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古詩詞、現代文閱讀練習(含答案)_第1頁
關于《清明節》古詩詞、現代文閱讀練習(含答案)_第2頁
關于《清明節》古詩詞、現代文閱讀練習(含答案)_第3頁
關于《清明節》古詩詞、現代文閱讀練習(含答案)_第4頁
關于《清明節》古詩詞、現代文閱讀練習(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清明節》古詩詞、現代文閱讀練習

一.選擇題

I.以下詩句分別反映了我國四種傳統節日習俗,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止確的i項是()

①千門萬戶瞳噸日,總把新桃換舊符。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③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④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A.①③??B.③①②?C.②④D.??②④

二.綜合讀寫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

材料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

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月30日,中國中報的“二十四節氣”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又叫踏青節、二月節、祭祖節、

植樹節等。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清明"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

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莫祖先、緬懷先人的

節日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還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儀式。清明節的習俗是半

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

材料三:“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清明節有祭祖掃墓的習俗,而每到此時,

各地不文明祭掃現象也屢見不鮮。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馬躥邊、綠植旁隨意焚眷燒紙、

燃放鞭炮。有的樹木被熏毀,有的小草被燒灼。人們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時,卻忽略

了現代文明的建設。

(I)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

念意義。請結合以上材料說說“清明”作為節氣和節日分別具有怎樣的特點。

(2)圖是豐子愷先生的畫作《清明小景》請結合材料一、二,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出圖中

與“清明”相關的兩個信息。

(3)針對材料三中的現象,市“文明辦倡議書清明仃是祭莫先人,緬懷先烈的傳統節

日在清明前夕,向廣大市民發出文明祭掃的倡議。右而的倡議書有兩處不妥,請提出修

正意見。

.....倡議書

破壞生態環境.修響社會科「腎膜%立

文明二言,撲向忑/鬻然

金《.公;§力心2等他叼紀念.恭卮在名會?網上

祭?英才工明.堀保.安全的祭■美■方太.

三條打。,眾可以在不同以段到“外祀品?

設置點焚燒,於掃.

三,熱奠活動力不要狂刈.病排場,&導節

徐於畀.

與文叨辦

2018年3H2OH

3.班級開展“走進傳統節H--清明”為主題的活動,請你完成下面任務。

[材料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

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東漢崔塞《四民月令》記教:“清明節,命

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

[材料一]清明節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一千五仃多年歷史。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

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一種固定的風

俗。此時春意盎然,四野明凈,于是還有踏青游春、蹴和、蕩秋千、放風箏、插柳等一

系列的風俗。

(1)根據上述兩則材料,探究“傳統節日--清明”有何特點。

(2)下面古詩中沒有涉及清明節相關習俗的是

A.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B.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C.石馬當道立,紙罵鳴半空。

D.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3)中華文化促進會面向全球征集“七大傳統節日徽標”,線條簡單、人物生動的“清

明印''脫穎而出,請簡要說說它的寓意。

清明〒

三.詩歌閱讀

4.占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列各題。

途中寒食

【唐】宋之間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蓱z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蘭,南溟作逐臣。故國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1)對這首詩歌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是甫代詩人宋之問被貶到洗洲后,次年春秘密逃還洛陽探望友人

所作的詩。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復雜的感情。

B.寒食,亦稱為“禁煙節”、”冷節”,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較

近,人們把它們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

蹴鞠、等風俗。

C.詩的首聯使用互文手法,表現季至暮春,時逢寒食,詩人行走在被貶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極”和“南溟”,前者說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說明逐臣將去之地,暗示距離遙遠。

E.結句是詩人途中所見所感,借助春色的變化和生機盎然,反襯詩人的悲情。

(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哪些方面的復雜感情請簡要分析。

5.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各題。

立春①

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②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③,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注】①本詩為杜甫困居夔州時所做,當時國家局勢仍動蕩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盤”

的習俗:取韭菜、春餅等置于盤中作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兩京:指唐代的京城長安

和東都洛陽。③行白玉:行,賜予。古代立春前皇帝會向大臣賜春盤。④那:“通挪”,

移動。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看著眼前的“春福”,忽然想起往年長安、洛陽立春時節的美好情里。

B.頷聯寫詩人想象此時京城里慶祝立春的熱鬧,突出了眼前客居他鄉的冷清。

C.頸聯視線又回到現實,詩人看著巫岐中那滾滾而來的冰冷江水,悲愁滿懷。

D.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2)“杜陵遠客不勝悲”,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悲傷的原因。

6.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列各題。

鵬鴿天

范成大

嫩綠重重看得成,曲闌幽檻小紅英。除醒①架上蜂兒鬧,楊柳行間燕子輕。

春婉娩②,客飄零,殘花殘酒片時清。一杯且買明朝事,送了斜陽月又生。

[注]①除醵(tumi):一種觀賞植物,占有“除醵花開春事了”的說法。②婉娩:天氣溫

和。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這是一首歌詠春天的詞,詞人在歌詠陽春煙景的同時,還流露出了作客他鄉的飄零之

