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復(fù)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第02講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輪復(fù)習(講義)(解析版)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fù)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第02講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輪復(fù)習(講義)(解析版)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fù)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第02講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輪復(fù)習(講義)(解析版)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fù)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第02講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輪復(fù)習(講義)(解析版)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fù)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第02講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輪復(fù)習(講義)(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02講必修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

《庖丁解牛》一輪復(fù)習

目錄

01考情分析·備考策略..............................................................................................................................................1

02知識導(dǎo)圖·思維引航..............................................................................................................................................1

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8

考點一信息的篩選與整合.............................................................................................錯誤!未定義書簽。

考點二信息的辨析.........................................................................................................錯誤!未定義書簽。

04熱考題型·解題策略..............................................................................................................................................8

05真題感悟·命題洞見............................................................................................................................................25

文言文課內(nèi)重要篇目復(fù)習目標

(1)分類梳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這五類文言現(xiàn)象,提升歸納和運用古

代漢語的能力。

(2)充分理解經(jīng)典選篇中古圣先賢的思想,認識其文化價值,立足現(xiàn)實,思考其現(xiàn)代意義,評論先賢思想。

(3)深入閱讀《論語》《孟子》《莊子》中的經(jīng)典篇章,找出并分析各篇的重要觀點,初步了解儒家、道

家思想的特征,對比分析其異同,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4)體會相關(guān)課文論事說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達風格,分析諸子文章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把握史傳文

文章敘事曲折有序、寫人生動傳神的特點,培養(yǎng)思辨能力。

(5)通過研讀諸子文章,理解孔子以“禮”治國的政治理想,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孟子“保民而王”的

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莊子順應(yīng)自然、尊重規(guī)律的自然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

敬畏自然的時代精神。

文本聯(lián)系

從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順序看,《論語》在先,《孟子》《莊子》在后。而且《孟子》《莊子》中都出現(xiàn)

了孔子的故事,《莊子》中相對更多。《孟子》中的孔子是稱頌與效法的對象,而《莊子》中的孔子形象

比較復(fù)雜,有時是悟道得道的圣人形象,有時是不悟道、不知“道”的被嘲諷被批判的對象。

《論語》事實上構(gòu)成了《孟子》《莊子》中的隱含文本,不僅出現(xiàn)了孔子形象的篇章,即使有的篇章

沒有出現(xiàn)孔子形象,也是對孔子觀點、對《論語》篇章的一種反映。

《庖丁解牛》其實也可以作為對《侍坐章》的一種解讀。

庖丁所說的三重境界,在《侍坐章》中都是有表現(xiàn)的。“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而子路

的志向是“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這個國家遭遇方方面面的困難,而子路的志向是將它建成一個軍事強國,一個禮儀之邦。這不正

是“全牛”境界嗎?子路所說的困難,顯然正是庖丁所言的“大”。

之后兩位弟子述志,冉有將國家縮小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將志向縮小到“足民”,并坦言“如

其禮樂,以俟君子”;公西華更將志向縮小到基本屬于個人層面的“愿為小相焉”。這兩種志向雖有差別,

但與庖丁描述的“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的目無全牛的境界相似,就是承認只承擔局部的責任與工作。

最后言志的曾點,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先是“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在得到老師不妨各言其志的許可后,描述了一幅十分和諧的畫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對其描述的這幅畫面,人們有不同的看法:一種理解是魯國雩

祭的場景,有周禮的影子,是禮樂治國的畫面,視作堯舜氣象;一種理解是隱逸淡泊的春游場景。但不管

哪種理解,從對曾點形象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物自在自如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精神狀態(tài)和庖丁解牛時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一樣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這種境界正是庖丁解牛“以神

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無牛”境界。不論解釋為禮樂場面,還是春游畫面,身處其中的人

都以追求精神和心靈的自由為目的,可見儒家雖提倡剛健有為,但同樣提倡道家自由自如的精神心態(tài)。

反之,在道家言論中我們也可看到儒家積極有為的表現(xiàn)。“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

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生命不可能總是游刃有余,有些困難是躲不過去的,人生總有至暗時刻,只有警誡自己,小心謹慎,才能

渡過難關(guān)。這正是《周易》所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儒道思想其實并不完全對立,儒道在“內(nèi)圣”這一層面上其實是一致的。明代心學家就認為曾點已達

到仁者不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無往而不樂的圣賢境界。可見,儒道互補,儒道相濟,不在兩家言論

之外,而在兩家言論之中。

孔、孟、莊三家“演義”

先秦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一個思想自由的時代,一個個性飛揚的時代,一個智慧與爭鳴的時代,一個

群星閃耀的時代。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莊所代表的道家思想無疑是中國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兩個板

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反映了孔子與弟子的人生愿景,《齊桓晉文之事》以問答的形式

系統(tǒng)闡發(fā)了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愿景,《庖丁解牛》表達了莊子所代表的道家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這

些文章有助于我們了解儒家與道家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領(lǐng)會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的認識。

【復(fù)習設(shè)計】

1.前置任務(wù):復(fù)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后,請以《有

師若XX,幸矣》為題寫一篇隨筆,500字左右。課堂上交流寫作成果和心得。

意圖:以“我想從師于XX”為情境,完成《有師若XX,幸矣》的寫作,既是促成學生對三位思想家

生平主張的回顧梳理,也是讓學生從個人體驗角度出發(fā)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評價。

如:設(shè)想自己作為入門求學的弟子,面對孔子、孟子、莊子,你會選擇誰來當你的老師,為什么?

