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青銅器》知識點歸納_第1頁
浙美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青銅器》知識點歸納_第2頁
浙美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青銅器》知識點歸納_第3頁
浙美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青銅器》知識點歸納_第4頁
浙美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青銅器》知識點歸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青銅器的定義與材質青銅器,顧名思義,是指用青銅制造的器物。青銅并非單一的銅金屬,而是紅銅與錫、鉛等其他化學元素混合而成的合金。這種合金有著諸多優良特性,比如相較于純銅,它的硬度更高,能夠制作出更為鋒利的工具和堅韌的兵器;同時,其熔點也相對較低,便于鑄造各種復雜的形狀。剛鑄造完成的青銅器呈現出耀眼的金色,因此在與空氣、土壤等接觸,發生銹蝕,逐漸變為青綠色,這才有了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青銅”之名。二、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青銅器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標志性產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地區率先開啟了青銅器的發展進程。到了公元前3000年以前,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爾地區已經具備了大規模制造青銅器的能力。同一時期,在遙遠的東方,中國也出現了早期的青銅器。公元前3500年的甘肅馬家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青銅刀,便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在公元前10世紀前后,歐洲人掌握了失蠟法鑄造銅器的技術,巴爾干和東南歐地區制造出大量青銅器,而在西班牙與葡萄牙一帶,青銅多被鑄造成武器。古印度最早的青銅器可追溯至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文明時代并且當地匠人們熟練運用熱加工、冷加工和焊接技術,展現出較高的青銅鑄造水平。西亞地區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還發明了范鑄法和失蠟法,公元前2000年前更是迎來了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生產出大量精美的青銅器。仰韶文化:1973年,考古學家在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多年-6000多年)遺址中發現了一塊薄圓形銅片。經專業測定,該銅片為含鉛錫的黃銅鑄造而成,其原料是含鋅25%的黃銅,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人工冶煉制品,標志著中國青銅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000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誕生于甘肅、青海等黃河上游簡陋粗糙的青銅金屬刀,其含錫量在6%-10%之間,已符合青銅所要求的合金比例。它仿照用骨、石相配制成的復合刀具,刀柄較寬而刃部平直。之后,在馬家窯文化馬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興起于西北甘青地區。齊家文化的冶銅業在馬家窯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銅制工具種類不斷豐富,有刀、錐、空首斧、矛、鑿、鉆等,生活用具則包括鏡、鐲、釧、臂筒、指環、耳環、釵等飾品。此時紅銅和青銅并存,紅銅冶煉和制作技術漸趨成熟,青銅主要為砷青銅和鉛青銅。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銅鏡,是目前所知中國時代最早的銅鏡,銅鏡裝有木制柄且后背有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農業和制陶業等手工業高度發展,為青銅冶鑄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54年,鄭州牛寨遺址出土了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煉銅爐壁殘片,中間包含有一塊銅。