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西南四省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文科綜合歷史試題 附答案_第1頁
2022屆西南四省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文科綜合歷史試題 附答案_第2頁
2022屆西南四省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文科綜合歷史試題 附答案_第3頁
2022屆西南四省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文科綜合歷史試題 附答案_第4頁
2022屆西南四省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文科綜合歷史試題 附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屆西南四省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文科綜合歷史24.西周時期,天子謂同姓諸侯、諸侯謂同姓大夫皆曰父,“父乃同姓重親之稱也”;戰國時期,將“父”與“老”“師”等詞連綴,如“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鄉里,大夫名曰父師”。這一變化折射出A.儒家倫理的發展B.禮樂制度的延伸C.宗法關系的擴大.D.社會轉型的加劇25.下表是漢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州的相關情況統計。由此可知A.政區設置取決于商業狀況B.南北經濟發展差異較明顯C.政府強化對南方地區控制D.荊揚地區的經濟優勢較強26.宋太祖時期,沿用唐后期形成的中書門下制,形成與樞密院對掌文武的二府三司制度;神宗時期,廢除中書門下體制,賦予中書、門下、尚書各自權責,三省長官實行兼職制度,以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二人均是宰相。這一變化A.加劇了冗官局面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加強了中央集權D.增強了三省制衡機制27.明清時期,山西商號財東用人只從鄉人中擇優保薦,通過“避親”來凝聚人心;財東將資金全權委托掌柜,一.切經營調度不予過問,如有賠累而非人為原因,財東反加勸慰,立即補足資金以觀后效;有的票號更直接以“志--”為牌號名。由此可知,晉商的經營方式A.滲透了傳統儒家“和合”理念B.體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要求C.形成了近代企業管理的機制D.促進了晉商組織的迅速發展28.太平天國時期,貢生沈梓在日記中說:“(清政府)合兩浙官員禁除賭匪,窮年累月而不得,而偽忠王以一土寇之號令一朝滅之而肅清。我朝大吏與逆賊才智不相及且如此,而況乎其為博徒哉?!眳墙肆邹乖谄?記也稱:“長毛往來,市人不驚?!边@反映出.A.士紳階層對清朝官吏的失望B.作者對太平天國政權的認同C.太平天國重視發展商品經濟D.太平天國地方治理取得成效29.1934年,《紅色中國》報道蘇區婦女情況:“以前女人是被男人管的,現在我們女人都不受男人的管理。以前女人‘話事'也不自由,現在我們女人可以在會場上演說。以前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現在我們女人都熱烈地參加革命工....我過去不認識一字,現在受了廠里的文化教育,認識了一百多字?!边@一現象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革命統--戰線范圍的擴大B.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消亡C.中國革命的群眾基礎擴大D.傳統社會倫理秩序被顛覆30.據1931年至1933年的調查,全國民族工業機制面粉工廠年銷量約8000萬包,其中上海一地約3500萬包,本地直接消費約350萬至400萬包,出口國外6萬至100余萬包,余均轉口銷往國內各地大城市。這折射出A.民族面粉業獲得了長足發展B.中國區域經濟具有不平衡性C.面粉出口呈現嚴重困難局面D.抗日救亡運動影響面粉市場31.1986年,厲以寧在《體制.目標.人:經濟學面臨的挑戰》--書中明確指出:生產要素中的人與財產要有效配置,就應有相應的市場機制,這種市場機制必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資本市場和勞務市場。由于他力主股份制和所有制改革,因而被稱為“厲股份”“厲民營”。厲以寧的觀點A.揭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序幕B.消除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C.確立了市場經濟的主導地位D.順應了經濟改革的發展方向32.古代奧運會最初源于古希臘城邦共同祭祀神靈宙斯的盛大活動。為確保祭祀順利進行,各城邦經過協商一-致決定:祭祀前各城邦必須終止--切戰爭,由在奧林匹亞選出三名純希臘血統的運動員作為“休戰使者”,前往各城邦宣讀“神圣休戰書"。這說明A.古代奧運化解了各城邦矛盾B.希臘城邦政治富有民主精神C.祭祀活動凝聚希臘民族共識D.和平共處是各城邦共同愿望33.制憲會議上,賓夕法尼亞州代表莫里斯說,這種“極壞的制度”是“上天對盛行奴隸制各州的詛咒",蓄奴州的特征是悲慘和貧困,而自由地區的特點是“富裕和極好的教養”。但是,南.卡羅萊納州代表拉特力奇冷酷的回答,任何干涉這些州奴隸制的企圖都會導致南方拒絕批準憲法。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美國A.主張人人平等的資產階級人權思想風行全國B.南北方在奴隸制問題上的沖突開始出現激化C.聯邦憲法的制定中需要實現南北方相互妥協D.急切需要加強中央政府權力解決奴隸制問題34.1921年至1922年蘇俄農民要上繳的實物稅有18種;1922年3月蘇俄用“統一-實物稅”替代了各種實物稅;1923年至1924年蘇聯稅收體制最終轉向了全部征收貨幣。出現這一系列變化是由于A.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B.國內形勢和政府政策的轉變C.農民納稅負擔的減輕D.計劃經濟和蘇聯模式的要求35.1999年G20(20國集團)應運而生,囊括了七國集團、歐盟以及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發展中國家。G20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85%,它既是-一個推動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促進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對話的非正式論壇,又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大聯盟。由此可知A.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建立B.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地位的提高C.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的加強D.經濟區域集團化促進經濟全球化二、非選擇題:共160分。第36~42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43~47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一)必考題:共135分。