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龍嶺中英文學校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龍嶺中英文學校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龍嶺中英文學校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龍嶺中英文學校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龍嶺中英文學校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高一歷史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16題,共48分)1.古埃及第四王朝時期,越來越多的國王自稱“拉”之子,由神的化身轉變為神的代理,可以隨意更換各州長官,嚴密控制各州的經濟活動。波斯帝國每個省的總督“升遷只能是優點得到國王承認的結果,而優點本身又是根據忠誠的程度界定的”。這共同折射出()A.中央集權的特點B.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C.早期國家的形成D.古代區域文明的擴張【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埃及國王可以隨意更換各州長官,嚴密控制各州的經濟活動,波斯國王掌控著總督的任命權及升遷,表明君主權力強大,有中央集權的特點,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埃及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但材料中沒有波斯的相應信息,因此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不是折射出的共同點,排除B項;波斯帝國建立于公元前6世紀,不能說明早期國家的形成,排除C項;材料沒有古代區域文明的擴張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2.下列古代文明與其成果對應正確的是()A.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B.古埃及-發明“0”C.古希臘-莎草紙D.古印度-楔形文字【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A項正確。發明數字“0”的是古印度人,并非古埃及,排除B項;莎草紙是古埃及人廣泛采用的書寫介質,不是古希臘的成果,排除C項;楔形文字是源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等地區,由蘇美爾人發明,不是古印度的,排除D項,故選A項。3.公元前6世紀,建立起一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繼承了西亞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首次將西亞文明與北非文明統一起來。該帝國是()A.波斯帝國B.亞歷山大帝國C.羅馬帝國D.拜占庭帝國【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6世紀的兩河流域。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它繼承了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和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帝國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波斯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以統治社會發展水平和風俗都非常不同的廣大地區。A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存在的時間是前336年至前323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羅馬帝國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53年,排除C項;拜占庭帝國存在的時間是395年至1453年,排除D項。故選A項。4.15世紀,意大利學者布魯尼批評古羅馬時代希臘人普魯塔克的《西塞羅傳》,認為它對羅馬人充滿偏見。布魯尼對各類原始材料逐一鑒別考訂,重新撰寫了《西塞羅傳》。這主要體現了()A.歷史解釋的個體差異B.史學研究的實證方法C.啟蒙運動的時代需求D.文藝復興的地域特點【答案】B【解析】【詳解】布魯尼認為古羅馬時代的普魯塔克所著《西塞羅傳》“對羅馬人充滿了偏見”,即主觀成分太多,而他重新撰寫的《西塞羅傳》則對“各類原始材料逐一鑒別考訂”,充分體現了史學研究的實證方法,B項正確;歷史解釋存在個體差異,但題干信息核心強調的是對“各類原始材料逐一鑒別考訂”,排除A項;《西塞羅傳》的重新撰寫不是為呼應啟蒙運動的時代需求,也與文藝復興的思想主張沒有因果關系,排除CD項。故選B項。5.學者曾描述古代世界某一帝國:“在它的漫長歷史中......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它經歷過狄奧多西、巴西爾二世、科穆寧等明君的輝煌時代,也時常陷入軍閥割據、外族入侵的黑暗時代。它矗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千年來這里發生了一次又一次東西文明大碰撞。”“它成為連接古代希臘羅馬時代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之間的橋梁。”這一帝國是()A.波斯帝國B.亞歷山大帝國C.拜占庭帝國D.阿拉伯帝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拜占庭帝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拜占庭帝國在不同君主的統治下有起有落,例如狄奧多西進行了一些政策上的改革與統治鞏固,巴西爾二世在位時拜占庭帝國達到一定的輝煌,科穆寧王朝也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等。拜占庭帝國矗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延續了千年(395年~1453年),領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極盛時領土還包括意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地中海沿岸。拜占庭帝國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在中世紀時,當西歐處于相對文化黑暗時期,拜占庭帝國的文化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到意大利等地,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提供了文化素材等方面的支持,C項正確;波斯帝國是位于西亞伊朗高原地區以古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國。