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國家課程申報表_第1頁
中醫內科學國家課程申報表_第2頁
中醫內科學國家課程申報表_第3頁
中醫內科學國家課程申報表_第4頁
中醫內科學國家課程申報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6年度“國家精品課程”

申報表

推薦單位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_______________

所屬學校廣州中醫藥大學(非部屬)

課程名稱中醫內科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寫要求

一、以word文檔格式如實填寫各項。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詞第一次出現時,要寫清全稱和縮寫,再

次出現時可以使用縮寫。

三、涉密內容不填寫,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圍公開的內容,請

在說明欄中注明。

四、除課程負責人外,根據課程實際情況,填寫1?4名主講教

師的詳細信息。

五、本表欄目未涵蓋的內容,需要說明的,請在說明欄中注明。

1.課程負責人情況

出生

姓名冼紹祥性別男1962.09

年月

最終

研究生職稱教授電/p>

學歷

國家級重點學科

學位博士職務中醫內科學學科傳/p>

1-1

帶頭人、副院長

基本

信息

所在廣州中醫藥大學

E-mai1xianshaoxiangolyahoo.com.cn

院系第一臨床醫學院

通信地址

廣州市機場路12號(510405)

(郵編)

1、教材建設;2、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

研究方向

3、心血瘀阻證的研究;4、心肌纖維化的研究。

一、近五年來講授的主要課程(含課程名稱、課程類別、周學時;屆數及學

生總人數):

中醫內科學,專業課,6學時/周,五屆(包括中醫學本科、中醫學七年制、

針灸推拿學本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學本科等多個班種),學生總人數為1150

人。

1

二、承擔的實踐性教學(含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學生總

-2學

教人數):

情1、臨床見習、實習帶教,學生總人數為1800人。

2、研究生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學生總人數為18人。

三、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

1、《中醫內科學》網絡課程的研制與開發:國家教育部。2001年-2003年。

2、廣東省高等院校學科建設專項資金項目:中醫專業臨床教學綜合改革方案

的探索與實踐:廣東省財政廳、教育廳。2005年-2008年。

3、擴招后臨床醫學教育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2002年

-2003年。

4、構建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院臨床教學實時評估管理系統:廣州中醫藥大學。

2003-2005年。

5、中醫專業臨床多站考試的設計與實踐:廣州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課題。2004

年。

四、作為第一署名人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含題

目、刊物名稱、時間)(不超過10項):

1、深化本科教學改革,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亞洲教育.2003年9月。

2、中醫專業學生臨床技能考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3年

9月,22,43-44。

五、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

1、《中醫內科學》: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課程”。2004年5月。課程負責人。

2、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課題:獲2004年度全國中醫藥

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4年5月。排名第四。

3、《中醫內科學》網絡課程:獲教育部電教中心優秀通過。2003年10月。主

持。

4、廣東省2004年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中共廣東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廣東

省教育廳、廣東省人事廳、廣東省總工會、廣東省教育基金會)。2004年9月

8日。

5、創新臨床醫學院教育教學管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改革與實踐:廣州中

醫藥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年6月23日。排名第一。

6、中醫藥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第五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

成果一等獎。2005年8月25日。排名第四。

一、近五年來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本人所起作

用)(不超過五項):

1、多種中藥有效成分體外誘導MSC分化為心肌細胞的實驗研究:國家自然科

學基金。2005-2006年。主持。

2、天麻勾藤飲干預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心肌纖維化作用和機理的實驗研究:國

家中醫藥管理局。2002-2004年。主持。

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湯藥處方調研與分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廣3

2005-2006年。主持。

術4、MSC分化為心肌細胞的中藥誘導研究:廣東省科委。2004-2006年。主持。

究5、心功能不全常用中醫治法的基礎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2001-2003年。

主持。

二、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署名次

序次序與時間)(不超過五項):

1、AStudyofPAI-14G/5GPromoterPolymorphisminBloodStasis

SyndromesofCoronaryHeartDisease:AmericanJournal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U.S.A2003,第一。

2、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誘導分化為心肌細胞的研究進展及中藥干預的前景展

望: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年,23(1):5-8,第一。

3、補氣法在經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擴張術后的應用:中國中醫急癥,2003年6

月,12(3),280,第二。

4、中醫藥防治冠心病之我見,中華心血管雜志:2003年8月,31(8),572,

第三。

5、養心康對心功能不全動物模型的血流動力學研究: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001年3月,12(2):91-94,第一。