(試著寫一寫,100字左右)

選擇孔子。

他能用溫和自謙的話解除學生的思想顧慮,創(chuàng)造了說真話的條件和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huán)境,鼓

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大膽地談個人的理想。并且,孔子以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生存姿態(tài),有

禮樂既成之后歸于自由和諧的人類社會的理想。

選擇莊子。

莊子告訴我們凡事要順應(yīng)自然,不要勉強硬碰,還要保持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保全天性。這樣,在學習

的過程中,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大更開放的討論空間,而且也遵循學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會給學生造成太

大的壓力。

選擇孟子。

孟子能夠運用比喻、對比、引用等修辭手法來說明道理,這樣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歡樂的學習

環(huán)境。且說明道理時語言生動,邏輯縝密,很有說服力。

2.推斷下列名言分別出自孔、孟、莊哪位之口。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意圖:由“推斷”來檢測學生對孔、孟、莊三人基本觀念和價值追求的理解。

3.利用網(wǎng)絡(luò)信息資源,為三位思想家選一幅最能體現(xiàn)其性情和形象的圖像,為自己的選擇說明理由或

依據(jù)。

4.就第三個學習任務(wù)的討論結(jié)果,給三位思想家進行形象定位。

參考:

孔子——仁者形象,強調(diào)仁,重視禮。

孟子——大丈夫與帝王師形象,仁政,義,民本。

莊子——智者與隱者形象,自由,不合作,天人合一。

設(shè)計意圖:共同討論、概括與辨析三者的不同主張或人生態(tài)度。

5.推斷下列文段中的A,最有可能是孔、孟、莊中的哪一位,說出理由。

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A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

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意圖:文段中的A為孟子,由此文段的閱讀,探究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孔子強調(diào)仁,往往著重于

個人修養(yǎng)之仁和克己復(fù)禮之仁,而孟子更強調(diào)國君的責任之仁,要行王道,即仁政思想;孔子重視禮,強

調(diào)維護“曾經(jīng)美好”的秩序,而孟子則認為可以推翻無道之君,即民本思想。

6.推斷下面故事中的A是孔、孟、莊中的哪一位。討論:這位A作出“鼓盆而歌”的行徑,雖有違常

理,卻反映了他的哪些觀念和主張?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對其觀念和主張展開評價。

A妻死,B吊之,A則方箕踞鼓盆而歌。B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

亦甚乎!”

A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

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天地之間),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意圖:繼續(xù)“推斷”,“推斷”學習的目的與任務(wù)2和任務(wù)5相同。此文段中的A是莊子,討論中將

會涉及“自由”“順應(yīng)自然”“一死生齊彭殤”等道家觀念。與前面不同的是,這里的學習不僅是推斷和

理解,還要求展開評價,這是思辨性閱讀的必然要求。

7.閱讀下列文段,完成學習任務(wù)。

荷蓧丈人(見《論語·微子》)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

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

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

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蓧丈人與子路的互為觀感是怎樣的?

(2)從文中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哪些不同主張?能聯(lián)想到哪些篇章?

(3)你贊同荷蓧丈人與孔子、子路的主張嗎?請對對方的觀點或主張作出反駁。

意圖:《論語》中收編此文,究竟是出于儒家對隱者的批評,還是出于對自身的嘲諷和對社會的嘆息,

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文很能體現(xiàn)兩家對人生和社會態(tài)度的差異。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來說,

它正是非常有價值的語料。可以遷延的觀念如儒家的“入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道家的“無為”“不

愿為境內(nèi)累矣”等。

8.以下是三篇文章的標題,三文均是鮑鵬山所寫,請從標題猜測此三文分別寫誰。

XX在雨中歌唱;王者師與大丈夫;XX,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意圖:進一步感知三位思想家的形象特點和畢生主張。三文的抒寫對象分別是孔子、孟子、莊子。

9.結(jié)合現(xiàn)實和自己的志趣,你認為當今之世,更需要誰,說出理由,不少于500字。

意圖:當今之世,更需要誰?前者著眼于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后者引導(dǎo)學生理解先賢的智慧之光對現(xiàn)

實的意義,從古到今,從紙上討論到現(xiàn)實觀照,體現(xiàn)學習的意義,又從理解、辨析進階到質(zhì)疑、評價,也

是深度學習、思辨性學習的應(yīng)有之義。

2025年備考策略

1.《子路、冉有、曾皙、公西華侍坐》通過孔子與四位弟子以“言志”為中心的一番對話,表現(xiàn)了弟子

們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誘的大教育家風范,主要反映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以禮樂治國”的

政治主張。《齊桓晉文之事》記敘了孟子游說齊宣王行仁政之事,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

能發(fā)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xiàn)了孟

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庖丁解牛》通過對庖丁解牛的過程和經(jīng)歷的敘述,

揭示出養(yǎng)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yīng)自然的道理;同時,也說明了只有反復(fù)實踐,逐步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內(nèi)部規(guī)

律,然后遵循客觀規(guī)律處理事務(wù),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2.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眼光,理性評價各篇章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認識其優(yōu)點和局限,辯證認識歷史

人物和歷史事件,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

[時代背景]

《侍坐》:春秋時期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繁,周王室微,諸侯國之間相互征伐,先后出現(xiàn)了“春秋五霸”。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古代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階段。在這一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舊的宗

法等級制度及其禮儀規(guī)范陷入了嚴重危機,出現(xiàn)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狀態(tài)。

《齊桓晉文之事》:戰(zhàn)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國諸侯國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

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nèi)盤剝?nèi)嗣瘛6R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

業(yè),野心勃勃。孟子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guān)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闡發(fā)了他的“發(fā)

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

《庖丁解牛》:莊子生活在社會大動蕩的時代,承認客觀事物的復(fù)雜性,也感到社會潮流的不可逆轉(zhuǎn)。

他主張無所作為,頤養(yǎng)天年,對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一切“安時而處順”;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

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儒道思想碰撞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和《齊桓晉文之事》展現(xiàn)了儒家對人生價值和理想社會的追求。在儒

家內(nèi)部,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會理想治國理念兩方面各有什么異同?

