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欺詐性撫養行為的界定綜述目錄TOC\o"1-2"\h\u20831欺詐性撫養行為的界定綜述 128542(一)欺詐性撫養內涵與爭議 122803(二)欺詐性撫養產生的根源 1116271.性觀念的改變 298012.婚姻缺乏感情基礎 277883.經濟的迅猛發展 2123(三)欺詐性撫養行為的法律性質 2252991.關于欺詐性撫養法律性質的學說 2108632.欺詐性撫養法律性質的比較與選擇 412066(四)欺詐性撫養的構成要件 5225661.欺詐方實施了欺詐行為 568382.存在損害后果 6126403.欺詐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6196484.欺詐方主觀存在過錯 6(一)欺詐性撫養內涵與爭議欺詐性撫養行為是指女方明知或應知其所生子女與男方無血緣關系,但是通過欺詐的方式,讓男方認定其與非生子女的親子關系,而使男方承擔該子女的撫養義務的行為趙牧曉.淺析欺詐性撫養的法律認定及救濟[J].商,2016,(15):251.。趙牧曉.淺析欺詐性撫養的法律認定及救濟[J].商,2016,(15):251.通過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及相關網頁上對有關案例的查找,發現在審判過程中,對于被欺詐的男方提出的包括賠償撫養費或者進行精神損害賠償的要求,法官大多予以支持。判決結果也多對被害人進行救濟,但是結果正確不意味著判決的依據也正確。而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欺詐性撫養性質的討論也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在實務界中有“肯定說”和“否定說”兩種意見,而肯定說中也有多種不同的觀點。這些將在下文進一步說明。(二)欺詐性撫養產生的根源從全球的觀點來看,不同區域對欺詐性撫養規制的法律法規并不多,這是因為不同區域欺詐性撫養的現實狀況存在差異,所以,要想進一步了解欺詐性撫養的危害,就必須對其根源進行探索,從中得出結論和解決方法,以應對現實中具體發生的情況,完善相關的法律,以減少甚至避免欺詐撫養的發生。因此,對該問題產生原因的深刻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對以下幾個方面。1.性觀念的改變由于受到性概念的解放,社會中的非婚同居行為的寬容度也在不斷增加,這種現象的發生,社會輿論不再給予強烈的譴責,而將其視為個體權利的正當存在,因此人類所受到的自我道德譴責進一步降低,當事人在實施這種行為時沒有強烈的負罪感,私人的放縱和社會寬容都會導致這種性行為出生的非親生子女的數量增加張融.欺詐性撫養問題研究[D].張融.欺詐性撫養問題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3-4.2.婚姻缺乏感情基礎當社會物質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時,人民的物質化逐漸增加,過度的追求物質享受造成男女締結婚姻時,雙方的經濟條件及社會地位因素逐步取代了感情因素成為了重要的考慮因素。尤其是隨著近年來房價的節節攀升,一方的經濟情況更是結婚時首先應當考慮的問題,很多真心相愛的情侶因男方買不起房而被棒打鴛鴦。在社會生活中,完全出于對對方物質條件的向往而同對方結婚的情況比比皆是,年輕女性出于對物質生活的向往而嫁給有錢老年男性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不少例子告訴我們,現在婚姻的締結過程中無處不充斥著“物質”,而締結婚姻的首要因素——“感情”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忽視,因此,現在的婚姻嚴重缺乏感情基礎。然而缺乏情感的婚姻很容易破碎,也易產生矛盾。而矛盾的解決也要比有感情基礎的婚姻解決起來困難,這就導致了婚姻家庭的不和諧,當事人容易在婚外尋求感情慰藉,與婚外第三人發生性行為的情況也就在所難免了。所以導致非親生的孩子幾率增大,欺詐性撫養的案例也就逐步增多。3.經濟的迅猛發展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民的生活水平也變得越來越高,人民對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解決溫飽問題,從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經濟的富足為婚前婚外性行為提供了物質條件,這也致使一些人將物質作為首選,將情感置后,而以物質為導向,這種缺少情感的基礎,很容易導致一方的出軌,在婚外情中尋找出軌的快感,從而增加意外孕,同時也容易導致撫養非親生孩子出現的概率增加張融.欺詐性撫養問題研究[D].張融.欺詐性撫養問題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3-4.(三)欺詐性撫養行為的法律性質1.關于欺詐性撫養法律性質的學說目前在學界對欺詐性撫養關系(欺詐性行為)性質的認定主要有“否定說”和“肯定說”兩種觀點吳國平.