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2月收心考試高一歷史試卷考試時間:2025年2月11日上午10:30-11:45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19年,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套編鐘,編鐘上的銘文極具價值。編鐘上刻有“帥禹之緒”“以長辝夏”等銘文,該編鐘是繼遂公盨等傳世青銅器之后,第一件經考古發掘出土的記載夏朝及禹的青銅器。材料反映出()A.甲骨文藝術的成熟 B.貴族普遍酷愛音樂C.考古豐富夏朝研究 D.青銅鑄造技術精湛2.《說苑·政理》中記載了李悝這樣一段論述:“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受這一思想影響,我國古代官僚政治體系下()A.法家思想成為選官原則 B.科舉制度長期受到推崇C.官員實際才能被關注 D.依法行政的理念被認可3.戰國時期,由于社會經濟、階級關系的急劇變化,新興地主階級在各國相繼奪取政權。頻繁的戰爭促使各國政治家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這一局面的出現說明()A.民族交融不斷深入 B.分封制退出歷史舞臺C.社會轉型趨勢明顯 D.爭霸戰爭進一步加劇4.《后漢書》記載,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因為“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詔下州郡檢核其事”,稱為“度田”。但是,“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光武帝此舉()A.體現了重農抑商 B.其意在藏富于民C.解決了土地兼并 D.激化了社會矛盾5.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十六國政權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這些政權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并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這些做法()A.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的需要 B.加速了北方政權封建化進程C.消除了區域民族之間的差異 D.奠定了隋唐盛世的經濟基礎6.王夫之曾指出:“自(宋)太祖勒不殺士大夫之誓,以昭子孫。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宋代“言事之臣或得責,大不過落一官,其次出散地而已”。宋朝這一政策的主要動機是()A穩固專制統治 B.加強中央集權 C.凸顯帝王賢明 D.緩和君臣矛盾7.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說:“京師人多賃馬出入。”《朱子語類》記載:“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轎,如王荊公、伊川(程頤)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馬。”這反映了當時()A.宋人人道主義價值觀 B.南北經濟交流頻繁C.社會平等觀全面普及 D.社會風氣發生變化8.有研究者認為,明清朝廷對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是“自主限關”政策。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否開放、如何開放、開放范圍多大,均屬于國家主權范圍。據此可知,“自主限關”政策()()A.富有野蠻落后的色彩 B.阻斷了中外交往進程C.改變了中國社會走向 D.具有自我保護防御性9.從《明朝形勢圖》(如下)可知,明成祖遷都北京主要是出于()A.減輕江南經濟的壓力 B.防御少數民族的需要C.歷史上北京曾為都城 D.北京是朱棣龍興之地10.中英《南京條約》第11款規定:“英國住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往來,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復,用札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這一規定()A.促進了中英之間平等交流 B.反映了清廷外交的近代化C.沖擊了中國傳統外交體制 D.凸顯英國發動戰爭的目的11.下圖所示為1840-1853年英國輸華商品總值情況(圖中所列為正當商品貿易額,不含鴉片貿易)。這一數值在1842年出現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海關行政管理權喪失 B.內陸通商口岸增多C.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D.中國民眾購買力提高12.下表為晚清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創辦的機器廠礦和公司狀況表。對材料解讀最準確的是()類型數量經費或投資額(單位:兩)工人(單位:人)洋務派軍事企業19個5000萬10000洋務派民用企業27個2964萬25500—29500私人資本企業170個879萬60000A.使民主革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B.列強經濟侵略促進了中國發展C.清政府主動融入資本主義世界 D.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完全解體13.1853年之前,每年漕糧北運者達400萬石。