三、獲得的學術研究表彰/獎勵(含獎項名稱、授予單位、署名次序、時間)

(不超過五項):

1、“毛冬青甲素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獲廣東省中醫藥管

理局科技進步一等(排名第七)。

2、心血瘀阻證診斷客觀化及其本質的研究:2004年度廣州中醫藥大學科學技

術獎一等獎,第一。

課程類別:公共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

課程負責人:主持本門課程的主講教師

2.主講教師情況⑴

出生

姓名黃衍壽性別男1943.11

年月

最終

本科職稱教授電/p>

學歷

2(1)-1學位學士職務傳/p>

基本

所在廣州中醫藥大學

信息E-mai1

院系第一臨床醫學院

通信地址

廣州市機場路12號(510405)

(郵編)

1、教材建設;

研究方向

2、中醫內科學(心腦血管)的研究

一、近五年來講授的主要課程(含課程名稱、課程類別、周學時;屆數及

學生總人數)(不超過五門):

中醫內科學,中醫學專業課,6學時/周,五屆(包括中醫學本科、中醫

2(1)-2學七年制、針灸推拿學本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學本科等多個班種),學

教學生總人數為1150人。

情況

二、承擔的實踐性教學(含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學

生總人數):

1、臨床見習、實習帶教,學生總人數為1800人。

2、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學生總人數為20人。

三、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不超過五項):

1、中醫內科電視系列教材:廣東省高教廳。1998-2000。

2、《中醫內科學》網絡課程的研制與開發:國家教育部。2001.01-2001.12.

四、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

署名次序及時間)(不超過十項):

1、中醫內科學網絡課程的設計及開發: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著名

第四,2003年5月.

2、《中醫內科學》課堂擬臨床教學法的探討:中醫藥管理雜志。署名第三,

2002年6月。

3、改進方法,結合“三基”,強化臨床思維能力培養一淺談內科臨床帶

教的體會:廣西中醫學院學報。署名第二,2002年2月。

五、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不超過五項):

1,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內科學》:2005年獲教育部21世紀高等中醫藥

院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2、《中醫內科學》遠程網絡課件的研制與開發:2001年獲教育部優秀獎。

3、2002年被評為廣州中醫藥大學“新南方教學獎”優秀教師。

4、1999年被評為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

5、1999年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一、近五年來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本人所起

作用)(不超過五項):

1、邪毒內侵致冠心病的機制及清熱解毒法的干預研究工基: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2001-2003年.主持。

2、冠心病痰瘀癥候若干炎性因子水平及其基因多態性研究工作:廣東省中

醫藥局。廣東省科技廳。2005年。指導。

3、茸冰納米噴霧劑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開發研究:廣州市科技局。2005

年。指導。

4、肺炎衣原體感染與冠心病關系及清熱解毒法臨床干預研究:廣東省中

醫藥局。2002年。第二主持人。

2(1)-3

5、保心康對心力衰竭模型心肌細胞凋亡調控作用的研究:廣東省中醫藥

學術

局。1999-2001年。主持。

研究

二、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署名

次序次序與時間)(不超過五項):

1、養心康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中國中西結合急救雜志,署名

第一,2000年3月。

2、壓力超負荷大鼠心室肌細胞Bax,BC1-2D蛋白表達規律。廣州中醫藥大

學學報,署名第二,2004年1年。

3、充血性心力衰竭證候特征及其演變規律的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心腦

血管病雜志,署名第二,2003年12月。

4、保心康對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肌細胞Bax,Bcl-2蛋白表達的調節作用。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署名第二,2004年6月。

5、黃苓昔對肺炎衣原體誘導的內皮細胞粘附因子表達的影響。廣州中醫

藥大學學報,署名第二,2004年6月。

課程類別:公共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

2.主講教師情況⑵

出生

姓名劉友章性別男1952.06

年月

最終

研究生職稱教授電/p>

學歷

內科學

學位碩士職務傳/p>

2(2)-1教研室主任

基本

所在廣州中醫藥大學

信息

E-mailLiu408o)126.com

院系第一臨床醫學院

通信地址

廣州市機場路12號(510405)

(郵編)

1、教材建設;

研究方向

2、中醫內科學(脾胃病,神經肌肉病)的研究

一、近五年來講授的主要課程(含課程名稱、課程類別、周學時;屆數及

學生總人數)(不超過五門):

