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競賽題庫參考-答案_第1頁
中醫經典競賽題庫參考-答案_第2頁
中醫經典競賽題庫參考-答案_第3頁
中醫經典競賽題庫參考-答案_第4頁
中醫經典競賽題庫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附件二:

重慶市中醫院2016年度中醫經典競賽題

庫____

一、單選題

第一部分《黃帝內經》:

)A1、被歷代醫家尊之為“醫家之宗”的著作是(A《黃帝內經》B《難經》C

《傷寒雜病論》D《神農本草經》

2、《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是(D)

A戰國B東漢C西漢D戰國至秦漢

3、現存最早的研究《內經》的著作是(D)

A《素問訓解》B《黃帝內經素問》C《類經》D《黃帝內經太素》

4、現存全部分類注釋《內經》最完整的書是(D)

A《內經知要》B《黃帝內經素問》C《黃帝內經太素》D《類經》

5、《黃帝內經》中體現出了中醫學的生命觀是(C)

A心身統一B動靜統一C形神合一D五臟統一

6、《黃帝內經》中所認識的生命規律是(D)

A心身統一,形神一體B動靜統一,法于陰陽

C形神合一,五臟一體D天人合一,五臟一體

7、氣一元論,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又稱(B)

A精氣論B元氣論C黃之學D形氣論

8、《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而特藏之。”此處“主水”是指(B)

主天癸CB主藏精的功能主骨D主水液代謝A

C)”《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為思想無雜念,則“嗜欲K能勞其(9、D耳目

BA口心C)B“夜臥早起,無厭于FT的養生方法適應于(、10.

A春三月B夏三月C秋三月D冬三月

11、據《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發陳”描述的是哪一季節的物候規律(A)

A春B夏C秋D冬

12、據《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節的物候規律(C)

A春B夏C秋D冬

13、《靈樞?天年》篇認為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D)

A好趨B好步C好轉D好走

14、《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陰陽之性是(C)

A陽生陰長B陽殺陰藏C陰靜陽躁D陽化氣,陰成形

15、《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認為藥食中氣厚者為(B)

A陽中之陰B陽中之陽C陰中之陰D陰中之陽

16、《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認為藥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B)

A通B泄C發熱I)發泄

17、《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先痛而后腫者”是由于(D)

A寒傷形B熱傷氣C形傷氣D氣傷形

18、《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先腫而后痛者”是由于(C)

A寒傷形B熱傷氣C形傷氣D氣傷形

19、《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D)

A病因B病機C正氣D陰陽

20-.《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清氣在下,則生饗泄”的機理是(B)

A胃氣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陽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陽衰不能運化水谷D腎陽衰不能溫運脾土

21、《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味歸形,形歸氣",其中"氣”是指(C)

A水谷之精氣B天地之精氣C真元之氣D藥食之氣

22、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夏傷于暑”,到秋引起的病變是(C)

A溫病B瓶泄C孩瘧D咳嗽

)A,到春引起的病變是(“冬傷于寒”、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23.

A溫病B維泄C疹瘧D咳嗽

24、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秋傷于濕”,到冬引起的病變是(D)

A溫病B笊泄C疲瘧D咳嗽

25、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春傷于風”,到復引起的病變是(B)

A溫病B維泄C疹瘧I)咳嗽

26、《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清陽出上竅”,“清陽”是指(B)

A糟粕B使上竅發揮各種功能的精微物質C飲食比生的精氣D津液

27、《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清陽發何理”,“清陽”是指(D)

A糟粕B使上竅發揮各種功能的精微物質C飲食比生的精氣D衛氣

28、《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濁陰走五臟”,“濁陰”是指(D)

A一便等污穢之物B使上訪發揮各種功能的精微物質

C飲食化生的精氣D精血津液

29、《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陽的征兆”是(C)

A上下B左右C水火D血氣

30、《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腹滿,死”的機理是(B)

A陰陽離決B脾氣內絕C邪氣壅盛D陰陽竭絕

31、《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谷氣通于(C)

A肝B心C牌D肺

32、《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經文中“之”是指(D)

A陰陽五行B臟腑句血C養生規律D七損八益

33、《素間?陰陽離合論》E:“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這句經文

說明了(D)

A陰陽的統一性B陰陽的對立性C陰陽的運動性D陰陽的可分性

34、《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傷氣”的病因是(B)

A寒暑B喜怒C濕邪D燥邪

35、《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傷形”的病因是(A)

恐D悲C喜怒B寒暑A.

