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師說》同步練習(含解析)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
冊
10.2《師說》同步練習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
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
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
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曰弟子云者,則群
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
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熰嵶印⑹|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
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
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
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2.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巫醫,古代巫和醫不分,巫主要以祝禱、占卜為業,也為人
治病。
B.師襄,名叫襄的老師。古代習慣在人的字前加一個表其職業
的詞。
C.六藝,在文中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
書。
D.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文體。師說,就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
理。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無論貴賤長幼、有道者皆可為師的擇師標準,
很有積極意義。
B.第二段以對比的方法針破時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于
從師的惡劣風氣。
C.第三段以孔子從師為例,闡明教師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師
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補充交代
本文的寫作緣由。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
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c彼
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
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皢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
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節選自韓愈《師說》)
文本二:
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
雖嘗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
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
況敢為吾子師乎?
孟子稱“人之態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
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
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
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蜀之南,恒雨少日,
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
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
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
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
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節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注】本文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期間給韋中立的一封回信。韋中立
曾寫信要求拜柳宗元為師,并不辭道遠,從長安到永州去訪求教。后
來柳宗元不斷地對他進行幫助。
5.下列各項中,畫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A.愚人之所以為愚為眾人師且不敢
B.是故圣益圣—人益不事師
C.不恥相師—伯樂學相馬
D.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人之態在好為人師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
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
B.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
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
C.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
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巳/然后始信前所聞者/
0.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
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
7.下列對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批判恥師風氣。連用三組對比分層論證,通過“嗟乎”
“嗚呼”的點染,嘆、反問的語氣,批判之意直接而鮮明。
B.柳宗元很有自知。韋中立不辭勞杏,專程從京城到永州拜他
為師,他深知自身學識淺薄,沒有資格當老師,便直言拒絕了韋中立。
C.柳宗元說理嚴謹。他以韓愈抗顏為師受詆毀的例子為鑒,引
用孟子、屈子之言,事理相融,說明了師道衰落而不敢為師的原因。
D.柳宗元提倡師道。他對反對師道的人,把他們比作吠日蜀犬、
吠雪越犬,在形象上對他們冷嘲熱諷,可見其批判的尖銳與力量。
8.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2)仆往聞,蜀之南,恒雨少日,E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
糅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
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跋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
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蹉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鷲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鯉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
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
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
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日弟子云者,則群
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
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鄭子、蒞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
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
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9.下列語句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
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選自《與高司諫書》
A.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
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
B.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
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
C.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
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
D.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
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
10.下列文學常識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唐代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
劉禹錫是這次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堅持撰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
實的文風。
B.“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曾鞏,以及宋代的
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
王安石。
C.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
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二“說”是一種說明文的文體,
“師說”就是說說關于從師的事情。
D.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主張“性惡論”,荀子認為可以通過學習、教化來改變人性之“惡”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向是()
A.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彰:清楚,明白B.師道之不傳也久
矣師道:從師求學的風尚
C.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羞:感到羞恥D.于其身也,則恥
師焉,惑矣惑:疑惑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
B.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士大夫之族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D.吾嘗踐而望矣一猶且從師而問焉
13.下列選擇中,全是通假字的一組是()
①金就礪則利②雖有槁暴③傳道受業解惑也④故不積勝
步,無以至千里⑤知明而行無過
⑥或師焉,或不焉⑦吾從而師之⑧君子生非異也
A.①③⑥⑧B.④⑤⑥⑦C.②④⑤⑥D.③⑤⑥⑧
1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金就礪則利。古之學者必有師
B.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
讀者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吾從而師之
0.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小學而大遺
15.下面關于句式的歸納正確的是()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③
