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診斷性調研八年級歷史學科本調研題共10頁,滿分90分,建議完成時間6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試室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用2B鉛筆將考生號、座位號等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涂改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一般而言,史料可以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下列可以作為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第一手史料是()A.電視節目《百家講壇》 B.圓明園大水法遺址C.史學專著《圓明園劫難》 D.電影《火燒圓明園》2.19世紀60年代,浙江流傳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鷹,黃毛高鼻綠眼睛。鷂鷹兇惡怕弓打,洋人怕的紅頭軍。”“紅頭軍”曾在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統領華爾。與材料相關的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 B.虎門銷煙斗爭C.關天培英勇抗敵 D.太平天國運動3.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臺灣建省;1907年,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裁撤吉林、黑龍江將軍……東北三省正式建立。這反映出清政府()A.重視邊疆地區治理 B.平穩渡過邊疆危機C.遏制地方叛亂勢頭 D.接受近代外交規則4.《時局圖》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現象。有人題詞云:“沉沉酣睡我中華,那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現“裂似瓜”的局面是在()A.《南京條約》簽訂之后 B.《北京條約》簽訂之后C.《馬關條約》簽訂之后 D.《辛丑條約》簽訂之后5.《中國外交史》中提及,“貌似強大的帝國主義,在中國人民所表現的偉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暫時放棄了瓜分中國的妄想,只得繼續通過腐朽的清政府來統治和奴役中國人民。”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義和團運動阻止了中國被瓜分的命運B.帝國主義徹底放棄了統治中國的企圖C.條約已經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D.中國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6.1910年春,陳嘉庚加入某革命組織時宣誓:“福建省同安縣人陳嘉庚,當天發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他加入的是()A.興中會 B.同盟會 C.光復會 D.華興會7.武昌起義勝利不到兩個月,內地18個省中便有14個省脫離清政府,天空飄揚五色旗,象征清政府龍旗紛紛落下,清政府的統治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這說明了()A.革命徹底勝利 B.清朝統治的結束C.革命勢頭迅猛 D.湖北軍政府成立8.南京臨時政府在經濟方面法令規定:“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各省成立實業公司,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這反映出資產階級發動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實現土地國有 B.推翻清朝統治C.建立共和政府 D.發展資本主義9.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歹徒槍擊,身中3彈,送醫院后不治而亡,年僅31歲。這一史料可以納入的主題是()A.列強侵華喪權辱國 B.軍閥混戰民不聊生C.破壞民主復辟帝制 D.國家統一安居樂業10.在中國近代,有一份雜志受到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的普遍歡迎,被視為青年人的“良師益友”,他們說:“青年得此,如深夜聞鐘,如當頭一棒。”1917年,該雜志每期的發行量已達一萬六千多份。該雜志是()A.《每周評論》 B.《新青年》 C.《中外紀聞》 D.《時務報》11.五四運動是一場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運動。這場愛國運動的導火線是()A.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B.中國成為一戰的戰敗國C.罷工罷市風潮席卷全國 D.北京愛國學生示威游行12.與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貢獻是首次提出()A.以工人運動為中心任務 B.為共產主義奮斗的遠大目標C.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 D.明確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13.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遭到北洋軍閥的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對此,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表文告稱:“勞動者能有武器,豈能任他們如此殺戮?”這表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A.發起武裝斗爭的必要性 B.打擊封建軍閥的緊迫性C.反對帝國主義艱巨性 D.團結一切同盟的重要性14.以下是北伐戰前的誓詞:“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保我平等,還我自由。有進無退,革命精神。”這反映了()A.國共合作推動北伐 B.北伐目標是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C.人民支持戰果輝煌 D.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5.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寫道:“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保存下來的武裝革命者,在經歷了1927年的失敗之后,于第二年春天匯聚于羅霄山脈的中段,開始了革命在農村的發展。”據此推斷,1928年革命者們“匯聚于”()A.南昌 B.長沙 C.井岡山 D.會寧16.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召開,會議確立了()A.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 B.官兵一致、兵民一家的原則C.開展游擊戰爭的軍事方針 D.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17.下圖是某同學摘抄的一次重要會議的內容。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A.開始創建革命軍隊 B.確立了黨代會的程序C.從幼稚走向了成熟 D.