感,在較深層次上,還含有對青春老去的喟嘆。

B.首句“嫩綠重重看得成”,以“嫩綠”為全畫敷下了基本色調。它可以增強春天的意

象,喚醒讀者對春天的情感。

C.第二句中的''曲闌幽檻",把畫面展開,打破“嫩綠”的單調,增添了曲折何1環、花

木幽深的立體感。

D.上闋前兩句寫動景,后兩句“蜂兒鬧”“燕子輕”則寫靜景,動靜結合;以綠葉紅花、

蜂兒燕了?為主體,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

E.“送了斜陽月又生”,結尾以日落月升,寫時間流逝,春色難留,將寫景、敘事、議論

融為一體。

(2)詞的下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加以簡析.

7.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下列各題。

清明呈館中諸公

高啟

新姻著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盧女⑤門前映落花。

尋得故人同待詔,擬活春酒醉京華。

【注】①杏酪:傳統習俗,在寒食三FI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②

分香:宮廷按例分給宮女香粉、香囊等飾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晉朝的

卞壺,他曾任尚書令,忠恪勤事,后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死,被埋葬于白下。⑤盧

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I)與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詩相比,本詩所描寫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

請簡要分析。

(2)這首詩脈絡明接暗轉.將詩人的情感變化和內心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抒發

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析。

8.閱讀卜而這首宋詩,按要求作答。

清明①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②,士③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德共一丘。

【注】①此詩作于詩人被貶宜州期間。②這句詩化用了《孟子》中的一個寓言故事:

個齊人命名是在墳墓前乞求祭品充饑,回家后卻在其妻妾面前說謊話,夸耀說有富人請

他喝酒。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時晉人,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絕做官,隱居

綿山被燒死。

(1)首聯起句著一“笑”字,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2)詩人頸聯用典,它的作用是什么

(3)尾聯詩人借用反問和景物描寫,表達了怎樣的心情

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清明即事①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②聊代醉。

[注]①開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長安,應考遂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

懷,寫下這首詩。②茗:茶。飲茶之風,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時尚不多見。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為全詩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一個“重”字,一個“愁”字,寫出漂泊在外的

游子的一片愁苦。

B.頷聯采用以動襯靜的手法,進行有聲有色的特寫手法,生動地表現了唐人游春訪勝、

踏青戴柳等風俗。

c.中間兩聯寫人們乘坐4車,穿過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物復蘇的郊外,看見花草齊

生,鶯飛蝶戲的美景。

D.全詩寓情于景、情境交融,抒寫融融春光里無盡的感慨:自然而傳神地表達JLH詩

人微妙、復雜的內心世界。

(2)本詩最后一聯詩人為什么要“酌茗”請簡要分析。

10.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

讀書

陸游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①。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清明

王國偶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注】①元元:人民、百姓。

(1)下列關于兩首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陸詩首句是說,就算沒有五畝由園依然歸隱,透露詩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B.陸詩前兩句屬丁間接抒情,表意含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強烈的抒情性。

C.陸詩的三、四句細節描寫真實,油燈的意象比較典型,整體表意平中見奇。

D.王詩第三句寫鄰家也來借新火,可見鄰家比詩人家還要窮,心酸溢于言表。

E.陸詩淺易平淡,王詩平淡質樸,但是在立意上陸游一詩更關注百姓疾苦。

(2)兩苜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別是什么樣的形象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11.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各題。

春日懷秦髯

李彭

口雨蕭蕭作快晴,郊園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語迎人笑,草不知名隨意生。

晚節漸于春事懶,病軀卻怕酒壺傾。

睡余苦憶舊交友,應在日邊聽流鶯。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首聯先以“山雨蕭蕭作快晴”寫出春天氣候的倏忽多變,再以''郊同物物近清明”點

明時序,曲折有致。

B.“化如解語迎人笑”使用了借喻的手法,寫出了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機,表現了人

們的歡愉之情。

C.“草不知名隨意生”,雖是無名小草,但處處映人眼簾,爛漫無邊、新翠欲滴,春天的

氣息非常濃郁。

D.'頸聯筆鋒一轉,盡管春天如此嫵媚,人們都為春天的到來而心境歡懷,但詩人因年

事漸高,游興闌珊。

E.本詩風格沉郁頓挫,與杜甫的詩風類似,PL善于以叫白曉暢之語創造出新的意境,寓

警奇于平淡。

(2)全詩是如何表達作者的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春日懷秦髯

李彭

LJ雨簫蕭作快暗,郊園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語迎人笑,草不知名隨意生。

晚節潮于春事懶,病軀卻怕酒有傾。

睡余苦憶舊交友,應在日邊聽流鶯。

(1)本詩頷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好處

(2)詩人在前兩聯極寫春色的美好,有什么用意請簡要分析。

1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春日懷秦髯

李彭

□雨蕭蕭作快晴,郊I園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語迎人笑,草不知名隨意生。

晚節潮丁?春事懶,病軀卻怕酒有傾。

睡余苦憶舊交友,應在日邊聽流鶯。

(1)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雨蕭蕭作快晴,郊園物物近清明”一場瀟瀟小雨過后,天氣很快就放晴了。詩人