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后,江浙漕米二百萬石,粒米不得北上,漕糧主要以上海為中轉站取道海路北運,上海由此取代杭州、揚州、淮安、臨清等港埠的地位。材料表明,太平天國運動()A.導致了傳統漕運衰落 B.改變了原有運輸格局C.促進了近代海運發展 D.沖擊了清政府的統治14.魯迅在《阿Q正傳》中寫道: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但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材料可用于說明()A.農村封建勢力比城市頑固 B.辛亥革命尚未傳播到農村C.農民不支持革命派的行為 D.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觀原因15.1923年11月,國民黨代表鄧澤如等11人向孫中山聯名提出反對“容共”報告。對此,孫中山說:“你們不同共產黨合作,我就解散國民黨,加入共產黨。”由此可以看出孫中山的態度是()A.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抗日 B.共產黨接受和吸納國民黨C.國民黨當時要加入共產黨 D.建立統一革命戰線的必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隋唐制度淵源】1945年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揭示隋唐制度多半出于北朝,又受到南朝的部分影響,進而澄清了北朝制度的內涵、流變。20世紀90年代,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指出:“唐代經濟、政治、軍事以及文化諸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東晉南朝的繼承,我們姑且稱之為‘南朝化’。”近年,閻步克、胡寶國、陳爽等學者又圍繞“北朝化”、“南朝化”何者為主流,展開了小小的爭論。以上爭論都有史料依據和合理性,又相互抵牾對立,似乎單用其中一說難以涵蓋隋唐時期的復雜歷史情況。經歷近300年的南北朝分裂對峙,特別是受“五胡亂華”等影響,南方與北方的制度狀況或發展線索呈現異樣,也是情理中事。誠如閻步克教授所言,“隋唐王朝都是在北朝的基礎上建立的”,故隋朝及唐前期基本實行的是“北朝”制度。而后,隋唐二王朝又在統一國度內實施了“南朝”體制與“北朝”體制的整合,到中唐以后整合完畢,國家整體上向“南朝化”過渡。筆者的看法大致可以找到三條證據支撐:貫穿北朝、隋朝及唐前期的均田、租庸調和府兵三大制度,均主要實施于北方,又都在中唐瓦解。替代它們的租佃制大土地占有、兩稅法和募兵制,正是整合后南朝因素轉而占上風的結果。北制誠為隋唐立國之本或入口,南制則是其演化趨勢或出口。從某種意義上說,由“南朝化”起步的“唐宋變革”,就是革均田、租庸調、府兵等三制度的“命”,也與上述南北地域差異的整合趨勢,密不可分。——李治安《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異的博弈整合論綱》(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唐繼承了前朝哪些制度,又創新了那些制度?(2)學者們圍繞“隋唐制度的主要淵源問題”展開了爭論,作者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是什么,請結合相關史實圍繞作者的觀點展開論述。17.【兩宋理學詩】材料一兩宋時期“理學詩”是客觀真實的歷史存在。理學詩的詩歌范型及主要詩歌體式,既受到了文人詩傳統的影響,也受到了代表性理學詩人以其杰出的創作實踐而形成的理學詩新范型及體式的影響。理學文化思潮是理學詩得以產生和傳播的重要條件。慶歷之際儒者倡導道統、學統及政統,為理學詩的產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理學詩,作為宋代出現的一種以抒寫理學思理、理學旨趣的詩歌新樣式,其表達、承載的主要是以理學家心性存養為核心的理學思想。依相關文獻來核查,可得有代表性的理學家詩人130人左右,寫有理學詩6800多首。自北宋中期開始,文人寫作理學詩越來越成為宋代詩壇的常見現象,兩宋理學詩的主題類型同理學基本范疇與命題關系密切。理學詩的表達方式同樣受到理學“求道”的途徑、方法的重大影響,“觀物”“因詩求道”“格物致知”“發明”“象物比德”等“求道”的途徑、方法,都對理學詩表達方式產生了影響。這些理學詩,從其本質上來講是為了表達理學思想和理學內容。而他們在寫作理學詩時,往往把理學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或實踐方式等同于詩歌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寫作詩歌對于他們而言,其目的指向于“求道”。——摘編自王培友《兩宋理學詩研究》材料二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宋理學詩的特點。(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宋理學詩產生的原因。18.【明清財政和人口增長】材料一表1明代財政收入表年份米麥(萬石)布(萬匹)絹(萬匹)寶鈔(萬錠)銀(萬兩)1430年397920.594.17388.932.91552年265913.332.02414.4243.31621年278012.920.68.1755.2——摘編自《明實錄》材料二表2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發展情況表年份1403年1600年1741年1762年1790年人口0.66億1.0億以上1.4億2.0億以上3億左右(1)據材料一分析明代財政收入發生了什么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明清時期人口增長的原因。19.