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震監測技術的深部采場采動規律研究_第1頁
基于微震監測技術的深部采場采動規律研究_第2頁
基于微震監測技術的深部采場采動規律研究_第3頁
基于微震監測技術的深部采場采動規律研究_第4頁
基于微震監測技術的深部采場采動規律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9卷第2期2010年2月基于微震監測技術的深部采場采動規律研究楊志國1,趙少儒2,汪令輝3(1.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100038;2.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陜西西安710054;3.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銅礦,安徽銅陵244031)摘要:冬瓜山銅礦是目前國內開采最深的金屬礦山之一,巖石具有典型的巖爆傾向性。為了掌握系統,實現了對采礦引起的巖體應力、應變狀態的實時監測。本文簡單介紹了冬瓜山銅礦首采區的地質條件、采場結構及微震傳感器的空間布置。在前期處理波形和事件聚類分析研究對應,采用地震參數對采場開采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應力變化規律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的破壞事件,進行了針對性分析研究。研究成果為StudyonruleofminingbasedonYANGZhi-guo1,ZHAOShao-ru2,WANGLing(1.ChinaEnfiEngineeringCorporation,BeijingGeologicalExplorationBureauforNonferrousMetal,Xi'anCopperMine,TonglingNonferrousMetalsGroupCo.,Ltd.,Tongling244031,ChiAbstract:DongguashanCopperMineisoneofthedeepestmetalmineswithrockburstpresentinChina.Inordertoholdregularitiesofrockburstocontime,DongguashanCoreal-timemonitoringofrockmassrespondtomining.Inthispaperfirstlygeologicalmethodsandsensorslayoutofinitialpanelaredescribed.Oclusteranalysisprimarily,byusesofseismicparaferentminingstages.Combinedwiththeactualdestructionofmineincidents,itispertinenceKeywords:rockburst;microseismicmonito隨著經濟發展對礦山資源的需求,國內外礦山開采的深度日益加劇。-6]國外深井礦山的數目比較多,如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特別是南非,其開采最深,絕大多數礦山的開采深度在2000~3000m,一些金礦的深度超過了3000m,如Anglogold有限公司在威特沃特斯蘭德盆地(Witwatersrandbasin)最深的Savuka礦深度達3800m。加拿大的CVRDInco的Creighto礦,AgnicoEagle的Laronde礦采深均超過了2000m。澳大利亞目前采礦深度超千米的礦山有7priseMine,深度為1650m。印度卡納塔克邦的科拉爾金礦區,已有Nundydroog、ChampionReef和Mysore這3座金礦,采深超過2400m。國內礦山如遼寧省撫順的紅透山銅礦,開采深度1197m;云南省會澤鉛鋅礦開采深度為1009m;廣未來幾年內我國將有一大部分有色金屬礦山開采深度將達到或超過1000m,這些礦山的進一步開采,將面臨深埋高應力的問題。冬瓜山銅礦是目前國內開采最深的金屬礦山之一,主礦體賦存于 -690~-1007m,-910m原巖應力測試點最大主應力值達38.1MPa,巖石具有典型的巖爆傾向性,為了掌握深部開采中巖體的應力變化規律及控制破壞性巖爆的發生,該礦于2005年8月安裝了南非ISS國際公司的微震監測和控制設備,實現了對井下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測,自動分析及事件的可視化。系統自安裝運行以來,每天記錄的事件大約有300個,其中巖體活動事件有幾十個。前期對事件波形的分析方法和分類進行了研究,將各類事件按著爆破、主要地震事件、機械震動與噪聲進行了分類保存。基于前期的基礎工作,本文利用微震監測技術7-13],進一步對采場不同開采條件下巖體的應力、應變規律進行了分析研究,為保證鄰近采場開采及礦柱穩定性控制提供了依據。1采場概況及微震監測系統傳感器布置(1)采場地質條件及開采概況冬瓜山銅礦首采區為52~58線,共劃分為3個盤區,52~54線、54~56線、56~58線,52~58線依次為I、Ⅱ、Ⅲ盤區,首采區52線10#采場礦體標高從一790~-730m,走向長100m,寬巖。14]根據采場開采及監測系統運行情況,將開采過程分為四個階段,①采場拉底;②采場拉槽與擴槽;③采場側崩開采(大規模爆破生產);④采場側崩開采(僅2次爆破),具體見圖1所示,圖中箭頭表示開采方向。(2)微震監測系統傳感器的布置er)、1個井下控制室(SeismicController)、1個地面主控制室及光纜等,共設有16個傳感器,24通道。2采場采動規律分析研究2.1確定分析范圍及階段劃分為了分析采場開采對附近采場及隔離礦柱的影響,研究生產過程與產生破壞性巖爆的關系,根據10*采場開采情況,并考慮系統定位誤差,確定的分析范圍為:中心點坐標(Y=84301m、X=22525m、Z=-760m),走向長度150m,傾向長度100m,中心點以上頂板巖體的高度為150m,中心點以下底板巖體高度為100m,從采場開采至2007年1月末,52≠勘探線10#采場及附近采場地震事件的分布見圖2。根據采場不同時間段內的生產活動情況,分析過程共劃分四個時間階段,分日、3月1日~9月30日、3月1日~2007年1月10日。