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福建省龍巖市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2021-2022學年福建省龍巖市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2021-2022學年福建省龍巖市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2021-2022學年福建省龍巖市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2021-2022學年福建省龍巖市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福建省龍巖市一中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福柯特別強調歷史和事件中的縫隙和褶皺。歷史本來只是由一些分散的事件形式呈現出來的東西,是歷史學家為了呈現事件的連續性,通過分析可能會回避、抵制、消除某些東西,但卻從未意識到他們已經把活生生的、脆弱的、顫抖的“歷史”漏過去了。當我們進一步去審視沈從文的“鄉愁”以及“鄉愁烏托邦”,我們同樣發現了歷史和事件中的縫隙和褶皺。《邊城》在沈從文回湘西前已創作了前6小節,后15小節是他回北京后續寫的。毫無疑問,回到湘西世界的行為,對他本身的創作經驗產生了極大的改變和影響。盡管沈從文愿意以一枝詩意的筆去窮盡和表現湘西世界的所有美好,然去鄉十八年,在他的真實視野下,在當時清醒的理智認識中,真正的湘西世界卻是丑陋黑暗窮困墮落的。這個創作間的斷裂和創作體驗上的變化是我們要正視的。關于鄉愁,關于故鄉的回憶和想象,本身就是一種現實的虛構。王德威指出,關于故鄉的創作實際上存在一個兩難境地,那就是“再現故鄉本來的面貌,重組往日生活的情境,卻總無奈地帶出想象與原欲、文字與世界、回憶與‘往事’間的罅隙”。因此,在對“鄉愁”的抒寫中,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原原本本地再現故鄉的原貌已經是不可能的,過去與現在、當下與未來相互交織,所以他們實際上在過去與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游走,既看到故鄉的美好又無法忽視它當下的“失落”。清楚了沈從文創作《邊城》時在創作經驗上的撕裂和矛盾的二重性后,我們就更清楚沈從文的《邊城》并不單單是呈現了一個純粹的田園視景,而是一種寓言式的悲劇性寫作。關于寓言,本雅明概括為面對現代廢墟而陷于震驚的人們的一種言說方式,詹姆遜則將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概括為“民族寓言”。在他看來,第三世界文本中總存在一個大寫的異己讀者,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以個人命運來投射整個社會文化的縮影和沖擊。所以在評價魯迅的《狂人日記》時,詹姆遜認為,如果我們體會不到文本中寓言式的共振,我們就很難恰當地欣賞魯迅文本的表達力量。套用他的話,如果我們體會不到《邊城》作為悲劇寓言式抒寫和政治共振,我們也很難恰當地欣賞沈從文文本的表達力量。所以,在現代性的背景下,“鄉愁”不僅僅是對故鄉的思念和美好想象,它可以既是一種指向未來的烏托邦表現圖景,又是針對現代性進行批判的重要維度。我們所要努力探尋的是透過現象,將現象虛幻的實在內容打碎,在重新的融合中讓其真理內容自在地表征出來。沈從文在《邊城》中的文字充滿張力,彰顯著“所說”和“所示”之間的差異和斷裂,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應該將閱讀目光停留于文本敘述中的斷裂、空白和縫隙。(摘編自肖瓊《鄉愁烏托邦與沈從文<邊城>中的悲劇性表達》)材料二:在傳統的文化語境中,命運常常被看作不可預測、不可把握的存在,實際上,命運無常才是人生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在小說中,存在著兩條線索:一是自然美與人性美的詩意敘事,一是其背后隱含的自然命運。前者為“美”,后者則體現出“真”。“真”推動了悲劇的走向,但其本身并不能構成悲劇,兩者的矛盾沖突才能形成文本敘事的內在張力,也是悲劇的根源所在。根據黑格爾的悲劇美學理論,“悲慘”和“悲劇”的含義是不同的,前者是存在于表面的、清楚明白的沖突對立,例如正與邪、好與壞;后者則是矛盾的雙方都沒有過錯,都是獨立自洽的,但由于兩者間的道理相互沖突、難以調和,從而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后果。在小說中,沈從文將“美”與“真”的協調和沖突同時表現到了極致,一方面,隔絕俗世的山城、原始淳樸的人性和未被現代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為命運的天然發展創設了真實、無礙的環境,“真”潛藏在“美”的表象之下,和諧共生;另一方面,命運真實而無端的前進破壞了美的外在形式,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相互沖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劇”。但必須指出的是,悲劇雖然更體現出“真”的傾向,但也并不與“美”決然對立。實際上,“美”與“悲”是相互交織難舍難分的。結合上述黑格爾的美學理論,“美”是悲劇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在小說中,正是翠翠的善良美麗構成了悲劇結局的深刻性。同樣的,“悲”也推動著“美”的縱深發展,成為審美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國傳統文學中,悲愁是一個重要的情感意識,尤其是對歷史變幻、人生無常的感慨,在詩文辭賦中十分常見,并且與西方不同,中國悲劇意識在形式上“不是如希臘戲劇般的慘烈”,而是“一種沉郁的內在情感的柔性與韌性”。在內容上則不局限于俗世的愛恨困擾,更多地思考人生和命運等哲學意義上的問題。這種悲劇意識形成了獨特的悲劇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在和諧整飭的古典結構中透露著悲劇意蘊”,在小說中,邊城的自然風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悲哀潛在美的表象下,沒有那么濃重強烈,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憂郁感,正所謂“哀而不傷”,更具有良好的審美體驗。可以說,“美”是構成悲劇的重要元素,它沖淡了悲劇在形式上的慘烈,但卻使悲劇更具有了直擊人心的力量,而以“悲”為內涵的悲劇美也提升了“美”的層次與品格。(摘錄自吳涵《沈從文<邊城>中的“美”與“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作品中“歷史和事件中的縫隙和褶皺”是指在作品敘事中作家無意間遺漏的歷史角落。B.詹姆遜認為,沈從文的鄉愁抒寫是民族寓言的表現形式,以此來投射社會文化的縮影和沖擊。C.作為自然命運的“真”與“歷史和事件中的縫隙和皺褶”往往潛藏在作者的表層敘事之下。D.小說《邊城》中的“美”“真”彼此沖突形成了文本敘事的內在張力,也成為悲劇的根源。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中“真”雖然隱藏在“美”的表象之下,但卻決定著作品必然的悲劇走向。B.由于作者的鄉愁本身是虛構的,所以讀者無法在逆向的解讀中觸摸真實的原鄉。C.體會到《邊城》作為悲劇寓言式抒寫和政治共振,就能欣賞到沈從文文本的表達力量。D.天保儺送本沒有過錯,但兩者之間卻存在難以調和的沖突,從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準確反映“美”與“悲”的辯證關系的一項是(

