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與胚胎學復習_第1頁
組織學與胚胎學復習_第2頁
組織學與胚胎學復習_第3頁
組織學與胚胎學復習_第4頁
組織學與胚胎學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

一、組織學和胚胎學定義

1-組織學(histology)

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學科

2.胚胎學(embryology)

研究個體發生、發育及其機理的學科

二、HE染色

蘇木精-伊紅染色法

①蘇木精(hematoxylin):堿性染料,將核染成紫藍色(嗜堿性)

②伊紅(eosin):酸性染料,將胞質染成粉紅色(嗜酸性)

三、組織化學(histochemistry)

1一般組化:

原理:組織切片+化學試劑-原位有色沉淀

例:PAS反應(periodicacidSchiffreaction,過碘酸-Schiff反應)

多糖或糖蛋白過一多醛小紫紅色沉淀

2.免疫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原理:利用抗原和抗體特異結合原理,檢測組織或細胞中的多肽或蛋白質

上皮組織(epithelialtissue)

一、概述

(一)分類

1.被覆上皮:體表或有腔器官內表面

2.腺上皮:分泌功能為主,腺體主要成分

(二)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

1.細胞多、排列緊密,間質少

2.有極性(游離面,基底面)

3.借基膜與結締組織相連

4.無血管和淋巴管

5.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

二、被覆上皮

(-)分類原則:根據細胞層次和形狀

(-)各類上皮的結構特征及主要分布

1.單層上皮

1)單扁

①內皮(endothelium):襯貼在心血管、淋巴管內表面的單層扁平上皮

②間皮(mesothelium):襯貼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單層扁平上皮

2)單立:腎小管

3)單柱:胃、腸(有杯狀細胞和紋狀緣)和子宮

4)假復層纖毛柱狀:細胞基部均位于基膜;表面細胞呈柱狀,有纖毛;呼吸道

2.復層上皮

1)復扁:分角化(皮膚)和不角化(口腔、食管)

2)變移上皮:泌尿道

①收縮期膀胱:層次多,表面細胞體積大(稱蓋細胞)

②舒張期膀胱:層次少,表面細胞扁平

三、特殊結構

(-)游離面

1.微絨毛:上皮細胞游離面伸出的微細指狀突起,含微絲;能擴大細胞的表面積。

2.纖毛:胞膜和胞質的細長突起;含9+2微管;具擺動功能

(二)側面

1.細胞連接:上皮或其他組織中相鄰細胞的胞膜特化形成的連接結構

1)緊密連接:帶狀連接;相鄰細胞胞膜外層的嵌入蛋白呈崎狀融合;起連接和屏障作用

2)中間連接:帶狀連接;有間隙,含絲狀物;胞質面有致密物,終末網細絲終止于此;有

連接作用

3)橋粒:斑狀連接;有間隙,中間線;胞質面有致密板,張力絲固著于此;連接作用較強。

4)縫隙連接(通訊連接):斑狀連接;相鄰胞膜呈間斷融合,融和處有許多柱形小管;利于

小分子物質和離子的交換、利于傳遞沖動

2.連接復合體: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細胞連接同時存在

(三)基底面

1.基膜:薄膜狀結構,PAS陽性,電鏡下分基板和網板;連接作用,為半通透膜。

2.質膜內褶:由基底面胞膜褶入胞質內形成,褶間胞質含許多線粒體;能擴大表面積、主

動轉運水和電解質。

3.半橋粒:連接作用

四、腺上皮和腺

(-)外分泌腺的發生

(-)外分泌腺的一般結構

1.單細胞腺:為杯狀細胞

2.多細胞腺

1)分泌部:管狀腺、泡狀腺、管泡狀腺

1)導管:單腺(不分支);復腺(分支)

結締組織(connectivetissue)

一、概述

㈠結構特點

1.細胞少、種類多、散在分布、無極性2.間質多,分纖維和基質3.有豐富的血管、

神經

(二)起源

1.起源于間充質(mesenchyme)2.間充質細胞(mesenchymalcell):星形;核大、核仁

明顯,胞質嗜堿性

(三)分類

1.固有結締組織

1)疏松結締組織2)致密結締組織3)脂肪組織4)網狀組織

2.軟骨組織

3.骨組織

4.血液

二、疏松結締組織(looseconnectivetissue)

(―)纖維(fiber)

1.膠原纖維(collagenousfiber)

較粗,HE呈粉紅帶狀;EM:由膠原原纖維粘合而成,有橫紋;化學成分:膠原蛋白

2.彈性纖維(elasticfiber)

較細,HE呈淺粉紅色,折光率強;EM:彈性蛋白外覆有微原纖維;

3.網狀纖維(reticularfiber)

結構類似膠原纖維,有橫紋;HE不宜著色,具嗜銀性

(二)基質(groundsubstance)

1.蛋白多糖及分子篩

⑴蛋白多糖[蛋白質

I糖胺多糖「透明質酸(含量最多)

硫酸軟骨素

j硫酸角質素

肝素

⑵分子篩

①結構:透明質酸為盤繞曲折的長鏈分子(主干),借連接蛋白與其他糖胺多糖相連,形成

多孔隙的分子篩

②功能:

A.屏障作用:小于孔隙和溶于水的物質易通過,大于孔隙的物質不能通過

B.有許多親水基團,易與水分子結合,起“儲水庫”作用

2.糖蛋白(glycoprotein)

包括纖維粘連蛋白、層粘連蛋白等;與細胞的附著、遷移,生長和分化有關

3.組織液:由毛細血管動脈端形成,經毛細血管靜脈端和毛細淋巴管回流,利于物質交換

(三)細胞

1.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

1)形態:大,扁平多突

2)結構:

LM:胞質弱嗜堿性EM:RER豐富、Golgi發達

3)功能:形成纖維和基質

4)纖維細胞:靜止狀態的成纖維細胞

2.巨噬細胞(macrophage)

1)形態:圓或不規則形,有突起

2)結構:

LM:胞質豐富、嗜酸性;EM:含大量溶酶體、吞噬體、微絲和微管

3)功能:

①變形運動和趨化性②吞噬③參與免疫應答④分泌

4)來源:單核細胞

3.漿細胞(plasmacell)

1)形態:圓或卵圓形

2)結構:LM:核偏位,核染色質呈車輪狀,胞質嗜堿性;EM:RER豐富,Golgi發達

3)功能:分泌免疫球蛋白(抗體),參與體液免疫

4)來源:B淋巴細胞

4.肥大細胞(mastcell)

1)形態:圓或卵圓形

2)結構:嗜堿性顆粒(異染性,水溶性);

EM:顆粒有單位膜包被,呈板層狀或顆粒狀

3)顆粒內的介質

組織胺白三烯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肝素

4)功能:引起過敏反應

5.脂肪細胞(fatcell):充滿脂滴,核被擠向一側

6.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

三、致密結締組織(denseconnectivetissue)

膠原纖維為主,粗大、排列緊密;細胞種類和數量均少,纖維細胞多

四、脂肪組織(adiposetissue)

以脂肪細胞為主構成的組織

五、網狀組織(reticulartissue)

(-)由網狀細胞、網狀纖維和基質組成

(-)分布于造血器官、淋巴器管;構成血細胞和淋巴細胞發育的微環境

血液和血細胞的發生

一、概述

(一)血液組成

1.血漿(plasma)(55%):包括水(90%)、血漿蛋白(如白蛋白、纖維蛋白原)等

#血清(561■11111):血漿一纖維蛋白原

2.血細胞(45%)

(-)血細胞分類和正常值

1.紅細胞女350萬?500萬/U1

男400萬?550萬/nl

2.白細胞4,000-10,000/P1

C臃50%~70%

10.5%~3%

0-1%

碰6?f20%~30%

I3%~8%

3.血小板10萬?30萬/N1

二、紅細胞

1.結構特點:雙凹圓盤狀,無核無胞器,充滿血紅蛋白

(男12~15g/100ml,女10,5?13.5g/100ml)

2.功能:攜。2和C02

3.網織紅細胞

①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占0.5%?1%

②體積略大,用煌焦油藍染色顯有藍色的細網狀結構(核糖體)

三、白細胞

特點:球形,無色有核,較紅細胞大,能作變形運動

(-)中性粒細胞

1.結構:核分2?5葉,胞質充滿細小、均勻、紫紅色顆粒

2.功能: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

(二)嗜酸性粒細胞

1.結構:核常分兩葉,胞質充滿粗大、均勻、桔紅色顆粒

2.功能:變形運動趨化性;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減輕過敏反應(組胺酶)

(三)嗜堿性粒細胞

1.結構:核刎或S形胞詢妖小棒分布不均、獻色

2.功能:引起過敏反應(胞質成分和功能與肥大細胞類似)

(四)單核細胞

1.結構:做最尢核刑31朕倒緘馬雌核淺期桃

2.功能:變形運動趨化性和吞噬功能,能分化為巨噬細胞

(五)淋巴細胞

1.結構

小淋巴細胞:核常有凹陷、染色深,呈粗塊狀

大淋巴細胞:由小淋巴細胞經抗原刺激而母細胞化

2.分類

①T細胞:胸腺內分化發育,參與細胞免疫

②B細胞:骨髓內分化發育,參與體液免疫

③K細胞:有Fc受體,當抗體與靶細胞結合后,K細胞與抗體的Fc端結合,便能殺傷

靶細胞

④NK細胞:不需抗原刺激、不依賴抗體即能殺傷靶細跑

四、血小板

1.結構:由骨髓巨核細胞胞質脫落而成,有胞膜;分透明區和顆粒區

2.功能:止血和凝血

五、血細胞的發生

(-)造血器宮

胚胎期:血島、肝、脾、骨髓出生后:紅骨髓

(二)造血干細胞:來源于血島

造血干細胞(多能干細胞)一造血祖細胞(定向干細胞:紅系祖細胞,粒系祖細胞,淋巴細胞

系,巨核系祖細胞)

(三)血細胞發生的規律

1.血細胞發生過程

原始階段,幼稚階段(又分早、中、晚三期),成熟階段

2.形態變化規律

①胞體:大一小(巨核細胞由小變大)

②胞核:大一小(紅細胞核消失、粒細胞核分葉、巨核細胞核由小變大)

③胞質:少-多;嗜堿f筋^消失(除判翻郵杷細胞

④特殊結構(血紅蛋白、特殊顆粒):從無到有,并增多

⑤核/質比例:由>1至!]=1至VI

⑥分裂能力:有一無(除淋巴細胞)

軟骨和骨

一、軟骨(cartilage)

(一)一般結構

1.軟骨組織:由軟骨細胞和間質(纖維和基質)構成2.軟骨膜

(二)透明軟骨(hyalinecartilage)

1.結構

①間質:膠原纖維細,與基質折光率一致

②軟骨細胞(chondrocyte)

位于軟骨陷窩,陷窩周圍的間質稱軟骨囊,嗜堿性;細胞能合成纖維和基質,有分裂能力

(同源細胞群)

③軟骨膜:致密結締組織

外層:纖維多;內層:細胞多,血管多,含骨原細胞

2.軟骨的生長方式

外加生長內積生長

(三)彈性軟骨(elasticcartilage):間質以彈性纖維為主

(四)纖維軟骨(fibrocartilage):間質含大量膠原纖維束

二、骨

(一)一般結構

1.骨組織(osseoustissue):細胞和骨質構成2.骨膜3.骨髓

(二)骨組織的結構

1.骨質

①有機成分(骨干重的35%)膠原纖維(95%):平行排列;基質

②無機成分(骨干重的65%)羥磷灰石結晶(骨鹽),呈細針狀,是骨質堅硬的原因

#骨板:平行排列的膠原纖維,借骨基質粘合,并有鈣顓積形讖樽蟋結構

2.細胞

①骨原細胞:位于骨內膜和骨外膜內層;胞體小,梭形;胞質嗜堿性:能分裂分化為成骨

細胞

②成骨細胞(osteoblast):分布:骨組織表面形態:矮柱狀或橢圓形,有突起

結構:LM:核圓,核仁清楚;胞質嗜堿性,含豐富的AKP酶

EM:豐醐煙,毅懶礴Ml淮

功能:形成骨組織

#骨組織的形成過程:

成骨細胞f分泌纖維和基質一類骨質——?骨質骨組織

---------------?骨細胞

③骨細胞(osteocyte)

扁圓形多突,胞質弱嗜堿;胞體位于骨陷窩,突起位于骨小管內;突起間有縫隙連接

④破骨細胞(osteoclast)

分布:骨質吸收部位的凹陷處

形態:體積大

結構LM:多核,胞質嗜酸性

EM,皺褶緣(微絨毛)

線粒體

溶酶體

功能:釋放溶解底螃

(三)長骨的結構

1.骨松質(spongybone):由針狀或片狀的骨小梁構成多孔網架結構,網眼充滿紅骨髓

2.骨密質(compactbone)

①環骨板:分內、外環骨板(橫穿骨板的管道稱穿通管)

②骨單位(osteon):10?20層同心圓骨板構成,中間為中央管,內含毛細血管和神經

③間骨板:為老一代骨單位被吸收后殘余的不規則骨板

3.骨膜:有保護、營養和修復等功能

①骨外膜

外層:膠I翩倦臥蜃形解解維

內層:富含血管和細胞(包括骨原細跑)

②骨內膜:薄,襯于骨髓腔、中央管等內表面,有骨原細胞

4.骨髓:分紅骨髓(有造血功能)和黃骨髓

(四)骨的發生

1.膜內成骨(intramembranousossification)

1)概念:間充質一胚胎性結締組織一骨化中心一骨(如扁骨)

2)過程:

A.間充質細胞f骨原細胞一成骨細胞一類骨質一骨質(原始骨小梁構成的骨松質)

B.骨化中心周圍的間充質一骨膜

C.生長和改建由成骨和破骨兩個過程同時進行

2.軟骨內成骨(endochondralossification)

1)概念:間充質一透明軟骨雛形一骨組織(如長骨和不規則骨)

2)過程

A.軟骨周骨化:以螭成翻訪式形成骨領

B.軟骨內骨化

▼軟骨退化和初級骨化中心形成

軟骨細胞肥大,基質鈣化,細胞死亡;血管連同破骨細胞和骨原細胞侵入,形成原始骨髓

腔及原始骨小梁

▼骨髓腔的形成與骨的增長

破骨細胞吸收原始骨小梁,形成骨髓腔;骨干兩端的軟骨不斷生長,成骨過程向兩端推移,

使骨不斷增長;此時可分四區:

⑴軟骨儲備區⑵軟骨增殖區⑶軟骨鈣化區⑷成軀

肌肉組織(muscletissue)

一、概述

(一)組成

▽肌細胞:肌纖維(肌膜、肌質)▽結締組織

(二)分類: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二、三種肌纖維的光鏡結構

(一)骨骼肌

1.形態:長圓柱狀

2.結構:

▽多核,卵圓形,位居邊緣

▽有橫紋(肌原纖維、I帶、A帶、Z線、H帶、M線)

3.肌節(sarcomere)

▽相鄰兩Z線之間的一段肌原纖維

▽包括1/2I帶+A帶+1/2I帶

▽是骨骼肌纖維收縮和舒張的基本功能單位

(二)心肌

1.形態:分支短桿狀

2.結構:

▽常單核,長圓形,位居中央▽有橫紋(不明顯),有閏盤(intercalateddisc)

(三)平滑肌

1.形態:梭形

2.結構:

▽單核,長橢圓形,位居中央;▽無橫紋

三、三種肌纖維的超微結構

(一)骨骼肌

1.肌膜(sarcolemma)

▽凹入細胞內,形成橫小管(T小管);分支環繞每根肌原纖維

▽功能:窗倚觸傳港1M纖融部

2.肌質網(sarcoplasmicreticulum):即SER

▽縱小管(transversetubule)(L小管):位于橫小管間,縱向包繞每一根肌原纖維

終池(terminalcisternae):縱小管末端膨大,緊貼橫小管

▽三聯體(triad):一根橫小管和兩側的終池

▽功能:能濃縮、貯存和釋放Ca”(鈣泵、鈣螯合蛋白、鈣通道)

3.肌原纖維(myofibril)

(DEM:

mydilament):A帶,中間固線

細肌絲(thinmyofilament):一端固定于Z線,走行于粗肌絲間,終止于H帶

⑵分子結構

①粗肌絲:肌球蛋白(myosin),呈豆芽狀

‘頭部(橫橋):有ATP酶活性

.桿部

②細肌絲

▽肌動蛋白(actin):單體呈球形,有與肌球蛋白結合的位點;許多單體連接成串,形成兩股

螺旋鏈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由兩條多肽形成雙螺旋狀,位于肌動蛋白的雙螺旋溝內

▽肌原蛋白(troponin)

(TnT:固定于原肌球蛋白分子

1Tnl:抑制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結合

llnC:能與Ca”結合,使Tnl移位

4.骨骼肌的收縮機制:滑行學說

肌肉收縮時,肌絲長度不變,肌節縮短,H帶、I帶變薄,甚至消失,而A帶長度不變

(二)心肌纖維特點

⑴肌原纖維少,呈粗細不等的肌絲束

⑵橫小管粗,位于Z線水平

⑶肌質網稀疏,終池扁小,常形成二聯體

⑷閏盤位于Z線,橫向連接處有中間連接和橋粒,縱向連接處有縫隙連接

(三)平滑肌纖維特點

胞膜小凹,管泡狀肌質網,粗細肌絲,細胞骨架(密斑、密體、中間絲)

神經組織(nervetissue)

一、概述

▽組成

1.神經元:結構和功能單位;接受刺激、傳導沖動;可有內分泌功能

2.神經膠質:支持、營養、絕緣和防御功能

二、神經元(neuron)結構

(一)胞體:代謝和營養中心

1.細胞膜:單位膜,有離子通道和神經遞質的受體

2.核:大、圓、淺、核仁清楚、位居中央

3.核周質(perikaryon)

⑴尼氏體(Nisslbody)

