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江門市示范中學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江門市示范中學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江門市示范中學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江門市示范中學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江門市示范中學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江門市示范中學高三下學期5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7世紀從甘蔗被移植到英屬的巴巴多斯島和法屬的馬提尼克島開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島嶼被開辟成為甘蔗種植園。加勒比海地區的風貌、居民構成、經濟方式都在漸漸變化,歷史學家將這一持續不斷的變化稱為“蔗糖革命”。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貿易中心的轉移 B.價格革命的影響C.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 D.工業革命的推動2.1936年7月,美國記者斯諾訪問了延安后,把共產黨人描述成儉樸的愛國者,而國民黨人則是腐敗的不可信教者。他的妻子在比較國共兩黨時則更為坦率。她曾于1937年訪問了延安,并把這次旅行說成是“一次發現了……一種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類的旅行,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變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臟地帶創建一個新世界”。斯諾夫婦這一認識A.促進了美國對國共態度的根本性轉變B.顛覆了美國對中共政治形象固化認知C.驗證了延安時期中共建設的蓬勃生機D.切斷了美國對國民黨政府的政治支持3.清代中葉,長江下游地區人口飽和,糧食出產不足以養活當地人口,于是當地農民不得不尋找出路,向長江中游移民,出現了“江西填湖廣”的人口遷移運動。這A.促進了長江流域的開發 B.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C.加速了小農經濟的瓦解 D.動搖了江浙的經濟地位4.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出,“全球化不再等于美國化”“漢語、印度語、阿拉伯語都可以發展出全球性的報紙、廣播、電視頻道?!安タ汀潜就廖幕呦蛉虻睦鳌!弊髡哒J為,在全球化進程中A.多元文化并存的趨勢加強 B.美國失去了全球化的機遇C.國際政局發生劇烈的變動 D.亞洲國家居于主導的地位5.下表記錄的某學生學習研究歷史的過程,其中正確運用歷史學習基本方法、論證過程科學準確的是第一步第二步A史實依據:1860年一1890年,俄國生鐵產量增加2倍,鋼產量和棉紡織業的產量增加3倍,煤炭產量增加19倍,石油增加200多倍。提出觀點: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B查閱資料: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得出結論:德國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制,邁入資本主義階段C摘引資料:1898年光緒帝頒布變法詔書,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確定主題:《中國科舉制的終結》D收集數據:新中國成立一周年,中國已與蘇聯、朝鮮、保加利亞、瑞典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形成觀點:“一邊倒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得到廣泛認同。A.A B.B C.C D.D6.畫面中的英國正在意圖脫離的國際組織是A.聯合國 B.歐盟 C.北約 D.WTO7.如表為1842—1858年《籌辦夷務始末》中外交辭令統計情況。這說明當時類別外交辭令對外關系基本哲學天下、天朝、天威、中外一體、撫馭中外、撫有萬邦等對西方國家看法丑類、逆夷、夷性犬羊、性情狡詐、裝驁不馴、夷禍、狼狽為奸等對西方國家政策查辦、多方開導、恩準、格外施恩、辦理夷務、馭夷、順其性而馴之等西方對中國態度情詞恭順、仰賴天思、俯首聽命、真自悔過、乞恩、四夷來服等A.列強侵華程度不斷加深 B.西方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C.中國外交出現制度性變化 D.清延固守傳統華夷觀念8.“行政權力的受任者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們,也可以撤換他們;對這些官吏來說,這決不是訂立契約的問題,而只是服從的問題?!痹撚^點意在強調A.以契約來限制官吏職權 B.官吏行使權力需受人民監督C.人民有權隨時撤換官吏 D.個人意志可凌駕于公權之上9.西漢桓寬在《鹽鐵論》中記載了漢昭帝時所召開的鹽鐵會實況。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強中央政府權威的角度,要求加強嚴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視工商,堅持鹽鐵專賣;儒家思想代表們則要求講道德仁義,反對與民爭利,主張廢除鹽鐵專賣。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正統地位受到了挑戰 B.社會環境相對寬松自由C.統治者實施德主刑輔政策 D.在治國理念上存在爭論10.春秋末年,一些諸侯國內出現了一種官吏性質的家臣,這種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糧食為俸祿。這說明了A.君主專制權力強化 B.家國政治影響深遠C.官僚政治初步顯現 D.分封制度徹底瓦解11.1908年,劉師培為《共產黨宣言》所撰寫的序文中指出:“欲明歐洲資本制之發達,不可不研究斯編(指《共產黨宣言》);復以古今社會變革均由階級之相競,則對于史學發明之功甚巨;討論史編亦不得不奉為圭臬(指準則)?!彼谶@里強調歷史研究要運用A.階級斗爭史觀B.文明史觀C.全球史觀D.現代化史觀12.1796年,華盛頓在告別辭中提到:“我們對待外國應遵循的最高行動準則是在擴大我們貿易關系時,應盡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聯系?!覈磺Ц綦x的和遙遠的位置,這要求我們并使我們追尋另一條不同的道路。”結合所學判斷,“另一條不同的道路”指的是A.孤立主義 B.均勢政策 C.國際主義 D.門戶開放13.