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設計說明書(煤礦設計)貴州省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擴建)開采方案設計_第1頁
畢業設計說明書(煤礦設計)貴州省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擴建)開采方案設計_第2頁
畢業設計說明書(煤礦設計)貴州省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擴建)開采方案設計_第3頁
畢業設計說明書(煤礦設計)貴州省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擴建)開采方案設計_第4頁
畢業設計說明書(煤礦設計)貴州省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擴建)開采方案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貴州省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

(擴建)開采方案設計

說明書

工程規模:0.45Mt/a

圖紙目錄

順圖號圖紙

圖名

序設計圖采用原圖比例

1.地形地質圖1031:5000

2.井田勘察線地質剖面圖采用1:5000

3.礦區含煤地層綜合柱狀圖采用1:500

4.礦井開拓方式平面圖109-11:5000

5.礦井開拓方式剖面圖109-21:5000

6.采區布置機械設備配備平面圖163-11:2000

7.采區布置機械設備配備剖面圖163-21:2000

8.礦井容易時期通風系統及通風網絡圖171-1示意

9.礦井困難時期通風系統及通風網絡圖171-2示意

目錄

前言..............................................................................1

第一章井田概況及地質特征...........................................................8

第一節井田概況...................................................................8

第二節地質特征...................................................................11

第二章井田開拓.....................................................................23

第一節井田境界及儲量.............................................................23

第二節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29

第三節井田開拓..................................................................31

第四節井筒......................................................................36

第五節井底車場及銅室.............................................................43

第三章大巷運輸及設備..............................................................46

第一節運輸方式的選擇.............................................................46

第二節礦車......................................................................47

第三節運輸設備選型...............................................................49

第四章采區布置及裝備..............................................................50

第一節采區布置..................................................................50

第二節采煤方法..................................................................53

第三節巷道掘進..................................................................59

第五章通風與安全...................................................................62

第一節概況......................................................................62

第二節礦井通風..................................................................71

第三節災害預防及安全裝備.........................................................91

第六章提升、通風、排水和壓縮空氣設備.............................................156

第一節提升設備..................................................................156

第二節通風設備..................................................................167

第三節排水設備..................................................................170

第四節壓縮空氣設備..............................................................176

第七章建井工期....................................................................181

第一節建井工期..................................................................181

第二節產量遞增計劃..............................................................183

第八章技術經濟....................................................................185

第一節勞動定員及勞動生產率......................................................185

第二節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186

第三節原煤生產成本..............................................................187

第四節銷售收入、稅金及利潤估算..................................................189

第五節概略財務評價..............................................................190

第四節礦井設計主要技術經濟指標..................................................190

、、&4—

刖S

根據《關于進一步做好煤礦整頓關閉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82號)等文件精神,

貴州省出臺了《貴州省煤礦整合指導意見》(黔煤辦字[2006]291號)文件,確定了貴州省煤礦整

合工作方針,并具體規劃了煤礦整合工作步驟。

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以下簡稱郭家地煤礦)在《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黔西南自治州興義

市等六縣(市)煤礦整合和調整布局方案的批復》(黔府函[2006]201號)指導下,進行整合工作。

根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關于調整普安縣郭家地煤礦礦區范圍的批復》(黔國土資礦管函[2007]

1712號)文確定,郭家地煤礦生產規模為0.45Mt/a,礦區面積為:4.23km2,開采標高為:1350?

1650m。為此,郭家地煤礦委托重慶華地工程勘察設計院編制《普安縣樓卜郭家地煤礦(擴建)

開采方案設計》。

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位于普安縣樓下鎮泥堡村境內,行政隸屬樓下鎮泥堡村,屬擴建項目。

原郭家地煤礦開采范圍位于現礦區范圍西南角,開拓規模小,生產規模僅30kt/a,礦區面積僅

0.6956Km\礦區擴大范圍后,重新選址進行擴建設計,礦井擴界擴能(擴建)后礦區范圍地理

坐標為:東經104°58'30”-105°00'32",北緯25°24'16”-25°26'30"。擴建后礦井

不利用原郭家地煤礦的井巷工程和工業場地,井上下系統相互獨立。整合后原生產系統報廢。

一、編制設計的依據。

(-)地質報告及其他上階段報告及批復文件

1、《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等六縣(市)煤礦整合和調整布局方案的批復》

(黔府函[2006]201號)

