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寄生蟲病學許金俊-第二章蠕蟲病-吸蟲病_第1頁
動物寄生蟲病學許金俊-第二章蠕蟲病-吸蟲病_第2頁
動物寄生蟲病學許金俊-第二章蠕蟲病-吸蟲病_第3頁
動物寄生蟲病學許金俊-第二章蠕蟲病-吸蟲病_第4頁
動物寄生蟲病學許金俊-第二章蠕蟲病-吸蟲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動物蠕蟲病學第一節、蠕蟲病概論蠕蟲的形態特征與類群動物蠕蟲病的特征流行具有地區性和季節性發病緩慢,病程長感染率高,發病率低常常混合感染,病癥無特異性主要危害仔畜與幼禽第二節、吸蟲病〔一〕、吸蟲的形態和生理特點〔二〕、吸蟲的發育〔三〕、吸蟲的分類一、概論〔一〕、吸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1、外部形態蟲體多為背腹扁平,呈樹葉狀或舌狀,有的呈近似圓形或圓柱狀,甚至有的吸蟲呈線狀〔分體吸蟲〕。大小通常為2~15毫米,但最大的可達80毫米〔如大片形吸蟲Fasciolagigantica〕,最小的僅有0.3~0.5毫米〔如異形科的某些吸蟲〕。吸蟲的吸盤一般有兩個:口吸盤、腹吸盤〔后吸盤〕。蟲體不分節,有口孔、生殖孔、排泄孔、吸蟲的生殖孔,多位于腹吸盤的前緣或后緣處蟲體的排泄孔位于蟲體的未端。顏色一般為淡紅色或棕紅色,固定后為灰白色。2、體壁由皮層和肌層構成,又稱皮肌囊,無體腔,囊內為大量網狀實質和器官皮層:質膜:單位膜,外表有微絨毛,分泌抗消化酶基質:含線粒體和分泌小體,可形成新的外質膜體壁基質膜:一種結晶蛋白基層肌層:外環、內縱、中斜肌肉皮層具有感覺、分泌、吸收、排泄、氣體交換功能。吸蟲的體壁的超微結構口前咽咽食道腸管〔盲腸〕無肛門3、消化系統

4、吸蟲的排泄系統

為原腎形式1.焰細胞2.毛細管3.前集合管4.后集合管5.集合總管6.排泄囊7.排泄孔

吸蟲的淋巴系統由淋巴管和淋巴竇組成,較簡單5、吸蟲的淋巴系統位于咽部的兩個N節向前后各發出3條N干,分別位于蟲體的背、腹部和兩側,N干之間有橫索相連接,N干發出末梢分布于口、腹吸盤、咽、等感覺器官6、吸蟲的神經系統吸蟲的生殖系統興旺,除分體吸蟲外,都是雌雄同體。7、吸蟲的生殖系統雄性生殖器官雄性生殖器官末端

雌性生殖器官雌性生殖器官

〔二〕、吸蟲的發育需要交換一個或兩個中間宿主,第一個中間宿主多為淡水螺或陸地螺,第二個中間宿主多為魚類、蛙、螺和昆蟲等。吸蟲的發育有著十分固定的幾個階段即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等,有的吸蟲可以缺少其中的局部階段。蟲卵毛蚴胞蚴雷蚴

