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作區第27屆聯考語文試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3.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中國人談詩論文常說“詩言志”“文以載道”“意余于境”,所言“志”“道”“境”等,就是中國文論的關鍵詞。這些字詞淵源深遠,內涵豐厚,代表著中國人的審美傳統與人生意趣。然而,外國友人一方面贊嘆中國文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又感到難以翻譯這些關鍵詞(1A)。在全球跨文化交往時代,如何讓更多的朋友理解中國文論、中國美學的關鍵詞,以便更好地欣賞中國文學藝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跨文化民心相通,是我們文化界肩負的重任。(5T)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往往能推動主體視城的重構,為新思想的生成創造條件。當前,全球化的發展已將跨文化交流從“遠方的眺望”壓縮成經由指尖的交流。正是由于人類都具有相似的指尖、眼睛與大腦,我們才能交流相通。恰如美國漢學家史華慈所說:“(1B)人類經驗共有著同一個世界。”他認為,人類文明具有“共同文化取向”,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進行交流。在中西文明交流中,一些文化橋接者形成了融通中西的理解視域,在中國文論關鍵詞的激發下生成新的思想。例如,德國學者海德格爾曾將《老子》“知其白,守其黑”創造性地翻譯為:“那知光亮者,將自身隱藏于黑暗之中。”就是一種視域創生。(1C)蓋因海德格爾是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家,而有令人驚喜的創生,當然不乏《老子》原文的智慧啟發,兩方面相得益彰。再如中國作家林語堂成功地將李白、蘇東坡等人的詩詞譯為英文,獲得好評,也得力于譯者本人學貫中西,涵養深厚,故能創生出新的視域。林語堂談譯作體會說“先有總意義”“行文時未下筆之先,必先有一句要說的意思在心里,即所謂總意象”。他所說的“總意義”“總意象”,正是融匯西方與中國文論,對關鍵詞的一種有意義的創生。“事”“情”,而從“詩的直觀悟性”、從西方的“超驗——模仿”說多方面解讀,做了創造性的轉化。法國漢學家朱利安從中國文論的“淡"看到了“中”,意識到“是一切可能事物的起點”,頗有創生意義。他提出“迂回”理論,認為要從西方思想中移出,從而進入另一種思想。(4T)卜松山則重視“對不同文化的開放性和虛心學習的精神”。他們都深入中國文化,長期與中國學者交流對話,成為文化橋接者,故能除去原有認知框架的障蔽,創生出新的視城。第1頁共18頁中國文論言簡意賅,常用的關鍵詞都有悠久的來源與深厚的積淀。(1D)(4T)在傳播譯介中如能溯源辨流,講清來龍去脈,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個詞對譯代替,就相當于術語的重構與創生,即創造性轉化。例如“詩言志”被稱為中國詩論的綱領,富有宏闊的意蘊。如果將“志”簡單地對譯為“志向”,就未免太簡單化了。還需要看《毛詩序》“在心為志”,《毛詩正義》“蘊藏在心”“感物而動”,來領會“志”的含義。《毛詩正義》又云:“情志一也。”又須知魯迅的批判語:“強以無邪,即非人志。”須知錢鍾書評價“吾國詩教”在“持情志而使無邪”。如能在此基礎上譯介傳播“詩言志”之“志”(1D),可謂創造性轉化。在文論關鍵詞的跨文化表述中,常出現的一個誤區,是用一種文化中的類比詞翻譯另一種文化中的關鍵詞。例如,中國文論的“義”與英語文化中的“justice”“righteous”等詞只是意義相近,并不等同。在關鍵詞“義”的英譯過程中,一些了解中華文明的學者曾有所躊躇,展現出對英語表達局限的反思。西方漢學家安樂哲以“重要的能量場”來解說中國文論的關鍵詞“氣”,并且提出“焦點——場域”語匯,主張對中華文化經典“闡述為主,翻譯為輔,兩者結合”,(4T)就是特別有創造性的術語創構。意義的分享從來發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4T)中國文論關鍵詞的全球意義分享與跨文化創生必然要求重構出新的交流情境。這種新的情境是相互玉成的互惠空間。如果跨文化交流雙方互相平等地體察另一種文明的地方性知識,自然可以領會不同文化的關鍵詞從而汲取智慧,建構出新的理解視域,創生新的交流情境。事實上,在中西方交流的學術場域和藝術場域中,這樣的情境正在創生與發展。例如,中國文論關鍵詞“意境”的翻譯,曾有不可譯與可譯的爭辯。已有譯作或從一個角度翻譯而留下遺憾,“意境”被認為是中國詩學“最晦澀、但又最具魅力的概念”。卜松山在其著作《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中從多方面討論了“意境”。他不僅了解王國維提出“境界”說受到印度禪學和西方美學的影響,還追溯到先秦至唐代終在努力創造一種富有暗示效果的詩意”,追求傳達一種“藝術完美性”,由此闡述“中西傳統的雙重影響”,對傳播中國文論情境創新做出了可責的貢獻。人之美”。