“美國總統威爾遜本是國聯的發起人和積極的鼓吹者,但是參議院拒不批準《凡爾賽和約》,結果美國沒有加入國聯。”這體現了美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是A.分權制衡原則 B.民主原則 C.聯邦制原則 D.中央集權原則14.《共同綱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的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這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外交策略是A.一邊倒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另起爐灶 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15.有學者指出:在(20世紀)五十年代興起的經濟全球化實際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經濟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導致“經濟全球化實際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A.不結盟運動興起 B.經濟互助委員會成立C.兩極格局的存在 D.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16.如圖表明古代中國歷史上共有四個寒冷期,分別為:西周寒冷期、東漢南北朝寒冷期、兩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氣候的變遷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響。以下結論合理的是A.溫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強化B.寒冷期造成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大分裂C.明清兩朝的興衰深受到當時氣候的影響D.氣候變化影響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轉移17.有位思想家以《圣經》中提到的力大無比的海獸“利維坦”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此人是A.洛克 B.盧梭 C.狄德羅 D.霍布斯18.如表是南宋時期描寫江南地區耕作情形的詩句詩句出處處處稻分秧,家家麥上場。陸游:《五月一日作》卻破麥田秋晚稻,來教水牯臥斜暉。楊萬里:《江山道中蠶麥大熟》腰鐮刈熟趁睛日,明朝而來麥沾泥,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麥。范成大:《刈麥行》腰鐮刈晚禾,荷鋤種新麥。虞儔:《和姜總管喜民間種麥》如表中這些詩句直接反映了該地區A.春耕生產的繁忙景象 B.稻麥輪作方式的推廣C.糧食的構成趨向多樣 D.人口與耕地矛盾凸顯19.專制主義制度很容易使皇帝與丞相之間產生矛盾,從漢至明清,歷代皇帝曾經采取過的限制相權的措施不包括A.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以丞相為首的中央官不能參與決策B.三省長官同為宰相,相互牽制和監督C.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D.設立宣政院管理宗教、民族等事務20.據統計,1960年,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窮的人口的人均收入是30∶1,而2000年是74∶1;1980年,最不發達國家有20多個,但到2000年聯合國成員中這樣的國家已有48個。出現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B.兩極格局瓦解造成動蕩C.新興獨立國家大量增加D.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21.恩格斯曾說道:“不管這次戰爭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點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國整個傳統的經濟體系將完全崩潰……在陸地和海上打了敗仗的中國人將被迫歐化,全部開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鐵路和工廠,從而把那種可以養活這億萬人口的舊體系完全摧毀?!庇纱丝芍?,恩格斯認為A.鴉片戰爭是打破清朝閉關鎖國狀態的唯一機會B.中國的自閉和崩潰狀態必然導致鴉片戰爭失利C.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后的清政府將對歐洲國家全方位開放D.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變革統治體系并擴大開放22.“在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團(或群體)因應不斷變化的歷史環境,利用憲法衍生的憲政機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聯邦的‘公共’利益的定義和定位,相互進行一種連續不停的談判和妥協;從而使舊的憲法原則和實踐得以修正,使新的憲法原則和實踐得以產生。”這段話的核心觀點是A.因時代發展而變是美國憲法的重要特征B.陳述了美國憲法兩百年來的完善歷程C.談判和妥協使美國憲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D.國家政治制度建設需要隨經濟發展而調整23.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2年),西漢政府開始了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役;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為加強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費數十百巨萬”;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衛青受皇帝賞賜,得“黃金二十余萬斤”。漢武帝時期采取的這一系列舉措A.維護了邊疆穩定 B.改善了道路交通C.加重了財政負擔 D.強化了中央集權24.1815—1860年英國手工織工人數變化表。這可以說明當時英國A.紡織行業漸趨衰落 B.階級矛盾不斷緩和C..機器生產日益增多 D.工人生活日趨困苦25.清朝初年,內務府所轄官莊數量有限,如近歌官莊只有132處。光緒中期,由內務府管轄的官莊共886個,占有土地3356965畝,僅敬輔一帶就有官莊373處,有地758739畝。