尾蚴囊蚴

吸蟲發育過程示意圖成蟲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水〕囊蚴水水第一中間宿主第二中間宿主或水草扁形動物門、吸蟲綱,下分三個目:〔1〕單殖目:直接發育,不需要中間宿主,常為魚類和兩棲類體外寄生蟲〔2〕盾殖目:直接發育或需要更換宿主,水產動物寄生于軟體動物、魚類和兩棲類體內寄生蟲。〔3〕復殖目:寄生于人和哺乳動物、畜禽〔三〕、吸蟲的分類復殖目片形科:片形屬、姜片屬歧腔科:歧腔屬、闊盤屬前殖科:前殖屬并殖科:并殖屬后睪科:支睪屬、后睪屬、對體屬、次睪屬、微口屬雙士科:雙士屬棘口科:棘口屬、低頸屬、棘緣屬、棘隙屬、真緣屬前后盤科:前后盤屬、殖盤屬、腹袋屬、平腹屬梟形科:異幻屬雙穴科:翼形屬背孔科:背孔屬、槽盤屬異形科:異形屬、后殖屬環腸科:嗜氣管屬分體科:分體屬、東畢屬、毛畢屬二、片形科吸蟲病片形科〔Fasciolidae〕片形屬〔Fasciola〕:肝片形吸蟲〔F.hipatica〕大片形吸蟲〔F.gigantica〕姜片屬〔Fasciolopsis〕布氏姜片吸蟲〔F.buski〕〔一〕片形吸蟲病片形科、片形屬:肝片形吸蟲大片形吸蟲宿主:黃牛、水牛、綿羊、山羊、鹿和駱駝等各種反芻動物。豬、馬屬動物及一些野生動物也可寄生,但人較為少見。寄生部位:肝臟膽管。[病原形態]大小為20-35×5-13mm前方為錐狀突,基部為肩,有口腹吸盤蟲卵[生活史]中間宿主:小錐實螺、截口錐實螺、耳蘿卜螺、折疊蘿卜螺成蟲產卵→蟲卵→含毛蚴的蟲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著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1)穿過腸壁到腹腔,再由肝包膜進入肝臟,再到肝膽管內寄生。這是移行的一條主要途徑。(2)童蟲鉆入腸壁血管,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再到達肝膽管內寄生。(3)經十二指腸膽管口進入膽管寄生,成蟲所產的卵也是經十二指腸膽管口進入腸道。牛羊吞食囊蚴在小腸內囊壁破裂,童蟲經以下三條途徑進入肝臟:[流行病學]發病季節:夏秋季分布:呈地方性流行易感動物:多宿主寄生蟲蟲卵的抵抗力:溫度、濕度、化學藥物、光照囊蚴的抵抗力:夏秋季在水中存活5個月[致病作用]幼蟲:穿過腸壁到腹腔,不斷破壞組織和攝取組織為食,之后以肝細胞為食,形成蟲道,引起寄生性出血性肝炎,肝實質堵塞成蟲:吸食血液、膽汁和細胞,引起營養障礙毒素作用:包括代謝毒和分泌毒[病癥]〔牛〕慢性經過消瘦、貧血反芻不正常被毛粗亂無光后期胸下、下頜水腫母蓄不孕或流產,公畜生殖能力下降[病癥]〔羊〕急性型:主要是大量囊蚴感染,引起急性內出血死亡慢性型:消瘦,貧血,被毛粗亂無光,眼瞼、頜下、胸下水腫,食欲下降,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現,病程1-2月因惡病質而死眼結膜貧血,并帶黃色[病理變化]肝腫大,包膜下有小出血斑,外表有圓形小孔及線狀蟲道膽管擴張、增厚、變粗甚至堵塞,膽汁停滯慢性病例外觀上肝臟無特殊變化,切開時有“沙沙聲〞,可見膽管擴張、增厚、變粗,并有鹽類沉積及蟲體膽管擴張、增厚、變粗[診斷]糞便檢查。血清學診斷。[治療][預防]預防性驅蟲殺滅蟲卵消滅中間宿主防止畜禽吃到囊蚴〔二〕布氏姜片吸蟲病病原:片形科、姜片屬〔Fasciolopsis〕布氏姜片吸蟲〔F.buski〕寄生于豬和人的小腸,為于人畜共患病。豬可以導致消瘦發育不良和腸炎才,兒童身體和智力發育緩慢。本病地方性分布,在我國多見于長江沿岸及以南地區。[病原特征]新鮮蟲體肉紅色,橢圓形,肥厚,反面凸,腹面平。蟲體長20-75mm,寬8-20mm,厚2-3mm,大小不一致。卵巢呈數枝狀,位于蟲體中部睪丸呈珊瑚狀蟲卵特征[生活史]中間宿主為扁卷螺成蟲產卵→蟲卵→含毛蚴的蟲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著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豬吃了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在中間宿主內發育時間49天感染—成蟲所需時間3個月生活史扁卷螺[流行病學]