不同文明在“美人之美”的交往中建構出互惠性情境,即能創生新意;中國文論關鍵詞經由文化橋接者的創造性轉化,必能在全球不同“地方”落地生根,在不斷創新中生成世界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資源。(摘編自張路黎《中國文論關鍵詞的跨文化創生》)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國文論關鍵詞淵源深遠,內涵豐厚,代表著中國人的審美傳統與人生意趣,現代人理解不了這些關鍵詞。第2頁共18頁B.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能推動主體視域的重構,人類能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進行交流,就是因為擁有相似的身體器官。C.海德格爾對《老子》的創造性翻譯解讀和林語堂對李白等人的詩詞的英譯,都體現了譯者自身的創造性與原文智慧的結合。D.中國文論關鍵詞在傳播譯介中只要講清來龍去脈,就能實現創造性轉化,從而避免簡單對譯帶來的理解偏差。【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慧啟發,兩方面相得益彰”“林語堂成功地將李白,蘇東坡等人的詩詞譯為英文,獲得好評,也得力于譯者本人學貫中西,涵養深厚”表述相符,“也得力于”說明和海德格爾有共性,此兩個例子也是證明“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作用。A項。“現代人理解不了這些關鍵詞”理解錯誤。張冠李戴。原文是外國友人難以理解和翻譯。B著同一個世界”,人類文明具有“共同文化取向”。D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篇提出讓外國友人理解中國文論關鍵詞的問題,引發對跨文化創生的探討,具有現實針對性。B.文章將“詩言志”的“志”和中國文論的“義”的翻譯進行對比,突出中國文論關鍵詞翻譯的復雜性。C.文章運用舉例論證,列舉海德格爾、林語堂等人創造性翻譯的事例,論證文化交流能推動新思想生成。D.文章結尾強調不同文明交往建構互惠性情境對中國文論關鍵詞跨文化創生的意義,總結并深化論點。【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選項表述錯誤。文章沒有將“詩言志”的“志”(第5段)和“義”(第6段)的翻譯進行對比。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中國文論關鍵詞的跨文化創生的一項是(3分)()A.一位中國學者在研究西方文學理論時,借鑒中國文論關鍵詞來分析西方文學作品。B.外國留學生通過背誦、理解詩詞中的中國文論關鍵詞來學習中國古代詩詞作品。C.中國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運用西方文學創作技巧,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D.西方藝術家在創作中融入中國文論“氣韻”的理念,創作出獨特風格的藝術作品。第3頁共18頁【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跨文化創生:跨越不同文化,將二者融合,創作出新的作品。D項是西方藝術家將中國文論“氣韻”理念融入創作,體現了中國文論關鍵詞在跨文化語境下的創生。A項是中國學者借鑒中國文論關鍵詞分析西方文學作品,不屬于跨文化創生。B項外國留學生僅通過背誦理解,未涉及創生。C項是中國作家運用西方文學創作技巧,直接拿來,并非中國文論關鍵詞的跨文化創生。4.請分析文中所舉德國漢學家卜松山對“意境”的討論,對傳播中國文論情境創新有哪些可貴貢獻。(4分)【答案】①深入多元探討:在著作中從多方面對“意境”進行討論,豐富了人們對“意境”這一中國文論概念的認知維度。②挖掘理論淵源:梳理“境界”說的淵源,指出其受印度禪學、西方美學及先秦至唐代詩學畫論的影響,清晰呈現其文化脈絡。③提供翻譯范例:列舉“境界”的生動翻譯成果,為中國文論關鍵詞的對外翻譯提供了有益參考。④閘述文化影響:從中國美學的特點出發,闡述“中西傳統的雙重影響”,促進了中西文化在文論領域的交流與互鑒。【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觀點評價的分析及篩選概括的能力。原文第4段。有關“德國漢學家卜松山”的內容有一句:德國漢學家卜松山所著《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并不簡單直譯中國詩論的關鍵詞“理”“事”“情”,而從“詩的直觀悟性”、從西方的“超驗——模仿”說多方面解讀,做了創造性的轉化。核心是:多方面解讀,提供理論借鑒(多方面解讀,進行創造性轉化)。還有一句:卜松山則重視“對不同文化的開放性和虛心學習的精神”。他們都深入中國文化,長期與中國學者交流對話,成為文化橋接者,故能除去原有認知框架的障蔽,創生出新的視城。核心是:成為文化橋接者,促進了中西文化在文論領域的交流與互鑒。(成為文化橋接者,促進交流與互鑒)5.請簡要概括中國文論關鍵詞跨文化創生的主要途徑。(6分)【答案】①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推動主體視域重構,中西文明交流中,文化橋接者形成融通中西的理解視域,生成新思想。②溯源辨流:在傳播譯介中國文論關鍵詞時,溯源辨流,講清來龍去脈,進行術語重構與創生,實現創造性轉化。