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八單元近代中國的經濟與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4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八單元近代中國的經濟與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4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八單元近代中國的經濟與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4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八單元近代中國的經濟與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4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八單元近代中國的經濟與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4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24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更近代中國現代中國服飾鴉片斗爭后,“洋布”“洋裝”在城市出現;辛亥革命后,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20世紀二三十年頭,西裝、粗布大衫、旗袍、學生裝等并行服裝顏色由灰藍色調為主到五彩繽紛,款式由單一走向多樣化飲食從傳統飲食到出現西餐,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時尚1987年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住宅從中式宮殿、一般民居到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現由擁擠簡潔到寬敞舒適;政府啟動“安居工程”社會習俗(1)戊戌變法時期,主見“斷發易服”“廢止纏足”;(2)辛亥革命前后:“斷發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調;(3)民國時期: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婚喪儀式走向簡約文明由革除陋俗到婚姻自主,休閑方式多樣化及新風尚的形成歸納總結“一、二、三、四”歸納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二、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1.交通工具的進步(1)鐵路:①19世紀80年頭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鐵路,標記著中國鐵路的誕生。②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成為中國鐵路歷史上的里程碑。③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建成寶成、蘭新等鐵路。④到“九五”期末,中國鐵路運營總里程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馬路:①20世紀初,汽車起先出現在上海等大城市。②新中國成立后,建起汽車制造廠和比較密集的馬路網。(3)水運:①19世紀70年頭初,洋務派創辦輪船招商局,是中國水上交通業近代化的開端。②新中國成立后,輪船運輸業獲得快速發展,20世紀90年頭后受鐵路、馬路和民航業的影響較大。(4)航空:①1909年,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記著中國航空事業的起先;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了序幕。②新中國成立初期,民航發展有限;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逐步成為世界民航大國。2.通訊工具的進步(1)有線電報:19世紀70年頭,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2)無線電報:20世紀初,上海裝置了無線電臺。(3)電話:①19世紀80年頭,外國起先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②新中國成立后,漸漸形成全國電訊網絡。到2003年末,中國擁有的電話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位。(4)互聯網:近年來,人們通過互聯網發送電子郵件。圖示解史影響近代交通發展的因素三、大眾傳媒的變遷1.報刊業走向旺盛(1)19世紀中期前后,外國人在華辦報,有《中國叢報》《萬國公報》等。(2)維新派、革命派、激進派利用報刊宣揚新思想。(3)20世紀前期,中國共產黨先后創辦《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同國民黨限制的《中心日報》等報刊綻開針鋒相對的斗爭。(4)新中國成立后有《人民日報》《紅旗》等黨報黨刊,還有《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內容比較豐富。(5)改革開放后,我國報刊業出現蒸蒸而上的景象。2.影視事業的發展(1)電影①1905年,中國人自己攝制的電影《定軍山》首映勝利,中國電影事業起先起步。②新中國成立初,工農生活和革命斗爭題材的電影紛紛被搬上銀幕。③20世紀80年頭中期以后,中國電影走向一個輝煌的新時代。(2)電視①1958年,北京電視臺起先試播,標記中國電視業的誕生。②改革開放后電視漸漸普及,節目日漸豐富。3.互聯網的興起(1)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2)特點:信息傳播速度快,表現力和感染力強,被稱為“第四媒介”。(3)影響:生活更加快捷與便利,變更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學習、消遣方式。