客有吹洞簫者
④而又何羨乎⑤渺渺兮予懷⑥甚矣,汝之不惠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C.①④不同
⑤⑥相同D.①⑤相同②⑥相同
16.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與例句中加點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A.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孔子師鄭子、蕓弘、師襄、老聃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7.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虛詞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而恥學于師/于其身也,則恥師焉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作《《師說》以貽之
C.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遠矣D.小學而大遺/人非
生而知之者
1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絕江河。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
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節選自《師說》)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孤,養于從
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于公卿
間,故相鄭余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尋登進士第。
宰相董晉出鎮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佐愈發
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
晚年,政出多門,安相不專機務。官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
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
愈自以才高,累被撰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政覽其文而憐
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
誥,拜中書舍人。
鳳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其書本傳
法,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宮
人三十人,持香花赴臨皋驛迎佛骨。自光順門入大內,留禁中三日,
乃送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
灼臂而求供養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諫之。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
友普。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署,稱薦于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
榮于祿仕。后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
焉。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c大
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長慶四年十二月卒,時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日文。
(節選自《舊唐書?韓愈傳》)
1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宰相董晉出鎮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佐
/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
B.宰相董晉出/鎮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
佐/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
C.宰相董晉出鎮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佐
/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
D.宰相董晉出/鎮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
佐/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讀,古書沒有標點,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句,一句話中間
的短暫的停頓為讀C
B.六藝文中指六種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
C.中使,宮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D.謚,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帶有
褒貶意義的稱號。
2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年幼喪父,寄養在堂兄家中。韓愈自認為是孤兒,從小
就刻苦學習儒家經典,不需要別人獎勵督促。
B.韓愈曾作《進學解》,宰相看了這篇文章后同情他,認為他有
修史才能,便改任他為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考功郎中等官職。
C.韓愈性情寬宏通達,和別人交往,不因別人處境的好與壞而
改變自己的態度。他和孟郊、張籍的友情便是典型的例子。
D.韓愈頗能獎掖鼓勵后輩,而且總是把振興名教和弘獎仁義作
為自己的職責。他死時五十七歲,朝廷追贈他禮部尚書的官職。
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2)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
23.韓愈為什么上書反對“迎佛骨”?請簡要說明。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
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
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
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
足羞,官盛則近諛J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熰嵶?、蕓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
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出人也遠矣出:超出
B.不恥相師師:學習
C.官盛則近諛諛:奉承
D.鄭子之徒徒:徒弟
25.對下列各組句子與成語中加點字的解釋,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猶且從師而問焉/云集景從
B.吾未見其明也/明眸善睞
C.君子不齒/唇亡齒寒
D.作師說以貽之/貽笑大方
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代文章沒有標點,閱讀時通常把一句話叫“句”,句子
中間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叫“讀二常用圈和點來標記。
B.百工原是中國古代主管營建制造的工官名稱,后沿用為各種
手工業行業的總稱,也泛指各行各業的工匠藝人。
C.士大夫是古代中國社會特有的階層,古時指當官有職位的人,
也指沒有做官但有地位、有聲望的讀書人。
D.六藝指《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六種技藝,
相傳為周朝官學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六種基本技能。
2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強調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沒有人一出生就能
懂得道理,古代圣人也需要從師學習,并乂孔子為例證明這一點。
B.作者主張更應重視對“道”的學習。文章認為詞句意思和句讀
的學習只是抓住了學習中次要的方面,“道”的學習才是主要的方面。
C.本文批判了當時上流社會的陋習。文章運用類比的手法分析
現狀,批評了士大夫們自己不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的現象。
D.作者在文末點明了寫作的緣起。因為有感于自己的學生李蟠
能夠不被當時的不良風氣左右,虛心求學,故寫此文來表揚他。
28.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點的詞用法不同于它三項的是
()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
D.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二、選擇類
29.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明:明智,賢明。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貽:贈送。
C.圣人無常師常:平常的,平凡的。
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諛:阿諛,奉承。
參考答案:
1.B2.B3.C4.(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
人更加愚蠢,圣人成為圣人,愚人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緣故
吧。
(2)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
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
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中的“也”不是句末語氣詞,“也”是句中
的虛詞,中間不能斷開;“其聞道”是主語,“固先乎吾”是謂語部分,
不能斷開,排除AC;
“先后生于吾乎”是狀語后置句,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師襄,名叫襄的老師。古代習慣在人的字前加一個表其職業
的詞”錯誤,師襄是“樂師”,古代習慣在人的“名”前加一個表其職
業的詞。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闡明教師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錯誤,
第三段提到“圣人無常師??鬃訋熰嵶印⑹|弘、師襄、老聃。娜子之
徒,其賢不及孔子”,此段以孔子從師為例,是為了闡明“弟子不必
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道理。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所以;第一個"圣”"愚",圣人、愚人;“所以”,……
的原因;“其”,語氣副詞,表示推測的語氣,大概。
(2)“道”,道理;“攻”,研究;“如是”,如此,像這樣。
參考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儒家經
典著作、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
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
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
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
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
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
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難了!