中醫內科學,中醫學專業課,6學時/周,五屆(包括中醫學本科、中醫

學七年制、針灸推拿學本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學本科等多個班種),學

生總人數為1150人。

二、承擔的實踐性教學(含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學

2(2)-2生總人數):

教學1、臨床見習、實習帶教,學生總人數為1880人。

2、研究生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學生總人數為21人。

情況

三、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不超過五項):

1、中醫內科學網絡課程一一脾胃腸:國家教育部,2001年,排名第一。

2、痛風的中西醫診療與調養學習網站:廣東省高校現代教育技術“151

工程,2005年,排名第一。

四、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

著名次序及時間)(不超過十項):

1、建立中醫藥水平等級考試的建議與初步構想:中醫藥管理雜志,署名

第二,2002年8月。

2、電子病案診斷模塊符合臨床思維過程嗎:中國病案,署名第二,2004

年5月。

五、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不超過五項):

1、《中醫內科學》肌肉病專題學習網站:2006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網絡教

學成果三等獎。

2、2005年被選為廣州市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指導教授。(廣州市

衛生局文件,穗衛中【2005】5號)

3、2003年被學生評為“受學生歡迎的任課老師”。

一、近五年來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本人所起

作用)(不超過五項):

1、肝脾相關理論在消化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國家科技部973計劃項目《中

醫基礎理論的整理愈創新研究》子課題,2005年,排名第一。

2、脾主運化與細胞線粒體相關性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國家科技部,2003

年,排名第一。

3、肌萎縮側索硬化癥辨證論治及臨床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2003年,

排名第一。

4、用于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的pro量表和脾胃系模塊的研究:廣東省科技

廳,2003年,排名第二。

二、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署名

次序次序與時間)(不超過五項):

2(2)-31、AnExplorationoftheNatureofllSpleen^^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學術onaSubcellularLevel:AStudyontheGastricMucosalUltrastructureof51

Case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igest1987,vol.11:3-20.

研究

2、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ProtectsGastricParietalCellsfrom

AdriamycinCytotoxicity.ActaHistochem.Cytochem.1995,Vol.28:539-547?

3、建立中醫藥水平等級考試的建議與初步構想:中醫藥管理雜志署名,

第二,2002年8年。

4、腸易激惹綜合征的研究現狀:中華現代醫藥,署名第一,2002年4月.

5、鄧鐵濤教授五臟相關學說略介:上海中醫藥雜志,署名第一,2002年

7月。

三、獲得的學術研究表彰/獎勵(含獎項名稱、授予單位、署名次序、時

間)(不超過五項):

1、脾虛證辨證論治的系列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0年。

2、中醫五臟相關學說應用基礎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一等獎,2005年。

3、脾虛證辨證論治的基礎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等獎,1999年。

4、理脾化痰降脂片治療老年性高脂血癥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廣東省中醫

藥管理局二等獎,1999年。

5、阿霉素對正常細胞毒性及六君子湯防治作用機理的研究:山東省教委

二等獎,1998年。

課程類別:公共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

2.主講教師情況(3)

出生

姓名楊小紅性別女1963.03

年月

最終

本科職稱教授電/p>

學歷

2(3)-1學位學士職務傳真

基本

信息所在廣州中醫藥大學

E-mai1yangxh306o)yahoo.cn

院系第一臨床醫學院

通信地址

廣州市機場路12號(510405)

(郵編)

研究方向中醫內科學(內分泌、腎病)

一、近五年來講授的主要課程(含課程名稱、課程類別、周學時;屆數及

學生總人數):

中醫內科學,專業課,6學時/周,五屆(包括中醫學本科、中醫學七

年制、針灸推拿學本科、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學本科等多個班種),學生總

2(3)-2人數為1150人。

教學

情況

二、承擔的實踐性教學(含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學

生總人數):

1、臨床見習、實習帶教,學生總人數為1680人。

2、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學生總人數為5人。

三、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不超過五項):

1、《中醫內科學》網絡課程的研制與開發子課題:國家教育部。2001年。

排名第二。

2、七年制中醫專業中醫主干課程臨床教學改革方向:全國教育科學十五

規劃課題分課題。2005年。排名第四。

3、中醫內科學系列電視教材:廣東省高教廳。2002年排名第三。

4、痛風的中西醫診療與調養學習網站:廣東省高校現代教育技術“151工

程”。2005年排名第五。

5、中醫內科學肝膽病癥多媒體CAI軟件的研制與開發:廣東省高教廳。

1999年排名第四。

四、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

署名次序及時間)(不超過十項):