)A.《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與劉蘭芝愛情堅貞,但終究不堪逼迫,雙雙殉情。B.《紅樓夢》中寶黛愛情純美,卻落得“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C.《巴黎圣母院》中愛斯梅拉達美麗善良卻遭受摧殘和迫害,被送上了絞刑架。D.《玩偶之家》中純真善良的娜拉在看清海爾茂的本質后毅然離家出走。4.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如何才能真正讀懂《邊城》。5.材料二中指出《邊城》中形成了“獨特的悲劇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請以主人公翠翠為例加以分析。【答案】1.B2.D3.D4.①體會作為悲劇寓言式抒寫和政治共振;②透過現象,將現象虛幻的實在內容打碎并重新融合;③將閱讀目光停留于文本敘述中的斷裂、空白和縫隙。5.①翠翠經歷種種不幸后,懷著對爺爺的傷悼和對二老的系念守著渡口。(答出翠翠的悲劇經歷即可)②邊城的自然風物、翠翠的善良美麗沖淡了悲劇在形式上的慘烈,使悲哀潛藏在表象之下,散發著淡淡的憂郁感,哀而不傷。【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詹姆遜認為”錯誤,原文為“在他看來,第三世界文本中總存在一個大寫的異己讀者,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以個人命運來投射整個社會文化的縮影和沖擊”,詹姆遜是就整體第三世界文本來說的,沒有單獨提到《邊城》。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決定著作品必然的悲劇走向”錯誤,原文為“‘真’推動了悲劇的走向”“命運真實而無端的前進破壞了美的外在形式,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相互沖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劇’”,是“推動”,不是“決定”。B.“由于作者的鄉愁本身是虛構的,所以讀者無法在逆向的解讀中觸摸真實的原鄉”錯誤,文中相關內容為“關于鄉愁,關于故鄉的回憶和想象,本身就是一種現實的虛構。……在對‘鄉愁’的抒寫中,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原原本本地再現故鄉的原貌已經是不可能的”,作者鄉愁的虛構與作品藝術的真實是不矛盾的,作者鄉愁的虛構與讀者的閱讀感受及收獲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讀者可能從作品藝術的真實里觸摸真實的原鄉。選項強加因果,于文無據。C.“……就能……”錯誤,原文為“如果我們體會不到《邊城》作為悲劇寓言式抒寫和政治共振,我們也很難恰當地欣賞沈從文文本的表達力量”,是“很難”,據此可知“體會《邊城》作為悲劇寓言式抒寫和政治共振”不是“恰當地欣賞沈從文文本的表達力量”的充分條件,選項邏輯錯誤。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文中“美”與“悲”的辯證關系為,“美”與“悲”是相互交織難舍難分的,“美”是悲劇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悲”也推動著“美”的縱深發展,成為審美中的重要元素。D.“純真善良的娜拉”為“美”,而“毅然離家出走”并不是“悲”,故不能反映“美”與“悲”的辯證關系。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結合“如果我們體會不到《邊城》作為悲劇寓言式抒寫和政治共振,我們也很難恰當地欣賞沈從文文本的表達力量”可概括出,體會作為悲劇寓言式抒寫和政治共振;結合“我們所要努力探尋的是透過現象,將現象虛幻的實在內容打碎,在重新的融合中讓其真理內容自在地表征出來”可概括出,透過現象,將現象虛幻的實在內容打碎并重新融合;結合“沈從文在《邊城》中的文字充滿張力,彰顯著‘所說’和‘所示’之間的差異和斷裂,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應該將閱讀目光停留于文本敘述中的斷裂、空白和縫隙”可概括出,將閱讀目光停留于文本敘述中的斷裂、空白和縫隙。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能依據文本進行解讀的能力。《邊城》中的悲劇,最主要的是翠翠的悲劇,翠翠是一個遺孤,淳樸善良美麗,從小和爺爺相依為命,母愛的缺失,對一個少女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儺送和天保同時愛上了翠翠,而翠翠卻和儺送相愛。天保后來外出闖灘意外死亡,儺送最后也選擇孤獨地出走,不知道飄泊到什么地方。爺爺最后也離開了人世,翠翠在經歷種種不幸后,懷著對爺爺的傷悼和對二老的系念孤獨守著渡口。“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體現在《邊城》中即是,“在小說中,邊城的自然風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悲哀潛在美的表象下,沒有那么濃重強烈,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憂郁感,正所謂‘哀而不傷’,更具有良好的審美體驗……它沖淡了悲劇在形式上的慘烈”,由此可知,邊城的自然風物、翠翠的善良美麗沖淡了悲劇在形式上的慘烈,使悲哀潛藏在表象之下,散發著淡淡的憂郁感,哀而不傷。二、文學類閱讀-單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蘇先生馬寶山福昌隆商號老板姓嚴,叫嚴奉衍,滿族人。嚴老板是從沈陽故宮請蘇先生來商號做賬房先生的。嚴奉衍在小鎮就有四五家商號,經營鹽業、水產,還開著一家木材加工廠。