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齊桓晉文之事》課件+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高中語文++】《齊桓晉文之事》課件+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高中語文++】《齊桓晉文之事》課件+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高中語文++】《齊桓晉文之事》課件+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高中語文++】《齊桓晉文之事》課件+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彪炳千古:形容偉大的業績流傳千秋萬代。流芳千古(2006全國卷Ⅱ)這位英雄將領的英勇事跡,將彪炳千古,永載史冊。2.篳路藍縷:形容創業艱難。(2006·山東卷)(2016·全國卷Ⅱ)風雨兼程四十載,篳路藍縷謀發展?3.不期而遇:指沒有約定而意外地相遇。(2006·山東卷)(2011·北京卷)4.不勝其煩:不是不怕麻煩,而是煩瑣得使人受不了的意思。形容某事或某人讓人感到非常厭煩。(2006·浙江卷)他每天都不勝其煩地接到各種推銷電話,終于決定更換手機號碼。5.不言而喻: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顯而易見(2007·四川卷)(2017·山東卷)1.不可名狀:指聲音、色彩、感覺等不能用語言描述。(2007·湖北卷)2.伯仲之間:比喻差不多,難分優劣。(2008·全國卷Ⅱ)3.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筆勢雄健活潑。(2009·安徽卷)(2016·全國卷Ⅲ)4.敝帚自珍:把破掃帚當成寶貝,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2009·遼寧卷)(2014·全國大綱卷)5.步履維艱:多指行走困難,行動不方便。也指創業經營艱辛。(2011·全國新課標卷)1.不絕如縷:聲音或氣息微弱,時斷時續;也形容局面危急。(2011·全國卷Ⅱ)(2019年全國卷Ⅲ)2.別具匠心:另有一種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學、藝術方面創造性的構思)。(2020·全國卷Ⅰ)3.不一而足:不止一種或一次,而是很多。(2020·新高考卷Ⅱ)4.不虛此行:沒有白來這一趟,表示某次行動收獲很大。(2021·全國甲卷)5.不勝枚舉:無法一個一個全舉出來,形容同一類的人或事物很多。(2021·新高考卷Ⅱ)1.百花齊放:①各種鮮花一齊開放,形容繁榮的景象。②比喻不同形式和風格的各種藝術作品自由發展。(2021·北京卷)2.不約而同:沒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見解或行動一致。(2021·天津卷)3.不可企及:沒有希望達到,形容遠遠趕不上。(2022·全國甲卷)4.不計其數:無法計算數目,形容極多。(2022·新高考卷Ⅰ)5.草長鶯飛:形容江南暮春時的美麗景色。(2022·天津卷)1.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劍等的鋒利部分。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斗就輕易取得了勝利。(2011·北京卷)2.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難,憐惜人們的疾苦。(2011·四川卷)3.奔走呼號:指一面奔跑,一面呼喚,形容為辦成某事而到處宣傳,以爭取同情和支持。(2012·山東卷)4.不孚眾望:孚,使人信服。指不能使大家信服。(2012·全國大綱卷)5.不刊之論:指不可磨滅和不可改動的言論。(2012·江西卷)1.不同凡響:形容事物不同尋常,多指文藝作品。(2012·江西卷)2.不忍卒讀:卒,盡,完。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2013·浙江卷)3.變幻莫測:指事物變化多端,難以揣測。(2013·福建卷)4.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2014·北京卷)5.別樹一幟:另外樹起一面旗幟,指與眾不同,另成一家。(2014·江蘇卷)在古代日本,有一個僧侶名叫一休,他以聰明才智而聞名。有一次,大將軍足利義滿準備在安國寺舉行品茶會,于是將自己心愛的龍目茶碗放在了那里,沒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摔碎了。就在此時,義滿派人過來取龍目茶碗,大家頓時慌了神,不知所措,唯有一休鎮定自若,他笑著對大家說:“不用擔心,讓我來應付好了。”見到大將軍后,一休笑著問道:“義滿大人,人或動物,以及世間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最終都會死掉,對不對?”義滿不知一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只好答道:“是的。”接著,一休繼續問:“世間一切有形的東西,最終都會破碎消失,對不對?”義滿再次答道:“是的。”聽完義滿的回答,一休突然滿臉無辜地說:“義滿大人,您最心愛的龍目茶碗已經碎了,我們無力阻止,我相信,您一定會原諒我們的,對吧?”“哈哈……”義滿仰天大笑,“我這個老頭子,還是上了你小和尚的當了。”最終,義滿原諒了他們,因為一休巧妙地引導他達到了肯定的結論。是的,他并沒有一上來就談及茶碗已碎的事實,而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強調彼此共同的觀點,從而誘使義滿不斷地說“是”。說服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讓我們去看看孟子是如何說服別人的!在這個故事里,一休的聰明之處在哪里呢?掌握文中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思維發展與提升鑒賞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審美鑒賞與創造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文化傳承與理解情境設定假如你現在穿越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你面對的是一個這樣的世界:戰亂頻繁,大國吞并小國。你要在這個困局中完成大一統的偉業。在你的面前,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條是“霸道”,一條是“王道”。哪一條路更容易?你會選擇哪一條?霸道:用鮮血與白骨,通過戰爭不斷地吞并,最終統一天下。王道:用“仁”治國,以“民”為先,通過“仁”使天下歸心,萬國來朝。齊宣王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為“仁政”思想,提出“民貴君輕”,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闡述了儒家重民思想;提出性善論。后人尊稱他為“亞圣”。孟子《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哲學思想、社會活動和個性修養。《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孟子善辯,故《孟子》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孟子孟子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對社會分工問題對論述)