1、與時俱進,教學相長。中華醫學研究。2004年3月。

2、計算機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中華醫學研究。2004年

3月。

3、轉變觀念,提高成效一七年制中醫內科課程教學方法初探。臨床教學

改革研究進展。2005。

五、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不超過五項):

1、中醫內科學肝膽病CAI課件的研制與開發。全國中醫藥教育技術研究

會優秀課件一等獎,2000年,排名第七;廣東高校優秀軟件獎二等獎,

排名第五;全國網絡課程與多媒體課件大獎賽優勝獎,排名第七。

2、中醫內科學系列電視教材。廣東省高教廳三等獎,2002年,排名第六。

3、課堂教學觀摩講課第三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04年

5月。

4、臨床教學觀摩二等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02年。

一、近五年來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本人所起

作用)(不超過五項):

1、健脾化瘀中藥提高TK/CD基因抗肝癌效應研究:國家人事部,2004年,

排名第三。

2、膈俞穴防治癌癥化療毒副反應的臨床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3

年,排名第三。

3、中西醫結合治療對SLE腎炎外周血中IL-6的影響:廣東省科技廳,2005

年,排名第五。

2(3)-3

學術4、火把花根片干預早期糖尿病腎病進展的臨床研究:廣東省科技廳,2004

研究年,排名第一。

5、益氣活血法對梗阻性腎間質纖維化信號轉導機制的影響:廣州中醫藥

大學,2005年,排名第二。

二、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署名

次序次序與時間)(不超過五項):

1、反藥配伍治療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研究:新中醫。2005年11月。署名

第一。

2、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25例療效觀察:新中醫。2004年10月。

署名第一。

3、鼓脹病的研究進展:中國中醫急癥。2000年1月。署名第一。

三、獲得的學術研究表彰/獎勵(含獎項名稱、授予單位、署名次序、時

間)(不超過五項):

反藥配伍治療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二等

獎。主持設計。2005年。

課程類別:公共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

3.教學隊伍情況

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學科專業在教學中承擔的工作

3-人1

中醫內科

員冼紹祥男1962、9教授課程負責人

構中醫內科

朱敏男1957、12教授主講教師、網絡教學

中醫內科

黃衍壽男1943、11教授主講教師、教材建設

中醫內科

劉友章男1952、6教授主講教師、教材建設

首席教中醫內科

陳鏡合男1937、11主講教師、教材建設

授學

中醫內科

劉鳳斌男1963、10教授主講教師、網絡教學

中醫內科

謝桂權男1949、1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劉小虹女1962、10教授主講教師、教材建設

中醫內科

吳偉男1964、7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湯水福男1962、12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楊小紅女1963.03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羅月中女1959、5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孫志佳男1965、6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楊洪涌男1962、6教授主講教師、教材建設

中醫內科

洪永敦男1964,10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李南夷男1958、9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陳瑞芳女1963、1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李思寧男1967、4副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劉安平男1961、11副教授主講教師、教材建設

中醫內科

熊文生男1962、6副教授主講教師

中醫內科

李榮男1970、1副教授臨床帶教

中醫內科

吳輝男1972、11副教授臨床帶教

中醫內科

劉麗萍女1972、4副教授臨床帶教

中醫內科

劉煜德男1973、6助研科研帶教

中醫內科

曾莉女1971、8講師臨床帶教

中醫內科

劉瓊女1972、8講師臨床帶教

中醫內科

李J越八、、女1974、9講師臨床帶教

中醫內科

陳剛毅男1975、5講師臨床帶教

主管技中醫內科

王素灶女1963、10教輔人員

師學

中醫內科

廖慧麗女1975、2講師臨床帶教

中醫內科

于揚文男1974、9講師臨床帶教

教學隊伍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師資配置情況(含輔導教師或

實驗教師與學生的比例)

本課程在編教師總數31人。平均年齡42.55歲。有9名全國名老中醫藥

專家學術繼承人,2名中青年教師為校級“千百十工程人才”,5名中青年教

師為院級中青年學術骨干。

職稱:教授17人,占54.84%,平均年齡48歲;副教授6人,占19.35

2

%,平均年齡38.66歲;講師6人,主管技師1人,助理研究員1人,占25.81

3教-

學%,平均年齡33.88歲。

整學位:博士9人,占29.03%,平均年齡43.33歲;碩士14人,占45.16

結%,平均年齡41.14歲;在職博士3人,占9.68%,平均年齡33.66歲;在

職碩士1人,占3.23%,平均年齡34歲。

學緣:有3位教師在其他院校取得學位,88%以上的教師均在其他院校

或醫療機構進修學習半年以上。

師資配置:理論課師生比例1:16.8;臨床見習課師生比例1:20;實驗

課師生比例1:6.