他在鄉下還有幾千畝水旱田,又開一家燒鍋,專門釀東北老燒——高粱紅。嚴老板亦鄉亦城,農工商做得真是得心應手,這應該說得益于他的管賬先生蘇雨村。蘇先生經營有道,一月一結算,筆筆清楚,年尾準在臘月的最后那一天,把一年的總賬薄交到老板手里,收支明晰,十年了沒有半點差錯。嚴老板十分感激蘇先生,常常慨嘆:沒有蘇先生的幫助,福昌隆不會有今天啊!嚴老板無論在鄉里還是在小鎮都很有聲名。滿洲國成立后,偽滿政府和日本人硬逼著名聲赫赫的嚴奉衍當了小鎮的商會會長,懂商而不懂政的嚴老板,當了這個會長不知是禍是福,在那個人鬼同天的日子里,商號倒是照開著。一天,嚴老板請蘇先生吃茶,嚴老板問:“先生來我的小號有十年了吧?”“回東家的話,我來貴號已經十年零三個月……”蘇先生掰著指頭說,“……零……零七天啦。”嚴老板呷了一口茶說:“先生來小號的時候就說好月薪二百大洋,這已經過去十年了,我想提先生的月薪,再加二百……”蘇先生微微一笑:“老爺,您不說這個話,在下也要說這件事呢。不過,我與老爺想的不一樣,我想眼下這二百大洋月薪也不要了。”嚴老板一急,手一晃,剛剛到嘴邊的茶水洇了他前襟:“怎么?蘇先生想離開敝號?”蘇先生搖一搖頭:“東家誤會了,我是說這二百大洋的月薪我也不取了。老爺您想啊,我一個宮里的閹人,無家無業,無后無裔,我在貴號老爺供我吃的供我穿的,要那么多錢做什么呢?”嚴老板臉上燦然:“誰說錢沒有用啊?這世上頂有用的就是錢,你眼下用不著錢就找一家銀號存起來嘛。”蘇先生道一聲“謝了”,再笑一笑,輕輕搖頭嘆息。嚴奉衍一時還不解:蘇先生搖頭嘆息是什么意思啊?東北光復了,嚴奉衍以賣國漢奸罪被抓進大牢,萬貫財產、千頃良田、幾家店鋪都被政府沒收,所有的產業眨眼之間化為烏有。蘇先生哭紅了兩眼,兩袖空空走出嚴家大院。敗落的嚴家子弟各奔東西。嚴奉衍好不容易才從大牢里被保釋出來,伴著病中的老妻凄凄苦苦過了幾年。老妻去世后,他實在孤苦不過,就背一個褡鏈,往一根竹杖游走四方。一天,嚴奉衍來到遼河岸邊一座小城,只見城中一座高大院落張燈結彩,鼓樂班子吹拉彈唱,大門內外人來客往,甚是熱鬧。嚴奉衍近前一看,只見大門兩側貼著火紅壽聯,門楣上掛著四盞大燈籠,燈籠下面站著容光煥發的蘇雨村蘇先生。嚴奉衍禁不住大喊:“蘇先生,蘇先生……”蘇雨村循聲望去,啊呀一聲,急忙跑下臺階,在人群中抱住嚴奉衍:“老東家啊,您怎么來的?想得我好苦哇。”倆人相擁相抱著邁上臺階,走進高門大院,蘇先生的大壽宴席就開始了。主持壽宴的是一位年輕軍官。只見他跪在蘇先生面前,叩三個響頭,站起身來致賀詞。年輕軍官說的什么,嚴奉衍一句也沒有聽進去。他完全懵懂了,腦子想的全是:這蘇先生哪里來的這處深宅大院?這個給蘇先生叩三個響頭的軍官又是誰?在以后安靜下來的日子里,這個大院里除了幾個勤雜人員和大門口守衛的兩個衛兵外,只有蘇先生和嚴奉衍兩個人。這兩個往日的主仆每天客客氣氣地吃酒,默默地喝茶,過去那些事情似乎被歲月的風塵深深掩埋起來了,誰都不再提起。忽然有一天,蘇先生說:“老東家,您不想知道這處深宅大院是怎么來的嗎?”嚴奉衍躺著不動,蘇先生就知道他這是要聽他說呢。蘇先生說:“老東家還記得吧,我在您商號里做到十年的時候,您說一定要給我加薪,被我拒絕了。其實這十年的薪水,我一分都沒有花,全存著呢。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年輕軍官,是我老家一個村的,不是一個族姓的侄輩人,那時他還是偽滿洲國的一個小連副。我看著他還算機靈,就用我的積存幫助他招兵買馬,很快他就升任了連長。不久,我看到偽滿洲國的敗象已顯現,就悄悄告訴他要留心聯絡政府方面的人。這個孩子是個一點就透的人。他很快就與政府軍隊的人取得聯系,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夜,拉起他那一連人馬起義了……”嚴奉衍聽得目瞪口呆:這真是浮生若夢,人生莫測啊,在人世間背后竟然隱藏著這么多玄妙與變數啊。“老東家,留下來吧,咱們在這里有人護衛,有人打掃庭院,一日三餐有人侍奉,這是神仙過的日子啊。你我相依相伴,度過剩下不多的日子吧。”蘇先生真誠挽留嚴老板。嚴奉衍嘆息:“我一個落魄之人,哪里有這般福氣喲。”這時候蘇先生環視一下眼前這個諾大院落,似自言自語,又似對嚴老板說:“您以為這座大院送給我就是我的了嗎?不是的,我不過是替他人看家護院罷了。我這把老骨頭還能支撐幾天哪。我一閉眼一蹬腿,這座院子該是誰的還是誰的。人生既是過客,不知道哪個東西是你的,哪個東西不是你的,說是你的卻不一定就是你的,說不是你的說不定還真是你的……”在蘇先生說這番話的時候,嚴奉衍睡著了。睡著了的嚴奉衍再也沒有醒來。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先生是嚴奉衍的管賬先生,嚴奉衍在蘇先生的幫助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在當地有聲望。B.東北光復后,嚴奉衍以賣國漢奸罪被抓進大牢,他從大富大貴到大災大難,命運大起大落。C.為蘇先生舉辦壽宴,讓蘇先生安享晚年,村侄的這些行為體現出其具有烏鳥反哺的美德。D.嚴奉衍與蘇先生命運不同,嚴奉衍怨恨命運厚此薄彼,最終選擇以死來控訴命運的不公。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善于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如蘇先生在回答嚴奉衍的問話時,能具體說出自己在商號供職的時間。B.小說敘寫嚴奉衍的人生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暗含了作者對嚴奉衍漢奸行為的批判。C.小說并未過多介紹蘇先生過去在宮中的經歷,只是通過只言片語提及其過去的身份,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D.小說在行文中設置懸念,如在與嚴奉衍再次相遇時,蘇先生的境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8.小說有明暗兩條線索,分別是什么?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9.有人在評價這篇文章時說“一個人有著怎樣的命運,從他的性格中,都能找到妹絲馬跡”。