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大略》原文及譯文_第1頁
《乾坤大略》原文及譯文_第2頁
《乾坤大略》原文及譯文_第3頁
《乾坤大略》原文及譯文_第4頁
《乾坤大略》原文及譯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乾坤大略》原文及譯文《乾坤大略》是明末清初軍事戰略家王余佑所著的一部兵書,成書于明亡清興的動蕩時期。該書以“乾坤”為名,暗含“天地之道”與“興亡規律”,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與亂世戰略的重要文獻。《乾坤大略》并非單純的戰術手冊,而是一部融合軍事、政治、歷史哲學的“亂世生存指南”。其核心價值在于揭示:“真正的戰略家必須超越戰場勝負,在歷史規律、人心向背、資源整合的維度上構建勝利邏輯”。這種跨時空的思維模式,至今仍是應對復雜競爭環境的寶貴思想資源。卷一·兵起先知所向兵之未起,其說甚長,不必詳也。已起矣,貴進取,貴疾速。進取則勢張,疾速則機得,呼吸間耳,成敗判焉!此不可不知所向也。而所向又以敵之強弱為準:敵弱,或可直沖其腹;敵強,斷宜旁翦其支,此定理也。【譯文】在尚未起兵的時候,需要謀劃的事情非常復雜,這里不必詳細敘述。一旦起兵之后,最可貴的是要主動進攻,最要緊的是行動迅速。主動進攻就能擴張威勢,行動迅捷就能把握戰機,往往呼吸轉瞬之間,成敗局勢就已分明!此時必須明確主攻方向。而主攻方向的確立又要根據敵人實力的強弱來判斷:若敵軍實力薄弱,或許可以直接沖擊其核心腹地;若敵軍實力強盛,就應當先剪除其外圍輔助力量,這是用兵作戰的既定原則。翦其支者云何?曰:避實而擊虛也,乘勢而趨利也。避實擊虛,則敵駭不及圖,如自天而下。乘勢趨利,則我義聲先大振,而遠近向風。不觀唐太宗之趨咸陽乎?進乃勝矣。不觀黥布之歸長沙乎?退乃敗矣。微乎!其不可以一瞬失也。【譯文】所謂剪除其外圍力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避開敵軍堅實之處攻擊其薄弱環節,借助有利形勢奪取戰略要地。避開堅實攻擊薄弱,敵人就會驚慌失措無法應對,猶如神兵天降般猝不及防;借助形勢奪取要地,我軍的正義之名就會迅速傳揚,四方勢力自然望風歸附。難道沒看到唐太宗直取咸陽的例子嗎?果斷進攻才能取勝;難道沒看到黥布退守長沙的教訓嗎?消極撤退終致敗亡。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關鍵在于不可有片刻的延誤!霸王大略,此其首矣!故不惜備錄之。知其說者,夫固無余蘊焉耳。若夫一時之利鈍,一事之堅瑕,又何足云!【譯文】成就霸王之業的宏圖大略,這是最為首要的!因此要不惜筆墨詳盡記錄這些策略。真正懂得其中精義的人,自然能完全領會其中蘊含的深意。至于那些一時的得失利弊、具體事務的成敗優劣,又哪里值得過多談論呢!卷二·兵進必有奇道兵只一道耶?曰:不然。所向既明,則正道在不必言矣。然不得奇道以佐之,則不能取勝。項羽戰章邯于巨鹿,而后高祖得以乘虛入關;鐘會持姜維于劍閣,而后鄧艾得以逾險入蜀。故一陣有一陣之奇道,一國有一國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即有時正可為奇,奇亦可為正,而決然斷之曰:必有。【譯文】用兵之道只有常規戰術嗎?并非如此。主攻方向明確后,常規戰術自然不必贅述。但若沒有奇兵策略配合,就難以取得勝利。項羽在巨鹿與章邯激戰牽制敵軍,漢高祖劉邦才能乘虛攻入關中;鐘會在劍閣與姜維對峙吸引蜀軍主力,鄧艾才能冒險翻越險阻直取蜀漢。由此可見,每場戰役都有獨特的奇兵策略,每個諸侯國都有因地制宜的奇兵策略,天下格局更有宏觀層面的奇兵策略。