36、《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C)

A謀慮出焉B伎巧出焉C神明出焉D喜樂出焉

37、《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氣化則能出矣”的“氣化”主要由何臟腑施行(D)

A三焦B脾C肝D腎

38、《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膻中指的是(B)

A虛里B心包絡C穴位D氣海

39、《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應該解釋為(B)

D化生營氣B分清泌濁C化生水谷精氣對水谷消化吸收AB)40、《素問?六節藏

象論》提出人體以五臟為本,其中仔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C陽氣之本D陡精之

木八BA)4K《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出心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是(主面之華

色主思維活動C主推動血在脈中運行DA生命的根本B)42、《素問?六節藏象論》

所論的五臟的“其華”中,腎其華在(D

發筋D毛AB骨C)、《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論的五臟的“其

充”中,肺其充在(B43筋D血毛AB皮C《素問?六節藏

象論》認為肺通于(A)44、D春氣秋氣AB夏氣C冬氣A)

45、據《素問?五藏別論》五藏的功能是(C傳化物而不藏D實而不能滿瀉而不藏

A藏精氣而不瀉也B)46、據《素問?五藏別論》六腑的功能是(C

D滿而不能實A藏精氣而不瀉也B瀉而不藏C傳化物而不藏B)、據《素

問?五藏別論》47,傳化之府中不包含(C腸D胃BA二焦膽,為

“五藏使”的是(D)48、據《素問?五藏別論》D魄門CBA

脈腦粉)B,水谷入口,則(、據《素問?五藏別論》49.

A腸實而胃虛B胃實而腸虛C腸胃俱實D腸胃俱虛

50、據《素問?太陰陽明論》,傷陽的邪氣為(C)

A飲食不節B起居不時C賊風虛邪D情志不節

51、據《素問?太陰陽明論》,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病(B)

A泄瀉B四肢不用C水腫D饑不受食

52、《素問?太陰陽明論》認為“傷于風者”(B)

A下先受之B上先受之C臟先受之D腑允受之

53、《素問?五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A)”

A視B步C握D攝

54、《素問?五臧生成》曰:“指受血而能(C)”

A視B步C握I)攝

55、《靈樞?脈度》指出肺和則(B)

A呼吸微徐B鼻能知香臭C口能知五谷D通調水道

56、據《靈樞?脈度》,五臟不和則(A)

A七竅不通B留為癰C耳不聞五音D舌不知五味

57、據《靈樞?脈度》,六腑不和則(B)

A七竅不通B留為癰C耳不聞五音D舌不知五味

58、據《靈樞?邪客》所述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是(A)

A心B肝C脾D肺

59、據《靈樞?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謂之(B)

A意B心C志D思

60、據《靈樞?本神》篇所述,因思而遠慕謂之(D)

A意B心C志D慮

61、據《靈樞?本神》篇所述,神傷的癥狀是(A)

A恐懼自失,破月困脫肉,毛悴色天Bf免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天

C狂妄不精,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天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天

)D、據《靈樞?本神》篇所述,魄傷的癥狀是(62.

A恐懼自失,破月困脫肉,毛悴色夭B情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天D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天

63、《靈樞?木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D)

A志B魄C神D魂

64、《靈樞?本神》篇指出,心藏脈,脈舍(C)

A志B魄C神D意

65、《靈樞?本神》篇指出,肺藏氣,氣舍(B)

A志B魄C神D意

66、《靈樞?本神》篇指出,腎藏精,精舍(A)

A志B魄C神D意

67、據《靈樞?本神》篇所述,心氣虛的癥狀是(D)

A恐B四肢不用C腹脹經3叟不利D悲

68、據《靈樞?本神》篇所述,肺氣虛的癥狀是(C)

A恐B四肢不用C鼻塞不利D怒

69、據《靈樞?本神》篇所述,脾氣實的癥狀是(C)

A恐B四肢不用,五臟不安C腹脹,經漫不利D悲

70、據《靈樞?本神》篇所述,肝氣實的癥狀是(B)

A恐B怒C笑不休D腹脹,經波不利悲

71、《靈樞-營衛生會》中“太陰主內,太陽主外”之“內外”是指(A)

八營氣與衛氣B體內與體表C白天與晚上D氣與血

72、《靈樞-營衛生會》中“血者,神氣也”的含義(B)

A神氣是血產生的物質基礎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

C血就是神氣D血受神氣支配

73、《靈樞?營衛生會》指出,營衛五十而復大會的部位在(D)

A足少陰腎經B足陽明胃經C足太陽膀胱經D手太陰肺經

74、《靈樞-營衛生會》篇認為營衛之氣在體內一晝夜各運行(D)

五十度D四十五度C三十五度B二十五度A.

