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遵義四中2016—-—2017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高二歷史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王國維說:“中國政治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之際”的政治變革是A.從“公天下”到“家天下"B.從民主禪讓到王位世襲
C.從方國聯盟到封邦建國D.從列國紛爭到中央集權2.白壽彝對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評價:“從政治上講,一國無二君;從宗法上講,一廟無二祭主".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點是A.家國同構B.神權統治C.等級森嚴D.中央集權3.西周時期出現我國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并確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邊長4.3公里)、公國都城九里(邊長3.2公里)、侯伯國都城七里(邊長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邊長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都城規模的差異體現出各國經濟實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權機制
C.城市建制的確立反映了西周等級分封的特征
D.確定了以宮殿、廟壇為中心的傳統都城的建制4.《左傳》記載,晉國趙鞅率軍與鄭國交戰于鐵,臨戰發表誓詞:“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這反映出當時晉國A.分封制度受到沖擊B.郡縣制度全面推行C.宗法等級秩序變動D.國家政權趨向松散5.古代把皇帝成為“陛下”.“陛”本意指宮殿的臺階,后來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臣民要同皇帝說話,常常要通過站在“陛下”的侍衛轉達。“陛下”稱謂的由來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突出特征是A.封建等級制度森嚴
B.專制皇權不可逾越C.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D.皇帝安全是國家政治大事6.先秦時期的官階,一般以天子授予的爵位來稱呼,往往是依據血緣關系親疏,與分封制、宗法制互為表里,但到了秦漢時期則用“若干石”稱呼,如郡守是2000石,則習慣上稱作“二千石長史”。這一變化說明
A.宗法觀念消亡B.官僚體制確立
C.糧食產量劇增D.爵位制度廢除7.秦始皇曾采用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終始五德說.該學說認為,各個相襲的朝代以土、木、金、
火、水等五德的順序進行統治,周而復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這實際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終始五德說旨在
A.宣揚以德治國B.辯護政治法統C.推動經濟交流D.加強民族融合
8.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這一舉措A.導致了七國之亂
B.形成郡國并行制度C.削弱了王國勢力
D.形成藩鎮割據局面9.西漢設立內外朝,尚書權力發展,東漢尚書權力進一步擴大,到魏晉時成為宰相機構,再發展到隋唐時期的三省制。這反映了古代中央機構A.受宗法關系影響漸趨淡化B.是相權與皇權妥協的產物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權D.分工逐漸細化,利于合理決策10.東漢末年,外戚、宦官、權臣、武將相繼把持朝政,導致這種狀況的根源是A.地方勢力群雄并起B.劉氏家族大權旁落C.宗法觀念喪失殆盡D.君主專制中央集權11.有學者認為三省合一辦公場所政事堂的出現明顯違背三省制之本意,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現
A..迎合了加強皇權的需要
B.提升中書省的法定地位
C.相權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D.破壞了原有的決策程序12.東晉南朝時期,譜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問,豪門士族和政府都熱衷于編撰族譜,名門望族的族譜被官府收藏,成為任命官員的主要依據。材料反映了這一時期A.宗法制度再度復興B.重視家族歷史的傳承C.士族享有政治特權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壞1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與尚書省聯系,唐代中后期則不同,刺史主要是向當地節度觀察使請示匯報。這一變化反映了A.皇權強化導致尚書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權利膨脹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鎮勢力的發展削弱了中央集權D.中央利用分權策略加強地方控制14.公元1071年,樞密使文彥博對宋神宗說:“(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與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最能體現該主張的史實是A.世家大族任朝廷要職B.由中央掌控地方的賦稅C.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D.抽調各地精兵充實禁軍15.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元史學會會長李治安先生說:“行省演化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質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長期保留著朝廷派出機構的某些原有性質……并非純粹的地方官府”。這表明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點B.行省是臨時性機構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與郡縣無異
16.元大德九年,中書省下達公文,譴責各行省應決不決,“泛濫咨稟"的做法。然而,對“重事并創支錢糧”,仍重申“必合咨稟”的舊制.中書省此舉的真實意圖是A.增強行省政務稟報的意識B.擺脫地方繁重政務的干擾C.中央集權與高效行政兼顧D.創造條件擴大地方自主權17.明朝張居正實施考成法后,尤其是人事權和兵權,百官進退亦基本由內閣操控,當時六部對閣權擴張極為不滿,彼此攻訐不斷。這反映出
A.設置內閣不利于政局穩定
B.閣部爭權造成了社會動蕩
C.當時的權力運作比較混亂
D.皇權日漸受到內閣的威脅18.清代學者趙翼提到:“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后薦辟之廣,恩蔭之濫,雜流之猥,祠祿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而明清時則可通過“捐納”,即向政府交納錢糧獲得做官資格。以上現象最能體現出A.冗官現象在古代長期存在B.科舉制不斷受到現實沖擊
C.中央集權制度存在著漏洞D.宋朝官僚政治開始衰落19.美國漢學家白彬菊指出:軍機處實現了從“君主專政”向“大臣行政”、從“直接的帝國個人"向“君臣聯合行政”的轉變,這種變化使清政權在“中年”時走向昌盛,并最終延長了其壽命。作者旨在說明軍機處的設立
A.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對皇帝權力有所約束
D.借鑒了西方民主制度
20.歷史學家王家范認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國家軍事、行政消費大大超過社會個體成員的消費;非生產人口的消費大大超過生產人口的消費;生活性消費大大超過生產性消費,奢侈性消費大大超過正當性消費。”材料所述的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巨額的軍事、行政開支
B.貴族集團追求奢華生活
C.官僚集團普遍貪污浪費
