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歷史試卷 含解析_第1頁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歷史試卷 含解析_第2頁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歷史試卷 含解析_第3頁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歷史試卷 含解析_第4頁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大聯考歷史試卷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屆“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聯考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新石器時期,長江下游的上山文化陶器精致,白彩內涵豐富;長江中游的高廟文化,陶器刻畫圖像繁縟復雜,表現出天極宇宙觀的主題;西遼河流域的興隆洼文化玉器溫潤,出現對昆蟲羽化蛻變之力的崇拜。這說明,中華文明()A.領先世界 B.多元共生 C.交融發展 D.崇拜神靈【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新石器時期不同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各具特色,這說明中華文明具有多樣性、發展性,B項正確;材料沒有與其他地區文明對比,無法得出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各地區文化的不同情況,即多元性,沒有體現他們間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對自然的崇拜,非神靈崇拜,排除D項。故選B項。2.建立后趙的羯族人石勒,文化程度較低,在軍中專設“君子營”以處士大夫,即位后沿用九品中正制選宮,并明令不得侮辱“衣冠華族”。建立前秦的氏族人符堅在位時,恢復“魏晉士籍”,承認士族的免役特權。這些措施()A.加速了羯族氐族的封建化 B.奠定了國家統一的政治基礎C.促進了北方正常秩序恢復 D.有利于緩和與漢族間的矛盾【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減少漢族對少數民族政權的抵抗,從而緩和民族矛盾,D項正確;“加速了”說法絕對,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民族交融,但無法得出奠定了國家統一的政治基礎的結論,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得出促進了北方正常秩序恢復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3.如表所示是中國古代較大區域人口比重的演變(以合計數為100)。表格數據可以佐證()區域2年140年742年1102年1491年1820年黃河下游69.757.943.225.725.723.9晉、陜10.74.715.913.414.08.0甘、寧2.40.91.93.41.83.2淮南5.47.413.915.823.622.7兩廣、江西1.34.64.910.110.613.4兩湖、江西4.413.88320.219.620.4四川6.110.79.811.54.78.4A.西北地區城市發展較快 B.南北實現均衡發展C.城市分布重心逐漸轉移 D.西南經濟發展緩慢【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黃河下游地區人口比重逐漸下降,而淮南、兩廣、兩湖、江西等南方地區人口比重逐漸上升,這說明經濟重心南移,南方人口變多會導致南方的城市變多,北方人口減少會導致北方城市變少,故表格中的數據可以佐證城市分布重心逐漸轉移,C項正確;西北人口占比大體上處于下降趨勢,因而城市發展不會較快,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方發展相對較快,而甘、寧等地比較緩慢,沒有實現均衡發展,排除B項;材料只列出四川,沒有涉及貴州、云南地區,無法得出西南地區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4.黃宗羲認為:“《詩》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田出于王以授民,故謂之‘王土’。后世之田為民所買,是民土而非王土也。民待養于上,故謂之‘王臣’,民不為上所養,則不得系之以王。”黃宗羲的論述()A.否定君主統治的正當性 B.認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C.論證民本思想的合理性 D.闡釋政治轉型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末清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黃宗羲以“后世之田為民所買”為由,主張“民土非王土”“則不得系之以王”,由此否定君主統治的正當性,A項正確;受制于時代和歷史的局限,黃宗羲無法認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排除B項;民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政治轉型,排除D項。故選A項。5.令外國人疑惑的是,鴉片戰爭后與清朝政府簽約的時候,清朝大臣態度似乎并不是非常認真,在《南京條約》的談判中,“中方沒有翻譯,對約文的英文本全不過問;而對中文本的字句也不做仔細的斟酌。”這()A.反映了當時國人缺乏契約精神 B.表明清朝政府并不打算履行條約C.體現出清朝官員堅持華夷有別 D.導致中國外交處于被動不利局面【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官員對國際外交規則知之甚少,缺少近代外交意識,而且有些官員對待簽約的態度隨意,這必然使中國外交處于被動不利局面,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識的缺失,而非契約精神的缺失,排除A項;清朝大臣態度敷衍,不能據此得出清政府不打算履行條約,排除B項;清朝官員的做法并不是華夷有別導致的,排除C項。故選D項。6.1918年李大釗發文:“西洋文明之是否偏于物質主義,此屬別一問題。時至今日,吾人所當努力者,惟在如何吸收西洋文明之長,以濟吾東洋文明之窮。”這一觀點()A.肯定了傳統文化的優點 B.闡明了新文化運動的要旨C.批評了西方文明的缺陷 D.