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限時集訓12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人民版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限時集訓12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人民版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限時集訓12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人民版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限時集訓12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人民版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后限時集訓12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課后限時集訓(十二)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時間:40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4·石家莊一模)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還存在以村社為單位統計土地和人口的現象。戰國后期,各國實行以家戶為單位的戶籍制度,以其作為國家社區管理的主要方法。該變更說明()A.宗法血緣關系的強化B.小農經濟在各國普遍確立C.專制皇權向基層延長D.統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B[從材料信息看,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以村社為單位統計土地和人口;到了戰國后期,各國實行以家戶為單位的戶籍制度。這一變更說明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在各國普遍確立,故選B項;實行以家戶為單位的戶籍制度無法體現宗法血緣關系的變更,故A項錯誤;戰國時期并未出現專制皇權,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反映了戰國時期生產關系的變更,無法體現統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故D項錯誤。]2.(2024·棗莊一模)戰國時期,諸侯國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給貴族,而是干脆安排給農夫耕種,或賞給有軍功的貴族。這一制度有利于()A.推廣精耕細作 B.推動社會轉型C.抑制土地兼并 D.變更地租形式B[本題考查戰國時期土地制度的變更。“不再把土地分封給貴族,而是干脆安排給農夫耕種,或賞給有軍功的貴族”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及官僚政治的形成,從而推動社會轉型,故選B項;從材料中無法推斷農夫或軍功貴族對土地的利用方式,故解除A、D兩項;材料中“授田制”推動了分封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是土地兼并的根源,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故C項錯誤。]3.(2024·南昌一模)春秋戰國時期,孫叔敖治楚、西門豹治鄴,頗有成效;秦國鄭國渠渠成之后,“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這一現象反映了()A.水利興修影響地方治理B.區域位置確定經濟水平C.南北經濟漸漸趨于平衡D.爭霸斗爭促進經濟發展A[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可知,秦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主要得益于興修水利、發展經濟,這體現了經濟基礎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故A項正確。]4.漢文帝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實行“三十稅一”,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山林川澤,準許私人開采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他還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以減輕吏卒供應輸送的勞苦。這些做法()A.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B.促進了漢初經濟的復原發展C.造成了各諸侯國力力的膨脹D.變更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B[依據材料可知,漢初放開山林川澤的禁令有利于減輕人們的負擔,進而促進漢初經濟的復原和發展,故B項正確;依據材料中漢文帝實行的“除田租稅之半”等措施可知,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材料強調的是漢文帝所實行的措施有利于促進漢初經濟的復原和發展,C項與題意不符,故解除;開放山林川澤不能等同于變更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故解除D項。]5.唐前期,中心政府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劇,均田制急劇崩壞,租庸調制難以維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兩稅法。這一變更表明唐代中期()A.賦稅改革能夠有效緩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變更影響賦稅制度變更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徑D.賦稅制度變更影響土地制度變更B[題干反映出唐前期,政府在均田制基礎上實行租庸調制,但是到了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劇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潰,租庸調制也難以維持,唐朝政府改行兩稅法,所以題干體現出土地制度的變更會影響賦稅制度的變更,故選B項。]6.(2024·合肥模擬)俞森的《荒政叢書》卷五中記載:“一婦每日紡棉三兩,月可得布二匹,數月之織,可供數口之用,其余或換錢易粟,或納稅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國()A.重農抑商政策已經有所變更B.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C.農業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D.小農經濟并非完全封閉的D[材料未涉及重農抑商政策,故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故B項錯誤;題干強調的是農夫以自己所織之布納稅,并未涉及農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故C項錯誤;“其余或換錢易粟”,表明小農也與市場發生聯系,故D項正確。]7.(2024·惠州二模)據檢索,“綿”字在漢代以來的典籍中是常見字,意為絲綿。南宋始見“棉”字,與“綿”混用,明清時期“棉”取代“綿”成為廣泛認同的流通用詞。據此可知()A.漢字簡化是必定的趨勢B.絲織業地位在不斷下降C.民眾衣被原料發生變更D.經濟發展推動文化認同C[A、D兩項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棉紡織業的進步,不能表明絲織業的地位下降,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綿’字在漢代以來的典籍中是常見字……南宋始見‘棉’字……明清時期‘棉’取代‘綿’成為廣泛認同的流通用詞”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隨著棉紡織業的進步,棉布成為民眾衣被的重要原料,故C項正確。]8.(2024·濟寧一模)《史記·貨殖列傳》載,戰國晚期“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魯人俗儉嗇,而曹邴氏尤甚,以鐵冶起,富至巨萬”。這反映出當時冶鐵業()A.對生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B.成為有肯定實力的獨立生產部門C.是社會下層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徑D.已在肯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穩定B[從材料信息可知,戰國晚期,邯鄲郭縱、卓氏之先、魯人曹邴氏都通過冶鐵致富,這反映出當時冶鐵業成為有肯定實力的獨立生產部門,故選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冶鐵業對生產發展的影響,故A項錯誤;戰國時期,一般百姓以冶鐵謀生的終歸少數,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冶鐵業影響社會穩定,故D項錯誤。]