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海縣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江蘇省東海縣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江蘇省東海縣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江蘇省東海縣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江蘇省東海縣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階段性測試七年級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在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意的一項。每題2分,共40分)1.“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此河”開通最重要的意義是()A.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B.結束了南北分裂局面C.促進了沿岸工商業的發展D.灌溉了沿岸大片良田2.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表明他()A.認識到體恤百姓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B.認為治理國家必須加強對百姓剝削C.創立科舉制度以擴大官吏選拔的范圍D.為擴大其統治基礎而創立了殿試制度3.“載初元二月,策問貢人于洛城殿……殿前試人自此始”。“殿前試人”這一考試形式開創者是()A.隋煬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4.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5.唐詩有云:“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這反映出唐代()A.商品貿易繁榮 B.民族交融加強C.中外交流頻繁 D.民族政權并立6.“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段詩句所描繪的社會景象被稱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7.據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攜帶的嫁妝有釋迦佛像,360卷經典,大量珍寶、金鞍玉轡、綢帛、種子,60種營造與工技著作,100多種醫方、4種醫學論著等。豐富的嫁妝種類折射出唐朝A.對邊疆統治加強 B.民族交融成為主流C.經濟文化的繁榮 D.開元盛世成就輝煌8.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樣參加騎馬、打球、飲酒、舞蹈等活動。唐代的女服還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傳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A.經濟的繁榮 B.文學藝術的興盛C.政治的清明 D.社會風氣的開放9.唐詩折射時代特征,下列反映中外交往的詩句是()A.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B.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C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D.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10.唐朝從“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轉折點是()A.開鑿運河 B.安史之亂C.黃巢起義 D.靖康之變11.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質上是()A.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 B.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C.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的結果 D.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和擴大12.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對她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我們肯定武則天,主要是因為她()A.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展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C.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D.促進唐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13.下圖的錢幣最能說明()日本“和同開珎”錢幣A.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向新羅學習B.鑒真東渡對中日交流做出貢獻C.古代日本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經義14.下面所示農具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A.適于精耕細作 B.便利防洪灌溉 C.促進育秧移栽 D.有利多種經營15.對下圖人物解讀最準確的是()A.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B.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C.將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D.加深了中國對印度的認識16.中華民族既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又有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的精神。以下最能表明古代中國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學習精神的是()A.鑒真東渡 B.玄奘西行 C.日本遣唐使 D.文成公主入藏17.下列兩幅圖片,最能反映出唐朝()A.活躍的對外交往 B.和諧的民族關系C.豐富的文化生活 D.尖銳的階級矛盾18.與此前的選官制度相比,隋朝確立的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統一助成歷史中國的政治統一。”據此可知,這一制度()A.加強了中央集權 B.促進了民族交融 C.推動了教育發展 D.擴大了選官范圍19.天寶年間,唐玄宗設置了安西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十個藩鎮兵力約49萬人,約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86%,唐玄宗的這一舉措()A.體現了唐朝外輕內重的布局 B.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C.緩解了邊疆的緊張形勢 D.為唐朝衰落埋下伏筆20.“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致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此社會狀況的出現得益于()A.社會風氣開發 B.中外交流頻繁C.商品經濟發展 D.統治政策調整二、非選擇題:(每題10分,共2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長安城平面圖(1)解讀材料一中的唐朝長安城平面圖,概括長安城的特點。材料二:學完唐朝的歷史,我們得出以下結論:①唐朝時,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②唐朝的商業十分繁榮,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③唐朝時期,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④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頻繁;⑤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2)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二中③、④結論的史實依據。(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一說,唐朝的時代特征。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貞觀二年(628年),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貞觀政要》(1)據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有關治國的想法。這些想法是否得到實施?列舉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二唐朝前期形勢和邊疆各族分布圖(668年)(2)逐條歸納材料二中圖片的信息。(3)結合材料二圖片和所學知識,說一說,隋唐時期民族交往主要方式有哪些?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階段性測試七年級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在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意的一項。每題2分,共40分)1.“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此河”開通最重要的意義是()A.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B.結束了南北分裂局面C.促進了沿岸工商業發展D.灌溉了沿岸大片良田【答案】A【解析】【詳解】據題干“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朝開鑿的大運河,運河的開鑿雖然加重人民負擔,但是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中國以后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A項正確;運河是在隋朝統一后開鑿的,B項因果倒置,排除B項;促進沿岸工商業發展是重要影響,但是不是最主要的影響,排除C項;運河的主要作用在于溝通南北,而不是灌溉良田,排除D項。故選A項。2.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表明他()A.認識到體恤百姓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B.認為治理國家必須加強對百姓的剝削C.