2、貴州省國土資源廳《關于調整普安縣郭家地煤礦礦區范圍的批復》(黔國土資礦管函[2007]

1712號)

3、2007年12月,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察研究院提交的《貴州省普安縣郭家地煤礦資

源/儲量核實及地質勘探報告》

4、《〈貴州省普安縣郭家地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及地質勘探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意見書》

(黔國土規劃院儲審字[2007]964號)

第1頁

5、《關于〈貴州省普安縣郭家地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及地質勘探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

案的證明》(黔國土資儲備字[2008]111號)

6、2008年3月,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提交的《貴州省普安縣郭家地煤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

估報告》及備案登記表

(二)設計依據的法規、規程、規范、條例、細則

1、《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GB50215-2005)

2、《煤礦安全規程》(2006年版)

3、《煤礦安全監察條例》(2000年11月國務院令第296號)

4、《煤礦安全基本條件規定》(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5號令)

5、《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監察規定》(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6號令)

6、《煤礦救護規程》

7、《防治煤與瓦斯突出細則》(煤安字[1995]第30號)

8、《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2000年6月國家煤炭工業

局制定)

9、《井下探放水技術規范》MT/T632-1996

10、《煤礦井下熱害防治設計規范》MT5019-96

11、《礦井抽放瓦斯工程設計規范》(MT5018-96)

12、《煤礦工人技術操作規程》1996年原煤炭部制定

13、《礦井瓦斯抽放管理規范及反風規定》

14、《煤礦用帶式輸送機安全規程》(MT654)

15、《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54-50259-96

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87(2001年版)

17、《建筑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

18、《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J140-90

19、《煤礦井下消防、泗水設計規范》(MT/T5032-2003)

2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

21、《煤礦井下熱害防治設計規范》MT5019-96

第2頁

22、《礦井防滅火規范》(試行)(1988年,原煤炭部定)

23、《煤礦建設安全規程》(1997年,原煤炭部制定)

24、《建筑防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J140-90)

25、《堤防工程管理設計規范》

26、《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施工與驗收規范》(GB50254-50259-96)

27、《建筑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

28、《工業企業噪聲控制設計規范》(GBJ—75)

29、《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

30、《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

31、《煤炭工業礦區總體設計規范》

32、《礦山安全法》

33、《煤礦井工開采通風技術條件》(AQ1028—2006)

34、《煤礦井下粉塵綜合防治技術規范》(AQ1020—2006)

35、《煤礦瓦斯抽采基本指標》(AQ1026-2006)

36、《煤礦瓦斯抽放規范》(AQ1027-2006)

37、《石門揭穿煤與瓦斯突出煤層程序技術條件》MT/T955-2006

38、《石門揭穿突出煤層震動爆破技術條件》MT/T958-2005

39、《礦井通風安全裝備標準》MTAT5016-96

4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衛生部制定

41、《礦井通風安全裝備標準》MT/T5016-96

42、《煤礦工人技術操作規程》(1996年,原煤炭部制定)

43、《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

44、《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HZB1-1999)

45、《工業企業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92)

46、《工業企業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91)

47、《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

4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HZB1-1999)

第3頁

49、《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

50、《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

51、《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1990)

52、《煤礦注漿防滅火技術規范》(MI/T702—1997)

53、《礦井密閉防滅火技術規范》(MT/T698—1997)

(三)設計依據的政策性文件

1、《關于進一步做好煤礦整頓關閉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82號)

2、《國家煤礦煤礦監察局關于加強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與竣工驗收工作的通

知》(煤安監監察(2007)44號)

2、《關于加強煤礦頂板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監總煤行(2008)176號)

3、《關于加強煤礦機電運輸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監總煤行(2008)175號)

4、《關于切實做好煤礦建設項目初步設計安全專篇編制工作的通知》(煤安監監察(2008)

28號)

5、《關于加強煤礦建設項目瓦斯抽采工作的通知》(安監總煤監(2008)167號)

6、《關于遏制煤礦重特大事故的緊急通知》(安監總煤調(2008)162號)

7、《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安監總煤調(2008)160號)

8、《關于加強煤塵防治工作的通知》(安監總煤行(2008)159號)

9、《貴州省煤礦整合指導意見》(黔煤辦字[2006]291號)

10、《關于加強煤礦建設項目煤與瓦斯突出防治工作意見》(黔安監管辦字[2007]345號)

11、《加強煤礦瓦斯治理和綜合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黔府辦發[2008]83號)