來到小園漫步,不僅空氣顯得格外清新,而且景物更明潔秀美令人賞心悅目。

B.“晚節漸于春事懶”一句,是說人們因春天的到來心情歡暢,詩人雖年事漸高,但游

興不減。

C.“病軀卻怕酒壺傾”一句,“卻怕”二字,既是對病體的客觀描述、又帶無心飲酒的主

觀情感。心情抑郁、頹唐,已得到具體說明。

D.“唾余苦憶舊交友”一句,寫對友人的思念,不是“長憶”而是“苦憶”,用字分量極

重,表現了友情之深。

(2)頷聯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3)這首詩在使用手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14.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列各題。

蝶戀花?春暮

李冠

遙夜亭皋閑信步。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誰在秋千,笑里輕輕語。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1)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閑”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沈謙《填詞雜說》贊《蝶戀花》“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句,以為“紅

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嗎說說你的看法。

15.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各題。

暮春三首(其一)

朱淑真①

才過清明春意殘,落花飛絮便相關。

銜泥燕子時來去,眼蜜蜂兒自往還。

風靜窗前榆葉鬧,雨余墻角辭苔斑。

綠槐高柳濃陰合,深院人眼白晝床。

【注釋】①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詩人。

(1)結句“閑”字含義豐南,談談你的理解。

(2)本詩是如何表達情感的請結合頸聯和尾聯作賞析。

1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箕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寒食即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口。這一天禁煙火,只吃冷食。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增

加了祭掃、踏青等風俗。

B.題目中的“望”具有統領全篇內容的作用,下文所寫內容既有詩人親眼之所見也有詩

人想象之景象,全詩采用了虛實結合。

C.“誰家哭”表現寒食打人們在祭奠先祖時的痛哭情狀,凄冰悲慘,令人心懷惆悵,迫

思懷遠。

D.頸聯中“盡是死生別離處”一句與《長恨歌》中“悠悠生死別經年”抒發的是相同的

親人之間的生離死別之情。

(2)詩歌的尾聯在抒情上有何特點,請分析。

17.詩歌鑒賞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展,蕭蕭暮雨人歸去。

(1)下則對這首詩歌的分析和簽賞,正確的兩項是

A.白居易,字太白,唐代詩人,晚年又號青蓮居士

B.題目中的“望”具有統領全篇內容的作用,下文所寫都屬于詩人親眼之所見、親耳之

所聞。

C.這首詩既描寫了掃范的凄涼悲慘情景,讓人心生惆悵,追思懷遠,乂折射出唐代清明

節、寒食節掃墓的習俗。

D.“誰家哭”“哭不聞”詩人通過聽覺的直接描寫,表現了節日祭奠先祖時的痛苦情狀。

E.詩歌最后一句,以景結情,借黃昏蕭蕭雨中掃墓人歸去的場面描寫,抒發了凄涼之情。

(2)與《錢塘湖春行》相匕,兩首詩都寫了自然景物,但在情景關系的處理上卻有不同,

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并做具體分析。

18.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7-9題。

濟上作徐禎卿

兩年為客逢秋節,千里孤舟濟水旁。

忽見黃花倍惆悵,故園明L1又重陽。

(1)下列詩句中與本詩提到的修筑佳節相同的一項是

A.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B.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C.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D.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2)“T里孤舟濟水旁”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賞析其妙處。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9.品讀韓愈的《晚春》,完成第7題。

晚春

韓愈

苴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I)下列詩句中,和本詩所寫的季節不相同的一項是

A.紅粉暗隨流水去,園林漸覺清陰密。

B.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C.夜雨輕寒拂曉晴,牡丹開盡過清明。

D.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2)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描寫了百卉千花爭奇斗電的常景。

B.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于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

百花爭艷,各呈芳菲。

C.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

晚春滿目之風采。

D.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

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好像漫天飛雪。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熱愛之

情。

(3)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請說出你從這首詩中感悟的

哲理。

20.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①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公,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②聊代醉。

與友人過山寺

戴叔倫

共有春山興,幽尋此日同。

談詩訪靈徹③,入社愧陶公④

竹暗閑房雨,茶香別院風。

誰知塵境外,路與白云通。

【注釋】①帝里:京城長安。②茗:茶。③靈徹:詩僧,戴叔倫友人。④陶公:指陶淵

明。

兩首詩都寫到了''茶”這個意象,詩人借此表達的情感相同嗎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

21.閱讀下面的詞,完成下列各題。

青門引

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乂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對上面這首詞理解和賞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A、上闋說春將盡,花已殘:卜闋說風送號角使我驚醒,明月送來秋千影。