實現了革命重心轉移18.“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于救亡主張貫徹,有濟于國家。為功為罪,一聽國人之處置。”這句話表明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是()A.爭奪地盤,擴大內戰規模 B.逼蔣抗日,挽救民族危亡C.扭轉時局,贏得國際支持 D.投靠日本,爭奪統治權力19.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個全民公祭日這是為了紀念1937年在侵華日軍大屠殺中遇難的30多萬人民而專設。這次大屠殺發生的地點是()A.南京 B.旅順 C.大連 D.天津20.在音樂社團為抗日歌詞配曲活動中,老師呈現了詞作家田漢1938年寫的一首歌詞:將士的喊聲,震動了南部山東,榴彈擲處血光紅,敵人如鼠我如龍。保衛華中,中華民族不愿做奴隸,要做主人翁,歌詞描寫的是()A.淞滬會戰 B.平型關大捷 C.臺兒莊大戰 D.百團大戰21.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政府采取發放農貸、支援牲畜、代制農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組、合作社等形式幫助群眾發展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由此可見,抗日根據地建設()A.不僅形式多樣并且重視實效 B.借鑒國外發展經濟先進模式C.體現了國共合作一致對外 D.為解放戰爭勝利奠定基礎22.下圖是日本陸軍總兵力以及投入中國戰場兵力的統計表(單位:個師團)。數據表明()A中國軍事、科技實力與日本相當B.中國抗日戰爭已取得完全的勝利C.二戰期間日本軍事實力遠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D.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23.1945年,某份重要文件的內容涉及“團結統一、避免內戰、召開政協、和平建國”等,此文件是()A.《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B.《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C.《對日寇的最后一戰》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4.中共中央在《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中明確規定,我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為此,人民解放軍采取的軍事行動是()A.發動戰略性三大戰役 B.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C.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D.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25.王同學收集了以下資料,據此推斷他研究的主題是()A.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 B.近代文學藝術的成就C.近代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D.近代風俗習慣的新變化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4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2分,第27題14分,第28題14分,共40分)26.史料是把握真實歷史的基本素材。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某戰爭形勢圖材料二我的家鄉余姚離寧波不遠……老百姓現在已經能夠適應新興的行業……任何變革都像分娩一樣,總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產婦隨即恢復正常,而且因為添了小寶寶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經不再紡紗織布,因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們已經沒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與鄰居吵架消磨光陰,有些則去念經拜菩薩??有些女孩則紡織發網和網線餐巾銷售到美國去,出息不錯。——蔣夢麟《現代世界中的中國·民國初年》舊時婦女織成布匹,經緯之紗,都出女手。自洋紗盛行,而軋花、彈花、紡紗等事,棄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紡織,今則洋紗、洋布盛行,土布因之減銷,多有遷至滬地,入洋紗廠、洋布局為女工者。雖多一生機,而風俗不無墮落。——方鴻鎧等修,黃炎培等纂《川沙縣志》(民國二十六年版)(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形勢圖呈現的戰爭,概述這場戰爭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在近代經濟變遷過程中鄉民們各種不適應的表現。結合唯物史觀,提出你對近代經濟變遷的看法。27.“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梁啟超《變法通義》(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李鴻章與梁啟超兩人主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2)結合所學知識,從李鴻章或梁啟超的上述主張中選取其一,給予評論。(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8.探究八年級歷史上冊“革命史”主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A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B_________________舊址C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部分將士留影D_____________會址(1)閱讀材料,補充完成材料中的內容,B是___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__。(2)擬定分類標準,把上述材料的四項內容分為兩組。分類標準同組內容(填寫字母)

(3)選取上表其中一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可從事件及其聯系等方面說明)內容說明