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8年(中國)。題干材料強調了當下的重點在于“吸收西洋文明之長,以濟吾東洋文明之窮”,符合新文化運動前期提倡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的特征,B項正確;材料提及了東洋文化之“窮”,而非肯定傳統文化的優點,排除A項;材料意在說明應學習西洋文明之“長”,而非批評西方文明的缺陷,排除C項;材料側重強調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問題,沒有涉及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且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排除D項。故選B項。7.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不久,曾三次公布《進口稅則》,確定海關稅率(見如表)。海關進口稅率變化()時間稅率1928年分為7級:7.5%、10%、12.5%、15%、17.5%、22.5%、27.5%1930年分為12級: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1933年分為14級: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80%A.阻止了列強經濟侵略 B.實現了關稅自主C.有利于近代工業發展 D.維護了外貿順差【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28年到1933年,國民政府的海關稅率都在提高,且稅則更細,這一時期國民政府正開展改訂新約運動,收回關稅主權,可以通過關稅保護本國企業,因而有利于保護民族工業發展,C項正確;“阻止了列強經濟侵略”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中國真正實現關稅自主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出口與進口對比情況,僅憑海關進口稅率提高,不足以推斷外貿順差,排除D項。故選C項。8.如表為1951年山西省長治地區農業生產數據,這說明()項目農業合作社互助組單干戶糧食畝產量(石)2.0751.9031.621人均收入(元,舊幣)380180320430305000合作社社員收入與1950年相比91%增加,6.7%持平,2.7%減少A.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勢在必行 B.集體化生產具有一定優勢C.農民創造精神得以發揮出來 D.農民生活得到了重大改善【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通過比較農業合作社、互助組、單干戶的糧食畝產量、人均收入可知,單干戶的產量與收入相對較低,集體生產相對具有優勢,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農民的創造精神,排除C項;僅憑材料信息,難以得出農民生活得到了重大改善,排除D項。故選B項。9.在改革開放中,我們逐步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在改革開放的起步、成長乃至曲折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整個理論體系的主題宗旨是()A.實現人民美好生活 B.建立富強民主國家 C.堅持馬克思主義 D.鞏固共產黨領導【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使人民獲得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之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宗旨,A項正確;建立富強民主國家屬于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措施和途徑,不是本質目的,排除B項;堅持馬克思主義是現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基礎,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鞏固共產黨領導”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0.公元前5000年,遷往美索不達米童地區的大部分外來人是閃米特人,他們的語言屬于閃米特語系,包括阿卡德語、阿拉米語、希伯來語和腓尼基語。這表明()A古代文明多元一體 B.世界語系一脈相承C.西亞文化呈交融特征 D.閃米特人發明了文字【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5000年(亞洲)。根據材料可知,閃米特人是遷移來的外來民族,帶來了他們的語言閃米特語,故閃米特人文化必同當地西亞文化交融,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一元文化的發展,非多元,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文化分支發展,非一脈相承,排除B項。材料主旨“西亞文化呈交融特征”,而“閃米特人發明了文字”的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1.如表是13世紀初歐洲一些國家簽署的重要法案,據此可知()時間法案及簽署者1215年英國貴族與國王約翰在蘭尼米德簽署《大憲章)1220年神圣羅馬帝國的一個城鎮居民自制《馬格德償法》1222年匈牙利低等貴族和士紳迫使國王簽署了《金璽詔書》A.近代法制重大發展 B.契約理念趨向成熟C.中央集權尚未形成 D.君主立憲制已出現【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世紀(歐洲)。根據表中信息可知,英國的貴族、神圣羅馬帝國的市民階層、匈牙利的貴族和士紳分別通過法律文件爭取自身的權益,限制君主的權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西歐,國王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各領主有較大的自主權,中央集權尚未建立,故而權力分散,王權軟弱,C項正確;13世紀初屬于中世紀時期,排除A項;材料涉及契約理念,但不足以得出成熟,排除B項;君主立憲制出現在近代,排除D項。故選C項。12.