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的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國滅亡,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由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紀創建的一系列伊斯蘭穆斯林封建王朝,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6.1309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把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邊境的阿維農城,此后70年間擔任教皇的人選,大都是在法國國王的干預下當選的,后世的史學家將此時的教皇稱為“阿維農之囚”。這一事件反映的實質是()A.資產階級力量壯大B.王權得到強化C.王權教權相互制約D.教會勢力強大【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世紀(法國)。據材料“國王把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邊境,教皇的人選,大都是在法國國王的干預下當選的”可知,中世紀國王干預教皇的任選,說明當時王權的增強,B項正確;14-15世紀資產階級剛剛產生,排除A項;材料沒有描述教權制約王權信息,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王權干預教權,非教會勢力強大,排除D項。故選B項。7.日本是一個善于向外學習的國家,在古代學習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在近代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兩次學習都推動了日本的社會轉型和發展。這兩次改革運動分別是()A.大化改新,維新變法B.殖產興業,明治維新C.明治維新,文明開化D.大化改新,明治維新【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7至19世紀的日本。根據所學可知,646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學習中國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近代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走向資本主義社會,兩次學習都推動了日本社會轉型與發展,D項正確;維新變法是中國在1898年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不是日本向西方學習的表現,排除A項;殖產興業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之一,排除B項;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學習西方而進行的改革,文明開化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之一,排除C項。故選D項。8.“巴格達城......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從印度運來的香料;從中亞西亞運來的紅寶石;從俄羅斯運來的毛皮;從非洲運來的象牙”,據此可知在溝通世界貿易中起到橋梁作用的是A.中國人B.阿拉伯人C.法蘭克人D.羅馬人【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巴格達城的市場上,有著來自中國、印度、中亞、西亞、俄羅斯和非洲等多地的商品,反映出阿拉伯人在溝通世界貿易中起到了橋梁作用,B項正確;巴格達城并非中國古代商業和貿易中心,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歐洲的法蘭克人在溝通世界貿易中起到橋梁作用,C項錯誤;伊斯蘭文化名城巴格達城的繁榮,不能說明基督教世界的羅馬人是溝通世界貿易的橋梁,D項錯誤。9.14世紀的摩加迪沙“是一座極大的城池。當地人有許多駱駝,每日屠宰數百峰。他們有許多綿羊。他們是一些強悍的商人。當地出產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無上珍品,運銷埃及等地。”據此可知,摩加迪沙()①畜牧業興盛②經濟結構單一③工商業發達④對外交流活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4世紀(非洲)。據材料“當地人有許多駱駝,每日屠宰數百峰。他們有許多綿羊”可知,當地駱駝和綿羊很多,這表明當地的畜牧業興盛,①正確;據材料“他們是一些強悍的商人。當地出產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無上珍品,運銷埃及等地”可知,當地商人強悍,貿易發達,這體現了當地的工商業發達,對外交流活躍,③④正確;①③④正確,C項正確;當地不僅有畜牧業,還有紡織業及商業貿易,②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10.阿茲特克人將淤泥從湖中撈起,堆積在木排上,形成“浮動園地”。耕種者每年可以從園地中獲得多次收成,并將農產品通過周圍的水道運往各地市場。“浮動園地”的發明()A.促進了美洲作物的傳播B.基于獨特的自然環境C.鞏固了印加帝國的統治D.源于遷徙的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古代美洲。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茲特克人的“浮動園地”是一種農業技術,通過在湖泊中撈起淤泥并堆積在木排上,創造出適合耕種的土地。這種技術充分利用了湖泊的資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且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水道的便利,促進了作物的流通,B項正確;古代美洲是相對孤立發展的,美洲作物沒有傳播到其他大洲,排除A項;印加帝國位于南美洲,而阿茲特克文明位于中美洲,兩者是不同的文明,排除C項:“浮動園地”是阿茲特克人為了適應湖泊環境而發展的一種農業技術,而不是源于遷徙的生活方式,排除D項。故選B項。11.有學者指出,傳統商路并未徹底中斷,同時葡萄牙和西班牙未能打破由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自中世紀建立起來貿易秩序和規則。因此,他們要獲得財富就得另辟蹊徑。以下說法符合該學者觀點的是()A.奧斯曼帝國沒有威脅傳統商路B.打破貿易壁壘才能促進經濟發展C.新航路開辟的動因是商業競爭D.意大利直接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材料“同時葡萄牙和西班牙未能打破由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自中世紀建立起來的貿易秩序和規則”“他們要獲得財富就得另辟蹊徑”體現的是西班牙、葡萄牙同意大利、阿拉伯商人的商業競爭,助推了新航路的開辟,C項正確;奧斯曼帝國對傳統商路產生巨大沖擊,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貿易壁壘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B項;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助推者,排除D項。故選C項。12.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一塊“新發現的大陸”,即紐芬蘭島。16世紀,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準確的航海圖。17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這些海上探索()A.