辨析比較報刊、影視、互聯網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影響,但側重點不同:報刊最主要的是影響人們的政治生活;影視主要是滿意人們的文化消遣生活;互聯網全方位、徹底地變更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考點一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1.影響近現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因素(1)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國。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會近代化最早的發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經通商口岸漸漸向中國內地輻射。這種影響是西方國家的侵略給中國帶來的主動影響,是客觀的,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2)中國近現代經濟的發展。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新中國國民經濟的復原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為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更奠定了經濟基礎。(3)近現代革命思潮的興起與思想解放運動。近代中國先進人士的提倡,如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都號召“斷發易服”,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更。(4)歷屆政府的重視、提倡促使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變更。如民國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民生,特殊是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將實現全面小康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針對練1(2024·資陽一模,30)在江西興國縣,過去一樁親事須費200銀元左右,相當于中農的全部家產,為了討親而欠債的許多。1931年當地政府規定婚姻自由,結婚不許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當地政府這一舉措()A.廢除了農村落后的婚姻陋俗B.否定了宗法血緣的傳統觀念C.摧毀了買賣婚姻的社會基礎D.促使當地社會習俗有所變更答案D解析A項表述中“廢除了”錯誤,故A項錯誤;結合所學學問,宗法血緣的觀念始終存在,外在形式的否定并非對傳統觀念的否定,故B項錯誤;聘金只是買賣婚姻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其社會基礎是當時的儒家封建思想,故C項錯誤;聘金屬于當地社會習俗,政府禁收聘金屬于對當地社會習俗的變更,故D項正確。2.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特點(1)地域:受列強侵略的影響,出現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漸漸向內地滲透的趨勢,表現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2)過程:經驗了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由沖突到相互融合的過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變更較快較大,廣闊農村仍處于封閉、落后的狀態,傳統的風俗習慣堅如磐石。(4)動力:社會運動的影響,上層人物的提倡、示范,工商業經濟發展,西方文明的傳入等。(5)趨勢:同等、民主、文明是其發展的主要趨勢。考點二近代交通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大眾傳媒大眾傳媒就是傳播大眾信息的媒體。進入近代社會以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親密,社會化程度大大加深,須要有一種大眾化、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媒介作為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溝通的渠道,人類社會的傳媒手段應運而生。1.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特點、成因及影響(1)特點:①近代中國交通業漸漸起先近代化的進程,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肯定程度的發展。②近代中國交通業受到西方列強的限制和操縱。③地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2)成因:①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主動興辦近代交通事業,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②列強為了擴大在華的經濟利益,加強對中國的限制,鎮壓中國人民的抗拒,始終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限制和操縱中國的交通。③中國各地經濟發展嚴峻不平衡,這就確定了各地交通發展的不平衡。(3)影響:①主動方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變更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總之,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②消極方面:有利于外國的政治、經濟侵略,便利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針對練2(2024·湖南長郡中學高三5月模擬,28)輪船進入中國與近代中國不同等條約的簽訂、通商口岸的開放是相聯系的;鐵路的開通是與晚清政府大量舉借外債,丟失路權相始終的;近代最早的馬路又是在被稱為“國中之國”的租界出現的。