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診斷性調研八年級歷史學科本調研題共10頁,滿分90分,建議完成時間6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試室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用2B鉛筆將考生號、座位號等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涂改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一般而言,史料可以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下列可以作為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第一手史料是()A.電視節目《百家講壇》 B.圓明園大水法遺址C史學專著《圓明園劫難》 D.電影《火燒圓明園》【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事件親歷者、當事人直接留下的資料或遺物,圓明園大水法遺址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直接遺留實物,是事件的親歷見證,屬于第一手史料,B項正確;電視節目《百家講壇》是后人對歷史的解讀、講述,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項;史學專著《圓明園劫難》是學者研究整理后的成果,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項;電影《火燒圓明園》經過藝術加工創作,并非原始歷史證據,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項。故選B項。2.19世紀60年代,浙江流傳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鷹,黃毛高鼻綠眼睛。鷂鷹兇惡怕弓打,洋人怕的紅頭軍。”“紅頭軍”曾在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統領華爾。與材料相關的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 B.虎門銷煙斗爭C.關天培英勇抗敵 D.太平天國運動【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紅頭軍’曾在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統領華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時期,1862年,太平軍在李秀成的領導下,在浙江慈溪的戰斗中,擊斃了華爾,嚴懲了洋槍隊,因此與材料有關的戰斗是太平天國運動,D項正確;三元里人民抗英發生在鴉片戰爭期間,與材料“19世紀60年代”等信息不符,排除A項;虎門銷煙斗爭發生在鴉片戰爭前,與材料“19世紀60年代”等信息不符,排除B項;1841年,關天培在虎門炮臺英勇抗敵,與材料“19世紀60年代”等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臺灣建省;1907年,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裁撤吉林、黑龍江將軍……東北三省正式建立。這反映出清政府()A.重視邊疆地區治理 B.平穩渡過邊疆危機C.遏制地方叛亂勢頭 D.接受近代外交規則【答案】A【解析】【詳解】據題干“新疆建省”“臺灣建省”“東北三省正式建立”和所學知識可知,建省等行為是對邊疆地區治理的重視,通過完善行政建制強化管理,符合題意,A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邊疆危機頻發,平穩渡過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題干未提及地方叛亂,建省主要是系統性治理邊疆,并非針對叛亂,排除C項;建省屬于內政范疇,與近代外交規則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4.《時局圖》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現象。有人題詞云:“沉沉酣睡我中華,那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現“裂似瓜”的局面是在()A.《南京條約》簽訂之后 B.《北京條約》簽訂之后C.《馬關條約》簽訂之后 D.《辛丑條約》簽訂之后【答案】C【解析】【詳解】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在《馬關條約》的刺激下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樣,19世紀末中國面臨“裂似瓜”的局面,C項正確;《南京條約》簽訂1842年,十九世紀上半期,當時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北京條約》簽訂于1860年,十九世紀中期,我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排除B項;《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二十世紀初,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確立,排除D項。故選C項。5.《中國外交史》中提及,“貌似強大的帝國主義,在中國人民所表現的偉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暫時放棄了瓜分中國的妄想,只得繼續通過腐朽的清政府來統治和奴役中國人民。”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義和團運動阻止了中國被瓜分的命運B.帝國主義徹底放棄了統治中國的企圖C.條約已經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D.中國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帝國主義在中國人民所表現的偉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暫時放棄了瓜分中國的妄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A項正確;材料所述“不得不暫時放棄了瓜分中國的妄想,只得繼續通過腐朽的清政府來統治和奴役中國人民”表明帝國主義并未徹底放棄統治中國的企圖,排除B項;《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但題干的主旨是關于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影響,排除C項;《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不是完全淪為殖民地,而且題干的主旨是關于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6.1910年春,陳嘉庚加入某革命組織時宣誓:“福建省同安縣人陳嘉庚,當天發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他加入的是()A.興中會 B.同盟會 C.光復會 D.華興會【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和所學知識知識,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B項正確;興中會是中國同盟會成立的組織基礎,排除A項;光復會是中國同盟會成立的組織基礎,排除C項;華興會是中國同盟會成立的組織基礎,排除D項。故選B項。7.武昌起義勝利不到兩個月,內地18個省中便有14個省脫離清政府,天空飄揚五色旗,象征清政府的龍旗紛紛落下,清政府的統治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這說明了()A.革命徹底勝利 B.清朝統治的結束C.革命勢頭迅猛 D.