完成了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B.建立了大陸與大洋間的間接聯系C.豐富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D.推動了股份合資企業的廣泛建立【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可知,歐洲航海家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促進了大陸與大洋間的直接聯系,全球海路的聯通,使得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C項正確;麥哲倫及其船隊完成了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材料中的這些海上探索建立了大陸與大洋間的直接聯系,而非間接,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股份合資企業的建立,排除D項。故選C項。13.如表為16世紀年均出口到黎凡特和里斯本的胡椒(單位:噸)。這說明年份里斯本黎凡特1523-153678010001537-1549130011001550-1556100010001557-1571120014001572-1585100010001586-159090010001591-16007001400(注:里斯本是大西洋貿易重要城市;黎凡特是中東地區貿易中轉站)A.新航路開辟的必要性B.傳統商路依然重要C.奧斯曼帝國保護貿易D.商業革命并未出現【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16世紀年均出口到黎凡特和里斯本的胡椒“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新航路開辟后,中東地區的貿易中轉站黎凡特仍然承擔著重要的商貿轉運任務,說明傳統商路依然重要,B項正確;新航路已經開辟,商業革命已經出現,排除AD;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14.新航路開辟后,農副產品“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江南的生絲、絲綢、棉布等通過全球化貿易流向世界各地。據統計,在1800年以前的兩個半世紀里,流入國內的白銀大概占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這一現象()A.刺激國內經濟的新發展B.加速傳統小農經濟瓦解C.說明中國主導世界貿易D.推動對外政策走向開放【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18世紀(中國)。概括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往來,中國農副產品大量出口帶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白銀的大量流入刺激了國內經濟新發展,A項正確;小農經濟在1840年鴉片戰爭后開始瓦解,排除B項;當時中國沒有主導世界貿易,排除C項;明清時期對外政策是閉關鎖國,排除D項。故選A項。15.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并授予該公司“特許狀”,規定唯有它可以派遣船只前往東方、建立軍事要塞、與亞洲香料產地的統治者簽訂貿易合同發展香料貿易。這一舉措()A.違背了重商主義的傳統B.順應了資本積累的需求C.推動了自由貿易的發展D.加速了壟斷組織的形成【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荷蘭東印度公司憑借其特許權,在亞洲的香料貿易中占據了壟斷地位。這種壟斷地位使得公司能夠獲取巨額的利潤,這些利潤又進一步促進了荷蘭的資本積累,B項正確;重商主義主張國家應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利用行政手段,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市場;并通過獎勵出口以增加國幣的流入,積累貨幣財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立及其獲得的特許權,實際上是國家干預經濟、促進對外貿易和積累財富的一種表現,與重商主義的理念是一致的,排除A項;自由貿易主張在市場上自由競爭,反對國家干預對外貿易。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特許權實際上是政府授予的一種壟斷權力,與自由貿易的理念相悖,排除C項;壟斷組織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形成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6.1740年,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繼位,他公開舉辦馬鈴薯試吃會。到18世紀末期,法國馬鈴薯的種植在農民之間得到普及,法國的糧食狀況也得到極大的改善。到18世紀,馬鈴薯成為愛爾蘭人唯一種植的給人體提供熱量的糧食作物。馬鈴薯在歐洲的傳播()A.促進了畜牧經濟的發展B.改變了歐洲的飲食習慣C.避免了農業災荒的發生D.加劇了歐洲的人地矛盾【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歐洲)。由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引起了物種交流,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擴大,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習慣,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植物的種植,并未涉及畜牧經濟,排除A項;馬鈴薯在歐洲的傳播有利于度過農業災荒,但并不能避免災荒的發生,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馬鈴薯在歐洲的發展狀況,并沒有涉及歐洲的人地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二、材料題(本部分共有4題,總計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紀不僅見證了歐洲經濟的轉型,也帶來了歐洲文化的崛起,一種新的知識組織形式出現了-中世紀大學在歐洲基督教的懷抱中誕生,它不囿于基督教的教義傳授,反而形成了求真和求善的大學精神。西歐中世紀大學從教皇或國王那里獲得了包含種種特權的“特許狀”,其中學術自治與學術自由是最核心的內容,即大學享有自主決定和管理內部事務的權利,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獨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學機構。大學成為當時最具特權和聲望的學術思想機構之一,為現代大學的發展提供了制度性與框架性的歷史元素,為理解現代大學概念提供了源頭性的詮釋。-摘編自孟倩《中國書院與西歐中世紀大學之比較:歷史社會學的視角》材料二18世紀后半期,人們相信,啟蒙是對現有秩序的批判,并且認為通過啟蒙,流行的愚蠢會被克服。在這種觀點看來,有用的理論應該能先在實際事務中解決問題。大學和類似的機構要講授的不應是形而上學和神學,而應是經濟學、技術學、醫學和自然科學這類的學科,實際操作的知識優于口耳相傳的知識。在許多大學里,像這類學科,如法國的醫學和自然科學,德國和意大利的財政學,蘇格蘭的道德哲學,以及許多歐洲國家的自然法學,都得到了加強或第一次開設。