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作業指導書TOC\o"1-2"\h\u17047第一章林業生態保護概述 350001.1生態保護的意義與目標 3299801.1.1生態保護的意義 3294661.1.2生態保護的目標 3289601.1.3生態優先原則 4118991.1.4可持續發展原則 4127551.1.5分區分類原則 442221.1.6系統綜合原則 4106461.1.7社會參與原則 412657第二章森林資源調查與評估 523441.1.8概述 5148741.1.9地面調查 5115701.1.10航空遙感調查 5306051.1.11衛星遙感調查 5197761.1.12概述 537901.1.13森林資源評估指標體系構成 580351.1.14森林資源評估方法 622102第三章森林生態系統保護 6322781.1.15生態保護理念的確立 6197051.1.16生態保護目標的確立 6189731.1.17生態保護戰略的制定 783791.1.18法律法規措施 7205921.1.19技術措施 734811.1.20宣傳教育措施 7318601.1.21社區參與措施 723379第四章森林火災防治 884661.1.22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教育 8150271.1深入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森林防火意識。 8141851.2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森林火災的危害性及預防措施。 815131.2.1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責任制 8102892.1落實地方人民森林防火責任制,明確各級部門、單位的森林防火職責。 8176532.2加強對森林防火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森林防火指揮部,統籌協調各方力量。 874282.2.1加強森林火災預警監測 877353.1建立森林火災預警監測體系,及時掌握火險等級、火源分布等信息。 82983.2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紅外熱像儀等先進技術,提高森林火災監測能力。 8237063.2.1嚴格火源管理 8219234.1嚴格控制在森林防火期內進入林區的火源,實行憑證入山制度。 8163704.2加強對重點部位、重點時段的巡查,及時發覺并消除火災隱患。 8231564.2.1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 8126865.1加大森林防火道路、水源、瞭望臺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8244655.2提高森林防火物資儲備,保證撲火隊伍隨時應對火災。 815435.2.1森林火災撲救基本原則 8250431.1早期撲救,迅速行動,防止火災擴大。 8324661.2采取綜合撲救措施,合理運用人力、物力和技術手段。 8319621.3保證撲火人員安全,防止人員傷亡。 843891.3.1森林火災撲救方法 8165912.1直接撲救:利用滅火器、水槍、樹枝等工具,直接撲打火源。 8258912.2間接撲救:在火線兩側或火線前方,開設隔離帶,阻止火勢蔓延。 8131502.3空中滅火:利用直升機、無人機等航空器,進行空中滅火作業。 8223952.3.1森林火災撲救策略 9157173.1火勢評估:根據火勢大小、火源類型、天氣條件等因素,制定撲救策略。 9227423.2人員分工:明確撲火隊伍的職責和任務,合理分配人員。 949013.3物資調度:根據火場需求,及時調度撲火物資。 986433.4溝通協調:加強各撲火隊伍之間的溝通協調,保證撲救工作有序進行。 9212443.4.1森林火災撲救注意事項 999914.1嚴格遵循撲救原則,保證撲火人員安全。 9140664.2注意火場風向變化,避免火勢突然擴大。 9229114.3做好火場清理工作,防止復燃。 9224274.4加強火場巡查,及時發覺并處理火災隱患。 922002第五章森林病蟲害防治 9130834.4.1監測內容 932024.4.2監測方法 93444.4.3預警系統 10257614.4.4生物防治 10262634.4.5化學防治 10188674.4.6物理防治 10245964.4.7綜合防治 1111720第六章退化森林生態修復 1125177第七章森林景觀建設與保護 12151184.4.8概述 1280374.4.9基本原則 13291654.4.10規劃與設計內容 13232604.4.11規劃與設計方法 1384274.4.12概述 1394284.4.13基本任務 14196594.4.14保護與維護措施 14225284.4.15保護與維護方法 144739第八章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 14241374.4.16生態優先原則 1466494.4.17可持續發展原則 1559084.4.18社會經濟效益原則 15101604.4.19生態經濟型模式 15216994.4.20多功能型模式 1532714.4.21景觀生態型模式 1621300第九章林業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 16286604.4.22社區參與的重要性 16223484.4.23社區參與的方式 16326174.4.24社區參與的效果評價 16265814.4.25林業生態保護與社區生計的關系 17232294.4.26林業生態保護對社區生計的影響 17210374.4.27社區生計方式對林業生態保護的促進作用 1715703第十章林業生態保護法律法規與政策 174144.4.28法律法規體系概述 17299274.4.29法律法規體系構成 1898224.4.30法律法規體系特點 18196994.4.31林業生態保護政策概述 18208584.4.32林業生態保護政策內容 1880674.4.33林業生態保護政策實施 19第一章林業生態保護概述1.1生態保護的意義與目標1.1.1生態保護的意義生態保護是指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采取各種措施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林業生態保護作為生態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1)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加強林業生態保護,有助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國土生態安全屏障的穩定。