75、《靈樞-營衛生會》篇認為夜半后為(A)

A陰衰B陰隴C陽衰D陽隴

76、《靈樞-營衛生會》篇認為H西為(C)

A陰衰B陰隴C陽衰D陽隴

77、《靈樞?營衛生會》篇指出,血與營衛之氣(B)

A同名異類B異名同類C異名異類D同名同類

78、根據《靈樞?決氣》篇.“常先身生是謂精”的“精”指的是(A)

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水谷之精D天地之精氣

79、根據《靈樞?決氣》篇,不屬于“液”的功能的是(B)

A淖澤注于骨B熏膚、充身、澤毛C骨屬屈伸D泄澤補益腦髓

80、《靈樞?決氣》篇認為“骨屬屈伸不利、色天、腦髓消,脛疲,耳數鳴”屬于(C)

A津脫B精脫C液脫D血脫

81、根據《靈樞?決氣》,精脫者的表現是(B)

A目不明B耳聾C媵理開、汗大泄

D骨屬屈伸不利,色天,腦悌消,脛痰,耳數鳴

82、“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出自(D)

A《素問?上古天真論》B《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C《靈樞?邪客》D《靈樞?本藏》

83、根據《靈樞?邪客》“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指的是(A)

A宗氣B營氣C衛氣D中氣

84、據《靈樞?本藏》具有“溫分肉,充皮膚,肥媵理,司關合”作用的是(A)

A衛氣B營氣C仔氣D志意

85、《靈樞?百病始生》篇認為“兩虛相得”的“兩虎”是指(B)

A自然界氣候正常和人體正氣充實B虛邪之風和人體正氣虛弱

C氣候異常和人體正氣充實D、氣候正常和人體王氣虛弱

86、據《靈樞?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的觀點,“清濕”所傷的部位是(B)

經脈D五臟C下部B上部A.

87、《靈樞?百病始生》篇認為虛邪傳于輸脈時,其癥狀表現為(D)

A膚痛惡寒B肌痛時作C灑淅喜驚D肢節痛,腰脊乃強

88、《靈樞?百病始生》篇認為積著于腸胃之募原,其癥狀表現為(A)

饑則積不見DB饑餓則安C飽則積見A飽食則安,饑則痛

89、《靈樞?百病始生》篇認為虛邪傳含于腸胃,多寒則(C)

便濾出麋DC腸鳴饗泄賁響腹脹B腹部疼痛A、據《靈樞?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氣,

所傷異類”的觀點,90“喜怒不節”所傷的部位是(C)

A上部B下部C五臟D經脈

91、據《素問?生氣通天論》,“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是由于(B)

A寒邪外束B暑熱蒸蒸C濕邪困表D風邪襲表

92、據《索問-生氣通天論》,“開闔不得,寒氣從之"則生(B)

A癰腫B大僂C座痹D痿

93、據《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強力”則傷(D)

A肝B心C脾D腎

94、據《素問?生氣通天論》,人體陰陽平衡的關鍵是(A)

A陽氣固密于外B陰精充足C精神清靜D陰氣固守于內

95、據《素問-生氣通天論》,對陰平陽秘的解釋是(D)

A陰氣守持于內,陽氣運使于外B陰氣充足,陽氣壯盛

C陰陽平和協調D陰氣平穩,陽氣強盛

96、《素問?舉痛論》認為“氣消”的病因是七情中的(A)

A悲B恐C驚D思

97、據《素問?調經論》所述,陽虛則(C)

A外熱B內熱C外寒D內寒

98、據《素問?調經論》所述,陽盛則(A)

A外熱B內熱C外寒D內寒

)D、據《素問?調經論》所述,導致內熱的原因是(99.

A感寒B感熱C傷于飲食D有所勞倦

100、《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痿喘嘔,皆屬于上"的"上"指的是(D)

A上焦B肺C心肺D中、上二焦

C)101、《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火”的原文是(

A諸痿喘嘔B諸脹腹大C諸躁狂越D諸厥固泄

A)102、《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肝”的原文是(

八諸風掉眩B諸脹腹大C諸躁狂越D諸厥固泄

B)103、《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腎”的原文是(

A諸逆沖上B諸寒收引C諸躁狂越D諸厥固泄

D)104、《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脾”的原文是(

A諸風掉眩B諸寒收引C諸氣媵郁D諸濕腫滿

D)105、《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心”的原文是(

A諸風掉眩B諸寒收引C諸氣質郁D諸痛癢瘡

C)106-.《素問-至直要大論》中“皆屬于濕”的原文是(

A諸風掉眩B諸塞收引C諸痙項強D諸厥固泄

D)107、《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熱”的原文是(

A諸風掉眩B諸寒收引C諸氣旗郁D諸脹腹大

D)108、《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寒”的原文是(

A諸逆沖上B諸暴強直C諸躁狂越D諸病水液,澄澈清冷

109、據《靈樞?口問》,下氣不足,則乃為(A)

A痿厥心悅B腦為之不滿C耳為之苦鳴D頭為之苦傾

110、據《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視傷(D)

A氣B肉C精D血

111.據《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臥傷(A)

A氣B肉C精D骨

112、據《素問?熱論》,巨陽為諸陽主氣,是因其脈連于(B)

大椎D百會C風府B風池A.