③有創造性的術語創構:避免用一種文化中的類比詞翻譯另一種文化中的關鍵詞,進行有創造性的術語創構。④重構交流情境:跨文化交流雙方互相平等體察另一種文明的地方性知識,建構新的理解視域,創生新的交流情境。【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第二段: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往往能推動主體視城的重構,為新思想的生成創造條件。第五段:在傳播譯介中如能溯源辨流,講清來龍去脈,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個詞對譯代替,就相當于術第4頁共18頁語的重構與創生,即創造性轉化。第六段:主張對中華文化經典“闡述為主,翻譯為輔,兩者結合”,就是特別有創造性的術語創構。第七段:中國文論關鍵詞的全球意義分享與跨文化創生必然要求重構出新的交流情境。這種新的情境是相互玉成的互惠空間。如果跨文化交流雙方互相平等地體察另一種文明的地方性知識,自然可以領會不同文化的關鍵詞從而汲取智慧,建構出新的理解視域,創生新的交流情境。(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營救李娟卡西在前面突然停下來,居高臨下看了一會兒,回頭沖我大喊:“看,馬掉進去了!”我低頭沖山谷盡頭一看,果然,隱約有一匹紅馬在那里的黑泥漿中激烈地掙扎,已經陷到了大腿處。我連忙放下冰塊,說:“下去看看吧!”但是卡西不讓。再這么耽擱下去,冰越化越快,多可惜!先背回家再說。回到家,一個人也沒有,媽媽和斯馬胡力不知到哪里去了。把冰塊卸進敞口大錫鍋里后,我立刻出門去看那匹馬,卡西去山梁西邊找阿依橫別克。他家是我們在吉爾阿特的唯一的鄰居,這一大片牧場上只有阿依橫別克和斯馬胡力兩個男人。紅馬已經不能動彈了,渾身泥漿。看我走近,本能地掙扎了一下。我拾起石頭丟過去,希望它受驚后能一個猛子蹦出來。但是等我把這一帶能搬動的石頭全都丟完了也沒什么進展。四周那么地靜,明凈的天空中有一只鶴平穩緩慢地滑過。一個人呆在這里,面對陷入絕境的生命,畢競有些害怕,又過了一會兒我便離開了沼澤。剛走到山谷口,迎面遇上了卡西,卻只有她一個人,手里提著一大卷牛皮繩。阿依橫別克他們都不在家。卡西在牛皮繩的一端打了繩圈,然后試著甩向沼澤中露出的馬頭,但地顯然沒有斯馬胡力那樣的技術。甩套沒有用,卡西決定親自下去套。她卷起褲腳,持著繩子踩進了黑色的沼澤泥漿。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一直看到她穩穩當當走到馬跟前,才松了口氣。原來沼澤其實也并沒有那么危險,表層的泥漿在春日的陽光下曬得已經很緊了,加之淤泥中又裹有團團的細草莖。但因馬蹄是尖的,身體又那么重,可能會容易陷下去。但人的體重輕,腳掌又寬長,如果下陷的話,頂多陷到小腿肚就停止了。套好繩子后,我們兩個岸上岸下地又扯又拽,弄得渾身泥漿。那馬紋絲不動。我們只好先回家,等男人們回來再說。兩個小時后,①太陽完全落山,浸長的黃昏開始了,氣溫陡然下降。我穿上了羽絨衣獨自走進山谷又去看那馬。冰渣一般寒冷的泥漿使它開始渾身痙享,圓圓大大的肚皮不停激烈抖動著,②我想它身體里的河流已經開始崩漬、泛濫。糊在它背上的淤泥已經板結成淺色的土塊,第5頁共18頁毛發骯臟。回到家,卡西拾出大錫盆,開始和面,準備晚餐。我卻老惦記著不遠處冰冷沼澤里那個正在獨自承受不幸的生命,焦慮不已。那一刻,我為自己的微弱無力而難過。在天色徹底黑透之前,那匹馬最終給拖上來了。那時男人們都回來了,斯馬胡力跳下齊腰深的泥水潭,從另一個方向使勁推擠馬肚子,阿依橫別克在對岸騎在自己的馬上拼命揮鞭策馬拖拽——馬肚上勒著繩子,繩子另一頭套在泥漿里的馬脖子上和它翻出泥漿的一條前腿上。其間粗粗的牛皮繩被拉斷了好幾次。當時那馬一動也不動,死了一樣,側著臉,一只眼睛整個兒淹沒在泥漿中。突然,繃緊的繩子一松,它明顯地被扯著挪動了一下,斯馬胡力趕緊往后跳開,那馬整個猛地往前一陷,全部扎進了泥水中。本能讓它做出最后的掙扎,它的后腿一脫離結實的泥漿就開始踢蹬不已,仰著脖子,努力想把頭伸出水面,但很快整個沉沒下去。我尖叫起來,面對這番情景連連后退。但大家大笑起來,說:“松了!松了!”阿依橫別克更加賣力地抽打自己的坐騎,牛皮繩繃得緊緊的。當時我以為那馬肯定會溺死,感覺過了好久好久,馬頭才重新浮出水面。兩個男人累得筋疲力盡,滿臉泥巴。③但仍然不放棄,一邊互相取笑著,一邊竭盡全力地營救。最后馬被拖上高高的石岸時跟死了一樣,要不是肚子還在起伏的話。它的肚子被石頭和繩索磨得血肉模糊,耳朵也在流血,背上傷痕累累,脖子上的鬃毛被斯馬胡力扯掉了好幾團。④值得安慰的是,哪怕在那樣的時刻,它仍注意到臉龐邊扎著一兩根纖細的草莖,它努力扭過頭側著臉去啃食。我連忙從別的地方扯了一小撮綠色植物放到它嘴邊,我聽說牧人是很忌諱這種拔草行為的,但大家看了都沒說什么。切總會過去”,但“一切”尚遠未“過去”的時候,總感覺“一切”永遠不會“過去”似的。再回想起來,自己只會瞎操心!而卡西呢,一點兒也沒見她有過擔心的樣子,只見她盡可能地想辦法營救那馬。后來趕到的斯馬胡力和阿依橫別克也是一邊打打鬧鬧地開著玩笑,一邊竭盡全力地把它拖上岸,從頭到尾都無所謂地笑著,好似游戲一般的態度。節制情感并不是麻木冷漠的事情。我知道他們不是殘忍的人,他們的確沒我那么難過、著急,但到頭來卻遠遠做得比我多。只有他們才真正地付出了努力和善意。憫”是居高臨下的懦弱行為。他們可能還知道,對于所有將死的事物不能過于惋惜和悲傷,否則這片大地第6頁共18頁將無法沉靜、永不安寧。