(2)促進可持續發展。林業生態保護有利于保護和恢復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豐富的森林資源。同時林業生態保護還有助于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3)保障生物多樣性。森林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林業生態保護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地球生命系統的穩定。(4)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林業生態保護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空氣質量,保障水資源安全,為人民群眾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態產品。1.1.2生態保護的目標林業生態保護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恢復和增加森林資源。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使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2)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提高森林質量。加強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4)保障森林生態系統安全。加強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等工作,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的安全穩定。第二節林業生態保護的基本原則1.1.3生態優先原則在林業生態保護過程中,應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將生態效益放在首位,保證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在制定林業政策、規劃和實施具體項目時,應充分考慮森林生態系統的特點和需求,保證生態效益的最大化。1.1.4可持續發展原則林業生態保護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在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森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和服務。1.1.5分區分類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森林資源和生態保護需求,實施分區分類保護,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生態保護措施。對不同類型的森林生態系統,采取相應的保護策略,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1.1.6系統綜合原則林業生態保護應遵循系統綜合原則,將森林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在實施生態保護措施時,要充分考慮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物種多樣性、生態過程等方面的因素,實施綜合性的保護措施。1.1.7社會參與原則林業生態保護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充分發揮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的積極作用。加強政策宣傳和教育培訓,提高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林業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第二章森林資源調查與評估第一節森林資源調查方法1.1.8概述森林資源調查是了解森林資源現狀、掌握森林資源動態變化的重要手段,對于科學制定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具有基礎性作用。森林資源調查方法主要包括地面調查、航空遙感調查和衛星遙感調查等。1.1.9地面調查(1)樣地調查法:在調查區域內隨機布設一定數量的樣地,對樣地內的森林資源進行調查,包括樹種、林齡、林分結構、生物量等。(2)線路調查法:沿預定線路進行調查,記錄線路兩側森林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和生長狀況等。(3)普查法:對調查區域內的森林資源進行全面調查,適用于小面積森林資源調查。1.1.10航空遙感調查(1)航空攝影測量:通過航空攝影獲取森林資源圖像,對圖像進行分析,獲取森林資源信息。(2)航空雷達測量:利用雷達波對森林資源進行探測,獲取森林資源的三維信息。1.1.11衛星遙感調查(1)衛星圖像解譯:通過分析衛星圖像,獲取森林資源種類、分布、覆蓋度等信息。(2)遙感指數模型:結合多種遙感指數,構建森林資源評估模型,對森林資源進行調查。第二節森林資源評估指標體系1.1.12概述森林資源評估指標體系是評價森林資源質量、數量、價值和功能的重要依據。建立科學、完善的森林資源評估指標體系,有助于客觀、全面地了解森林資源的現狀和變化趨勢。1.1.13森林資源評估指標體系構成(1)生態功能指標:反映森林生態系統在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碳匯、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功能。(2)社會功能指標:反映森林資源在提供景觀、休閑、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服務功能。(3)經濟功能指標:反映森林資源在提供木材、非木質林產品、就業機會等方面的經濟價值。