113、《素問?熱論》認為傷寒二日,則(B)

A太陽受之B陽明受之C少陽受之D太陰受之

114、《素問?熱論》認為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于臟者,治以(C)

A吐法B下法C汗法D清法

115、據《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八日則(B)

A巨陽病衰B陽明病衰C少陽病衰D少陰病衰

116、據《素問?熱論》,“耳聾微聞”是由于(A)

A少陽病衰B陽明病衰C太陽病衰D少陰病衰

117、據《素問?熱論》,其滿三日者當用(C)

A瀉下之法B泄熱之法C發汗之法D涌吐之法

118、據《素問?熱論》,熱病產生遺熱是由于(A)

A熱甚而強食B熱甚而再感C熱甚而憂思D熱甚而熱食

119、據《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后夏至日為(C)

A病溫B病寒C病暑D病濕

120、據《素問?熱論》,熱病恢復期當禁(C)

A房事B勞作C肉食D七情

121、據《素問?熱論》,少陽病的癥狀為(A)

A胸脅痛而耳聾B口苦、咽干、目眩C胸脅苦滿D寒熱往來,口苦

122、據《素間?評熱病論》,失志者常出現(C)

A脈躁B煩燥C狂言D多汗

123、據《素問?評熱病論》,風厥病的病位在于(A)

A太陽與少陰B陽明與太陰C少陽與厥陰D手太陰肺

124、《素問?評熱病論》認為勞風病的病位在于(B)

A太陰B肺下C太陽D少陰

125、據《索問?評熱病論》,勞風的癥狀是(A)

A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振寒B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惡風

面足俱腫D汗出輒復熱,惡風C.

126、據《素問?評熱病論》中“勞風”的治法宜(B)

A表里刺之B利肺散邪C飲之服湯D調其虛實

127、《素問?咳論》論述了外內合邪而致肺咳,其中最易傷肺的外邪是(B)

A燥邪B寒邪C濕邪D熱邪

128、《素問?咳論》認為,若寒飲食入胃,其邪氣傷肺是沿(A)

A肺脈而行B胃脈而行C脾脈而行D心脈而行

129、據《索問?咳論》,“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的癥狀常出現于(C)

A肺咳之中B心咳之中C腎咳之中D肝咳之中

130、據《素問?咳論》,“咳而失氣”常見于(D)

A肝咳B胃咳C大腸咳D小腸咳

131、據《素問?咳論》,咳病甚則唾血常見于(D)

A月咳B心咳C脾咳D肺咳

132、據《素問?咳論》,治療六腑的咳病當取五輸穴的(B)

A井穴B合穴C輸穴D經穴

133、據《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質為(C)

A得靈則痛立止B痛不可按C按之痛止D按之無益

134、據《素問?舉痛論》,疼痛出現脅肋與少腹相引痛者,是寒氣客于(D)

A小腸B膜原C陰股D厥陰之脈

135、據《索問?舉痛論》,熱氣留于小腸,可出現(B)

A痛而嘔B痛而閉不通C后泄腹痛D宿昔而成積

136、據《素問?舉痛論》,疼痛而喘動應手者,是由于寒氣客于(C)

A背俞之脈B五臟C沖脈D厥陰之脈

137、據《素問?痹論》,秋季感受風寒濕之氣,發為(A)

A皮痹B肺痹C行痹D著痹

138、根據《素問?痹論》的內容,痹聚在肺的原因是(B)

A感受風寒濕氣B淫氣喘息C淫氣憂思D淫氣乏竭

)C、根據《素問?痹詒》的內容,痹聚在腎的原因是(139.

