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岳麓版主動練習: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_第1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主動練習: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_第2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主動練習: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_第3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主動練習: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_第4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主動練習: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主動成長夯基達標1。“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對唐朝張籍的這句詩理解最準確的是()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B。南方人與北方人有不同的特點C.北方人為躲避戰亂大量南遷D。南北的語言融合比較好解析:這是一道材料選擇題,解答時要理解張籍這句詩的意思。此詩句是說北方人躲避胡人到了南方,唐朝時還有許多南方人仍然使用晉朝時北方的語言。首先排除與本題無關的B項;唐朝以前人口的遷移大多是因為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北方的戰亂,而不僅僅是害怕胡人,排除A項;詩句反映了經過很長的歷史時期,北方人仍不能說當地的話,說明南北的語言融合不好,因此排除D項.答案:C2。下列有關我國古代四大經濟區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四大經濟區是指山東、山西、江南和龍門碣石以北B.是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發展劃分而成C。各經濟區呈現出多樣性和經濟實力發展不平衡的特點D.山東、山西經濟區始終是全國的經濟重心所在解析:山東、山西經濟區長期居于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但中國經濟重心到南宋時已轉移到了南方。答案:D3。四大經濟區中,屬傳統的畜牧業或半農半牧區的是()A.山東 B。山西 C.江南 D.龍門碣石以北解析:龍門碣石以北地區氣候寒冷,土地貧瘠,是傳統的畜牧業或半農半牧區。答案:D4。兩漢時期江南經濟落后于北方的原因是()①地勢復雜不利于開發②統治殘酷阻礙經濟發展③人口稠密、資源貧乏④生產工具和技術落后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據所學內容分析可知,②③內容不符合歷史史實。答案:B5.中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南遷高潮出現的相同原因是()A。自然災害 B.戰亂頻繁C。逃避兵役、徭役 D。逃避債務解析:中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南遷高潮的原因都包括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為規避戰亂而南遷。答案:B6.我國古代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始于()A。秦漢時期 B.魏晉南北朝時期C。隋唐時期 D。宋元時期解析:三國時期的孫吳已開始開發江南地區。答案:B7.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A。孫吳 B.東晉南朝C。中唐以后 D.南宋解析:南宋時,南方正式成為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答案:D8.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主要的原因是()A.中原人口大量南遷 B。南方社會相對穩定C.統治階級的倡導 D。自然環境優越解析:北民南遷,帶來大量的勞力與技術,是促進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答案:A9.閱讀下圖:西晉末年各民族分布與流民遷移示意圖請回答:人口遷移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歷史特征,根據上圖指出這一時期我國人口遷移的兩大趨勢,分析原因并簡評兩大趨勢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解析:注意地圖中標注出來的兩個遷移方向——中原人口主要是南遷;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參考答案:一是中原人口南遷,主要原因是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穩定;二是北方和西部少數民族內遷,主要原因是漢族先進文化和生產方式的吸引。中原人口南遷,加速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使江南經濟逐步趕上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擴展了農耕生產方式,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的農耕化,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民族遷移,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南北經濟的發展,為重建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奠定了基礎。10.閱讀下列材料:中國古代人口地理分布變化表年代人口狀況區域西漢(2年)唐(752年)南宋(1210年)明(1491年)總人口(千人)人口密度總人口(千人)人口密度總人口(千人)人口密度總人口(千人)人口密度黃河中下游地區3825642.82889832。34754153.22121730。4江淮地區787115.21213723。42365045.63927575.7請回答:(1)西漢時,我國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區?為什么?(2)從漢朝至唐朝,中國古代人口分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3)明朝時,我國人口分布最明顯的變化是什么?為什么?解析:注意結合表格中的地區、時期及人口總數、密度等數字信息以及所學知識分析。參考答案:(1)黃河中下游地區。原因:當時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因而人口較多。(2)黃河中下游地區人口呈下降趨勢,江淮地區人口呈上升趨勢。原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不斷,人口大量南遷,使得南方經濟在中唐以后逐漸超過北方。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人口也得到較快增長。(3)明朝時,我國南方人口無論是總數還是密度都已經超過北方.原因:自南宋起,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加上中原人口三次大規模南遷,使得南方人口總數超過北方。走近高考11.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B。“揚一益二”(揚州繁華居天下第一,益州則居第二)C。“蘇湖熟,天下足”D.“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解析: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使南方經濟對整個國家的影響加大,成為全國經濟重心。A項說明南方的發展情況,影響僅是數郡,B項僅是商業的發展,D項是手工業發展,都不能充分說明江南經濟在全國的地位。答案:C12。東晉南朝時期江南農業迅速發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經濟水平較高,起到推動作用B。北方人口南遷并帶去先進生產技術C.江南越人開始從事農耕生產D.江南的氣候、土壤對農業發展有利解析:A、C兩項明顯與史實不符.原因在于,東晉南朝的商品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只是相對于北方來說較活躍,這是階段特征;C項的錯誤在于“開始”;B、D兩項相比較,顯然B項最符合題意,原因是D項所述的農業發展條件早已客觀存在。答案:B13。(經典回放)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賈(買賣)而足……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二(東晉建立后)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域之內,晏如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會上(會稽郡)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之地,畝值一金……荊城(荊州)跨南楚之富,揚部(揚州)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常熟,天下足。”-—《陸游集》材料四: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經濟狀況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經濟有哪些發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什么重大變化?(3)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問要求分析從西漢至宋朝南方開發和經濟發展的特征。做好此問的關鍵是從材料中擷取信息,然后運用這些信息去解決問題.此外,還要準確地概括、表述材料的內容,如材料四中要把數字信息轉換成文字表述,準確地表述唐、宋時期南、北方人口對比的情況。第(2)問比較容易,通過四則材料的闡述及所學知識,即可得出正確結論。第(3)問要求分析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可以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概括后回答。參考答案:(1)西漢時期,南方地廣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換不發達。東晉時期,南方地廣野豐,農業產量提高,工商業發展起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