材料現象表明()A.西方國家限制了中國近代運輸B.外國侵略阻礙了近代交通發展C.近代中國的交通發展緩慢D.晚清中國交通發展丟失獨立性答案D解析材料未體現西方國家限制了中國近代運輸,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了在外國侵略的過程中中國近代交通發展,B項與題意不符,錯誤;材料未體現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速度,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晚清中國交通是在外國侵略的過程中發展的,說明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影響,因而其發展丟失完全獨立性,故D項正確。2.中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的緣由及影響(1)緣由①內因: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為報刊業供應了物質條件;近代社會形勢的急劇變更,特殊是鴉片斗爭前后,人們渴求對動蕩社會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種報刊不斷涌現,民主思想的傳播促進了報刊業的發展。②外因:西方報刊業的發展和文化擴張。(2)影響①傳播西方文明,促進思想解放。鴉片斗爭后,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報刊和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報刊都促進了西方文明在中國的傳播,有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②制造輿論、喚醒民眾。戊戌變法時期、辛亥革命時期以及新文化運動期間,報刊成為宣揚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③消遣大眾、傳播新知。以休閑消遣為特征的通俗性報刊,滿意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須要,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學問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專業性報刊,促進了新學問的傳播。家國情懷——近代中國物質生活、社會習俗的變遷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結果由于西方工業社會文明的傳入,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這些深刻的變更也是以我們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的。近代西方工業社會文明向中國社會發揮其巨大影響,促使中國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會習俗都發生著深刻變更。變更過程中既有新舊文化沖突,又有東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來越明顯。材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國人的時髦裝扮已變成“短衫窄褲,頭戴小草帽,口銜煙卷,時辰表鏈,特掛胸前”。甲午斗爭前,即便是內地甚至某些鄉村,日用洋貨也有所流行。洋貨成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揚氣”“今則竟曰‘洋氣’了”。——摘編自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探討》要求:從材料中找出近代天津社會生活“洋氣”的緣由。信息: 答案西方列強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輸入;西方文化的影響。材料1879年,李鴻章為了將唐山開平煤礦的煤炭運往天津,奏請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鐵路。李鴻章的奏請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準,隨后便遭到固執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擊。他們說什么火車“煙傷禾稼,振動寢陵(清朝皇陵)”,會“驚耳駭目,鬼神呵譴”。他們的結論是,鐵路“為祖宗所未創,應當立予停止,以維國本而順輿情”。面對強大的守舊勢力,清政府的當權者撤銷了原議,確定將鐵路縮短,僅修唐山至胥各莊一段。——《中國鐵路的發展歷程》發覺問題:材料反映出封建頑固勢力極力阻撓近代鐵路修建,說明中國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步履艱難。思索:結合材料分析修建唐胥鐵路的緣由和近代中國阻礙鐵路建設的主要因素。試答: 答案(1)緣由: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軍事工業面臨資金、燃料不足的困難。(2)因素:傳統觀念和守舊力氣的阻礙;清政府頑固派的迂腐守舊和政局動蕩;外國資本主義的限制。材料任何一個特定的民族習俗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漸漸變更。……從總的趨勢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鑒、趨同和融合,構成民俗變遷的主流。近代民俗變遷在主流趨勢上呈現三個重要特點,即移植性、變異性、傳承性。——《中國近代民俗變遷及其給予社會轉型的符號意義》要求:分析材料,論證“近代民俗變遷在主流趨勢上呈現移植性、變異性、傳承性特點”。論證: 答案移植性:干脆汲取西方習俗文明,如穿西裝、喝咖啡、看電影、握手等在中國流行。變異性:中西習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禮儀式、中山裝等在中國的流行。