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知識清單第1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知識積累1、《論語》《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2、解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篇,標題為后人所加。“侍坐”意即“在尊長旁邊陪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年齡不同,性格也各有差異。3、疏通文意(一)積累重要字詞、句式重要字詞:1、以吾一日長乎爾:因為2、居則曰:平時、平日3、子路率爾而對曰:急遽而不加考慮的樣子4、攝乎大國之間:夾處5、比及三年:等到6、以俟君子:等待7、可使足民:使……富足8、非曰能之,愿學焉:勝任、能做到9、端章甫,愿為小相焉:穿著禮服,戴著禮帽10、舍瑟而作:放下;起身、站起來11、吾與點也:贊成12、如如或知爾:假如、如果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重要句式:1、以吾一日長乎爾
(狀語后置句)2、不吾知也
(賓語前置句)3、加之以師旅
(介賓短語后置句)4、異乎三子者之撰
(介賓短語后置句)5、浴乎沂,風乎舞雩
(狀語后置句)二、課文內容1、思路: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本文地再現了孔子和學生們一起暢談理想志趣的情形。2、思考四人的志向分別是什么?性格(人物形象特征)又分別有哪些特征?孔子對他們分別是什么樣的態度?【明確】人物述志人物形象特征子路理一個受大國侵略而且遭受饑荒的千乘之國,并保證三年內使人民勇于作戰并懂得道理。(強國)有抱負,自信,卻失之魯莽、輕率。冉有治理一個小國,三年內使人民富足。至于禮樂教化,還難辦到。(富民)
謙虛謹慎有分寸
公西華能在諸侯舉行祭祀或會盟時擔任一個“小相”。(知禮)謙恭有禮委婉曲致嫻于辭令
曾皙暮春時節,脫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個成年人,帶著六、七個少年,在沂水邊沐浴,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回來。(幸福生活)
灑脫高雅從容豁達(從容淡定)人物孔子的態度孔子評志子路哂之“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不夠謙讓
冉有嘆之沒有正面加以評價
公西華惜之贊成他的治國志向,肯定他的謙虛態度,孔子表示惋惜,主要是認為他通曉禮樂,可以做大事,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鼓勵他勇挑重擔。
曾皙與之與孔子的觀點相同,得到孔子的贊揚3、孔子為什么單單贊同曾皙的回答呢?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志”是什么?以及贊成曾皙的回答又為何“喟然嘆曰”?【明確】當時社會動亂,孔子稱之為“禮崩樂壞”的時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為國以禮”。曾點的志向突顯孔子禮樂治國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曾皙講的這個境界,就應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個大同世界的理想。其實現在孔子看來,就是禮治。孔子贊同曾皙的說法,是因為曾皙所描繪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鏈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篇》孔子之志:建立一個統治者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百姓,各得其所、人盡其力的“大同世界”!“喟然嘆曰”——現實社會的殘酷,理想無法實現;周游列國多年,到處碰壁,心力交瘁。4、課文總結本文記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閑談,四個弟子各自闡述自己的理想志向,孔子加以評價,生動的表現了他們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顯示了儒家禮樂治國的共同思想。第1課《齊桓晉文之事》一、知識積累1、背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梁惠王上》也提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都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百姓,致使各國百姓生活艱苦。而齊國在各諸侯國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野心勃勃,擴置學宮,招攬文學、游說之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面見齊宣王的。齊宣王有效仿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企圖,卻沒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于是孟子便在齊宣王問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發政施仁”、改革政治、“保民而王”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2、解題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孟子一生周游列國,宣揚自己實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他多次到過齊國,先后受到過齊威王和齊宣王的禮遇。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孟子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3、重要字詞句式(略)二、課文內容
1、梳理行文思路:①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入說“王道”。②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是心足以王矣”,齊宣王有行王道的基礎)談及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③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④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制民之產”和“謹庠序之教”。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王道”(仁政)主張。
2、
本文記錄的對話由齊宣王向孟子詢問稱王之道起始,孟子用高超的論辯技巧,環環相扣的推論邏輯,將齊宣王稱王稱霸的大欲轉化為一張國富民強的社會藍圖。這幅社會藍圖是怎樣的?這樣的社會藍圖(孟子的理想主張)在當時能實現嗎?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確】