A淫氣喘息B淫氣憂思C淫氣遺溺D淫氣乏竭

140、《素問?痹論》“脾痹”的癥狀是(C)

A煩滿喘而嘔B食飲不下,腹善滿

C四肢解墮,發咳嘔汁D中氣喘爭,時發饗泄

141、《素問?痹論》“心痹”的癥狀是(B)

A四肢解墮,發咳嘔汁B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C煩滿喘而嘔D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

142、《素問?痹論》“肺痹”的癥狀是(C)

A脈不通,煩則心下鼓B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

C煩滿喘而嘔D四肢解墮,發咳嘔汁

143、《素問?痹論》認為衛者為(D)

A水谷之清氣B水谷之精氣C水谷之濁氣D水谷之悍氣

144、據《素問?痿論》所述,具有“主束骨而利機關”作用的是(B)肌肉C經筋DA

經脈B宗筋、禳血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C)145脈痿D筋痿A肉痿B

骨摟CC)、據《素問?摟論》所述,具有“主滲灌谿谷”作用的是(146D任肽經脈

B宗筋C沖脈A)BI47.《素問?痿論》認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心氣熱可致(皮痿脈痿

C肌矮DA筋痿B)、《素問?痿論》認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矮,脾氣熱可致(A148肌痿D

皮痿A肉痿B脈痿CD)149、《素問?痿論》認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仔氣熱可致(骨

痿C脈痿D痿壁A肉痿BD)《素問?痿論》認為沖脈主滲灌(150、機關D

谿谷CBA宗筋骨骼)B《素問?痿論》認為痿證中有口苦這一主要癥狀的是(、151.

A脈痿B筋痿C肉痿D骨痿

152、《素問?厥論》“熱厥”的主癥是(C)

A頭暈B仆倒C足下熱D四肢逆冷

153、《素問?厥論》“寒厥”的主癥是(D)

A頭暈B仆倒C足下熱D四肢逆冷

154、《素問?厥論》認為陰氣起于足的(B)

A五指之表B五指之里C五指之上D五指之下

155>《素問?厥論》認為陰脈者集于(A)

A膝下B膝上C足下D足上

156、據《靈樞?水脹》篇所述,膚脹與鼓脹的癥狀相同點是(A)

A腹脹身皆大B皮厚C腹筋起D按其腹直而不起

157、據《靈樞?水脹》篇所述,石痼是因寒邪客于(D)

A胸腔B腹腔C腸內D子門

158、據《靈樞?水脹》篇所述,具有“色蒼黃,腹筋起”癥狀表現的是(C)

A水脹B膚張C鼓脹D石想

159、《索問?湯液醪醴論》中論述水腫病的病因是(D)

A三焦不利B風邪襲表C血脈不利D五臟陽竭

160、《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水腫的治療原則主要是(A)

A平治于權衡,去竟陳壟B繆刺其處,以復其形C微動四極D溫衣

161、《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夫脈者”,為(B)

A心之府B血之府C氣之府D精之府

162、《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夫精明五色者”,為(A)

A氣之華B血之華C精之華D神之華

163、在《素間?脈要精微論》中,精明之府是指(C)

A目B耳C頭D髓

164、據《素問?脈要精微論》,秋天的脈象應(D)

中衡D中權C中矩B中規A.

165、據《素問?脈要精微論》,“如魚之游在波”是描述(B)

A夏天的脈象B春天的脈象C冬天的脈象D秋天的脈象

166、據《素問?脈要精微論》,“五臟者,中之守也”是指(D)

A五臟內舍五氣B五臟內舍五志C五臟內藏氣血D五臟內藏精氣

D)167、據《素問?脈要精微論》,下列不屬于五色中的敗色者是(

A面色如赭B面色如鹽C面色如藍D面色黃如蟹腹

D)168、《素問?平人氣象論》指出虛里是(

A脾之大絡B心之大絡D門之大絡C肺之大絡

169、據《素問-平人氣象論》,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是()D

A水腫B黃疸C胃疸D妊子

170、據《素問?異法方宜論》,地域不同,發病亦異。南方之域多(C)

A其病生于內B其病多痿厥寒熱C其病攣痹D臟寒生滿病

171、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慎悍者”的治法是(D)

A散而瀉之B引而竭之C因而越之D按而收之

172、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邪氣實的治法是(A)

A散而瀉之B引而竭之C因而越之D按而收之

173、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于病邪深重者,宜采取的治法是(C)

A因而越之B引而竭之C減之D彰之

174、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于氣血虛衰者,宜采取的治法是(D)

A因而越之B引而竭之C減之D彰之

175、據《素問?標本病傳論》,下列情況當“治其本”的是(A)

A先病而后逆者B先熱而后生中滿者

C先病而后生中滿者D先病而后小大不利

176、據《素問?標本病傳論》,下列情況當“治其標”的把(D)

A先病而后逆者B先逆而后病者C先寒而后生病者D先病而后生中滿者

177、《素問?標本病傳論》認為“治反為(C

從D逆C誤B正A.

