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習課:物態變化第1頁考試要求知道溫度表示物體冷熱程度,了解攝氏溫度,了解生活環境中常見溫度值,會使用液體溫度計。認識熔化和凝固現象,知道晶體熔點,了解熔化和凝固過程中吸熱和放熱。認識蒸發和沸騰現象,了解其過程特點。知道液化、升華和凝華現象。能用水三態改變解釋自然界中一些水循環現象,樹立節約用水意識。第2頁
溫度是表示物體
物理量。
冷熱程度液體熱脹冷縮
慣用溫度計是依據
性質制成。
慣用溫度計刻度是把
溫度要求為0攝氏度,把
溫度要求為100攝氏度,分別用
和
表示0℃和100℃之間分成100個等份,每個等份代表
。
冰水混合物
1標準大氣壓下沸水
0℃
100℃1℃第3頁1、溫度計結構和原理a、結構由裝測溫液體玻璃泡和細管組成。外罩玻璃外殼并標上刻度。c、原理利用測溫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細管玻璃泡液體玻璃外殼b、現象溫度升高時,液面上升;溫度降低時,液面下降。第4頁寒暑表金屬盒溫度計體溫計試驗用溫度計常見溫度計信息窗Ⅰ第5頁電子溫度計紅外線體溫儀光測溫度計特殊溫度計第6頁三種常見溫度計
試驗用溫度計最小刻度是
,體溫計測量范圍是
,最小刻度是
。
1℃35℃-42℃0.1℃第7頁
溫度計要能正確使用,使用前首先要看清它
、
、
.
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線使用溫度計測液體溫度時,要注意:(1)
(2)
(3)溫度計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但不能碰容器底和容器側壁;
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后要稍候一會,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液柱上表面相平。
第8頁在圖中,各溫度計讀數分別為:甲為_____________乙為_____________29℃-21℃甲
乙第9頁液態固態氣態大自然中物質存在三種狀態:物態改變:物質由一個狀態變為另一個狀態第10頁
冰變成水屬于哪種物態改變?熔化:
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熔化吸熱)第11頁塑料盆成形是一個什么過程?凝固:
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
(凝固放熱)第12頁
寒冬臘月滴水成冰
春暖花開冰雪消融想一想?這兩句話包含什么物態改變?熔化: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凝固:物質由液態變成固態第13頁觀察下例圖像思考2、BC段,海波是什么狀態?溫度是否改變?3、CD段,海波是什么狀態?溫度怎樣改變?1、AB段曲線對應一段時間內,海波什么狀態?溫度怎樣改變?溫度℃3640444852566062024681012時間/分3640444852566062024681012海波熔化圖像(圖1)松香熔化圖像(圖2)ABCDABCD熔點4、AC、CD段曲線對應一段時間內,松香什么狀態?溫度怎樣改變?第14頁
冰與塑料這兩種固體有何區分?
冰是晶體,塑料是非晶體
◆晶體有一定熔點(凝固點),熔化(凝固)吸熱(放熱),溫度不變.
◆非晶體熔化吸熱,溫度升高;凝固放熱,溫度降低。
第15頁如圖兩種物質在固態時溫度隨時間改變曲線。請依據圖象回答以下問題。(2)乙圖線溫度升高是
段,溫度不變是
段,
AB段處于
狀態,BC段處于
狀態,CD段處于
狀態,吸熱但溫度不升高是
段,(1)由圖判斷出
圖是晶體熔化圖像,該晶體熔點是
,熔化時間是
分鐘,
圖是非晶體熔化圖像乙210℃AB、CDBC固體固液共存液體3BCABCD甲乙時間/分180200220240溫度℃1234567
甲第16頁
汽化: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過程叫做汽化定義:影響快慢原因:在
下、只在液體
進行、
汽化現象液體溫度、液體表面積、液體表面空氣流動速度(一)蒸發(a)(b)(c)汽化兩種方式:任何溫度表面遲緩第17頁
圖中兩人不一樣感覺說明什么?它含有什么物態改變?蒸發:任何溫度下只在液體表面發生汽化現象蒸發吸熱,蒸發有致冷作用。第18頁
沙漠中仙人掌針狀葉子有什么好處?
葉子表面積小,降低蒸發,保持水份。第19頁影響蒸發原因是什么?
①.液體表面積;②.液體溫度;③.液體上方空氣流動速度。
蒸發是一個
現象汽化汽化還有什么方式?