請以蘇先生為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6.D7.B8.第一問:明線是嚴奉衍由盛轉衰,最終家破人散、落魄而死的過程。暗線是蘇先生在亂世之中保全自己的過程。第二問:①明暗線索交織,集中展示了嚴奉衍和蘇先生兩人的一生,使小說情節更為緊湊。②兩條線索形成對照,突出人物形象,引起讀者對人物命運的思考。9.①蘇先生能夠看淡得失榮辱,不貪圖富貴,在亂世之中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態。如他拒絕嚴老板的加薪,他把自己十年攢下來的錢用來幫助村侄招兵買馬。②蘇先生明察秋毫,洞若觀火,他對當時的社會有深刻的認識,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如他能夠看出偽滿洲國的敗象,為村侄出謀劃策;對自己晚年生活有清醒的認識,看問題具有超拔之處。③蘇先生深謀遠慮,做事精明,使自己能夠安度晚年。蘇先生身份低微,他為自己的晚年生活謀劃,步步為營,最終安度晚年。【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嚴奉衍怨恨命運厚此薄彼,最終選擇以死來控訴命運的不公”錯誤。嚴奉衍并沒有怨恨命運厚此薄彼,他的死亡也并非自殺。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暗含了作者對嚴奉衍漢奸行為的批判”錯誤。從文中“偽滿政府和日本人硬逼著名聲赫赫的嚴奉衍當了小鎮的商會會長,懂商而不懂政的嚴老板,當了這個會長不知是禍是福,在那個人鬼同天的日子里,商號倒是照開著”可知,嚴奉衍是被逼著當漢奸的,而且他也沒有干什么壞事,所以作者并沒有對嚴奉衍的批判。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線索及其作用的能力。小說有兩條線索。小說有兩個主要人物,東家嚴奉衍和賬房蘇先生,小說主要寫了嚴奉衍人生的跌宕起伏,所以明線是嚴奉衍由盛轉衰,最終家破人散落魄而死的過程。而在小說中則是附帶交代了蘇先生的人生歷程,他看似不經意的舉動,但對自己人生都作了安排,所以小說的暗線是蘇先生在亂世之中保全自己的過程。小說采用明暗兩條線索敘事,讓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集中展示了嚴奉衍和蘇先生兩人的一生,通過兩個人的互相映襯,讓小說的情節更加充盈也更加緊湊,增加了小說表現力,也豐富了小說的內容。其次,這兩條線索相互對照,將東家與賬房兩位人物的不同命運對照,突出了賬房蘇先生在亂世中如何保全自己,也寫出了他對于人生的認識和人生態度,這樣就突出了蘇先生這一人物形象,尤其是在結尾,嚴奉衍和蘇先生的對話和結局,引起讀者對人物命運的思考。9.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他幫老板打理買賣十幾年,但卻拒絕了老板的加薪”“我一個宮里的閹人,無家無業,無后無裔,我在貴號老爺供我吃的供我穿的,要那么多錢做什么呢?”從中可以看出蘇先生能夠看淡得失榮辱,不貪圖富貴。而在平時他就對自己的命運有所安排,想到如何在亂世之中生存的問題,所以他把自己十年攢下來的錢用來幫助村侄招兵買馬,為自己將來的命運埋下伏筆。從中可看出他在亂世之中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態。蘇先生無疑是一個智者。他身處戰爭動亂的年代,對當時的社會有深刻的認識,所以他時刻思考如何保全自己。如他能夠看出偽滿洲國的敗象,為村侄出謀劃策,“我看到偽滿洲國的敗象已顯現,就悄悄告訴他要留心聯絡政府方面的人。這個孩子是個一點就透的人……”“我這把老骨頭還能支撐幾天哪。我一閉眼一蹬腿,這座院子該是誰的還是誰的。人生既是過客,不知道哪個東西是你的,哪個東西不是你的,說是你的卻不一定就是你的,說不是你的說不定還真是你的……”,從中可看出蘇先生明察秋毫,洞若觀火,對人生有著透徹的認識。蘇先生是個太監,身份低微,但他深謀遠慮,做事精明,明白自己身處亂世,如何讓自己在亂世保身是一個大問題。他并沒有迷戀錢財,明白在亂世錢財只能保有一時,所以并沒有聽從東家的建議將錢存在銀行里而是資助了一位村侄,并積極為他出謀劃策,他讓村侄一步步升遷,而自己的生活也得到了保證,最終安度晚年。三、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元祐八年五月)辛卯,御史董敦逸、黃慶基并罷。敦逸四狀言蘇轍,慶基三狀言蘇軾,謂軾昔為中書舍人,所行制詞,指斥先帝,而轍相與表里以紊朝政。三省同進呈,呂大防奏曰:“敦逸、慶基言軾制詞謗毀先帝,臣竊觀先帝圣意,本欲富國強兵以鞭撻四裔,而一時群臣將順太過,故事或失當。及太皇太后與皇帝臨御,因民所欲,隨時救改,蓋事理當然耳。漢武帝好用兵,重斂傷民,昭帝嗣位,博采眾議,多行寢罷;未有以為謗毀先帝者也。至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財;仁宗即位,罷修宮觀以息民力;亦未聞當時士大夫有以為毀謗先帝者。自元祐以來,言事官有所彈擊,多以謗毀先帝為辭,非惟中傷善類,兼欲搖動朝廷,意極不善。若不禁止,久將為患。”蘇轍因奏曰:“臣昨取兄軾所撰呂惠卿制觀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終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軾豈謗毀先帝者邪臣聞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太皇太后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大防曰:“聞永樂敗后,先帝嘗咎兩府大臣略無一人能相勸諫。”于是斥敦逸、慶基為湖北、福建轉運判官。蘇軾以札子自辨:“臣區區之忠,蓋自謂無負矣。今慶基乃反指以為誹謗,不亦矯誣之甚乎!臣恐陰中之害,漸不可長,非獨為臣言也。”太皇太后令轍諭曰:“緣近來眾人正相捃拾,且須省事。”