者,因而,人的自我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自我傳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是人與自己進行的交流,或自言自語,或促使自己做某件特殊的事情或是決心不做時大腦中進行的“思想斗爭”。由于思考依賴于語言——用語言為現象命名、用語言表現現象,因此這就是一種傳播。當個體把自己變成自己的對象、客體或者他者,產生了“自我”,自我傳播也就隨之發生,并且這種自我傳播一定是在一定的社會過程中,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自我傳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是人與自己進行的交流,或自言自語,或促使自己做某件特殊的事情或是決心不做時大腦中進行的“思想斗爭”。由于思考依賴于語言——用語言為現象命名、用語言表現現象,因此這就是一種傳播。當個體把自己變成自己的對象、客體或者他者,產生了“自我”,自我傳播也就隨之發生,并且這種自我傳播一定是在一定的社會過程中,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一)無處不在的自我傳播《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這里,曾子的行為并不是與他人交流,不是人際傳播,更不是大眾傳播,而是在自己的內心中對自己的反思,屬于自我傳播的范疇。自我傳播的具體形式,既包括自己對自己的內心獨白,也包括書面形式的私人日記,推而廣之,一切以自己為傳播對象的行為都可以納入自我傳播的范圍,便是他的自我傳播。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正常的人,都得通過自我傳播來判斷、決定或拒絕來自外部的信息,自己與自己“商量”著下一步做什么或說什么。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一)無處不在的自我傳播馬克思讀大學時向父親訴訴說自己時寫道:生活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時刻,它好像是表示過去時光結束的界標,但同時又明確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在這樣的轉變時刻,我們感到必須用思想的銳利目光去觀察今昔,以便認清自己的實際狀況,而世界歷史本身也喜歡回首往事、審視自己,這往往使它顯得是在倒退和停滯不前;其實它只是坐在安樂椅子上反躬自省,想了解自己,從精神上探究自己的活動——精神活動。個人在這樣的時刻是富于感情的,因為每一變化,既是絕筆,又是偉大的新詩篇的序曲,這新詩篇力圖留住正在漸漸消失的輝煌的色彩。但是我們還是要給一度經歷過的東西豎立一塊紀念碑,使之在我們的感情上重新獲得它在行動上已失去的地位。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這實際上是馬克思在講述自己頭腦里進行的自我傳播,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在進行交流,目的是探索未來的“我”。哲學家約翰·杜威把這樣的思維過程稱作“深思熟慮”,他說:“深思熟慮是對各種難以取舍的行動路線,[在想象中]進行生動的預演……深思熟慮是對各種可行動路線進行的試驗,是對各種已選定因素進行不同組合的試驗……以期了解,即一旦采納了某一行動路線,行動的結果將如何。”這個思維過程,就是自我傳播的過程,即個體向自己發出信息,并由自己接收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一)無處不在的自我傳播圖3-1眼睛接觸到外界事物后再頭腦中發生的自我傳播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通常的傳播活動主體至少是兩個人,即一個為傳播者,另一個為接收者。但自我傳播中,傳播者與接收者是同一個人,所以自我傳播是規模最小的傳播類型。即使是規模最小的傳播,也有完整的傳播流程:處在某個社會環境中的一個人。大腦神經。傳播者與接收者傳播的信息傳播渠道傳播效果做出分析、判斷以及采取某種行動。面臨的事件、現象或問題。(一)無處不在的自我傳播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一)無處不在的自我傳播人為什么有自我傳播?人需要通過自我傳播構成對自己的看法,形成某種認識,賦予社會感知和行為的連貫性。自我傳播是自我認知的過程。但它的作用不僅是對自己的思想、感覺、偏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這些理解都需要建立在與外界相關聯的基礎上。“自我”這一概念并非是一個先驗且自給自足的存在,而是在與他人、社會的互動和反思中不斷更新的身份聚合。人通過自我傳播對外界環境中的事件、現象或者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和判斷,從而找到適應環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途徑。也就是說,自我是在交流、互動和反思中不斷更新的,而這一過程的實現,離不開人內傳播的參與。其他的傳播形態,無論是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還是大眾傳播、跨文化傳播,都得建立在自我傳播的基礎之上。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米徳GeorgeHebertMead1863–1931將“自我”劃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主我(I),即已有的經驗、知識構成的自我;另一個層面是客我(me),即剛剛接受到新經驗、知識的新的自我。自我源自跟他人的交往。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過:“人來到世間,既沒有帶著鏡子,也不像費希特派的哲學家那樣,說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當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羅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對彼得說來,這整個保羅就以他保羅的肉體成為人這個物種的表現形式。”