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1頁
2025年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2頁
2025年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3頁
2025年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4頁
2025年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是正確答案)1.(2分)下側一組考古發現可用于實證我國()地點考古發現云南元謀出土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門齒化石陜西藍田出土距今約160萬年藍田人頭骨化石湖北鄖陽出土距今約100萬年鄖縣人頭骨化石A.百萬年的人類史 B.一萬年的文化史 C.新石器時代歷史 D.五千年的文明史2.(2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小明同學想考察粟作農業的發展,應去下列哪個遺址參觀()A. B. C. D.3.(2分)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5800年前后,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游等區域,都出現了社會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跡象。最終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格局。這突出反映了中華文明()A.兼收并蓄 B.多元一體 C.一脈相承 D.豐富多彩4.(2分)2023年12月3日,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杭州市開幕,習近平致賀詞提到:“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在良渚文化遺址中,貴族墓葬與平民墓葬,在規模、葬具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材料說明了()A.原始宗教禮儀出現 B.階級分化比較明顯 C.磨制玉器廣泛使用 D.早期國家完全形成5.(2分)“赫赫始祖,吾華肇造;……建此偉業,雄立東方。”詩中被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堯 B.舜 C.禹 D.炎帝和黃帝6.(2分)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下列關于都江堰的說法正確的是()①由李冰主持建造②修建于西周時期③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④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2分)孔子在中國的封建時代被稱為圣人。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論整理成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A.《道德經》 B.《論語》 C.《詩經》 D.《楚辭》8.(2分)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說:“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有一部分應該歸功于他們的文字。”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字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9.(2分)七年級同學準備開辦歷史人物故事分享會,小陳同學收集的材料中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創新制,百代皆行”“車同軌、書同文”等內容。據此判斷,他要講述的歷史人物是()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玄宗 D.宋太祖10.(2分)“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大片田地荒蕪。當時連皇帝的馬車也配不齊毛色相同的四匹馬,有些將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車,民眾得不到溫飽。”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休養生息 B.平抑物價 C.鹽鐵官營 D.尊崇儒術11.(2分)圖中物品(技術)交流主要得益于()A.絲綢之路的開通 B.班超經營西域 C.海外貿易的發展 D.文成公主入藏12.(2分)如表表格內容反映出這一時期()政權主要措施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吳發展生產,造船業發達,派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蜀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開發西南地區A.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B.經濟發展,為統一全國作了物質方面準備 C.形成了世家大族與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D.擴大了對外交往,增進與周邊國家的往來13.(2分)從如表的這些評論中可以認定,隋朝大運河()●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天下轉漕,仰此一渠A.直接導致隋朝的滅亡 B.加快了中外經貿往來 C.實現了隋朝的大一統 D.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14.(2分)據統計,《唐百家詩選》中近百分之九十的詩人都參加過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者占入選詩人的百分之七十。以詩取士的產生,促使著唐人學習創作詩歌。據此可知,出現唐詩繁榮的政治因素是()A.尊崇儒術的影響 B.科舉制度的促進 C.重文輕武的推行 D.八股取士的實施15.(2分)唐詩作為一個時代的主要文學表達形式,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唐朝的社會風尚。下列詩句中反映唐朝開元盛世經濟繁榮的是()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 B.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C.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D.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16.(2分)“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上述內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A.加強了唐朝對西藏的管轄 B.顯示了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 C.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D.為研究吐蕃社會發展提供資料17.(2分)如圖是中國郵政為紀念唐朝高僧發行的特種郵票《西行求法》。這位高僧西行十七載,一心只為到天竺求取真經,探求佛法的真諦,“寧可西行一步死,絕不東歸半步生”。他是()A.鑒真 B.鄭和 C.玄奘 D.張騫18.(2分)“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都與下列哪位皇帝相關()A.唐太宗李世民 B.唐玄宗李隆基 C.宋太祖趙匡胤 D.宋太宗趙光義19.(2分)對如圖示意圖理解正確的是()A.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 B.削弱了地方較強勢力 C.導致民族政權的并立 D.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20.(2分)宋朝的海外貿易遠達南海諸國、大食諸國等地;宋朝進出口貨物的種類、數量達410種以上;宋朝貿易港口有20余處,港口貿易的收入占宋朝全年收入的15%左右。