【中國近代國際形象變遷】材料一16—18世紀傳教士贊美儒學,中國政治制度開明(科舉)極少有宗教戰爭,物質生活豐富,啟蒙思想家贊美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規范,中國是一個由干明君主統治的理想國家。19世紀西方傳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敗麻木的中國稱為“睡獅”,封閉、邪惡、停滯、墮落。20世紀初傳教士、軍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國基本是貧困、骯臟、混亂、殘暴、危險的地獄。20世紀40年代美國軍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個大有希望的新中國形象:純樸、智慧的傳統社會。崛起的英雄。材料二最早提及大變局的是同治十三年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稱“我中華已處于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2017年歲末,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駐外使節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此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詞便被經常提及引用。結合材料,圍繞“中國國際形象與變局”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史的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2月收心考試高一歷史試卷考試時間:2025年2月11日上午10:30-11:45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19年,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套編鐘,編鐘上的銘文極具價值。編鐘上刻有“帥禹之緒”“以長辝夏”等銘文,該編鐘是繼遂公盨等傳世青銅器之后,第一件經考古發掘出土的記載夏朝及禹的青銅器。材料反映出()A.甲骨文藝術的成熟 B.貴族普遍酷愛音樂C.考古豐富夏朝研究 D.青銅鑄造技術精湛【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朝時期的中國。編鐘上刻有“帥禹之緒”“以長辝夏”等銘文,意為遵循大禹的功業,光大“夏”之基業,該編鐘是“一件經考古發掘出土的記載夏朝及禹的青銅器”,可與其它研究資料相互印證,因而有利于對夏朝的研究,C項正確;該編鐘上的銘文是金文,不是甲骨文,排除A項;B項“普遍酷愛音樂”表述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主要講銘文,未提及青銅器大小、器型、紋飾等,體現不出鑄造技術的精湛,排除D項。故選C項。2.《說苑·政理》中記載了李悝這樣一段論述:“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受這一思想影響,我國古代官僚政治體系下()A.法家思想成為選官原則 B.科舉制度長期受到推崇C.官員的實際才能被關注 D.依法行政的理念被認可【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題干“李悝主張‘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思想強調按功勞和能力選拔、獎懲官員,體現了法家“任人唯能”的核心理念,直接推動了古代官僚政治中對官員實際才能的重視,C項正確;中國古代選官原則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如察舉制、科舉制),法家思想雖影響官僚管理但未成為選官核心原則,排除A項;科舉制度形成于隋唐,與戰國時期李悝思想的直接關聯性較弱,排除B項;“依法行政”是現代政治概念,古代官僚體系本質是人治,法律依附于皇權,排除D項。故選C項。3.戰國時期,由于社會經濟、階級關系的急劇變化,新興地主階級在各國相繼奪取政權。頻繁的戰爭促使各國政治家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這一局面的出現說明()A.民族交融不斷深入 B.分封制退出歷史舞臺C.社會轉型趨勢明顯 D.爭霸戰爭進一步加劇【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的中國。由材料中“社會經濟、階級關系的急劇變化”“新興地主階級在各國相繼奪取政權”“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等信息可知,當時舊社會秩序逐步瓦解,新興地主階級逐步掌握政權,新的社會秩序正逐步形成,C項正確;“民族交融”“爭霸戰爭”只是當時社會轉型在某個方面的表現,A、D兩項對材料理解不夠全面,排除A項、D項;盡管分封制在秦朝被廢除,但后世仍有朝代嘗試實行分封制或與郡縣制并行的制度。如西漢初年的郡國并行制等,排除B項。故選C項。4.《后漢書》記載,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因為“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詔下州郡檢核其事”,稱為“度田”。但是,“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光武帝此舉()A.體現了重農抑商 B.其意藏富于民C.解決了土地兼并 D.激化了社會矛盾【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目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初期(中國)。