自我包括這樣幾個部分:關于你自己的記憶,關于你的特質、動機、價值以及能力的信念,你最想成為的理想的我,你要扮演的可能的我,對你自己的積極或消極評價(自尊);以及關于別人怎么看待你的認識。(二)認識自我:“鏡中我”與“符號互動”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庫利CharlesCooley1864-1929將自我的形成過程闡釋為“鏡中我”(thelooking-glassself)。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根據自己對他人的評價理解,來評價自己的行為(直接感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設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別人會怎樣注意到我的行為”)第一個階段第三個階段做出行為后,設想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別人是這么認為我的......”)第二個階段(二)認識自我:“鏡中我”與“符號互動”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這三個階段嚴格來說是自我傳播與人際傳播的一個結合體。通過人際傳播,與他人交流,別人才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印象和評價。而自我傳播體現在哪里呢?在于這三個階段中的知覺和感覺部分,是我們通過人際傳播中別人的反應來評價自己,理解自己,從而形成自我的概念,包括“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態度等。(二)認識自我:“鏡中我”與“符號互動”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米德GeorgeHebertMead1863–1931提出“符號互動論”(symbolicinteractionism),解釋了自我如何構成的問題。沒有人天生就有一個自我,它也不是本能地發展起來的,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的社會過程而得到發展的。人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不斷與他人發生互動,逐漸認識到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然后把他們很多關于這個世界、關于我們是誰以及應該是誰的觀點加以內化。通過內心對話或內向傳播,用已有社會的價值觀,以及與家庭成員、朋友或在其他社會互動中形成的對自己的看法,不斷提醒自己。(二)認識自我:“鏡中我”與“符號互動”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自我認知還會影響自我判斷。例如色盲的人,他們看到的顏色是混亂的,在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前,不會察覺被自己的感知騙了。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三)認知失調理論美國科研人員曾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傷痕實驗”中的參與者將內心的想法向外投射,用自己的觀點去分析他人的行為,與外界發生了一次“不友好”的“主觀互動”的結果。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費斯廷格LeonFestinger1919-1989假定人有一種保持認知一致性的趨向。認知不一致時會使人產生心理的緊張、不安和煩躁,這就是認知失調的癥狀,人們會采用多種辦法來協調認知。上述實驗中,參與者對自己臉上的“傷痕”已經形成認知。為了保持認知的一致性,他們對別人的態度產生了投射效應(projectioneffect),把自我既有的感情、意志、特性等投射于他人身上,認為他們對自己“態度惡劣”。(三)認知失調理論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協調的第一種方法是改變自己的認知。“既然相信脂肪對身體是沒好處的,權衡健康和習慣,想通了還是健康第一,那么就改變愛吃肉的習慣,少吃肉。”第三種辦法是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有意識地強化對選擇的正面理解。“如果真的放棄吃肉,也沒什么,不吃肉的又不止我一個。”“如果不放棄吃肉,也沒什么,吃肉的也不止我一個。”第二種辦法是增加新的認知。“吃肉雖然容易長胖,可是人體需要的鐵和蛋白質也可以從肉里攝取啊,要是沒有了這部分營養,身體很容易垮的。再說了,毛主席那么愛吃紅燒肉,也挺長壽的啊。”第四種辦法是改變自己的態度。使自己的態度符合行為的要求。“心情不好身體怎么能好呢?心情比身體重要多了,心安理得吃自己喜歡的東西吧。”以“吃肉”為例,假設你酷愛吃肉,一頓不吃就難受,可是吃多了肉會發胖,而且過多飽和性脂肪對健康有害。態度:愛吃肉;知識:肉含飽和性脂肪對健康有害;行為:吃肉。這時認知不和諧就出現了:吃,對健康不好、發胖;不吃,忍不住。(三)認知失調理論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一、認識自我傳播
當想從根源避免認知失調時,人們在接觸信息時就會選擇性接觸自己想知道的。此時盡管認知和諧了,但對世界的認知卻
可能會產生較大偏差。(三)認知失調理論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記憶(一)自我感知與記憶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一)自我感知與記憶人的自我感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回首過去時的主觀體驗。那些保存在我們心中的希望、愿望、目標和責任的回憶,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無時不刻不左右著我們。心理學上稱這樣的回憶為“自傳記憶”,它具有三種功能,即自我功能、指導功能和社會功能。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提出記憶概念的第一人,他就此提出了“蠟板假說”,即人對事物獲得印象,就像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蠟板上所留下的印記一樣。