B、天暖之感為“乍”;天冷之感為“輕”;風雨之定為“方二詞人感觸之敏銳,不但體

現對天氣變化的頻繁匕更體現天氣每次變化的精確上。

C、“入夜術門靜”以虛境象征詞人痛苦的心境:夜色降臨,詞人心情更加黯然沉重。

D、結句指出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墻的秋『影子送了過來。詞人寫物只寫物之影,但確實蘊

含了雋永的詞味。

(2)這首詞描寫了風雨、庭軒、殘花等典型景物,渲染了櫻冷、傷感的氛圍,表達了詞

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現代文閱讀

2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清明

姚化勤

還是唐人的清明雨,紛紛斜斜,銷人魂魄;還是宋代的楊柳風,微微徐徐,迎面

不寒。“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子孫上墳來。”一個古老的節日,仿佛仍在家鄉--古老

的豫東平原上氤氟著,一如遍野的麥苗,蒼蒼郁郁。

然而,這已經不是家鄉傳統意義上的清明了。相似的唯有迷蒙的雨,纏綿的風,

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靈魂伴著父親一代人的謝世,恐怕早就喪失殆盡了。

此刻,我站在葬著爺奶的祖墳前,不禁想起兒時跟隨父親前來掃墓的情景,想起

當時的清明節。

那是怎樣的一個節日?。〗^非僅僅添墳燒紙、擺設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絕非單單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的耕耘勞作,它更多地凝聚著先人遺傳的美德,該是“誰言寸

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千古詩句,是幼苗對陽光,子女對父親、對祖輩的深深的感恩。

進入農歷二月中下旬,清明節蒞臨了。鄉親們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就像自然地向

者陽光生長的禾苗,也泛青拔節、萌發蕨蕤起來。到了清明節的當天,子孫們則早早地

趕到祖至。當虔誠地祈禱已故的親人們“尚饗”的時候,便油然地想起了他們的恩德,

想起了自己的責任,甚至會反躬自問:我們的行為有無玷污祖先的地方不能建功立業,

起碼可以做一個真正的人,讓列祖列宗們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吧

聽母親講,父親青年時,正趕上家鄉鬧黃水,爺奶討飯死在外地,曾經念過幾年

“子曰”“詩云”的父親,幾次放過被人聘為教師的機會,推車販鹽,扛活打工,拼命地

多掙錢以養家糊口。累死累活I?多年,終于實現了爺奶的遺囑--拉扯著三位年幼的叔

叔成家立業。等黃水過后,又起回爺奶的遺骨,安葬在自己歸來開墾的田地上。為此,

他做出了多大的犧牲!以至肚里的大水全變成了汗珠,滋澗出一個大寫的長子長兄的形

象。

?種古老的文化,仿佛潤物無聲的雨,悄悄地潛入禾苗的根部,將后輩們滋養成

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莊稼人。父親時代,村里的民風淳厚,溫馨和諧,也可以用兩句唐

詩來形容: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老人們的生活閑適而安逸,雖然不夠富裕,

但一戶戶筒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爺孫相樂,并不乏浸濡著古典意味的殷殷親情。休說作

奸犯科或傷風敗俗了,即使輕浮放浪都是一種過錯,至于不贍養父母的不肖子孫,更會

遭人唾棄。

可如今,盡管風雨依舊,時令依舊,而實質上,昔日的清明節已經徒具其表了,

猶如失去靈魂的人,僅剩下了一具行「走肉。依舊的風電,你再難尋見“杖藜扶我過橋

東”的悠然老人,他們被子孫當作包袱拋在了外邊。爹住瓦房兒住樓,爺爺奶奶住村頭

--住進村頭的小屋里,打發著凄涼的暮年。依舊的雨中,你也再難覓到“遙指杏花村”

的牧童了,他們也逐漸進億為城里的孩子,變成金絲籠里的鳥,囚起野性,囚起天真,

囚出對“龍”“鳳”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頤指氣使,因為他們的父母大多做了亦城亦鄉

的打工族,他們丟掉了泥土的本色,不倫不類地嫁接起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

僻的鄉村里也出現了燙發描眉的女孩,出現了未婚先孕的村姑,更出現了寶貴兒女、奴

仆老人的現象。試想,誰會舍得自己的小寶寶去做什么牧童呢

直到15年前,沿海的村莊恐怕全現代化了,這兒仍在使用大概還是秦漢時發明的

三吊彎鐵犁,繼續演繹著文人們稱作“田園牧歌”的恬淡和清貧。沒想到,自從第一對

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臺電視機,人們思想大變,一心掙錢,日漸富裕,日漸時髦起

來?!芭1硻M笛信口吹”的牧童,包括轆轆搖月亮的風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了

盡頭。從這大野的深處,我分明感覺出了古老鄉村斷裂的歡樂和痛苦,莫非任何變革都

必須付出代價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記得父親病故時,舉村皆哀,

家家來人奉禮致祭??蓭孜缓螅剿氖迨攀?,抬棺的青年們,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

錢”!銅臭熏;心,以至于此。應該說從那時起,我的純樸的村莊也死了--死在一個靈魂

泯滅、金錢至上的小樓換茅屋的時代里。

雨越發地密了,迷蒙一片;風越發地緊了,喳曖作響。想起父親,想起四叔,驀

地也想起一句古話:倉康實而知禮儀。可我的逐步富起來的鄉村呢禮儀哪去了難道它只

是一種上墳的形式想著,想著,我忘了墳前的潮濕,不禁雙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喚著:

爺爺、父親,我的傳統的淆明節啊,魂兮歸來!