欺詐性撫養的認定及其侵權賠償責任研究[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6,(04):34-42.吳國平.欺詐性撫養的認定及其侵權賠償責任研究[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6,(04):34-42.(1)行為無效說該說認為,欺詐方故意對被欺詐方實施隱瞞欺詐的手段,導致被欺詐方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致使認定自身與非生子女存在血緣關系并加以撫養,該撫養的行為并非出自被欺詐者的真實意愿,滿足無效民事行為的構成要件,由此判定欺詐性撫養行為的法律屬性是無效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在法律上會產生賠償損失的法律后果,因此被欺詐方有權要求返還撫養費作為損失賠償楊子巍.欺詐性撫養法律問題研究[D].延邊大學楊子巍.欺詐性撫養法律問題研究[D].延邊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6.(2)無因管理說這一理論認為,在無約定或者法定義務的情況下,被欺詐方承擔其義務,可以被認為是管理別人的事項,所以,有權要求無因管理之債,對撫養義務的人享有撫養費返還請求權程媛.欺詐性撫養的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程媛.欺詐性撫養的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2015:8.(3)不當得利說這一學說認為,受害人誤養了他人的孩子,讓其親生父親逃避了撫養義務,因而使親生父母獲得利益。在欺詐性撫養案例中,受害者無撫養責任,因此,這種撫養方式就是取代有撫養責任的親生怙恃,這是一種身份的調換并且沒有任何法律依據,這使得被欺詐方財產利益的減少而撫養義務人的財產利益的增加。在欺詐性撫養關系中,被欺詐者所得到的利益損失與欺詐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而且沒有正當根據,因此構成不當得利程媛.欺詐性撫養的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程媛.欺詐性撫養的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2015:8.(4)違約行為說“違約行為說”又名“違約責任說”,認為身份關系屬于合同調整的范圍,婚姻關系是男女兩方為實現一起生活、互相擁有彼此性功能的意圖而形成的約定。該學說一經提出即在西方國家迅速傳播,男方與女方基于默認的條款形成一致的意見進而締結婚姻,但是在立法允許的范圍內,二人也可以約定對該條款自行予以補充。該說認為,本質上婚姻關系屬于契約關系的一種,忠誠義務是男方和女方在婚內應當履行的義務,但是女方與丈夫之外的第三人生下非婚生的子女,導致男方對其進行撫養,女方的行為違反該契約規定的義務,屬于違約行為轉引自吳海強:論欺詐性撫養的法律救濟,載中國法院網,/article/detail/2008/02/id/288098.shtml#rd,轉引自吳海強:論欺詐性撫養的法律救濟,載中國法院網,/article/detail/2008/02/id/288098.shtml#rd,訪問日期:2021-09-02.(5)侵權行為說在欺詐性撫養法律性質認定的問題上,多數的學者支持侵權行為說,其中較為經典的說法是,欺詐性撫養是一種復合型的侵權行為,被欺詐方不僅受到財產金額的減少,其當丈夫或者父親的身份利益也受到了侵害,賠償已經支出的撫養費僅僅是該行為所承擔的賠償義務楊立新.論婚生子女否認與欺詐性撫養關系[J].江蘇社會科學,1994,(4):52。楊立新.論婚生子女否認與欺詐性撫養關系[J].江蘇社會科學,1994,(4):52程媛.欺詐性撫養的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2015:8.2.欺詐性撫養法律性質的比較與選擇筆者認為,前四種理論都存在著不足,無法有效地保障被害人的個人和財產權利。“行為無效說”忽視了撫養是一種以特定的身份關系為基礎的法律責任,即使是在擬制血親關系中,也是建立在某種特定的身份關系與當事人的主觀認同的基礎上,不會出現當事人合意疑問;但由于缺少當事人的合意,只能造成行為的可撤銷或效力不足,自不存在行為無效的問題,而且,如果認為是無效行為,那么受害人就不可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只能主張返還撫養費,這對受害人明顯不利。“無因管理說”一個重要的主觀要件就是管理員的主觀意愿,自愿管理他人的事務,為他人的利益著想,而欺詐性撫養中的男方明顯與主觀不吻合;其次,在欺詐性撫養中,男方都存在著一定的誤解,他是因為受欺詐而錯誤地將非婚生子女當作自己的親生子女;最后,采用無因管理規則,受害人只能請求返還撫養費,不能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這對保護受害人權利不利吳國平.欺詐性撫養與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探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6,(04):59-64+91.。