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孩子日常教學目標及做法_第1頁
幼兒園小班孩子日常教學目標及做法_第2頁
幼兒園小班孩子日常教學目標及做法_第3頁
幼兒園小班孩子日常教學目標及做法_第4頁
幼兒園小班孩子日常教學目標及做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幼兒園小班孩子日常教學目標及做法?一、引言幼兒園小班是孩子踏入學校教育的重要起點,這一階段的教學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班孩子具有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他們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周圍的世界,但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認知和語言能力尚在初步發展階段。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日常教學目標,并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對于幫助小班孩子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開啟良好的學習之旅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班孩子身心發展特點1.身體發展-小班孩子身體動作協調性和控制能力較弱,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還不夠熟練,精細動作如握筆、使用勺子筷子等也需要逐步練習。-他們的肌肉力量相對較小,耐力不足,容易感到疲勞。2.認知發展-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對周圍事物的認知主要依賴于直接感知和體驗。-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一般在10-15分鐘左右,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力。-開始初步理解簡單的概念,如顏色、形狀、大小等,但理解能力有限。3.語言發展-處于語言發展的快速期,能夠說出簡單的詞語和句子,但表達能力尚不完善,語言邏輯性較差。-喜歡模仿成人說話,對故事、兒歌等語言形式感興趣。4.情感與社會性發展-對父母和熟悉的人有較強的依戀情感,初入幼兒園時容易產生分離焦慮。-開始有初步的自我意識,能區分自己和他人,但在與同伴交往中常出現爭搶玩具等行為。-喜歡參與集體活動,但合作意識和能力較弱。

三、日常教學目標

(一)健康領域1.身體動作發展-目標:能自然地走、跑、跳,上下樓梯一步一階。-做法:-在戶外場地設置走、跑、跳的游戲區域,如用彩色布條設置跑道,讓孩子進行走和跑的練習;擺放一些小跳圈,引導孩子雙腳跳。-每天安排專門的時間進行上下樓梯練習,教師在旁邊指導孩子正確的姿勢。-目標:能熟練使用勺子獨立進餐,不挑食。-做法:-在進餐時間,引導孩子正確使用勺子,先給孩子示范正確的握勺和進食動作。-開展"不挑食小明星"活動,鼓勵孩子嘗試各種食物,對于不挑食的孩子給予表揚和獎勵。-目標:能自己穿脫簡單的衣物,如外套、褲子。-做法:-在午睡前后,教師逐步引導孩子學習穿脫衣物,分解動作進行教學,如先教孩子認識衣服的前后、袖子,再慢慢讓孩子自己嘗試。-提供一些適合小班孩子練習穿脫的衣物,讓孩子在游戲中反復練習。2.生活衛生習慣-目標: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做法:-在衛生間張貼洗手步驟圖,每次飯前便后,教師帶領孩子按照步驟洗手,并提醒孩子認真搓洗。-通過兒歌等形式強化洗手的重要性,如"手心手背搓一搓,手指縫里也搓搓"。-目標:知道愛護五官,不隨意挖鼻孔、揉眼睛。-做法:-開展健康小課堂,通過圖片、故事等形式向孩子介紹五官的功能和保護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提醒孩子愛護五官,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及時糾正并給予正確引導。-目標:能主動喝水,不憋尿。-做法:-在教室里設置固定的喝水區域,準備溫度適宜的飲用水,隨時鼓勵孩子主動喝水。-定時提醒孩子喝水,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適當調整喝水的頻率。

(二)語言領域1.傾聽與理解-目標:能安靜傾聽老師和同伴講話,聽懂簡單的指令。-做法:-在課堂上,教師用清晰、簡潔的語言講述故事、兒歌等,引導孩子認真傾聽。講述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問、互動等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幫助他們理解內容。-開展指令游戲,如"請你拍拍手""請你站起來"等,鍛煉孩子對指令的反應能力。-目標:能理解簡單的故事內容。-做法:-選擇適合小班孩子的簡單故事,如《拔蘿卜》《三只小豬》等,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同時展示相關的圖片或手偶。-故事講述后,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憶故事中的情節和角色,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2.表達與交流-目標:能用簡單的詞語和短句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做法:-在日常活動中,鼓勵孩子大膽表達,當孩子有需求時,引導他們用語言說出來,如"我要喝水""我想玩玩具"等。-組織小組討論活動,如討論"最喜歡的水果",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傾聽同伴的發言。-目標:能學說簡單的兒歌。-做法:-選擇節奏明快、歌詞簡單的兒歌,如《小星星》《兩只老虎》等,教師范唱并帶領孩子逐句學唱。-利用動作、表情等輔助手段幫助孩子理解兒歌內容,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可以通過唱歌比賽等形式激發孩子學唱兒歌的積極性。