社會理想治國理念相同點不同點

《侍坐》天下太平施行仁政安養(yǎng)人民為國以禮

天下歸仁禮樂治國愛民望治

百姓安居樂業(yè)推仁講禮

《齊桓晉文之事》衣食無憂保民而王,行王道發(fā)政施仁

守禮知義

天下歸心

小結(jié):孔子重視“為國以禮”,追求太平盛世,民生和樂;孟子強調(diào)“保民而王”,希望國君能“行王道”,

施行仁政,讓百姓衣食無憂,守禮知義,天下歸心。他們都的社會理想和治國理念大體相同,但同中有異。

2.這三篇文章是儒道兩家的代表作品,體現(xiàn)了孔子、孟子和莊子關(guān)于“理想社會”和“立身處世”的思想,

都具有各自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填寫下面的表格,領(lǐng)會其思想內(nèi)涵,比較異同,并感受每個人獨特的富有個

性的表達。

觀點觀點內(nèi)涵觀點提出方式藝術(shù)特色效果

吾與點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態(tài)度明確,表達運用語言、動作、神態(tài)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思

樂,感慨道之不行較為含蓄描寫;以“言志”為中路清晰,富有層次感

心組織材料

保民而王國之本在民,只有讓人直接明確圍繞“保民而王”層層鋪張揚厲,邏輯嚴密;把

民衣食無憂,才談得上深入;善設(shè)機巧,引人握主動權(quán);生動形象,言

守禮知義,天下歸心入勝;善用比喻說理;簡意賅;富有音樂美,增

句式多變,整散結(jié)合強感染力、說服力

依乎天理存身、做事、處世都應(yīng)以寓言方式表達以“所好者道也”提綱層層深入,

該順乎自然不可強為掣領(lǐng),后面分述;描寫邏輯嚴密;

簡練、逼真、傳神語言簡練,

富有表現(xiàn)力

3.從三篇課文中看儒道兩家在處世觀念、社會理想、治國理念方面有著怎樣的異同?

處世觀念社會理想治國理念

儒家入世(有為)百姓豐衣足食,禮義教化盛行,天下大為國以禮

同施行仁政

道家出世(無為)人不為物役,取法自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

共同關(guān)注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guān)系;人應(yīng)當如何生活在世界上

不同點

社會理想不同。儒家重群體,道家重個體。在孔子的理想社會中,百姓豐衣足食,禮義教化盛行,天

下大同。“大同”著重體現(xiàn)的是整個社會的秩序井然。全社會以仁義為綱達到和諧的境界,個體融于群體,

以保持群體的和諧統(tǒng)一,維護群體的利益。道家始終將人本性的張揚與滿足放在首位,人不為物役,取法

自然,天人合一。強調(diào)個人生命的存在和對人性自然的維護。莊子極力渲染個人的自然本性的滿足,“依

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為的是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獨立人格的保持。

可見,儒家是以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為最終目的,而道家是以人的理想狀態(tài)為目的。治國理念不同。儒家強調(diào)

“有為”,道家強調(diào)“無為”。儒家的政治思想向來以“有為”的特征,主張以禮來治國,通過禮治建立

森嚴的等級結(jié)構(gòu)、倫常秩序,理想社會也就實現(xiàn)了。道家則呈現(xiàn)出“無為”特色,主張統(tǒng)治者治理天下要

因任自然,讓百姓自由發(fā)展,不要妄加干涉。

相同點

都關(guān)注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guān)系;人應(yīng)當如何生活在世界上。儒、道的社會理想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

儒、道站在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秩序,儒、道都是根據(jù)現(xiàn)實的人間生活來設(shè)計未來社會的。

儒、道都采取類推的思維方式尋求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道路。儒家循著“個人——家——國——天下”這一實

現(xiàn)理想社會的思路。道家也提倡要從自身做起,自己修好道,再逐步推廣開來。儒、道“無為”“有為”

相通。道家的“無為”與儒家的“有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差別很大,但實際上,道家的“無為”還是

“有為”的。“無為”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還是為了以“無為”達到“無不為”“無不治”。這種“無

為”是一種迂回的方式,體現(xiàn)出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這與提倡“有為”的儒家在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

文言知識點梳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一、通假字

1.毋吾以.也(同“已”,止)

2.鼓瑟希.(同“稀”,稀疏)

3.莫.春者(同“暮”)

二、一詞多義

1.爾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你,你們,代詞)

②子路率爾而對曰(相當于“然”,詞尾)

2.言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說,談,動詞)

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話,名詞)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1)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2)風.乎舞雩(吹風)

(3)曾皙后.(落在后面)

2.形容詞作名詞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相,大相)

四、古今異義

加之以師.旅.