據題干“光武帝推行‘度田’政策,但地方官員偏袒豪強、欺壓百姓,導致‘百姓嗟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度田”本意是清查土地和人口以抑制豪強兼并、增加國家賦稅,但因執行過程中官吏與豪強勾結、剝削底層民眾,反而加劇了百姓與政府的對立,激化了社會矛盾,D項正確;“重農抑商”強調對農業的重視和對商業的抑制,在材料中無直接體現,排除A項;“藏富于民”與“度田”旨在加強中央財政控制的初衷相悖,排除B項;土地兼并問題在東漢始終存在且愈演愈烈,“度田”并未解決,排除C項。故選D項。5.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十六國政權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這些政權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并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這些做法()A.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需要 B.加速了北方政權封建化進程C.消除了區域民族之間的差異 D.奠定了隋唐盛世的經濟基礎【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十六國政權大部分是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的,這些少數民族的發展相對滯后,“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并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推動了其經濟文化發展,加速了其封建化進程,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北方民族交往的情況,無法得出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的需要,排除A項;消除了區域民族之間的差異,表述絕對化,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政治問題,與“經濟基礎”關系不大,未涉及其經濟發展狀況,無法得出奠定了隋唐盛世的經濟基礎,排除D項。故選B項。6.王夫之曾指出:“自(宋)太祖勒不殺士大夫之誓,以昭子孫。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宋代“言事之臣或得責,大不過落一官,其次出散地而已”。宋朝這一政策的主要動機是()A.穩固專制統治 B.加強中央集權 C.凸顯帝王賢明 D.緩和君臣矛盾【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中“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言事之臣或得責,大不過落一官”等信息可知,宋代君主對士大夫與言事官采取寬容態度,這表明宋代君主已認識到,臺諫言事有助于君主政體的穩定和鞏固,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能得出加強中央集權是該政策的動機,排除B項;“凸顯帝王賢明”屬于次要動機,而不是主要動機,排除C項;宋朝這一政策的主要動機是穩固專制統治,“緩和君臣矛盾”非主要動機,排除D項。故選A項。7.宋人魏泰《東軒筆錄》中說:“京師人多賃馬出入。”《朱子語類》記載:“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轎,如王荊公、伊川(程頤)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馬。”這反映了當時()A.宋人人道主義價值觀 B.南北經濟交流頻繁C.社會平等觀全面普及 D.社會風氣發生變化【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由材料“京師人多賃馬出入”“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馬”等信息可知,北宋士人之所以不愿意用轎,是因為他們認為,轎子“以人代畜”,乃是對人的尊嚴的侮辱。他們不允許自己將他人當成牲口來使喚,故材料反映了宋人的人道主義價值觀,A項正確;材料只提到對乘坐轎子的認識,沒有體現南北經濟交流的信息,排除B項;“社會平等觀全面普及”說法夸大,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此前社會風氣如何的信息,得不出社會風氣“變化”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8.有研究者認為,明清朝廷對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是“自主限關”政策。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否開放、如何開放、開放范圍多大,均屬于國家主權范圍。據此可知,“自主限關”政策()()A.富有野蠻落后的色彩 B.阻斷了中外交往進程C.改變了中國社會走向 D.具有自我保護防御性【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根據題干信息“明清朝廷對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是‘自主限關’政策。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否開放、如何開放、開放范圍多大,均屬于國家主權范圍”可知,研究者認為用閉關政策定義明清實際的對外政策是不恰當的,且對外政策是為維護國家主權服務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當時倭患嚴重及西方殖民者侵擾的背景下,“自主限關”政策只是明清朝廷應對倭患和西方殖民活動的一種反應,旨在防范殖民侵略,D項正確;富有野蠻落后的色彩是站在西方的立場上看待中國明清時期的外交政策的,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根據題干內容可知,“自主限關”政策主要是限制性的,并非完全隔絕與外界的聯系,排除B項;“自主限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西方殖民侵略進程,但并沒有改變中國社會走向,排除C項。