2.2地震事件的發生頻率分析研究從地震事件數據庫可以計算得出,前兩個月地震事件的數目為181次,日平均數為2次/d,如圖3所示。而到了第二階段,地震事件數目小范圍增加,達到了313次,日平均數為3.3次/d。從生產活動情況來看,第一階段主要為中深孔爆破拉底,對原巖中的應力有釋放作用,產生的應力值比較大,而第二階段主要為大孔切槽爆破,在采場中平面的影響范圍減少,而主要為豎直分階段礦體的擴槽、破頂爆破,從事件的平面分布圖也可以看出,這一階段事件數目要明顯的比第一階段少,主要分布在采場的中部,主要由于擴槽崩落過程中引起事件的發生。第三階段主要為-730m水平沿中心槽兩側采場側崩爆破出礦,地震事件數目急劇增加,為1075次,日平均數為9.5次/d,是上個階段的近3倍,表明這個階段地震活動性最強烈,局部巷道易產生破壞。最后一個階段,采場爆破的次數較少,只進行了兩次采場爆破,日平均數1.7次/d,達到階段最低值,對圍巖體的影響較少,最近發生的事件多數是由附近54*勘探線采場的作業活動引起。由于盤區開采從52#勘探線靠近底部的2采場開始,從地震事件的分布來看,應力逐漸向上部采場轉移,臨近的11*采場應力較高,而12*采場應力要小一些。2.3爆破次數、藥量及采出礦量的對比分析研究從爆破次數上來看,第一階段為13次,第二階段只有10次,而第三階段為7次,但是從爆破所使用的藥量上對比,7月份以后爆破所使用的藥量要明顯比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多,從圖4采場各個月份的出礦量情況可以看出,7、8月份出礦量要明顯增加,并達到了最大值,集中爆破和礦石的大量采出,造成了巖體活動的加速,對采場右側礦柱的影響達到了最大。最后階段爆破次數很少,主要為靠近采場兩側礦體的爆破,最大的地震活動也在這個位置。據現場調查來看,并沒有破壞情況發生,所以在當前的開采條件下,不會對52#勘探線礦柱造成破壞,而對右側54=勘探線穿脈隔離礦柱影響要更小。2.4位移等值線計算與分析研究巖體活動的平均位移采用D=M/(GA)進行計算,圖5~圖8為位移等值線及震級ML≥-0.5事件在采場中的平面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各個階段開采過程中引起巖體運動位移的最大值依次近似為0.005m、0.010m、0.016m、0.020m。3月到5月位移值比較小,而且在采場中的分布差不分布在53*勘探線的左右兩側,這與沿中心切槽向下部的9#采場,上部的11=及12*采場,9#采場位移值較小,最大值約為0.003m,11#、12#采場位移值分別約為0.014m、0.011m;最后一個階段,爆破次數較少,位移變化不明顯。2.5與現場發生破壞事件的對比分析研究道X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第三個時間階段反應應力水平值增大,位移擴散速度增加,事件的活動率達到最大值,表明這一階段危險性最大,在地質構造及頂板巖性較差的地段,誘發工程發生破壞的可能性很大。而從井下生產情況來看,-670m水平中段53#勘探線穿脈巷道2006年5月至8月之間地壓活動事件顯現頻繁,5月份部分巷發生了較大面積的塌落。現場實地的調查來看,沿著53#勘探線巷道頂板為深灰黑色棲霞組大理巖,節理裂隙發育,方解石裂隙充填,據估算整微震監測系統傳輸銅絞線的幾處折斷與破損,造本文通過對冬瓜山銅礦52#勘探線10#采場不同開采條件下巖體的應力變化規律進行了分析研究,并與礦山實際發生的破壞事件相結合,進行了對比分析,確定了對相鄰采場及礦柱的影響及次爆破炸藥量大、采出礦量的增加,會導致巖體地震活動頻率增大和強度加大,位移擴散速度加劇,應力水平急劇增大,最終導致破壞事件的發[1]BRENCHLEYPR,SPIESJD.Thecombinationofout,design,supportandaassistinthelong-termstabilityofCenterforGeomechanics,2007:211-216.programmes-knowledgeandtechnologyfordeepgoldmintralianCenterforGeomechanics,2007:131-140.depthatXstrata(sH,DICKSedChallengesinng.[S.1.]:AustralianCenterforGeomechanics,金屬礦山,2007,(3):6-9.[5]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銅都銅業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銅礦初步設計.2001.應用[J].巖土工程學報,2002,24(2):147-149.[7]郭然,潘長良,于潤滄。有巖爆傾向硬巖礦床采礦理論與技術[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3:122-133.[8]F.R.P.BassonandD.J.R.M.Ras.AMExaminetheTime-SpaceRevents[A].YvesPotvinandMartinHudymaeds.lingSeismicRisk-RCenterforGeomechanics,2005:347-351.[9]MENDECKIA.J.Principlesofmonitoringsemasstomining[A].GibowiburstsandSeismicityinMines[C].[10]Dunlop.RandBelmonte.A.TheApril22nd,2003RocburstintheSub6Sector,EITetory[A].YvesPotvinandburstsandSeismicityinMines-RaAustralianCenterforGeomechanics,2005:291-295.[11]MalovichkoD.A.Studyof"Low-Frequency"SeismicventsSourcesintheMinesoftheVerkburstsandSeismicityinMines-RAustralianCenterforGeomechanics,2005:373-377.StrainMonitori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