這說明宋朝()A.農業的發展 B.手工業的興盛 C.海外貿易的發達 D.城鄉商業的繁榮21.(2分)梳理時間軸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式。下圖時間軸反映了()A.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B.選官制度的持續發展 C.地方行政機構的調整 D.對外交往的深入推進22.(2分)下面是某學生的學習筆記。據此可以判斷他學習主題的是()1.鄭和下西洋2.戚繼光抗倭3.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A.盛唐氣象 B.元朝的統治 C.明朝的對外關系 D.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23.(2分)某校歷史興趣小組搜集了一組圖片。請根據這組圖片判斷他們的研究主題為()A.明朝對西域的管理 B.元朝對邊疆的管轄 C.清朝對西藏的管轄 D.歷代印刷術的演變24.(2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2023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該遺址位于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出水了大量明代瓷器。這一考古發現()①反映我國人民在南海地區的活動②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見證③可用于研究明代的瓷器燒制工藝④印證明代引進了原產美洲的玉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5.(2分)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北京中軸線始建于元朝,歷經明清兩代的發展與完善。在這一過程中,中軸線的建筑布局愈發規整對稱。這一特點背后蘊含了明清時期怎樣的政治文化理念?()A.城市建筑技術的高超 B.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C.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 D.經濟繁榮帶來的城市發展二、非選擇題(本題3小題,共50分。其中26題16分,27題18分,28題16分。)26.(16分)農為天下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所示(1)(5分)材料一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耕場景,請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處。這種耕作方式出現的意義是什么?材料二作為早稻優良品種的占城稻,北宋初時引進,在福建路種植,經過一百多年的推廣,到南宋時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種占城稻。……宋金對峙時期,大量的北方移民遷入南方,對南方經濟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為了維持與北方對峙的局面,必須致力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和農業技術的提高。從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技術的總結推廣。——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2)(5分)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南方農業經濟進步的原因。并指出當時我國經濟格局發生了什么變化?材料三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年份人口數量(億)耕地面積(萬頃)人均耕地面積(畝)1753年1.84735.224.001768年2.08741.453.561784年2.86760.572.661812年3.34788.932.36——摘編自戴逸《簡明清史》(3)(6分)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狀況,并指出存在的問題。27.(18分)在歲月長河中,舞蹈如靈動史書,隨時代流轉,以獨特姿態展現各朝各代豐富多彩的民族關系。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如表是中國古代舞蹈相關的文物①舞蹈紋彩陶盆發現于青海省,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類型,距今約5000年。②西藏布達拉宮壁畫(局部)繪于17世紀,描繪了拉薩僧俗舉行儀式,歡迎五世達賴喇嘛從北京返回西藏的場景。③敦煌莫高窟壁畫(局部)繪于初唐,舞者赤腳袒腹,具有印度特點,伴奏所用的都曇鼓等來源于印度。(1)(4分)從材料一中找出能說明以下主題的文物。(寫序號,多選、錯選不得分;答題卡上需按順序作答)中國境內文明的起源:;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材料二: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兩件頭飾,與漢族傳統舞蹈“清商樂”相同;下裝為白褲、烏皮靴,與西域“龜茲樂”“安國樂”相似。“方舞”音樂安徐、閑雅,近于漢族傳統,而腳下動作繁雜豐富,具有西域風格。——摘編自袁禾《中國舞蹈通史》(2)(4分)依據材料二,概括“方舞”所體現的時代特征。結合所學,舉出這一時期體現該特征的其他史事。材料三:北宋民間舞蹈不僅出現于瓦子、酒樓,在城市街巷、鄉村場院也發展起來。由若干表演者組成的舞隊數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文化夜市開始出現,市民在支付費用后,就可以觀看舞蹈等表演。觀舞寫詞也成為宋代文人的風尚,據不完全統計,《全宋詞》所錄北宋時期描寫舞蹈的詞約有210首。——摘編自李忻桐《北宋市民藝術研究——以宋人筆記為中心》(3)(5分)依據材料三,概括北宋舞蹈藝術發展的特點。(4)(5分)綜合上述材料,談談舞蹈發展與民族交融之間的關系,在當今文化建設中。我們應當如何借鑒歷史經驗促進民族團結?28.(16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歷史的饋贈,亦是未來的答案。承古拓新,青年當以敬畏之心守護文明基因,以創新之力續寫東方傳奇。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時期成就簡介最晚成書于東漢時期《九章算術》是我國現有傳本的古算書中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它標志著我國古代以算籌為計算工具、具有獨特風格的數學體系的形成。東漢時期改進造紙術東漢時期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原料制造出的紙,被人們稱為“蔡侯紙”。此后,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齊備的經典。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南北朝時期《綴術》是中國自漢魏至隋唐水平最高的數學著作,唐朝時被朝廷規定為算學的主要課本。唐朝時已發明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14世紀初,火藥和火器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在西方社會產生巨大震動。宋朝時期活字印刷術北宋時的匠人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印刷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明朝時期《本草綱目》對各種藥物進行了新的分類,詳細介紹它們的產地、形色、氣味及其主要療效,有些還指出了過去本草書中的錯誤。它是一部既帶有總結性又富于創造性的著作。(1)(5分)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蔡侯紙”的發明者。概括造紙術的改進帶來的影響。(2)(5分)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將上述成就進行分類(提示:從所屬領域分類,例如成就可分為天文成就、文學成就、醫學成就等三大類);并分析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顯著的原因。