178、《素問?標本病傳論》認為“治得為(D

A正B誤C逆D從

179、《素問?標本病傳論》認為光熱而后生中滿者治其(C)

A先B標本兼治C標D本

180、《素問?標本病傳論》指出“先中滿而后煩心者”治其(A)

A本B標C標本同治D逆

181、據《素問?五常政大論》,能毒者當以(A)

A厚藥B薄藥C無毒藥D針石

182、據《素問?五常政大論》,不勝毒者當以(B)

A厚藥B薄藥C無毒藥D針石

183、《素問?五常政大論》認為,用藥當中病即止,不可過用。大毒治病,當(D)十去其

六十去其八C十去其七DA十去其九B)184、《素問?五常政大論》認為,用藥不可

太過,常毒治病,當(C

十去其七D十去其六A十去其九B十去其八C《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堅者”

宜采用的治法為(、D)185D削之A除之B散之C攻之B)《素問?至真要大

論》對“驚者”的病證宜采用的治法為(186、散之B平之C緩之DA行之)《素

問-至真要大論》中對“燥者”的病證宜采用的治法為(187、A

緩之D潤之CA濡之B溫之《素問?至真要大論》對“逸者”的病證宜采用的治

療方法為(、A)188通之C行之B收之摩之DA)《素問?至真要大論》對“諸

寒之而熱者”宜采用的治法為(189、D

D取之陰CA取之熱B取之寒取之陽)《素問?至真要大論》對“諸熱之而寒者”

宜采用的治法為(190、CDCBA取之熱取之寒取之陽取之陰

第二部分《傷寒論》:

1、《傷寒雜病論》成書的年代是:(D)

A春秋時代B西漢末年C戰國時代D東漢末年

2、以下哪項不屬于太陽病提綱:(A)

A頭痛B惡寒C項強D脈浮

3、以下哪項不屬于太陽傷寒證必見之證:(B)

A發熱B惡寒C體痛D嘔逆

4、太陽中風之“脈緩”是指:(D)

A怠慢遲緩B脈沉弱C松馳D柔緩而不緊急

5、“辨病發于陽與病發于陰”之“陰陽”指:(C)

A表證與里證B三陰證與三陽證C實證與虛證I)新病與痼疾

6、太陽中風證發熱的特點是:(B)

A蒸蒸發熱B翕翕發熱C時發熱D或已發熱,或未發熱

7、桂枝湯服法中,“后服小促其間”適用于:(B)

A—服后汗不出者B更服后又不汗者C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D病重者

8、以下哪項不是桂枝湯的適應證:(A)

A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B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者

C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D傷寒發汗己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

9、太陽病,發熱汗出的主要病機是:(A)

A榮弱衛強B衛弱榮強C風性疏泄D熱迫津泄

10、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的病機是:(D)

A表邪內陷B邪熱內擾C正虛邪擾D正邪搏擊

11、“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的處理方法是:(B)

A當以扶正,以小建中湯B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C當以溫陽,宜附子湯D當表里雙解宜桂枝人參湯

(B)、“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12.

A麻黃湯B桂枝湯C桂枝加桂湯D苓桂甘棗湯

13、“傷寒發汗已,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處理原則是:B

A宜辛涼解表B可更發汗C宜清瀉里熱D宜解表清熱

14、“病常自汗出者”的處理原則是:(B)

A止汗B發汗C固表D解表

15、關于桂枝加附子湯證的病機,以下哪項是錯誤的:(D)

A表證未除B陽氣虛弱C陰亦不足D寒凝筋脈

16、桂枝加附子湯證之陰陽俱虛,仲景之法是:(B)

A陰陽雙補B扶陽以固陰C健中調陰陽D溫腎以固本

17、桂枝去芍藥湯,去芍藥的理由是:(C)

A因陰液未傷B因無腹痛C芍藥陰柔,有礙宣通陽氣D更利于解表

18、“若微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之“微寒”指:(C)

A輕微惡寒B指頭寒C脈微惡寒D胸微惡寒

19、麻黃湯證“無汗而喘”的機理是:(A)

A風寒束表,肢理閉塞,肺氣不宣B外寒內飲,壅塞于肺,肺失清肅

C風寒束表,衛強營弱,肺氣上逆D素有喘疾,外感風寒,引動宿疾

20、太陽傷寒如出現如血是因為:(B)

A感邪較重,病程日久B陽郁過甚,損傷陽絡

C熱入營血,迫血妄行D氣虛不能攝血

21、小青龍湯證中“服湯已渴者”的機理是:(C)

A水飲未化不能上潤B津液大傷難以上潤

C溫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時尚少D余邪化熱,灼傷津液

22、大青龍湯證的病因病機是:(A)

A風寒束表,陽郁化熱,表寒里熱

B風寒犯表,內陷心胸,心神受擾

C風寒犯表,菅衛不和,衛閉營郁

風寒襲表,營衛不和,衛強營弱D.