(選自《散文選刊》,有刪改)

(1)作者認為,清明應該是個具有哪些意含的節口

(2)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

①肚里的墨水全變成了汗珠,滋潤出一個大寫的長子長兄的形象。

②昔日的清明節已經徒具其表了,猶如失去靈魂的人,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

(3)這篇文章前后使用/對比的手法,作者是如何進行對比的通過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

的思想情感

(4)面對傳統文化的逐漸淡化,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態度呢請結合全文,聯系實際,

談談你的看法。

2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标P于清明,《歲時百問》講:“萬物生長于此時,

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引《三統歷》云:“清明者,謂

物生清凈明潔。”明代張岱《夜航船》亦講:“清明萬物齊于巽。巽,潔也,齊也。清明

取潔齊之義?!睍r至清明,已入深春,鶯飛草長,清波粼粼,桃紅柳綠,風清景明。

清明作為節氣,有起源于周朝之說。據張岱《夜航船?天文部?時令》講:“周公始

定二十四節,以合二十四氣?!痹谵r歷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乂是節日的,只有冬至和

清明。古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共七十二

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清明三候是:初候桐始華(華,即開花);二

候田鼠化為罵,牡丹華:三候虹始見。這早在《逸周書?時訓解》即有記載:“清明之日

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蔚,又五日虹始見。”篇是鶴鶉一類的鳥,“田鼠化為瑞”,是古

人的一種錯誤認識。

“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產J說起清明,就不能不談到寒食。據傳說,寒食節是為了紀

念春秋時晉國的賢人介子推的。春秋時晉文公(重耳)與介子推等諸臣逃亡去國I?九載,

返國后封賞功臣,獨介子推無封無賞。子推作《龍蛇歌》而諷之:“有龍矯矯,將失其所;

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入深淵,得其所安;蛇脂盡干,獨不得甘雨!”子推遂偕母隱于

綿山。文公悔悟,燒山逼令出仕,子推抱樹焚死。時人為悼念子推,于其忌日禁火冷食。

后相沿成俗,謂之寒食。

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二日,亦有前三日之說。到了唐代,寒食與清明兩節由于

口期相近,便逐漸融為體,幾乎成為''同個節口”。據唐代杜佑《通典》載:“寒食

上墳,《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

同拜掃禮。仍編入五禮,永為恒式。至此,寒食被作為“用展孝思”的'‘法定節日”確

定下來。俗話說:“清明到.兒盡孝?!碧拼拙右椎摹逗骋巴鳌罚骸盀跆澌o噪昏喬木,

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寞而泉哭不聞,瀟瀟暮雨人歸去?!庇捎诤辰?,故清明取火日請新火。“從來禁火

U,會接清明朝。”在清明這一天,皇帝亦將新火賜予近臣,以示恩賞。唐代韓甥《寒食》

詩寫的便是公侯大臣受皇宮賜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清明成為“法定假日”,亦始于唐代。寒食一日,再加前后三日,共計七日

假,相當于近年來的“黃金周”。“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由于唐代以后,

寒食、清明既是“法定節日”,又是“法定假日”,所以除了祭祖掃墓而外,尚有春游、

踏青、插柳、放風箏等風俗。諺云:“清明不戴柳,紅顏變偌首?!庇衷疲骸扒迕魅ヌで?,

不需腳疼病」宋?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有句:“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推鼓過清明。”

因而清明或曰寒食庶兒成為一個“旅游節”了。

《寒食與清明(金臺隨感)》

(I)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深春時節,清明到來,當時風清景明,正與其清潔明凈的含義相符。

B.寒食節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賢人介子推,后來相沿成俗,成為節日。

C.到了唐代,寒食與清明兩節由于時間前后相差不大,人們已經把它當作''同一個節日”。

D.從唐代開始,寒食、清明成為“法定假日”,共計七日假,就像我們的黃金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和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而且它們作為節氣是早于作為

節口的。

B.寒食節作為“用展孝思”的法定節日,清明有“清明到,兒盡孝”的俗語,可見這兩

個節日有著共通的文化內涵。

C.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面,在這一天人們禁火并且吃冷食,因此才稱清明取火為請新火。

D.清明這天,人們為逝去的先人掃墓,皇帝也將新火賜予身邊的大臣,以示恩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明作為節氣,有一種說法是起源于周朝,張岱的《夜航船?天文部?時令》可以作為