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地區,許多土地落人淮系軍閥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萬石至5萬石不等。這表明,晚清A.租佃關系衰落B.傳統小農經濟逐漸解體C.社會轉型艱難D.農業規模經營趨勢明顯26.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不久,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就租賦問題向天王洪秀全上奏章,提出了“照舊交糧納稅”的方案,得到洪秀全的批準。這說明A.太平天國政權性質發生了變化 B.太平天國面臨統治危機C.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 D.《天朝田畝制度》未能實施27.20世紀80年代,指出:“過去.我們搞了‘一條線'的戰略,就是從日本到歐洲一直到美國這樣的‘一條線’。現在我們改變了這個戰略”。這一改變的突出特點就是不再強調與美國結成共同抗蘇的戰略關系,但同時也并非重建中蘇同盟。影響中國戰略改變的主要因素是A.中蘇關系惡化 B.中美關系正?;?C.經濟建設的需要 D.日本和歐洲崛起28.十八大以來中國實施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這表明當今中國A.致力于加強亞洲各國的合作B.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C.主導了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D.極力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全面合作29.明清時期出現了很多商書,有相當多的內容是關于商賈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價值判斷的。如要求商人“處財治事,須寬弘大度……懷人以德”、要“存心合乎天理,正三綱,明五倫,拯困苦”“貿易之道,勤儉為先,謹言為本”等。材料說明了()A.經濟影響商人文化普及程度 B.商人的義利觀發生根本變化C.儒家思想影響商人倫理構建 D.商人重視教育助推文化發展30.英國著名法學家白芝浩在評價17世紀英國革命時指出:“如果沒有受到宗教理論的推動的話,單單政治原因在當時是不足以激發人們對國王進行這樣一種反抗的?!边@表明A.歐洲天主教成為英國革命的旗幟B.英國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點C.專制王權與議會的矛盾不可調和D.宗教因素是革命發生的必要條件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大航海事件航路的異同點。(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大航海事件對國際關系的不同影響。32.材料:科索沃是南聯盟所轄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省,由于歷史原因,科索沃的塞族,阿族長期不和??扑魑值拿褡迕鼙灰悦绹鵀槭椎奈鞣絿宜茫⒆逶谖鞣絿也邉酉逻M行非法全民公決,宣布獨立??扑魑秩迮c阿族的軍事沖突加劇,美國等而方媒體炮制“科索沃有10萬多人下落不明”等假新聞,大肆報道科索沃難民。美國的立場是,“科索沃問題是一個國際問題,不能只把它看成是南聯盟的內政”,必要時,北約可以“動用武力解決危機”。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保護人權”之名,對南聯盟發動了空襲行動,即科索沃戰爭。戰爭不僅給南聯盟造成巨大的損失,也對世紀之交的國際形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學者指出,科索沃戰爭表面上看來是北約東擴遇到了南聯盟擋路,實際上更是美國轟炸歐元的一場金融戰爭,即在歐洲制造緊張局勢,阻止歐洲全融資本的回流,使歐元貶值?!幾攒橇⑵健犊扑魑謶馉幱绊懗跷觥返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制造科索沃危機的步驟。(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發動科索沃戰爭的目的。3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一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0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家則拿出了……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獫q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1)列出中國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的主要代表o他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的社會原因有哪些?(2)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樣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啟蒙運動是在一個逐漸形成、形成后又不斷更新最終得到強化的文化大環境中展開的o……到17、18世紀,文化大環境又進行了一次更新。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率先為構筑一個新的理性主義文化大環境開辟了道路。到18世紀則出現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舉”的形勢,這一切終于催化著醞釀已久的理性主義文化大環境蒸蒸而生?!踬t仙《近代中西文化啟蒙之淺析》(3)材料二中18世紀西方出現“三大革命”,分別指的是當時歐洲政治、思想、經濟領域的什么重大事件?材料三(西方民主思潮)誕生之后,……對世界各國都造成了深刻地沖擊o對中國沖擊的結果是儒家文化逐漸失去了統治地位。如果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樹,洋務運動只不過剪斷了一些枝葉,辛亥革命則相當于將這棵大樹砍斷了?!薄段鞣轿拿鲗χ袊臎_擊及中國文明的嬗變》(4)法國啟蒙思想曾對近代前期中國的哪幾次救亡圖存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材料三中“將這棵大樹砍斷”的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加勒比海地區成為蔗糖出產區,主要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國際分工的劃分有關,故選C;加勒比海地區出現“蔗糖革命”和世界貿易中心的轉移以及價格革命無關,排除AB;17世紀時工業革命尚未開始,無法體現工業革命的推動,排除D。故選C。2、C【解析】

