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關模塊四選修四部分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練習_第1頁
新課標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關模塊四選修四部分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練習_第2頁
新課標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關模塊四選修四部分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練習_第3頁
新課標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關模塊四選修四部分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練習_第4頁
新課標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關模塊四選修四部分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選修320世紀的斗爭與和平一、選擇題1.某學者在1919年撰文稱,“各國戰后所耗元氣,都要取償于外。環顧宇內,就剩中國一塊大肥肉,自然遠客近鄰都在那里打我們的辦法。若是自己站不起來,單想靠國際聯盟當保鏢,可是做夢哩!雖然如此,我們卻不能將國際聯盟這件事看得毫無價值,還要盡自己的力氣,促它的進步。這回國際聯盟終于世界主義和國家主義調和的發軔,把國家相互的觀念深化人心,知道國家意志并不是肯定無限,還須受外部多大節制。”該文旨在()A.說明列強環伺的隱患使中國外交依舊被動B.希望中國應當認清國際時勢主動有所作為C.揭示國聯的存在并沒有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D.強調國聯盟約為中國爭取外交同等供應了契機解析:前兩句話是提示國內要充分留意到列強對中國的覬覦,沒有涉及外交的被動,故A項錯誤;第三、四句話表明希望中國要認清當時的國際形勢,要增加自己的力氣,不能完全依靠國聯,但又不能把國聯看的毫無價值,故B項正確;第五句話表明國聯為世界和平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故C項錯誤;強調國聯盟約為中國爭取外交同等供應了契機與材料的內容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B2.1935年《英德海軍協定》規定,德國可以擁有等于英聯邦成員國海軍總噸位35%的軍艦和45%的潛水艇。該協定()A.違反了《凡爾賽和約》B.突破《五國條約》海軍軍備的限額C.拉開了綏靖政策的序幕D.推動了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的形成解析:一戰后,在凡爾賽會議上極力減弱德國,特殊是軍備上,德國要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不得保留進攻性武器,如飛機、潛艇。依據材料,德國1935年擁有了軍艦和潛水艇,這說明違反了《凡爾賽和約》,故A項正確。答案:A3.下圖所示事務發生后,反法西斯國家應對的舉措是()A.發表《大西洋憲章》,反對納粹暴政B.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聯盟C.開拓其次戰場,實施“先歐后亞”戰略D.發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倒戈解析:該圖反映的歷史事務為日本偷襲珍寶港,太平洋斗爭爆發。依據所學,太平洋斗爭爆發后,反法西斯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聯盟,故B項正確。答案:B4.1938年9月,在蓋洛普輿論學會進行的一次民意測驗中,有34%的美國人贊同向英法出售軍火,其余絕大多數人則表示反對;而1939年4月進行的民意測驗則表明,有66%的美國人贊成向英法出售斗爭物資。對這一變更的解讀,正確的是()A.美國民眾的參戰熱忱越來越高漲B.二戰的全面爆發漸漸變更了美國的“中立”政策C.美國提出的“先歐后亞”戰略有利于英法得到救濟D.納粹德國的侵略擴張使美國民眾的孤立主義看法漸漸變更解析:贊成向英法出售斗爭物資的比例上升體現了美國民眾看法的變更,D項符合題意;1939年4月,二戰尚未全面爆發,“先歐后亞”戰略更未提出,干脆解除B、C兩項;美國民眾支持賣軍火不等于支持參戰,解除A項。答案:D二、非選擇題5.材料斗爭伊始,法國用滿意羅馬尼亞領土要求的方法把這個東歐小國拉入協約國集團,僅1915年法國就向俄國和比利時供應了多達2.5億法郎的資金,還對希臘和塞爾維亞等國進行貸款。1914年9月5日,英國外交大臣和俄、法駐英大使簽署了《不單獨媾和宣言》。9月14日,俄國外交大臣又就戰后重新瓜分勢力范圍問題提出了非正式建議,這些建議得到了英、法兩國的贊同,但在法國將取得部分萊茵地區的問題上,英國卻持否定看法,這就為戰后兩國的關系投下了陰影。1915年3月,俄國公開索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以往英、法都極力反對,但經過一番幕后交易,英、法在俄國同意后,于1916年5月初簽訂了《賽克斯—皮柯協議》。依據這個協議,敘利亞、大部分庫爾德斯坦和一部分安那托利亞都將落入法國手中。——摘編自張芝聯主編《法國通史》(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一戰期間法國開展外交活動的表現。(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評一戰期間法國的外交活動。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從資金救濟、建立同盟、拉攏小國等方面分析。