如圖是創作于17世紀的《奧格斯堡和平之車》版畫,畫中一副車駕正駛向《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駕車的是以女性形象出現的和平,車駕經過刻著和談核心概念的立柱,越過手持武器的戰神瑪爾斯。據此可推知()A.時人希望減少武力沖突 B.和談解決國際爭端原則確立C.君主應制定條約并遵守 D.建立和平世界成為國際共識【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歐洲)。這幅版畫的出現是因為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所以在17世紀,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戰爭頻繁,1618年發生的這場戰爭更是給歐洲帶來巨大災難,同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又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其意義重大,故而被時人記錄,產生了這幅版畫,希望能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間的關系,減少武力紛爭,A項正確;畫作只能表達創作者的意圖,和談解決國際爭端原則確立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的意義,排除B項;君主應制定條約并遵守是《戰爭與和平法》一書的觀點,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建立和平世界成為國際共識,出現于二戰后,排除D項。故選A項。13.《共產黨宣言》發表之后、歐洲經歷了1848年1849年的歐洲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1864年成立了國家工人協會,史稱第一國際,1876年第一國際解散之后,1889年又成立了第二國際,這是歐美新建立的一十幾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這反映出()A.馬克思主義得到極大發展 B.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現實C.革命運動由分散走向聯合 D.共產主義成為社會發展主流【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隨后歐洲出現了一系列革命運動,這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實踐機會和經驗,從而極大促進馬克思主義發展,A項正確;十月革命后蘇俄的建立,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現實,排除B項;“革命運動由分散走向聯合”不能完整概括題干主旨,排除C項;19世紀,共產主義屬于社會發展潮流之一、但沒有成為主流,排除D項。故選A項。14.有學者認為,二戰后東亞秩序的獨特之處在于,東亞大陸地區和東亞沿海地區在政治、經濟和安全上被此割裂、尖銳對立,是一種典型的“陸海分離型”秩序架構。這一秩序()A.深受美蘇兩大陣營影響 B.體現美國稱霸亞太野心C.說明東亞歷史恩怨深重 D.導致東亞地區長期動蕩【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二戰后”“彼此割裂、尖銳對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雙方進入冷戰對峙,這種局勢使東亞地區形成對立局面,A項正確;美國并不僅僅計劃稱霸亞太,而是意圖稱霸整個世界,排除B項;材料中的秩序與歷史恩怨有關,但無法體現歷史恩怨深重,排除C項;二戰后,東亞地區并未長期動蕩,排除D項。故選A項15.麥迪森統計1950年,第二大經濟體蘇聯經濟總量占美國總量的35%。1973年,達到美國的42.8%:1975年,頂峰時期達到美國的44.4%。這表明蘇聯()A.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 B.優先發展重工業取得一定成效C.斯大林模式促進經濟良好發展 D.勃烈日涅夫改革達到預期目標【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經濟發展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經濟得到快速發展,B項正確;社會主義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僅憑材料中的經濟成就,難以得出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排除A項;片面發展重工業,易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排除C項;勃涅日涅夫改革遭遇失敗,原來確定的改革目標并未能實現,排除D項。故選B項。16.如圖是某學者的著作中一個章節里的子目錄。據此可知()戰爭促發革命“印度重新發現了自己”印度尼西亞獨立風云緬甸新生西亞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以色列的誕生印支三國的浴血抗戰A.第三世界國家政治影響力提升 B.亞洲資產階級民主運動興起C.世界民族解放運動中心在亞洲 D.亞洲殖民體系日益走向瓦解【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材料中的“戰爭促發革命”“印度重新發現了自己”“印度尼西亞獨立風云”“西亞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表明二戰后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導致亞洲殖民體系日益崩潰,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主要是民族獨立,不是第三世界國家政治影響力提升,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而非興起,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得出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在亞洲,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晉書,王彪之傳》談到永和末年,疾疫流傳,“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唐宣宗大中年間,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疲肄虐的淮南、武寧軍等方鎮轄內,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額錢物攤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后再行交納。