創立科舉制度以擴大官吏選拔的范圍D.為擴大其統治基礎而創立了殿試制度【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知道作為一個君主,必須體恤百姓,這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在,A項正確;從“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可知,唐太宗認為殘酷的剝削百姓是在自取滅亡,所以B項表述錯誤,排除B項;創立科舉制度的是隋煬帝,創立殿試制度的是武則天,均不是唐太宗,并且這兩項與題干材料信息也不符,排除CD兩項。故選A項。3.“載初元二月,策問貢人于洛城殿……殿前試人自此始”。“殿前試人”這一考試形式的開創者是()A隋煬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答案】C【解析】【詳解】隋文帝時開始采用分科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標志著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唐太宗時大大擴充國學規模,增加學員;提高進士科的地位,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狀元。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創設了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把詩賦作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4.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可得出唐朝注重傳承;根據題干材料“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創新。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與傳播,排除B項;材料既體現了傳承也體現了創新,沒有體現推廣,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開放與互鑒,排除D項。故選A項。5.唐詩有云:“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這反映出唐代()A.商品貿易繁榮 B.民族交融加強C.中外交流頻繁 D.民族政權并立【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少數民族從不耕種到學習種“禾黍”,漢族女學習少數民族的妝容和樂器,表明唐朝的民族交融,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商品貿易,排除A項;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中外交流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政權并立,排除D項。故選B項。6.“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段詩句所描繪的社會景象被稱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答案】D【解析】【詳解】據題干“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和所學知識可知,開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號,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D項正確;文景之治出現在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時期,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光武帝時期,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貞觀之治出現在唐朝唐太宗時期,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據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攜帶的嫁妝有釋迦佛像,360卷經典,大量珍寶、金鞍玉轡、綢帛、種子,60種營造與工技著作,100多種醫方、4種醫學論著等。豐富的嫁妝種類折射出唐朝A.對邊疆統治加強 B.民族交融成為主流C.經濟文化的繁榮 D.開元盛世成就輝煌【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攜帶的嫁妝有釋迦佛像,360卷經典,大量珍寶、金鞍玉轡、綢帛、種子,60種營造與工技著作,100多種醫方、4種醫學論著等”分析可知,豐富的嫁妝種類折射出唐朝經濟文化的繁榮。因為文成公主的嫁妝包含的類別有宗教、手工業、醫藥學、農業等這幾個方面,反映了唐朝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發達。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的經濟進步和文化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之間的友好關系,所以C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B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8.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樣參加騎馬、打球、飲酒、舞蹈等活動。唐代的女服還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傳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A.經濟的繁榮 B.文學藝術的興盛C.政治的清明 D.社會風氣的開放【答案】D【解析】【詳解】古代封建是男權的社會,女子一般不主張參加社會活動。材料中“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樣參加活動”“女服還曾流行的胡服”體現出唐朝社會風氣的開放,D符合題意;材料中描述的是社會風氣的開放,不是經濟的繁榮、文學藝術的興盛以及政治的清明,A、B和C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信息,材料中“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樣參加騎馬、打球、飲酒、舞蹈等活動”“傳入的胡服”說明了社會風氣的開放。9.唐詩折射時代特征,下列反映中外交往的詩句是()A.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B.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C.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D.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選項C選自《哭晁卿衡》,是李白得聞友人晁卿衡回日本途中沉船,誤傳晁衡已溺死后,寫下這首詩來悼念他。阿倍仲麻呂,朝臣姓,安倍氏,漢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開元五年入唐,因“慕中國之風”而不肯離去,于是改名晁衡,長留大唐。后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任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C項正確;“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反映的是開元時期百姓生活富裕的場景,排除A項;“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描述的是自然風光,排除B項;“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反映了安史之亂給社會造成的巨大破壞,排除D項。故選C項。10.唐朝從“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轉折點是()A.開鑿運河 B.安史之亂C.黃巢起義 D.靖康之變【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唐朝從“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755—763年,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所以B項符合題意;A項是隋煬帝在位時開鑿的,C項是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D項是發生在北宋時期。由此分析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11.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質上是()A.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 B.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C.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的結果 D.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和擴大【答案】D【解析】【詳解】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D項正確;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是北宋時期,排除A項;“五代十國”并不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排除B項;五代十國也不是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的結果,排除C項。故選D項。12.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對她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我們肯定武則天,主要是因為她()A.是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 B.展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C.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D.