一個佐證。

B.寒食因當日禁火冷食,清明取清潔明凈之義??梢娭袊鳫勺節日取名有獨特的含義。

C.寒食、清明既是“法定節日”,又是“法定假日”,風俗也就不局限于祭祖掃慕,而變

得豐富多樣。

D.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因為受到炎黃子孫的普遍推崇,所以清明節具

有豐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O

24.閱讀下列文本,回答各題。

清明探源

每到清明節,人們常常會想到掃墓、祭祖、踏青、放風箏等。既有祭掃新墳生離

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清明節可謂是一個有著“雙重性格”的節日。

其實,這是因為現代清明節由古代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和上巳,再加上清明這一節

氣融合演化而來。

最早,清明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候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

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

風?!稓q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

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

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先民們

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

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

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

臣家中。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

國古人對祭祀祖先I分重視。到了唐代,不論L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獷掃墓視為返本

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

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有詩:“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p>

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古老節R-一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

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

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約從唐代開始,人們

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

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

“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

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

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

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

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選自《人民日報》2015年4月4日)

(I)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清明只是一種節氣,最早就是這樣。清明節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傳說中因紀念介

子推而產生的較早節日寒食甘有關。

B.清明后來演化成以祭祖三墓為中心、融合寒食風俗和上巳踏青活動在內的節日,禁火、

掃墓只是其中部分內容。

C.清明作為一個節日,具有“雙術性格”,祭掃墳墓時既有生離死別帶來的悲酸和淚水,

同時也伴有踏青游玩的歡聲笑語。

D.清明的一個主要風俗是踏青和洗浴祈福,這些活動是人們經歷沉悶寒冬以后的一種心

理需要,意在精神調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為節日的清明是在古代其他節日基礎上發展來的,經歷了不同時期的融合演化,歷

代都承接前代舊制最終形成必不可少的大節。

B.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玩的活動,大約是從唐代開始的,這是人們

把清明節稱作“踏青節”的原因所在。

C.寒食節要禁止生火,這與古代人民得到火種來之不易有關系,改火換火都被人們看作

是生?活中的大事,春天三月恰逢改火時節。

D.古代人民都十分重視祭祀祖先,唐代的人們將寒食節當作返本追宗的儀節,并因為清

明、寒食相接近而將掃荒祭祖延時至清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明時節的天氣物候特點清爽明凈,有些文字記載證明了“清明”這一節氣的名字來

歷與氣候有關,主要體現風的特點。

B.杜牧《清明》一詩,用“清明時節雨紛紛”點明詩所處的時間和氣候特征,“斷魂”

一詞符合清明“悲酸淚”這一“性格”。

C.每年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而植樹能成為和踏青、掃墓相并列的習俗活動,跟

政府對民間風俗的官方認定有關系。

D.任何傳統節日都是在不斷的演化中,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會賦予它不同的內涵,

不同的節日都將會逐漸走向融合統飛

25.閱讀下面選文,然后回答問題。

春天里種植自己

王清銘

①三歲的時候,他的在一個小煤窯打工的父親,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親被

埋葬的那天,母親哭得聲蜥力竭,他黑著臉,就是不哭。大人就對他說,你爸過世了,

再也回不來了。

②他不說話,只是把頭搖得像風中的小草。

③他不相信那個老是用寬大的手掌撫摩他,用粗厲的胡須扎他小臉蛋的父親,會從此永

遠消逝,像一顆不發芽的種子。他跟母親在房前的空地種過南瓜,一粒種子點下去,澆

一些水,隔一段時間,就長出嫩葉,然后藤蔓爬滿架子,最后結出很多很大的瓜。

④他問母親:爸爸種進土里,什么時候再長出來呢

⑤母親看著他明亮的眼神,不忍心傷害個孩了的心,就強裝笑容說:快了,快了,明

年春天的時候。

⑥于是,他經常坐在屋門前,眼望著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樹影里他的父親正大步地走

回家中。第二年清明節時,他跟母親去上墳,墳上的樹跟他一樣高了,但他的父親還是

沒有從地里長出來,唯一看見的是父親墳頭的小樹在風中舞蹈,那舞姿是那樣凄涼。

⑦他問母親:爸爸怎么還不長出來,是不是我們沒有澆水呢

⑧母親的眼淚頓時流了下來,他有點明白過來了,也哭了,眼淚把整個衣襟都弄濕了。

⑨十三歲的時候,禍不單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又被一場車禍吞噬去生命,他成了孤兒。

埋葬娘的那天,天卜起瓢潑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種進土里后,會再長出來。

⑩十三歲的孩子沒有謀生能力,鄰居東湊一把米,西米一;M柴,衣服破了,有人爭著拿

回家縫補。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誰家里煮了好東西,

一定要派孩子來叫他,以至有些孩子懷疑他是父母送給別人的兄弟。父親就對孩子黑著

臉說: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當兄弟。

研三歲的時候他在村里有了許多的兄弟姐妹,雖然村里的生活很貧困,但他的生活很

幸福。二十三歲時大學畢業,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學任教師,他的理由很簡單,他要

