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山蠟梅培育技術規程_第1頁
DB36T-山蠟梅培育技術規程_第2頁
DB36T-山蠟梅培育技術規程_第3頁
DB36T-山蠟梅培育技術規程_第4頁
DB36T-山蠟梅培育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FORMTEXT點擊此處添加ICS號FORMTEXT點擊此處添加中國標準文獻分類號FORMTEXT?????DBFORMTEXT??DBFORMTEXTXX/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FORMTEXT山蠟梅培育技術規程FORMTEXTTechnicalregulationforcultivationofChimonanthusnitens????FORMTEXT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FORMDROPDOWNFORMTEXT?????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發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實施FORMTEXT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DBXX/XXXXX—XXXX前言 II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育苗 14造林 35采收 56造林技術檔案建立 5前??言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江西省林業局提出并歸口。本標準由江西省林業科學院、江西佑美制藥有限公司共同起草。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邱鳳英、江香梅、雷旭華、章挺、戴小英、楊海寬、何梅、程強強、宋曉琛山蠟梅培育技術規程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山蠟梅育苗、造林、撫育管理和采收技術等。本技術適用于江西省內山蠟梅的培育。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390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6000-1999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9137保護農作物的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GB15569-2009農業植物調運檢疫規程GB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3育苗3.1種子采收、處理于每年5月~7月采收灰褐色成熟種子,用清水浸泡24h,棄除漂浮在水面的空種,保留沉于水下的健壯種子。3.2圃地選擇選擇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排灌便利,無“三廢”污染的地方建圃,大氣質量、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灌溉水水質要求應分別符合GB3905、GB9137、GB5084要求,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GB15618要求。3.3育苗基質宜采用黃心土做育苗基質,每立方米黃心土加4kg~5kg控釋肥或復合肥拌勻。3.4播種育苗3.4.1播種時間在5~7月采種后隨采隨播,或沙藏越冬到第二年4月播種或芽苗移栽。3.4.2育苗容器采用無紡布容器育苗,育苗袋規格為:口徑9cm左右,深度12cm~15cm左右,容器袋挨個擺放。3.4.3播種或芽苗移栽3.4.3.1播種將新采收洗凈的種子直接播種于育苗袋中央,覆土2cm左右,每袋點2粒種子。3.4.3.2芽苗移栽濕沙催芽至露白后芽苗移栽于育苗袋中,待芽苗露白0.5cm左右即可移栽,每育苗袋移栽一個芽苗。3.5苗期管理3.5.1水分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安裝微噴設施,不具備安裝微噴設施的情況下要確保澆灌方便。播種后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一般播種后7d左右發芽,發芽后一個月內每天早晚各澆水一次,保持土壤濕潤。芽苗移栽后一周內每天視土壤干燥情況澆水2~3次,保持芽苗濕潤,一周后水分管理同播種育苗。3.5.2遮蔭發芽后一個月內用透光度60%~70%的遮陽網搭遮蔭棚,遮蔭棚高1.8m~2.0m。