12、《關于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培訓工作的意見》(安監總培訓(2006)228號)

13、《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黔府發(2007)32號)

(四)其他依據

1、貴州省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采礦許可證。

2、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擴建)開采方案設計委托及承諾書;

3、設計人員在現場調查收集的礦井實際情況的有關資料

二、設計的指導思想。

第4頁

1、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礦產資源法》和《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

2、認真貫徹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結合礦井具體情況,采用切合實際的技術和工藝設備,

為礦井安全、正規、持續穩定的生產創造必要條件。

3、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礦井安全是礦井設計的首要條件,根據礦井災害

情況,配備相應適用的、足夠的安全設施、設備和檢測儀器,為礦井安全生產創造必要的前提條

件。

4、認真貫徹國家環境保護有關政策,努力作到不因礦井開發造成新的污染和地質災害。

5、盡量提高礦井采掘接替的流暢性,作到布局合理、生產集中、系統完善、環節暢通,為

礦井安全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6、提高礦井的技術裝備、安全裝備水平,結合礦井實際,盡可能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

礦井綜合經濟效益。

7、在保證礦井安全生產必備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簡化系統和環節,縮短建井投產工期,

減少工程量,節省投資,提高經濟效益。

三、設計的主要特點,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和分析。

(-)設計的主要特點

1、貴州省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擴建)設計采用斜井開拓,布置3個井筒。主斜井井口

標iWi+1664.9m:副斜井井口標IWJ+1663.5m;回風斜井井口標圖+1675m。主、副井口之間平面

距離47m,主井與回風斜井井口之間平面距離108m。主斜井采用膠帶運輸機運輸,副斜井采用軌

道提升運輸,技術、工藝、設備能滿足正規的、安全的、穩定的生產。后期布置北翼回風斜井和

副斜井,北翼副斜井井口標高+1820?;北翼風井井口標高+1820m;

2、礦井設計為中央式通風系統,前期為中央并列式通風系統,后期為中央分列式通風系統。

回風斜井裝備2套同等能力的主要通風機,工作方式為抽出式。各采掘工作面獨立回風,通風線

路暢通、獨立穩定,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要求。

3、礦井劃分為一個水平,水平標高為+1490m,上下山開采。主要開拓巷道布置在煤層底板

巖層中。開拓布局較為合理、生產集中、系統完善,環節暢通、可靠。

4、井田內可供布置開采的煤層兩層,即17、19煤層。井田劃分為三個采區,采區走向長度

550m、2700m,傾斜長700nT1665m。每個采區沿傾斜長170m劃分為一個區段。采區內各煤層聯合

布置3條上山,即軌道上山、皮帶上山和回風上山,各上山以斜巷與區段巷道連接。區段內在煤

層底板巖層中布置2條瓦斯抽放巷。區段煤層巷道分層布置。

第5頁

5、礦井設計以1個采區、1個回采工作面達產;采用走向長壁采煤法,單體液壓支柱支護,

割煤機割煤,全垮落法管理頂板。礦井投產時布置3個掘進工作面,即1個17煤層巷道掘進工

作面和2個巖巷掘進工作面,有利于先抽后采?

6、本次設計按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進行設計,采用了預抽煤層瓦斯、開采保護層等綜合防治

突出技術措施,并考慮了瓦斯抽采利用。

㈡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1、項目總投資情況

⑴項目建設估算靜態總投資為:10820.8萬元

靜態投資由如下部分構成:

井巷工程費:4065.6萬元

土建工程費:863.57萬元

機電設備購置及安裝工程費:4541.64萬元

工程其他費:1350.05萬元

(2)礦井噸煤投資:240.46元

2、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1)礦井設計生產能力:0.45Mt/a

⑵礦井煤炭資源總量:2113萬t

⑶礦井可采儲量:1456.15萬t;

(4)礦井服務年限:25.06a;

⑸礦井開拓方式:斜井開拓

(6)礦井瓦斯等級:煤與瓦斯突出

⑺達產時采煤工作面數:1個

(8)采煤方法:走向長壁采煤法;

⑼通風方式:中央并列式;

(10)職工在籍總人數:669人;

(10全員工效:3.06t/I;