無需證明的信念和對權威的無條件順從被放棄,學校越來越多地教育學生自己思考。-摘編自趙敏《啟蒙運動對18世紀歐洲大學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中世紀大學興起的原因及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世紀歐洲大學發展的特點及其社會背景。【答案】(1)原因:商品經濟活躍;教會支持;城市興起并逐漸取得自治權;市民階層的壯大;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積極作用:助推教育發展;形成求真善的大學精神;弘揚自由、自治精神;推動了學術研究;培養了人才;為文藝復興、自然科學發展提供了條件(推動西歐的思想解放);為近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參考。(2)特點:建立實用學科;脫離神學束縛;注重引導學生理性思考。社會背景: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啟蒙運動理性精神傳播;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和發展;教會權威不斷下降,傳統封建秩序受到沖擊。【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中世紀西歐。第一小問,關于西歐中世紀大學興起的原因,據材料“中世紀不僅見證了歐洲經濟的轉型,也帶來了歐洲文化的崛起,一種新的知識組織形式出現了-中世紀大學在歐洲基督教的懷抱中誕生”可知,商品經濟活躍;教會的支持;據所學可知,中世紀西歐城市在商品經濟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前提下,城市市民于封建主之間矛盾越來越激化,最終在國王支持下,實行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推動了城市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對文化的需求增強;此外,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也是大學興起的重要原因。第二小問,關于中世紀大學興起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據材料“其中學術自治與學術自由是最核心的內容,即大學享有自主決定和管理內部事務的權利,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獨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學機構。”可知,推動了學術研究;培養了人才;據材料“大學成為當時最具特權和聲望的學術思想機構之一,為現代大學的發展提供了制度性與框架性的歷史元素”可知,為近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參考;據所學可知,中世紀西歐大學擁有教育管理權,大學的興起推動了當時教育的發展;中世紀西歐大學是城市自治的產物,中世紀大學興起后,它必然弘揚自由、自治精神;其本身作為社會學術教育機構,形成求真善的大學精神;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興起為社會培養了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當他們的思想得到解放后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此外大學也從事自然科學研究,推動了近代科學的興起。【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18世紀歐洲。第一小問,關于18世紀歐洲大學發展的特點,據材料“大學和類似的機構要講授的不應是形而上學和神學,而應是經濟學、技術學、醫學和自然科學這類的學科,實際操作的知識優于口耳相傳的知識。”可知,建立實用學科;脫離神學束縛;據材料“無需證明的信念和對權威的無條件順從被放棄,學校越來越多地教育學生自己思考。”可知,注重引導學生理性思考。第二小問,關于社會背景,據材料“18世紀后半期,人們相信,啟蒙是對現有秩序的批判,并且認為通過啟蒙,流行的愚蠢會被克服。在這種觀點看來,有用的理論應該能先在實際事務中解決問題”可知,啟蒙運動理性精神傳播;據材料“在許多大學里,像這類學科,如法國的醫學和自然科學,德國和意大利的財政學,蘇格蘭的道德哲學,以及許多歐洲國家的自然法學,都得到了加強或第一次開設。”并結合所學可知,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和發展;據所學可知,16、17世紀的宗教改革使得宗教權威下降,自然科學研究敢于突破基督教的精神桎梏;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大學發展也是滿足資產階級對文化的需要。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天,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地發現古代伊斯蘭帝國與現代的聯系:文化貢獻、數學和科學發明等。這些持久的貢獻是穆斯林從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來的,并打上了自己獨特的印跡。阿拉伯語不僅變成了從波斯到比利牛斯山的主要日常用語,而且代替了波斯語、希臘語等帝國境內多種語言,成為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有力的文化融合劑。伊斯蘭教作為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先知的產物,它不僅要求人們順從新的信仰,而且要求人們順從新的社會-實際上就是順從麥地那政府和先知以及后來的帝國。8世紀初,穆斯林從中國工匠那里學到了造紙術,紙張日漸普及,不久所有大城市都建立了學校和圖書館。-摘編自【美】羅賓.多克《伊斯蘭世界帝國》材料二阿拉伯文明對中世紀西歐的文明,起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當阿拉伯文明興盛之時,西歐正處于“黑暗時代”,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些關于亞里士多德的知識。阿拉伯人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已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并創造出自己的文化,這些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阿拉伯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促進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交流。印度的數字,中國的三大發明,都經由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而后推行于全世界,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摘編自馬克連《世界文明史》(1)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明主要特征。(2)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阿拉伯文明的影響。【答案】(1)特征:以阿拉伯語為表現形式;以伊斯蘭教為指導思想;具有融合性、創新性、傳承性和持久性。