1980年,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出土的H617青銅鬻片,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一件青銅容器殘片,該殘片含錫約7%并含有一定量鉛,外部呈圓弧狀且下部有轉折,胎質很薄且厚度均勻,可能是仿照龍山文化陶鬻制作而成。此外,黃河中、下游的龍山文化晚期也出土過紅銅與青銅制品,但由于龍山文化遺址發掘程度有限,目前尚未發現冶鑄青銅的作坊遺址。1983年左右,在河南淮陽平糧臺出土了龍山文化晚期的銅渣,山東膠縣三里河發現了龍山文二里頭文化:大約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600年,河南偃師等豫西地區出現了二里頭文化,這也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開端。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除陶、玉、石、骨、蚌器外的諸多青銅制品,并且存在冶煉和制作青銅器的作坊。代表的青銅工具主要有錛、鑿、錐、刀、魚鉤等,青銅武器有銅鏃、銅戈與銅戚等,還有爵和鼎等大型青銅容器。二里頭先民已能采用銅、錫、鉛三種元素的合金,技術條件允許鑄造含錫量較大的青銅容器和工具,如二里頭出土的一件爵,含銅92%,含錫7%。在鑄造技術上,小件青銅器如錛、鑿、錐、刀等使用單扇范鑄法,其他青銅器則使用內外雙1.繁榮階段商代:商朝是奴隸制發展成熟的時期,青銅冶鑄等手工業達到了高度發展的水平。此時,青銅冶鑄業完全由商王室和奴隸主貴族掌控,商王室在都城建立了集中的青銅冶煉機構,其他奴隸主也在各自的封邑設立冶煉作坊。商代青銅器可分為前期(約公元前16-前14世紀)和后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兩個階段。商代前期以河南鄭州二里岡青銅器墓葬為代表,食器主要有鼎、鬲、、簋;酒器主要有爵、觚、尊、鹵、孟、翠;水器主要有盤、盂;兵器與工具也有一定數量。商代后期的青銅器,器型更為豐富多樣,造型渾厚凝重,紋飾繁縟富麗,開始出現大量帶有銘文的器物,銘文內容多與祭祀、戰爭、賞賜等重要事件相關,這也為后人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這一時期的代表器物有司母戊鼎,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周代:周代青銅器在繼承商代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周代青銅器主要作為禮器,用于祭祀、宴饗、朝聘等禮儀活動,其造型和紋飾更加注重體現等級制度和禮儀規范。在紋飾方面,多用環帶紋、重環紋、竊曲紋等組成帶狀紋樣,具有規律的秩序感,一般風格較為質樸,不像商代那樣常用地紋,而是采用直線與曲線相結合的方式,使紋飾顯得生動活潑。在銘文方面,周代青銅器的銘文篇幅更長,內容更為豐富,不僅記錄了重大歷史事件,還包含了對祖先的贊頌、對自身功績的敘述以及對子孫的訓誡等,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例如毛公鼎,其銘文長達497字,是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詳細記載了周宣王對毛公的任命和賞賜等內容。1.轉變階段實用器發展。在裝飾方面,蟠螭紋成為主要紋飾,此外還有羽狀(波浪紋)、絢紋、貝紋、垂葉紋等。銘文字體有時也被圖案化,成為紋飾的組成部分。在制造技藝上,失蠟法、模印法、錯金銀、嵌異色金屬等技藝開始流行,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使得青銅器的制作更加精美,造型更加復雜多樣。例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盤,采用了多層透雕裝1.衰落階段其使用范圍逐漸縮小,制作工藝也逐漸走向衰落。秦漢時期的青銅器雖然在造型和裝飾上仍保留了一些傳統元素,但整體風格趨于簡潔實用,不再像商周時期那樣追求華麗繁復。不過,在一些特定領域,如銅鏡、銅燈等小型器物的制作上,仍然保持著較三、青銅器的種類1.食器鼎:鼎是青銅器中最為重要的器種之一,相當于如今的鍋,用以烹煮食物或盛放食物。鼎有圓腹三足和方腹四足兩種基本造型。在古代,鼎不僅是實用器,更是一種重要的禮器,不同數量的鼎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這便是所謂的“列鼎制度”。著名的司母戊鼎便是鼎中的鬲:鬲的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與鼎相似,但鼎的足是實足,鬲的足是空心的,這種設計有利于擴大受熱面積,更快地煮熟食物,主要用:甑是一種蒸食器,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用以放置食物;下部為鬲,用以煮水,中間有箅以通蒸汽,相當于現代的蒸鍋。