?井巷工程量:9677m

第6頁

?礦井建設工期:34個月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建議。

1、礦區F9斷層以南區域勘探程度不夠??碧竭^程中只布置有4個鉆孔,其中10號、J11

號勘探線所布鉆孔只揭露了F9斷層,對煤層賦存狀況反映不完整、不準確,無法布置開拓開采。

2、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察研究院2007年12月提交的《貴州省普安縣郭家地煤礦資源/

儲量核實及勘探地質報告》在進行資源/儲量估算時,根據貴州省普安縣郭家地煤礦的要求,硫

分未作要求,估算了平均硫分(St,d)大于3%的19煤層、26煤層的資源/儲量,但未作19、26

煤層的可選性試驗。因此本次設計僅考慮了17、19煤層聯合布置開采,未考慮26煤層的開采。

3、建議項目建設單位組織對該區域進行補勘,加大勘探布局網度,查明煤層賦存,并對19、

26煤層的可選性進行深入研究,以利于下一步對26煤層的開采,延長礦井服務年限。

4、礦井達產建設工程量較大,建設工期長(34個月),建井施工組織難度較大。建議業主

采用外委招標建設。

5、各煤層瓦斯含量大,煤田瓦斯儲量豐富。礦井應對瓦斯資源作專題研究,走煤、電、氣綜合

開發利用的發展道路,減輕礦井開發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浪費。

第7頁

第一章井田概況及地質特征

第一節井田概況

一、交通位置

普安縣樓下郭家地煤礦(以下簡稱郭家地煤礦)位于普安縣南面樓下鎮境內,行政隸屬樓

下鎮泥堡村,礦井擴界擴能(擴建)后礦區范圍地理坐標為:

東經:104°58'30"?105°00'32",

北緯:25°24'16"?25°26'30"。

礦井中心點(主斜井井口)直角坐標:

X=35499092.8420,Y=2812754.1960,Z=1664.8810m

郭家地煤礦位于普安縣城260°方向,與普安縣城直距約60km,普(安)興(義)公路從礦區北

西部經過,礦區內有簡易公路通往興仁縣的新龍場鎮,該礦區西部樓下鎮至南昆鐵路清水河站僅

12公里,礦區煤炭資源的開發具有良好的外部條件,礦區交通較方便。

二、地形地貌

礦區總體為脊狀山地貌,屬中高山地形。山嶺大致位于區內中部,呈北東?南西向延伸。地

勢北高南低,最高為標高2001.7m,最低為1435m,最大相對高差在567m左右;地面植被較發育,

灌木、雜草叢生,部分地段為林場;地面小沖溝亦較多,并呈羽狀展布,有水,流量在0.2?71/s

左右。

礦區河流為山區雨源型河流,河床粗糙,水流湍急,流量變化幅度大。雨季山洪飛瀑,河水

暴漲;枯季流量較小。河水主要受大氣降水的控制。

礦區內最低點標高為+1435m,為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最高點為礦區北部拐點7附近的大

坡山頂,標高約為+2015m,相對高差為665m。

龍潭組含煤地層多被滑坡及第四系坡積物覆蓋,地形相對平緩。

三、氣象及地震

區內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屬亞熱帶高原性季風氣候區。據普安

第8頁

縣氣象站1995~2007年資料:

降雨量年平均1431.1毫米,年最大1997年為1755.6毫米;年最小1996年為1144.4毫

米,月最大1997年7月為567.4毫米;11最大1995年10月3日為136.5毫米。最長連續降雨

1998年6月26日至7月19日計24天共計282.1毫米,最長連續無降雨1999年12月22日至

2000年1月12日計22天。降雨量隨季節性變化較大,5至10月占年降雨量的84.2%,其余月

份僅占15.8%.

蒸發量1995年至2000年為1248.5?1498.7毫米,月最大1998年4月為213.8毫米。年

蒸發量(水面蒸發)大于年降雨量。

氣溫月平均為13.6℃。月平均最高為20.5℃(7月),月平均最低為4.6℃(1月),日極

端最高1995年6月23日為32.3℃,日極端最低2000年1月9日為?7.9℃。

氣壓月平均最高為841.6毫巴(12月),月平均最低為834.0毫巴(7月)。

濕度月平均最高相對濕度為88%(7月),月平均最低相對濕度為78%(4,5月)。月平均

日照時數最高為189.8小時(1998年4月),月平均日照時數最低為27.3小時(2000年2月)。

風力風向以東北風為主,亦常見西南風。歷年最大風速為23米/秒。最大風速多為西南

風,一般出現在每年的春季。

積雪和積冰日最大積雪2000年1月31日為14厘米:1996年2月26日電線積冰最大直

經13毫米。

地溫地面月平均為15.5℃,月平均最高為35.7℃(8月),月平均最低為6.6℃(2月)。

20厘米月平均地溫15.6℃。月平均最高為22.(8月),月平均最低為8.0℃(2月)。

礦區至今未做過地震基本烈度鑒定,也沒有地震資料記載。據《中國地震烈度參數區劃圖

(GB18306-2001,1:400萬)》,該礦區地震烈度為VI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據《建