23、葛根湯的正確處方是:(B)

A葛根、麻黃、杏仁、桂枝、甘草B葛根、麻黃、桂枝、芍藥、廿草、生姜、大棗

C葛根、麻黃、半夏、桂枝、杏仁、甘草D葛根、麻黃、黃苓、黃連、甘草

24、小青龍湯證的病因病機是:(B)

A風寒束表,陽郁化熱,表寒里熱B風寒束表,水飲內停,表寒里飲

C風寒犯表,營衛不和,衛閉營郁D風寒襲表,營衛不和,衛強營弱

25、“淋家,不可發汗”是因為:(D)

A失血過多,氣血兩虛B熱盛傷陰,陰傷火熾

C陰精虧損,營血不足D濕熱下注,久則傷陰

26、葛根湯證的治法是:(D)

A辛溫解表,調和營衛B辛溫解表,升津止渴

C辛溫解表,清熱止利D辛溫解表,升津舒經

27、大青龍湯證中煩躁的機理是:(A)

A寒邪束于外,陽熱郁于內而無從宣泄B無形邪熱內擾心神

C太陽中風,熱邪內擾D濁邪上干,犯擾心神

28、下列方中麻黃用量最大的是:(D)

A麻黃湯B葛根湯C小青龍湯D大青龍湯

29、以下除哪證外均可見喘證:(B)

A麻黃湯證B性枝湯證C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D性枝加厚樸杏于湯

30、太陽病變證的治療原則為:(D)

A先解其表,后攻其里B表里雙解

C先溫里,后解表D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31、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應選何方:(B)

A桂枝麻黃各半湯B桂枝二麻黃一湯C桂枝二越婢一湯D小柴胡湯

32、下之后,復發汗,必振寒的病機是:(0

A里虛B表陽虛C內外俱虛D脾陽虛

(A)、下之后,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的治則:33.

A扶陽益陰B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C先補陽,后養陰D先養陰,后補陽

34、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用何方治療:(C)

A大承氣湯B小承氣湯C調胃承氣湯D麻仁滋脾丸

35、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B)

A理中湯B四逆湯C五苓散D桂枝湯

36、桅子干姜湯證的病機是:(A)

A胸膈有熱,中焦有寒B上焦有熱,下焦有寒

C肺熱脾寒D心下有熱,下焦有寒

37、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的病機是:(B)

A陽明熱盛B邪熱壅肺,且降失司

C肺與大腸俱熱D邪熱壅肺,熱盛肉腐成膿

38、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的確切病機是:(B)

A表邪化熱入陽明B服桂枝湯后,熱盛津傷,轉屬陽明,津氣兩傷

C陽明氣分熱盛D發汗太過,陰液不足

39、葛根黃苓黃連湯的病機是:(A)

A熱盛于里,邪熱下迫大腸B重在表證未解,外邪內迫腸道而下利

C太陽少陽合病D大腸滑脫不禁

40、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的病機是:(D)

A胃實熱B胃陰虛C胃虛熱

D發汗不當,致膈間陽氣虛弱,胃陽衰微,中焦失于和降

41、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適用于:(C)

A氣血損傷驚悸證B心陽虛煩證C心陽虛驚狂證D邪氣彌漫煩驚懈語證

42、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治:(A)

A脾虛而飲停中焦B胃虛而飲停中焦C脾虛飲停兼表證D脾虛心悸而腹痛證

43、原文見“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應用:(B)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D四逆湯C桂枝甘草湯B四逆散A.

44、桂枝去芍藥加瑞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的病機是:(B)

A汗傷心陽,心神浮越B心陽虛,心神不斂,復被痰擾

C發汗過多,內傷心陽,水寒乘虛上逆D心陽虛損,心神失養

45、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的癥可見:(B)

A心下滿微通,小便不利,起則頭眩,脈浮緊

B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C頭眩,時時自冒,小便不利,脈沉緊

D心下痞滿,臍下悸,頭眩,脈沉緊

46、茯苓性枝甘草大棗湯證的辨證要點是:(B)

A陣發性氣從少腹上沖心、伴心悸等B臍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C心下逆滿,氣上沖心,心悸頭眩,脈沉緊D驚狂,臥起不安,心悸

47、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治證:(C)

A胃腸燥實腹滿證B熱擾胸隔證C脾虛氣滯腹賬證D脾虛不運,寒濕中阻之腹滿證

48、原文“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應用:(D)

A大建中湯B狀苓桂枝白術甘草湯C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D小建中湯

49、茯苓四逆湯的藥物組成:(A)

A茯苓、人參、附子、干姜、甘草B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

C茯苓、甘草、生姜、桂枝、附子D茯苓、干姜、附子、蔥白、人參

50、原文“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其治療方劑是:(D)

A干姜附子湯B四逆湯C茯苓四逆湯D大青龍湯

51、芍藥甘草附子湯證的辨證要點是:(C)

A微惡風寒,腳季急,脈浮B心下悸,頭眩,脈沉

C惡寒,腳李急,脈心動悸,脈結代

52、真武湯的方藥組成:(C)

A茯苓、澤瀉、豬苓、桂枝、白術B茯苓、人參、附子、干姜、甘草

C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D茯苓、桂枝、甘草、白術

(C)、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的辨證要點是:53.