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
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
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
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
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
涂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
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
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
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
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
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
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
諂媚了?!卑ィ∏髱煹娘L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
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
些人了,這真是奇怪?。?/p>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脏嵶印⑹|弘、師襄、老聃為師。
鄭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
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
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
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
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
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5.B6.B7.B8.(1)愛目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
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
(2)我過去聽說蜀的南邊,經常下雨,很少見太陽,太陽一出來
就會引起狗叫,我以為這是過分夸大的話。
【解析】5.本題考直學生準確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
義和用法的能力。
A.“為":成為。/動詞,當,做。句意: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
/做一般人的老師尚且不敢。
B.“益”:更加。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人們更加不尊奉老
師。
C.“相”:互柜。/鑒別。句意:不以互相學習為恥。/伯樂學習
鑒別馬。
D.“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的。句意:要人沒有
疑惑難啊。/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
故選Bo
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六七年前,我來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
越過了五嶺,覆蓋了南越的幾個州。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
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沒有雪了才靜止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
過去所聽說的話。
“二年冬”表時間,不能斷開,排除AC;
“然后”連用,表示這之后,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Bo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內容的能力。
B.“很有自知”“深知自身學識淺薄,沒有資格當老師”錯誤,
由原文“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
師者”可知,這是作者自謙的說法,并非真的如此。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擇”,選擇;“于”,對于;“恥二意動用法,以……為恥;
“惑”,糊涂。
(2)“往”,過去;“雨”,名詞作動詞,下雨;“過”,過分夸大。
參考譯文:
文本一: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難啊!
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現在的
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
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戌為
愚人,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
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切﹥和?/p>
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
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
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方面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
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
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
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
人為師,就感到十分恥辱;以官職高者為師,就覺得是近乎諂媚。”
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
君子不與同列,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
怪??!
文本二:
承蒙您來信說,想要認我做老師。我的道德修養不深,學識非常
淺薄,從各方面審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學習的東西。雖然經常喜歡
發些議論,寫點文董,但我自己很不以為都是正確的。沒有想到您從
京城來到偏遠的永州,竟幸運地被您效法。我自估量本來就沒有什么
可取的東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別人的老師。做一般人的老師
尚且不敢,更何況敢做您的老師呢?
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
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在當今的時代,沒聽說還有老師;如果有,
人們就會嘩然譏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
人們的嘲笑侮辱,忍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就嚴正不屈地當起
老師來。世人果然都感到驚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
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韓愈因此得到
了狂人的名聲。
屈原的賦里說:“城鎮中的狗成群地亂叫,叫的是它們感到奇怪
的東西?!蔽疫^去聽說蜀地的南邊,經常下雨,很少見太陽,太陽一
出來就會引起狗叫,我以為這是過分夸大的話。六七年前,我來到南
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過了五嶺,覆蓋了南越的幾個
州。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沒
有雪了才靜止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如今韓愈已經
把自己當作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使我成為越地的雪,我豈不要因此
受到辱罵嗎?不僅我會被辱罵,人們也會因此而辱罵您。然而雪和太
陽哪里有罪過??!只不過感到驚怪而狂叫的是狗罷了。試想當今天下
見到奇異的事情不像狗那樣亂叫的能有幾個人,因而誰又敢在眾人眼
前顯出自己與眾不同,來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惱怒呢?