簋:簋是盛放煮熟飯食的器具,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兩耳或四耳。在西周時期,簋與鼎配合使用,同樣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爵:爵是飲酒器,相當于現代的酒杯。其造型一般為前有流(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鏨(把手),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爵在商代和西周時期是重要的禮器,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規格的爵。觚:觚也是飲酒器,造型為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觚的形制較為修長,線條優美,常與爵配合使用。尊:尊一般作為盛酒器,用于祭祀或宴饗等場合。尊的造型豐富多樣,有圓形、方形、鳥獸形等。其中,鳥獸形尊造型獨特,如四羊方尊,以四只羊的形象作為裝飾,將動物造型與器物完美融合,展現出極高的藝術水準。鹵:鹵是專門用來盛放祭祀用香酒的器具,通常為橢圓形,有蓋,有提梁,造型較為莊重典雅。香:孟的主要用途是溫酒或調和酒水的濃淡,一般為圓腹、有蓋、前有流、后有整,下有三足或四足,形狀有點像茶壺。盤:盤是承接水的器具,用于盥洗。其形狀一般為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雙耳。在古代,人們在祭祀或宴饗前,有沃盥之禮,即一人持匝澆水,一人用盤承接棄水。西:色是注水器,與盤配套使用。其形狀多為瓢形,前有流,后有鏨,有的帶足戈:戈是一種用于鉤殺的兵器,由戈頭和木柄組成。戈頭一般有援(刃部)、內 (與援垂直的部分,用于裝柄)、胡(戈援下延部分)等部分。戈在商周時期是軍隊中矛:矛是用于刺殺的兵器,由矛頭和木柄組成。矛頭一般呈尖葉狀,有中脊,兩鉞:鉞是一種具有權杖性質的兵器,形狀類似斧,但比斧更大更厚重,刃部寬闊。1.樂器鐘:鐘是打擊樂器,可分為甬鐘、鈕鐘等。甬鐘有長柄,稱為甬,鐘體懸掛在鐘架上,通過敲擊發聲。鈕鐘則在鐘體頂部有鈕,用于懸掛。鐘在古代常用于祭祀、宴鐃:鐃也是打擊樂器,其形狀與鐘相似,但使用時口朝上,敲擊底部發聲。鐃一四、青銅器的紋飾青銅器的紋飾不僅具有裝飾美化器物的作用,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觀念、宗教信仰等。紋飾常裝飾在器物的腹、頸、蓋和足部等部位,其內饕餮紋:饕餮紋又稱獸面紋,是青銅器紋飾中最為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其特征一般為有一個正面的獸頭,大眼、有鼻、雙角,通常沒有身體,以鼻梁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饕餮紋給人一種神秘、威嚴、莊重的感覺,多被認為具有驅邪、避災等寓意。北宋呂大臨首次將青銅器上的這種獸面形紋飾定為饕餮,但對于其定名,也夔紋:夔紋是一種近似龍紋的單足神怪動物紋飾,多為側面形象,其形態通常為張口、卷尾,線條流暢。夔紋常裝飾在器物的口沿、耳部等部位,增添了器物的靈動龍紋:龍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紋飾之一,在青銅器上有多種表現形式,如爬行龍紋、卷龍紋、交龍紋等。龍紋造型豐富多樣,有的蜿蜒曲折,有的張牙舞爪,鳳鳥紋:鳳鳥紋是以鳳鳥為原型創作的紋飾,鳳鳥的形象一般為高冠、長尾,形態優美。鳳鳥紋在青銅器上寓意吉祥、美好,常出現在一些較為莊重的器物上。蟠螭紋:蟠螭紋是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紋飾,由螭龍紋相互纏繞、糾結而成。螭龍的形象一般為無角、細長,蟠螭紋圖案密集、富有變化,展現出一種靈動、活潑的象紋:象紋以大象的形象為藍本,或寫實,或抽象。有的象紋表現大象的整體形態,有的則只突出大象的某些特征,如長鼻等。象紋在青銅器上出現,可能與當時人們對大象的認知以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有關。魚紋:魚紋較為寫實,表現魚的形狀、魚鱗等特征。魚紋在青銅器上的出現,可能與漁業在當時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以及魚所代表的吉祥寓意(如“年年有余”)有關。蟬紋:蟬紋通常表現蟬的側面形象,有頭部、雙翼和腹部。蟬在古代被視為高潔、復活的象征,因此蟬紋在青銅器上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人物紋主要有宴樂、狩獵和戰斗紋等,這些紋飾生動地描繪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和社會活動。宴樂紋展現了貴族們宴飲作樂的場面,有飲酒、奏樂、舞蹈等元素;狩獵紋刻畫了人們狩獵的情景,有騎馬追逐野獸、張弓射箭等畫面;戰斗紋則表現了戰爭的場景,包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