①分布:核周質、樹突

②結構

LM:顆粒狀或斑塊狀(虎斑),嗜堿性

EM:平行排列的RER,游離核糖體

③功能:合成結構蛋白和分泌蛋白

⑵神經原纖維(neurofibril)

①結構

LM:嗜銀性

EM:由神經絲(neurofilament)和微管組成

②功能:維持細胞形態,參與物質運輸

⑶色素:常見脂褐素

(二)樹突(dendrite)

1.結構:一至多個;反復分支;結構與核周質相似;有樹突棘

2.功能:接受刺激、傳導沖動

(三)軸突(axon)

1.結構:僅一個(起始部稱軸丘,axonhillock):分支少,可有側支,末端分支多(軸突終末):

無尼氏體

2.功能:傳導沖動,將沖動傳遞給其他神經元或效應器

3.軸突運輸(axonaltransport)

①快速順向運輸(遞質小泡、獻麹漸儺胸

②慢速順向運輸(神經絲、微管等結構蛋白)

③快速逆向運輸(陳舊胞器、代謝產物及多泡體)

三、神經元分類

1.根據突起數目

①假單極神經元(pseudonipolarneuron)②雙極神經元(bipolarneuron)

③多極神經元(multipolarneuron)

2.根據功能

①感覺神經元(sensoryneuron)②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

③運動神經元(motorneuron)

3.根據軸突長短

①高爾基I型神經元(GolgitypeIneuron)②高爾基II型神經元(GolgitypeIIneuron)

4.根據遞質

①膽堿能神經元(cholinergicneuron)

②胺能神經元(aminergicneuron)

③肽能神經元(peptidergicneuron)

④氨基酸能神經元

5.此外,可根據胞體形態等進行分類

四、突觸(synapse)

(一)概念:神經元與神經元或與非神經元之間特化的連接結構

(二)突觸部位:

常見:軸一樹突、軸一體突

此外:軸一軸突觸、樹一樹突觸、體一樹突觸

(三)化學性突觸:以神經遞質為媒介,單向性

1?結構

LM:軸突終末呈球狀或扣狀膨大,附在另一神經元的胞體或樹突表面

EM:①突觸前成分(pusynapticelement):突觸前膜增厚;突觸小泡(含遞質)

②突觸間隙(synapticspace)

③突觸后成分(postsynapticelement):突觸后膜增厚,有遞質受體和離子導體

2.功能:傳遞神經沖動

▽過程:榴田崎I膜一礴瓶翻遞質一突蒯同隙一微觸后哪受體結合一后喇離子通透性

(四)電突觸:即縫隙連接;傳遞沖動以電沖動為媒介,雙向性

四、神經膠質(neuroglia)

(一)一般特點:數量多;HE染色僅顯示核;多突,但無軸、樹突之分;無尼氏體:有分裂

能力

(-)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

1.星形膠質細胞:大,星形,突起多(腳板)

①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突起細長,分支少,膠質絲多

②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突起粗短,分支多,膠質絲少

▽功能:支持、營養、絕緣、修復

2.少突膠質細胞:較小,梨形或橢圓形,突起少

▽功能:參與中樞神經系統髓鞘的形成

3.小膠質細胞:小,長橢圓性,兩或多個突起,分支多

▽功能:來源于血液單核細胞,有吞噬功能

4.室管膜細胞:單立或單柱,襯于腦室和中央管

▽功能:支持、保護

(三)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

1.神經膜細胞:參與周圍神經系統髓鞘的形成;誘導神經再生

2.衛星細胞(被囊細胞):營養、保護功能

五、神經纖維(nervefiber)

(一)組成:由軸突(或長樹突)和神經膠質組成

(二)有髓神經纖維(myelinatednervefiber)

1.組成:軸突、髓鞘(myelinsheath)和神經膜(neuroIemma)

2.髓鞘成分:髓磷脂和蛋白質

3.髓鞘結構

LM:HE染色時,髓磷脂溶解,蛋白質呈網狀;郎飛結(Raviernode)、結間體、髓鞘切跡;

EM:呈明暗相間的同心圓板層狀

4.髓鞘形成:由神經膜細胞的胞膜反復包卷軸突并融合而成

5.中樞神經系統的髓鞘由少突膠質細胞形成

6.沖動傳導:跳躍式傳導

(三)無髓神經纖維(unmyelinatednervefiber)

1.由軸突和神經膜細胞組成,一個神經膜細胞可包繞多條軸突

2.中樞神經系統的無髓神經纖維是裸露的

3.沖動傳導:連續性傳導

六、神經末梢(nerveending)

(一)概念:神經纖維的終末部分+周圍組織

1.感覺神經末梢(感受器)

⑴游離神經末梢(freenerveending):感受冷、熱、痛覺

⑵有被囊的感覺神經末梢

①觸覺小體(tactilecorpuscle):感受觸覺

②環層小體(lamellarcorpuscle):感受壓覺

③肌梭(musclespindle)(本網:感受骨骼肌的牽拉刺激

2.運動神經末梢

①軀體運動神經末梢(運動終板,motorendplate):又稱神經-肌突觸;支配骨骼肌收縮

②臟運動神經末梢:引起平滑肌、心肌收縮或腺體分泌

七、血腦屏障(blood-brainbarrier)結構

①毛細血管內皮(連續型,細胞間有緊密連接)

②基膜(完整)

③膠質膜(星形膠質細胞的腳扳)

八、神經組織的再生

1.胞體或近胞體的突起受損,引起細胞死亡;截斷點距胞體較遠,可再生

2.潰變:胞體腫脹,核偏位,尼氏體消失;遠端神經纖維和近斷口處的近端神經纖維髓鞘、

軸突崩解,并被巨噬細胞吞噬

3.再生

⑴周圍神經纖維的再生

①神經膜細胞在基膜管內增生,形成實心細胞索和細胞橋

②近端軸突長出的細支越過細胞橋進入基膜管,沿細胞索生長,與相應的組織重建聯系,

可恢復神經元的功能

⑵中樞神經纖維的再生:再生的軸突細支不易越過星形膠質細蹴成雌鹿魄痂環易麒

循環系統

一、概述

。組成

⑴心血管系統:心臟、撇、毛細血爵嚼脈

⑵淋巴管系統:毛細淋巴管、淋巴管、胸導量跖淋巴導管

二、毛細血管(capillary)