報答村里人的恩情,他的學費是村里人用米和雞蛋換來的。他的工資除了留?點生活費,

全部補貼給那些交不起學費的孩子。為了報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認一個的女了―,

只因為這女子的母親把家里最后的一只母雞賣了,湊足他的學費。

儂、情似山頂的天空壓在他的心頭,但他瘦弱的身體不是嶙峋的山巒。有時候,他偷偷

跑到父母的墳前,讓淚水漫過他孤獨無助的心靈。他想到三歲時的夢想:假如父母種進

土里,能夠再長出來該多好啊,至少他現在不會覺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這份情是一

輩子都還不完的。

@2十二歲的時候他決定離開家鄉,想法很簡單,離開這些給予他養育之恩的村里人,

他不想再背負這沉重的負擔了。決定離開的時候,妻子罵他忘恩負義,他搖了搖頭,走

了,再也沒有回來。

刨十三歲的時候他在城里當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給農村教育基金會,并

指定要捐給他工作的那個鄉村小學,他不留名,也拒絕記者采訪。

現成為他的朋友是后來的事情了。有次酒酣時,他說起了這段經歷,我也沉默了許

久。然后緊緊握著他的手,說:“你現在是把自己種進了生活過的那個鄉村了。報恩有多

種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讓自己長成大樹,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得到蔭涼J

(1)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第①段中父親死后“他黑著臉,就是不哭”與第⑨段中母親死后“但他不哭”,兩

次不哭的原因一樣嗎請簡要分析。

(3)揣摩下面句子中的劃線部分,分析它的表達效果。

①母親看著他明亮的眼神,不忍心傷害一個孩子的心,就強裝笑容說:“快了,快了,明

年春天的時候?!?/p>

②可還是沒能看見父親從土里長出來,唯一看見的是父親墳頭的小樹在風中舞蹈,那舞

姿是那樣凄涼。

(4)文中的村民們都很照顧他,那么,他又做r哪些事來報答村人的恩情呢

(5)結合全文,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結尾一段中“報恩有多種方式,最好的方式是

讓自己長成大樹,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得到蔭涼”這句話的理解。

26.閱讀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江南暮春清明風俗

隨著寒食、清明、上巳的來臨,江南已是紅梅零落,櫻花漸離枝頭,桃花也隨雨打風

吹去了。江南的暮春習俗像是在彷徨中尋找著什么寄托。

【以水驅邪與魏晉修禊】

《孝經緯》記載:“春分后十五日……為清明三月節。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古人

對于“潔”的渴求出于對死亡的恐懼。暮春時節,寒熱不定,疾病時來侵襲。古人認為

這是被壓抑的陰氣或說瘴氣在作怪。用潔凈的流水來清除濁邪成了必要舉動。

明代以來,江南地區產生了許多以水清除濁邪的“方法二如三月初二以桃葉浸井水

服食,傳說可治心病。三月初三取枸杞煎湯沐浴,能使皮膚光澤不衰。人們對這些方法

的信任,大抵都源于臨水修禊的風俗。

修禊,是古人祈福消災的儀式,通常在三月上旬巳日臨水舉行。自魏晉以后,上巳節

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稌x書?王羲之傳》記載:“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

禊事也?!闭f的就是著名的蘭亭雅集。當口,王羲之與眾名L?相聚曲水之畔,三杯兩盤之

后,他聯想到戰爭的頻繁與生命之脆弱,感慨:“固①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殊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莊周在《齊物論》中告訴世人:生為夢幻,死是蘇醒,早逝(揚)反而能使人走向長

生(彭).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認為死亡總是突然來襲,同時也不接受莊周為消

解死亡恐懼所提出的解釋。王羲之與名士們聚飲賦詩,且招雅集詩作逐?記錄,企圖通

過這種方式創造一條與后人溝通的途徑??這是對死亡的新知。

【寒食禁火與唐人祭墓】

寒食,在清明前一兩日。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列國,忠臣介子推舍命追隨。重

耳奪回王位后,與之交惡。介子攜母逃入山中,重耳派人縱火燒山,將其活活燒死。《莊

子?盜跖》載:“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

燔死?!眰髡f百姓相約禁火以紀念介子推,便產生了寒食節。

因為禁火,人們須考慮制作不易變質的冷食。舊時江南流行冬青葉汁染米蒸食,俗稱

烏飯。后來,有人用麥苗汁和糯米做成粉團,流傳至今成了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團。

其實,禁火的習俗早于介子時代就已產生。寒食附會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節相

傳是紀念屈原一樣。從唐代開始,每逢寒食,無論貴賤,人們都要祭掃先人墳墓。白居

易《寒食野望吟》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K,占墓必吹

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答雨人歸去?!?/p>

【百姓祭墓自春秋方始】

商周時期,人們相信死后精神不滅。當貴族享盡生前的美華富貴,跨過生死邊界,迎

接他的是天上地下的極樂世界。人有魂魄二氣,魂飛九天,前往祖先的世界永生;魄則

留于墓中,享受隨葬品帶來的無盡歡愉。貴族們在祭祖方面霸占了特權,他們在宗廟中

和先人的墳冢前祭祀祖先;而庶民不要說建家廟,連墳包也不許出現。

春秋時期,周朝禮制日漸崩壞,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在先人慕上封土,用作先人落葬