軾曰:“昔東漢孔融,才疏意廣,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晉嵇康,才多識寡,是以遇鐘會之禍。臣人無二子之長而兼有古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則臣已下從二子游久矣,豈復有今日哉?”(節選自《續資治通鑒·宋紀八十二》)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有曰/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終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軾豈謗毀先帝者邪/臣聞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B.有曰/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終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軾豈謗毀先帝者邪/臣聞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C.有曰/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終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軾豈謗毀先帝者邪/臣聞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D.有曰/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終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軾豈謗毀先帝者邪/臣聞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書舍人,別稱紫微舍人,為撰擬誥敕之專官。《紅樓夢》中薛家祖上曾任此職務。B.嗣位,繼承君位,與“受禪”“踐祚”含義相同,封建時代的帝位大多由嫡長子繼承。C.言事官,即諫官。宋代設置諫院,以諫議大夫為長官,司馬光曾經擔任過這一職務。D.區區,誠懇深切之意,與李密《陳情表》“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的“區區”含義相近。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董敦逸、黃慶基多次彈劾蘇轍、蘇軾,認為蘇軾在做中書舍人時,所寫的詔書文辭中,有對先帝的不敬之詞,并且與蘇轍內外勾結,紊亂朝政。B.呂大防認為,先帝施政或有不當之處,同時他還指出,自元祐年間以來,言事官借謗毀先帝的說辭來彈劾官員的做法會危害朝廷,需加以制止。C.蘇轍拿出了蘇軾所撰寫詔書中的原話來分析,說明蘇軾并沒有毀謗先帝的意思;而太皇太后給蘇轍的諭令,則暗含了她支持蘇軾、蘇轍的立場。D.蘇軾只是擔心暗中傷害他人的做法會形成不良的風氣,要堅決制止,以防其滋長,他并非為自己辯解;同時他也感激皇上能夠秉公義、懷仁心。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慶基乃反指以為誹謗,不亦矯誣之甚乎!(2)則臣已下從二子游久矣,豈復有今日哉?14.文章寫呂大防提及先帝反思永樂之敗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0.A11.B12.D13.(1)現在黃慶基竟然反過來指責我是誹謗先帝,不也假借名義誣陷得太嚴重了嗎!(2)那么我已經在地下和這二人交往很久了,怎么還會有今天呢?14.證明先帝有過追悔,證實蘇轍所奏屬實,印證了蘇軾并未誹謗先帝。【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有這樣的話:“當初憑著堯帝的仁德,姑且試用伯鯀,后來憑著孔子的圣明,還不相信宰予。”兄長蘇軾哪里毀謗先帝呢?我聽說先帝晚年的時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經做過的事情,只是沒有時間改正罷了。“始以”“終焉”兩詞領銜,構成對仗結構,分別在其前斷開,排除BC。“已行之事”做“深悔”的賓語,在其后斷開,排除D。故選A。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B.“受禪”“踐祚”與“嗣位”含義不同。“嗣位”是指繼承君位,指封建時代皇帝傳位給嫡長子。“受禪”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舊帝讓給的帝位。踐祚指即位,登基。三個詞語含義不同。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原文內容的能力。D.“他并非為自己辯解”曲解文意,“非獨為臣言也”強調不只是為自己辯解。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乃”,竟然;“指”,指責;“矯”,假托;“甚”,嚴重。(2)“下”,在地下;“游”,交往;“豈……哉”,怎么……呢?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探究文中觀點的能力。根據原文“大防曰:‘聞永樂敗后,先帝嘗咎兩府大臣略無一人能相勸諫’”,這句話是為了印證蘇轍的話“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和太皇太后的話“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證明先帝自己也對曾做過的事追悔,蘇轍說的是實話。既然先帝自己都已后悔無人勸諫,那么蘇軾所寫的內容就只是照實陳述而已,并非“誹謗先帝”。參考譯文: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辛卯日(5月28日),御史董敦逸、黃慶基一并被罷免。