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

四、礦區經濟概況

礦區及其鄰近區域以農業為主,農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麥、油菜、大豆、馬鈴薯等,

經濟作物為煙葉。

區內居民的經濟來源仍以傳統的家畜、家禽飼養為主,近年來,勞務輸出逐步成為該區居民

的主要收入來源。

第9頁

五、煤田地質勘探簡史及礦區開發現狀。

1、礦區勘探史

1955年7月,原西南煤田地質勘探局采樣二隊在盤縣、普安、晴隆、興仁等縣進行區域性煤

質采樣,填繪了1/5萬地質圖,對煤系分布、煤質及地質構造形態有了輪廓性了解。

2007年12月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察研究院對礦區進行了資源/儲量核實及地質勘探

工作,提交了《貴州省普安縣郭家地煤礦勘探地質報告》。

2、老窯和小煤礦

區內小煤礦和老窯主要沿含煤地層出露地段分布,分別開采17、19及26號煤層,多屬季

節性開采。開拓方式為平洞或斜井,規模較大的小煤礦以礦燈照明,放炮采煤,機械通風、排水,

馬車及軌道運輸,坑木支護,頂板堅固的不支護或極少支護。開采巷道長度數十至三百多米,最

大垂深50米左右。

3、礦區開發現狀

原郭家地煤礦始建于1995年,2001年12月獲得采礦許可證,其采礦許可證號為:

5200000142102,規模為3萬t/年,礦區面積0.6956km2,開采標高1360-1400m,礦區拐點

直角坐標為:A,2811540.00,35497530.00;B,2811540.00,35498000.00;C,2810120.00,

35498000.00;D,2810000.00,35497530.00;該礦為片盤斜井開拓,走向短壁后退式采煤法。

六、煤炭運銷和經濟效益情況。

礦區交通條件較為優越,區內煤炭除少量供當地民用外,大量供省內外工業之需。區內煤礦

企業經營效益普遍較好。

七、有無文物古跡旅游區及其它地面建筑等情況。

礦區為脊狀山地貌,屬中高山地形。區內無文物古跡旅游區,也無需重點保護的地面建筑等。

八、現有水源、電源情況。

礦區現有主要水源能夠滿足礦井生產、生活之需。

礦區電源主要有樓下鎮UOkv變電站,青山鎮llOkv變電站。

第10頁

第二節地質特征

一、區域構造

礦區位于揚子準地臺西南緣,黔北臺隆六盤水斷陷普安旋扭構造變形區,黔西南渦輪構造帶

上的下甘河斷裂與潘家莊背斜之間。亦是昆明山字型東翼反射弧與廣西山字型西翼反射弧的交接

部位。

二、礦區構造

(一)基本形態

郭家地礦區位于魚龍向斜與泥堡背斜之間,屬魚龍向斜的南東翼??傮w構造形態為一走向

北東、傾向北西的單斜構造。在&斷層以北地層走向變化為近北向,傾向為西,“斷層以南的東

部為北東向,傾向為北西,西南角走向變為近南北向,傾向為西,總體該礦區地層走向為20-45

。,傾向為280-315°,地層傾角一般在12°左右。區內未見次一級褶曲。

(一)斷層

區內已發現斷層7條,主要分布在礦區的北西及南東兩邊,其展布方向主要為北東向,?