根據“一次發現了……一種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類的旅行,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變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臟地帶創建一個新世界”可知,斯諾夫婦認為延安具有進取精神,展現出蓬勃生機,故C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斯諾夫婦的認識,無法體現美國對國共的態度,排除AB;D不符合史實,排除。3、A【解析】

江西填湖廣促進了人口遷移,有利于長江流域的開發,A正確;人口遷移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B排除;長江下游農民向中游移民,依然從事農業,C排除;D不符合史實,江浙是經濟重心,排除。4、A【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托馬斯·弗里德曼認為在全球化進程中美國僅僅是全球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中華文化、印度文化等在內的本土文化必然在世界擴大影響,全球化的世界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故A項正確;全球化機遇對每個國家機會均等,排除B項;題干不能反映國際政局發生劇烈變動,排除C項;全球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居于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A。5、A【解析】

從A項所給史實依據可以看出,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故答案為A項;德國根據1871年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不是共和制,排除B項;中國科舉制的終結是在1905年,不是1898年,排除C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在1953年,不是新中國成立后一年內,排除D項。6、B【解析】

畫面中的旗幟是歐盟的會旗,故英國正在意圖脫離的國際組織是歐盟,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7、D【解析】

根據表中分類可知,清政府對西方國家采取蔑視態度,說明仍用傳統的華夷觀念來處理對外關系,故答案為D項;A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B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均排除;外交出現制度性變化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排除C項。8、B【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盧梭的“人民主權說”,即官吏的權力來源于人民的授權,也要接受人民的監督,B正確;材料強調“決不是訂立契約的問題”,故A說法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官吏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也可以撤換,C說法片面;D與材料無關。9、D【解析】

材料中的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針對鹽鐵問題提出了針鋒相對的主張,這表明當時在治國理念上存在爭論,故選D項;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受到挑戰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此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法儒兩家代表關于鹽鐵專賣的觀點,不能得出當時的社會環境相對寬松自由,而且這也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能體現統治者禮法并用,但無法體現以德政為主、刑法為輔的特點,排除C項。10、C【解析】