(3)(6分)依據材料,選取表中至少一項成就,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自擬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最后形成自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2025年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5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ACBBDCBAAAA題號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BDBACCCACAC題號232425答案CAC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是正確答案)1.(2分)下側一組考古發現可用于實證我國()地點考古發現云南元謀出土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門齒化石陜西藍田出土距今約160萬年藍田人頭骨化石湖北鄖陽出土距今約100萬年鄖縣人頭骨化石A.百萬年的人類史 B.一萬年的文化史 C.新石器時代歷史 D.五千年的文明史【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云南元謀出土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門齒化石,陜西藍田出土距今約160萬年藍田人頭骨化石,湖北鄖陽出土距今約100萬年鄖縣人頭骨化石”說明我國百萬年前就存在人類活動,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A項正確;題干信息都是百萬年,一萬年的文化史與題干不符,排除B項;新石器時代大約從距今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五千年的文明史與題干描述的百萬年人類不符,排除D項。故選:A。2.(2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小明同學想考察粟作農業的發展,應去下列哪個遺址參觀()A. B. C. D.【分析】本題考查半坡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稻,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其中半坡遺址出土的大量的炭化粟,小明同學想考察粟作農業的發展,應去半坡遺址。故C正確;藍田人遺址處于舊石器時代,排除A;河姆渡遺址和良渚古城遺址均屬于稻作農業,排除BD。故選:C。3.(2分)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5800年前后,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游等區域,都出現了社會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跡象。最終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格局。這突出反映了中華文明()A.兼收并蓄 B.多元一體 C.一脈相承 D.豐富多彩【分析】本題考查半坡人、河姆渡人。掌握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解答】由“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5800年前后,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游等區域,都出現了社會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跡象。最終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格局”可以看出,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格局是由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游等區域文化相互交流中形成的。反映的是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B符合題意。故選:B。4.(2分)2023年12月3日,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杭州市開幕,習近平致賀詞提到:“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在良渚文化遺址中,貴族墓葬與平民墓葬,在規模、葬具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材料說明了()A.原始宗教禮儀出現 B.階級分化比較明顯 C.磨制玉器廣泛使用 D.早期國家完全形成【分析】本題考查良渚文化遺址,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在良渚文化遺址中,貴族墓葬與平民墓葬,在規模、葬具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可知,材料反映貴族墓葬與平民墓葬的差異較大,說明了階級分化比較明顯。故B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原始宗教禮儀出現,排除A;題干材料不能反映磨制玉器廣泛使用,排除C;題干材料不能體現早期國家完全形成,排除D。故選:B。5.(2分)“赫赫始祖,吾華肇造;……建此偉業,雄立東方。”詩中被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堯 B.舜 C.禹 D.炎帝和黃帝【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黃帝和炎帝,需要對歷史文化常識進行積累。【解答】依據教材可知:中華民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祖先,而堯、舜、禹是黃帝炎帝之后的部落聯盟首領,故符合題意的選項是D。故選:D。6.(2分)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下列關于都江堰的說法正確的是()①由李冰主持建造②修建于西周時期③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④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分析】本題考查都江堰.【解答】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②都江堰修建于戰國時期,不是西周時期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C。7.(2分)孔子在中國的封建時代被稱為圣人。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論整理成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A.《道德經》 B.《論語》 C.《詩經》 D.《楚辭》【分析】本題考查孔子的相關知識。把握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解答】依據所學,孔子的學生有3000多人,比較著名的有72人,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的言論整理成《論語》一書。流傳至今的是《論語》。故選:B。8.(2分)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說:“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有一部分應該歸功于他們的文字。”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字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文字演變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解答】據所學知識,我國很早就有文字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商朝的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已經具備了現在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文字來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比較成熟的文字。