董敦逸曾四次彈劾蘇轍,黃慶基曾三次彈劾蘇軾,說蘇軾過去做中書舍人的時候,所寫的詔書文辭中,有指責先帝的話,并且蘇轍與他內外勾結來紊亂朝政。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都遞交了奏折,呂大防上奏說:“董敦逸、黃慶基彈劾蘇軾所寫的制詞毀謗先帝,臣私下里觀察先帝心意,本想著要富國強兵來統治四方,可是一時間群臣附和遷就得太過頭,所以事情的處理或許有不恰當的地方。等到太皇太后與皇帝開始治理國政,根據老百姓的需求,隨時補救更改施政措施,該是事理應當這樣罷了。漢武帝喜歡用兵征伐,征收重稅傷害了百姓,漢昭帝繼位后,廣泛采取眾人的意見,大多稅收都停止征收了;但是沒有人認為這是毀謗先帝。以至像本朝真宗皇帝即位后,免除百姓拖欠的款項來使百姓的財富豐厚;仁宗皇帝即位后,停止修建宮室來滋生民力;也沒有聽到當時的士大夫們有人認為是毀謗先帝的。自元祐年間以來,言事的官員有所彈劾,多以謗毀先帝為說辭,這樣做不只是想中傷善良的人們,還想動搖朝廷,內心里的想法極其不善良。如果不加以禁止,時間久了將成為禍患。”蘇轍就上奏說:“臣昨天拿來兄長蘇軾所撰寫的關于呂惠卿的詔書細看,里面說到先帝時,有這樣的話:‘當初憑著堯帝的仁德,姑且試用伯鯀,后來憑著孔子的圣明,還不相信宰予。’兄長蘇軾哪里毀謗先帝呢?我聽說先帝晚年的時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經做過的事情,只是沒有時間改正罷了。”太皇太后說:“先帝曾追悔過去的事情,以至于流下了眼淚。”呂大防說:“我聽說永樂城戰敗后,先帝曾經責備兩府的大臣沒有一個人能夠勸諫。”于是貶斥董敦逸、黃慶基為湖北、福建轉運判官。蘇軾用札子自我分辨說:“我憑著真摯誠懇的忠誠,自己認為沒有辜負先帝。現在黃慶基卻反過來指責我是誹謗(先帝),不也假借名義誣陷得太嚴重了嗎!我擔心這種暗中傷害他人的做法(形成風氣),這種剛露頭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許其發展滋長,這不只是為我自己辯解。”太皇太后吩咐蘇轍說:“由于近來眾人正互相收集攻擊對方的材料,你一定要明白事理。”蘇軾說:“過去東漢的孔融,才干有限而抱負很大,因此遭遇被路粹誣陷的冤屈;西晉的嵇康,天資高但見識少,因此遭遇鐘會誣陷的災禍。我沒有這兩個人的長處卻兼有古人之短處,如果不是陛下有最公正的心而踐行寬恕,有最仁慈的心而以光明照耀我,那么我已經到地下和這二人交游很久了,哪里還有今天呢?”四、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小題。鷓鴣天黨懷英云步凌波小鳳鉤,年年星漢踏清秋。只緣巧極稀相見,底用①人間乞巧樓?天外事,兩悠悠,不應也做可憐愁。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注】①底用:何須,哪用得到。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以“云步”“小鳳鉤”寫出了織女的步履輕盈,纖足嬌小,表現出織女之美。B.“踏清秋”三字將牛郎織女相會之纏綿帶過,既點明時令又渲染出環境的沉寂。C.詞中“兩悠悠”與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中“銀漢迢迢”均含距離遙遠之意。D.詞人不說人窺月,而是月窺窗,突出了神話背景下天上神性和人間平凡的對比。16.本詞寫七夕,一改傳統之觀念,別有新意。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15.D16.①本詞寫人們在七夕時不必乞巧,也不必可憐牛女雙星的“稀相見”,不落窠白;②詞人強調應摒除雜念,把握當下,抒發出了超凡脫俗的曠達自適之情。【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詞內容的能力。D.“突出了神話背景下天上神性和人間平凡的對比”錯誤,寫月窺窗,是詞人移情于月,最后兩句寫詞人拉開窗簾盡情賞月,享受新秋涼爽睡美之樂,體現出一種曠達自適之樂。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評價詩歌主旨內容及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只緣巧極稀相見,底用人間乞巧樓”,詩人用“只緣”“底用”對世俗之見給予了否定。他認為:織女與牛郎一年一度才得相見,根源是她的“巧極”。即因為心靈手巧織出了錦鍛才嫁給了牛郎,結婚后“廢織”才造成分居的痛苦局面。因此,人間的婦女們何必向織女去乞“巧”呢?更沒必要勞民傷財地建樓搭棚乞求了。“天外事,兩悠悠,不應也作可憐愁”,抒寫了詞人的感慨,是繼“只緣”“底用”之后的進一步表述。“悠悠”作“遙遠”解。“兩悠悠”承上片末句的“人間”連下片的首句中的“天外”詞人明確地指出人間天上悠悠遠隔,織女之巧,人間不必乞取;對天外的織女牛郎雙星的“稀相見”,更沒必要同情和為他們憂愁。接下來作者直抒胸懷:天上雙星長相思、難相聚,雖凄涼寂寞但天外人間兩悠悠,與我們有什么關系?我們又怎么管得了呢?我且拉開窗簾盡情賞月,享受新秋涼爽睡美之樂吧。可見作者認為我們不應為雜念煩惱,而要把握并享受當下的美好,體現出曠達自適之情。五、情景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臨安春雨初霽》中詩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自己的日常消遣——練書法和品茶。表面上閑適悠然,實際上體現出詩人無事可做、消磨時光的焦灼。(2)蘇軾在《石鐘山記》中用反詰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這句話是作者經過實地考察后得出的結論,也是對李渤的主觀臆斷、自以為是態度的批評。(3)古代以“水”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達意的詩詞數不勝數,如杜甫《客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