甚至有時候常規戰術可轉化為奇兵策略,奇兵策略也可轉化為常規戰術,但可以斬釘截鐵地斷言:奇兵策略不可或缺。夫兵進而不識奇道者,愚主也,黯將也,名之曰「棄師」。不觀之蘇氏抉門旁戶逾垣之喻乎?其論甚精,無以易也。昔劉濞之攻大梁,田祿伯請以五萬人別循江、淮,收淮南、長沙,以會武關;岑彭攻公孫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徑拔武陽,繞出延岑軍后;曹操拒袁紹于官渡,移軍欲向延津,而潛以輕兵襲白馬,用此道也。【譯文】統率軍隊卻不懂得運用奇兵策略的人,是愚蠢的君主、昏庸的將領,這種行為可稱為「葬送軍隊」。難道沒聽過蘇氏關于「撬門、翻窗、跳墻」的比喻嗎?這種論述極為精辟,無可替代。當年吳王劉濞攻打大梁時,田祿伯請求率領五萬軍隊沿長江、淮河分兵包抄,奪取淮南、長沙地區,最終會師武關;東漢岑彭征討公孫述時,從江州逆流都江擊潰侯丹部隊,直取武陽,迂回包抄到延岑軍隊后方;曹操在官渡對抗袁紹時,佯裝向延津方向調動大軍,卻暗中派遣精銳突襲白馬,這些戰例都是運用奇兵策略的典范。然則,用兵慎勿曰:吾兵可以一路直至,而無煩于旁趨曲徑為也。是以人國僥幸也,戒之哉!【譯文】因此,用兵作戰切不可固執地說:我軍只需沿著主攻路線長驅直入,根本不需要分兵迂回包抄的路線。這種思維純粹是懷著僥幸心理統御軍隊(或:用這種心態治理國家),必須時刻警惕!卷三·初起之兵遇敵以決戰為上兵之進也,固有所過城邑不及下者矣。必以戰乎?曰:非我樂戰也,不得已而與敵遇,非戰無以卻之。蓋兵既深入,則敵必并力傾國以圖蹂蕩我,恐我聲勢之成;此而不猛戰疾斗,一為所乘,魚散鳥驚,無可救矣!誠能出其不意,一戰以挫其銳,則敵眾喪膽,我軍氣倍,志定威立,而后可攻取以圖敵。古所謂一戰而定天下,其在斯乎!漢光武之于昆陽,唐太宗之于霍邑,可以觀也。昔沈田子以千余人遇姚泓數萬之眾于青泥,其言曰:「兵貴用奇,不必在眾。今眾寡不敵,勢不兩立,若彼圍既固,則我無所逃,不如擊之。」遂敗泓兵。此深合機要,百慮不易之道也。【譯文】軍隊在進攻過程中,必然會經過一些來不及攻占的城池。是否必須通過戰斗解決呢?回答是:并非我們喜好戰爭,而是迫不得已與敵軍遭遇時,若不通過戰斗就無法擊退敵人。當軍隊深入敵境后,敵軍必定會傾盡全力反撲,企圖摧毀我軍的進攻態勢,因為他們懼怕我軍形成聲勢;此時若不發動猛烈攻勢迅速決戰,一旦被敵軍抓住破綻,我軍就會像魚群潰散、驚鳥四飛般無可挽救!若能出其不意地通過一場決戰挫敗敵軍鋒芒,就能使敵方士兵喪失斗志,我軍士氣倍增,軍心穩固、威勢確立,之后便可逐步攻取城池擊敗敵軍。古人所說的一戰便能奠定天下大局的戰略精髓,正體現在這種時刻啊!漢光武帝劉秀在昆陽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潰新莽大軍,唐太宗李世民在霍邑之戰中迅猛突擊大破隋朝守軍,這些經典戰例都印證了這個道理!當年東晉將領沈田子率領千余士兵在青泥遭遇后秦皇帝姚泓的數萬大軍時,他分析道:「用兵貴在出奇制勝,并不在于人數多寡。如今敵眾我寡,雙方態勢已無共存余地,如果等敵軍完成合圍,我們就無處可逃了,不如主動發起進攻。」最終他率軍突擊擊潰了姚泓的部隊。這深刻體現了把握戰機的精要,是經過反復思慮也無法更改的用兵法則。卷四·決戰之道在于出奇設伏戰固無疑矣。然不得其道,禍更深于無戰。古有百戰之說,以吾言之,不啻百也。將從何處說起耶?吾言吾初起之戰焉耳。以烏合之市人,當追風之鐵騎,列陣廣原,堂堂正正,而與之角,不俟智者而知其無幸矣。出奇設伏又何待再計焉。孫臏之破龐涓以怯卒,韓信之破陳余以市人,李密之破張須陀以群盜。用寡以覆眾,因弱而為強。善戰之術,固不止此;然當其事者,斷斷乎于此二者求之,則萬舉萬當;不然者,必敗。