古義:指軍隊今義:軍隊編制單位之一

五、文言句式

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不吾知也(“吾知”即“知吾”)

則何以哉(“何以”即“以何”)

爾何如(“何如”即“如何”)

何傷乎(“何傷”即“傷何”)

毋吾以也(“吾以”即“以吾”)

②狀語后置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

(“加之以師旅”即“以師旅加之”“因之以饑謹”即“以饑饉因之”)

為國以禮(“為國以禮”即“以禮為國”)

異乎三子者之撰(“異乎三子者之撰”即“乎三子者之撰異”)

以吾一日長乎爾(“長乎爾”即“乎爾長”)

浴乎沂(“浴乎沂”即“乎沂浴”)

《齊桓晉文之事》

一、通假字

1.為長者折枝.(同“肢”,肢體)

2.刑.于寡妻(同“型”,做榜樣)

3.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同“彩”)

4.蓋.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

6.是罔.民也(同“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比喻陷害)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同“斑”)

二、一詞多義

1.道

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動詞,談?wù)?

②唯恐道途顯晦(名詞,道路)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④道芷陽間行(動詞,取道)

⑤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詞,道理)

2.舍

①舍南舍北皆春水(名詞,房屋)

②舍之!吾不忍其觳觫(動詞,釋放)

③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動詞,停止)

④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動詞,筑舍定居)

⑤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動詞,舍棄,放棄)

3.誠

①誠有百姓者(副詞,的確)

②是誠何心哉(副詞,真的)

③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名詞,誠心)

④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副詞,果真,如果)

三、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刑.于寡妻(做榜樣)

是罔.民也(張網(wǎng)捕捉,比喻陷害)

樹.之以桑(種)

權(quán).,然后知輕重(稱重)

度.,然后知長短(丈量)

(2)動詞的使動用法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使……聽到)

危.士臣(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使……朝見)

形容詞的用法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為肥.甘.不足于口與(形容詞作名詞,美味的食物)

輕.暖.不足于體與(形容詞作名詞,輕軟暖和的衣服)

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國家;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

寡.固不可以敵眾.(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

弱.固不可以敵強.(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國家)

謹.庠序之教(形容詞作動詞,謹重)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個“老”,形容詞作動詞,敬愛;后兩個“老”,形容詞作名詞,老人)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四、古今異義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義:從而推廣到

今義:連接并列的詞或詞組

2.至.于.兄弟

古義:推廣到

今義:表示對事物進行補充說明或處理

3.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女子是男人的妻子

4.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古義:指中原地區(qū)

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

5.從.而.刑之

古義:接著就

今義:連詞,表目的或結(jié)果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是乃仁術(shù)也(“也”表判斷)

②夫子之謂也(“也”表判斷)

③是誠不能也(“也”表判斷)

④是折枝之類也(“也”表判斷)

⑤是罔民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百姓之不見保(“見”表被動)

3.省略句

①有牽牛而過(于)堂下者

②將以(之)釁鐘

③將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④及(其)陷于罪

⑤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臣未之聞也(即“臣未聞之也”)

莫之能御也(即“莫能御之也”)

然則一羽之不舉(即“然則不舉一羽”,之,起提賓作用)

夫子之謂也(即“謂夫子也”,之,起提賓作用)

輿薪之不見(即“不見輿薪”)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何由知吾可也(即“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即“牛之何”,此處之是動詞,往)

②狀語后置

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構(gòu)怨于諸侯(即“于諸侯構(gòu)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即“我非愛其財而以羊易之”)

樹之以桑(即“以桑樹之”)

③主謂倒置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即“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庖丁解牛》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同“響”)2.技蓋.至此乎(同“盍”,何、怎么)3.批大郤.(同“隙”,空隙)

二、一詞多義

1.然

①因其固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②雖然,每至于族(代詞,這樣)

③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連詞,但是)

④沛公然其計(動詞,認為……對)

2.乎

①技蓋至此乎(表疑問的語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呢”)

②依乎天理(介詞,相當于“于”)

③而況大乎(表反問的語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呢”)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良庖歲.更刀(每年)②族庖月.更刀(每月)

2.形容詞作名詞

以無.厚.入有間(沒有厚度,這里形容刀口薄)

四、古今異義

1.所見無.非.牛者古義:沒有不是今義: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古義:指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今義:天然的道理

3.雖.然.,每至于族古義:雖然是這樣今義: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

4.視為止,行.為.遲古義:動作也因此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在外面的活動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臣之所好者道也(“也”表判斷)

2.省略句

①技蓋至(于)此乎②視為(之)止,行為(之)遲

3.倒裝句

①狀語后置新發(fā)于硎(即“新于硎發(fā)”)

②賓語前置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即“未嘗技經(jīng)肯綮”)

活動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基礎(chǔ)梳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例句本字及意義

①毋吾以也

②鼓瑟希

③莫春者

答案:①“以”同“已”,止②“希”同“稀”,稀疏③“莫”同“暮”,“暮春”指農(nóng)歷三月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

例句古義今義

①童子六七人男孩子,泛指兒童

②加之以師旅軍隊的編制單位

③如會同,端章甫跟有關(guān)方面會合起來(辦事)

答案:①少年,未成年的男子②軍隊③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詞語例句意義或用法

①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③方欲發(fā)使送武等(《蘇武傳》

(1)方)

④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

上》)

⑤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論語·子路》)

①鏗爾,舍瑟而作

②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③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2)作④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生于憂

患,死于安樂》)

⑤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聞官軍收河南河

北》)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

②爾何如

(3)爾

③子路率爾而對曰

④鏗爾,舍瑟而作

①如或知爾

②如五六十

③如其禮樂

(4)如④沛公起如廁(《鴻門宴》)

⑤固不如也(《鴻門宴》)

⑥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孟子·盡心

上》)

答案:(1)①名詞,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②計量面積用語,多用以計量土地,后加表示長度的數(shù)詞或