近五年來教學隊伍教研活動涉及的領域、提出的教改項目和措施、已經解決

的問題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國內外主要刊物上發表的教改教研論文(含題

目、刊物名稱與級別、時間、署名次序)(不超過十項)(不含第一署名人

為課程負責人的成果);獲得的教學研究表彰/獎勵(含獎項名稱、授予單

位、時間、署名次序)(不超過五項)。

一、近五年教學隊伍教研活動所涉及的領域:

(-)課堂教學:

課程名稱: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急癥學。

班種包括:中醫專業、針推專業、管理專業、境外本科生班、及夜大班、

專升本班等;還有七年制碩士班、境外二學位班、全日制碩士、非醫攻博班、

博士研究生班、函授中西醫臨床。

專題講座:本教研室除了針對在校學生的課堂教學以外,還不定期在學

校內為全校師生舉辦中醫內科進展的專題講座、博士生導師風采系列講座。

3-3

全國繼續教育學習班:內科教研室所屬各病區舉辦了多期內科各種專題

教學學習班,如:“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修班”、“全國中醫脾胃消化病

改革知識更新提高班”、“心肺復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鄧老國際學術研

討會、“全國中西醫結合危重病急救班”、“全國慢性COPD中西醫結合治療

與教

進展”等。

學研1998年開始受衛生部中醫管理局委托,連續舉辦《縣市級中醫醫院急診

究技術骨干培訓班》。

(-)臨床教學:

對象:包括本科生臨床見習、畢業實習;碩、博士的臨床技能的培訓。

內容:中醫內科臨床診治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查房、疑難病例

討論、教學病例討論、主治教學查房、診治進展教學小課、內科臨床常見操

作技能的培訓等。

(三)實驗室教學

對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

內容:科研設計、實驗室技能操作培訓等,臨床操作技能演示和培訓。

(四)網絡教學

對象:中醫專業、針推專業、管理專業、境外本科生班、及夜大班、

專升本班、函授中西醫臨床等;還有七年制碩士班、境外二學位班、非

醫攻博班。

內容:教學大綱、講義、教案、CAI課件、練習題等

二、提出的教改項目和措施:

本教研室一貫具有較強的教學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在上級領導的大力

支持和關心下,積極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

成績,先后獲得國家級教改課題3項(“《中醫內科學》網絡課程研制與開發”、

“中醫藥類專業課程優化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七年制中醫專業課程教學改

革”)、廳局級教改項目6項(廣東省教育廳教改課題“《中醫內科學電視系列

教材》”、“《中醫內科學》多媒體組合教學”、“《中醫急診學》電化教

學實驗”、“《中醫內科學》電視系列片”、“中醫內科肝膽病證CAI課件”

等)、校級教改項目12項(“內科肺系病證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實踐”、“本

科實習臨床規范化帶教方法的研究”、“《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方法探討”、

“改進帶教方法,強化臨床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標準化測驗在臨床教學

成效評價的作用研究”、“探討內科畢業實習考核標準化的方法”等)以及

院級課題20余項。近年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措施:通過觀摩教學、講課比賽、院內輪科、選派進修、參加各種培訓

班和學術會議、校內培養和師帶徒等多項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鼓

勵教師參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學習,遴選省、校“千、百、十”培養對

象、院級青年學術骨干、積極招聘長江學者、珠江特聘教授,以提高青年教

師的素質、專業和學術水平。

(-)加強教學規范化建設

措施:建立健全教學數據庫

本課程在上級和學校的支持和關懷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加強對教材、

講義、教案、投影、幻燈、教學大綱、題庫、輔導材料、臨床帶教內容規范、

實習生研究生臨床轉科考試試卷等資料庫的建設,教研室已經分門別類存檔,

需要時可以隨時調取,規范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

(三)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中醫內科學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中醫內科急癥學》、“中