(一)管徑:6~8um

(-)結構

1.LM

▽內皮細胞(有細胞衣,帶負電荷)▽基膜▽結締組織(有周細胞)

2.EM(分類)

(1)連續毛細血管(continuouscapillary)

▽內皮細胞:含吞飲小泡▽細胞間隙:有細胞連接▽完整的基膜

⑵有孔毛細血管(fenestratedcapillary)

▽內皮細胞:有孔,可有隔膜▽細胞間隙:有細胞連接▽完整的基膜

⑶血竇(sinusoid)(竇狀毛細血管)

▽腔大、壁薄、不規則▽內皮細胞:有孔▽細胞間隙大▽基膜:連續,或不完整,

或缺如

(三)毛細血管和物質交換

▽表面積大、壁薄▽吞飲小泡、內皮孔、間隙大、基膜不完整或缺如

三、動脈

(一)中動脈(肌性動脈)

1.內膜(tunicaintima)

▽內皮▽內皮下層▽內彈性膜:彈性蛋白

2.中膜(tunicamedia)

▽厚,由10~40層平滑肌纖維組成▽肌纖維間少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由平滑肌纖維

產生

3.夕卜膜(tunicaadventitia)

▽外彈性膜:由彈性纖維交織而成▽疏松結締組織

(二)大動脈(彈性動脈)結構特點

1.內皮下層較厚

2.中膜厚,以彈性膜為主

3.三層分界不清

(三)小動脈和微動脈

1.小動脈(肌性動脈)

▽內彈性膜明顯▽中膜平滑肌3~9層

2.微動脈(arteriole)

▽無內外彈性膜▽中膜1?2層平滑肌

四、靜脈的結構特點

1.腔大、壁薄、腔不規則

2.內、外彈性膜不明顯,三層分界不清

3.中膜平滑肌少,排列稀疏

4.外膜比中膜厚,含縱行平滑肌束

5.有靜脈瓣(valveofvein)

五、心臟

(-)結構

1.心內膜

▽內皮▽內皮下層▽心內膜下層:含心臟傳導系的分支

2.心肌膜:厚,主要由心肌纖維構成

3.心外膜:為心包膜臟層

▽結締組織:含脂肪細胞▽間皮

(-)心瓣膜

▽包括房室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兩面為內皮,中央為結締組織

(二)心臟特殊傳導系統

1.組成: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房室束的左右分支、終末支

2.特殊心肌纖維分型

⑴起博細胞:多分布在竇房結和房室結,是興奮的起搏點

⑵移行細胞:連于起搏細胞和束細胞間

⑶束細胞(蒲肯野纖維):構成房室束及其分支

皮膚

一、皮膚的組成

1.表皮:角化的復扁:角質形成細胞非角蛋白形成細胞

2.真皮:致密結締組織

3.附屬器:毛發、皮脂腺、汗腺

二、表皮(epidermis)

㈠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

1.分層

⑴基底層:含游離核糖體、角蛋白絲(張力絲)

⑵棘層:有艘用粒,含角蛋白綠(張力原纖維),膜瓶S

⑶顆粒層:核與胞器退化,膜被顆粒增多,出現透明角質顆粒

⑷透明層:核與胞器消失,含透明角質

⑸角質層:扁平,無核無胞器,充滿角蛋白

2.角化過程:

⑴角蛋白絲增多,并與蛋白質形成透明角質顆粒,后者增多并融合,形成角蛋白

⑵膜被顆粒出現并增多,向細胞間隙釋放糖脂類物質,促進角化

㈡非角蛋白形成細胞

1.黑素細胞(melanocyte)

⑴分布;基底層細胞間

⑵形態:胞體圓形,有多個細長突起

⑶結構:RER,高爾基復合體,黑素體(含酪氨酸酶、多巴氧化酶),黑素顆粒

⑷功能:生成黑色素

2.郎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cell)

⑴分布:棘細胞間

⑵形態:胞體圓形,有樹枝狀突起

⑶結構:高爾基復合體發達,溶酶體多,具網球拍形顆粒

⑷功能:參與免疫應答

3.梅克爾細胞(Meirkelcell)

⑴分布:基底層細胞間

⑵形態:卵圓形,有短指狀突起

⑶結構:基部有分泌顆粒,與感覺神經末梢緊貼,類似突觸

⑷功能:為感覺細胞,感受觸覺

三、真皮(dermis)

(-)乳頭層:疏松結締組織,真皮乳頭內可有觸覺小體和游離神經末梢

㈡網狀層:致密結縮組織,可有環層小體

四、皮下組織(hypodermis):▽疏松結締組織,含較多的脂肪組織

五、附屬器

1.毛發

▽毛干▽毛根:毛露耕(毛母周生]4),君峽▽立毛肌

2.皮脂腺(sebaceousgland):分支泡狀腺

3.汗腺(sweatgland):單曲管狀腺

⑴分泌部:①單層錐體形細胞②肌上皮細胞③基膜

⑵導管:雙層立方形細胞

免疫系統(immunesystem)

一、概述

1.組成

⑴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結、脾和扁桃體)

⑵淋巴組織(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等處)

⑶淋巴細胞(血液、淋巴液和全身各處)

⑷巨噬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2.功能:①清除入侵機體的抗原性異物②清除表面抗原改變的自身細胞

二、淋巴組織(lymphoidtissue)

1.結構

▽網狀組織構成支架,網眼內充滿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和樹突細胞等

2.形式

⑴彌散淋巴組織(diffuselymphoidtissue)

T或B細胞為主;有毛細血管后微靜脈

⑵淋巴小結(lymphoidnodule)

B細胞為主

三、淋巴器官

㈠分類

分類組成發生淋巴細胞增殖功能

中樞胸腺、骨髓早(出生前發激素調節淋巴細胞早

淋育)期

巴器分化的場所

周圍淋巴結、晚(出生后數抗原刺激免疫應答的

淋脾、月)場所

巴器扁桃體

㈡胸腺(thymus)