(三)社會領域1.自我意識-目標:知道自己的性別、名字,能說出自己的家庭主要成員。-做法:-通過自我介紹、認識新朋友等活動,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名字、性別。-開展"我的家庭"主題活動,展示家庭成員的照片,讓孩子介紹自己的家人,如"這是我的爸爸""這是我的媽媽"等。-目標:能初步感受自己的情緒,并表達出來。-做法:-在教室里設置情緒角,張貼不同情緒表情的圖片,引導孩子觀察并認識不同的情緒。-當孩子出現情緒變化時,教師及時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如"你看起來有點難過,能告訴老師為什么嗎?"幫助孩子學會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2.人際交往-目標:愿意與同伴一起游戲,分享玩具。-做法:-提供豐富多樣的玩具和游戲材料,組織各種集體游戲活動,如搭積木、玩皮球等,鼓勵孩子與同伴合作游戲。-當出現爭搶玩具的情況時,教師及時引導孩子學會協商和分享,如"我們一起玩這個玩具好不好?""你先玩一會兒,然后給我玩,好嗎?"-目標:能主動與老師和同伴打招呼。-做法:-教師以身作則,每天早上熱情地與孩子打招呼,引導孩子回應。-在日常活動中,鼓勵孩子主動向老師和同伴問好、道別,對主動打招呼的孩子給予表揚。

(四)科學領域1.感知覺-目標:能感知周圍環境中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征。-做法:-在教室里擺放各種顏色、形狀、大小不同的物品,如彩色積木、圓形卡片、大小不同的球等,讓孩子自由觀察和觸摸,感知它們的特征。-開展顏色配對、形狀拼圖等游戲活動,強化孩子對顏色、形狀的認知。-目標:能聽出聲音的不同,如鼓聲、鈴聲、鳥叫聲等。-做法:-播放各種不同的聲音,如自然界的聲音(風聲、雨聲)、動物的聲音(狗叫聲、貓叫聲)、樂器的聲音(鼓聲、鋼琴聲)等,讓孩子傾聽并辨別。-準備一些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鼓、鈴鐺等,讓孩子通過操作玩具感受不同聲音的特點。2.探究能力-目標: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愿意觀察和探索。-做法:-在自然角種植一些簡單的植物,飼養一些小動物,如小兔子、小金魚等,讓孩子觀察它們的生長變化。-每天安排一定時間的自由探索活動,提供各種材料,如積木、拼圖、廢舊物品等,讓孩子自由擺弄和嘗試,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目標:能通過簡單的操作發現一些現象,如物體的沉浮。-做法:-準備一盆水和一些不同材質的物品,如塑料玩具、積木、石頭等,讓孩子將物品放入水中,觀察它們的沉浮現象。-引導孩子思考為什么有的物品會浮起來,有的會沉下去,鼓勵他們嘗試不同的物品進行實驗。

(五)藝術領域1.音樂-目標:能跟著音樂做簡單的動作,如點頭、拍手、跺腳等。-做法:-選擇節奏鮮明、旋律簡單的音樂,如《幸福拍手歌》,教師帶領孩子一起隨著音樂做動作。-開展音樂游戲活動,如"音樂傳球",當音樂停止時,球在誰手中,誰就上臺表演一個簡單的音樂動作。-目標:能感受音樂的歡快與舒緩。-做法:-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如歡快的兒歌《小紅帽》、舒緩的搖籃曲《小星星》,引導孩子閉上眼睛傾聽,感受音樂的情緒變化。-讓孩子用表情和動作表現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如聽到歡快的音樂時,臉上露出笑容,跟著節奏跳舞;聽到舒緩的音樂時,安靜地坐著,輕輕擺動身體。2.美術-目標:能認識油畫棒、水彩筆等繪畫工具,嘗試用它們涂鴉。-做法:-為孩子提供油畫棒、水彩筆、畫紙等繪畫工具,讓他們自由涂鴉。-教師示范簡單的繪畫技巧,如如何握筆、如何涂色等,鼓勵孩子大膽嘗試。-目標:能用手指蘸顏料印出簡單的圖案。-做法:-準備顏料和一些簡單的模具,如圓形卡片、樹葉等,讓孩子用手指蘸顏料在模具上按壓,印出圖案。-引導孩子發揮想象力,將印出的圖案組合成一幅畫,如用圓形印出花朵,用樹葉印出樹干。