帶蟲患者與病豬水中有扁卷螺存在水中有當作食品或飼料的水生植物用人糞或豬糞施肥生食水生植物或食品[致病作用與病癥]致病作用:對腸道機械性損傷阻礙消化和吸收代謝產物引起變態反響病癥:腸黏膜炎癥、出血、水腫、潰瘍、壞死;機體營養不良、消化功能紊亂,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診斷

]直接涂片法沉淀法飽和硝酸鉛溶液漂浮法[治療][預防]嚴格糞便管理消滅中間宿主發酵處理水生飼料定期預防性驅蟲三、前后盤類吸蟲病病原:同盤科〔Paramphistomatidae〕、前后盤亞科、腹袋亞科、腹盤亞科中的多個屬的吸蟲混合寄生而引起的疾病。又稱前后盤吸蟲、雙口吸蟲。有80多個種,常見種為鹿同盤吸蟲、長菲世吸蟲。成蟲寄生于牛羊等反芻動物的瘤胃與網胃壁上或兩胃的交界處以及盲腸;童蟲寄生于真胃、小腸、膽管、膽囊。童蟲危害大,可引起腹瀉,甚至死亡。[病原特征]

[生活史]中間宿主:錐實螺、扁卷螺成蟲產卵→蟲卵→含毛蚴的蟲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仔雷蚴→尾蚴]→尾蚴→附著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致病作用與病癥]致病作用:幼蟲移行引起出血性胃炎病癥:頑固性拉稀,呈水樣,惡臭消瘦水腫[診斷]沉淀法找蟲卵由童蟲寄生所引起的要結合病癥和流行病學等情況綜合判斷死亡家畜剖檢時找蟲體[治療與預防]三、雙腔科吸蟲病雙腔科〔Dicrocoeliidae〕雙腔屬〔Dicrocoelium〕:矛形雙腔吸蟲〔D.lanceatum〕中華雙腔吸蟲〔D.chinensis〕闊盤屬〔Eurytrema〕:胰闊盤吸蟲〔E.pancreaticum〕腔闊盤吸蟲〔E.coelomaticum〕枝睪闊盤吸蟲〔E.cladorchis〕〔一〕雙腔吸蟲病病原:雙腔科、雙腔屬矛形雙腔吸蟲中華雙腔吸蟲寄生于牛、羊等動物膽管與膽囊內。分布于我國西北各省、區和內蒙古等地區。

[病原形態]矛形雙腔吸蟲:棕紅色,呈柳葉狀。大小為6.64~8.34mm×1.61~2.14mm。睪丸前后排列或斜列。中華雙腔吸蟲:睪丸左右排列[生活史]