【譯文】雖然不得不戰,但若不懂用兵之道,帶來的災禍會比避戰更為深重。古人常說用兵有百種戰法,依我看來,何止百種!該從何處闡述用兵之道?我認為應當從初戰說起。如果讓未經訓練的市井百姓與精銳騎兵在開闊地帶正面列陣交鋒,稍有頭腦的人都明白這無異于自取滅亡。此時除了出奇兵、設埋伏之外,難道還需要猶豫謀劃嗎?由此可見,用兵之道必須根據具體情勢靈活運用奇正相生的策略。孫臏利用假裝怯弱的新兵擊敗龐涓(馬陵之戰),韓信依靠未經訓練的市井平民擊潰陳余(井陘背水之戰),李密憑借農民起義軍打敗張須陀(大海寺設伏)。這些都是以少量兵力殲滅大軍、將弱勢轉化為優勢的經典戰例。高明的用兵策略當然不止這些手段,但身處戰場的主帥若能在「出奇制勝」與「激發士氣」這兩個關鍵點上堅定不移地下功夫,就能做到每戰必勝;反之,若忽視這兩個原則,則必然失敗。卷五·乘勝略地莫過于招降戰失其道,未有不敗者;戰得其道,未有不勝者。勝則破竹之勢成,迎刃之機順矣。自此招攬豪杰,部署長吏,撫輯人民,收按圖籍,頒布教章。所謂略地也,顧其策何先?曰:是有機焉!蹈之而動耳,不煩兵也。【譯文】用兵作戰若違背原則,必定失敗;若遵循正確方法,必然勝利。一旦獲勝,就會形成勢如破竹的推進態勢,后續行動也將順勢順暢展開。此時需要招攬人才,任命各級官員,安撫百姓,接收管理戶籍地冊,頒布政策法令。至于開拓疆土的策略應當優先考慮什么?答案是:關鍵在于把握時機!抓住關鍵契機順勢行動即可達成目標,根本無需頻繁動用武力。昔武信君下趙十余城,余皆城守,乃引兵擊范陽,不能下。使非納蒯徹之說,以侯印授范陽令,而使之朱輪華轂以驅馳燕趙郊,則三十余城烏能不戰而服乎?善乎!李左車之對淮陰也,曰:“將軍虜魏王、禽夏說,不終朝而破趙二十余萬眾,威震天下,此將軍之所長也。然眾勞卒疲,其實難用。今以罷弊之卒,屯之燕堅城之下,燕若不服,齊拒境以自強,此將軍之所短也。為將軍計,莫若按甲休兵,北首燕路,而遣辨士奉咫尺之書于燕,暴其所長,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而東臨齊,雖有智者,不知為齊計矣。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至今思之,雖孫、吳復生,何以易焉!而要非戰勝之后,則斷不及此。何也?勝則人懾吾威而庇吾勢,利害迫于前而禍福怵其心,故說易行而從者順。若在我無可恃之形,而徒以虛言嬲眾,是猶夢者之墮井,無怪乎疾呼而人不聞也。此又不可不留意也。【譯文】當年武信君攻下趙國十余座城池后,其余城池都閉門堅守,他轉而攻打范陽卻久攻不下。如果不是采納蒯徹的計策,授予范陽縣令侯爵印信,并讓他乘坐華貴車駕巡行燕趙地區宣示威儀,那三十多座城池怎會不戰而降?李左車勸諫淮陰侯韓信時說得精辟:「將軍俘虜魏王、擒獲夏說,不到一個早晨就擊潰二十萬趙軍,威震天下,這是將軍的長處啊!然而大軍疲憊不堪,此時難以持續作戰。如果讓這些勞頓衰弱的士兵駐扎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燕國若不肯歸降,齊國更會趁機加強邊境防御,這正是將軍的短板。從將軍的角度考慮,不如暫且收兵休整,將軍隊調至燕國邊境方向,同時派遣能言善辯的使者帶著簡短的勸降書前往燕國,充分展示我軍威勢,燕國必定不敢不歸順。待燕國臣服后揮師東進威懾齊國,屆時即便齊國再有謀士,也難以想出應對之策了。用兵之道確實存在先造聲勢震懾敵方而后再以實力征服的策略,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至今思量這番謀略,即使孫武、吳起復生,也無法提出更高明的見解!但必須強調的是,這種策略只有在取得戰場勝利后才能實施。為什么?