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經濟社會。(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最后,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不僅自己的家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都充滿愛心,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總之,這個社會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鏈接背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都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百姓,致使各國百姓生活艱苦。孟子的理想主張在當時是”不合時宜“的,很難實現。但其“保民而王”,民貴君輕,發展民生的思想具有巨大的進步性。3、分析文中孟子的高超論辯技巧。【明確】孟子善于根據對方心理,因勢利導地進行說理。①幫助齊宣王樹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孟子抓住“以羊易牛”這件小事,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而此心正是能"保民而王"的基礎。之后又借“百姓皆以王為愛”這一誤解并強調“以小易大”,讓齊宣王陷入窘境。接著孟子代為辯解,幫齊宣王擺脫困境,肯定“是乃仁術”,并且說不光齊宣王是這樣,君子也都是這樣。這就使得齊宣王十分高興,把孟子看成是“深知我心”的人,這樣一擒一縱,孟子不僅向齊宣王宣傳了有“不忍之心"就可以“保民而王”的道理,而且得了齊宣王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接著孟子采用了一組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句進行說理,即以“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齊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沒有認真去做罷了。“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齊宣王雖然在思想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他又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他說:“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說自己還是沒有信心。針對齊宣王的心理,孟子進行說理,這就進一步從思想上為自己陳述“仁政”這一理想學說鋪平了道路)②排除齊宣王“保民而王”的障礙,擊碎齊宣王“霸天下”的美夢。孟子先是一激,然后提出“五項”,最后用比喻徹底擊碎齊宣王的美夢。在孟子提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觀點后,齊宣王并沒有開心地表示要去施行“推恩”,倒是對心中的“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這是孟子必須認識并攻破的重點,否則,“王天下”的道理還是不能被齊宣王聽到心里去的。
所謂能“破”才能“立”,就是這個道理。孟子善于察言觀色,他在兩人的談話過程中就始終沒有忘記齊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圖,于是,他先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緩緩道出齊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最后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徹底擊碎了齊宣王“霸天下”的美夢。③最后,向齊宣王闡述“保民而王”的措施。“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在齊宣王虛心求教、愿意試行的基礎上,孟子闡述了他的措施(施政綱領)。第1課莊子《庖丁解牛》一、積累知識1、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為南華真人,其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現存33篇:《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其中《內篇》一般認定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莊子》善于虛構,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誕,寓實于玄”。想象奇妙,構思巧妙,意境開闊,描繪生動,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對后世文學有較大的影響。《莊子》被人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2、解題庖:廚師。丁:廚師的名字。解牛:剖開、分割。分解牛的肢體。“庖丁解牛”是《莊子·養生主》里的一則寓言。題目是后來加的。養生主:指養生的主要關鍵。二、課文內容1、莊子寫庖丁解牛的情景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明確】
第1段寫庖丁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解牛時的動作姿態——連用5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后分別是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描寫,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用了兩個擬聲詞:“砉”、“騞”;兩個比喻:“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作者寫解牛場面,避而不談實況——牛的掙扎之狀、血流之景、慘叫之聲,只能聽到悅耳的刀聲,暗示了牛在毫無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說明庖丁的技藝確實出神入化。(從繪形和摹聲兩個方面把解牛場面作了詩意化處理。)2、庖丁技藝如此高超因為他追求的是什么?從時間上看共經歷了幾個階段呢?【明確】
庖丁: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⑴“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也”⑵“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⑶“方今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解牛境界:所見無非全牛(不懂規律)→目無全牛(掌握規律)→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游刃有余(運用規律)。方法:“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成為一代名庖的原因)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后,說自己懂得了“養生之道”。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養生之道”有什么聯系?【鏈接背景】戰國時代是一個統治者嗜殺成性、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時代,統治者為了滿足一己私利,不顧人民的死活。莊子將當時的統治者斥為“昏上亂相”(《莊子·外篇·山木》),認為處于昏上亂相之間猶如猿猴掉到帶刺的灌木叢中,動輒遭困,無可奈何,能夠逃過罪禍刑罰就算不錯了。莊子一方面對社會現實及統治者深感不滿,時時進行尖銳的批評,發出沉痛的抗議;另一方面又由于無力改變現實,看不到現實的希望和出路,只好趨于消沉,無所作為,轉向內心尋求精神上的解脫。社會現實迫使莊子不得不選擇避世的生活方式,恪守中道以求得保身養生。①解牛之道
刀: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牛:筋骨交錯、結構復雜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依照生理規律、避開硬骨、順著空隙)②養生之道
人:保全自身社會:錯綜復雜、矛盾叢生處世:順應規律、避開矛盾,選擇更好的道路。