D.“大一統"的集權統治21.周公要求統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張“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朱熹強調“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張為政者應該A.發揮楷模和教化作用B.順應天意,無為而治C.統一信仰和社會規范D.用禮義道德遏制人欲22.《董學特性新論》一書指出:“正如周桂鈿先生所說,為統治者服務未必就是罪過,這主要取決于統治者的性質。武帝時西漢王朝正處于上升時期,有一定進步性.”在這里,作者引用周桂鈿先生的說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結論是A.應該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B.應徹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C.儒家學說只為統治階級上升時期服務D.周桂鈿先生說法用意是全面繼承董仲舒新儒學23.剪紙、楊柳青年畫等民間藝術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這些民間藝術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尤以反映現實生活,時事風俗、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長,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民間文化的繁榮主要反映出A.明清時期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B.封建政府對民間藝術的扶持C.文人對民間文化的推廣D.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4.明朝后期開始,利瑪竇等歐洲傳教士先后來華,把歐洲的天文、數學、地理等著作介紹到中國,同時把中國的《大學》、《論語》等典籍介紹到歐洲,歐洲學者稱之為“一次相互的啟蒙”。這表明當時A.“中學西傳”與“西學東漸”的客觀并存B.傳教士為中國的自然科學注入新的生機C.儒家經典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重要武器D.“相互的啟蒙"推動了中西文明的轉型二、非選擇題。(共52分)25.(20分)
選官制度與國家同步出現于人類歷史舞臺,是一個國家或政權選拔官吏的實體和程序規章,又可以稱作仕進制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漢朝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和征辟兩種,漢朝實行的察舉制度有各種名目,有的叫孝廉(能盡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才異等(才學出眾),有的叫賢良方正(品性賢良,行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愛兄弟、勤懇種田)。
——蔡尚思《中國科舉史話》唐取士制度大體沿襲隋制.士的來源主要是從學校來的生徒和從州縣來的鄉貢┄┄學生和鄉貢都受吏部考試,其中進士科尤為重要。進士科主要考詩賦┄┄思想較為自由,文士多愿應進士科,表現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進士科特盛,名人多從進士科出。
——范文瀾《中國通史》
材料二:科舉是“中國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欽佩,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緩慢演進;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適應變化了的現代生存環境。當今在英國、法國和美國正在取得進展的文官考試制度,是從中國的經驗中借鑒而來的。”
—-(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中國環行記》(1896年出版)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從漢代到唐代選官方法、選官標準上的變化.相對于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弊端,這種變化的主要進步意義何在?(12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中國明清時期科舉制的特征,說明作者為什么提出“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適應變化了的現代生存環境”?(8分)26.(14分)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任何制度,斷無二三十年而不變的,更無二三百年而不變的.但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處則仍可不變,于是每一項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軌道而發展。此即是此一項制度之自然生長。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年代省數道、路數州數郡(府、國)數縣(侯國)數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詳西漢平帝(1—5年)-——-131031578東漢順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業五年(609年)---———1901255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
——摘編自歷代《地理志》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動”與“不變”的共同目的,并說明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區劃“變動”與“不變”的具體表現。(14分)27.(18分)材料一宋代是印刷術普遍應用時期,也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時期。《十三經》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編纂,許多數學、工藝、醫藥和科技著作的問世,大型類書和叢書的編印,都在這一時期.而學術的復興又促進了學校和書院的興盛,加之為準備各級考試,使得教本、史籍、韻書、字典等大量印行.據方志記載,宋代進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兩浙、福建等五路約占82%;宋代印書有地可考者1500種,該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僅有進士103人,而所印之書只有2種.-—摘編自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材料二明代以前,醫學對于傳染病學的認識都未超出“傷寒論"的范圍。明清兩代醫藥學家,深入研究傳染病等熱性病發病原因和醫療方法,創立了溫病學說,療效顯著。如《震澤縣志續》載,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無不病,病無不危",名醫孫日璉施診施藥,“賴以全活者計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載,光緒十七年,“疫癥盛行,嘔瀉螺瘡起”,龔霞伯以四味中藥“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眾"。——摘編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等(1)依據材料一,歸納印刷術普遍應用所產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書種數與進士人數所呈現的關系。(6分)(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明代以前中醫治療傳染病的理論來源,明清時期有何新發展?實踐效果怎樣?(8分)(3)綜上,談談科技與社會的相互作用.(4分)遵義四中2016--—2017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答案高二歷史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8分)1—5:CACAB6-——10:BBCBD11—--15:CDCCA1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4月抄表核算收費員-初級工模擬考試題(含答案解析)
- 蔬菜加工中的微生物控制考核試卷
- 學前教育頂崗實習工作說明
- 石材開采工藝與設備選型考核試卷
- 節能型縫制設備開發考核試卷
- 《H組網技術》課件
- 帆船幼兒美術課件
- 草原割草在規范行業發展中的作用考核試卷
- 航空貨運業務中的航空器裝載技術改進考核試卷
- 《看電影》活動設計
- 山東省城市園林綠化鄉土適生植物名錄2024
- 抖音簽約金牌主播合同范例
- 2025年云南省廣播電視局直屬事業單位招聘62人管理單位筆試遴選500模擬題附帶答案詳解
- 空氣動力學領域大模型研究思考與展望
- 【MOOC】美在民間-南京農業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透析器產業規劃專項研究報告
- 鼻咽癌放射治療技術
- 航空發動機部件快速修復技術
- GB/T 44713-2024節地生態安葬服務指南
- 避孕方法課件教學課件
- 2024年大學生求職面試技巧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