根據材料“一種官吏性質的家臣”,特點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糧食為俸祿”,說明分封制遭到破壞,貴族政治趨于瓦解,這說明官僚政治初步顯現,C項正確;君主專制權力出現并強化是秦朝及秦朝后,A項錯誤;家國政治的主要特點是家族和政權的結合,材料沒有體現家國政治的影響,B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分封制遭到破壞,但不能體現其徹底瓦解,D項錯誤。11、A【解析】

根據材料“復以古今社會變革均由階級之相競,則對于史學發明之功甚巨”和所學知識可知,作者認為階級斗爭對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故A項正確。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縱向看,包括采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橫向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材料中的思想不符,排除B。全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與材料不符,排除C?,F代化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實現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與材料不符,排除D。12、A【解析】

根據題干“擴大我們貿易關系時,應盡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聯系……追尋另一條不同的道路”可知華盛頓基于美國的地理位置及國家利益主張美國對外應采取孤立主義政策,故A項正確;題干未體現均勢主義,排除B項;題干并未主張國際主義,排除C項;門戶開放政策針對中國提出于1899年,排除D項。故選A。13、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了美國三權分立政體的有關知識點。美國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總統對憲法負責,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但國會復議時若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即為有效;總統有權提名任命政府高級官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得到國會的批準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對法律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三者獨立平等,但互相制約,以防止專制的出現,這充分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材料正反映了總統和議會間“分權制衡原則”,故選A。BCD項材料均未體現。考點:美國政治體制點評:1787年憲法規定了美國是聯邦制共和制的政體。美國實行聯邦制原則、三權分立的原則和民主的原則。在各機構之間、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實行相互的制衡。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英國、法國、德國確立的政體和通過的法律性文件也需要掌握14、B【解析】

根據“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完整”“和平”“反對帝國主義”等內容可知,這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正確;一邊倒指的是倒向社會主義陣營,排除A;另起爐灶指的是不承認國民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與題無關,排除C;D指的是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然后再建交,與題無關,排除。15、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形成,兩大集團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冷戰,導致全球的分裂,結合本題材料中經濟全球化實際上只是“半球化”應指兩極格局的存在,故本題答案選C項。ABD與題意不符。考點:二戰后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兩極格局的形成·影響16、D【解析】據材料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因此氣候是促成經濟重心的南移深層原因,宋代我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故D選項正確;中央集權的強化是不斷上升的趨勢,與圖片中氣候的變遷的曲線圖不一致,故A選項錯誤;寒冷期也不是南北大分裂的主要原因,故B選項錯誤;明清兩朝的興衰是政治、經濟、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故C選項錯誤。故選D。點睛:本題屬于數據分析類選擇題,解題的方法一般是:區分時空范圍和階段、提取各個階段不同的數據進行對比和歸納,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結論和規律,例如,兩宋時期的氣候寒冷的數據密集,結合經濟重心南移的知識即可判斷。17、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利維坦》是英國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的代表著作,“利維坦”是《圣經》中提到的一種力大無比的海獸名稱,霍布斯借用這個名稱命名本書,旨在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借此論證君權至上,因此D選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的洛克是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中第一個提出分權學說的人,他并未將“利維坦”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A選項錯誤;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了人民主權說和社會契約論,他并未將“利維坦”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B選項錯誤;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是“百科全書派”的精神領袖,他并未將“利維坦”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C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8、B【解析】

江南地區詩作中,稻麥出現在同一詩作中,說明當時江南地區推行的是稻麥兩熟制度,B正確;題干中的詩句并不都是涉及春耕,排除A;題干僅提到稻麥,無法體現多樣,排排除C;人地矛盾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D。19、D【解析】