故選D項。9.從《明朝形勢圖》(如下)可知,明成祖遷都北京主要是出于()A.減輕江南經濟的壓力 B.防御少數民族的需要C.歷史上北京曾為都城 D.北京是朱棣龍興之地【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由形勢圖可知,明政權的北方盤踞著蒙古的瓦剌、韃靼等部族,面臨北方蒙古民族襲擾的可能,因此明成祖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B項正確;遷都北京后,必須將江南的錢糧運往北方,江南的經濟壓力增加,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歷史上北京曾為都城、北京是朱棣龍興之地都屬于次要因素,不是主要原因,且材料無體現,排除C、D項。故選B項。10.中英《南京條約》第11款規定:“英國住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往來,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復,用札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這一規定()A.促進了中英之間平等交流 B.反映了清廷外交的近代化C.沖擊了中國傳統外交體制 D.凸顯英國發動戰爭的目的【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有文書往來,用照會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等信息可知,《南京條約》這一規定針對的是中外官員的交往儀節,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傳統的外交文書體制逐漸解體,以“照會”“條約”等形式為主體的近代外交公文范式得以初構,C項正確;《南京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中外之間不屬于平等交流,說法錯誤,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廷外交近代化的標志是1861年總理衙門的設立,排除B項;英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是搶占商品市場和掠奪原材料,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圖所示為1840-1853年英國輸華商品總值情況(圖中所列為正當商品貿易額,不含鴉片貿易)。這一數值在1842年出現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海關行政管理權喪失 B.內陸通商口岸的增多C.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D.中國民眾購買力提高【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40-1853年中國和英國。1840-1842年鴉片戰爭后,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對英國輸華商品購買增加,從而使英國輸華商品總值在1842年出現上升趨勢,C項正確;《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清政府喪失了關稅自主權,但海關的行政管理權此時仍然掌握在中國人手中。1858年中英簽訂《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規定海關聘用英人幫辦稅務,從此中國海關行政管理主要權力落入英國人手中長達半個世紀,排除A項;通商口岸的增多有利于英國輸華商品的銷售,但此時的通商口岸都在東南沿海,排除B項;鴉片戰爭后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更加困難,排除D項。故選C項。12.下表為晚清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創辦的機器廠礦和公司狀況表。對材料解讀最準確的是()類型數量經費或投資額(單位:兩)工人(單位:人)洋務派軍事企業19個5000萬10000洋務派民用企業27個2964萬25500—29500私人資本企業170個879萬60000A.使民主革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B.列強經濟侵略促進了中國發展C.清政府主動融入資本主義世界 D.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完全解體【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晚清19世紀六七十年代-1894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數據結合所學可知,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和產業工人數量的增加,工人階級逐漸壯大,這為后來的民主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A項正確;材料主要呈現的是晚清中國自身創辦的機器廠礦和公司的狀況,并沒有直接體現列強經濟侵略與中國發展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洋務派創辦企業主要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自強求富,并非主動融入資本主義世界,排除C項;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雖然近代工業有所發展,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并沒有完全解體,排除D項。