(4)管理與保護狀況指標:反映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水平,包括法律法規執行、資源監測、火災防控等方面。(5)森林資源質量指標:反映森林資源的生長狀況、生物多樣性、土壤質量等方面。(6)森林資源數量指標:反映森林資源的面積、蓄積、覆蓋率等方面。1.1.14森林資源評估方法(1)定量評估:利用統計數據、遙感數據等,對森林資源進行數量、質量等方面的評估。(2)定性評估:根據專家經驗、現場調查等方法,對森林資源的功能、價值等方面進行評估。(3)綜合評估:結合定量評估和定性評估,對森林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4)指標體系法:根據建立的森林資源評估指標體系,對森林資源進行評估。第三章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第一節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策略1.1.15生態保護理念的確立在森林生態系統保護過程中,首先要確立生態保護理念。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的原則,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1.16生態保護目標的確立明確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的目標,包括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保障國土生態安全。1.1.17生態保護戰略的制定(1)實施分區保護戰略,根據森林生態系統的特點,將森林劃分為重點保護區域、一般保護區域和適度開發區域。(2)制定生態補償政策,對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域內的居民進行合理補償,引導其參與森林保護工作。(3)強化森林生態系統監測和評估,建立健全森林資源數據庫,定期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狀況調查和評估。(4)推進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利用的協調發展,合理規劃森林資源利用,保證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充分發揮。第二節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措施1.1.18法律法規措施(1)完善森林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制定相應的地方法規和規章制度,保證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2)加強執法監管,嚴厲打擊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違法行為,保障森林資源安全。1.1.19技術措施(1)采用先進的生態修復技術,對受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和重建。(2)推廣應用森林火災預防、控制技術,降低森林火災風險。(3)加強森林病蟲害監測和防治,減少病蟲害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1.1.20宣傳教育措施(1)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2)開展森林生態保護知識普及活動,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森林保護工作。(3)建立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志愿者隊伍,發揮其在森林保護工作中的積極作用。1.1.21社區參與措施(1)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工作,共同維護森林資源。(2)建立社區森林保護組織,加強社區居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3)開展社區森林保護項目,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第四章森林火災防治第一節森林火災預防措施1.1.22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教育1.1深入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森林防火意識。1.2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森林火災的危害性及預防措施。1.2.1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責任制2.1落實地方人民森林防火責任制,明確各級部門、單位的森林防火職責。2.2加強對森林防火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森林防火指揮部,統籌協調各方力量。2.2.1加強森林火災預警監測3.1建立森林火災預警監測體系,及時掌握火險等級、火源分布等信息。3.2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紅外熱像儀等先進技術,提高森林火災監測能力。3.2.1嚴格火源管理4.1嚴格控制在森林防火期內進入林區的火源,實行憑證入山制度。4.2加強對重點部位、重點時段的巡查,及時發覺并消除火災隱患。4.2.1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5.1加大森林防火道路、水源、瞭望臺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5.2提高森林防火物資儲備,保證撲火隊伍隨時應對火災。第二節森林火災撲救技術5.2.1森林火災撲救基本原則1.1早期撲救,迅速行動,防止火災擴大。1.2采取綜合撲救措施,合理運用人力、物力和技術手段。1.3保證撲火人員安全,防止人員傷亡。1.3.1森林火災撲救方法2.1直接撲救:利用滅火器、水槍、樹枝等工具,直接撲打火源。2.2間接撲救:在火線兩側或火線前方,開設隔離帶,阻止火勢蔓延。2.3空中滅火:利用直升機、無人機等航空器,進行空中滅火作業。