9.(2024·福建質檢)周王滅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時,還把殷商遺民中從事手工業的一些族氏封賜給諸侯。如將條氏(編織工)等六族賜給魯公,將陶氏(陶工)等七族賜給康叔。這一舉措()A.加強了中心集權制度B.保證了官府手工業技術力氣C.籠絡了門閥貴族階層D.鞏固了士農工商的社會體系B[周朝實行“工商食官”政策。材料中“把殷商遺民中從事手工業的一些族氏封賜給諸侯”的做法,保證了官府手工業技術力氣,故選B項;西周時期并未建立中心集權制度,故A項錯誤;諸侯并非門閥貴族階層,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只涉及“工”,無法據此說明這一舉措鞏固了士農工商的社會體系,故D項錯誤。]10.(2024·廈門一模)遼陽三道壕西漢古村落遺址發掘出磚窯七座,每窯一次可以燒制一千八百塊磚,兩窯成一組,輪番生火,可連續生產;三道壕生產的磚瓦,不僅見于本村遺址,也見于遼陽地區同時代其他遺址。據此推斷,當時的三道壕()A.出現專業化的手工業生產B.農業生產較為落后C.成為遼陽地區的商業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發達A[從材料信息可知,三道壕磚窯“兩窯成一組,輪番生火,可連續生產”,其產品既在本村落運用,也在遼陽地區運用,這說明當時出現有組織的專業化的手工業生產,故選A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當時的農業生產和商業狀況,故B、C兩項錯誤;僅從材料信息無法推斷這些磚窯屬于家庭手工作坊,故D項錯誤。]11.(2024·武漢二調)民間傳聞西漢淮南王劉安在安徽八公山與“八公”修仙煉丹,偶然獨創了豆腐。目前發覺最早記載豆腐的文獻,是五代陶谷撰寫的《清異錄·官志門》,其中記載的“小宰羊”即指“豆腐”。河南打虎亭東漢古墓壁畫《制作豆腐工藝圖》由上述材料可以推斷()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東漢B.豆腐獨創與道家煉丹關系親密C.民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D.五代時豆腐已在全國各地普及A[依據材料信息“東漢古墓壁畫《制作豆腐工藝圖》”可知,在東漢時期已經能夠制作豆腐,這說明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東漢,故選A項;依據民間傳聞并不能推斷豆腐獨創與道家煉丹關系親密,故B項錯誤;明朝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占據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只是提到五代的著作中有關于豆腐的記載,不能據此推斷五代時豆腐已在全國各地普及,故D項錯誤。]12.(2024·廣安一模)下表可以用來說明,元至清初()景德鎮瓷窯性質統計表(單位:座)朝代類別元代明初明末清初官窯4758346官搭民燒(窯)—26941民窯220285356A.制瓷業利潤日趨下降B.官營作坊壟斷地位被打破C.私營手工業快速發展D.政府丟失了對經濟的限制C[依據表格可知,元至清初,景德鎮官窯數量快速下降,民窯和官搭民窯數量快速增加,這是與這一時期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相適應的,故C項正確;民間制瓷業的快速發展事實上與制瓷業有較好利潤親密相關,但材料沒有涉及制瓷業利潤的相關信息,故A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工商食官制衰落,私營手工業出現,官營作坊的壟斷地位被打破,故B項錯誤;政府丟失了對經濟的限制不符合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農業技術、糧食產量等方面,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相對有限,但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則是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馬鈴薯(土豆)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得到廣泛傳播,在肯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煙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時引進。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其次版)》材料二中國的南方人習慣于吃稻米,北方人則以粟、麥為主,采納新的糧食果腹,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被迫的過程。中國人采納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自不待言的緣由是原產稻、粟、麥等糧食的不足;而美洲糧食作物在進入18世紀之后的快速推廣,也正是因為中國人口在成倍增長。玉米、番薯等作物的傳播路徑,與當時的移民路向大體一樣,主要是從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區,向大河中游和上游漸漸推動。美洲作物的傳入與推廣,對于提高糧食產量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們雖然也變更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但總體上始終處于補充的地位,人們仍舊以稻、麥等為主要糧食。——摘編自樓宇烈主編《中華文明史(第四卷)》(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指出明清時期農作物種植的特點及其緣由。(13分)(2)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指出明清時期農作物種植狀況產生的影響。(12分)[解析]第(1)問的第一小問特點,結合材料,從農作物品種的變更、經營方式的推廣、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南北格局等方面進行回答;其次小問緣由,結合材料,從人地沖突、農產品的商品化等方面進行回答。第(2)問結合兩則材料,從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對人們飲食的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的影響及對地租方式轉變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回答。[答案](1)特點: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美洲作物引入;經濟作物大量種植;經濟作物專業區出現;南稻北麥的格局(稻、麥等為主要糧食)。緣由:人地沖突突出;政府激勵農業發展,如墾荒、植棉等;新航路開拓加強了中外溝通;中國人口的大量增長;市場擴大,農產品商品化加強。(13分)(2)影響:促進糧食產量提高,緩解了人口增長壓力;優化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促進了人口的遷移和流淌;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專業化農業區的出現,造成地方市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區出現了貨幣地租。(12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國古代部分朝代移民狀況戰國吳、楚、越等國隨著人口增多,人民慢慢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寧沼平原和江漢平原部分獲得開發秦公元前218年,秦朝經過多年斗爭奪取今廣東、廣西、越南東北一帶,又把十數萬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嶺南,在南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員由中原移民擔當西漢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驅除就是被內遷,這里的空白完全由內地漢族移民來填充魏晉三國時期,移民起先進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吳國設置幾個新縣。西晉末年,大批南遷人口涌入長江三角洲,部分移民進入福建,設在福建境內的政區又增加了明約有20余萬漢族移民遷入貴州,在鎮遠、平越等地屯田,來自內地的鐵制農具,耕作方法廣泛運用,漸漸取代刀耕火種的落后生產方式清康熙年間,漢人大量遷入察哈爾地區,到雍正時設多倫、張家口、獨石口三廳,多倫作為一個土產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興盛起來,張家口也成為商業中心——據葛劍雄、曹樹基、吳松弟《簡明中國移民史》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對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移民對于邊疆開發的作用。解答此類開放性試題,除了對材料信息提取外,還要留意結合所學學問進行分析論證。本題首先依據材料擬定論題,然后據表格信息分別從秦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