數(shù)量詞,表示縱橫若干長度的意思③副詞,正、將要④名詞,方形⑤名詞,地域、邊境(2)①動

詞,起身、站起來②動詞,寫作、創(chuàng)作③動詞,勞作④動詞,振作⑤動詞,當作(3)①代詞,你

們②代詞,你③相當于“然”④助詞,放在象聲詞或形容詞后面(4)①連詞,如果②連詞,或者

③連詞,至于④動詞,去,到⑤動詞,比得上,趕得上⑥助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

例句活用類型及釋義

①風乎舞雩

②如會同,端章甫

③鼓瑟希

④冠者五六人

⑤曾皙后

⑥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答案:①名詞作動詞,吹風②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禮帽③名詞作動詞,彈奏④名詞作動

詞,戴帽子⑤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⑥形容詞作名詞,小相/大相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指出標志詞。

例句句式特點(請指出標志詞)

①不吾知也

②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③以吾一日長乎爾

④異乎三子者之撰

⑤浴乎沂,風乎舞雩

⑥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⑦為國以禮

⑧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答案:①賓語前置句標志詞:不(否定詞)、吾(人稱代詞)②賓語前置句標志詞:何(疑問代詞)、

以(動詞)③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乎④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乎⑤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乎⑥

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以⑦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以⑧定語后置句“五六人”“六七人”分別

是“冠者”和“童子”的定語

6.補寫出下面文化常識的空缺部分。

(1)《論語》:儒家經(jīng)典之一,與《》《》《》并稱“四書”,再加上《》

《》《》《》《》,總稱“四書五經(jīng)”。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乘,音為shènɡ,意為“”,

這里指的是;一乘,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三人,車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員

二十五人,共計一百人。春秋時代,戰(zhàn)爭頻繁,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shù)目來計算。

(3)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宗廟:我國的宗廟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人們?yōu)橥鲮`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是儒教徒活動的場

所。帝王的宗廟制是七廟、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shè)廟。同時,宗

廟是供奉歷朝歷代國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文中的“宗廟之事”就是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

(4)浴乎沂

在古代,“沐”和“浴”各有所指。沐,指;浴,指,相當于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洗澡。

答案:(1)大學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2)輛兵車(3)天子諸侯

(4)洗頭洗身體

活動二《齊桓晉文之事》基礎(chǔ)梳理

7.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例句本字及意義

①王說,曰:……

②為長者折枝

③刑于寡妻

④蓋亦反其本矣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⑥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⑦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答案:①“說”同“悅”,高興②“枝”同“肢”,肢體③“刑”同“型”,典范、榜樣,這

里用作動詞,做榜樣④“蓋”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⑤“涂”同“途”,道路

⑥“罔”同“網(wǎng)”,這里用作動詞,張網(wǎng)捕捉,比喻陷害⑦“頒”同“斑”,“頒白”,花白

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

例句古義今義

①此心之所以合于

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王者

②老吾老,以及人

連詞,連接并列的詞或詞組

之老

③刑于寡妻,至于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兄弟

④不推恩無以保妻

男女兩人結(jié)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⑤蒞中國而撫四夷

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結(jié)果、目

⑥然后從而刑之

的等;因此就

答案:①……的原因②從而推廣到③推廣到④妻子和兒女⑤中原地區(qū)⑥接著就

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詞語例句意義或用法

①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②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1)愛④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

說》)

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贈孟浩

然》)

①然后從而刑之

(2)刑②刑于寡妻

③雖董之以嚴刑(《諫太宗十思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御

②以御于家邦

③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赤壁賦》)

④御旨、御膳

①欲辟土地,朝秦楚

②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③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辟(《孟子·魚我所欲也》)

④辟邪說,難壬人(《答司馬諫議書》)

⑤唇吻翕辟,不知何詞(《促織》)

⑥復(fù)辟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②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③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5)若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⑥彼與彼年相若也(《師說》)

⑦若夫淫雨霏霏(《岳陽樓記》)

①不識有諸

(6)諸②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③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

答案:(1)①動詞,吝嗇,舍不得②形容詞,吝惜,舍不得③動詞,疼愛④動詞,愛護⑤動

詞,喜愛,喜歡⑥動詞,羨慕,欣賞(2)①動詞,處罰②同“型”,名詞用作動詞,做榜樣③名

詞,刑罰(3)①動詞,阻擋②動詞,治理③動詞,駕馭④名詞,與皇帝有關(guān)的事物(4)①動詞,

開辟②形容詞,不正③同“避”,動詞,躲避④動詞,批駁⑤動詞,開⑥名詞,君主,國

君(5)①動詞,像②代詞,如此③連詞,如果④代詞,你,你們⑤動詞,比得上⑥形容詞,

相當,差不多⑦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至于(6)①兼詞,“之乎”的合音②兼詞,之于③形容詞,

眾多

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

例句活用類型及釋義

①然后從而刑之

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權(quán),然后知輕重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

⑦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

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

⑩朝秦楚

?以一服八

答案:①名詞作動詞,處罰②名詞作動詞,種植③名詞作動詞,穿④名詞作動詞,稱量⑤

名詞作動詞,稱王,統(tǒng)一天下⑥形容詞作名詞,美味的食物/輕軟暖和的衣服⑦形容詞作動詞,遠

離,不接近⑧形容詞作動詞,敬愛/愛護⑨使動用法,使……興起/使……處于險境⑩使動用法,

使……朝見?使動用法,使……臣服

1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指出標志詞。

句式特點(請指出標志

例句

詞)

①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

②是誠不能也/是折枝之類也/是罔民也

③吾何快于是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

⑤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⑥百姓之不見保

⑦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

⑧夫子之謂也/一羽之不舉

答案:①判斷句標志詞:乃②判斷句標志詞:也③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于④狀語后置