9.B10.D11.D12.A13.D14.B15.C
16.B17.C18.(1)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
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長游泳,卻能夠橫渡江河。
(2)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鈍。圣人能成為圣人的原
因,愚人會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吧?
【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愛惜官位,害怕忍饑受凍,顧
念利益俸祿,因而不敢稍有違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禍。這也是平庸之輩
的常情,只不過是做了一個不稱職的諫官罷了。
“家有老母”是說“足下”的家庭情況,二者不能斷開,排除AD;
“官位”是“惜”的賓語,后面斷開,排除C。
故選B。
10.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韓愈和劉禹錫''錯,是韓愈和柳宗元。
B.“唐代的……曾鞏”錯,曾鞏是宋代。
C.“說明文的文體”錯,是議論文。
故選D。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惑:糊涂。句意: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
是糊涂啊!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句末語氣詞。句意: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
恥。/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
B.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這、這些。句意:要
人沒有疑惑難了!/’士大夫這些人。
C.語氣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代詞,代指書。句意:大概就
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
D.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句意:我曾經踮起腳遠望。/
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
故選Ao
1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
①無通假字。句意: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
②“有”通“又”。句意: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
③“受”通”授”,教授。句意:是用死傳授道理、教授儒家經典
著作、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④無通假字。句意: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
到千里之遠。
⑤“知”通“智”,智慧。句意: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
有過失了。
⑥“不”通"否二句意: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
決卻不愿問老師。
⑦無通假字。句意: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
⑧“生”通"性”,資質秉性。句意: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
有不同。
②③⑤⑥⑧是通假字。
故選D。
1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金: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句意:刀劍在磨
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
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
B.江海:都是指江和海。句意: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
匯成江河大海。/童子:都是指小孩子。句意:那些兒童的老師,教
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
C.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今義,知識、學識的
淵博。句意: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從而:古義,
是兩個詞,從,跟隨;而,而且;今義,連詞,表結果、目的等。句
意: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
D.爪牙:古義,鳥獸的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句意: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小學:古義,小的方面
學習;今義,小學學校教育。句意: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
故選Bo
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蚓無利爪牙,強筋骨、句意:蚯
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
②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不知句讀,不解惑句意:不懂
得問句知識,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③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有吹洞簫客、句意:有個會吹洞
簫的朋友。
④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而又羨何乎”。句意:而又羨慕什
么呢?
⑤主謂倒裝句,正常語序是“予懷渺渺兮、句意:我的情思啊
悠遠茫茫。
⑥主謂倒裝句,正常語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句意:你真的太
愚蠢了!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是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句意: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
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A.名詞作動詞,學習。句意: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
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
B.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句意:孔子曾以鄭子、蕓弘、師
襄、老聃為師。
C.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句意:巫醫、樂師、各種工匠
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D.形容詞作名詞,圣人。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
愚昧。
故選B。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介詞,向;介詞,對于。句意: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
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
B.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他。句意:古代從師學習的
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C.代詞,他;代詞,他。句意:他懂得道理比我早。/他們才智
不及圣人也很遠。
D.連詞,表轉折;連詞,表承接。句意: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
故選C。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假”,借助;“利足”,腳走得快;“致”,到達;“水”,游
泳;“絕",橫渡。
(2)第一個"圣””愚、圣人、愚人;“之所以”,表原因;“其
\大概。
參考譯文:
《勸學》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
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煤的工藝把它
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
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
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斧鋸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
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
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
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
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
處也能聽得很清楚c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
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
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
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
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
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
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
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
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
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蟹有六條腿,兩個
蟹鉗,但是沒有蛇、鰭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師說》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儒家經
典著作、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
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
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
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
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
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
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難了!
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
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
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
因,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
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那些兒童的
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
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
愿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
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
“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
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疽裕┑匚坏停ǖ娜藶閹煟?