湖北軍政府成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武昌起義勝利不到兩個月……清政府的統治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表明革命形勢發展迅猛,C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但并未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未取得徹底勝利,排除A項;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B項;1911年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與材料所述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南京臨時政府在經濟方面的法令規定:“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各省成立實業公司,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這反映出資產階級發動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實現土地國有 B.推翻清朝統治C建立共和政府 D.發展資本主義【答案】D【解析】【詳解】據題干“獎勵和保護工商業……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經濟法令旨在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資產階級發動辛亥革命,其根本目的是推動本階級經濟發展,題干經濟法令正是這一目的的體現,D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土地制度,且資產階級革命的核心是發展工商業而非土地國有化,排除A項;推翻清朝統治屬于政治手段,題干要求的是經濟層面的根本目的,排除B項;建立共和政府屬于政治體制變革,是服務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并非根本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9.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歹徒槍擊,身中3彈,送醫院后不治而亡,年僅31歲。這一史料可以納入的主題是()A.列強侵華喪權辱國 B.軍閥混戰民不聊生C.破壞民主復辟帝制 D.國家統一安居樂業【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歹徒槍擊”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建立獨裁統治,袁世凱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肆意踐踏辛亥革命的成果。1913年,宋教仁改組國民黨,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袁世凱借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了“二次革命”。從本質上看,“宋案”反映了共和與專制的矛盾,因此可以納入破壞民主復辟帝制的主題,C項正確;“宋案”是共和與專制的矛盾,與列強侵略無關,排除A項;1913年還未到軍閥混戰時期,排除B項;國家統一安居樂業與刺殺案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0.在中國近代,有一份雜志受到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的普遍歡迎,被視為青年人的“良師益友”,他們說:“青年得此,如深夜聞鐘,如當頭一棒。”1917年,該雜志每期的發行量已達一萬六千多份。該雜志是()A.《每周評論》 B.《新青年》 C.《中外紀聞》 D.《時務報》【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新青年》于1915年創刊,是新文化運動核心刊物,宣揚民主與科學,深受青年知識分子追捧,符合“1917年”“青年知識分子的‘良師益友’”的描述,B項正確;《每周評論》創刊于1918年,側重時事政治評論,并非青年思想啟蒙核心刊物,排除A項;《中外紀聞》是1895年維新運動時期強學會機關報,時間遠早于題干的1917年,排除C項;《時務報》是1896年梁啟超創辦的維新派刊物,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1.五四運動是一場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運動。這場愛國運動的導火線是()A.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B.中國成為一戰的戰敗國C.罷工罷市風潮席卷全國 D.北京愛國學生示威游行【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5月,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并舉行示威游行,學生們提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五四運動爆發,A項正確;中國是一戰的戰勝國,排除B項;罷工罷市風潮席卷全國,是五四運動的過程,不是導火線,排除C項;北京愛國學生示威游行,是五四運動的過程,不是導火線,排除D項。故選A項。12.與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貢獻是首次提出()A.以工人運動為中心任務 B.為共產主義奮斗的遠大目標C.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 D.明確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即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這是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貢獻,D項正確;中共一大明確以工人運動為中心任務和為共產主義奮斗的目標,不符合題意,排除AB項;中共五大第一次正式確立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3.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遭到北洋軍閥的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對此,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表文告稱:“勞動者能有武器,豈能任他們如此殺戮?”這表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A.發起武裝斗爭的必要性 B.打擊封建軍閥的緊迫性C.反對帝國主義的艱巨性 D.團結一切同盟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遭到北洋軍閥的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對此,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表文告稱:‘勞動者能有武器,豈能任他們如此殺戮?’”可知,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罷工工人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號召工人“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了頂峰。罷工遭到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鎮壓。此后,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遭到北洋軍閥的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對此,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表文告稱:“勞動者能有武器,豈能任他們如此殺戮?”這表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發起武裝斗爭的必要性,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發動武裝斗爭的必要性,未體現打擊封建軍閥的緊迫性,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發動武裝斗爭的必要性,未體現反對帝國主義的艱巨性,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發動武裝斗爭的必要性,未體現團結一切同盟的重要性,排除D項。故選A項。