故選A項。13.1853年之前,每年漕糧北運者達400萬石。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后,江浙漕米二百萬石,粒米不得北上,漕糧主要以上海為中轉站取道海路北運,上海由此取代杭州、揚州、淮安、臨清等港埠的地位。材料表明,太平天國運動()A.導致了傳統漕運衰落 B.改變了原有運輸格局C.促進了近代海運發展 D.沖擊了清政府的統治【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前,漕糧運輸有其原有的格局和路線,而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阻斷了原有的漕糧北運通道,使得漕糧運輸不得不以上海為中轉站改走海路,B項正確;材料只是表明由于太平天國運動,漕糧運輸路線發生了改變,從原來的部分路線改為以上海為中轉站走海路,但并沒有直接體現出傳統漕運衰落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漕糧運輸格局的變化,重點在于運輸格局的改變,而不是強調對近代海運發展的促進作用,排除C項;材料主要圍繞漕糧運輸格局的變化展開,沒有直接涉及太平天國運動對清政府統治沖擊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4.魯迅在《阿Q正傳》中寫道: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但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材料可用于說明()A.農村封建勢力比城市頑固 B.辛亥革命尚未傳播到農村C.農民不支持革命派的行為 D.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觀原因【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革命黨雖然進了城,但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這表明革命黨進入城市后,舊的封建勢力的代表如知縣、舉人老爺、老把總等依然在原有的職位上,只是名稱有所改變,本質上封建勢力并未被真正推翻,革命成果被舊勢力所竊取,這反映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徹底地推翻封建統治,沒有對舊的封建勢力進行有力的打擊和改造,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革命黨進城后城市中的封建勢力依然存在,并沒有將農村封建勢力和城市封建勢力進行對比,排除A項;從材料“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可知,未莊的人已經知道革命黨進城了,說明辛亥革命的消息已經傳播到了農村,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農民對革命派行為的態度,未莊的人心安靜以及他們對城里變化的反應,不能直接說明農民不支持革命派,排除C項。故選D項。15.1923年11月,國民黨代表鄧澤如等11人向孫中山聯名提出反對“容共”的報告。對此,孫中山說:“你們不同共產黨合作,我就解散國民黨,加入共產黨。”由此可以看出孫中山的態度是()A.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抗日 B.共產黨接受和吸納國民黨C.國民黨當時要加入共產黨 D.建立統一革命戰線必要【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3年的中國。孫中山在經歷多次革命失敗后,意識到僅依靠國民黨自身力量難以完成革命任務。中國共產黨作為新興的革命力量,展現出強大的組織能力和斗爭精神,成為孫中山尋求合作的對象。“你們不同共產黨合作,我就解散國民黨,加入共產黨”這句話是孫中山在面對國民黨右派反對國共合作時所說,反映孫中山主張國共合作、建立統一革命戰線的主張,D項正確;此時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前夕,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和統一中國,而不是抗日,排除A項;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而非共產黨吸納國民黨、國民黨加入共產黨,排除B項、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隋唐制度淵源】1945年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揭示隋唐制度多半出于北朝,又受到南朝的部分影響,進而澄清了北朝制度的內涵、流變。20世紀90年代,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指出:“唐代經濟、政治、軍事以及文化諸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東晉南朝的繼承,我們姑且稱之為‘南朝化’。”近年,閻步克、胡寶國、陳爽等學者又圍繞“北朝化”、“南朝化”何者為主流,展開了小小的爭論。以上爭論都有史料依據和合理性,又相互抵牾對立,似乎單用其中一說難以涵蓋隋唐時期的復雜歷史情況。經歷近300年的南北朝分裂對峙,特別是受“五胡亂華”等影響,南方與北方的制度狀況或發展線索呈現異樣,也是情理中事。誠如閻步克教授所言,“隋唐王朝都是在北朝的基礎上建立的”,故隋朝及唐前期基本實行的是“北朝”制度。