3.5.3施肥苗木生長一個月后,可開始追肥,以氮肥為主,追肥結合澆水進行,濃度宜控制在0.1%~0.2%,少量多次施肥。每年9月份后停止使用氮肥,宜施0.3%左右的過磷酸鈣,促進苗木木質化。3.5.4除草3.6苗木出圃3.6.1起苗出圃前2d,將容器苗澆一次透水。3.6.2苗木出圃3.6.2.1苗木分級1年生苗木分級標準見表1。Ⅰ級苗和Ⅱ級苗可出圃,拔除不合格苗。山蠟梅1年生苗木分級種類苗高/cm地徑/cm根系/條備注Ⅰ級苗>50>0.4>10色澤正常,頂芽飽滿,充分木質化,無損傷,無病蟲害Ⅱ級苗30~500.3~0.46~103.6.2.2苗木檢驗參照GB6000執行。3.6.3苗木包裝、運輸、檢疫3.6.3.1包裝和運輸將容器苗放入苗木筐(袋、箱)中,裝入箱式貨車或有篷布覆蓋的普通貨車,選擇陰雨天或晚上運輸。3.6.3.2檢疫參照按GB15569-2009執行。4造林4.1造林地選擇4.1.1立地條件宜選擇海拔<500m,pH值5~6,成土母質為石灰巖,土壤厚度60cm以上,光照充足的低山或丘陵地。4.1.2產地環境條件4.1.2.1產地土壤質量按GB15618的二級以上標準規定執行。4.1.2.2產地空氣質量按GB3905的二級以上標準規定執行。4.1.2.3產地灌溉水質量按GB5084國標的二級以上標準規定執行。4.2林地清理與整地4.2.1林地清理采伐跡地須清理林地上的雜灌、伐蔸等采伐剩余物,新造林地進行帶狀或穴狀清理林地雜物。4.2.2整地4.2.2.1整地時間整地時間宜在10月~12月,根據造林地的植被狀況、勞動力情況等而定,宜在造林前一個月完成整地、挖穴、施肥、表土回填等。4.2.2.2整地方式根據海拔、立地條件、栽培模式、經營強度、勞力等,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整地方式。海拔低、坡度小、宜間種或套種的林地,可采用全墾方式整地;對于海拔較高、坡度較大的采伐跡地、新造林地等,宜采用帶墾或穴墾整地。帶距一般為1m~1.5m,外高內低,帶寬0.8m~1.0m。4.3挖穴挖穴規格依苗木大小而定,穴的大小和深度應大于苗木根系。穴規格宜為40×40×40cm。4.4表土回填與基肥埋施栽植前一個星期完成表土回填和基肥埋施工作。先將表土回填10cm,每穴施有機肥1.5kg~2.0kg,復合肥0.10kg~0.20kg,將表土與基肥充分混勻后,回填表土10cm~15cm。4.5苗木準備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根系完整的1年生Ⅰ級以上苗木造林。4.6造林模式選擇根據林地特點、立地條件等確定栽培模式,可采用純林或混交模式等。(1)山蠟梅純林模式:在坡度小的新造林地宜采用純林模式;(2)山蠟梅×竹林混交模式:在坡度較大或采伐跡地宜采用混交模式。4.7栽植4.7.1初植密度純林初植株行距為1.0m×1.2m或1.0m×1.5m,440株/畝~550株/畝;混交林采用條狀混交,混交比例為山蠟梅:竹=2:1,初植株行距3.0×2.0m或3.0m×3.0m,74株/畝~111株/畝。4.7.2造林時間宜在1月上旬到3月上旬,選擇雨前或雨后、最高氣溫低于20℃的天氣栽植,連續晴天7天以上忌造林。4.7.3栽植方法將苗木根系放在回填土的上面,加土分層壓實,1穴1株,做到根舒、苗正、土實,栽植深度以苗木根頸處與地面齊平或略低。切忌將苗木根系栽入含基肥的底層中,以防燒根。4.8矮林作業宜采用截干促萌矮林作業。一般在栽植后第二年12月葉片采收完后進行截干處理,留干40cm左右,第二年春季即可大量萌發新枝條。4.9撫育管理4.9.1撫育時間與次數定植當年,帶墾和穴墾整地的造林地撫育2次,5月~6月1次,8月~9月1次,全墾的造林地8月~9月撫育1次,除雜草、蔸部培土;第2年,第1次在3月~4月追肥,第2次在6月~7月除草;以后每年3月~4月追肥1次,根據雜草生長情況進行適當除草。4.9.2除草采用人工除草,要按照“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進行及時除草,除草時將植株四周表土培土到樹兜處,以保水保肥。4.9.3施肥4.9.3.1施肥時間及施肥量造林第2年開始,結合撫育進行適量施肥。于3月~4月份,每株有機肥0.5kg~1.0kg,隨著樹體增長,施肥量可逐年增加。4.9.3.2施肥方法采用挖環溝、雙側溝施肥,溝的寬度為10cm~20cm,深度為20cm~30cm,開溝距離植株20cm~30cm,肥料施入后,覆土蓋好。4.9.4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應符合中草藥栽植要求。危害山蠟梅的病蟲害較少,真菌感染引發的炭疽病,宜用移稻瘟800~1000倍液進行噴灑。蟲害有春末夏初的紅蜘蛛,可采人工防治的方法消滅越冬螨,并于春季涂石灰乳或噴3~5次波美并石硫合劑;或采用物理方法進行防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