促進唐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女皇武則天的統治時期,她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選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弘揚了貞觀之治,為后來的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史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故B符合題意;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與題干主旨不符,故A不符合題意;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是武則天政治才能的具體表現之一,故C不符合題意;促進唐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是武則天政治才能的影響,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13.下圖的錢幣最能說明()日本“和同開珎”錢幣A.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向新羅學習B.鑒真東渡對中日交流做出貢獻C.古代日本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經義【答案】C【解析】【詳解】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錢幣是圓形方孔的,且文字也效仿漢字,這說明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C項正確;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向唐朝學習,排除A項;鑒真東渡主要是傳播佛教,并且在建筑方面對日本產生影響,與材料不相符,排除B項;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經義反映的是唐朝主動學習周邊的文化,與材料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C項。14.下面所示農具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A.適于精耕細作 B.便利防洪灌溉 C.促進育秧移栽 D.有利多種經營【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中的是唐朝的曲轅犁,適于精耕細作,A項正確;BCD項不是曲轅犁的作用,排除BCD項。故選A項。15.對下圖人物解讀最準確的是()A.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B.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C.將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D.加深了中國對印度的認識【答案】B【解析】【詳解】據圖示人物和所學知識可知,圖中人物是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回國后翻譯佛經,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B項正確;玄奘將印度佛經帶到中國,不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排除A項;佛教在西漢末年就已傳入中國,排除C項;玄奘西行加深了中國對印度的認識,但相比之下,對中國佛教發展的貢獻更為突出和準確,排除D項。故選B項。16.中華民族既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又有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的精神。以下最能表明古代中國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學習精神的是()A.鑒真東渡 B.玄奘西行 C.日本遣唐使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唐代玄奘高僧克服重重困難,一路西行去佛教發源地印度學習佛法,與材料“古代中國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學習精神”相符合,B項正確;鑒真東渡指的是唐朝時,高僧鑒真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與材料不相符,排除A項;唐朝時日本排除大量遣唐使來華學習中國的制度和文化,與材料不相符,排除C項;文成公主入藏維持了唐蕃之間的和平,促進了民族交融,排除D項。故選B項。17.下列兩幅圖片,最能反映出唐朝()A.活躍的對外交往 B.和諧的民族關系C.豐富的文化生活 D.尖銳的階級矛盾【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步輦圖》描繪了唐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使臣祿東贊到長安,向唐太宗李世民請求聯姻的場景,唐蕃會盟碑是為了紀念唐和吐蕃長慶會盟而設立的,兩幅圖片都體現了唐朝的民族關系較為和諧,B項正確;吐蕃是當時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政權,并非外國,所以不能體現對外交往,排除A項;題干信息沒有直接體現唐朝豐富的文化生活,如文學、藝術表演、娛樂活動等方面,排除C項;圖中展現的是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友好往來,未涉及唐朝國內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沖突,排除D項。故選B項。18.與此前的選官制度相比,隋朝確立的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統一助成歷史中國的政治統一。”據此可知,這一制度()A.加強了中央集權 B.促進了民族交融 C.推動了教育發展 D.擴大了選官范圍【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統一助成歷史中國的政治統一”和所學可知,科舉制通過考試選取人才,把取士權力由地方轉移到中央朝廷,反映出科舉制加強了中央集權,A項正確;材料介紹的是科舉制的作用之一,沒有涉及民族交融的有關情況,排除B項;材料主旨強調科舉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沒有體現推動了教育發展,排除C項;材料主旨強調科舉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選官范圍”與材料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統一助成歷史中國的政治統一”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9.天寶年間,唐玄宗設置了安西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十個藩鎮兵力約49萬人,約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86%,唐玄宗的這一舉措()A.體現了唐朝外輕內重的布局 B.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C.緩解了邊疆的緊張形勢 D.為唐朝衰落埋下伏筆【答案】D【解析】【詳解】據題干“唐玄宗設置了安西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十個藩鎮兵力約49萬人,約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86%”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唐玄宗時期藩鎮掌握重兵,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后來演變成安史之亂,為唐朝衰落埋下伏筆,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外重內輕,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現象容易造成藩鎮割據,不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排除B項;材料現象加劇了邊疆形勢的緊張,排除C項。故選D項。20.“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致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此社會狀況的出現得益于()A.社會風氣開發 B.中外交流頻繁C.商品經濟發展 D.統治政策調整【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致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可知反映了唐朝唐太宗貞觀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結合所學,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任用賢能,輕徭薄賦,重視文化教育,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的治世局面,材料中糧食豐收,米價下降主要就是因為統治者調整了政策,D項正確;社會風氣開放與米價下降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中外交流頻繁體現了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與農業的發展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的發展,與輕徭薄賦政策相關,不能看出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每題10分,共2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長安城平面圖(1)解讀材料一中唐朝長安城平面圖,概括長安城的特點。材料二:學完唐朝的歷史,我們得出以下結論:①唐朝時,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②唐朝的商業十分繁榮,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③唐朝時期,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④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頻繁;⑤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2)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二中③、④結論的史實依據。(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一說,唐朝的時代特征。【答案】(1)特點:市坊分開;規劃整齊;左右對稱,沿中軸線分布。(2)③史實依據:文成公主入藏、長慶會盟;④史實依據: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3)時代特征:繁榮、開放。【解析】【小問1詳解】特點:根據材料“東市”“西市”可知,市坊分開;根據材料布局圖可知,城市規劃規劃整齊;左右對稱,沿中軸線分布。【小問2詳解】史實依據: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根據所學可知,③強調民族交融,可舉文成公主入藏、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