第一中間宿主為陸地螺螄:蝸牛、麗螺第二中間宿主為螞蟻。感染階段為囊蚴。經口感染。成蟲→蟲卵〔含毛蚴〕→[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群囊→[囊蚴]。牛、羊吃到螞蟻體內的囊蚴后感染,童蟲由十二指腸經總膽管到達肝臟膽管。[流行病學]世界性分布,我國“三北〞地區和西南各省常見。感染率高達70%~80%。感染蟲數千、萬條。動物宿主70余種。南方地區全年都可感染;北方地區具有春、秋兩季特點,但動物發病都在春秋季節。蟲卵對外界抵抗力較強。[致病作用與病癥]致病作用:機械刺激及毒素作用。引起膽管炎。病癥:嚴重感染的家畜可見黏膜黃染,逐漸消瘦,水腫、腹瀉,甚至死亡。[診斷與防治]糞檢蟲卵或剖檢蟲體。砒喹酮、丙硫咪唑、六氯對二甲苯、海濤林。定期驅蟲;滅螺、滅蟻;合理放牧。〔二〕闊盤吸蟲病病原:雙腔科、闊盤屬,有六種。常見有三個種:胰闊盤吸蟲腔闊盤吸蟲枝睪闊盤吸蟲寄生于牛、羊、豬、駱駝、人的胰腺胰管。呈世界性流行。我國的東北、西北及南方各省市都有本病流行。[病原形態]口吸盤大于腹吸盤卵巢:分葉、3-6瓣,位于睪丸之后,蟲體中心線附近。睪丸:左右排列于腹吸盤水平稍前方,邊緣深缺刻或略分葉。[生活史]

相似于雙腔吸蟲第一中間宿主:闊紋蝸牛、中華蝸牛。第二中間宿主:中華草螽、紅脊草螽。[致病作用與病癥]致病作用:機械刺激及毒素作用。引起胰腺炎,胰腺分泌功能下降。病癥:營養不良、下痢、貧血、消瘦、水腫。嚴重時引起死亡。[病理變化]胰臟外表散在界限不明顯的褐色或暗褐色區域,質地較實在,切面上胰管增厚,管腔內充滿腔闊盤吸蟲和粘稠物質。[診斷和防治]相似于雙腔吸蟲五、分體科吸蟲病分體科(Schistosomatidae)分體屬(Schistosoma):日本血吸蟲〔S.japonicum〕:人與動物東畢屬(Orientobilharzia):土耳其斯坦東畢吸蟲〔O.turkestanicum〕:牛、羊毛畢屬(Trichobilharzia):包氏毛畢吸蟲〔T.paoi〕:鴨日本血吸蟲病病原:日本血吸蟲〔S.japonicum〕寄生部位:人與動物的腸系膜靜脈和門靜脈。分布與東南亞及我國的長江沿岸及長江以南的14個省、市、自治區。[病原特征]雄蟲:平均長10-18mm;扁平,蟲體向中線卷曲形成抱雌溝雌蟲:平均長13-20mm呈線狀,常棲止于抱雌溝內,成雌雄合抱狀態日本血吸蟲的蟲卵、毛蚴及尾蚴[生活史]終末宿主:動物、人。中間宿主:湖北釘螺。經皮膚感染,也可經胎盤感染。蟲卵→毛蚴→[毛蚴→母孢蚴→子孢蚴→尾蚴]→尾蚴→小血管、淋巴管→右心→肺循環→體循環→門靜脈→成蟲→產卵。[流行病學]分布:山丘型〔條狀分布〕、水網型〔片狀分布〕、湖沼型。終末宿主:7目28屬40種動物。傳染源:病人、病畜、野生動物〔保蟲宿主〕。感染季節與發病特點:春末夏初。地區性。中間宿主----湖北釘螺。[致病作用]童蟲:引起局部炎癥,表現為搔癢和丘疹,稱為尾蚴性皮炎。蟲卵:蟲卵主要沉積在肝內門靜脈分支以及結腸腸壁靜脈內,僅在腸黏膜的蟲卵可以脫入腸腔隨糞便排出,其余的蟲卵沉積在肝臟和結腸內引起肉芽腫和纖維化。成蟲:機械性損傷如靜脈內膜炎、靜脈周圍炎。[病癥]動物:奶牛、黃牛較水牛病癥明顯,小牛較大牛病癥明顯。犢牛大量感染時,往往出現急性感染病癥。多數牛呈慢性經過:下痢;糞便帶血或黏液;貧血、消瘦;耕地無力等。人:臉黃象南瓜、四肢象絲瓜、頭頸象黃瓜、肚子象冬瓜。出現腹水、巨脾。日本血吸蟲病人[病理變化]肝臟初期肝腫大,后期萎縮硬化。外表或切面有肉眼可見的粟粒到高粱粒大小的灰白色的小點,即蟲卵結節。腸道各段有蟲卵沉積,以直腸病變嚴重。腸系膜和大網膜有蟲卵結節。系膜靜脈中有成蟲。心、腎、胰、肺等處也有蟲卵結節。日本血吸蟲寄生于腸系膜靜脈日本血吸蟲引起的肝臟病變[診斷]