醫內科學研究進展”、“名老中醫經驗介紹”等內容,同時逐步完善配套教

材的建設。

(四)注重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提高

1.豐富教學方式:

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除課堂教學、見習、

實習等教學方式外,不定期開展臨床模擬對抗賽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

習階段實行本科生臨床導師制,提高學生臨床能力;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

力,了解學科的新進展,積極鼓勵本科生進入科研實驗室,參與課題研究。

2.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改善教學手段

措施包括:全面開展多媒體組合教學:采用膠片投影、實物投影、電腦

幻燈、錄像等手段的使用,開展網絡教學和一系列課件制作,作為對課堂教

學的補充,我們從2000年開始網絡教學內容的研制與開發,如《中醫內科學》

網絡課程的研制與開發,課題得到教育部的課題基金支持,現已制作完成,

優秀通過驗收,近期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醫內科學多媒體組合教學”、“中醫急癥學”電化教學實驗、中醫

內科學電視系列教材、中醫內科學多媒體教學設計實驗、“中醫內科學肝膽

病CAI課件開發”、“中醫急癥多媒體組合教學研究”等6項課題得到了廣

東省教育廳的課題資助。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組合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改

進和完善,教學水平和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受到了同學們的好評。

(五)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

措施:

1、本科生臨床導師制:

從2002年開始為了提高學生的臨床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配合醫院的

工作,每位講師以上的老師帶2-4名學生,對他們進行理論知識的強化和臨

床技能的培訓,使他們的臨床業務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在2002年廣州中醫

藥大學的本科教學優秀評估中,成績突出,得到了教育部專家組的好評。

2、七年制導師制:

七年制4、5年級,一個副高以上職稱的導師負責指導4個同學,從思

想、學習、生活各方面給予指導,6、7年級每個學生選定研究方向、跟隨導

師后,在臨床實習的同時,盡早給予課題設計和論文撰寫方面的指導,明顯

提高了七年制的畢業論文的水平和臨床實踐的能力。

(六)實驗教學的開展

措施:投入了300萬元建立了臨床模擬實驗室。

中醫內科學以課堂和臨床教學為主,極少有實驗課。我們在國內中醫院

校中率先建立了中醫內科臨床人體模擬實驗室,為同學們提供一個由書本向

臨床實踐過渡的中間階段,提高了實習同學的臨床前實際動手能力,為更有

效地臨床實習作準備。同時,科研實驗室也向本科生開放,有興趣參加科研

的本科生可進入實驗室,在具備中級以上職稱的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參與課

題研究,盡早了解中醫內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為將來開展研究工作打下

良好的基礎。

三、已解決的問題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中醫內科學》網絡課程的研制與開發,教育部課題,03年8月優秀

通過驗收,近期高教出版社出版,冼紹祥。

2、中醫內科學肝膽病證CAI課件,衛生部全國中醫系統CAI課件與網絡遠

程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全國CAI課件評比優秀獎。

3、中醫內科學電視系列教材,廣東省教育廳三等獎。

4、中醫急癥學多媒體組合教學試驗,廣東省教育廳三等獎。

5、中醫內科學多媒體組合教學試驗,廣東省教育廳課題。

6、2002年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中醫內科臨床技能評估優秀。

四、教改教研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與級別、時間、署名次序)

題目刊物名稱級別時間署名順序

高等中醫藥院校信息化的現中國中醫藥現代國家2005冼紹祥1

狀與發展趨勢遠程教育

多媒體技術在中醫藥教育中中國中醫藥現代國家2005冼紹祥1

的應用遠程教育

七年制學生實習階段臨床教成都中醫藥大學省級2005劉鳳斌1

育的現狀和思考學報

淺談《中醫內科學》教學管江西中醫學院學省級2005劉鳳斌1

理與改革報

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攻讀中醫教育探索省級2004冼紹祥1

中醫學研究生教育地實踐與

探討

新世紀中醫外國留學本科生教育管理研究國家2004冼紹祥1

培養和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概念疏理與理論重建中醫基礎理論研國家2003劉安平1