般呈北東30°?45°左右,以正斷層為主。落差大于或等于30米的斷層有3條,落差小于30

米4條;地面5條,見表1-2-1;地下隱伏斷層2條,見表1-2-2。

其中落差小于30的4條斷層:地面2條,地下隱伏斷層(斷點)2條;正斷層4條。

表1-2-1地面斷層統計表

長度產狀落差

號編號位置性質

(m)走向傾向傾角(m)

100-20

1F1玉家坪-二道溝4000逆北東南東60

0

2F8沙田-丫口4800正北東南東5440-130

3F9格界田-大巖洞4500正北東北西6420-100

4F22水管1200正北東北西7010

5F23大巖洞480正北東北西5510

表1-2-2隱伏斷層統計表

序斷層斷層位置地層斷距推斷

斷層依據

編號(m)性質

1F8-11201孔6正19號煤層斷薄

第11頁

2F9-11002號鉆孔4正17號煤層斷薄

三、構造復雜程度

綜上所述,礦區總體為一單斜構造,局部斷層較發育,且以走向斷層為主,其礦區內落差大

于30m的斷層,F8斷層、F9斷層已查明,F1斷層基本查明。地層產狀沿走向和傾向均有,?定變

化,構造復雜程度可按第二類?中等構造考慮。

四、區域地層

本區與盤縣煤田鄰近,其區域地層劃分可參考盤縣煤田區域地層簡表,見表1-2-3。本區飛仙

關組第一、二段(T/,與該區域地層簡表中的下段⑴,)大致相當,第三段(『/)、第四段⑴/)、

第五段⑴/)與表中的上段⑴一)大致相當。

表1-2-3區域地層筒表

系統組段厚度(米)

第四系(Q)0-41

下第三系(E)0-900

上統統)二橋組⑴)166

法郎組(TM下段⑴f)299

上段(Rd)>100

中統⑴)

關嶺組⑴4中段⑴洲192-352

下段(T-)118-182

三疊系(T)第四段⑴7)57-203

永寧鎮組第三段⑴冊)88-325

(Tiyz?)第二段⑴7)135-160

下統統)

第一段⑴加)101-211

上段⑴尸)354-590

飛仙關組(T4)

下段①尸)97-190

長興組(P2c)60-150

上統統)龍潭組(P〃)185-465

峨眉山玄武巖組(8£)200-732

二疊系(P)上段(PM)74-285

茅口組(P國)

下段(P4)270-600

下統統)

棲霞組(P。)70-237

梁山組(P)30-122

上統統3)馬平組?血170-270

達拉組C4121-130

中統統)

滑石板組(C2/S)35-545

石炭系(C)

擺佐組(G6)283-529

下統統)大塘組(G4219-416

巖關組(Gy)91-203

第12頁

代化組?中90-292

上統3)

泥盆系(D)響水洞組(D3X)74-136

中、下統火烘組(D2加260-716

(Di)罐子窯組(D-g)未見底

五、礦區地層

本區及鄰近出露的地層為二疊系下統茅口組至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現從老到新分述如下:

下統茅口組(P4:出露不全,分布于泥堡背斜軸部的三道溝附近。主要為淺灰色、深灰色

中厚層狀、厚層狀灰巖,含白云質團塊或白云巖,具縫合線構造,產腕足類、蜓等動物化石。頂

部有厚約3米左右的紅褐色硅質角礫灰巖(硅質蝕變巖,相當于大廠層),角礫結構,堅硬。與上

覆峨眉山玄武巖組呈假整合接觸。

二疊系上統(PJ

1、峨眉山玄武巖組色萬):出露不全,分布于勘探區東南部,主要巖性為灰綠色拉斑玄武

巖及玄武巖、暗綠色火山角礫巖。上部夾中厚層狀灰巖,含灰巖團塊、腕足類及海百合化石。頂

部20米左右為綠灰色含礫凝灰巖。為含煤地層的沉積基底。與上覆龍潭組呈假整合接觸。

2、龍潭組(P:/):勘探區主要含煤地層,為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巖性由灰色、深灰色泥質

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泥巖、泥灰巖、煤層及灰巖組成。具水平層理、波狀層理、交錯

層理,含腕足類、瓣鰥類、介形蟲等動物化石,含大羽羊齒、鱗木等植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

煤核等。組內連續沉積,含煤13—29層,一般20層左右,可采煤層4層。厚度205-248m,

平均222m。龍潭組厚度有自西向東逐漸增大的趨勢,特別是魚龍向斜軸部厚度最大。根

據巖性及其組合、沉積特征分為上、下二段:

下段(Pd):B5頂界至含鋁凝灰巖底界。中上部以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多含植物化石;