句標志詞:以⑤主謂倒裝句,“百姓之謂我愛也”是主語,“宜乎”是謂語⑥被動句標志詞:

見⑦賓語前置句標志詞:莫(否定詞)、未(否定詞)、之(代詞賓語)⑧賓語前置句標志詞:之

12.補寫出下面文化常識的空缺部分。

謹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后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yè)。《史記·儒林列傳》:“聞三代之道,鄉(xiāng)里

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傲⒋髮W以教于國,設(shè)庠序以化于邑。”

答案:地方學校

活動三《庖丁解牛》基礎(chǔ)梳理

1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例句本字及意義

①砉然向然

②技蓋至此乎

答案:①“向”同“響”,發(fā)出響聲②“蓋”同“盍”,何、怎么

1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

例句古義今義

①依乎天理倫理道德或天然的道理

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轉(zhuǎn)折;

②因其固然

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

③雖然,每至于

表轉(zhuǎn)折的連詞

④吾見其難為使人為難

⑤視為止,行為

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活動

答案:①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②本來的結(jié)構(gòu)③雖然這樣④很難做⑤動作因此

1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意義或用

詞語例句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③可以解燕國之患(《荊軻刺秦王》)

(1)解④解鞍少駐初程(姜夔《揚州慢》)

⑤二月冰解(《齊民要術(shù)》)

⑥押解

⑦通俗易解

①族庖月更刀

②每至于族

(2)族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④聚族而謀之曰(《五石之瓠》)

⑤士大夫之族(《師說》)

①乃中《經(jīng)首》之會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齊桓晉文之事》)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齊桓晉文之事》)

(3)乃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⑥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⑦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屈原列傳》)

答案:(1)①動詞,剖開,分割②動詞,解釋,解答③動詞,消除,免除④動詞,解下⑤動

詞,分解,融化⑥動詞,押送財物或罪犯⑦動詞,理解,明白(2)①形容詞,眾②名詞,(筋骨)

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③動詞,滅族④名詞,家族,指同姓的親屬⑤名詞,類(3)①連詞,又②代詞,

這樣③動詞,是④代詞,你的⑤副詞,竟然⑥副詞,才⑦連詞,于是,就

1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

例句活用類型及釋義

①良庖歲更刀

②族庖月更刀

③而刀刃者無厚

答案:①名詞作狀語,每年②名詞作狀語,每月③形容詞作名詞,厚度

1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指出標志詞。

句式特點(請指出標志

例句

詞)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良庖歲更刀,割也

③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④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⑤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答案:①判斷句標志詞:……也②判斷句標志詞:……也③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于④

賓語前置句標志詞:之⑤賓語前置句標志詞:是(賓語)、以(介詞)

從三篇文章中各選一個重要觀點

關(guān)鍵詞句表達方式與其他觀點的關(guān)系

《子路、曾皙、吾與點也態(tài)度明確,內(nèi)涵表與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觀點既有差異,

冉有、公西華侍達較為含蓄又不無相通之處

坐》

《齊桓晉文之保民而王直接、明確中心觀點,全文的思路由此出發(fā),又歸結(jié)

事》于此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以語言方式表達是對“解牛”過程的解說,暗含寓意,文

其固然中少有明確的觀點

任務(wù)2:比一比

從話題出發(fā),比較各家觀點內(nèi)涵

討論話題主要觀點意義內(nèi)涵

《子路、曾皙、冉個人志向文教德化富強康樂對太平盛世、民生和樂的向往

有、公西華侍坐》

《齊桓晉文之事》治國之策保民而王傳遞王道之策,希望齊宣王實行仁政

《庖丁解牛》解牛之道依乎天理存身、做事、處世順其自然

閱讀思考鑒往古今

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chǔ)和源泉,情節(jié)和文本,你能找到多少個

價值觀用詞是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聯(lián)的?體現(xiàn)在何處?

(注:答案會很豐富,只要能從文本出發(fā),聯(lián)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可。儒道思想的時代生命力在當代

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補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個人層面: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答案預(yù)設(shè):

如:“和諧”,21世紀的中國,追求以“和諧”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以德治國

的政治文化,體現(xiàn)了中國民眾的共同價值觀和國家對人民的凝聚向心力。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是故明

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這與儒家思想中探求“治

國安邦”“大同社會”等思想相吻合,可以說,儒家思想是追求和實現(xiàn)中國政治和諧的價值取向。

“自由”,道家追求“道法自然”,強調(diào)無為而治,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發(fā)展,《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

批大郤,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體現(xiàn)的正是順其自然。同樣莊子也追求個體自由,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觀中的“自由”的含義是有相似點的。

小結(ji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構(gòu)成離不開儒道思想,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骨架。以孔孟為代表的

儒家思想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的是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講究順應(yīng)天

道,尊重客觀規(guī)律,無為而治,體現(xiàn)的是曠達的出世態(tài)度。人們要順應(yīng)時代的潮流,這就需要儒家的積極

入世思想,然而人們身處紅塵,總有失意落寞之時,這時我們就需要道家超然物外的出世思想。因此,這

兩種思想對我們同樣重要。

古代文化經(jīng)典包含著先賢對社會、人生、歷史的深刻思考,至今還能給我們很多啟發(fā)。閱讀這些經(jīng)典

時,既要充分理解先賢的思想,也要立足現(xiàn)實,自主思考。從以下三個話題中任選其一,寫下來你的觀點

與大家分享。

話題1:孟子勸說齊宣王“發(fā)政施仁”,認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對現(xiàn)實理想社會的設(shè)想,在今天

看來有什么可以借鑒之處?又有哪些不足?