(2)影響:有利于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與統治;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歐洲文化與科學的發展;對文藝復興運動具有重要意義,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阿拉伯。阿拉伯文明的特征:依據材料“這些持久的貢獻是穆斯林從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來的,并打上了自己獨特的印跡得出具有融合性、創新性、傳承性和持久性;依據材料阿拉伯語不僅變成了從波斯到比利牛斯山的主要日常用語,而且代替了波斯語、希臘語等帝國境內多種語言,成為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有力的文化融合劑”得出以阿拉伯語為表現形式;依據材料“伊斯蘭教作為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先知的產物,它不僅要求人們順從新的信仰”得出以伊斯蘭教為指導思想。【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阿拉伯。阿拉伯文明的影響依據材料“阿拉伯文明對中世紀西歐的文明,起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阿拉伯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促進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交流"得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歐洲文化與科學的發展;依據“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中國的三大發明,都經由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而后推行于全世界,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得出對文藝復興運動具有重要意義,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阿拉伯文明還起到了促進阿拉伯帝國擴張與統治的作用。19.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千百年來,來自不同自然環境、擁有不同歷史記憶的族群,在獨特的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屬性。擁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認同的方式建構起對文明的歸屬,塑造了文明下的鮮明身份。不同的語言思維、文化信仰、傳統習俗匯聚交織,塑造了多彩繽紛、熠熠生輝的文明篇章。-摘編自李遠《以深化交流互鑒開創全球文明發展新時代》材料二西部亞洲、中部亞洲在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事業中一直扮演著“橋梁”的角色。這些“橋梁”不僅傳送東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傳送西方文明到東方;同時“橋梁”自身獨特的文化對東西方文明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下圖所示:(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摘編自陳恒《文明的匯聚與傳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世界古代史相關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層次清楚)【答案】觀點:多樣的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鑒而發展。闡述:中國古代依托黃河、長江流域的優越自然條件,農業發達,形成以農業立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古代希臘多山少平原,不利于地區性大國興起,但港灣眾多,形成以工商業見長的小國寡民的古代城邦國家。西亞地理位置特殊,處在亞非歐三洲交界處,西亞的兩河流域成為世界最早的文明誕生地之一,文化成就輝煌,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最早的文字、目前所知最早的古詩等等。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交通條件等差異,世界各地文明從誕生之日起就呈現出獨特的形態,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屬性。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國的絲綢等物品和紡織、鑿井等技術傳到了西亞、中亞,繼而傳播到歐洲,中華文明隨之傳播到這些地區,西亞、中亞的文學藝術和農業技術也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途經阿拉伯世界流傳至歐洲,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冶鐵技術也擴散到埃及和希臘,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響。綜上所述,世界文明因多樣而精彩,人類文明進步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鑒史,在與其他文明的互鑒和交流中,各地區各民族文明得到發展和豐富。文明應該在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解析】【詳解】本題屬于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古代(世界)。首先讀題干,題目要求從材料中提煉一個論題,再讀材料,根據材料“擁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認同的方式建構起對文明的歸屬,塑造了文明下的鮮明身份。不同的語言思維、文化信仰、傳統習俗匯聚交織,塑造了多彩繽紛、熠熠生輝的文明篇章。”可知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材料二可知文明的交流互鑒性,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世界古代史相關知識,提煉出的觀點是:多樣的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鑒而發展。其次,先闡述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可以選擇幾個代表性的文明進行闡述,如中華文明、古代希臘文明、古代西亞文明等,論述時側重于論述他們文化的多樣性,并分析多樣性的原因,如:中國古代依托黃河、長江流域的優越自然條件,農業發達,形成以農業立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古代希臘多山少平原,不利于地區性大國興起,但港灣眾多,形成以工商業見長的小國寡民的古代城邦國家。西亞地理位置特殊,處在亞非歐三洲交界處,西亞的兩河流域成為世界最早的文明誕生地之一,文化成就輝煌,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最早的文字、目前所知最早的古詩等等。由于地理環境、氣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