病原學診斷:糞便毛蚴孵化法血清學診斷:環卵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尾蚴膜反響、ELISA等。[治療][預防]加強宣傳教育查治病人、病畜,控制傳染源。糞便管理用水管理平安放牧消滅釘螺六、后睪科吸蟲病后睪科〔Opisthorchiidae〕枝睪屬:華枝睪吸蟲〔C.sinensis〕后睪屬(Opisthorchis):鴨后睪吸蟲(O.felineus)對體屬〔Amphimerus〕:鴨對體吸蟲〔A.anatis〕次睪屬〔Metorchis〕:東方次睪吸蟲〔M.orientalis〕臺灣次睪吸蟲〔M.taiwanensis〕〔一〕華枝睪吸蟲病病原:后睪科、枝睪屬的華枝睪吸蟲。寄生于人、犬、貓、豬及虎、狐、水貂等動物的肝臟,膽管,膽囊內。分布于東南亞各國。俗稱肝吸蟲病。主要流行于廣東、廣西、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山東等地。

[病原形態]蟲卵[生活史]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3科6屬9種。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12科39屬68種;淡水蝦:4種。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蟲。犬、貓吞食含囊蚴的生魚、蝦或未經煮熟的魚、蝦而感染。幼蟲在十二指腸中破囊而出,經總膽管而進入膽管,約經一個月發育為成蟲。[流行病學]宿主動物種類多;中間宿主多、分布廣泛;人畜糞便未經處理進入水體;人和動物吃生或半生的魚、蝦。[致病作用與病癥]致病作用:蟲體在膽管內吸血,破壞膽管上皮細胞。重度感染并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后,膽管出現局限性的擴張,管壁增厚。大量的蟲體可引起阻塞、膽汁滯留。華支睪吸蟲感染與膽管上皮癌、肝細胞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病癥:家畜中主要是犬、貓和豬,嚴重感染時出現消化不良,下痢,消瘦,貧血,黃疸,水腫等病癥,輕度感染時,生前不表現明顯病癥,死后剖解才發現蟲體。[診斷]糞便檢查蟲卵死后剖檢免疫診斷:皮內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等僅作輔助診斷。[防治]治療:吡喹酮丙硫苯咪唑六氯對二甲苯預防:治療病人、病畜防止人畜食入活的囊蚴管好人畜糞便殺滅淡水螺〔二〕禽后睪吸蟲病病原:后睪科后睪屬:鴨后睪吸蟲對體屬:鴨對體吸蟲次睪屬:東方次睪吸蟲臺灣次睪吸蟲寄生于家禽的膽管、膽囊內。多呈地方性流行。[病原形態]東方次睪吸蟲:2.35-4.65mm鴨對體吸蟲:19.58-24.63mm鴨后睪吸蟲[生活史]與華枝睪吸蟲相似。如東方次睪吸蟲:第一中間宿主為紋紹螺第二中間宿主為麥穗魚等鯉科魚類及黃鱔、泥鰍和蛙類的蝌蚪。[病癥]