故選:A。9.(2分)七年級同學準備開辦歷史人物故事分享會,小陳同學收集的材料中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創新制,百代皆行”“車同軌、書同文”等內容。據此判斷,他要講述的歷史人物是()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玄宗 D.宋太祖【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朝的建立以及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都城咸陽(今陜西咸陽)。秦統一全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為后來封建王朝長期沿用。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開鑿靈渠;北擊匈奴;修筑長城等。所以A符合題意,漢武帝、唐玄宗和宋太祖與題干材料“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創新制,百代皆行”“車同軌、書同文”不符。故選:A。10.(2分)“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大片田地荒蕪。當時連皇帝的馬車也配不齊毛色相同的四匹馬,有些將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車,民眾得不到溫飽。”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休養生息 B.平抑物價 C.鹽鐵官營 D.尊崇儒術【分析】本題考查休養生息政策。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解答】西漢初年,由于秦末戰亂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為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的需要,漢高祖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A符合題意;平抑物價和鹽鐵官營屬于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政策,不屬于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排除BC;尊崇儒術屬于漢武帝時期的思想政策,排除D。故選:A。11.(2分)圖中物品(技術)交流主要得益于()A.絲綢之路的開通 B.班超經營西域 C.海外貿易的發展 D.文成公主入藏【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等知識,注意圖示的正確解讀。【解答】根據題干圖示信息“漢朝、絲綢、漆器、開渠、鑿井等技術”“西域、核桃、葡萄、石榴、苜蓿、香料、玻璃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示反映的是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原地區與西域地區的物質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漆器以及開渠、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西域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樂器、歌舞等傳入中國,A項正確;班超經營西域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海外貿易的發展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排除C項;文成公主入藏發生在唐朝,排除D項。故選:A。12.(2分)如表表格內容反映出這一時期()政權主要措施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吳發展生產,造船業發達,派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蜀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開發西南地區A.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B.經濟發展,為統一全國作了物質方面準備 C.形成了世家大族與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D.擴大了對外交往,增進與周邊國家的往來【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三國鼎立以及影響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解答】根據題干信息“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發展生產,造船業發達”和“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開發西南地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實現了局部統一,魏蜀吳各國都注重經濟發展,客觀上為統一全國作了物質方面準備,B項正確;題干主旨是強調經濟發展為統一全國作了物質方面準備,與“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東晉時期形成了世家大族與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魏蜀吳的主要舉措促進了經濟發展,因此“擴大了對外交往,增進與周邊國家的往來”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13.(2分)從如表的這些評論中可以認定,隋朝大運河()●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天下轉漕,仰此一渠A.直接導致隋朝的滅亡 B.加快了中外經貿往來 C.實現了隋朝的大一統 D.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分析】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從如表的這些評論中可以認定,隋朝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陸續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故選:D。14.(2分)據統計,《唐百家詩選》中近百分之九十的詩人都參加過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者占入選詩人的百分之七十。以詩取士的產生,促使著唐人學習創作詩歌。據此可知,出現唐詩繁榮的政治因素是()A.尊崇儒術的影響 B.科舉制度的促進 C.重文輕武的推行 D.八股取士的實施【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詩,解題的關鍵是識讀題干材料。【解答】據題干“以詩取士的產生,促使著唐人學習創作詩歌”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科舉制度考查詩歌,促使唐人學習與創作詩歌,推動唐詩繁榮,B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尊崇儒術,排除A項;重文輕武并未在唐朝推行,排除C項;八股取士是明朝時期開始實行的,排除D項。故選:B。15.(2分)唐詩作為一個時代的主要文學表達形式,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唐朝的社會風尚。下列詩句中反映唐朝開元盛世經濟繁榮的是()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 B.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C.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D.