事不目見耳聞

而臆斷其有無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題要注意的字詞有:“矮”“臆”“鷗”。六、選擇類18.下列加點字意義正確的一項是(

)A.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考:考究B.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

飧:早飯C.時矯首而遐觀

矯:舉D.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一:一樣【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的能力。A.“考”,敲擊。句意:竟然用斧頭來敲擊石頭,從而探求石鐘山名的來歷。B.“飧”,晚飯。句意:我們小民停下吃飯來慰勞差吏。D.“一”,數詞的意動用法,把……看作一樣。句意: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故選C。19.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B.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C.乃瞻衡宇,載欣載奔。D.余方心動欲還。【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B.“悟”同“晤”。句意: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故選B。20.下列句子中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①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②齊彭殤為妄作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大石側立千尺⑤不抑耗其實而已

⑥然是說也,余尤疑之⑦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⑧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⑦ D.①⑤⑦⑧【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①“舟”,名詞作狀語,坐船。句意: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②“齊”,意動用法,把……看作相等。句意: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④“側”,名詞作狀語,在旁邊。句意:看到有塊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⑦“爪”,名詞作動詞,用指甲劃破。句意:用指甲劃破樹皮來察看它是活著還是枯死了。③⑤⑥⑧四句中無詞類活用現象。故選C。21.下列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③此世所以不傳也