【養生之道】在錯綜復雜、矛盾叢生的社會中,要順應規律,避開矛盾,像保護刀刃一樣保護自己。3、課文總結這篇課文是《莊子·養生主》里的一則寓言。“養生主”指養生的主要、關鍵。莊子認為,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要避開矛盾,尋求解脫,就必須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順應規律,游刃有余,不受損傷,以求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第2課《燭之武退秦師》一、積累知識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左傳》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2、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年時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以楚國失敗告終。鄭國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盟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得力伙伴,況且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
3、燭之武,鄭國大夫,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yǔ、養馬的長官),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二、課文內容(一)為什么要退秦師?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鏈接背景】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時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以楚國失敗告終。鄭國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盟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得力伙伴,況且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
第1段:介紹背景——晉秦圍鄭。開篇為下文的情節發展埋下伏筆。(二)怎么退秦師?1、第2段:燭之武臨危受命思考:鄭文公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明確】①首先,“自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用判斷句誠懇地表明了態度,檢討過失,借此感染燭之武。②其次,“恭維”。一個“求”字,鄭伯身為國君,卻能放下身份,難能可貴;同時,較自然地向燭之武傳達:“國難當頭,拯救國家的重任非你莫屬。”其謙卑、恭維之態,可見一斑。③最后,“提醒”。“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一個“然”字,自然轉換話題,急切委婉,向燭之武傳達出個人利益與國家息息相關、唇亡齒寒的道理。2、第3段:燭之武智退秦師問題:“燭之武夜縋而出,見秦伯”,燭之武如何智退秦師的?【明確】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②
闡述利害,曉之以理③以利相誘,為秦著想④以史為鑒,巧設離間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三)退秦師的結果如何?結果: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明確】智退秦師三、說英雄是英雄:人物探究《燭之武》一文中出場人物眾多,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個人物,試分析其人物形象。【明確】1、佚之狐——關心國事,慧眼識才2、鄭伯——善于聽取意見,敢于自我檢討3、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深明大義——志士知難而上、義無反顧——勇士不卑不亢,機智善辯——辯士4、秦穆公——善于決策,善謀利益、不守信用,見利忘義5、晉文公——頭腦清醒,隨機應變、隱忍不發,審時度勢【課文總結】本文記述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的故事。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聽從大夫佚之狐的建議,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去說服秦伯。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前往敵營并成功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第3課司馬遷《鴻門宴》一、積累知識1、《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后改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魯迅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2、司馬遷(約前14~約前90),字子長,夏陽人。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遷,生于龍門,年十歲誦古文,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和文獻。太初元年(前104年),與唐都、落下閎等進行歷法改革,共訂太初歷。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發憤著書,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記》。
3、所謂“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生動表現,是漫長激烈的“楚漢相爭”的序幕。“楚漢相爭”的實質,是地主階級內部爭奪權力的斗爭,這個名為“宴會”,實為一場激烈的政治斗爭,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百貨架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清香酒香劑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機制運動帽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成套布邊紗夾壓腳左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射擊背心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孔用擋圈鉗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吸聲布藝吸音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單效外循環真空濃縮器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剪壓鉗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分離器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4-2029全球及中國X射線衍射儀(XRD)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
- 發展漢語初級口語21課課件
- 醫院檢驗科實驗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MOOC 運動與健康-湖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酸棗仁湯的成分分析研究
- 泡泡瑪特市場分析
- 大單元教學設計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 第一單元備課教案
- MySQL運維監控與故障診斷
- 教你成為歌唱達人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JTG D70-2-2014 公路隧道設計規范 第二冊 交通工程與附屬設施
- 有機超市創業計劃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