而后,隋唐二王朝又在統一國度內實施了“南朝”體制與“北朝”體制的整合,到中唐以后整合完畢,國家整體上向“南朝化”過渡。筆者的看法大致可以找到三條證據支撐:貫穿北朝、隋朝及唐前期的均田、租庸調和府兵三大制度,均主要實施于北方,又都在中唐瓦解。替代它們的租佃制大土地占有、兩稅法和募兵制,正是整合后南朝因素轉而占上風的結果。北制誠為隋唐立國之本或入口,南制則是其演化趨勢或出口。從某種意義上說,由“南朝化”起步的“唐宋變革”,就是革均田、租庸調、府兵等三制度的“命”,也與上述南北地域差異的整合趨勢,密不可分。——李治安《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異的博弈整合論綱》(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唐繼承了前朝哪些制度,又創新了那些制度?(2)學者們圍繞“隋唐制度的主要淵源問題”展開了爭論,作者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是什么,請結合相關史實圍繞作者的觀點展開論述。【答案】(1)制度:隋唐繼承了前朝的均田制、租調制、三省制、府兵制(任答三點即可);又創新實施了兩稅法、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募兵制(任答三點即可)。(2)觀點:作者認為是北朝和南朝共同奠定了隋唐制度的基礎;論述:魏晉南北朝雖然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但也是一個孕育創新的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推行府兵制。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推行租庸調制和府兵制;隋朝及唐前期的均田、租庸調和府兵三大制度,在中唐瓦解后,被租佃制大土地占有、兩稅法和募兵制所取代,這是整合后南朝因素轉而占上風的結果;綜上,魏晉南北朝,上接秦漢時代,下啟隋唐時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為隋唐帝國的進一步統一,在社會基礎上、制度上、文化上都作了全面的鋪墊和準備。【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隋唐時期中國。制度:據材料“貫穿北朝、隋朝及唐前期的均田、租庸調和府兵三大制度”得出隋唐繼承了前朝的均田制、租調制、府兵制;據材料“替代它們的租佃制大土地占有、兩稅法和募兵制”得出隋唐創新實施了兩稅法、募兵制。結合所學,隋唐繼承了前朝的三省制,并進一步創新發展為三省六部制,隋唐還開創了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小問2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據材料“隋朝及唐前期基本實行的是‘北朝’制度。而后,隋唐二王朝又在統一國度內實施了‘南朝’體制與‘北朝’體制的整合,到中唐以后整合完畢”可得出作者認為是北朝和南朝共同奠定了隋唐制度的基礎。可結合隋朝主要政治經濟制度發展演變的歷程進行論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三省,隋朝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魏晉時期實行租調制,頒布均田令,推行府兵制。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推行租庸調制和府兵制,體現了對北朝制度的繼承;中唐以后,三大制度被租佃制大土地占有、兩稅法和募兵制所取代,國家整體上向“南朝化”過渡,體現了南北地域差異的整合趨勢。最后以“南北朝對隋唐的影響”作總結:魏晉南北朝為隋唐帝國的進一步統一,在社會基礎上、制度上、文化上都作了全面的鋪墊和準備。17.兩宋理學詩】材料一兩宋時期“理學詩”是客觀真實的歷史存在。理學詩的詩歌范型及主要詩歌體式,既受到了文人詩傳統的影響,也受到了代表性理學詩人以其杰出的創作實踐而形成的理學詩新范型及體式的影響。理學文化思潮是理學詩得以產生和傳播的重要條件。慶歷之際儒者倡導道統、學統及政統,為理學詩的產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理學詩,作為宋代出現的一種以抒寫理學思理、理學旨趣的詩歌新樣式,其表達、承載的主要是以理學家心性存養為核心的理學思想。依相關文獻來核查,可得有代表性的理學家詩人130人左右,寫有理學詩6800多首。自北宋中期開始,文人寫作理學詩越來越成為宋代詩壇的常見現象,兩宋理學詩的主題類型同理學基本范疇與命題關系密切。理學詩的表達方式同樣受到理學“求道”的途徑、方法的重大影響,“觀物”“因詩求道”“格物致知”“發明”“象物比德”等“求道”的途徑、方法,都對理學詩表達方式產生了影響。這些理學詩,從其本質上來講是為了表達理學思想和理學內容。而他們在寫作理學詩時,往往把理學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或實踐方式等同于詩歌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寫作詩歌對于他們而言,其目的指向于“求道”。——摘編自王培友《兩宋理學詩研究》材料二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宋理學詩的特點。(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宋理學詩產生的原因。【答案】(1)受理學思潮等影響;作品眾多;主題集中,以理入詩;以心性存養為核心,思想內容具有哲理性;注重道德教化。(任答三點)(2)受到文人詩“文以載道”傳統的影響;理學在北宋中期逐漸興起,成為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潮;宋代社會政局的動蕩,人們對現實的失望促使人們思考世界,追求人生感悟;理學家的創作與實踐。【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為特點題。