(節選自《羊道》)[注]年出生于新疆,生長在四川。2007年春天,李娟進到哈薩克牧民扎克拜媽媽家,她與扎克拜媽媽、媽媽的兒子斯馬胡力和女兒卡西同吃同住同勞動,跟隨他們轉場放牧3個多月。這篇文章寫的就是這一時期的生活。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卡西一開始拒絕去看馬,而先完成自己手頭的工作;當發現她和“我”根本弄不動馬的時候就回家和面準備晚餐,見出她內心冷靜理智。B.“我”和卡西在營救紅馬的過程中都想出了使馬脫困的辦法,雖然結果均未成功,但“我”只是突發奇想,而卡西卻是有準備的理性思考。C.牧人本是很忌諱拔草行為的,但大家見“我”拔草卻什么都沒說,是因為“我”是一個漢人,可能不懂這里的規矩,這體現了他們的寬容和善良。D.牧人們知道它最終的結局是“一切總會過去”。而這就是這篇故事要帶給讀者的精神食糧:認清現實,努力爭取,不做徒勞無益的事。【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及邏輯分析的能力。“是因為“我”是一個漢人,可能不懂這里的規矩”錯,強加因果,原因:對剛脫離險境的馬兒的愛和善意。7.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句子①環境描寫,營造了一種冷寂又略帶凄清的氛圍,暗示了某種不確定性,加劇了“我”對馬的命運的擔憂。的擔憂和焦慮。C.句子③“取笑”與“竭盡全力”這一矛盾行為,表明他們珍惜牲畜,但草原上死亡司空見慣,所以漠然面對。D.句子④通過“扭”“側”“啃”等動作描寫既刻畫了馬吃草時的努力和艱辛,又能表現出馬強烈的求生欲望。【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逐漸形成了一種用看似輕松詼諧的方式來坦然面對生命的消逝的態度。這種矛盾又統一的行為表現深刻第7頁共18頁地反映出草原牧民獨特的生命觀與生存智慧。8.文中畫波浪線處說“‘憐憫’是居高臨下的懦弱行為”,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4分)【答案】①初遇馬陷沼澤險情時,“我”心生憐憫,但僅止于緊張焦慮,以一種看待弱者的心態,只是心理上同情而沒有實質性的行動;②與牧民有效施救形成對比,相對其他人,“我”不夠勇收,“我”只是在旁邊丟石頭,而卡西踩進沼澤,斯馬胡力跳下齊腰深的泥水潭。【答案】①“憐憫”是對弱者的憐惜。初遇馬陷沼澤險情時,“我”心生憐憫,但僅止于緊張焦慮,以一種“居高”者的身份看待弱者的心態,只是心理上同情而沒有實質性的行動,體現出“我”的自責;②“憐憫”是一種懦弱行為。與牧民有效施救形成對比,“我”只是憐憫,只是在旁邊丟石頭,不夠勇敢,而卡西踩進沼澤,斯馬胡力跳下齊腰深的泥水潭,切實采取措施營救。【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重點語句的理解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居高臨下懦弱行為然后結合文章情景和人物展開。9.李娟的《羊道》以細膩筆觸勾勒生活本真,成功斬獲人民文學“非虛構作品獎”。請談談“非虛構”特色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6分)【答案】①(場景的真實)真實的人名、真實的生活細節的描述,給人一種真實感。卡西、斯馬胡力等真實的人名,背冰、牧羊等真實的生活勞作;氈房、沼澤、古老牧場等真實的生活場景,真實再現了哈薩克牧人的生活。②(身份視角的真實)沉浸式體驗與“在場者”身份,給人一種真實的體驗。作者以在場者的身份參與牧場生活,不僅是個講述者,更是牧民主要生活和書中事件的參與者。雙重身份的書寫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天然的現場感,使得故事敘述和情感的抒發展現極為真實、真誠。③(情節的真實)兼具深情和節制的日常記錄和生活描寫,給人一種真實感。文中真實記錄了哈薩克牧民艱辛且有節制的生活狀況。將陷入沼澤的馬、眾人的反應,個人思考體悟真實真誠地書寫出來,展現了一個古,老而神秘的世界。④(敘事手法的真實)采用簡潔、口語化的敘述手法,敘事真誠真實。在作品中摒棄了繁復的修飾,語言生活化、口語化,不僅是對文中的對話的描寫,還是對生活細節的描述,還是對自己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的百搭,都給人一種自然親切真切的感受。【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非虛構”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非虛構”即現實性,真實性。題干中“以細膩筆觸勾勒生活本真”更突出了生活的真實性,所以,圍繞“作品真實性”展開分析。分析要點:人物的真實性,情節的真實性,場景的真實性,情感的真實性,語言描寫的真實性,藝術手法的真實性等。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第8頁共18頁材料一:難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語耳),以法教心。