記憶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情景記憶”,這是每個人對自己經歷的事情的記憶,也是自我傳播中喚起最多的一部分。第二,“語義記憶”,這是人學到的各種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第三,“程序性記憶”,這是指人學到的各種操作技術的記憶,例如打字、駕車和其他各種技能。無論哪種記憶,它的形成和運用,都有三個階段:編碼、儲存、提取。信息首先轉換成某種可用的形式以便正確地編碼。這是日后回憶的前提,如果編碼沒成功,也就無所謂儲存和提取了。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一)自我感知與記憶“通過記憶,‘主我’才持續不斷地在經驗中呈現出來。我們可以直接回憶我們的經驗的少數幾個時刻,然后我們就可以通過訴諸記憶意象來回憶其他內容了,所以,‘主我’在記憶中是作為一秒鐘、一分鐘,或者一天以前的自我的發言人而存在的。”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圖3-2《依然故我》中文版封面(一)自我感知與記憶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當回憶開始時,人既是回憶的主體,又是回憶的客體。現在的我是主體,過去的我是客體。記憶不是冷冰冰的數字、人名、地點,回憶是人重溫那個時間與那個空間的唯一途徑,也是認識過去的途徑,這就如瑞士女心理學家維蕾娜?卡斯特(VerenaKast,1943-)在《依然故我》一書中所說:它“是對往事的復制,或清晰,或模糊,總之是過去的一部分。對于回憶者來說,他所做的是‘一次精神上的穿越時空,重新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同時,回憶并不是事件的簡單重現,“它包含著一個創造性和構造性的過程”,“記憶乃是更深刻更復雜的一種現象;它意味著‘內在化’和強化,意味著我們遺忘生活的一切因素的相互滲透。”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圖3-3弗里德里希·尼采(一)自我感知與記憶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我這樣做了,我的記憶說;我不可能這么做過,我的自尊說。自尊寸步不讓,讓步的最終還是——記憶。”——《善惡之彼岸》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一)自我感知與記憶通過情景回憶,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進行交流。所有的自我傳播都建立在記憶的倉庫基礎之上,無論是剛剛見過的一個人、經歷過的一件事,還是更為久遠的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一個場景,只有落入記憶的倉庫里,才有可能使當事人得以面對。因為有了關于過去的相關記憶,在面臨一個相關情境的時候,當事人才可以確定自己的位置或者形象,從而保持對自己的連貫認知。自我感知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從記憶的倉庫里調取回憶片段并加以分析判斷的過程。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二)失憶:從反面讓人感受到自我傳播現代心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遺忘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Ebbinghaus)對遺忘現象做了系統的研究,他用無意義的音節作為記憶的材料,把實驗數據繪制成一條曲線,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也常常被應用于通過特定時間的節點復習來提高學習效率。圖3-4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二)失憶:從反面讓人感受到自我傳播如果不遺忘那些不必要的內容,要想記住和恢復那些必要的材料是困難的。除了正常的遺忘,還有病理性的遺忘,如:醉酒、精神創傷或腦部病變導致的遺忘,就可以表現為失憶癥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二)失憶:從反面讓人感受到自我傳播圖3-5《記憶碎片》電影海報記憶喪失的情形形形色色,會導致各種不同的后果。記憶是證明我們存在的最重要的部分,失去記憶,也就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二)失憶:從反面讓人感受到自我傳播在多重人格的失憶癥中,患者通常有兩種以上的人格,在不同的時期某一個人格會成為主要的人格,而且彼此忽略,一個人格出現時,另一個人格就隱沒不見。兩個人格有各自的記憶、情緒、行為模式、態度等,而且差異通常很大,好像兩個靈魂住在同一個軀體身上。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二、記憶——自我傳播的前提(二)失憶:從反面讓人感受到自我傳播實際上,“人類的自我意識是他最高品質的根源。它構成了人類區分‘我’與世界這種能力的基礎。它給予了人類留住時間的能力,這僅僅是一種超脫于當前,想象昨天或后天的自己的能力。因此,人類能夠從過去中進行學習,并為將來作出計劃。人類之所以是一種歷史性的哺乳動物,是因為他能夠站到一邊,審視他的歷史;因此他能夠影響他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發展,并且他還能夠在較小的程度上影響作為整體的民族和社會的歷史進程。自我意識的能力還構成了人類使用符號這一能力的基礎……使得我們能夠像他人看待我們那樣來看待自己,并能夠對他人進行移情……實現這些潛能就是成為一個人。”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基于對于外界刺激的感覺、知覺與情緒,自我傳播的方式既可以是腦海中無聲的思維、也可以是自言自語,或以日記為外在形式表現、潛意識的夢境。這些都是作為正常的自我傳播方式而存在。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對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對人的現實的占有”。