傳承性:保留并傳承中國傳統習俗文明,如春節中的傳統習俗的保留。1.(2024·課標全國Ⅲ,29)20世紀30年頭,上海市政府組織舉辦集體婚禮。儀式上,喜字紗燈引導,樂隊演奏鋼琴曲,新郎著藍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頭披白紗,手持鮮花,婚禮場面整齊宏大,這反映了當時上海()A.民眾實現了婚姻自主B.中西習俗融合成為時尚C.門當戶對觀念已顛覆D.政府主導社會習俗演化答案B解析婚禮上既有中國傳統的“喜字紗燈”“藍袍黑褂”等,又有西方的“鋼琴曲、白紗”,這體現了中西融合的特點,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婚禮儀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門戶出身等信息,解除A、C項;社會習俗的變遷受政治、經濟、思想等多方面影響,不是由政府主導的,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D項說法錯誤。2.(2014·課標全國Ⅰ,30)20世紀20年頭,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當時在上海放映的各種影片中,外國片與國產片比例約為2∶1;而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比例高達5∶1甚至6∶1。上海與京津放映中外電影比例不同,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應是()A.外國電影的制作水平較高B.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更具熱忱C.中國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D.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更為開放答案C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精確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電影制作水平,解除A項;僅從外國片與國產片的放映比例,無法推斷出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的看法和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解除B、D兩項。1.(2024·洛陽模擬)民國后的輿論強調:“民國建制,亟應規定服制,以期整齊劃一。今世界各國,趨用西式,自以從同為宜。”這充分說明()A.服飾嬗變相識漸漸趨同 B.傳統服飾退出歷史舞臺C.中國服飾已經完全西化 D.城鄉服飾漸趨走向統一答案A解析相識漸漸趨同,與材料中“民國后的輿論強調”“亟應規定服制,以期整齊劃一”相符,故A項正確;材料中“輿論強調”“趨用西式,自以從同為宜”反而表明傳統服飾沒有退出歷史舞臺,故B項錯誤;材料中“輿論強調”“趨用西式,自以從同為宜”反而表明中國服飾尚未完全西化,故C項錯誤;材料中“規定服制”是指“趨用西式”和傳統服飾,而非城鄉服飾,故D項錯誤。2.(2024·保定模擬)戊戌時期,維新派主見“斷發易服”與“萬國同風”,民間應者寥寥。辛亥革命后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輸出白銀便達2000多萬兩;天津在1912年初,一個季度進口洋服洋帽耗資達125萬兩白銀。這反映了()A.戊戌變法缺乏廣泛群眾基礎B.政治時局對生活習俗的影響C.先進習俗必定取代落后習俗D.國人對傳統文化持否定看法答案B解析A項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戊戌時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民國建立對服飾、風俗的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先進習俗取代落后習俗的必定性,故C項錯誤;材料僅能反映國人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可程度不斷增加,故D項錯誤。3.(2024·宣城高三調研)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電車公司頒布了乘車守則若干條,其中規定:不準在車輛行駛時上下車,不準頭和手伸出車外,不準在車廂內吸煙,不得在車上講污言穢語,不得在車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車,不得穿著污穢衣衫上車,傳染病患者不得乘車,不得帶狗等動物上車等等。該守則()A.有意貶損中國人道德水準B.只適用于租界內的中國人C.與中國傳統習俗發生抵觸D.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識養成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乘車規定是符合文明規范的,不是有意貶損中國人道德水準,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這些乘車規則只適用于租界內的中國人,故B項錯誤;中國傳統習俗也具有講衛生、講禮貌的內容,故C項錯誤;從材料中的乘車文明規范,可知有利于市民公共道德培育,故D項正確。4.(2024·宜昌模擬)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曾表示:“富強之策,全藉鐵路交通,亟宜從速興筑。”不久辭職,全力從事鐵路建設,接受了“籌辦全國鐵路全權”的鐵路督辦職務。中華民國鐵道協會成立時,又親自擔當會長。1918年秋,他在《實業安排》中,提出了修建10萬英里鐵路的安排。這說明()A.辛亥革命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B.孫中山是發展中國鐵路事業的先行者C.鐵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睞的運輸方式D.近代中國開展鐵路建設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從材料“富強之策,全藉鐵路交通,亟宜從速興筑”以及孫中山擔當會長,提出修建安排等都說明他對鐵路的重視,即體現了鐵路的重要性,故D項正確。5.