明主之表易見,故約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無私心,則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動,隨繩而斫。如此,則上無私威之毒,而下無愚拙之誅。故上居明而少怒,下盡忠而少罪。(選自《韓非子·用人》,有刪改)材料二: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是以君子慎始而無后憂。救之于其末,而其始不為公營乎東周,數百年而待乎平王之東遷也。然及其收天下之士,而責其賢不肖之分,則未嘗于其始焉而制其極。蓋嘗舉之予諸侯,考之于太學,引之于射宮而試之以弓矢,如此其備矣。然而管叔、蔡叔,文王之子,而武王、周公之弟也;生而與之居處,習知其性之所好惡,與夫居之于太學,而習之于射宮者,宜愈詳矣。然其不肖之實,卒不見于此時。及其出為諸侯監國臨大事而不克自定然后敗露以見其不肖之才。且夫張弓而射之,一不失容,此不肖者或能焉,而圣人豈以為此足以盡人之才?其始;實不可勝計。(14T)竊觀古者之制,略于始而精于終,使賢者易進,而不肖者易犯。夫易犯故易退,易進故賢者眾,眾賢進而不肖者易退,夫何患官冗?今也艱之于其始,竊恐夫賢者之難進,與夫不肖者之無以異也。方今進退天下士大夫之權,內則御史,外則轉運,而士大夫之間潔然而無過,可任以為免者,曠歲無有也。雖然,此特洵之所見耳,天下之大則又可知矣。(選自蘇洵《上文丞相書》,有刪改)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及其出為諸侯A監國B臨大事C而不克D自定E然F后敗露G以見H其不肖之才。【答案】BEG【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第一處:“出為諸侯監國”是動賓結構完整,其后B處斷開;第二處:連詞“而”連接動賓短語“臨大事”和賓語前置句“自定”,“自定”后E處斷開;第9頁共18頁第三處:“以”表示結果的連詞,“才”,其前G處斷開。譯文:等到他們到封地做諸侯監視殷遺民之國,遇上大事而不能鎮定,然后才敗露,顯露出了他們的真面目。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勸,鼓勵,與《墨子·兼愛》“惡得不禁惡而勸愛”的“勸”意思相同。B.之,助詞,與《孟子》“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的“之”用法相同。C.見,顯露,顯現,與《孔雀東南飛并序》“君既若見錄”的“見”意思不相同。D.特,只是,與《答司馬諫議書》“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相同。【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相同正確。句意:所以有德才的人應受勉勵立功受賞而不會遇到伍子胥那樣的災禍。/怎么能不禁止壞事而鼓勵行善呢?B.相同錯誤。“則上無私威之毒”的“之”是助詞;“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的“之”是代詞,這樣的、這類的。句意:君主就不會有刻毒的淫威。/雞狗與豬這類家畜,不去打亂它的繁殖期。C.不同正確。見,顯露,顯現;代詞,我。句意:然而,管叔和蔡叔的野心在這期間卻沒有顯露出來。/你既然如此記念我。D.相同正確。意思相同,都是“只是”的意思。句意:這還只是我所看到的。/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韓非也認為人心難知,喜怒難猜,需要用標記給眼睛提示,用鼓聲來給耳朵定音,用法令為人心作規范。B.君子謹慎于始,后面才不會有憂患。在幾百年以前,周公就預先謀劃,營建東都洛邑,以后等來了平王的東遷。C.周公從小就與管叔、蔡叔生活在一起,對他們的行為習慣、興趣偏好等極為熟悉,卻未能洞悉他們潛藏的野心。D.蘇洵認為御史、轉運使掌握著升黜天下士大夫的權力,其中能做到清正廉潔、毫無過失者,可謂寥寥無幾。【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其中”一詞張冠李戴,文中指“天下士大夫”,而不是“御史、轉運使”。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第10頁共18頁(1)失諸其始而邀諸其終,而天下無遺事。(4分)【答案】(如果)在開始時沒有謀劃好卻能在最終時精心謀劃,那么天下就不會有不周全(遺漏)的事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假設連詞省略“如果”;“諸”之于,之,代指天下之事;于,介詞,在;“失諸”,在開始時沒有謀劃好;“邀”,邀截,指在最終時截住事情,精心謀劃。“遺事”,留下來的事,沒有完成的事。(2)中復去職,而吏之以罪免者,曠歲無有也。(4分)【答案】吳中復離任后,因犯罪而被免職的官吏,整年(長年)都沒有。【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經年,長年。14.韓非、蘇洵在任用人才的觀念上有何不同?試概括說明。(5分)【答案】①韓非認為君主用人應設立明確恰當的賞罰措施,依法制約。②蘇洵認為用人可開始簡略以后嚴加考核,開始簡略則能廣泛吸納賢才,后嚴加考核則賢者留不肖者退。【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材料一:開頭“明主立可為之賞,設可避之罰”。