1.結構

⑴被膜一小葉間隔

(2)皮質(cortex)

①胸腺上皮細胞:分泌胸腺激素,誘導淋巴細胞分裂分化

②胸腺細胞(淋巴細胞):密集

③巨噬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I

(3)髓質(medulla)

①胸腺上皮細胞

②胸腺細胞:較少

③巨噬細胞

④胸腺小體(thymiccorpuscle)

由扁平胸腺上皮細胞同心圓包繞而成

2.血液供應

胸腺小動脈一微動脈一皮質毛細血管f毛細血管后微靜脈一塵靜脈

(皮艇房交界處)、1質毛細血管------1

#毛細血管后微靜脈:是胸腺淋巴細胞進入血流的通道

3.血一胸腺屏障(blood-thymusbarrier)

⑴組成

①連續毛細血管內皮

②完整的內皮基膜

③血管周隙含巨噬細胞

④完整的胸腺上皮細胞基膜

⑤連續的胸腺上皮細胞或其突起

⑵功能:阻擋血液內抗原物質進入胸腺實質

4.胸腺功能

⑴產生胸腺激素(胸腺素、胸腺生成素等)

⑵培育T細胞

㈡淋巴結(lymphnode)

1.分布:位于淋巴循環的通路上

2.結構

⑴被膜-小梁:▽突面:有輸入淋巴管▽凹面:為門部,有輸出淋巴管、血管和神經

⑵皮質

①淺層皮質:淋巴小結;B細胞為主

②深層皮質(副皮質):彌散淋巴組織,T細胞為主(胸腺依賴區)

#含毛細血管后微靜脈,是血液淋巴細胞進入淋巴結的重要通道

③皮質淋巴竇(corticallymphaticsinus):包括被膜下竇和小梁周竇

▽結構:竇壁襯有內皮,基膜不完整;竇腔有網狀細胞支撐,網眼內有許多巨噬細胞

和淋巴細胞

▽功能:濾過淋巴液的場所

⑶髓質

①髓索:索條狀淋巴組織,B細胞為主

②髓竇(medullarysinus):結構同皮竇,但巨噬細胞多,濾過作用強

3.淋巴通路

輸入淋巴管一被膜下竇一小梁周竇f髓竇一輸出淋巴管

4.淋巴細胞再循環

⑴概念

▽淋巴細胞離開淋巴結(或淋巴組織),進入淋巴管和血循環,周游全身,又可經毛

細血管后微靜脈進入淋巴結(或淋巴組織)。淋巴細胞如此周而復始的現象,稱之。

▽參加再循環的以記憶T細胞為主,少量記憶B淋巴細胞。

⑵意義

①增加淋巴細胞接觸抗原的機會

②傳遞免疫信息,擴大免疫效應

5.淋巴結功能

⑴濾過淋巴液

⑵產生免疫應答

①體液免疫時,淋巴小結增多增大,髓索內漿細胞增多

②細胞免疫時,深層皮質區明顯擴大,效應T細胞增多

㈢脾(spleen)

1.分布:位于血循環通路上

2.結構

⑴被膜:覆有間皮;深入實質形成小楔

⑵白髓(whitepulp)

A.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lymphaticsheath)(含中央動脈)

彌散淋巴組織,T細胞為主(胸腺依賴區)

B.淋巴小結:B細胞為主

⑶紅髓(redpulp)

①脾索(spleniccord):富含血細胞的索狀淋巴組織,B細胞為主

②脾竇(splenicsinusoid):內皮桿狀,間隙大;基膜不完整,外有網狀纖維包繞

⑷邊緣區(marginalzone)

▽由淋巴組織和邊緣竇組成

▽淋巴細胞可經該區遷入白髓或紅髓

▽該區巨噬細胞多,是捕獲、識別抗原和誘發免疫應答的重要部位

3.血液通路??邊緣竇-----------

脾動脈一小梁動脈一中央動脈一筆毛動脈f脾索一脾竇一髓靜脈一小梁靜脈一脾

4.脾的功能

⑴濾血

⑵免疫

①體液免疫時,白髓內淋巴小結增多增大,髓索內漿細胞增多

②細胞免疫時,白髓的動脈周圍淋巴鞘增厚

⑶造血:胚胎早期能造全血細胞,出生仍有少量造血干細胞

⑷儲血

㈣扁桃體(tonsil)

1.結構

⑴粘膜:①上皮:復扁,形成隱窩②固有層:富含淋巴組織

⑵被膜

四、單核吞噬細胞系統(mononuclearphagocytesystem)

1.起源和組成和分布

骨髓血液組織和器官

巨噬細胞(結締組織)

幼單核細胞單核細胞破骨細胞(骨組織)

小膠質細胞(神經組織)

郎格漢斯細胞(皮膚)

柯否細胞(肝)

塵細胞(肺)

2.功能:

⑴噬⑵參與免疫應答⑶分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

內分泌系統

一、概述

(-)組成

1.內分泌腺:甲狀腺、腎上腺、甲狀旁腺等

2.內分泌細胞:APUD細胞和神經內分泌細胞構成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

㈡結構特征

1.無導管

2.細胞排列成索、團或濾泡狀

3.豐富的毛細血管

4.分泌物稱激素,作用于靶細胞的相應受體

㈢腺細胞分類

1.分泌含氮激素的細胞:

▽含RER、高爾基復合體、膜被分泌顆粒

2.分泌類固醇激素的細胞:

▽豐富的SER、管狀崎線粒體、脂滴

二、垂體

㈠垂體分部

/遠側部(前葉)

'腺垂體J結節部

?[中間部]后葉

神經垂體「神經部J

1漏斗正中隆起漏斗柄

㈡S^ffedenohypo的國綿然其切出瞬拱

1.遠側部(parsdistalis)

⑴嗜酸性細胞(acidophil)

①生長激素細胞(somatotroph):分泌STH

②催乳激素細胞(mammotroph):分泌PRL

⑵嗜堿性細胞(basophil)

①促甲狀瞬螺細胞(thyrotroph):淄TSH

②促性腺激素細胞(gonadotroph):分泌FSH、LH

(又稱間質細胞刺激素ICSH,)