(一)感覺、知覺與情緒圖3-6馬克思感覺指將感覺感受器收到的身體刺激轉換成大腦可以理解的神經(電)脈沖的過程。知覺是大腦將感覺進行釋義的過程,包括確認、解釋、整合和分離。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成像的,那么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生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樣。”如果不幸是盲人,意味著通過視覺接收信息通道中斷了,這時候格外依賴聽覺感覺外部世界來引發自我傳播。正常人也依賴觸覺。觸覺通過神經纖維將疼痛信息傳遞給脊髓,抵達大腦,從而讓人知道危險,把手迅速抽回以躲避傷害。。圖3-7海倫·凱勒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一)感覺、知覺與情緒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一)感覺、知覺與情緒帕洛阿爾托學派的呂施和貝特森受到麥卡洛克神經控制觀念的啟發《傳播:精神病理學社會模型》(1951)提出的“元傳播”——“關于交流的交流”(communicationaboutcommunication)。每一個神經細胞的信號發送都既具有一個“報告”的性質,又具有一個“命令”的方面。其中,“命令”是大腦通過神經細胞指揮身體器官活動的“信號”,而“報告”則是大腦對所傳達的各個命令的知曉和管理。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人進行自我傳播時,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內部思維過程,并且這個過程的結果也并不完全是有外界的信息所決定,而是伴隨著一系列的生理與心理的機制,具有不確定性和一定的不可預見性。測謊儀的原理,即通過心率、血管容積、呼吸、皮膚電反應和腦電波等一系列指標,將人的生理反應挖掘出來,讓僅處在自我傳播層面的活動為人所知。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一)感覺、知覺與情緒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不過,人的復雜性在于人有極強的可塑性和自我控制力。經過特殊訓練的人是有可能夠通過測謊儀。目前新興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技術,通過監測大腦內部的血流量差異來分辨人們在說謊還是說真話,準確更高。隨著新近不斷發展的大腦芯片植入的應用,原來發生在人腦內的思維活動已經可以轉換成電信號對外進行傳輸。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一)感覺、知覺與情緒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二)自言自語與日記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通篇是以一個“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日常生活中的人總是在跟自己說話,就像演獨角戲一樣。有時,人們在心里自言自語,別人聽不見,自己也常常聽不見而意識不到。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二)自言自語與日記日記是一種只有自己能夠看的記下的自言自語,從而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這是一個有意識地內省的過程。圖3-8德爾諾夫舍克《生命與意識的省思》中文版封面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三)夢:無意識的自我對話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Greene,1904-1991曾寫過一本叫《我自己的世界:夢之日記》,書的扉頁上寫著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一句話:清醒者只有一個普通的世界,睡眠能把它變成自己的世界。埃里希·弗羅姆(ErichFromm,1900-1980)做進一步的闡釋:“人們醒著時是活動的、理性的人,急于努力地遂其心愿,同時保護自己免于被攻擊。我們行事,我們觀察;我們觀察外物,或許不是依照它們的原樣,但至少是以一種我們能使用和操縱它們的方式來觀看。但我們也是極其缺乏想象力的,并且極少——除了孩子或者我們都是詩人——使我們的想象力能超出對構成我們實際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故事和情節的復述。”但是,“沉睡之際,我們就以另一種存在形式蘇醒了。我們做夢。”圖3-9格雷厄姆·格林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三)夢:無意識的自我對話亞里士多德認為,夢是睡眠狀態下的內心生活的表現,是一種深層的心理現象。阿基米德·馮·達爾狄斯是與亞氏同時代的析夢師,他也認為不能孤立地看待夢,要參考做夢者的秉性。第三種辦法是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有意識地強化對選擇的正面理解。“如果真的放棄吃肉,也沒什么,不吃肉的又不止我一個。”“如果不放棄吃肉,也沒什么,吃肉的也不止我一個。”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將夢境分為“小夢”和“大夢”。其中。前者是人在進入睡眠之前接收到某種暗示或提示后,人為制造出的臨時夢境,即“夢孵化術”