話題2:孔子“禮樂”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結(jié)合《鄉(xiāng)土中國》《祝福》等文本,談一談你對“禮”有一個

怎樣的思辨性認識。

話題3:經(jīng)典寓言的寓意是豐富的。有人認為,《庖丁解牛》表達了莊子“順應(yīng)自然”的思想,有人則

認為主要是強調(diào)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答案預(yù)設(shè):

話題1:

借鑒“發(fā)政施仁”,就要關(guān)愛人民,讓社會治理更有溫度。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就是這既能波瀾

不驚,也能驚濤駭浪的水。依靠人民才能有出路、有力量、有成就;所以社會治理更要有溫度、彰顯人性關(guān)

懷。恰如我國開展扶貧事業(yè)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發(fā)展紅利,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讓人們又見綠水青山,構(gòu)建

老年友好型社會讓老人安享晚年,免費新冠疫苗為人們增添健康保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忘

“發(fā)政施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到什么時候都不會脫離群眾,才能夠讓“為人民服務(wù)”落到

實處,得到人民的擁護!

輔助“發(fā)政施仁”,也要發(fā)展經(jīng)濟,讓社會治理更有保障。仁心還需仁力支撐,溫情也要物質(zhì)保障。孟

子所謂“發(fā)政施仁”停留在社會治理層面,卻忽視了社會科技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chǔ),發(fā)展才是硬道

理,把發(fā)展當做第一要務(wù),從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到港珠澳大橋通車,中國大江南北溝通互聯(lián);從綠皮火車

發(fā)車到復(fù)興號高鐵進站,中國人民出行速度越走越快;從1G到5G,中國人民跨入網(wǎng)絡(luò)高速時代....中國

路、中國橋、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wǎng),圓夢工程奠基,幸福生活起航。“神女應(yīng)無恙,當驚世界殊”。

如果孟子穿越到現(xiàn)代,怕讓他驚訝的一定不止人民的政治權(quán)利待遇,還有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

彌補“發(fā)政施仁”,還要完善法制,讓社會治理更有章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才

能讓人民幸福生活長長久久。孟儒善談道德,以德服人,卻遺漏了法律的治理效用。完善立法,并非是嚴

刑峻法來鉗制百姓,而是通過法律制度來保障人民的權(quán)益。就如通過法律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不被濫用,

保障公平享有教育、就業(yè)、醫(yī)療等方面的權(quán)利,保障人身自由和安全被外部勢力威脅和侵犯……與時俱進,

與法偕行。仁政與法治攜手,共創(chuàng)幸福未來。

近來,“躺平”一詞躥紅社交網(wǎng)絡(lu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雞血沸騰。有人

說,“躺平”意味著頹廢、妥協(xié)和放棄;有人說,“躺平”其實不過是一種清心寡欲回歸最基本的生活,

無可厚非;有人說,“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棄了外在的評價,不追求功利化上進。

《論語·公治長》(節(jié)選)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譯文】孔子坐著,顏淵子路站在旁邊陪侍。孔子說:“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朋友共同使用,壞了也沒有什么遺憾。”

顏淵道:“愿意不吹噓自己的優(yōu)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子路曰:“愿意聽聽您的志向。”

孔子說:“使老年人生活安穩(wěn),朋友間講信用,孩子得到關(guān)懷。”

材料2《孟子·盡心上》(節(jié)選)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太

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天下有善養(yǎng)老,則仁

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

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所謂西伯善養(yǎng)老者,制其田

里,教之樹畜,導(dǎo)其妻子使養(yǎng)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

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材料3《莊子·養(yǎng)生主》(節(jié)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

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任務(wù):猜一猜

下列三個文段中的A,分別最有可能是孔孟莊中的哪一位?

①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A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②A妻死,B吊之,A則方箕踞鼓盆而歌。B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

不亦甚乎!”

A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

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固止也。”

③A將死,弟子欲厚葬之。A日:“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賚送。吾

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A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

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參考答案】

①A為孟子。從中可以看出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從孔子的注重個人修養(yǎng)之仁,克己復(fù)禮之仁,

發(fā)展為要求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從孔子重視禮、強調(diào)秩序,發(fā)展為可以推翻無道之君,即民本思想。

②中A為莊子,B為惠子,從中可以看出莊子的思想:大道運行,生死自然,不以生喜,不以死悲,

生死同狀,萬物一齊。

③中A為莊子,從中可以看出莊子“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齊物“的思想。

任務(wù):選一選

設(shè)想自己作為入門求學的弟子,面對孔子、孟子、莊子,你會選擇誰來當你的老師,為什么?

【提示】通過前2個任務(wù)的完成,梳理、比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庖丁解牛》《齊

桓晉文之事》三篇文章的主體內(nèi)容,初步把握儒家、道家的思想內(nèi)涵及其社會價值,了解《論語》

《孟子》《莊子》的文體特征和表達風格。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儒家、道家思想提出的理想社會,

并用發(fā)展的眼光,思考其現(xiàn)實意義,進而傳承傳統(tǒng)思想文化。并在此基礎(chǔ)上初步闡述自己的觀點。

【難點】儒家、道家的思想內(nèi)涵是極為深刻的,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情把握適當?shù)碾y度。重點是學生