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擂預防疫病的知識。疫病流行時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經常采用醫藥治療來對抗疫病,政府曾派出醫生帶了藥品到鄉村巡視。——摘編自張劍光、王曉潔《中國古代的疫病防治》材料二“庚子國變”后,各類瘟疫流行,導致中國秩序更加混亂。許多官員用西醫理念實施防疫,效仿西方設立衛生局,“專司防疫清沽事宜”“派員檢疫”安置隔離染疫人員。袁世凱在大法設立防疫院,對所有入港船只實施檢疫,聘請中外醫生(含女醫生)和舊醫官共同參與,對入港船只,不論華洋,都要強制檢疫,一旦發現疫情,就立即隔離診治。經數月努力,防疫取得成功。——摘編自谷永清、張海林《試論清末“新政”中的衛生防疫事業—以北洋地區為例》材料三1953年1月,政務院167次會議批準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地(市)、縣(旗、區)建立衛生防疫站。衛生部先后頒布《衛生防疫站暫行辦法》(1954年)、《衛生防疫站工作試行條例》(1964年)。我國推行計劃免疫,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了醫療衛生知識,增強了人民群眾治病防病的觀念。——摘編自吳超《從衛生防疫到全民健康——新中國的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安全事業》(1)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三個時期的主要防疫方法。(2)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衛生防疫的重要意義,并談談對衛生防疫的認識。【答案】(1)古代:對病人和接觸者進行隔離,切斷傳染源;減輕受疫民眾的負擔;傳播預防疫病的知識;政府提供醫療和藥品。近代:設置衛生防疫機構,專業負責防疫;開展檢疫檢驗;隔離診治。現代:建立防疫機構體系;制定防疫法律;推行計劃免疫;開展愛國衛生運動。(2)意義:保護了民眾健康;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有利于經濟發展。(任答三點可,答出四點可)認識:衛生防疫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應高度重視;民眾應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掌握一定防疫知識;健全公共防疫體系、制度、方案等。【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古代、近現代(中國)。古代:據材料一“疾疫流傳,‘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可知,對病人和接觸者進行隔離,切斷傳染源;據材料一“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額錢物攤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后再行交納”可知,減輕受疫民眾的負擔;據材料一“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擂預防疫病的知識”可知,傳播預防疫病的知識;據材料一“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經常采用醫藥治療來對抗疫病,政府曾派出醫生帶了藥品到鄉村巡視”可知,政府提供醫療和藥品。近代:據材料二“許多官員用西醫理念實施防疫,效仿西方設立衛生局,‘專司防疫清沽事宜’‘派員檢疫’安置隔離染疫人員”可知,設置衛生防疫機構,專業負責防疫;據材料二“袁世凱在大法設立防疫院,對所有入港船只實施檢疫”可知,開展檢疫檢驗;據材料二“一旦發現疫情,就立即隔離診治”可知,隔離診治。現代:據材料三“政務院167次會議批準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地(市)、縣(旗、區)建立衛生防疫站”可知,建立防疫機構體系;據材料三“衛生部先后頒布《衛生防疫站暫行辦法》(1954年)、《衛生防疫站工作試行條例》(1964年)”可知,制定防疫法律;據材料三“我國推行計劃免疫,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可知,推行計劃免疫;據材料三“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可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古代、近現代(中國)。意義:據材料一““疾疫流傳,‘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擂預防疫病的知識”、材料三“普及了醫療衛生知識,增強了人民群眾治病防病的觀念”可知,保護了民眾健康;據材料一“宣宗令受疲肄虐的淮南、武寧軍等方鎮轄內,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額錢物攤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后再行交納”、材料二“袁世凱在大法設立防疫院,對所有入港船只實施檢疫,聘請中外醫生(含女醫生)和舊醫官共同參與,對入港船只,不論華洋,都要強制檢疫,一旦發現疫情,就立即隔離診治”可知,維護了社會穩定;據材料一“疫病流行時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經常采用醫藥治療來對抗疫病,政府曾派出醫生帶了藥品到鄉村巡視”、材料二“許多官員用西醫理念實施防疫,效仿西方設立衛生局,‘專司防疫清沽事宜’‘派員檢疫’安置隔離染疫人員。袁世凱在大法設立防疫院,對所有入港船只實施檢疫,聘請中外醫生(含女醫生)和舊醫官共同參與,對入港船只,不論華洋,都要強制檢疫,一旦發現疫情,就立即隔離診治”得出: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結合所學可得出:有利于經濟發展。