(2024·山東省名校聯考)1923年中共中心《教化宣揚問題決議案》強調:“凡能與工人接觸之黨員當盡力用《前鋒》《新青年》《向導》《社會科學講義》等材料,運用口語,求其通俗化。”這說明中共早期報刊()A.已經失去通達民情的作用B.無法完全滿意大眾的需求C.遭受理論化與通俗性的尷尬D.沒有相識到一般民眾的作用答案C解析要求運用口語,求其通俗化體現了中共早期報刊理論性太強,即遭受到了理論化與通俗性的尷尬,故C項正確。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4·渭南韓城教學質量檢測,30)1915年,中華民國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關婚姻部分明確規定:“男子未滿十六歲,女子未滿十五歲,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婦不相和諧而兩愿離婚的,得離婚”等。這反映出當時中華民國政府()A.杜絕陳規陋俗 B.順應時代潮流C.照搬西方文明 D.提倡男女同等答案B2.(2024·西寧一模,29)在中國“最時尚的區域里,大部分的婦女都纏足”,這是19世紀初葉《中國叢報》一篇文章中的記述。促使纏足陋俗起先變更的重要歷史事務是()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C.新文化運動 D.北伐斗爭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禁止纏足法令,使纏足陋俗起先變更,故B項正確。3.(2024·云南一模,29)中國學者編寫出版了“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折叢書”:《1840年被轟出中世紀》、《1860年巨痛與自強》、《1895年大夢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災難與大牽手》等。以上書名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共同點是()A.與斗爭的影響緊密相關B.始終貫穿政體改革主線C.從局部地區擴散到全國D.突變和漸變交織地進行答案A解析從書名的時間可以看出書名與斗爭有關,故A項正確;政體改革從維新變法起先,故B項錯誤;從局部地區擴散到全國與材料的內容反映與斗爭有關不符,故C項錯誤;突變和漸變交織進行與材料的內容強調時代變遷與斗爭的影響有關不符,故D項錯誤。4.1919年,中國一些學問婦女仿照男人剪了短發,她們的短發樣式被稱為“拿破侖”頭、“華盛頓”頭。這反映了()A.學問婦女最先思想解放B.男女同等觀念已經普及C.學問婦女接受了新思潮D.封建禮教已被完全拋棄答案C解析學問婦女發式的變更反映出她們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斷出是“最先”,故A項錯誤;學問婦女發式的變更不能體現出她們社會地位的變更,因此不能推斷出男女同等觀念已經普及,故B項錯誤;學問婦女發式的變更反映出她們要求沖破傳統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項正確;學問婦女對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斷出封建禮教已被完全拋棄,故D項錯誤。5.(2024·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預料金卷,30)國民政府于1934年發起新生活運動,強調培育衛生習慣、大張旗鼓、信守諾言、禮貌待人和禮義廉恥這四種傳統的價值觀。其目的是()A.提高民眾素養,實現思想覺醒B.宣揚傳統文化,愚弄黎民百姓C.摒棄粗鄙陋俗,融入國際社會D.培育忠義精神,反抗日本侵略答案A解析據材料“衛生習慣、大張旗鼓、信守諾言、禮貌待人和禮義廉恥”有利于提高民眾素養,提高思想覺悟,故A項正確。6.“自津浦通車,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滬,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鐵路地帶之消息,傳遞已較前大便。”“鐵路在暢通經濟、帶動旺盛的同時還意味著信息的流通、學問的傳播。”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鐵路發展有利于觀念革新B.內地與西部邊疆的聯系在加強C.鐵路交通受到民眾的歡迎D.電信事業發展得益于鐵路交通答案A解析據材料“凡鐵路地帶之消息,傳遞已較前大便……意味著信息的流通、學問的傳播”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鐵路發展有利于信息傳播、觀念革新,故A項正確。7.(2024·呼和浩特模擬)1884年中法斗爭爆發,《申報》連續報道前線戰況和中法間的交涉并發表評論,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探討。在社會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這反映出當時()A.中法斗爭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國強兵成為社會共識C.新的輿論工具為人們接受D.時政成為媒介宣揚的主流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可知,《申報》剛好報道了中法斗爭的相關內容,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反映了報紙作為新的輿論工具為人們漸漸接受,故C項正確。8.(2024·聊城模擬)抗戰時期,汪偽政府禁止在報刊雜志上發行不利于“中日親善、中日提攜”和“誹謗南京政府”的內容。這是因為()A.抗日救亡成為時代主題B.眾多大眾傳媒服務于抗戰C.大眾傳媒引領社會思潮D.報刊雜志可引導社會輿論答案D解析假如任由不利于“中日親善、中日提攜”和“誹謗南京政府”的內容隨意刊登,社會輿論將對日占區和汪偽政權統治區帶來巨大的統治危機和平安隱患,故D項正確。9.(2024·威海模擬)1895~1911年中國創辦報刊1520余種,其中政論性報刊約占88%,就連素為商業性報紙的《申報》也要常常發表與政治相關的文章。這折射了當時中國()A.列強入侵阻礙經濟發展B.政治變革備受關注C.放棄了實業救國思想D.