英明的君主設立臣民通過努力可以得到的獎賞,設立百姓可以避免的懲罰。即設立明確恰當的賞罰措施,依法制約。材料二:段中“竊觀古者之制,略于始而精于終,使賢者易進,而不肖者易犯”。我私下考察古代的制度,是開始簡略而后面精密,讓有德有才的人容易進入而讓無德無才的人容易犯法。容易犯法,就容易黜退,容易進入,有德有才的人就會越來越多,眾多有德有才的人被調入了,無德無才的人就容易退下,那還怕什么冗官冗吏呢?【參考譯文】材料一:英明的君主設立臣民通過努力可以得到的獎賞,設立百姓可以避免的懲罰。所以有德才的人應受勉勵立功受賞而不會遇到伍子胥那樣的災禍,無德才的人可以少犯罪而不會像駝背人那樣受無辜的刑罰。像這樣,君主和臣下之間的恩情就形成了。古人說:“人心難知,人的喜怒難以猜中。"所以用標記給眼睛提示,用鼓聲來給耳朵定音,用法令給人心作規范。英明君主的標記使人容易看見,所以就能確立信約;他的教導使人容易明白.所以他的話能被遵用;他的法令容易實行,所以命令能得到執行。“表”“教”“法”三者既已確立而君主又沒有私心,那么臣下就可以遵循法制來處理政事,看著標記而行動,隨著繩墨來砍削。像這樣,那么君主就不會有刻毒的淫威,而臣下也不會有被誅殺的愚拙行為。因此君主可以處在明智的地位而少民怨,臣下也可竭盡忠誠而少犯罪。第11頁共18頁材料二:天下的事情,應該在開始的時侯控制它;開始不能控制,就應該在后面控制它。因此,君子在開始時謹慎,那后面才不會有憂患。如果能在后面進行補救,那么開頭的謀劃就沒有白費。如果在開始時沒有謀劃好卻能在最終時精心謀劃,那么天下就不會有不周全(遺漏)的事了。所以,古代預先謀劃的事情,有在幾百年以前就進行的。周公營建東都洛邑,數百年以后等來了平王的東遷。然而等到周公收攬天下的士人,分別他們的賢能和不才的時候,卻不能從一開始就做到盡善盡美。每年都讓諸侯舉薦士人,在太學里考查他們,帶到射宮比試箭法,方式不可謂不完備!然而管叔、蔡叔,是文王的兒子,是武王和周公的弟弟;從小周公就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對他們習性的好惡十分了解。和他們一起在太學學習,在射宮習射。周公對他們兩人的了解更加詳細深入。然而,管叔和蔡叔的野心在這期間卻沒有顯露出來。等到他們到封地做諸侯監視殷遺民之國,遇上大事而不能鎮定,然后才敗露顯露出了他們的真面目。何況搭弓射箭,射儀一次不慌張,這是不肖的人也許能做到的,圣人難道就真以為這就足以顯示出人的才能?大概是借這個名義來收攬天下的人才,然后再考察他們處理事務的能力,而罷免那些沒有才華的人。所以,要想得到天下所有的賢能才俊,不如在開始寬松一些;要想考察天下官員的實際才能,不如在后面嚴加考核。如今天下的官員,從宰相到一縣的縣丞、縣尉,官員的數目實在是多得不可勝數。我私下考察古代的制度,是開始簡略而后面精密,讓有德有才的人容易進入而讓無德無才的人容易犯法。容易犯法,就容易黜退,容易進入,有德有才的人就會越來越多,眾多有德有才的人被調入了,無德無才的人就容易退下,那還怕什么冗官冗吏呢?如今在開始設下重重障礙,我恐怕有德有才的人和無德無才的人沒有差別!如今升黜天下士大夫的權力,在中央是由御史掌握,在地方是由轉運使掌握,而在士大夫中間,清白廉潔而沒有過錯,可以擔任官吏的,其實沒有幾個。況且相公為什么不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斷一下呢?往年吳中復做犍為縣令,一個月就罷免了兩名官吏。吳中復離任后,因犯罪而被免職的官吏,整年都沒有。盡管如此,這還只是我所看到的,天下之大,又可想而知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15~16題。棋[唐]裴說十九條平路,言平又檢巇。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勢迥流星遠,聲干下雹遲。臨軒才一局,寒日又西垂。棋[宋]王安石第12頁共18頁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戰罷兩奩分白黑,一枰何處有虧成。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裴詩開篇從圍棋的棋盤著筆,縱橫十九道,看似平坦的棋路,實則暗藏艱險崎嶇。B.裴詩頸聯在具體描寫下棋的情形時,從視覺和聽覺角度表現了棋局的緊張與激烈。C.裴詩尾聯寫窗前才下一局,太陽已西斜,正面寫下棋的專注,又暗示了時間流逝很快。D.王詩語言簡潔,對下棋之事認知理性,棋局結束,黑白入盒,棋盤空空,無所謂輸贏。【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正面寫下棋的專注”錯,“戰罷兩奩分白黑,一枰何處有虧成”中“戰罷”一詞說明下棋已經結束;“兩奩分白黑”說明棋局結束,黑白入盒,棋盤空空,無所謂輸贏,為側面下棋時應以淡然之心處之。16.古人評價這兩首詩“就棋理而發,寓人生哲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①裴詩前四句寫棋路看似平坦實則暗藏險峻,如同人生道路也充滿未知與變數,要深謀遠慮.視坦途為險途.精心籌劃,方可致勝。②王詩告誡下棋人:不應讓下棋游戲之事干擾自己的情感,應隨緣看待.棋局結束勝負不意味著真正的得失:生活要分清主次,不要讓“戲事”擾亂了“真情”:人應有超脫輸羸,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考生答案】①人生道路看似平坦,實則暗藏艱險崎嶇。