《中醫內科學》網絡課程的中國中醫藥現代國家2003傅志慧1

設計及開發遠程教育

建立中醫藥水平等級考試的中醫藥管理雜志國家2002劉友章1

建議與初步設想

《中醫內科學》多媒體教學亞洲醫藥國家2002傅志慧1

設計與研究

小組討論式教學法強化中醫中醫藥管理雜志國家2002李燕1

實踐教學

《中醫內科學》多媒體教學亞洲醫藥國家2002傅志慧1

設計與研究

如何提高《中醫內科學》教中國醫學研究國家2002楊小紅1

學質量

中醫內科學教學多媒體教學中國醫學研究國家2002楊小紅1

探索

《中醫內科學》教學與考核中醫教育探索省級2002羅月中1

思考

《中醫內科學》擬臨床教學中醫教育探索省級2002羅月中1

法探討

中醫內科臨床教學特點及教中醫教育探索省級2002吳偉1

學方法

改進方法,結合三基,強化廣西中醫學院學省級2002吳偉1

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報

現代中醫內科急癥臨床思維中國中醫急癥國家2001陳鏡合1

現代醫學教育與生存質量現代臨床康復國家2001劉鳳斌1

中醫臨床教學CAI課件設計中國醫學教育技國家2000李南夷1

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中醫教育探索省級2000陳瑞芳1

突破教學重點,提高教學質中醫教育探索省級2000李思寧1

量一中醫急癥學多媒體組合

教學試驗總結

危機與對策一中醫教育改革湖北中醫藥雜志省級2000劉安平1

方略

五、獲得的教學研究表彰、獎勵

1、中醫內科學肝膽病證CAI課件,先后獲2000年廣東省教育廳教學成果

二等獎、衛生部全國中醫系統CAI課件與網絡遠程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

全國CAI課件評比優秀獎。

2、中醫內科學電視系列教材,獲廣東省2002年網絡課程與多媒體課件三

等獎。

3、中醫急癥學多媒體組合教學試驗,獲2000年廣東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三

等獎。

4、“中醫內科學電視系列教材”獲得廣東省高教廳第二批''五個一百〃優秀

課題三等獎。

5、五年制本科生教材《中醫內科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國家中醫

管理局二等獎

6、《中醫急診學》(七年制用),廣州中醫藥大學一等獎。

中青年教師培養計劃與效果:

一、培養計劃

(-)政治要求:

使他們成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精神風貌,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

業,忠于中醫藥事業,自覺履行教師法所規定的義務,遵紀守法,做到

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業務要求:

1、輪訓和進修制:中醫內科學是一門與臨床緊密結合的一門學科,所以

凡是新畢業的青年教師必須進行教師的崗前培訓,完成第一年的住院醫師院

內(包括醫技科、影像科、外科、腫瘤科、內科)輪訓,然后在中醫內科系

統七個病區內的輪科三年,方可回所在科室進行臨床和帶教工作。對于中級

以上職稱的中青年教師,必須到國內著名院校進修一年,以便學習國內的先

進教學和臨床經驗,提高本校教學和臨床水平。同時,還進行網頁制作和多

3-4

媒體教育技術培訓,骨干教師外語培訓,教學心理學、教育學、教育思想短

師資

培養期培訓。

2聽課和試講制:教研室要求每位中青年教師,每兩周聽高年資教授講

課1次,必須按要求完成,并記錄在案。教研室規定,每位青年教師第一次

參加課堂教學前,均必須通過由教研室組織的專家評議的試講,通過后方可

進入課堂教學。同時,每學期由教研室為中青年教師組織觀摩教學和示范教

學,他們必須參加學習,并寫出觀后感,從而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

3.督導制:由教研室資深教授組成督導組,對教研室所屬教師不定時進

行課堂教學督導,由督導給上課教師提出課堂授課不足的地方,授課老師必

須在兩周提出改進方法和措施,由教研室主任簽名通過。同時,也由學生對

老師上課的效果進行評價,并及時反饋給授課老師,以便促進教學改革。

4導師制:由中青年教師選擇本教研室富有教學經驗的老教授作為指導

老師,對本專業所要求中青年教師具備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基本技能、

授課技巧和方法進行對口指導,以便提高中青年教師隊伍的教學和臨床水平。

5繼續教育制:凡新畢業的教師均參加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思想

等課程的短期培訓,經考核合格方能上崗;所有教師必須參加多媒體教學技

術培訓;本科畢業的教師,必須修碩士研究生課程四門,合格者方可晉升中

級;具備中級職稱的青年教師,必須到國內一流大學的醫院或學校如進修半

年至一年以及全國舉辦的各種相關的短訓班,方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