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分析】本題考查開元盛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是出自杜甫的《憶昔》中的詩句,描述的是唐朝開元盛世時期經濟繁榮富庶的景象,A項正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了詩人王維對友人元二離別時的深深不舍和祝福,排除B項;“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是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顏真卿通過這首詩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深刻理解和對后人的殷切期望,排除C項;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表達的意思是通過巧妙的雙關手法,既描述了天氣現象,又隱晦地表達了人的情感狀態,排除D項。故選:A。16.(2分)“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上述內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A.加強了唐朝對西藏的管轄 B.顯示了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 C.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D.為研究吐蕃社會發展提供資料【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文成公主入藏以及歷史意義,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唐朝并沒有對西藏加以管轄,唐朝時期西藏尚未納入中國版圖,排除A項;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整個社會昂揚向上,但材料體現的是民族交往,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這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發展,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對吐蕃社會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吐蕃社會發展提供資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C。17.(2分)如圖是中國郵政為紀念唐朝高僧發行的特種郵票《西行求法》。這位高僧西行十七載,一心只為到天竺求取真經,探求佛法的真諦,“寧可西行一步死,絕不東歸半步生”。他是()A.鑒真 B.鄭和 C.玄奘 D.張騫【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玄奘的相關史實,“唐朝高僧”“一心只為到天竺求取真經”等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唐貞觀年間,為了求取佛經精義,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約17年的時間遍游各地,尋師訪友,研習佛法,玄奘攜帶佛經自天竺歸來后,根據他的口述,他的弟子記錄整理而成《大唐西域記》,把印度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介紹到中國,是研究7世紀中亞和南亞各國,特別是研究印度歷史地理的珍貴文獻,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據題干圖文及所學知識可知,“他”是玄奘,C項正確;鑒真東渡日本,排除A項;鄭和是在明朝七下西洋,排除B項;張騫是在西漢時期出使西域,排除D項。故選:C。18.(2分)“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都與下列哪位皇帝相關()A.唐太宗李世民 B.唐玄宗李隆基 C.宋太祖趙匡胤 D.宋太宗趙光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宋的建立,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黃袍加身”指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被部下擁立為帝,“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通過宴會解除將領兵權的舉措,C正確;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與上述事件無關,排除A;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皇帝,與上述事件無關,排除B;宋太宗趙光義是趙匡胤之后的皇帝,未涉及這兩件事,排除D。故選:C。19.(2分)對如圖示意圖理解正確的是()A.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 B.削弱了地方較強勢力 C.導致民族政權的并立 D.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中的示意圖和所學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其管轄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唐朝設置安西都護府加強的是對西域天山南北地區的管轄,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以上信息反映的是歷代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A項正確;BCD都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20.(2分)宋朝的海外貿易遠達南海諸國、大食諸國等地;宋朝進出口貨物的種類、數量達410種以上;宋朝貿易港口有20余處,港口貿易的收入占宋朝全年收入的15%左右。這說明宋朝()A.農業的發展 B.手工業的興盛 C.海外貿易的發達 D.城鄉商業的繁榮【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題干描述了宋朝海外貿易的相關情況,包括貿易范圍遠達南海諸國、大食諸國等地,進出口貨物種類和數量眾多,貿易港口有20余處,且港口貿易收入在宋朝全年收入中占比達15%左右,據此分析判斷。【解答】從貿易范圍廣、貨物種類數量多、貿易港口多以及貿易收入占比高這些方面,都充分體現了宋朝海外貿易的發達,C項正確;題干中并未提及農業發展的相關內容,A項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題干重點強調的是海外貿易,而非手工業的興盛,排除B項;題干主要圍繞海外貿易展開,并非城鄉商業的繁榮,排除D項。故選:C。21.(2分)梳理時間軸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式。下圖時間軸反映了()A.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B.選官制度的持續發展 C.地方行政機構的調整 D.對外交往的深入推進【分析】本題考查中央集權的加強,識記中央集權相關知識。【解答】A.據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地方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宋太祖設立多重機構,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明太祖廢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設立特務機構等,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強化了皇權;清朝雍正帝設置軍機處,使君主專制達到巔峰。因此圖片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的發展趨勢是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A項正確。B.