因為勝利后敵方會畏懼我軍威勢而受制于我方營造的形勢,生死存亡的威脅迫在眉睫,禍福抉擇的恐懼籠罩其心,此時游說勸降自然容易施行且對方會順服。如果我軍沒有實際勝利作為威懾資本,僅僅靠虛張聲勢蠱惑眾人,就如同夢中人掉進井里拼命呼救卻無人聽見一樣徒勞,這樣的失敗結局毫不意外。這種關鍵環節絕對不可忽視!卷六·攻取必于要害《兵法》:“城有所不攻者。”當奉之以為主。至于要害之地,我不得此則進退不能如意,而形相制、勢相禁,于是反旗鳴鼓以試吾鋒,霍然如探喉骨而拔胸塊也。昔高帝長驅入關,已行過宛西,張良云:“今不下宛而西進,前有強敵,宛乘其后。我腹背受敵,此危道也。”乃夜回兵圍宛,克之,遂得前進無慮。【譯文】《孫子兵法》提出「有些城池不必強攻」的原則,應當將其奉為核心準則。但對于戰略要地,若我軍無法控制這些關鍵區域,就會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被地理形勢牽制、被戰略態勢限制。此時必須調轉軍旗擂動戰鼓全力進攻,就像取出卡在喉嚨的骨頭或拔出胸口的腫塊般迅速解決問題。當年漢高祖劉邦率軍直逼關中時,已行軍至宛城西側,張良勸諫道:「如今若不攻下宛城而繼續西進,前方將遭遇強敵,后方又有宛城守軍追擊。我軍腹背受敵,這是極其危險的路線。」于是連夜回師包圍宛城,攻克后便得以毫無后顧之憂地繼續挺進。夫以深入重地之師,計必制敵之死命,而留中梗以貽后患,豈良圖哉?古恒有軍既全勝,而一城扼險,制吾首尾,幾覆大業者,皆由于謀之不早也。狄青之取昆侖,神矣!不然,屈力殫貨,鈍兵挫銳之,豈不聞之?吾知有不顧而疾趨焉耳,何必攻?【譯文】率領深入敵軍腹地的部隊,戰略必須徹底消滅敵人,若留下阻礙形成后患,豈是良策?歷史上常有軍隊大獲全勝后,因一座扼守險要的城池牽制我軍首尾,幾乎顛覆大業的案例,這都是因為未能提前謀劃周全。北宋狄青奇襲昆侖關的戰役堪稱用兵如神!否則難道沒聽過「耗盡物資、拖垮兵力、挫傷銳氣」的教訓嗎?我深知此時應當不顧阻礙急速挺進,何必執著于強攻城池?卷七·據守必審形勝能取非難,取而能守之為難;汛守非難,守而能得其要之為難。昔項羽委敖倉而不守,棄關中而不居,而卒使漢資之以收天下,此最彰明較著者也。他如陳豨之不知據邯鄲而阻漳水,董卓之不知依舊京而守洛陽,自古及今,坐此患者,不可勝數。而獨南宋君臣守江失策,尤為可笑。試缺日諸巨公奏議觀之,了然矣。【譯文】奪取城池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奪取后能夠長期固守;普通的防守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在防守中精準掌控戰略要害。當年項羽放棄敖倉糧倉不設防,拋棄關中形勝之地不駐守,最終讓劉邦占據這些要地奠定奪取天下的根基,這是最典型的反面例證。再比如陳豨叛亂時不懂占據邯鄲控制漳水天險,董卓遷都時不知依托長安舊都而困守洛陽,從古至今因忽略戰略要地而招致敗亡的案例數不勝數。尤其可笑的是南宋君臣依賴長江天險卻屢屢失策的防御策略,只需翻閱當時朝廷重臣的奏章討論,就能清晰看出他們戰略眼光的致命缺陷。卷八·立國在有規模隆中數語,野夫常談。然亦曾有取其言細求之者乎?今其言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險,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事,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天下規模,孰大于是!所以,當時英雄,所見略同。周瑜既敗曹瞞,因言于孫權曰:「今曹操既敗,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所,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曹,北方可圖也。」