;后者則是帶有個人意志色彩的“潛意識庫”。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提出,夢是愿望的偽裝滿足的理論。因為夢使用的是象征語言,所以表達得隱晦而婉轉。夢境,在格林看來,是一個完全自我的世界,“這個世界中的一切經驗,旅行,危險,幸福,都不用與人分享,沒有見證人,沒有誹謗罪。”“有時,知道有一個完全自我的世界,這種想法讓人覺得寬慰。”圖3-10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根據埃利希·弗羅姆的解釋,這個夢可能反映了做夢的人想比別人優秀,因此他夢見爬向山頂;他想打敗所有的人,但他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做到,只有別人都死了他才安全,所以夢見的都是尸體;他想得到母親的庇護,即使是獲得了成功,所以他夢見自己爬到了山頂,但卻變成一個坐在媽媽腿上的孩子。他從夢中驚醒,表明他理性上知道這種躲回到母親庇護下的想法是不對的。一個人做夢:正在往山上爬,山路的兩旁都是尸體。爬到山頂,看見媽媽坐在那里,于是忽然變成一個孩子,坐在媽媽的腿上。最后從夢中驚醒。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做夢的人是家里的長子,有一個弟弟。他的父親溺愛弟弟,從不關心他。這導致他敵視自己的弟弟。而他的母親偏愛他多一些,她對婚姻失望,期望有一天這個兒子能超過自己的丈夫。三、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三)夢:無意識的自我對話顯然,不是夢創造了想象,而是想象的潛意識活動在夢的建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好的析夢師是自己,只有自己最有可能明白內心的想法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無論是否意識到,自我傳播不是與外界隔絕,恰恰相反,即使是內向化的自我傳播,其實都是在折射與外界的交流,或者說,是外界刺激帶來了自我傳播。并非所有他人對于自己的看法都會被自己關注,那些特定的他人,他們是當事人的“鏡子”,他們的評價則會被當事人極為看重。自我實現的預言/“托馬斯假設”/“情境定義”:如果人們把情境界定為真實的,那么它們在結果上也就是真實的。010203四、有效的自我傳播(一)選擇積極的“他人之鏡”圖3-11尼克·胡哲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角色扮演”(roletaking)是一個重要的自身傳播概念。米德認為,角色扮演就是“自我個體像對其他人行事那樣社會性地對他自己”。四、有效的自我傳播(二)角色扮演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角色身份的扮演會對真實身份本身產生沖擊,甚至改變角色的本色四、有效的自我傳播(二)角色扮演圖3-12吳宇森執導電影《變臉》的海報角色扮演是每個人看到“鏡中我”后的必然反應,可是如果當事人扮演的角色不適合自己,戴上面具就可能讓內心感到沉重的負擔。找到自我,意味著自我同一:“個體感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擁有充分的心理穩定性的、不因內部或外部變化而改變的整體。”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四、有效的自我傳播(三)積極的自我傳播任何對自己說的話都表明了自己的一種態度、觀點或認知,都將影響到自我的消極或積極。過于自尊與自卑都是消極的自我傳播的結果。圖3-14電影《簡愛》海報圖3-1387版《紅樓夢》劇照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四、有效的自我傳播(三)積極的自我傳播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有效地抵制關于自我的破壞性交流。一般情況下,關于自我的認知往往是“鏡中我”這種反射性評價,如果僅僅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往往會迷失自己。海倫·凱勒:“我要說,雖然我的眼前是一片黑暗,但因為老師帶給我的愛心與希望,使我踏入了思想的光明世界。我的四周也許是一堵堵厚厚的墻,隔絕了我與外界溝通的道路,但在圍墻內的世界卻種滿了美麗的花草樹木,我仍然能夠欣賞到大自然的神妙。我的住屋雖小,也沒有窗戶,但同樣可以在夜晚欣賞滿天閃爍的繁星。”伍德教授:“接受現在的自我,并把它作為起點。你不必喜歡自我中的所有方面,但是重要的是把今天的情況作為前進的基礎。現在的自我是你的生活中所有互動、反射性評估和社會比較的結果。你不能改變自己的過去,但是你的未來不必永遠如此。”
傳播學綱要----自我傳播人的生命中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信息系統,它有很強的自我組織能力;一個是意識系統,它又具有非常的自我控制能力。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具備這兩種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幫助的能力。如果意識系統比較頑強,可以通過信息系統進行“自我組織”,達到自己解決自身問題(例如生病)的目的。開心愉快的事情會使人感覺神清氣爽,五臟六腑都沉浸在“恩寵狀態(stateofgrace)”中;反之,如果突然遭受精神打擊,就會寢食不安。可見,人的信息系統在很多時候也是受意識系統影響的。四、有效的自我傳播(四)發揮人的意識系統對信息系統的調整能力“積極心理暗示”療法大腦決定健康第四部分
章節思考1.為什么人不能沒有自我傳播。2.鏡中我理論。3.符號互動理論。4.自我傳播的認知過程。5.三種記憶類型。6.自我傳播的渠道與方式。7.結合自己的心理活動,思考如何
進行有效的自我傳播。
傳播學綱要(第三版)OutlineofCommunication新編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第三部分
課程內容第四章
人際傳播
一、人際傳播的發生必然性
二、人際傳播的符號、媒介與意義
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
四、如何實現人際傳播
第四章人際傳播章節目標:知識目標1.掌握“人際傳播”的概念及其必要性。2.掌握人際傳播的符號、媒介與意義。3.掌握不同社會關系中人際傳播的規律。4.學習人際傳播的各種技巧,掌握網絡人際傳播的新特點。1.準確理解傳播學基本概念的能力,能夠清晰辨析日常生