民主共和觀念深化人心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的是政論性報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強侵略阻礙經濟發展,故A項錯誤;從材料中政論性報刊所占比重可知,報刊關注政治變革,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放棄實業救國思想,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民主共和觀念,故D項錯誤。10.(2024·淄博部分學校二模,29)甲午斗爭前,有人認為《申報》是中外流氓所辦的報紙,但甲午斗爭后《申報》成為時務的入門書,凡是有志前進的都不行不看。導致這一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人們關注時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區地方性報紙的出現C.維新人士辦報熱忱高漲D.《申報》是影響最大的報紙答案A解析因為甲午斗爭激發人們挽救民族危亡的意識,故A項正確;《申報》不是地方性報刊,故B項錯誤;《申報》不是維新派所辦,故C項錯誤;《申報》甲午戰前影響不大,故D項錯誤。11.(2024·泉州模擬)讀下圖,導致1898~1919年報刊數量發生變更的最主要緣由是()A.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B.政府注意輿論宣揚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D.思想政治運動的促進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資產階級革命的時間是20世紀初,與材料“1898~1919年”時間不符合,故A項錯誤;材料主要反映報刊數量變更,不能說明報刊的擁有者是政府,故B項錯誤;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材料“1898~1919年”不符合,故C項錯誤;據所學可知1898年的戊戌變法、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1915~1918年的新文化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都提倡創辦報刊、宣揚思想,故D項正確。12.(2024·太原模擬)1868年,美籍傳教士林樂知創辦《萬國公報》,到1896年前后,發行量高達38400份。光緒皇帝和洋務派大臣每期必讀;孫中山不但是其忠實讀者,還主動投稿;康有為、梁啟超以其為精神支柱和理論依據。這表明()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歡迎B.民族危機刺激國人了解西方C.中美兩國文化溝通日益親密D.社會精英主見學習西方制度答案B解析西方思想被新式人士大加贊同,不代表各界人士都歡迎,故A項錯誤;抓住時間1896年(甲午中日斗爭后),光緒帝、洋務派、孫中山、康梁等人都主動閱讀《萬國公報》,反映民族危機下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都關注世界,故B項正確;題干只是提及林樂知創辦《萬國公報》而已,故C項錯誤;洋務派大臣是不愿學習西方制度的,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2024·宜賓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清廷的鐵路建設大致經驗了排拒、接受、試辦、爭辦的過程,這中間有斷裂、有爭辯、有迂回曲折。甲午戰后,清廷朝野上下一樣認為,興辦鐵路是“方今切要之圖”、“時務要端”。1895年12月6日頒布上諭:由“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萬兩以上者,著準其設立公司,實力興筑。事歸商辦,一切贏絀,官不與聞”,并強調:“著該督等,詳加體察,不得有洋商入股為要”。但這種方式使列強難以容忍,它們乘清廷財政竭蹶之機,紛紛爭當債權人,結果引起廣闊紳商及人民公憤。于是,1905年清廷又在京師設立鐵路礦務總局,統一對鐵路的管理,并頒布《礦務鐵路章程》,要求各地鐵路公司“集款以多得華股為主,無論如何興辦,統估全工用款若干,必需先有己資及已集華股非常之三,以為基礎,方準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如一無己資及華股,專集洋股與借洋款者,概不準行”。同時將批準舉借外債的權力收歸中心,明令凡舉借洋款,必需由總局和總理衙門批準。——摘編自金士宣《中國鐵路發展史》等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國家對鐵路的修建有了統籌規劃,修建速度達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一五”安排指出:“隨著國民經濟的高漲,相應地發展運輸業和郵電業,主要是鐵路的建設,同時發展內河和海上的運輸,擴大馬路、民用航空和郵電事業的建設”。為此,1953年9月,中心軍委確定組建鐵道兵領導機關。戰時,鐵道兵擔負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和平常期,主要參與國家鐵路建設。新中國本著“勤儉建國,自食其力為主”的方針,在蘇聯幫助下,我國設計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其中就包括鐵路建設。——據《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等(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清政府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鐵路建設的差異及緣由。(2)依據材料,說明與清代鐵路建設相比,新中國成立之初鐵路建設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簡析其意義。答案(1)差異:19世紀末:富商集資商辦與借款舉辦;20世紀初:利用列強,以中資為基礎,允許外資入股,突出政府管理。緣由:19世紀末:《馬關條約》的簽訂,巨額賠款,政府財政困難;洋務運動的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為鐵路建設創建了條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