2.3.1森林火災撲救策略3.1火勢評估:根據火勢大小、火源類型、天氣條件等因素,制定撲救策略。3.2人員分工:明確撲火隊伍的職責和任務,合理分配人員。3.3物資調度:根據火場需求,及時調度撲火物資。3.4溝通協調:加強各撲火隊伍之間的溝通協調,保證撲救工作有序進行。3.4.1森林火災撲救注意事項4.1嚴格遵循撲救原則,保證撲火人員安全。4.2注意火場風向變化,避免火勢突然擴大。4.3做好火場清理工作,防止復燃。4.4加強火場巡查,及時發覺并處理火災隱患。第五章森林病蟲害防治第一節森林病蟲害監測與預警4.4.1監測內容森林病蟲害監測主要包括病蟲害種類、分布范圍、發生程度、發展趨勢等內容的調查與監測。具體內容包括:(1)病蟲害種類:調查森林內病蟲害的種類、學名、寄主植物、危害特點等。(2)分布范圍:了解病蟲害在森林內的分布情況,包括發生區域、發生面積等。(3)發生程度:評估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如輕度、中度、重度等。(4)發展趨勢:分析病蟲害的發展趨勢,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4.4.2監測方法(1)調查法:通過實地調查,了解森林病蟲害的種類、分布范圍、發生程度等。(2)監測網點法:在森林內設立監測網點,定期采集病蟲害信息,分析病蟲害發生規律。(3)遙感技術:利用遙感技術,監測森林病蟲害的分布情況,提高監測效率。(4)數據分析:運用統計學方法,對監測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病蟲害發展趨勢。4.4.3預警系統(1)建立病蟲害數據庫:收集整理森林病蟲害的相關資料,建立病蟲害數據庫。(2)預警指標體系: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制定預警指標體系,包括生物學、生態學、氣象學等方面的指標。(3)預警模型:利用病蟲害數據庫和預警指標體系,建立預警模型,預測病蟲害的發生風險。(4)預警發布:根據預警模型的結果,及時發布病蟲害預警信息,指導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第二節森林病蟲害防治方法4.4.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具體方法包括:(1)天敵昆蟲防治:利用天敵昆蟲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如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等。(2)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如細菌、真菌、病毒等。(3)植物源農藥:利用植物提取物對病蟲害進行防治。4.4.5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藥品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具體方法包括:(1)噴霧法:將化學藥品稀釋后,噴灑在森林植物上,防治病蟲害。(2)涂抹法:將化學藥品涂抹在植物傷口或病蟲害發生部位,防治病蟲害。(3)土壤處理法:將化學藥品施入土壤,防治地下病蟲害。4.4.6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具體方法包括:(1)清除法:清除森林內的病蟲害源,如病殘枝、蟲卵等。(2)阻隔法:設置障礙物,阻止病蟲害傳播和擴散。(3)燈光誘殺法:利用病蟲害對光線的趨性,設置燈光誘殺。4.4.7綜合防治綜合防治是將生物、化學、物理等多種防治方法相結合,進行森林病蟲害防治。具體措施包括:(1)優化森林結構:調整森林樹種、密度、層次等,增強森林的抗病蟲害能力。(2)加強森林管理:及時清理病殘枝、枯死木,減少病蟲害源。(3)營造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內的生物多樣性,發揮生態系統自我調節作用。(4)科學施用農藥:合理選擇農藥種類、劑量和施藥時機,減少農藥對環境的影響。第六章退化森林生態修復第一節退化森林生態修復技術退化森林生態修復是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以下是退化森林生態修復的主要技術:(1)生態系統診斷技術:通過對退化森林的土壤、植被、水文和生物多樣性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明確退化程度和原因,為修復工作提供科學依據。(2)植被恢復技術:樹種選擇:根據退化森林的土壤條件、氣候特征和生態需求,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樹種,保證植被恢復的穩定性和多樣性。植被配置:采用混交林模式,合理配置不同種類的植物,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抗逆性。(3)土壤改良技術:通過施用有機肥料、土壤調理劑等措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4)水資源管理技術:合理調配水資源,通過修建蓄水設施、恢復濕地等方式,改善退化森林的水文條件。(5)病蟲害防治技術:加強病蟲害監測,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擴散。(6)生態工程技術:運用工程措施,如梯田建設、固沙造林等,改善退化森林的生態環境。第二節退化森林生態修復案例分析以下是幾個典型的退化森林生態修復案例分析:(1)案例一:東北退化森林修復問題診斷:東北地區部分森林由于過度采伐,導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植被覆蓋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劇。修復措施:采用生態恢復技術,選擇適應當地氣候的樹種進行植被恢復,同時加強土壤改良和水資源管理。成效:經過多年的修復,森林生態系統得到顯著改善,植被覆蓋率提高,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2)案例二:南方山地退化森林修復問題診斷:南方山地森林因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修復措施:實施生態修復工程,采用植被恢復、土壤改良和水資源管理等多種技術。成效:修復后的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提高,植被覆蓋度增加,水土保持能力增強。