活中的相關概念;2.能夠運用傳播模式深入分析傳播現象的能力。能力目標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一、人際傳播的發生必然性圖4-1恩格斯“兩個人比一個人更人性一些。”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圖4-2達爾文(一)人不能沒有相互的交流一、人際傳播的發生必然性人最早的社會聯系是孩子與母親“獨自一人的禁閉是可以施加于一個人的最為嚴厲的刑罰的一種。”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人有了相互的交流才是社會的人。杜威:“社會不僅通過傳播而存在,而且我們可以正當地說,社會存在于傳播之中。”(一)人不能沒有相互的交流一、人際傳播的發生必然性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于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并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個體控制別人或被別人控制的需要,這是個體在權力關系上,與他人建立或維持滿意人際關系的一種需要。情感需要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建立并維持與他人親密、友好情感聯系的需要。圖4-3威廉姆·舒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威廉姆·舒茨在1958年提出“基本人際關系取向”,他認為,當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二)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一、人際傳播的發生必然性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喬治·霍曼斯GeorgeHomans1910-1989“人際傳播是處于一個關系之中的甲乙雙方借以相互提供資源或協商交換資源的符號傳遞過程。”人們因為自我利益的需要而進行人際傳播,通過相互的傳播活動,獲得地位、信息、金錢、感情、榮譽等一系列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即我們喜歡能給予我們獎勵的人強化原則社會交換原則即我們喜歡那些與美好經驗或患難經歷聯結在一起的人,而厭惡那些與不愉快經驗聯結在一起的人聯結原則(三)人際傳播的“社會交換理論”一、人際傳播的發生必然性人際傳播的社會交換理論圖4-4喬治·霍曼斯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施拉姆:“最好的傳播效果是人際傳播。”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有兩個特點:一是傳遞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傳受雙方不僅可以使用語言,而且能用肢體動作、眼神表情等多種手段傳遞信息,方法靈活;二是傳播過程的雙向性強,反饋及時,它以一來一往的形式進行,雙方可隨時根據對方的反應來把握自己的傳播效果,對傳播內容進行修正、補充或改換傳播方法。(一)人際傳播符號形式:語言與非語言二、人際傳播的符號、媒介與意義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面對面直接進行的人際傳播,當傳播雙方使用口語或肢體語言時,雙方使用媒介常常被忽略不計,凸顯的是具體的符號形式。但實際上,任何一次傳播活動的產生都會包含相應的媒介。(二)人際傳播的媒介二、人際傳播的符號、媒介與意義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間接進行的人際傳播,涵蓋了大部分其他傳播形式所用到的技術性媒介。(二)人際傳播的媒介二、人際傳播的符號、媒介與意義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有效的交流不是僅靠輪流講話達到的,它需要雙方協同的努力。想要得到別人的傾聽,最好的辦法是先讓對方感到你是在傾聽他。意義無法正確顯示,難在缺乏共通的文化、經驗、觀點等等。“您覺得‘菊花臺’怎么樣?”“沒喝過。”(三)人際傳播的意義交互原則二、人際傳播的符號、媒介與意義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約翰·斯圖爾特JohnStewart1941-2022人際傳播不同于含有(人際)交往成分的非人際傳播。這意味著,為了讓人際傳播得以發生,每個參與者都必須愿意并且能夠以最能體現個人存在的方式進行交談和傾聽。這種意愿和能力只有當事人遇到以下情況時才會出現:(1)熟悉人際傳播的基礎;(2)愿意并有能力準確感知和傾聽自己與他人,使他人了解他們本人及其思想;(3)知道在各種關系中,基本的傳播過程是如何發生的;(4)擁有處理難題的某些資源。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bertMead1863–1931符號互動理論:人們根據特定社會情境中產生的符號意義來行動。該理論有三個重要假設:(1)人們基于他人賦予某個事物的意義對他人采取行為;(2)意義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創造的;(3)意義在解釋中得到修正。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我”通過與母親的交流,確認自己是母親的子女長大成人后,每個人更要通過每時每刻的人際傳播來確認自己是誰。這種確認是不斷變化和更新的。來到學校,認識了老師,也就確認了自己學生的身份(一)交流產生自我人際傳播的第一個目的便是確認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當嬰兒獲得一系列的經驗、當他人對他作出反應時,孩子逐漸發展出本我的邊界,即意識到個體是獨立的單元。他們開始傾聽并觀察別人,以定義自己。隨后,孩子與特定的他人發生互動時,他們了解了他人如何看待他們,這是自我的開端。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一)交流產生自我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自我起源于通過與他人交流中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人時常把他人給予的評價,把從他人那里看到、聽到的“自我”,看作是對自己某種身份、成就的確認。通過知人而知己,這是一種伴隨人一生的、必須的,卻又是有意無意的人際傳播。因為人無法離開這面他人提供的“傳播之鏡”來認識自己,并通過人際傳播展示我與他人的不同。反射性評價不止童年時期,貫穿整個人生。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一)交流產生自我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人們通常與自己類似的人在一起比較自在,因此我們傾向于被那些我們認為與自己相同的人所吸引。