第(2)問,從法國戰時的外交目的、外交措施等方面綜合分析評價。答案:(1)表現:通過簽訂條約以維護與英、俄的同盟關系;通過資金支援和放貸以爭取斗爭的同盟者;拉攏東歐小國以鞏固和擴大協約國集團。(2)簡評:法國意在向德國報仇,重建歐洲霸主地位;有利于增加協約國力氣,加速同盟國的失敗。但是,法國不惜勾結英、俄兩國,用犧牲小國利益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法國的外交是從維護本國利益動身的。6.材料由于法國出兵魯爾,德國宣布停止支付斗爭賠款,而法國從魯爾區只掠奪到了5億法郎。法國騎虎難下,直到1924年道威斯安排的提出。道威斯安排實施后,外國資本不斷流入德國。1924—1929年,德國共得到外國貸款及投資326億馬克,其中美國資本占70%。貸款90%以上落到德國各大公司及企業中,貸款利息達6.5%—10%。賠款方面,道威斯安排削減賠款總額,在1924—1925年度至1928—1929年度5個年度的賠款額由起先年度的10億馬克遞增到最終年度的25億馬克,詳細可隨年度旺盛指數調整。實際狀況是,在1928年以前的4年里,德國支付的現金和實物僅相當于他們從國外所借款項的一半,隨后賠款基本上停止支付,后來連債務都拒付。——摘編自《道威斯安排》(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述一戰后英、美、法三國對德國的政策。(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道威斯安排對德國的影響。解析:第(1)問,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和美國反對過分減弱德國以維護歐洲大陸勢力均衡,而法國則主見最大限度地減弱德國。第(2)問,據材料最終一句話并結合所學可知德國經濟由此獲得了發展,重新強盛起來。答案:(1)政策:英國和美國反對過分減弱德國,反對占據德國工業區,主見復原和發展德國經濟,穩定歐洲資本主義體系,維護歐洲大陸勢力均衡。法國則主見最大限度地減弱德國,從德國獲得盡可能多的賠款,防止德國卷土重來。(2)影響:道威斯安排是協約國對德國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由減弱德國的政策轉向了扶植德國經濟發展再獲得賠款的方針。德國經濟由此獲得了發展,重新強盛起來。7.材料20世紀初,克勞塞維茨提出“斗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接著”,斗爭與道德無關,無所謂正義與否的觀點,被歐洲各國奉為經典。然而,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這種斗爭觀的滑鐵盧。戰后被殘酷斗爭震驚了的精英們,認為任何斗爭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緣由如何……是對人類的一種犯罪。”由法國和美國發起、15個國家(1933年已達63個)簽署的《非戰公約》,核心內容就是宣布在國家關系中“廢棄以斗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強調“可能發生的一切爭端或沖突,不論其性質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或解決”。這種斗爭觀在國際危機頻發的20世紀30年頭風行一時,人們希望能夠通過裁減軍備或和平談判解決爭端并避開斗爭。——摘編自梁占軍《二戰與20世紀國際斗爭觀的演化》(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一戰前后國際斗爭觀的變更及其主要緣由。(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要評價一戰后的斗爭觀。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中前兩句話對比分析其變更;其次小問,從一戰的破壞力和影響力上分析。第(2)問,我們要一分為二地評價。主動方面:客觀上推動了一戰后短暫和平的出現;消極方面:結合二戰爆發前英法的綏靖政策的慘痛教訓分析。答案:(1)變更:由認為斗爭是政治統治的工具(或接著)到否定一切斗爭,應極力避戰,和平至上。緣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摧毀了舊的斗爭觀;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有識之士和民眾觀念的變更。(任答兩點即可)(2)評價:客觀上推動了一戰后短暫和平的出現;刻意避戰導致了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縱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簡潔地否定斗爭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終導致了其次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任答兩點即可)8.材料一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向國際聯盟求助。國聯派出的調查團于1932年10月提交了一份報告,提出這樣一種解決方法: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利益,將“滿洲”變成在中國主權范圍內但又在日本管轄下的自治國。1933年2月25日,國聯正式通過了這份報告。但是其次個月日本就退出了國聯。這是對國際聯盟和旨在維護現狀的整個外交結構的第一次沉重打擊。日本毫不費勁就獲得了大片富裕的新領地,這對德國和意大利的修正主義領導人也起了作用——滿洲事務引發了一連串的侵略并最終導致了其次次世界大戰。