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早在春秋時期,即已出現“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的現象黃帝也被建構為“華夏”祖先。司馬遷在《史記》中將“華夏”建構譜系化,影響了魏晉時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國”的政治目的而對黃帝的攀附。這樣就使得“夷狄入中國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覺地繼承此前的“華夏”共同體意識。....五代之后,主導中國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轉“夷”。“夷”接受“華夏-漢”的“天下”觀和政治經驗,模仿“中國”的國家政治體制,加以補充、豐富、擴大,“中國”開始由狹義的、單一文化定義上的“中國”,轉向國土意義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國”?!叭A夏”的擴大,為現代中國疆城奠定了前現代基礎?!幾詤菃⒃G《族群政治型態的流變與中國歷史的近代轉型》材料二1492年之前,北關大陸生活著多樣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種語言。16世紀初至17世紀末,西歐移民和非洲奴隸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獨立時,形成了以歐裔白人“盎格魯-薩克遜”文化為主流的“多族化"。一戰時,大量南歐、北歐移民,甚至東歐的波蘭人、俄羅斯人等為逃避戰亂,不斷涌入美國,打破了以西歐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民權運動和族裔政治行動喚起了美國族群爭取“少數權利”的覺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亞裔移民的涌入改變著以白人為主的移民結構。2010年,“多族化”結構轉向拉美裔、非裔、亞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區構成了獨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關注的是,這種以族群和文化差異為基礎的“多族化”發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義觀念的廣泛傳播,為美國族群政治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國“多族化”問題凸顯,消解著美利堅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價值,使美國日益陷于族群沖突和社會失序的境地?!幾詮堬w《論美國“多族化”與族群政治的互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族群交流的特點,并簡析其對中華文明發展的影響。(14分)(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中國古代相比,美國族群關系走向有何不同之處,試分析其原因。(11分)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五次統-戰線》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相關內容,自擬論題,并結合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二)選考題:共25分。請考生從2道地理題、3道歷史題中每科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45.[歷史一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高等教育改革是英國戰后“福利國家”建設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內容。1945年后,英國政府教育基金可以讓90%的大學生獲得政府津貼。進入80年代,政府迫于預算的壓力,一再壓縮高等院校教育經費;1985年以后,大學預算每年遞減2%。1990年實施“學生貸款計劃”,把高等院校學生的助學金制度改為貸學金制度,平均每年向每個大學生提供約420英鎊的貸款。政府每年還撥出1500萬英鎊作為特別困難基金,由地方教育機構管理,以保證家境困難的學生能進入高等院校。政府規定大學須以學生注冊人數作為績效指標向中央部分爭取教育經費。此外,政府還計劃推出“速成學位”制,大學生只學習15個月就能參加工作,這樣對大學的撥款可減少1/3。英國高等教育改革是從觀念上分離服務融資與服務提供兩種功能,以便在公共部門內形成競爭性的準市場,進而提高經濟效率。——摘編自《國際資料信息》<1996年08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9分)4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材料中國共產黨以《新華日報》為媒介進行輿論動員。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滇緬公路成為支援我國抗戰的唯一國際道路。1940年7月,《新華日報》發表《打破逼降勸降的國際陰謀》,反對英國封閉滇緬公路,揭露英日媾和陰謀,號召全國各黨各派加強團結來取得抗戰勝利。1940年10月發表《滇緬路重開后的局勢展望》,批評國民黨一些人通過英美等國援助迅速取得抗戰勝利的幻想,指出中國要加強國內團結,才能利用有利國際形勢,爭取抗戰最后勝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發表《太平洋戰爭爆發:共同消滅世界法西斯惡魔的時候到了》分析了抗戰的有利趨勢,中國要積極地與美英等國配合作戰。1942年1月,《保衛南洋的一支勁旅》呼吁海外僑胞加入到保衛南洋的戰爭中。1942年3月,滇緬抗戰爆發。4月,《新華日報》發表《論緬甸戰事》呼吁南洋各地的一切民族團結為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大戰斗體。1944年3月的《再論緬甸戰局》既肯定了中、美、英將士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成果,又重申武裝緬甸人民、發動緬境游擊戰的主張。——摘編自王麗《硝煙之外的團結:<新華日報>在滇緬抗戰中的輿論動員》(1)根據材料,概括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輿論動員工作的主要特點。(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共產黨的輿論動員工作對滇緬抗戰的影響。(8分)47.[歷史一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材料周學熙(1866--1947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大力提倡“國非富不強,富非工不張”,喚起了實業界同仁的覺醒。1903年,“以考察所得于日本者,欲以施諸我國”,建議創辦直隸工藝總局,帶動直隸興辦實業的高潮。1904年創設了實習工廠作為高等工業學堂的實習車間,強調“工藝非學不興,學非工藝不顯”,“科學與實業如影隨形,必有通于各科科學之人才,然后舊者可圖改良,新者可期發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