我們還通過社會,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衡量自己。這種傾向也剝奪了我們了解與我們的經歷、信仰不同的人的可能。(一)交流產生自我人際傳播的另一重要目的是社會比較,即通過比較自我與他人、形成對自己的天賦、魅力、才干、技能等的判斷。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影響著我們后續的人際傳播,以及與他人建立的社會關系。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在社交媒體中,我們常會根據交流對象轉換不同的傳播內容。傳播中雙方或各方顯示或暗示的身份和地位(人際關系),相當程度決定了人際傳播的內容和方向。只要交往發生,交往者都在有意無意地發送兩種訊息,一種是實在的、可以感知的內容訊息,一種是“關系的訊息”。關系的訊息通常沒有顯在的形態,是一種暗示或環顧左右而言他,需要由接受者來揣摸。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二)社會關系影響人際傳播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據《論語》鄉黨篇記載,“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這種訊息在官本位和社會等級較為森嚴的社會中顯得最為強大,而在強調人權意識的法治化國家則較弱。這種訊息顯示的是一種無形的施與報的要求。為了保持和發展某種既定的關系,一旦一方施予,另一方至少要對等地給予回報。這種訊息有意無意地傳播著姓氏的差異、輩分的高低、血緣或親緣關系的遠近、長幼次序等等.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二)社會關系影響人際傳播社會角色的訊息倫理的訊息禮節的訊息“關系訊息”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三)“我-你”關系的三種情況人具有的經驗均是獨特的。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測量。傳播中的人通常會有回應,而且能夠經過選擇以后來回應,這種回應與那種無生命事物的“反應”,性質完全不同。傳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這不僅指感知周圍環境,而且還指反觀這種感知。人的傳播是言說的,可以為事物訴說、命名。約翰·斯圖爾特在他的人際傳播著作《橋,不是墻》中談到人作為傳播者的五個特性。我國研究者王怡紅補充了第六點,即人在傳播中具有創造性,人可以建造個性化的交往。人作為傳播者的五個特性圖4-5斯圖爾特《橋,不是墻》2009年英文第十版封面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三)“我-你”關系的三種情況“親密-距離”既要與他人保持密切關系,又想與他人有所區別。“開放-封閉”“確定-不確定”傳播雙方確定的關系會給人一種安全感,但過多的確定性也會因為習以為常而使交往變得平淡和枯燥。人際傳播中“關系的訊息”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有對他人“傾訴”和“保持私密”兩種分寸的把握。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人格(personal)關系的傳播。這種傳播中交流者相互注視,認識個性的差異,充分表現出自我屬性。非人格(impersonal)關系的傳播。這是一種工具性或物性的傳播關系,人與人相遇完全由于需要把對方作為利用的工具,對方亦然。準人格(quasi-personal)關系的傳播。這種傳播中交流者主要由于不同的社會角色而相遇,除了角色需要的傳播外,常依交流各方的信仰、人品在某一方面的接近,從而建立接近于人格關系的人際傳播關系。010203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三)“我-你”關系的三種情況斯圖爾特還以“人格”作為一種區分人際傳播品質的標準,將人際傳播劃分為三類。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Buber,1878-1965)是更早從人、人格角度切入進行人際傳播的研究者。他在1923年出版的小冊子《我與你》(IandTbou)中鼓勵人們跳出主體與客體相互對立的“我-他”傳播關系,轉向具有人格特點的“我-你”傳播關系,提倡用“對話”的方式改善人際傳播,不因意見分歧而拒絕交流,把顯示個體的獨特存在放在傳播關系的第一位。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三)“我-你”關系的三種情況圖4-6馬丁·布伯圖4-7馬丁·布伯《我與你》中文版封面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首先,在對話時,治療者顯得更為積極一些,他創造對話的環境和條件。第二,對話是主動地請他人進入我的思想中來,或者雙方發生相互邀請。第三,對話的相互性是在一種不完全平等的關系中發展的,因為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有絕對公平的關系。第四,對話中的“相互性”是短暫的現象,對話雙方只有瞬間接通的思想,瞬間體驗到這種相互性的共同關系。當瞬間發生時,人特別容易改變自己。第五,當雙方體驗到對話的相互性以后,都會愿意更多的經歷這種瞬間的相遇。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三)“我-你”關系的三種情況圖4-6馬丁·布伯圖4-7馬丁·布伯《我與你》中文版封面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人有一種相互糾纏的悖論難以克服:一方面,渴望別人按照自己做出的樣子留下印象,怕他人用某種固定眼光看自己;另一方面,又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別人。越是這樣,就越會可能使“裝相”不真實。布伯用保羅和彼得兩個最普通人的名字為例,說明本相、裝相之間矛盾關系的發展。第一對關系是:有一個向保羅“裝相”的彼得,還有一個向彼得“裝相”的保羅。第二對關系是:當彼得真的把自己呈現給保羅時,保羅對彼得的認識還停留在彼得“裝相”的階段;反之保羅對彼得,情況亦然。長此以往只見“裝相”不見“本相”的結果是:即使后來披露的是本相,也不會被相信是本相。三、社會關系與人際傳播(四)人際傳播中的“裝相”與“本相”馬丁·布伯就此提出了一對范疇,即交往中的“本相”(being)與“裝相”(seeming)。