A驚狂,臥起不安,心悸B陣發性氣從少腹上沖心,伴心悸

C心悸,煩躁,舌淡,苔白D心悸,欲得按

54、以下不是炙甘草湯方藥組成的是:(C)

A麻仁、生地黃B人參、生姜C白術、芍藥D阿膠、麥門冬

55、傷寒挾虛誤汗見厥逆,咽干,煩躁,吐逆,腳攣急。其正確的治法是:(A)

A先溫中復陽,后酸甘復陰B回陽救逆,益氣養陰

C先溫里,后解表D溫中復陽,回陽救逆

56、卜.列各項癥狀,不屬干姜附子湯證的是:(D)

A不嘔B不渴C脈沉心下悸

5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應辨證為:D

A脾虛心悸而腹痛證B中風表虛而兼脾虛證C脾虛兼表證D脾虛氣滯脹滿證

58、由人參、甘草、白術、桂枝、干姜五味藥組成的方劑是:(B)

A炙甘草湯B桂枝人參湯C小建中湯D大青龍湯

59、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的脈象應為:(D)

A脈浮弱B脈浮緩C脈沉弱D脈沉緊

60、黃連湯證的主證是:(C)

A心下痞硬,噫氣不除B心下痞,嘔吐下利

C腹中痛,欲嘔吐D腹中痛,下利不止

61、黃連湯與半夏瀉心湯藥物組成的不同點是:(B)

A有桂枝無人參B有黃苓無半夏C有桂枝無黃苓D有黃苓無干姜

62、結胸證最基本的脈證特點是:(D)

A按之痛,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B按之痛,寸脈大,關脈沉

C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緊D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

63、痞證的成因是“病發于陰而反卜.之”,此外“陰”是指:(C)

A太陽傷寒證B陰寒體質患者C素體無痰水內蓄之人D少陰病

64、大陷胸湯證的病機是:(A)

瘀熱互結D痰熱互結C水寒互結B水熱互結A.

65、大陷胸丸證病位偏上的證候特點是:(B)

A但頭汗出B項亦強,如柔痙狀C氣上沖咽喉不得息D項背強幾幾

66、小結胸病的主脈是:(D)

A浮數B浮緩C浮大D浮滑

67、小結胸病的治法是:(A)

A清熱滌痰開結B清熱逐水開結C瀉熱滌痰開結D瀉熱逐水開結

68、“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是下列何證的證候表現:(B)

A抵當湯B大陷胸湯C桃核承氣湯D抵當丸

69、“正在心下,按之則痛”是下列何證的主證:(D)

A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B桂枝人參湯證C大陷胸湯證D小陷胸湯證

70、“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是服下列何方后的藥效:(B)

A大陷胸湯B三物白散C大陷胸丸D大柴胡湯

71、三物白散的藥物組成是:(C)

A巴豆、杏仁、貝母B巴豆、大黃、貝母

C巴豆、桔梗、貝母D巴豆、杏仁、桔梗

72、結胸證見下列何種脈象不可下:(C)

A浮而動數B沉而緊C浮大D浮滑

73、以下何項不是臟結證的脈證表現:(D)

A飲食如故B寸脈浮C如結胸伏D關脈沉

74、臟結證見下列何項為癥治:(C)

A脈浮大B煩躁C舌上白胎滑D其人反靜

75、臟結證出現下列何項為死候:(C)

A煩躁B舌上胎滑C肋,下素有痞,連有臍旁,痛引少版,入陰筋D脈浮大

76、心下痞,按之濡,關上脈浮者,治療用:(A)

A大黃黃連瀉心湯B附子瀉心湯C半夏瀉心湯D生姜瀉心湯

77、除哪一項外,均為大黃黃連瀉心湯證的主要證脈之一?D()

腹中雷鳴D心下痞C口渴B心煩A.

78、附子瀉心湯證的病機是:(A)

A邪熱聚結心下,氣機阻滯,兼陽虛不固B誤下損傷脾口,寒熱錯雜于中,升降失常

C脾胃不和,寒熱錯雜,水飲食滯D脾胃重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