在對各家思想的大致把握上,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任務(wù):辨一辨

當今社會“躺平”“佛系”“內(nèi)卷”“內(nèi)耗”等詞頗為流行,有人認為“躺平”“佛系”就是

道家思想在現(xiàn)代的投射,“內(nèi)卷”“內(nèi)耗”是儒家思想在現(xiàn)代的升華,你同意嗎?將學生分成兩小

組辯論,可以先在全班范圍內(nèi)辯論,論辯過程中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逐步確定選手,老師所帶兩個班級之

間論辯。

【補充資料】

材料1

什么是躺平,并無定論,無非是與世無爭的心態(tài),順其自然的姿態(tài),無所作為的狀態(tài),用于聊

以自慰,或調(diào)侃他人。自去年底始,經(jīng)年初網(wǎng)絡(luò)傳播,到現(xiàn)在仍熱度不減。全社會真的躺平?其實

并不盡然。

在單位,得安分守紀,履職盡責,把事做好,免得被人說三道四,留下壞印象。在家庭,孝老

愛親,和睦相處,把家搞好,做一個稱職的好父親、好母親、好兒子、好女兒、好媳婦、好女婿,

讓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當然,單位是有個把調(diào)皮搗蛋或馬虎了事的員工,并不足怪,個別家庭出

了游手好閑或積染惡習的不肖子孫,也不能幸免。

這本身是生活的常態(tài),但經(jīng)網(wǎng)絡(luò)傳播的放大,把個別現(xiàn)象當成了社會現(xiàn)象,就不得不令人擔憂

了。網(wǎng)絡(luò)傳播是一柄雙刃劍,信息傳播快,推而廣之好,但魚龍混雜,不加甄別,會以訛傳訛,誤

導(dǎo)社會,消解共識。“躺平”的廣為流傳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案例。

躺平得了初一,躺平不了十五。工作生活,盡管困難重重,但還得困中求變、難中求進。幸福

是奮斗出來的,只有靠靈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才能改變困境,過上好日子。看看身邊,努力上

進的比比皆是,青年人的奮發(fā)有為更讓人肅然起敬。城市地鐵公交,承載著年輕人奮斗的夢想,披

星戴月,行色匆匆,無暇顧及躺平;寫字樓、工廠車間,書寫著年輕人青春的華章,一絲不茍,刻

苦鉆研,不知何為躺平;農(nóng)村大地,彈奏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樂章,規(guī)模經(jīng)營,觸電上網(wǎng),根本不想躺平。

年輕人在為時代打拼,為社會貢獻,為家庭盡責,他們躺平了嗎?大學生也好,中小學生也罷,為

理想而讀書是主基調(diào),就是職教學生也力求走上“星光大道”,他們躺平了嗎?老年人也不甘落后,

他們享受天倫之樂、含飴弄孫之余,熱心社會公益,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處理、志愿巡邏等工作,為

社會發(fā)揮余熱,他們躺平了嗎?世界上沒有真正的躺平,真要有躺平的想法,前方的路也只能坎坷

不平。

材料2

內(nèi)卷這個概念的內(nèi)涵很豐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內(nèi)卷involution,與之對應(yīng)的是

evolution,即演化。直觀地說,內(nèi)卷就是“向內(nèi)演化,或繞圈圈”。更寬泛一點說,所有無實質(zhì)意

義的消耗都可稱為內(nèi)卷。生活中許許多多低水平重復(fù)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大家都按部就班,埋

頭苦干,樂此不疲,但只在有限的內(nèi)部范圍施展,不向外擴張,工作方向是向內(nèi)收斂的,而不是向

外發(fā)散的,這就叫內(nèi)卷。比如大會堂桌面上擺的幾千只茶杯,橫看豎看側(cè)看皆成行,蔚為壯觀!那

是很多工作人員花很長時間,用繩子逐一定位折騰出來的。相對于會議的內(nèi)容及其意義而言,這種

嚴格和精準的擺設(shè)起不了什么作用,這就叫內(nèi)卷。內(nèi)卷告訴我們,表面的精細、復(fù)雜、講究不等于

高級,更不等于先進,那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種黑暗中無知的消耗,一種悲哀的精神寄托。

【結(jié)論】“躺平”“佛系”并非道家思想在現(xiàn)代的投射,“道家”主張尊重規(guī)律、敬畏自然、追求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shù)人生。“內(nèi)卷”“內(nèi)耗”并非儒家思想在現(xiàn)代的升華。“儒家”主張胸懷

天下、推己及人、經(jīng)世濟民、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想主義精神,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提

升生命的境界。

一、(2024武漢高三模擬題)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贏”由五個漢字組成:亡、口、月、貝、凡,包含著贏家必備的五種意識或

能力)

請根據(jù)圖形內(nèi)容和寓意并結(jié)合自身發(fā)展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體現(xiàn)新時代

青年的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答案】例文:

憂患之中爭分秒,曙光面前守凡心

“贏,從貝贏聲,賈有馀利也。”在商界,“贏”字蘊含著交易獲利的商道,而同時,“贏”字也包含著贏家

必備的意識和能力,將“贏”字拆解為五個漢字,從個人能力和意識去體會其中蘊含的哲理。

“貝”作為原始貨幣,可象征著財富,在我看來,它還可衍生為物質(zhì)基礎(chǔ)。走上經(jīng)商之道,首先需要一定

的資金為之開路,商人們總是要先投入,才能將產(chǎn)業(yè)發(fā)展擴大。而想要成為贏家,不一定是經(jīng)商的成功者,

但首先都要擁有一定的物質(zhì)基礎(chǔ)為成為贏家的道路做鋪墊。如同我們,擁有健全的心智,健康的身體,良

好的學習環(huán)境等,那我們“贏”在高考可能性就會更大。

“口”意為溝通交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