時空為兩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一“理學文化思潮是理學詩得以產生和傳播的重要條件”可知理學詩的產生受到理學思潮的影響;根據材料“寫有理學詩6800多首”可知其作品眾多;根據材料一“以抒寫理學思理、理學旨趣的詩歌新樣式”可知其主題集中,以理入詩;根據材料一“其表達、承載的主要是以理學家心性存養為核心的理學思想”、材料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可知其以心性存養為核心,思想內容具有哲理性;根據材料一“從其本質上來講是為了表達理學思想和理學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其注重道德教化。【小問2詳解】本題為原因題。時空為兩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一“既受到了文人詩傳統的影響”可知受到文人詩“文以載道”傳統的影響;根據材料一“理學文化思潮是理學詩得以產生和傳播的重要條件”可知理學在北宋中期逐漸興起,成為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潮;結合兩宋時期的社會環境可知宋代社會政局的動蕩,人們對現實的失望促使人們思考世界,追求人生感悟;根據材料二“朱熹《觀書有感》”可知理學家的創作與實踐。18.【明清財政和人口增長】材料一表1明代財政收入表年份米麥(萬石)布(萬匹)絹(萬匹)寶鈔(萬錠)銀(萬兩)1430年397920.594.17388.932.91552年265913.332.02414.4243.31621年278012.920.68.1755.2——摘編自《明實錄》材料二表2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發展情況表年份1403年1600年1741年1762年1790年人口0.66億1.0億以上1.4億2.0億以上3億左右(1)據材料一分析明代財政收入發生了什么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明清時期人口增長的原因。【答案】(1)從表格中可以看出米、布等實物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漸降低;寶鈔減少直至可以忽略不計;而白銀占據的比重大幅增加。(2)新航路開辟,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貨幣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清時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對明清時期人口增長產生了重大影響;明代的“一條鞭法”和清代的“推丁入畝”制度也大大促進了人口的增長;明清時期政局的相對穩定也有利于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徙及對邊疆的開發也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總體來看明清人口增長得益于高度發達的農耕經濟。【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表格信息“米麥(萬石)、布(萬匹)、絹(萬匹)、寶鈔(萬錠)、銀(萬兩)”可以看出,米麥、布、絹在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減少;銀所占比重在上升。【小問2詳解】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據表格信息“0.66億、1.0億以上、1.4億、2.0億以上、3億左右”可知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在不斷增長,1600年以后增長幅度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明代的“一條鞭法”和清代的“推丁入畝”制度的影響;政治局面的穩定;人口的遷徙等方面分析說明。例如:新航路開辟,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貨幣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清時期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商業物業管理委托合同
- 乳膠漆粉刷施工合同協議書
- 高中數學新課標學案:第課時條件排列
- 門臉租戶轉讓合同范本
- 和藝人的合同范本
- 汽車分期合同范本
- 庫存打折銷售合同范本
-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課件-1
-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解析
- 2025版權普通許可使用合同示例
- 2025保安證考試模擬試卷及答案
- 湖南水泥倉施工方案
- 肺栓塞的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 老人預防電信詐騙
- 2024年11月-礦山隱蔽致災因素普查
- 【2025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含反思】
- 高血壓科普健康宣教課件
- 《經濟學原理》課件
- 第16課《有為有不為 》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上海市建設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勘察設計質量疑難問題匯編(2024 版)
- 2025年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