——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先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據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除出境。——摘編自《開羅宣言》(1)依據材料一,概括“滿洲事務”的含義。結合材料一和所學學問分析“滿洲事務”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闡述《開羅宣言》的歷史意義。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可知是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東北,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國聯縱容日本侵略,加速二戰的爆發。其次小問,依據材料一信息從對東北的影響和對二戰的爆發的影響分析。第(2)問,依據材料二“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先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據之一切島嶼”得出加強了同盟國之間的合作等,依據材料二“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領土……歸還中華民國”得出有利于臺灣回來祖國。答案:(1)含義: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國聯實行綏靖政策,縱容日本侵略。影響:中國東北淪陷,中國戰場的局部抗戰起先;助長了意大利和德國在非洲和歐洲的侵略氣焰,最終導致二戰的全面爆發。(2)加強了同盟國對日作戰的合作,有利于取得反法西斯斗爭的最終成功;使中國收回被日本竊取的領土,有利于國家統一;為臺灣是中國不行分割的一部分供應了國際法依據。9.材料其次次世界大戰一結束,首先離去的當然是來自歐洲的猶太難民。他們感謝上海這個“諾亞方舟”使自己免遭納粹毒手,但他們終歸只是把上海看作臨時避難地,并無長期居留的思想打算。一旦世界各地硝煙散盡,和平復原,他們便著手去找尋一個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園。此外,他們大都有家屬和親友沒能逃離歐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戰時與他們失去了聯系,因此斗爭一結束,他們便急于探尋親人的下落或去與親人團聚,這也是他們在戰后急于離開上海的一個緣由。——摘編自潘光、周國建《二戰后在華猶太人探討》(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上海成為容納猶太難民“諾亞方舟”的背景。(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二戰后初期部分歐洲猶太難民離開中國的緣由。解析:第(1)問,結合德國納粹政府對待猶太人的恐怖措施分析。第(2)問,由材料“他們大都有家屬和親友沒能逃離歐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戰時與他們失去了聯系”得出二戰結束,出于他們自身尋求家園和團聚的需求;由材料“但他們終歸只是把上海看作臨時避難地,并無長期居留的思想打算”得出民族文化差異帶來的不適;由材料“找尋一個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園”及所學可得出中國內戰爆發造成的不穩定因素。答案:(1)背景:納粹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世界上很多地方不愿接受猶太難民;上海作為租界的特殊性。(2)緣由:二戰結束,出于他們自身尋求家園和團聚的需求;民族文化差異帶來的不適;中國內戰爆發造成的不穩定因素。10.每一代人都有獨屬于自己的“長征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以后兩千多年發生的多次“革命”(從陳勝、項羽、劉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導致改朝換代、政策調整,卻未能變更宗法社會、專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從破壞一面言之,是推翻持續兩千余年、已成為社會進步嚴峻障礙的專制帝制……從建設一面言之,則是創建憲政共和。——馮天瑜《辛亥革命與中國憲政淵源》材料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時間統計簡表戰場名稱起先時間標記終止時間歐洲戰場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1945年5月8日蘇德戰場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1945年5月8日太平洋戰場1941年12月8日珍寶港事務1945年9月2日中國戰場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1945年9月2日蘇聯對日作戰1945年8月9日蘇軍出兵中國東北1945年9月2日(1)據材料一,指出“秦以后兩千多年發生的多次‘革命’”的局限,簡要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緣由。(2)據材料二概括中國抗日斗爭的特點,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抗戰時期中國人民擔當的歷史使命。解析:第(1)問,從改朝換代、沒有變更君主專制制度的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