③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corticitroph):分泌ACTH和LPH

⑶嫌色細胞(chromophobecell)

2.中間部(parsintermedia)

▽濾泡;嫌色細胞;嗜堿性細胞(為黑素細胞刺激素細胞,分泌MSH)

3.結輜fiparetuberalis):含毛細1峭和璐靜脈

4.與下丘腦的關系

(1)血管分布

香體2動際狗麻賓

1t

初他名的金管網—密體D徽,箭嘛一》■法依名佝金智網

(垂體門脈系統,hypophysealportalsystem)

⑵關系

①下丘腦促垂體區(弓狀核等)的小神經內分泌細胞(parvocelhilar

neuroendocrinecell)分泌的釋放激素(RH)和釋放抑制激素(RIH),經垂體

門脈系統到達遠側部,調節相應的腺細胞的分泌活動

②腺細胞產生的各種激素可反饋影響小神經內分泌細胞的分泌活動

㈢未^^f^neurohypophysis)蜴領與T丘腦^

1.結構

①無髓神經纖維(由視上核和室旁核的大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軸突構成)

②垂體細胞(pituicyte)

③赫令體(Herringbody)

④毛細血管

2.與下丘腦的關系:

▽視上核和室旁核(大神經內分泌細胞構成,magnocellularcell)是合成激素(催產素

和血管加壓素)的部位,而神經垂體是儲存和釋放激素的場所

三、甲狀腺

㈠一般結構

1.濾泡(follicle)

壁:濾泡上皮細胞、濾泡旁細胞

腔:膠質

2.濾泡間結締組織

㈡濾泡上皮細胞(follicularepithelialcell)

1-結構

LM:單立,嗜堿性,含過氧化物酶

EM:RER和高爾基復合體,溶酶體,頂部胞質含分泌顆粒和膠質小泡

2.功能:合成和分泌甲狀腺素(T4;T3,少、活性強;)

3.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過程

⑴甲狀腺球蛋白的合成、貯存

⑵甲狀腺球蛋白的碘化

⑶碘化甲狀腺球蛋白的重吸收、分解和釋放

㈢濾泡旁細胞(parafollicularcell)

1.結構:▽大,卵圓形,著色淺,有分泌顆粒(嗜銀性或嗜倍性)

2.功能

⑴分泌降鈣素:增強成醐胞的活性降低1血鈣

⑵分泌生長抑素,經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抑制甲狀腺激素和降鈣素的分泌

四、甲狀旁腺

(-)主細胞(chiefcell)

1.結構:具分泌含氮激素細胞的超微結構

功能:斕利螃瞬螺繼強嵋細夠性懶瞬嘴小管殿鈣,使喇高

㈡嗜酸性細胞(oxyphiliccell):▽充滿嗜酸性顆粒(EM為線粒體)

五、腎上腺

㈠皮質

1.球狀帶(zonaglomerulosa):分泌鹽皮質激素,如醛固酮(吸鈉排鉀)

2.束狀帶(zonafasciculate):分泌糖皮質激素,如皮質醇和皮質酮(促進糖異生)

3.網狀帶(zonareticularis):分泌雄激素及少量糖皮質激素

*上述三區的細胞均有分泌類固醇激素細胞的超微結構特點,以束狀帶最典型。

㈡髓質

1.髓質細胞(嗜銘細胞,chromaffincell):

▽體積大,嗜堿性▽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2.交感神經節細胞:與髓質細胞相突觸

3.中央靜脈

六、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

㈠生化特征:能攝取胺或胺前體,并使其脫竣、轉變成為胺類或肽類激素

㈡組成:APUD細胞(攝取胺前體脫竣細胞,amineprecursoranddecarboxlationcell)和神

經內分泌細胞

㈢結構特點:膜被分泌顆粒,顆粒具嗜銀性或嗜錦性

㈢分布

1.中樞部分:下丘腦神經內分泌細胞、腺垂體細胞和松果體細胞

2.周圍部分:胃腸道內分泌細胞、胰島細胞、甲狀腺濾泡旁細胞、甲狀腺主細胞、腎

上腺髓質細胞等

消化管

一、概述

㈠組成

消化系統消化管消化腺

㈡功能:消化、吸收、排泄

二、消化管的一般結構

㈠粘膜(tunicamucosa)

1.上皮兩端:復扁

其余:單柱

2.固有層(laminapropria):含小消(撕儆腺、胃腺等

3.粘膜肌層(muscularismucosa):內環外縱平滑肌

㈡粘膜下層(submucosa)

▽小消化腺(食管腺、十二指腸腺)

▽粘膜下神經叢:木蟀元+福爵圖維

▽皺嬖:粘膜+部分粘膜下層(環行、縱行、不規則)

㈢肌層(tunicamuscularis)

▽內環外縱兩層兩端:骨骼肌

其余:平滑肌

▽肌間神經叢:與粘膜下神經叢相似

㈣外膜(adventitia)

兩端:纖維膜(fibrosa)

其余:漿膜(serosa)

三、食管

<-)結構特點:有縱行皺裳

1.粘膜

復扁上皮

固有層:含食管賁門腺(粘液腺)

粘膜肌層:為一層縱走平滑肌

2.粘膜下層:含食管腺(粘液腺)

3.肌層:內環外縱兩層

上端:骨骼肌

中端:骨骼肌和平滑肌

下端:平滑肌

4.外膜:纖維膜

四、胃

(")粘膜

1.單柱上皮(表面粘液細胞)

▽胃小凹(gastricpit)

▽頂部胞質透亮(PAS陽性顆粒不宜著色)

▽屏障作用:粘液膜;緊密連接

2.固有層:含胃腺

(1)胃底腺(gastricgland)

①壁細胞(parietalcell)(泌酸細胞)

▽形態:胞體大,圓或錐體形

▽結構:LM:胞質強嗜酸性;

EM:細胞內分泌小管;

微絨毛:

微管泡系統(小管、小泡)

大量線粒體

▽功能

A.分泌鹽酸

▽分泌過程;