沸騰
汽化: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汽化吸熱第20頁沸騰
: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猛烈汽化現象第21頁定義:條件:特點:在
下、在液體
同時進行,比較
汽化現象到達
,繼續吸熱即使繼續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二)沸騰AB在“觀察水沸騰”試驗中,上圖是依據準確試驗數據繪出圖象,依據圖像得出該試驗中
段表示水沸騰過程,水沸點是
℃。圖水在沸騰時,因為底部有大量產生
,
,
,最終到液面破裂開來,釋放出
。若停頓加熱,水
(能或不能)繼續沸騰。BC99氣泡上升變大B水蒸氣不能觀察以下圖象回答下列問題:一定溫度表面和內部猛烈沸點第22頁蒸發和沸騰異同:異同點蒸發沸騰不同點發生部位溫度條件猛烈程度影響原因溫度改變相同點液體表面任何溫度到達液體沸點遲緩液體表面和內部猛烈氣體流速、表面積、溫度都是汽化現象、都需要吸熱供熱快慢降溫致冷吸收熱量,溫度不變第23頁
在蓋著燒杯口那張硬紙板上會出現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硬紙板上有小水滴,它是由水蒸氣遇冷液化而成液化: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液化放熱第24頁
液化氣是怎樣裝入罐中?液化方法有幾個?壓縮體積方法
(1)降低溫度(2)壓縮體積
第25頁
舞臺上煙霧,是怎樣形成?
干冰升華快速吸熱,使空氣中水蒸氣遇冷液化
升華:
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升華吸熱第26頁
冬天樹上霧凇是怎樣形成?
空氣中水蒸氣遇冷凝華而成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凝華放熱第27頁固態液態氣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物態改變物質從一個狀態變成另一個狀態過程吸熱放熱第28頁熔化冰山蒸發水蒸氣霜凝華水露云雨雪凝固液化、凝華液化凝華液化水冰第29頁[例題1]一杯很燙熱水,要使其很快冷卻,怎么辦?你準備采取哪些做法?請最少說出兩種做法。并指出每種做法所應用物理知識和原理。①.用嘴吹,加緊蒸發②.用兩個杯子往返倒,加緊蒸發吸熱。③.放入冰箱,降低溫度,熱傳遞④.放入冰塊,冰熔化吸熱。第30頁[例題2]用圖像來描述物理現象,是物理中慣用方法之一,它簡單明了。你能從右圖中讀出哪些物理信息?甲乙
甲是非晶體,熔化過程中吸熱,溫度逐步升高。
乙是晶體,熔化過程中吸熱,但溫度不變。它熔點是210℃,熔化時間約為3分鐘。AB段:固態、吸熱升溫過程
BC段:固液共存態、熔化過程、吸熱但溫度不變。乙物質在B時刻是固態,C時刻是固液共存態。CD段:液態、吸熱升溫過程
第31頁[例題3]小明用圖中小試管B裝有水,懸放在燒杯A水中。當A中水沸騰時,B中水_______沸騰.(1)有什么方法能使試管B中水沸騰嗎?
a.給A加密封蓋,增大A中水上方壓強,提升沸點。b.給B加蓋,同時抽氣,降低氣壓,降低沸點。c.將A中水換為比水沸點高液體。
d.給A中水加鹽,提升水沸點。不會第32頁小明同學想了想,將鹽撒在A燒杯中,觀察到A、B中水沸騰了,他同時將數據記在下表中。t/min
01234567tA/℃9092949698989898tB/℃9092949696969696(1)依據表格中所給數,作出A、B中水沸騰圖像。909294969810012304567T/℃
tAtBt/min第33頁(2)由圖象能夠判斷出:在當初條件下,A沸點是_______℃,B沸點是_______℃;在沸騰過程中A溫度_______,B溫度_______(選“升高”,“降低”或“不變”)(3)據此能夠判斷,試驗時,水面上方氣壓_______標準大氣壓(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小明觀察沸騰時看到A、B中氣泡上升情
況如圖甲、乙、丙、丁所表示,則:在A、B中水沸騰前,氣泡上升情況是_______圖。
在A、B中水沸騰時,氣泡上升情況是_______圖。丁
甲
乙丙不變不變9896小于
甲
乙第34頁[例4]有位同學從寒暑表讀得室溫是-3℃,正確讀法是()A.負攝氏3度B.攝氏零下3度
C.零下3度D.零下3攝氏度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安裝防盜門合同協議書
- 男友同意協議書
- 確權界線協議書
- 聯防共建協議書
- 旅行社聘用員工協議書
- 賠償劃分協議書
- 安徽師范生就業協議書
- 脫貧開發協議書
- 股權出資協議書
- 確權修正協議書
- 《北京五日游》課件
- 2023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件 專題八 共產主義論
- 半導體物理與器件(第4版)尼曼課后答案【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尼曼】課后小結與重要術語解
- 電氣英文文獻+翻譯
- 化膿性關節炎講課
- 2023年江蘇省揚州市英語中考真題試卷(含答案)
- 回族做禮拜的念詞集合6篇
- 液氨泄漏應急處置卡
- 酒店籌開期操作手冊(業主代表小組適用)
- 2023年《早》舒淇早期古裝掰全照原創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根據語境寫詞語(小升初歸類練習)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