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體現在從察舉制到科舉制等,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C.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的調整體現在從郡縣制到行省制等的演變,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D.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深入推進體現在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等方面,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A。22.(2分)下面是某學生的學習筆記。據此可以判斷他學習主題的是()1.鄭和下西洋2.戚繼光抗倭3.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A.盛唐氣象 B.元朝的統治 C.明朝的對外關系 D.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分析】本題考查明朝歷史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所學知,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朝初年,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戚繼光抗倭發生在明朝中期,保衛了我國東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明朝時期,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所以他學習主題的是明朝的對外關系,C項符合題意;題目中的史實與唐朝、元朝和清朝無關,排除ABD三項。故選:C。23.(2分)某校歷史興趣小組搜集了一組圖片。請根據這組圖片判斷他們的研究主題為()A.明朝對西域的管理 B.元朝對邊疆的管轄 C.清朝對西藏的管轄 D.歷代印刷術的演變【分析】本題以考查了清朝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注意題干圖片的正確識讀。【解答】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圖片反映的是清朝加強西藏地區管理的措施;1653年,清朝順治皇帝冊封“達賴喇嘛”,1713年,康熙皇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并規定以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規定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清政府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制定了金瓶掣簽制度。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簽制度”,規定喇嘛教活佛轉世人選必須由中央頒發的金奔巴瓶抽簽決定,這一措施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故C符合題意;題干圖片是清朝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與明朝管理西域、元朝管理邊疆和印刷術的演變不符,排除ABD。故選:C。24.(2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2023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該遺址位于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出水了大量明代瓷器。這一考古發現()①反映我國人民在南海地區的活動②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見證③可用于研究明代的瓷器燒制工藝④印證明代引進了原產美洲的玉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根據材料“該遺址位于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出水了大量明代瓷器。”可知,該遺址反映了明朝時期我國人民在南海地區的活動信息,見證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情況,發現的瓷器有助于研究明代的瓷器燒制工藝,①②③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明代引進玉米的相關信息,④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25.(2分)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北京中軸線始建于元朝,歷經明清兩代的發展與完善。在這一過程中,中軸線的建筑布局愈發規整對稱。這一特點背后蘊含了明清時期怎樣的政治文化理念?()A.城市建筑技術的高超 B.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C.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 D.經濟繁榮帶來的城市發展【分析】本題考查了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所學可知,北京中軸線的規整對稱布局體現了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通過建筑的對稱和規整來彰顯皇權的威嚴和統治秩序,C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雖然建筑技術高超是北京中軸線建設的基礎,但這并不能直接體現政治文化理念,排除A項;從所學知識可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更多體現在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而非建筑布局的規整對稱,排除B項;從所學知識可知,經濟繁榮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但并不能直接解釋建筑布局的規整對稱,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二、非選擇題(本題3小題,共50分。其中26題16分,27題18分,28題16分。)26.(16分)農為天下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所示(1)材料一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耕場景,請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處。這種耕作方式出現的意義是什么?材料二作為早稻優良品種的占城稻,北宋初時引進,在福建路種植,經過一百多年的推廣,到南宋時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種占城稻。……宋金對峙時期,大量的北方移民遷入南方,對南方經濟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為了維持與北方對峙的局面,必須致力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和農業技術的提高。從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技術的總結推廣。——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南方農業經濟進步的原因。并指出當時我國經濟格局發生了什么變化?材料三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年份人口數量(億)耕地面積(萬頃)人均耕地面積(畝)1753年1.84735.224.001768年2.08741.453.561784年2.86760.572.661812年3.34788.932.36——摘編自戴逸《簡明清史》(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狀況,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分析】本題以三則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牛耕技術的發展以及意義、宋代南方農業經濟進步的原因以及當時我國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材料一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耕場景,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處是都使用牛耕。