(3)案例三:黃土高原退化森林修復問題診斷:黃土高原地區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森林生態系統退化嚴重,土地沙漠化趨勢加劇。修復措施:采用綜合生態修復技術,包括植被恢復、土壤改良、水資源管理和固沙工程等。成效:修復后的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提高,沙漠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第七章森林景觀建設與保護第一節森林景觀規劃與設計4.4.8概述森林景觀規劃與設計是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科學規劃與合理設計,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升森林景觀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本節主要闡述森林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基本原則、內容和方法。4.4.9基本原則(1)生態優先原則:在規劃與設計過程中,應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以生態保護為核心,保證森林景觀的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2)綜合效益原則:在滿足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兼顧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元化需求,實現森林景觀的綜合效益最大化。(3)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森林景觀規劃與設計方案。(4)動態調整原則:在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森林景觀的動態變化,適時調整規劃與設計方案,保證森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4.4.10規劃與設計內容(1)森林景觀功能區劃分:根據森林景觀的生態、社會、經濟功能,將森林景觀劃分為保護區、恢復區、景觀區、休閑區等不同功能區域。(2)森林景觀布局:根據不同功能區的特點,合理布局森林景觀要素,包括森林類型、植物配置、地形地貌、水體景觀等。(3)森林景觀配套設施設計:為滿足森林景觀的使用需求,設計相應的配套設施,如步行道、觀景平臺、休息設施、指示牌等。(4)森林景觀景觀效果設計:通過植物配置、地形改造、水體設計等手段,營造優美的森林景觀效果。4.4.11規劃與設計方法(1)調查研究法:通過野外調查、資料收集等手段,獲取森林景觀現狀及規劃與設計所需的基礎數據。(2)分析評價法:對森林景觀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進行綜合評價,為規劃與設計提供依據。(3)空間布局法: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空間分析手段,進行森林景觀功能區劃分和布局。(4)模型預測法:利用生態模型、景觀模型等預測森林景觀的動態變化,為規劃與設計提供參考。第二節森林景觀保護與維護4.4.12概述森林景觀保護與維護是保證森林景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本節主要闡述森林景觀保護與維護的基本任務、措施和方法。4.4.13基本任務(1)保護森林景觀資源:加強森林景觀資源的保護,防止破壞和過度開發,保證森林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2)維護森林景觀生態功能:通過科學管理,保持森林景觀的生態平衡,發揮森林景觀的生態功能。(3)提升森林景觀社會價值:通過保護與維護,提高森林景觀的社會效益,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4.4.14保護與維護措施(1)法律法規保障:制定和完善森林景觀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森林景觀資源的法制化管理。(2)恢復與重建:對受損的森林景觀進行恢復與重建,提高森林景觀的生態功能和觀賞價值。(3)景觀美化與綠化:加強森林景觀的美化與綠化,提升森林景觀的視覺效果。(4)監測與預警:建立森林景觀監測與預警體系,及時發覺和處理森林景觀保護與維護中存在的問題。4.4.15保護與維護方法(1)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森林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2)生態修復技術:運用生態修復技術,恢復受損森林景觀的生態功能。(3)景觀管理技術:采用景觀管理技術,優化森林景觀資源配置,提高森林景觀的保護與維護效果。(4)社區參與與宣傳教育:加強社區參與和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森林景觀保護與維護的認識和參與度。第八章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第一節森林資源利用原則4.4.16生態優先原則森林資源利用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即在保障森林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不得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2)優先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安全。(3)合理規劃森林資源利用空間,避免對森林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和破壞。4.4.17可持續發展原則森林資源利用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即在滿足當代人類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具體要求如下:(1)優化森林資源利用結構,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效率。