江南形勝可以進窺中原者,其論蓋本諸此。【譯文】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的戰略構想看似只是鄉野之人的尋常議論,然而可曾有人仔細推敲過這些話的深意?他的論述是:「荊州北面依托漢水、沔水天險,向南可獲取嶺南資源,東面連接吳郡、會稽郡,西面直通巴蜀之地,這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沖。益州地勢險峻閉塞,卻有千里肥沃土地,漢高祖劉邦正是憑借此地建立帝業。如果能同時占據荊州、益州,依托險要地形固守,西面與羌戎各族和睦相處,南面安撫夷越部族,對外與孫權締結同盟,對內整頓政務;一旦天下形勢有變,就派遣一員上將率領荊州軍隊直撲宛城、洛陽;主公您親自統領益州大軍從秦川(關中)出兵北伐。」縱觀天下格局,還有比這更宏大的戰略藍圖嗎!正因如此,當時的英雄豪杰們才會在戰略眼光上不謀而合。周瑜在赤壁擊敗曹操后,向孫權建議道:「如今曹操新敗,其內部隱患尚未解決,暫時無法與將軍長期對抗。請允許我與奮威將軍共同西進攻取蜀地兼并張魯勢力,隨后留奮威將軍駐守當地,與西涼馬超結為同盟。我則回師與將軍占據襄陽壓迫曹操,如此北方中原便可圖謀奪取。」后世所謂依托江南地理優勢進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其源頭正在于此。即使認為周瑜的戰略眼光不及諸葛亮,這種評判難道公允嗎?要論戰略規劃的完整性,周瑜提出的方略與諸葛亮《隆中對》的構想幾乎完全一致。由此可見,真正的高明戰略家往往能洞見天下大勢的樞紐,而平庸之輩卻常被眼前瑣事困擾,這難道不正是古人反復強調戰略謀劃重要性的原因嗎?厥后,六朝勝敗不常,力皆不副。至于南宋諸公,有其言而無其事,然而其言亦精且悉矣。其所云:立都建業,筑行宮于武昌及重鎮襄陽,以系中原之望。又云:天下形勢,居西北足以控制東南,居東南不足以控制西北等語,具關至極,圣人復起,無以易也。【譯文】此后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雖在江南更迭興衰但始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根本原因在于其綜合實力都不足以支撐戰略構想。到了南宋時期,群臣更是空有精辟的戰略論述卻無法付諸實踐,然而這些戰略論述本身卻極為精妙且系統完備。例如他們提出的「定都建業(南京),在武昌設立行宮并重點經營襄陽重鎮,以此維系中原百姓對朝廷的期望」;又如「天下地理形勢中,占據西北地區足以控制東南,而占據東南地區卻難以控制西北」等論斷,都切中了天下格局的核心問題,即便圣人復生也無法超越這些戰略洞見。若夫朝廷之上置中書以綜機務,疆埸之外建專閫以總征伐,經理度支,撫馭軍民,適寬嚴之宜,得緩急之序,崇大體,立宏綱,破因循之舊格,布簡快之新條,使人人輯志,處處向向,斯立國之初政,又不可以一事不周者也。嗚呼哀哉之與帝王,無俟觀其成敗,其規模氣象,蓋已不同矣。【譯文】至于在朝廷中樞設立中書省統管機要政務,在邊疆要地設置專職將領總領軍事征伐,統籌財政收支,安撫治理軍民,政策寬嚴得當,事務緩急有序,注重維護國家根本體制,建立宏觀治理框架,破除因循守舊的陳規,頒布簡明高效的新政,使全國上下齊心同德、各地民眾歸附向往,這些都是建國初期必須全面籌劃的核心政務,任何環節都不可疏忽。可嘆啊!明君與庸主之間的差距,根本無需等待最終成敗的結果來驗證,僅從建國初期制定的制度格局與展現出的治國氣象中,便已判然分明了!