這種耕作方式出現的意義是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提高。(2)依據材料二“作為早稻優良品種的占城稻,北宋初時引進,在福建路種植,經過一百多年的推廣,到南宋時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種占城稻。……宋金對峙時期,大量的北方移民遷入南方,對南方經濟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為了維持與北方對峙的局面,必須致力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和農業技術的提高。從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技術的總結推廣。”和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南方農業經濟進步的原因有人口不斷增加的推動;新的糧食作物傳入和種植;農業技術的進步;重農政策的實施(或政府的重視)。宋代南方經濟發展使我國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3)根據材料三“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可知,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狀況是耕地面積不斷增長,其中隱含的問題是人口迅速增長,人均耕地面積(畝)逐漸下降,隱含的問題是人口增長過快,導致過度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故答案為:(1)相同之處:都使用牛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提高。(2)原因:人口不斷增加的推動;新的糧食作物傳入和種植;農業技術的進步;重農政策的實施(或政府的重視)。變化:我國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3)狀況:耕地面積不斷增長。問題:人口迅速增長,人均耕地面積(畝)逐漸下降;人口增長過快,導致過度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27.(18分)在歲月長河中,舞蹈如靈動史書,隨時代流轉,以獨特姿態展現各朝各代豐富多彩的民族關系。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如表是中國古代舞蹈相關的文物①舞蹈紋彩陶盆發現于青海省,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類型,距今約5000年。②西藏布達拉宮壁畫(局部)繪于17世紀,描繪了拉薩僧俗舉行儀式,歡迎五世達賴喇嘛從北京返回西藏的場景。③敦煌莫高窟壁畫(局部)繪于初唐,舞者赤腳袒腹,具有印度特點,伴奏所用的都曇鼓等來源于印度。(1)從材料一中找出能說明以下主題的文物。(寫序號,多選、錯選不得分;答題卡上需按順序作答)中國境內文明的起源:①;繁榮與開放的時代:③;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②。材料二: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兩件頭飾,與漢族傳統舞蹈“清商樂”相同;下裝為白褲、烏皮靴,與西域“龜茲樂”“安國樂”相似。“方舞”音樂安徐、閑雅,近于漢族傳統,而腳下動作繁雜豐富,具有西域風格。——摘編自袁禾《中國舞蹈通史》(2)依據材料二,概括“方舞”所體現的時代特征。結合所學,舉出這一時期體現該特征的其他史事。材料三:北宋民間舞蹈不僅出現于瓦子、酒樓,在城市街巷、鄉村場院也發展起來。由若干表演者組成的舞隊數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文化夜市開始出現,市民在支付費用后,就可以觀看舞蹈等表演。觀舞寫詞也成為宋代文人的風尚,據不完全統計,《全宋詞》所錄北宋時期描寫舞蹈的詞約有210首。——摘編自李忻桐《北宋市民藝術研究——以宋人筆記為中心》(3)依據材料三,概括北宋舞蹈藝術發展的特點。(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舞蹈發展與民族交融之間的關系,在當今文化建設中。我們應當如何借鑒歷史經驗促進民族團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舞蹈、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1)根據材料一“①舞蹈紋彩陶盆發現于青海省,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類型”可知,可用于研究中國境內文明的起源;根據材料一“②西藏布達拉宮壁畫(局部)繪于17世紀,描繪了拉薩僧俗舉行儀式,歡迎五世達賴喇嘛從北京返回西藏的場景”,可用于研究清朝時期對西藏地區的管理,屬于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的主題文物;根據材料一“③敦煌莫高窟壁畫(局部)繪于初唐”可知,唐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時代,因此屬于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的主題文物,因此因此填入①;③;②。(2)時代特征:根據材料二“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兩件頭飾,與漢族傳統舞蹈‘清商樂’相同”可知,時代特征是民族融合的加強。史實:結合所學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漢化措施,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融合。(3)特點:根據材料三“北宋民間舞蹈不僅出現于瓦子、酒樓,在城市街巷、鄉村場院也發展起來”可得出,發展迅速;根據材料三“由若干表演者組成的舞隊數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可得出,舞隊數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根據材料三“文化夜市開始出現,市民在支付費用后,就可以觀看舞蹈等表演”可得出,出現了文化夜市;根據材料三“觀舞寫詞也成為宋代文人的風尚”可得出,出現了觀舞寫詞等。(4)關系: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可從相互促進等角度進行分析,舞蹈發展與民族交融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民族交融推動舞蹈發展,為其帶來多元元素與創新;舞蹈發展反映民族交融進程與成果。啟示:這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從加強交流合作、吸收借鑒、創新傳承等角度回答,如:秉持開放包容,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優秀成果推動創新;重視文化傳承,用現代手段推廣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文化繁榮,增強文化自信。故答案為:(1)①;③;②。(2)時代特征:民族融合的加強。史實:北魏孝文帝改革。(3)特點:發展迅速;舞隊數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出現了文化夜市;出現了觀舞寫詞等。(4)關系:舞蹈發展與民族交融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民族交融推動舞蹈發展,為其帶來多元元素與創新;舞蹈發展反映民族交融進程與成果。啟示:秉持開放包容,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優秀成果推動創新;重視文化傳承,用現代手段推廣民族優秀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