認識:據材料一““疾疫流傳,‘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擂預防疫病的知識”、材料三“普及了醫療衛生知識,增強了人民群眾治病防病的觀念”可知,衛生防疫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應高度重視;據材料一“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擂預防疫病的知識”、材料三“普及了醫療衛生知識,增強了人民群眾治病防病的觀念”可知,民眾應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掌握一定防疫知識;據材料三“政務院167次會議批準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地(市)、縣(旗、區)建立衛生防疫站”可知,健全公共防疫體系、制度、方案等。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工開物》的作者是明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等方面的諸多生產技術,一度領先于當時世界各國的先進水平。然而就因為書中涉及火槍、火炮等兵器的制造,不利于清朝統治,且著者宋應星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故而《天工開物》一書在明清易代后遭到廣泛地禁止,這導致本就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近代工業剛生萌芽便被扼殺在了搖籃中,此舉為近代中國落后于世界埋下禍根。——摘編自陳福宇《晚明工程技術典籍的傳播與翻譯基于《園冶>與〈天工開物>的共性考察》材料二歐洲的學者是誠實的,他們承認《天工開物》推動了歐洲的農業發展和工業革命,比如書中記載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凝圍汽油彈,第一臺紡織機“花機”(比珍妮紡織機早了近200年)……此外還有對煤炭進行化學歸類,也早于西方200年,……而在冶煉方面,失臘法、群爐匯流大件連續澆筑法、灌鋼、生鐵淋口、固體滲碳法……而在冶煉這一塊,一向是西方最為匱乏的技術,直到17世紀的時候,他們才有了鼓風機。《天工開物》的活塞式風箱,早在宋朝就已經普及了,由此可知我們民族的智慧、此外,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物理和化學的成就,都被西方人一一吸收,從而為西方的工業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本書的話,西方人的工業革命和科技大爆炸也不會那么快到來。——摘編自馬月飛《《天工開物》傳播歷程研究——一本科技巨著在明清時期的傳播枯榮》(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天工開物》在國內外遭受的不同態度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天工開物》一書給歐洲帶來的影響。【答案】(1)態度:在中國被清政府禁止傳播。原因:書中內容涉及火器制造,不利于維護清朝統治;作者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有違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清朝統治者輕視手工業與科技,目光短淺。態度:在歐洲受到極大的重視,得以廣泛傳播。原因: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迅速;重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2)影響:提高了歐洲的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科技進步;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打下基礎。【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與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第一小問態度,根據材料一“故而《天工開物》一書在明清易代后遭到廣泛地禁止”與“如果沒有這本書的話,西方人的工業革命和科技大爆炸也不會那么快到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國被清政府禁止傳播,在西方受到極大的重視,得以廣泛傳播。第二小問原因,中國原因,根據材料“因為書中涉及火槍、火炮等兵器的制造,不利于清朝統治”與材料一“且著者宋應星持有尊法反儒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為書中內容涉及火器制造,不利于維護清朝統治,作者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有違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并且清朝統治者輕視手工業與科技,目光短淺。歐洲原因,根據材料二“由此可知我們民族的智慧、此外,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物理和化學的成就,都被西方人一一吸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根據材料二“西方人的工業革命和科技大爆炸也不會那么快到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歐洲。根據材料二“歐洲的學者是誠實的,他們承認《天工開物》推動了歐洲的農業發展”可知,提高了歐洲的農業生產效率;根據材料二“如果沒有這本書的話,西方人的工業革命和科技大爆炸也不會那么快到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了科技進步也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打下基礎。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3年以后,清政府陸續頒行《商部章程《獎勵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產律》《商會簡明章程》,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以后,北洋政府先后頒布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還頌布了《中華民國商律》《公司條例》《礦業條例》等。1927年,國民黨統治確立后,頒布了《法院組織法》。1929年以后,國民政府還公布實行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