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創作于戰國時期。這篇散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張。(húsù)(piánbì)(pì)(xù)(xiáng)(tì)(bān)(biǎn)(chǐ)(wàng)(hé)(wū)(cǔnduó)觳觫

庠序

邪侈

忖度便嬖孝悌則王矣辟頒白胡龁畜妻子褊小彼惡知之第一部分(1—14)通過“以牛易羊”這件事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第二部分(15—20)第三部分(21—33)第四部分(34—35)論述齊宣王的“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實行王道。闡述了施行王道的具體辦法。第一部分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使……聽到沒有談論,道:談論“以是”:因此不得已。“以”通“已”名作動,行王道(以統一天下)流傳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及弟子之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一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姬姓,晉氏,名重耳。晉獻公之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齊宣王提及齊桓公、晉文公的用意是什么?晉文公姜姓,齊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間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齊宣王詢問“齊桓晉文之事”,孟子的回答“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否符合事實?不符合事實。孔子作《春秋》通過記載歷史事件來闡明圣王之道的大義。期中主要記載了齊桓晉文之事。婉言轉之:不談霸道,轉論王道妙招1巧換話題,化被動為主動,掌握談話的主動權。孟子為何撒謊?第一部分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如何才名詞作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安撫阻擋,抵擋代詞,他代指保民而王者像從何處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齊宣王對自己沒有信心孟子對其加以肯定第一部分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安養民眾才能稱王于天下,(這樣的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民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從何處知道我可以做到呢?”第一部分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到,往用來釋放恐懼戰栗的樣子如此,這樣走向通“歟”,表疑問用換知道(孟子)說:“我從胡龁那聽說這樣一件事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了,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問)道:“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第一部分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認為吝嗇本來忍心這樣的(齊宣王)說:“有這事。”(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不忍心。”第一部分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是的的確狹小(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會吝嗇一頭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這樣無罪卻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換它。”第一部分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對....感到奇怪怎么認為...小的東西;大的東西憐憫;痛惜區別