元朝設立宣政院管理宗教、民族等事務和西藏軍政事務,與限制相權無關,符合題意,故選D;漢代漢武帝時期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以丞相為首的中央官僚不能參與決策;唐代三省長官同為宰相,相互牽制和監督;宋代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ABC都是限制丞相權力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排除。20、A【解析】材料反映當今世界經濟貧富差距大,并且有加大的趨勢,這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故A正確;材料提到的貧富差距問題在1960年和1980年就已存在,與兩極格局瓦解無關,故B項錯誤;新興獨立國家大量增加,有利于國際秩序的公正合理化,這樣一定程度應該可以緩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故C項錯誤;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國際貿易有很大影響,但與貧富差距問題沒什么影響,故D項錯誤。21、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在陸地和海洋均戰敗,被迫簽訂的《馬關條約》將商埠開放到內地,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問題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D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沒有體現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史實,排除A、B、C項。22、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美國憲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修訂,故A正確;材料沒有陳述美國憲法的完善歷程,而只是不斷修訂,B錯誤;談判和妥協是美國憲法的修訂方式,故C說法錯誤;D與材料無關。23、C【解析】

根據材料“漢武帝為加強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費數十百巨萬’”“衛青受皇帝賞賜,得‘黃金二十余萬斤’”可知西漢為了反擊匈奴不但要花費大筆的錢進行修筑工事,進行戰爭,同時對于功臣的賞賜也花費巨大,說明對匈奴的戰爭加劇了漢朝的財政負擔,故選C;材料沒有反映維護邊疆穩定,A錯誤;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對匈奴的戰爭,沒有明確在匈奴地加強統治,故D錯誤。24、C【解析】

材料顯示,這一時期英國手工織工人數急劇減少,結合材料時間1815—1860年可知,這與機器生產日益增多密切相關,C項正確;手工織工人數減少不能作為紡織行業衰落的表征,前者不能證明后者,排除A;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階級矛盾不斷上升,排除B;D與題無關,排除。25、C【解析】

根據材料“許多土地落人淮系軍閥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萬石至5萬石不等”可知當時社會土地兼并問題嚴重,無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相應的勞動力、市場和資金,社會轉型異常艱難,C選項符合題意。材料與租佃關系無關,A選項排除。小農經濟解體的表現是耕織分離,材料未反映這個表現,B選項排除。材料體現的是一種封建剝削關系,與農業規模化經營無關,D選項排除。26、D【解析】

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以后,不得不提出“照舊交糧納稅”的方案,這說明太平天國政權沒有改變封建土地關系,平分土地根本沒有實施,故D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太平天國政權性質的變化,故A錯誤;這一方案適應了革命現實的需要,不能說明太平天國面臨統治危機,故B錯誤;該方案和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無關,故C錯誤。27、C【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調整的目的之一,是為改革開放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故C正確;中蘇關系早已經惡化,此時正處于逐步改善時期,排除A項;從材料中戰略改變來看,此時中美關系正?;呀洸皇侵袊饨徽哒{整的主要依據了,排除B項;日本和歐洲崛起在60-70年代,不符合新時期這一時間,排除D項。28、B【解析】根據材料“十八大以來中國實施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可知當今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故B項正確。AD兩項與材料中的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不符,排除。亞太經合組織奉行自主自愿、協商一致的合作原則,C項“主導”說法錯誤,故C項排除。29、C【解析】

材料“處則治事,須寬弘大度……”、“存心合乎天理,正三綱,明五倫,拯困苦”、“貿易之道,勤儉為先,謹言為本”反映出明清時期具有儒家理念的商人們,在獲取之道上,遵循傳統“義利觀”的原則,通過“拯困苦”等行義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關懷,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影響明清時期商人倫理的構建,故C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商人受教育或文化普及的程度,故A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義利觀”和理學思想對商人倫理觀的影響,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排除B;材料不是反映商人重視教育,而是自身對道德修養和價值觀的認識,排除D。30、B【解析】

由材料“如果沒有受到宗教理論的推動的話,單單政治原因在當時是不足以激發人們對國王進行這樣一種反抗的”可知,宗教與政治相結合共同推動了英國革命的發生,這說明英國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點,故選B;英國在16世紀就已開始宗教改革,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故天主教不可能是英國革命的旗幟,排除A;材料并未說明議會與王權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不可調和,那么英國就不會建立君主立憲制,故排除C;材料重在強調宗教與政治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僅僅強調宗教的作用,排除D。二、材料解析題: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