卷九·兵聚必資屯田干戈屢興,民不安業,郡縣蕭條,無雞犬聲。大兵一起,立見此景。語云:“師之所處,荊棘生焉。”信非虛也。如此,而擁大眾以征伐,掠無可掠,何況轉輸乎?古所謂百萬之眾,無食不可一日支,正此時矣!李密以霸王之才,徒以用粟不節,卒致米盡人散之憂。昔漢之興也,食敖倉之粟;唐之興也,資黎陽之利。今天下俱匱,既無秦、隋之富以貽之,何所借以成漢、唐之大業乎?【譯文】戰亂頻繁爆發,百姓無法安居樂業,城鎮鄉村一片荒涼,連雞鳴犬吠都難以聽聞。大規模戰事一旦開啟,立刻顯現這般慘狀。古語說「大軍過境之處,遍地荊棘叢生」,確實不是虛言。在這種民生凋敝的局勢下,若還驅使大軍四處征伐,連可供掠奪的物資都已耗盡,更何況長途轉運糧草呢?古人說「百萬大軍若斷糧一日便無法維持」,正是這種局面的寫照!隋末李密雖有稱霸天下的才能,卻因不節制消耗糧食,最終陷入糧盡人散的絕境。當年漢朝興起依賴敖倉的糧食儲備,唐朝崛起仰仗黎陽倉的物資補給。如今天下糧食普遍匱乏,既沒有秦朝、隋朝遺留的雄厚財富作為基礎,又能憑借什么來成就漢唐那樣的宏圖大業呢?屯田一著,所謂以人力而補天工也。其法不一,或兵屯,或民屯。大抵創業之屯與守成之屯不同。懷遠圖者,當于此處求之,無煩詳載也。【譯文】屯田這一戰略舉措,本質是以人力彌補自然條件不足的手段。具體實施方式多樣,包括軍士屯田和民眾屯田兩種主要形式。但必須注意的是,開創新業階段的屯田策略與鞏固政權后的屯田策略存在根本差異。真正胸懷宏圖遠略的統治者,應當在此領域深入研究其核心原則,至于具體操作細則則不在此贅述。卷十·克敵在勿欲速君見博虎者乎?平原廣澤,不憚馳騖以逐之。至于虎負隅矣,則當設網羅,掘陷阱,圍繞其出路,旁睨而伺之,久將自困。若奮不顧身,徑進而與之斗,鮮不傷人矣!【譯文】用兵之道如同獵虎:當老虎在平原曠野時,人們可以縱馬追逐圍獵;但若老虎被逼至角落負隅頑抗時,就應當布設羅網、挖掘陷阱,封鎖其逃竄路徑,在周圍靜待時機,久而久之老虎自然困乏。如果此時魯莽地沖上前與猛虎肉搏,很少有不被虎爪所傷的!這正如同軍事作戰時,面對占據險要地形的強敵,若強行正面進攻必然損兵折將,唯有通過封鎖孤立、斷其補給、瓦解士氣的策略,才能最終以最小代價克敵制勝。吾之用兵,自初起以至于勢成,敵境日蹙而力亦日專,此亦負隅之虎也。吾欲一舉而斃之,豈可不厚為之防哉?【譯文】我軍從起兵發展到形成優勢的過程中,敵方領土日益收縮但其兵力卻越發集中,這正是困獸猶斗的猛虎之態啊!若想一舉徹底殲滅敵人,怎能不周密部署防御呢?須知當敵人退無可退時,必定會孤注一擲發動瘋狂反撲,此時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其絕地反擊。必須像獵戶圍捕困虎般層層封鎖其退路,同時鞏固自身防線以消解其垂死掙扎的破壞力,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以最小的代價完成最后一擊。昔周世宗既平關南,宴諸將于行營,議取幽州。諸將曰:“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世宗卒還師。宋曹彬、潘美諸將北伐,陛辭,太宗謂曰:“潘美但先趨云、朔,卿等以十萬眾,聲言取幽州,且持重緩行,不得貪利。”及曹彬等乘勝而前,所至克捷,每捷奏至,帝訝其進軍之速。后果以諸將貪利輕進,至涿,竟為耶律休哥所敗。非明鑒耶!【譯文】當年周世宗柴榮平定關南地區后,在軍營中宴請眾將商議攻取幽州事宜。將領們進諫道:「陛下離京僅四十二日,未經激烈戰斗便收復燕南失地,已是曠世奇功。如今契丹騎兵盡數集結于幽州以北,此時不宜繼續深入敵境。」周世宗最終采納建議班師回朝。(這段記載深刻揭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