④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⑤吾又何能為哉

⑥今以鐘磬置水中A.①④/②⑥/③/⑤ B.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②⑤/③/④/⑥【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定語后置句。“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能發出鏗鏘聲音的石頭。②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代的人不欺騙我啊。③判斷句。“此……也”表判斷,句意: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④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句意: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聚會。⑤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吾又能為何哉。句意:我又能干些什么呢。⑥省略句,“置”后面省略了介詞“于”。句意:如今把鐘磬放在水中。①定語后置/②⑤賓語前置/③判斷/④狀語后置/⑥省略故選D。22.下面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

)A.序,也叫做“敘”,或稱為“引”,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內容的文章,也包括對作家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明。古代多列于書末,稱“跋”,也叫做“后序”。二者體例略同,因此合稱序跋文。B.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今屬河南)團練副使,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屬江西)任縣尉。《石鐘山記》中的“元豐七年六月”是皇帝年號紀年法,“元豐”即宋神宗趙頊的一個年號,共計8年。C.陶淵明也寫過“金剛怒目”式的作品,如《讀山海經》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現了他對當時腐敗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強烈的反抗意識。D.《種樹郭橐駝傳》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治色彩的傳記文。文章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并由此推論出“養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指責中唐吏治對農民的殘酷無情的剝削,婉約而多諷,體現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一貫風格。【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常識的能力。D.“指責中唐吏治對農民的殘酷無情的剝削”說法有誤,應是“指責中唐吏治擾民傷民”。故選D。七、選擇簡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沈從文十四歲那年跟隨部隊走南闖北,以一個“鄉下人”的眼光嘗盡底層人民的世態炎涼,看盡亂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可是他無比思念自己的家鄉,那個的湘西小城。1934年,沈從文如愿重返故土,竟然發現這里已不復之前的。這時,他拿起了筆,描摹了一個無比美好的邊城世界。其實具有田園牧歌氣息的美好邊城并不是沈從文消極避世的避風港,而是他為的世界盛綻的一片詩情,是他為日漸式微的鄉土生活狀態撰寫的一曲悲歌,是他拿起了凈化人心、重建國家、塑造品德的文學武器,是他把眼睛放在國家命運和人民悲歡后深沉的思考,是他懷揣拳拳愛國心為的民族尋找的一條出路。23.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山清水秀

樸實純真

滄海橫流

風雨如磐B.人杰地靈

鐘靈毓秀

四面楚歌

櫛風沐雨C.人杰地靈

樸實純真

四面楚歌

風雨如磐D.山清水秀

鐘靈毓秀

滄海橫流

櫛風沐雨24.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以一個“鄉下人”的眼光嘗盡亂世子民的辛酸苦辣,看盡底層人民的世態炎涼,可是他無比思念自己的家鄉B.以一個“鄉下人”的眼光看盡底層人民的世態炎涼,嘗盡亂世子民的辛酸苦辣,于是他無比思念自己的家鄉C.以一個“鄉下人”的眼光看盡底層人民的世態炎涼,嘗盡亂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可是他無比思念自己的家鄉D.以一個“鄉下人”的眼光看盡亂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嘗盡底層人民的世態炎涼,于是他無比思念自己的家鄉25.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答案】23.A24.B25.①構成:本體是“具有田園牧歌氣息的美好邊城”,喻體是“一曲悲歌”,喻詞是“是”;②表達效果: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對日漸式微的鄉土生活的悲嘆,對美好邊城生活的向往。【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組:“山清水秀”,形容風景優美;“人杰地靈”,指杰出的人出生或到過的地方,就會成為名勝地區。結合語境,依據“湘西小城”可知,這里所說的是作者的故鄉,而不是什么“名勝地區”,所以該處使用“山清水秀”較為合適。第二組:“樸實純真”,樸實,不矯飾、純潔天真;“鐘靈毓秀”,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輩出。結合語境,依據后文“描摹了一個無比美好的邊城世界”“其實具有田園牧歌氣息的美好邊城并不是沈從文消極避世的避風港”可知,該處作者想要表達的邊城是一個“樸實,不矯飾、純潔天真”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山川秀美,人才輩出”的地方,所以該處應使用“樸實純真”比較合適。第三組:“滄海橫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結合語境,因為沈從文“眼光看盡底層人民的世態炎涼,嘗盡亂世子民的辛酸苦辣”,由此可知,作者在此處表達的是一個“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的社會,所以此處應使用“滄海橫流”較為合適。第四組:“風雨如磐”,形容風雨極大,也比喻黑暗的勢力壓迫沉重;“櫛風沐雨”,形容人經常在外面不顧風雨地辛苦奔波。結合語境,這里說的是“民族”而不是“人”,所以,該處應使用“風雨如磐”較為合適。故選A。24.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①搭配不當:“嘗盡”與“世態炎涼”及“看盡”與“辛酸苦辣”搭配不當,應改為“看盡底層人民的世態炎涼”及“嘗盡亂世子民的辛酸苦辣”。②不合邏輯:“可是”,表示轉折,結合語境,該處并不是表達轉折關系,而是表達后一件事緊接著前一件事,或者一種因果關系,可以將“可是”改為“于是”。綜上,只有B修改正確。故選B。25.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構成:該句將主語承前省略了,其主語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