放養的禽或用生魚喂養的禽類多發,主要危害一月齡以上的雛鴨,感染蟲數可達數百條。次睪吸蟲多見于膽囊,后睪吸蟲和對體吸蟲那么多見于膽管。一般7~9月份發病較多。輕度感染不表現臨床病癥,嚴重感染時不僅影響產蛋,而且死亡率也較高。患禽表現食欲減退,逐漸消瘦,在水中游走無力,縮頸閉眼,精神沉郁,兩腿發軟而臥伏不起。隨著病情加劇,羽毛松亂,食欲廢絕,眼結膜發紺,有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難,貧血,消瘦,糞便呈草綠色或灰白色,多因衰竭而死亡。[病理變化]次睪吸蟲可引起膽囊腫大,囊壁增厚,膽汁變質或消失,肝腫大,質地堅實,外表有白色小斑點。后睪吸蟲和對體吸蟲寄生的肝臟,有不同程度的炎癥和壞死,肝常呈橙黃色,肝功能破壞,膽汁分泌受阻或肝結締組織增生,細胞變性萎縮,引起肝硬化。[診斷]發生于放養的禽或有喂生魚史的禽;病禽尸體剖檢發現大量蟲體及病變;或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糞便發現大量蟲卵后確診。[防治]治療:吡喹酮15~20㎎/㎏體重,一次口服;丙硫咪唑75~100mg/kg體重,一次口服。預防:禽類在流行季節應防止到水塘或稻田放養,以免直接采食到中間宿主;流行地區不以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魚類作飼料;定期進行驅蟲;糞便應堆積發酵處理殺滅蟲卵;結合農業生產進行滅螺。六、并殖科吸蟲病病原:并殖科〔Paragonimidae〕并殖屬〔Paragonimus〕:衛氏并殖吸蟲〔P.westermani〕貍殖屬〔Pagumogonimus〕斯氏貍殖吸蟲〔P.skrjiabini〕寄生于犬、貓、豹等動物及人的肺組織內。引起肺吸蟲病,人醫上稱地方性咯血病。主要流行于浙江、臺灣和東北地區。

[病原形態]蟲體腹面扁平,反面隆起,紅褐色,很象半粒赤豆。體表具小棘,口腹吸盤大小略相同。睪丸分枝,并列于蟲體后1/3卵巢位于腹吸盤的后右側,分5-6葉,形如指狀衛氏并殖吸蟲成蟲與蟲卵[生活史]需要兩個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為螺〔20多種〕,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蟹〔石蟹〕、蝲蛄。成蟲產卵→卵→含毛蚴的蟲卵→毛蚴→[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囊蚴]→終末宿主感染。囊蚴在小腸里破囊而出,穿過腸壁、腹膜、膈肌與肺膜一直到肺臟,然后發育為成蟲。成蟲主要寄生于肺組織所形成的蟲囊內。蟲囊與氣管相通,以宿主的組織液和血液為食。衛市氏并殖吸蟲生活史衛市氏并殖吸蟲中間宿主[流行病學][致病作用和病癥]衛氏并殖吸蟲成蟲通常寄生于肺,但其童蟲有時成蟲亦可寄生于皮下、肝、腦、脊髓、眼眶等組織和器官,引起多種組織和器官損傷。呼吸道病癥:咳嗽和咳痰最為常見。腹部病癥:腹痛、腹瀉在疾病早期比較多見,有時也出現惡心嘔吐。成蟲寄生于腦內時可出現癲清、癱瘓、麻木、失語、頭痛、嘔吐、視力減退等。[病理變化與診斷]病理變化:蟲體包囊呈暗紅色或灰白色,有小指頭大,突出于肺外表。肺組織中的蟲卵形成下結節。診斷:檢查病犬的唾液、痰液及糞便可檢出蟲卵得以確診。此外還可以應用皮內變態反響、補體結合反響及X光等進行輔助性檢查。[防治]治療:吡喹酮硫雙二氯酚丙硫咪唑預防:不生食蟹類和蝲蛄,不飲用生水。及時治療病人及病畜與病獸,加強糞便管理。