真的理所當然如果(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無罪卻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齊宣王笑著說:“這真的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嗇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之謂我愛也。”第一部分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沒有妨害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徑形作動,疏遠,不接近(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是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遠離廚房。”孟子為什么要舉“以羊易牛”這一事例?用意是什么?以齊宣王自己經歷過的事為例,增強說服力,使齊宣王易于接受。既能肯定齊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礎(不忍之心),也為宣揚自己的主張做好鋪墊。美言贊之:有不忍之心,獲得信任妙招2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第二部分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通“悅”,高興揣測,估量有所觸動...的原因這樣賓語前置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這種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二部分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稟告30斤為一鈞adj作n,視力鳥獸秋天新生的細毛整車的柴贊同,認可(孟子)說:“(假如)有人稟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尖端,卻看不到整車的柴火。’那么,大王您相信嗎?”(齊宣王)說:“不相信。”第二部分“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表轉折偏偏,卻因為表被動推及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眼睛去看的緣故;老百姓沒有被愛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不用力不用明不為,非不能孟子巧妙設喻,引出齊宣王的“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以消除齊宣王的畏難心理,旨在為后面的議論做鋪墊。恩及禽獸,功不至百姓比喻論證力舉百鈞不舉一羽明察秋毫不見輿薪孟子列舉了哪些事例?運用什么論證方法?第二部分表現即“以何”憑什么賓語前置(梁惠王)問道:“不肯去做的人和沒有能力去做的人,他們的表現有什么區別呢?”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第二部分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類也。跳過這真的通“肢”肢體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躍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彎腰行禮,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躍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屬于對長輩彎腰行禮一類的事。孟子列舉了哪些事例?運用什么論證方法?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不能不為對比論證比喻論證以這組對照性的比喻,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強調齊宣王具備不忍之心而沒有實行仁政,其原因是“不為”而非“不能”。王之不王易言激之:易如折枝,動搖君心妙招3孟子列舉了哪些事例?運用什么論證方法?第二部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如諸彼而已。尊敬老人作榜樣治理拿愛護孩子狀語后置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運行。《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第二部分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的原因用稱秤重量衡量長短嚴重思量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飛禽走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量,才能知道輕重;用尺丈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第三部分(21—33)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實行王道。第三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副詞,難道使.....受到危害結怨,結仇跟,同在對憑借(孟子)“難道您發動戰爭,使將士處于險境,同各諸侯結怨,心里就很痛快?”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對這個痛快呢?我是想憑借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第三部分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美味的食物輕軟暖和的衣服因為絢麗的顏色音樂受寵的人(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輕軟暖和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第三部分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使……來朝見統治中原地區開拓像,如嚴重比喻方向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恐怕第三部分(孟子)說:“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齊宣王說:“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在孟子發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未明確地表示要去實行,而是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孟子如何勸說?

孟子善于察言觀色,他始終沒有忘記齊宣王想稱霸天下的企圖,于是,他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擊地引出齊宣王的“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然后,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徹底擊碎了齊宣王的幻夢。第三部分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那么本來天下使……降服同“盍”,何不同”返“,回到方圓會集,總算起來根本第三部分(齊宣王)說:“(這是什么原理)可以讓我聽聽嗎?”(孟子)說:“(假如)鄒國和楚國交戰,那您以為誰勝呢?”(齊宣王)說:“楚國會勝。”(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全國的土地,方圓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交戰有什么差異呢?何不回到根本上來呢!鄒國楚國齊國天下諸國(弱)(強)類比論證結論: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讓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為什么要舉鄒國和楚國的事例?在本次的談話中,孟子采取何種應對策略?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緣木求魚比喻論證鄒人與楚人戰——齊國以一服八類比論證危言警之:強行霸道,必有后災妙招4假設論證反問語氣,指出行“王道”的前景“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做官的人外出行路的人同“途”,道路憎恨“(如果)您此刻宣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全國當官的都想趕來申訴給大王,耕田的人都想在您的田野上耕耘,經商的都要(把貨品)在大王的集市上存放,觀光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進出,各國那些痛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求告。假如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第四部分(34—35)闡述了施行王道的具體辦法。第四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通“昏”糊涂把聰慧長久有志之士一般人,平民百姓假使放縱行為不正接著處罰等到通”網“n作v,用網捕同“矣”第四部分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愿望。明確的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在位,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第四部分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養活侍奉,贍養規定豐年荒年往,走向容易只足夠哪里明君制民之產VS今也制民之產對比論證第四部分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然后督促他們去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就容易了。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有空閑講求禮義呢?孟子政治理論里面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

孟子描繪了一個安居樂業、恬靜和諧的小農經濟社會。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美言誘之:發政施仁,孰能御之妙招5第四部分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通“返”回來根本種植n作v,穿小豬耽擱,失豬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第四部分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古代的學校重視反復說明尊敬兄長須發花白。頒,通“斑”用頭頂著東西重視學校的教育,把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反復叮嚀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