碳酸而造

C02+H20-?H2co3fHe(V+H+

Cl-+H+fHC1

B.分泌內因子:內因子-VitBiz復合物,被回腸吸收

C.組胺

②主細胞(chiefcell)(胃酶細胞)

▽形態:柱狀

▽結構LM:基部胞質嗜堿性

EM:表面有微絨毛

基部有大量RER

核上方Golgi發

頂部充滿酶原顆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③頸粘液細胞

▽充滿粘原顆粒,分泌酸性糖蛋白

④未分化細胞

▽分裂分化為粘膜上皮細胞和胃腺的各種細胞

⑤內分泌細胞(后述)

⑵賁門腺(cardiacgland)

▽粘液腺,以粘液性細胞為主

⑶幽門腺(pyloricgland)

▽胃小凹深,腺短而彎曲

▽粘液腺,以粘液性細胞為主

3.粘膜肌層

㈡其他各層結構特征

1.粘膜下層2.肌層厚,分內斜、中環、外縱三層平滑肌3.漿膜

五、小腸

㈠粘膜

1.擴大表面積的結構:環行皺裳、絨毛、微絨毛

2.絨毛(villus)

(1)單柱上皮

①吸收細胞:

f細胞連接

1微絨毛[細胞衣:含磷酸酶、淀粉酶、雙糖酶及氨基肽酶

[受體:如回腸內因子受體

②杯狀細胞

③內分泌細胞

(2)固有層

①中央乳糜管(centrallacteal):為毛細淋巴;利于乳糜粒進入

②有孔毛細血管:利于氨基酸、單糖吸收

3.腸腺

⑴潘氏細胞(panecthcell)

▽結構LM:螂含嗜酸性顆粒基部嗜堿性

EM;RER、勵遵治體酶原顆粒

▽功能:分泌溶菌酶、防御素和鋅

⑵末分化細胞⑶吸收細胞⑷杯狀細胞⑸內分泌細胞

㈡其他各層結構特征

1.粘膜下層

⑴十二指腸:有十二指腸腺,為粘液性腺

⑵回腸:有集合淋巴小結

2.肌層:內環外縱平滑肌

3.漿膜

六、大腸(結腸、直腸)結構特征

1.有半月形皺裳

2.無絨毛

3.腸腺多、杯狀細胞多(無潘氏細胞)

4.有結腸帶

七、闌尾結構特征

1.腔小、壁薄、不規則

2.腸腺短小,杯狀細胞少

3.淋巴組織豐富

4.粘膜肌層不完整

八、腸相關淋巴組織

(-)概念:湖搦腳9僦喻晚稱誦轆歌嗨縱孤翊巴J綺嘀淋E叼曾

㈡M細胞(微皺褶細胞)

▽分布:集合淋巴小結表面上皮細胞間

▽結構

?表面有微皺褶和短小的微絨毛

?胞質少,成簿膜狀;含大量吞飲小泡

?中央小室內含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

▽功能:攝取抗原,轉運給小室內淋四胞,以引起消化道粘膜局部免疫反應

▽消化道粘膜的免疫功能

淋巴細胞接受抗原信息f增殖分化成漿細胞一分泌IgA一兩分子IgA與吸收細胞產

生的分泌片結合-SIgA

九、胃腸道內分泌細胞

1.概念:散布在胃腸道上皮和腺體內的分泌肽類激素的細胞(屬DNES細胞)

2.結構特征:基部有分泌顆粒,顆粒具嗜倍性或嗜銀性

3.分類:開放型和閉合型

4.作用方式:①內分泌⑦神經遞質②旁分泌

十、舌

(-)粘膜

1.舌底:薄、光滑

2.舌背:厚、粗糙,有舌乳頭

⑴絲狀乳頭

⑵菌狀乳頭

⑶輪廓乳頭

3.肌層:骨骼肌

㈡味蕾

1.分布:輪廓乳頭和菌狀乳頭等處的上皮內

2.形態:卵圓形,著色淺

3.細胞組成:味細胞,支持細胞,基細胞

4.功能:感受味覺

消化腺

一、概述

▽組成

①消化管壁內的:食管腺、胃腺、腸腺

②消化管壁外的:大唾液腺、胰腺、肝

二、大唾液腺

㈠一般結構

1.腺泡(acinus)

⑴結構:單立或錐體形;肌上皮細胞;基膜

(2)分類

①漿液性腺泡(sennisacinus):▽胞質著色深▽核圓、偏于基部▽分泌物稀薄,

含淀粉酶

②粘液性腺泡(mucousacinus)

▽胞質淺藍色▽核扁圓、位于基部▽分泌物粘稠,含粘蛋白

③混合性腺泡(mixedacinus)

▽由兩種腺細胞共同構成▽常見半月

2.導管

⑴管:單扁或矮立方

⑵狀管:單柱,胞質嗜酸性;有基底縱紋(質膜內褶)⑶小葉間導管:假復柱

⑷總導管:復扁

㈡三大唾液腺區另I

腮腺頜下腺舌下腺

腺泡漿液性腺混合性腺;漿液性腺混合性腺;粘液性和混

泡為主合性腺泡為主

導管閏管長,紋狀管短閏管短,紋狀管長無閏管,紋狀管不明顯

分泌物淀粉酶多,粘液少淀粉酶少,粘液多粘液為主

三、胰腺(pancreas)

(-)外分泌部

1.腺泡

⑴由漿液性腺細胞構成

⑵無肌上皮細胞

(3)泡心細胞(centroacinarcell)

2.導管

⑴閏管長(閏管和泡心細胞能分泌水和電解質)⑵無紋狀管

㈡內分泌部(胰島,pancreaticislet)

體積數量分布功能

A細胞大20%周邊高血糖素

B細胞小75%中央胰島素

D細胞5%A、B細胞間生長抑素

PP細胞胰多肽

D1細胞G血管活性多肽胃泌

細胞素

四、肝

㈠肝小葉(hepaticlobule):肝的結構單位

▽LM:由中央靜脈、肝板(肝索)、肝血竇構成

1-肝細胞(hepatocyte)

▽形態:大、多邊形

▽結構

LM:質嗜酸性,可有雙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