七、背孔科吸蟲病背孔科〔Notocotylidae〕列葉屬〔Ogmotyle〕印度列葉吸蟲〔O.indica〕背孔屬〔Notocotylus〕纖細背孔吸蟲〔N.attenuatus〕〔一〕列葉吸蟲病病原:背孔科、裂葉屬的印度列葉吸蟲〔又稱槽盤吸蟲〕寄生于牛、羊等動物的小腸。嚴重感染可引起拉稀、貧血等病癥。[病原形態]蟲體粉紅色,大小為3×1mm。無腹吸盤腹面有一條槽溝卵黃腺顆粒狀排成U字型蟲卵的兩短有卵絲生活史尚不清楚。病癥引起腸炎,嚴重感染可引起拉稀、貧血等病癥。[生活史與病癥][診斷與防治]生前診斷用糞檢法,死后剖檢找蟲體與病變。治療:硫雙二氯酚、丙硫咪唑。

〔二〕背孔吸蟲病病原:背孔科、背孔屬纖細背孔吸蟲。寄生于禽類的盲腸。

[病原形態]mm,mm,只有口吸盤,無腹吸盤。腹面有三縱列圓形腹腺,每列15個,呈乳頭狀突起。蟲卵小,大小為15-21um,兩端各有一條卵絲,長約0.26mm[生活史]中間宿主:淡水螺——折疊羅卜螺、小土蝸、圓扁螺、椎實螺、扁卷螺等。成蟲→蟲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成熟的尾蚴在同一個螺體內形成囊蚴,或離開螺體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終末宿主啄食含有囊蚴的螺或水草而感染。

[致病作用與病癥]致病作用:蟲體的機械刺激引起腸粘膜損傷、發炎,其毒素作用使患禽貧血和發育受阻。病癥:消瘦、下痢、運動失調,幼禽生長發育緩慢。[診斷與防治]診斷: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法檢查糞中蟲卵,或剖檢在腸道找出蟲體進行診斷。防治:相同于棘口吸蟲病。八、棘口科吸蟲病[病原形態]卷棘口吸蟲

曲領棘緣吸蟲

似錐低頸吸蟲

日本棘隙吸蟲

[生活史]需要兩個宿主: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螺、蛙類及淡水魚。生活史包括蟲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和成蟲等階段。[流行病學]流行普遍,尤其南方省市。尤其是水禽。禽類經常采食浮萍及水草等引起感染。[致病作用與病癥]致病作用:蟲體的吸盤、頭棘和體棘的刺激,破壞腸粘膜,引起腸道出血、腸炎和下痢。病癥:蟲體吸收大量營養物質和分泌毒素的作用,使機體消化機能發生障礙,營養吸收受阻,致使病禽食欲減退、下痢、消瘦、貧血、發育受阻。嚴重感染可致禽類死亡。[診斷]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法進行糞便檢查蟲卵。尸體檢查找蟲體。[防治]九、前殖科吸蟲病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前殖屬〔Prosthogonimus〕:卵圓前殖吸蟲〔P.ovatus〕楔形前殖吸蟲〔P.cuneatus〕透明前殖吸蟲〔P.pellucidus〕鴨前殖吸蟲〔P.anatinus〕魯氏前殖吸蟲〔P.rudolphii〕寄生部位:法氏囊、輸卵管、泄殖腔、直腸。[病原形態]卵圓前殖吸蟲楔形前殖吸蟲透明前殖吸蟲卵圓前殖吸蟲楔形前殖吸蟲透明前殖吸蟲[生活史]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第二中間宿主為蜻蜓〔稚蟲〕。成蟲→蟲卵〔含毛蚴〕→毛蚴→[毛蚴→胞蚴→尾蚴]→尾蚴→[囊蚴]→禽吞食了含有囊蚴的蜻蜓〔稚蟲〕而引起感染。在消化道內蜻蜓被消化,囊蚴脫囊后童蟲逸出,經腸進入泄殖腔,再轉入輸卵管或腔上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