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哎!求師
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比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
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
?。?/p>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脏嵶印⑹|弘、師襄、老聃為師。
鄭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
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
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
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
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
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19.C20.B21.B22.(1)不知句子(如何)停頓,
向老師請教,不理解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要學習,大
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
(2)韓愈也曾呈上數千字的奏章極力勸諫這種現象,皇帝不聽
從,發怒把他貶為連州陽山令。23.①朝廷興師動眾;②王侯公
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極力追捧;③百姓不惜耗盡家產甚至傷害身體;
④韓愈向來不喜歡敬佛之事。
【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宰相董晉出京鎮守大梁,征召韓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晉幕
府撤除后,徐州張建封又請他到自己幕府充當賓客佐僚。韓愈說話直
率,無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長應付世務。
“宰相董晉出鎮大梁”中,“宰相董晉”是本句的主語,“大梁”
是“出鎮”的賓語,本句主謂賓齊全,結構完整,中間不能斷開,排
除BD;
“操行”是“堅正”的主語,主語前斷開,排除及
故選C。
20.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六藝文中指六種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錯誤。
文中“六藝”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
故選B。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便改任他為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考功郎中等官職”錯誤。
從原文“執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
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來看,任職比部郎中、史
館修撰后,過了一年,才轉任考功郎中。
故選B。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不知句子停頓,不
理解疑難問題;“師",從師學習;"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嘗”,曾經;“上二呈上,遞上;“章數千言”,定語后置
句,數千字的奏章;“論”,勸諫;“不聽”前省略主語“皇帝”;"為”,
動詞,做,擔任。
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宮人三十人,持香花赴臨皋驛迎佛骨。自
光順門入大內,留禁中三日,乃送諸寺”分析可知,朝廷興師動眾;
由“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分析可知,王侯公卿士大
夫及平民百姓極力追捧;
由“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分析可知,百姓不
惜耗盡家產甚至傷害身體;
由“愈素不喜佛”分析可知,韓愈向來不喜歡敬佛之事。
參考譯文:
(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
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
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
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頓,向老師請
教,不理解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反
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
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
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節選自《師說》)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親名叫韓仲卿,沒有什么名聲地位。
韓愈三歲時喪父,寄養在堂兄家中。韓愈自認為是孤兒,所以從小就
刻苦學習儒家經典,不需要別人獎勵督促c等到應舉進士科,文章投
送到公卿中間,前任宰相鄭余慶很是為他宣揚美名,由此在當代知名。
隨即韓愈考中進士科。
宰相董晉出京鎮守大梁,征召韓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晉幕府撤除
后,徐州張建封又請他到自己幕府充當賓客佐僚。韓愈說話直率,無
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長應付世務。后調任四門博士,轉任監察御
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門隨意發布政令,室相不能獨立掌管機務C宮
市的宦官到民間強買物品的弊端,諫官議論過而德宗不聽。韓愈也曾
呈上數千字的奏章極力勸諫這種現象,皇帝不聽從,發怒把他貶為連
州陽山令。
韓愈自認為才華出眾,而又多次遭受排擠貶官,作《進學解》來
自己開導自己。宰相看了這篇文章后同情他,認為他有修史才能,便
改任他為比部郎中和史館修撰。過了一年,轉任考功郎中、知制誥,
拜授中書舍人。
鳳翔法門寺有座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的一節手指骨,可
以書寫經文傳布佛法,三十年開啟一次,塔開時便年豐人泰。元和十
四年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帶領宮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鮮花,前往
臨皋驛迎接佛骨。從光順門進入皇宮,留在宮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
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錢財,唯恐落在他
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盡家產、灼燒頭頂和手臂以求供養佛骨。
韓愈向來不喜歡敬佛之事,便上疏勸諫這件事。
韓愈性情寬宏通達,和別人交往,無論人家榮辱沉浮他都不改變
態度。年輕時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關系友好,孟郊、張籍名聲
和地位還不顯達時,韓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間稱贊推薦他們,結果張
籍終于考中進士科,仕宦之途順利。后來韓愈雖然顯貴,但每遇公事
之暇,就和他們交談會餐,論文賦詩,和昔日一樣。他還頗能獎掖鼓
勵后輩,招入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