四、教學方法1.游戲教學法游戲是小班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將教學目標融入游戲中,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例如,在語言教學中開展故事表演游戲,讓孩子在表演中理解故事內容,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在健康教學中進行體育游戲,如"接力賽跑",發展孩子的身體動作協調性。2.直觀教學法小班孩子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運用直觀教學法,如圖片、實物、手偶等,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比如,在認識水果時,展示各種水果的實物,讓孩子觀察顏色、形狀、聞氣味,通過多種感官感知水果的特征。3.情境教學法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讓孩子身臨其境,增強學習效果。例如,在社會教學中創設"超市購物"的情境,讓孩子扮演顧客和收銀員,學習如何購物、付款,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和生活技能。4.示范模仿法小班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的示范和榜樣作用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如正確的洗手方法、文明禮貌的行為等,讓孩子通過模仿學習正確的行為規范和技能。

五、教學活動安排1.上午-晨談(8:30-9:00)-教師與孩子進行簡單的互動交流,回顧前一天的活動,分享有趣的事情。-開展一些輕松的話題討論,如"今天天氣怎么樣?""你最喜歡的玩具是什么?"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集體教學活動(9:00-9:40)-根據當天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集體教學,如故事講述、兒歌學唱、科學實驗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個孩子的參與度和表現,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游戲活動(9:40-10:30)-組織孩子進行游戲活動,如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讓孩子在游戲中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身體動作和社交能力。-教師參與到游戲中,引導孩子遵守游戲規則,培養合作意識。-生活活動(10:30-11:00)-安排孩子進行喝水、如廁等生活活動,同時提醒孩子注意個人衛生,如洗手、整理衣物等。-在生活活動中,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2.下午-區域活動(2:30-3:30)-創設多個區域,如建構區、美工區、閱讀區、科學區等,投放豐富的材料。-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區域活動,教師在各區域進行觀察和指導,鼓勵孩子自主探索和學習。-集體教學活動(3:30-4:10)-開展下午的集體教學活動,內容可以與上午有所不同,如藝術活動、數學認知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戶外活動(4:10-5:00)-帶領孩子到戶外進行體育活動,如跑步、跳繩、玩滑梯等,增強孩子的體質。-利用戶外環境,開展一些自然觀察活動,如觀察花草樹木、昆蟲等,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觀察力和熱愛之情。

六、教學評價1.觀察記錄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密切觀察每個孩子的表現,包括學習興趣、參與度、學習進展、行為習慣等方面,及時做好觀察記錄。例如,記錄孩子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是否能認真傾聽、積極回答問題;在游戲活動中是否能與同伴友好合作;在生活活動中是否能自理等。2.作品分析對于孩子在藝術領域的作品,如繪畫、手工等進行分析評價。觀察孩子作品的構圖、色彩運用、想象力等方面,了解孩子的創造力和表現力發展情況。例如,孩子在繪畫中是否能大膽運用顏色表達自己的想法,手工制作是否能體現出一定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3.階段性評價定期對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評價,如每月或每季度進行一次小結。綜合觀察記錄和作品分析的結果,對每個孩子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進行評估,發現孩子的優點和不足。針對不足之處,與家長溝通,共同制定改進措施,促進孩子更好地發展。

七、家園合作1.保持溝通教師要與家長保持密切的溝通,通過家長會、家長群、電話等方式,及時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園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包括孩子的進步、不足之處以及需要家長配合的事項。同時,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2.家園共育活動定期開展家園共育活動,如親子運動會、家長開放日、親子手工制作等。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增進家長對幼兒園教學工作的了解,加強家園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在親子活動中,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共同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3.家庭指導給予家長一些關于孩子教育的建議和指導,幫助家長了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