裝相是人們在交往中自我披露的部分,含有程度不同的本相,但也含有假相。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四、如何實現人際傳播美國傳播學榮譽教授薩拉·特倫霍姆(SarahTrenholm)和心理學家亞瑟·延森(ArthurJenson,1923-2012)在他們的論著《人際傳播》中關于傳播能力的定義是:“一個人以有效而得體相宜的方式進行傳播的能力。”(一)何為“傳播能力”圖4-8特倫霍姆、延森《人際傳播》2000年英文版封面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馬爾科姆·帕克斯MalcolmR.Parks1951-2015在中觀層次上提出關于傳播能力的三個主題傳播能力不僅表現為個人的力量,也要在傳播中體現與他人共同建構自我的能力,人際傳播中會有很多協商和妥協。兩個以上的人在交流中,控制自己的言談和控制整個談話局面,使之達到預想的目的,這是一種能力,需要鍛煉和經驗。控制合作動態的傳播中,根據對方的態度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傳播方式和內容,以適應新情況,這也是一種能力,它要求思維的敏捷。適應關于傳播能力的三個主題四、如何實現人際傳播(一)何為“傳播能力”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1973年,英國社會心理學家霍華德·賈爾斯(HowardGiles,1946-)在論文《關于語言中人際適應的一個理論》中提出傳播適應理論(CommunicationAccommodationTheory,簡稱CAT),對回應現象做出了研究,討論了為什么兩個說話者會改變其傳播風格,這種改變會產生什么后果。該理論將傳播過程中的調整言語風格過程分為兩個方向:趨同和趨異。趨同行為往往發生于傳播者希望增加吸引力、尋求贊同、表示認同的情況下。某種程度的趨同行為是得到認可的。例如,說話人模仿對方的行為,或者不斷調整自己的口音、語速和手勢、表情,變得和對方更相似。語言上的趨異同樣能表現在語言、方言、術語、行話上。當說話人刻意強調這種差別的時候,動機就很為明顯。通常來說,對一個試圖模仿你的說話風格的人,你的反應多半是積極的。比如在異地遇到一個跟自己說家鄉話的人。趨異即向著不同的方向移動,和趨同正相反,它夸大了彼此之間的差異。當事人使用趨異主要是為了保持自己的社會身份特征、群體特征以及談話中的權力和角色差異。當然,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表現為趨異行為,實質是追求趨同,這樣能讓人愉快地接受。趨異同樣能表現在語言、方言、術語、行話上。當說話人刻意強調這種差別的時候,動機就很為明顯。四、如何實現人際傳播(二)人際傳播的策略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人們將面子看作是每個人要求他人認可的公眾自我心像,交往中需要被時時留意的東西。在人際互動中,一個人不僅應該防衛自己的面子,還應該保護他人的面子。當一個人沒能完全表現他的自我意象時,他會采取挽回面子的行動,即所謂的面子功夫。面子功夫指一個人所采取的使其行為與其面子相一致的行動,既包括言語行為,也包括非言語行為。研究面子功夫就是研究人際互動的交通法則。四、如何實現人際傳播(二)人際傳播的策略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最理想的交際情況是既考慮到自我的面子,同時也考慮到他人的存在,即通過自我尊重與為他人考慮使得自己的面子和他人的面子得以保持,其本質上也就是精致化的禮儀性目標。四、如何實現人際傳播(二)人際傳播的策略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四、如何實現人際傳播(三)談話技巧人際傳播中,能夠直接感知的是傳播者的說話能力。說話能力的第一個標準就是準確傳遞訊息。第二個標準是使用適當詞匯。在不同的情境下,為了達到和諧相處的目的,要學會在交往中正確使用語言,避免造成傷害。圖4-9弗吉尼亞·賽特美國女學者弗吉尼亞·賽特(VirginiaSatir,1916-1988)研究父母對孩子使用的言語作為例子,談一談正確使用言語對保持傳播關系的重要性。她發現,以下10個常用的詞說出口前一定要三思而行:“我”
“你”
“他們”
“那個”
“可是”
“是”“不是”
“總是”“從不”
“應該”傳播學綱要----人際傳播四、如何實現人際傳播(三)談話技巧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下,以下10種表達方式中容易出現傷害性信息:指責、評論、命令、提意見、表達愿望、發布信息、提問、威脅、開玩笑、說謊。傷害性信息中,較為復雜的情形是“說謊”。根據美國傳播學研究者奧哈爾(DanO’Hair,1953-2022)和柯迪(MichaelCody,1951-2013)的研究,說謊的動機有六種:1.為個人擺脫窘境或不丟面子而說謊(利己)。2.為了不傷害他人、為朋友保密而說謊(善意)。3.為了加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籃球場地租賃合同協議
- 冷庫維修合同協議
- 合同額變更的補充協議
- 種子合同協議范本
- 解除運輸協議合同
- 華圖協議班合同條款
- 貨物合同變更協議
- 夫妻終身協議合同
- 可轉股協議存款合同樣本
- 簡易加工協議合同
- 一年級數學20以內三個數加減混合運算競賽考核例題大全附答案
- 2025屆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聯考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統編版2024~2025學年度六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期中測試卷(有答案)
- 2025荊州學院輔導員考試題庫
- 靜配中心與臨床科室溝通
- 《2B-3型谷物播種機的結構設計》12000字
- 教學設計: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
- 初級社工師《社會工作實務》考試(重點)題庫300題(含答案解析)
- 高速渦輪牙鉆手機行業市場發展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哈爾濱亞洲冬季運動會主題宣講課件
- 2025年中國裝配式鋼結構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