“不當得利說”只從財產的損失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行為后果的本質,但如果沒有否定親生母親的主觀態度,則不能揭示出行為的本質。而且,一旦認定為不當得利時,那么在追究其法律責任時,也不能把受害人的精神損失考量進去,這對于男方來說是非常不利的。“違約行為說”中欺詐者使用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隱瞞事實真相的手段,使受害人陷入了錯誤的認識,以為這個孩子是自己的親生子女并投入了大量的感情與金錢。在當得知該子女并不是自己的親生子女,精神上遭受到了重大的打擊,這也證實女吳國平.欺詐性撫養與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探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6,(04):59-64+91.“侵權行為說”既可以包涵對人格權益的保護,又可以容納對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賠償。按照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行為人給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民法典對其所保護的合法權益無法在立法上進行逐一的列舉,正是因為侵權法保護的范圍向各種合法利益開放,所以,該侵權法律制度在滿足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時也同時具有很大的開放性。欺詐性撫養的構成要件1.欺詐方實施了欺詐行為現有的理論以及司法實踐,對欺詐性撫養的加害行為,有以下三種說法:生父與生母發生不正當性關系的行為、對被欺詐方實施欺詐或者隱瞞的行為、上述兩個行為一并列出進行否定評價。“欺詐”行為即欺騙或者隱瞞非親生子女的行為才應屬于法律否定性評價的行為,而不是被扶養人的親生父母發生性關系的行為。原因在于:第一,若女方與他人發生性關系的時間是在與男方締結婚姻關系之前,或者男女之間沒有婚姻關系存在,那么女方的行為不會與忠實義務相違背,也沒有侵犯男方的任何民事權益,立法不會對被扶養人的生父和生母發生性關系的行為進行調整。第二,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女方若和其他人發生不正當性關系,若要明確該行為成立侵權,在判斷因果關系的成立要件時會有阻礙。雖然男女兩方之間發生的不正當性行為以及欺詐行為和條件說“若無則不”的判斷原則相一致,但如果僅存不正當的性行為,則沒有產生被欺詐方撫養非親生子女的而造成財產與非財產損害的可能性,因此,導致損害的是欺騙或者隱瞞的行為。第三,應當由《民法典》對不當的性行為加以規制。對性行為進行規范應該站在道德規范的角度進行,私法上對性行為的規范。根據《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相關規定,當事人一方如果有重婚或者同居等行為,嚴重違反夫妻忠實義務,則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離婚損害賠償;如果沒有達到以上程度,則可在離婚中進行財產的劃分時對受害方優先照顧。2.存在損害后果只有存在損害結果才能對受害方進行救濟。在欺詐性撫養案件里,男方不僅在財產上遭受巨大的損失,其一般人格利益也遭受不同程度的侵害趙牧曉.淺析欺詐性撫養的法律認定及救濟[J].商,2016,(15):251.趙牧曉.淺析欺詐性撫養的法律認定及救濟[J].商,2016,(15):251.3.欺詐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被欺詐方的遭受損害與欺詐方實施的欺詐行為在法律上存在關聯,從一般人的角度看,欺詐方實施的欺詐行為導致被欺詐方遭受某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法學概論教師角色與學生互動試題及答案
- 美國和中國經濟模式的差異試題及答案
- 2025年VB考試知識地圖試題及答案
- 法學研究中的方法論與試題及答案
- 經濟復蘇中的政策應對試題及答案
- 班級科學知識普及活動計劃
- 建立項目管理的標準流程計劃
- 數據驅動決策的實施步驟計劃
- 2025關于項目管理咨詢服務委托合同示例
- 2025年公司競爭策略與風險控制實務試題及答案
- 正常肝臟CT解剖
- 英語國家商務國情 知到智慧樹網課答案
- 2024年廣西來賓高投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 衛生部婦產科診療規范及指南
- 正畸病例匯報模板
- 科學小實驗手搖發電機原理
-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件專家版10第十講 中外會通與中華民族鞏固壯大(明朝時期)
- 臨建施工方案
- MOOC 國際金融學-湖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膽管癌化療方案指南
- 籃球比賽記錄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