(2)實施森林資源總量控制,保證森林資源利用在可持續范圍內。(3)強化森林資源監測與評估,及時發覺和解決森林資源利用中出現的問題。4.4.18社會經濟效益原則森林資源利用應遵循社會經濟效益原則,即在保障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經濟、社會效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合理配置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2)注重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發揮森林資源的多種功能。(3)保障林農利益,促進林農增收致富。第二節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4.4.19生態經濟型模式生態經濟型模式是指以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種模式。其主要特點如下:(1)產業結構優化,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的產業鏈條完整。(2)森林資源利用方式多樣化,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3)森林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共贏。4.4.20多功能型模式多功能型模式是指以森林資源為基礎,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社會、經濟等多種功能,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種模式。其主要特點如下:(1)森林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實現森林資源的綜合效益。(2)森林資源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3)森林資源利用與民生改善相結合,提高林農生活水平。4.4.21景觀生態型模式景觀生態型模式是指以森林景觀資源為基礎,充分發揮森林景觀的生態、社會、經濟等多種功能,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種模式。其主要特點如下:(1)森林景觀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2)森林景觀資源的開發與生態修復相結合,保障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3)森林景觀資源的利用與區域旅游業發展相結合,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第九章林業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第一節社區參與林業生態保護4.4.22社區參與的重要性林業生態保護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參與在此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社區作為林業生態保護的基層單位,具有貼近森林資源、了解生態環境的優勢,能夠有效提高林業生態保護的實效性。4.4.23社區參與的方式(1)組織動員:通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渠道,動員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林業生態保護工作。(2)宣傳教育:加強林業生態保護宣傳教育,提高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培養良好的生態行為。(3)技術培訓:為社區居民提供林業生態保護相關技術培訓,提高其參與林業生態保護的能力。(4)溝通協調:建立健全社區與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形成合力。4.4.24社區參與的效果評價(1)生態環境改善:評價社區參與林業生態保護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效果。(2)社區居民參與度:評價社區居民參與林業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3)社區經濟發展:評價社區參與林業生態保護對社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第二節林業生態保護與社區生計4.4.25林業生態保護與社區生計的關系林業生態保護與社區生計密切相關,,林業生態保護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一定的生計資源,如木材、非木質林產品等;另,社區生計方式對林業生態保護具有重要影響。4.4.26林業生態保護對社區生計的影響(1)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生態補償機制,保障社區居民在林業生態保護過程中的生計權益。(2)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社區居民調整林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買賣合同擔保人協議書
- 逾期仲裁調節協議書
- 裝修合同毀約協議書
- 餐飲招收學員協議書
- 音樂機構合伙協議書
- 高考志愿招生協議書
- 魚塘投股合同協議書
- 食堂勞務外包協議書
- 食品轉讓合同協議書
- 賭博自愿離婚協議書
- mq135空氣質量檢測傳感器說明書空氣污染控制用
- 國家開放大學《監督學》形考任務( 1-4)試題和答案解析
- 試卷交接簽字單
- 高考化學答題技巧與規范課件
- 2022屆高考英語復習:最后一節英語課(13張PPT)
- 加強評標專家管理實施方案
- 股票實戰技巧(一)薛斯通道_CCI_DMI經典指標組合
- 小學生德育教育ppt課件
- 配電箱系統圖
- 精選靜電感應現象的應用練習題(有答案)
- 初中音樂--人聲的分類--(1)ppt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