裴詩“言平又檢巇”寫棋路看似平坦實則暗藏險峻,如同人生道路也充滿未知與變數,要深謀遠慮,視坦途為險途,精心籌劃,方可致勝。②人生應隨緣而適。王詩“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告誡下棋人,不應讓下棋游戲之事干擾自己的情感,應隨緣看待,棋局結束勝負不意味著真正的得失。③人生應看淡輸贏。王詩“戰罷兩奩分白黑,一枰何處有虧成”,告訴我們棋局結束,黑白入盒,棋盤空空,無所謂輸贏,人應有超脫輸羸,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他人評價及分析相關哲理的能力。“就棋理而發,寓人生哲理”:贏人生哲理需從棋理而生發,所以,要讀懂棋理,品味人生。人生道路看似平坦,實則暗藏艱險崎嶇。“十九條平路,言平又檢巇”棋路縱橫十九道,十九條棋路有平坦順利的一面,又有艱難崎嶇、險象環生的一面。“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即使是舉國之內第一流的圍棋手尚且有輸的時候,更不用說一般棋手了。人生應隨緣而適。王詩“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告誡下棋人,不應讓下棋游戲之事干擾自己的情感,應隨緣看待,棋局結束勝負不意味著真正的得失。生活要分清主次,不要讓“戲事”擾亂了“真情”。人生應看淡輸贏。王詩“戰罷兩奩分白黑,一枰何處有虧成”,告訴我們棋局結束,黑白入盒,棋盤第13頁共18頁空空,無所謂輸贏,人應有超脫輸羸,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賞析】裴說:天祐三年(906),即唐朝滅亡前一年中進士第,嘗為補闕,官終禮部員外郎。他生當末世,“避亂一生多”,《棋》也多少反映出他經亂罹患的人生體驗。裴說《棋》是一首以下圍棋為題材的律詩。九條平路”即指縱橫十九道棋路而言。“平路”即平坦之路。次句“言平又崄巇”,是結合棋道變化莫測來說十九條棋路有平坦順利的一面,又有艱難崎嶇、險象環生的一面。正因為如此,所以“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舉國之內第一流的圍棋手尚且如此,一般棋手就不用說了。后四句寫下棋活動很具體,連一方形勢不妙、置子遠處,甚而棋子落盤的聲響都寫出來了。王安石《棋》此詩以棋寫事。通過對棋的描寫表達出了棋中的人生哲理,反映了王安石當時隨遇而安的心境。全詩圍繞下棋展開場面描寫,不急不緩之中表達出人生處世的哲理,格調清新,興味盎然。“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就足以看出來,他把下棋只當作一種游戲而已,并不在乎輸贏。圍棋在許多文人眼里,的確只是一種玩物而已,只要自己高興,勝負成敗都可以不在乎。“戰罷兩奩收黑白,一枰何處有虧成”,奩(lián):小匣子,這里指用來放棋的棋匣。枰(píng):棋盤。虧成:指得失,勝負。其實下棋不過是自己顯示逍遙閑適的方式罷了,在此詩中同樣反映了王安石當時隨遇而安的心境。所以說這首七言絕句是因棋有感,其格調清新、興味盎然。看似尋常,卻自有其不尋常之處。全詩圍繞下棋展開場面描寫,不急不緩之中表達出人生處世的哲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如今,線上學習資源豐富,我們可利用網絡向各地名師請教。這正契合《荀子·勸學》中“▲,▲”所表達的借助外物提升自己的道理。【答案】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生。(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蘇軾在《石鐘山記》中通過對石鐘山得名的探究,指出了與之相反的錯誤做法是“▲,▲”。【答案】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第14頁共18頁易錯字詞:臆。(3)旌旗,在古詩文中是軍隊的象征,有的用以描繪出征時的盛大場面,有的用來烘托戰爭的緊張氛圍。含有“旌旗”或“紅旗”并能營造上述氛圍的語句有“▲,▲”。【答案】示例一: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示例二: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示例三: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示例四: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王昌齡《從軍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旌、燕、鼓、轅、掣、轅。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隨著互聯網媒介的飛速發展,人們的交流方式日趨多元,流行語和表情包等簡潔直觀的表達方式成為人們“直抒胸臆”的新寵。但這種淺白直接的方式對富有邏輯性的規范化表達方式構成了挑戰,導致人們忽視遣詞造句的重要性,在需要表達時A。“詞窮”現象也相伴而生。溝通交流是人際互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是信息傳遞的橋梁,更是心靈相通的紐帶。