標記,以便上墳時容易尋找。孔子深愛周禮,對百姓祭慕卻表示支持。《禮記》載,曾子

問孔子庶民該如何祭祖。孔子回答:“向墓而為增,以時②祭!"百姓掃墓祭祖,從周代

的不合禮法,經孔子認可后在宗法社會中流傳卜.來。

【末代“黃金周”使三節合】

隋唐統一后,上巳逐漸變成了春游節?!秳≌勪洝份d:“開元中,上巳節賜宴臣僚,會

于曲江山亭,恩賜教坊聲樂,池中備③彩舟數只,唯宰相、三使、北省官與翰林學士登

焉。每歲傾動皇州以為盛觀?!边@種以皇室為苜的節慶,低級官員和庶民只能遠遠瞻望。

宋代時,官方規定三個“黃金周”,冬至、初一和寒食各放假七天。寒食日期往往在清明

前幾日,三月三有時與清明重合。久而久之,清明便吸納了寒食與上巳的節慶風俗。

宋代以后,清明上墓取代寒食上墓,成了新習俗。發展到明清時期,江南各地出現了許

多家族祠堂,百姓也可像貴族一樣為先人舉行廟祭。但是,廟祭更多的是祭祀祖宗,增

強家族凝聚力。個人對先父先母養育之恩的追念,仍寄托在墓祭中。

因為節日的調整,原本三月三的春游活動在宋代也移到了清明吊"吳自牧《夢粱錄》

記載了杭州清明節的娛樂汨動:“車馬往來繁盛,填塞④都門。宴于郊者,則就名園芳圃、

奇花異木之處;宴于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p>

上巳郊游,春心悠悠;寒食上墳,冷雨紛紛。氛圍判然有別的兩個節日,宋后竟渾融

一體。清明節,人們先出里外掃墓祭祀,傍晚便攜土產回城,其后則盡情游賞晚春。

舊時白.姓觀念中,死后不能直接進入極樂世界,而是由生前功過決定身后歸宿。但是,

只要死后能得到后來人的憑吊與祭祀,便能夠不斷與人間產生聯系,達到一種超越生死

界限的神格存在。因此,村比對死亡的恐懼,人們更害怕死后被遺忘--“無后”才是

真正的死寂。從這點說來,介子推、王羲之等華夏先人,都戰勝了死亡,得到后人追思,

實現了永生。這或許就是江南暮春風俗的寄托所在吧。

(文/譚昔,有修改)

【讀懂?文言詩文】

(I)句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凰知一死生為虛誕困國不以山溪之險

B,向墓而為增,以時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C.池中省彩舟數只前人之述尚矣

D.填塞都門以塞忠諫之路也

(2)句子朗讀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B.子推/怒而去

C.上巳節/賜宴臣僚D.每歲傾動皇州/以為盛規

(3)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4)下列對《寒食野望吟》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這首詩生動說明了唐朝時期寒食時節祭掃先人墳墓,憑吊逝者的風俗已經盛行.

B.詩中,有烏啼鵲噪人哭的悲聲,也有催人淚下的景致,吉造了凄涼悲慘的氛圍。

C.“壘壘”“冥冥”“蕭蕭”等疊詞的使用,使描繪的景色更形象,富有藝術魅力。

D.末兩句詩,九泉之下的先人哭泣,世上的親人卻聽不見,道盡了生死離別之痛。

【感知?材料內容】

(5)下列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自魏晉以后,清明節和上巳節就在同一天,即三月初三。

B.江南民眾制作烏飯利青團的冷食,就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C.春秋時期,貴族和庶民們才可以建家廟和墳冢祭祀祖先。

D.宋代的“黃金周”浙使清明節融匯了寒食、上巳的傳統。

(6)莊周與王羲之對待“彭殛”的態度一樣嗎結合材料說說理由。

【體悟?微言大義】

(7)說說你對“‘無后’才是真正的死寂”這句話的理解。

(8)今年清明節期間,不少網店提供“代客掃墓”業務,收費從200?1000元不等。對

此,市民看法不一,有人認同,有人反對。說說你的看法及理由。

27.閱讀下列材料,完成文后下列各題。

【材料一】

清明節原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農歷的三月,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在公歷的4

月5日左右。作為二十四市氣之一的清明,是標志季候和農業活動的節氣。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候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

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稓q時百問》則說''萬

物生K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彪m然作為W口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

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

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

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

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后,種瓜點

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富《四民月令》記載:“清明

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

不是節日-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在

氣被看作清明W的源流之一。

清明后來演化為民俗節日。由于其主要風俗活動是祭祀,故又稱鬼節、冥節;由于其

還有踏青郊游的風俗,故又稱踏青節。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

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

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材料二】

清明節成為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

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