中部為26號全區可采煤層;下部夾1一4層灰巖,含動物化石,厚度50-96m,平均80限

上段(P3萬):B5頂界至12號煤頂界。以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局部夾細

砂巖、灰巖。主要含動物化石,中上部含煤層數層,有17號全區可采煤層,19號大部可采煤

層,18號零星可采。中下部夾煤線,多含植物化石碎片,無可采煤層。厚度131—164m,平均

142m。

3、長興組(P3C):含煤地層頂界至12號煤頂界。巖性以灰色灰巖、淺灰色粉砂質泥巖、泥

第13頁

質粉砂巖為主,夾鈣質泥巖及泥巖,具水平層理、微波狀層理,富含腕足類及瓣鯉類等動物化石,

含植物化石碎片。含煤層1—5層,均不可采。本組地層在地表上常呈一小陡坎,頂部呈一小平

臺。厚度105-148m,平均116m。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

三疊系下統(“)

1、飛仙關組(「F):分布于勘探區中部。巖性主要為灰綠色、灰色、紫灰色、灰紫色粉砂

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灰巖等,具波狀層理、交錯層理,含瓣鯉類及腕足類動物化石。

組內連續沉積,與下伏地層呈假整合接觸。厚度525-630m,平均580m。根據巖性分為五段:其

中本區出露飛仙關組一、二段及三段。

第一、二段(「r’2):主要為灰綠色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粉砂巖,夾細砂巖、舞狀灰

巖及泥質灰巖,含瓣鯉類、舌形貝等動物化石。底部具水平層理及植物化石碎片。厚度169—221

m,平均為198m。

第三段(「〃):巖性主要為灰紫色、紫灰色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細砂巖、

泥巖。在本區出露不全。

第四系(Q):分布廣泛,主要由松散的崩塌物、坡積物、溝谷沖積物、粘土等組成,厚度0

一20米。

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六、煤層及煤質

(-)含煤性

礦區含煤地層為長興組和龍潭組。據現有資料?,長興組僅含幾層不穩定的薄煤層或煤線,

不含可采煤層,在此不予詳述。龍潭組為礦區主要含煤地層,厚度205?248米,平均222米。

含煤13?29層,一般20層左右,煤層全層總厚14.14?30.57米,平均19.87米,含煤系數為

9.0%。各組段含煤情況見表「2-3。

可采煤層主要分布在龍潭組上段上部的40米左右剖面內和龍潭組下段中部的15米左右剖

面內。

表1-2-3龍潭組含煤層情況

地層煤層總計

代號平均厚度層數平均厚度含煤系數

第14頁

(m)(m)(%)

P3122213?1919.879.0

1426?2110.957.0

Pal'805?108.9811.2

(-)可采煤層

根據現有資料?,本區可采煤層2層,即17、19煤層。各可采煤層情況見表「2-4。

表1-2-4可采煤層情況表

全層厚度采用厚度夾石煤層間距

層對比

(m)(m)層數可采穩定(m)

編可靠

極值極值極值程度程度極值

號程度

均值均值-般均值

0.80-6.970.80-6.200-3

17可靠全區較穩定18.84-35.79

3.223.101-2

27.32

0-5.200-3.800-6

19可靠大部較穩定

2.131.671-2

可采煤層分述:

17號煤層

位于龍潭組上段頂部,是礦區主要可采煤層。區內有一個斷薄點,位于1002孔,該孔以南

應為不可采點,一個斷失點,位于J1101孔。煤層采用厚度變化大,在11勘查線以北的北東面

厚度大于3.50m,在11勘查線以南有變薄之趨勢,1001孔為0.80m,1002號孔為0.44m,是否

屬斷薄或是正常變薄現象,有待研究。其余較穩定。見插圖l-2-2o

該煤層含夾石0-2層,煤層上部的一層夾石較穩定,單層厚度0.05~0.57米,為炭質泥巖;

下部夾石不穩定,單層厚度0.05?0.21米,主要為泥巖。

煤層厚度變化主要與基底起伏有關。較厚的煤層出現在原先地勢的低處,較薄的煤層則出現

在高處。由于植物遺體都首先在低洼處堆積,隨著泥炭層的不斷堆積加厚而逐漸連成一片。

頂板巖性為深灰色粉砂質泥巖、偶為泥質粉砂巖、泥灰巖,夾菱鐵礦薄層,水平層理發育。

含動物化石,局部含植物化石碎片。

底板巖性:頂部0.4米左右為含根泥巖,其下為粉砂巖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

第15頁

19號煤層

位于龍潭組上段上部,層位穩定,厚度變化不大,除1202孔厚度為0.28m,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