在語言和文字表達的背后,隱藏著人們的思維和認知。(甲),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更加緊密和諧的人際關系。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語言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維系文化凝聚力的基石。①然而,②文字的“詞窮”現象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③個體表達方式變得粗劣,④但是長此以往,⑤帶來的是對民族文化的沉重打擊。“詞窮”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與深刻反思。針對年輕群體所面臨的這一困境,我們必須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和途徑進行引導。其中,(22T)提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最佳途徑便是廣泛閱讀、深入閱讀。通過系統地學習和不斷地實踐,我們可以促進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的和諧共生,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在信息時代,盡管快速瀏覽成為常態,但我們(乙B,方能領悟其中的真諦,洞察書中的深刻哲理。(22T)閱讀需要持之以恒,利用零碎時間進行閱讀,積少成多,逐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夯實語言文字基礎。此外,我們還需減少對虛擬環境的依賴,增加線下社交活動。真實的互動交流和生活體驗對鍛煉表達技巧、提升表達能力至關重要。18.這篇文藝評論在《光明網》的標題是“拿什么拯救‘詞窮'”,請分析說明這則標題在表達上的巧妙之處。(5分)【答案】①巧用比擬修辭,生動形象。②用詞簡潔有力,情感鮮明。③設置疑問構成懸念,激發好奇。第15頁共18頁【考生答案】①巧用比擬修辭。把“詞窮”當作有生命的事物來寫,生動形象,拉近了讀者與“詞窮”的距離。②用詞簡潔有力。“拯救”一詞,情感鮮明,闡述了“詞窮”所面臨的困境,又表達了改變“詞窮”困境的憂慮。③設置疑問構成懸念。“拿什么”用疑問語句的形式,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引起讀者對解決“詞窮”問題的深思。【解析】考查考生對標題作用的分析能力。標題作用:內容,情感,句式,語言,修辭等。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答案】A詞不達意、詞不逮意、辭不達意、言不盡意B字斟句酌、咬文嚼字【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準確的詞語表達,以致出現“詞窮”(詞語窮盡,沒有詞語)的現象。詞不達意,意思是言詞不能準確地表達意思。無以言表,意思是某種情感或感受非常深刻,以至于難以用言語來表達。詞不逮意,指說話、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確切表達出思想感情。言不盡意,意思是情意曲折深遠,言語難以全部表達。B讀書需要認真讀、仔細讀、反復品味。字斟句酌,指寫文章或說話時慎重細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咬文嚼字,形容仔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也可用在講話或寫作時過分地追求字句的推敲、修飾而忽略內容的流暢與整體意境的把握上。反復推敲,指多次捉摸,選擇最佳方案。20.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答案】③句修改為:使個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河北省靈壽縣農業技術中專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品質管理月度工作總結
- 阿里巴巴跨境電商戰略合作合同范本
- 杭州房屋租賃合同范例
- 美容行業年終總結
- 計算機一級練習題庫+參考答案
- 建筑設備租賃合同轉讓書
- 紅色文化在中職教育中的應用
- 荔枝園土地承包合同
- 裝修木工合同
- 配電間巡檢記錄表
- ISO 31000-2018 風險管理標準-中文版
- 雙人法成生命支持評分表
- DBJ61_T 179-2021 房屋建筑與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專業人員配備標準
- 畢業設計三交河煤礦2煤層開采初步設計
- 預應力錨索施工全套表格模板
- 食品流通許可證食品經營操作流程圖
- CA6132普通車床使用說明書
- 風電場工作安全培訓
- 壓縮機課程設計(共28頁)
- 四方公司機組扭振監測、控制和保護新技術---1105 17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