14.以下是北伐戰前的誓詞:“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保我平等,還我自由。有進無退,革命精神。”這反映了()A.國共合作推動北伐 B.北伐目標是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C.人民支持戰果輝煌 D.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答案】B【解析】【詳解】由題干“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保我平等,還我自由。有進無退,革命精神”和所學可知,北伐的目標是打倒列強、除軍閥,而題干材料正是反映了這一目標,經過兩年的征戰,北伐戰爭取得巨大成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B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了北伐目標是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并沒有體現國共合作推動北伐,排除A項;題干材料反映了北伐目標,即是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沒有強調人民對國民革命的態度,排除C項;題干材料反映了北伐目標是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但沒有反映北伐結果方面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15.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寫道:“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保存下來的武裝革命者,在經歷了1927年的失敗之后,于第二年春天匯聚于羅霄山脈的中段,開始了革命在農村的發展。”據此推斷,1928年革命者們“匯聚于”()A.南昌 B.長沙 C.井岡山 D.會寧【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在經歷了1927年的失敗之后,于第二年春天匯聚于羅霄山脈的中段,開始了革命在農村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兩軍會師后,紅軍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C項正確;南昌與1927年南昌起義相關,與題干內容“第二年(1928年)春天匯聚于羅霄山脈的中段,開始了革命在農村的發展”不符,排除A項;長沙,與題干內容“第二年(1928年)春天匯聚于羅霄山脈的中段,開始了革命在農村的發展”沒有聯系,排除B項;會寧與紅軍長征勝利相關,與題干內容“第二年(1928年)春天匯聚于羅霄山脈的中段,開始了革命在農村的發展”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6.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召開,會議確立了()A.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 B.官兵一致、兵民一家的原則C.開展游擊戰爭的軍事方針 D.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召開,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D項正確;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是1927年八七會議確立的,與古田會議無關,排除A項;官兵一致、兵民一家是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古田會議的核心并非具體軍民關系,而是黨與軍隊的關系,排除B項;開展游擊戰爭是井岡山時期形成的軍事策略,古田會議側重政治建軍,排除C項。故選D項。17.下圖是某同學摘抄的一次重要會議的內容。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A.開始創建革命軍隊 B.確立了黨代會的程序C.從幼稚走向了成熟 D.實現了革命重心轉移【答案】C【解析】【詳解】據題干會議內容“取消‘三人團’,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遵義會議的內容,遵義會議集中糾正了軍事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C項正確;開始創建革命軍隊是1927年南昌起義的意義,與遵義會議無關,排除A項;遵義會議未涉及確立黨代會的程序,排除B項;實現革命重心轉移指秋收起義后革命重心轉向農村,與遵義會議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8.“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于救亡主張貫徹,有濟于國家。為功為罪,一聽國人之處置。”這句話表明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是()A.爭奪地盤,擴大內戰規模 B.逼蔣抗日,挽救民族危亡C.扭轉時局,贏得國際支持 D.投靠日本,爭奪統治權力【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只求于救亡主張貫徹,有濟于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在多次懇請無望的情況下,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B項正確;西安事變的目的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并非擴大內戰,排除A項;西安事變的核心訴求是推動國內抗日,并非爭取國際支持,排除C項;投靠日本,爭奪統治權力違背史實,張、楊是堅定的抗日將領,其行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排除D項。故選B項。19.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個全民公祭日這是為了紀念1937年在侵華日軍大屠殺中遇難的30多萬人民而專設。這次大屠殺發生的地點是()A.南京 B.旅順 C.大連 D.天津【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的“為了紀念1937年在侵華日軍大屠殺中遇難的30多萬人民而專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12月底,日軍占領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占領南京六周內,屠殺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為了紀念1937年在侵華日軍大屠殺中遇難的30多萬人民而專設12月13日為全民公祭日,A項正確;大屠殺發生的地點是南京,排除BCD項。故選A項。20.在音樂社團為抗日歌詞配曲活動中,老師呈現了詞作家田漢1938年寫的一首歌詞:將士的喊聲,震動了南部山東,榴彈擲處血光紅,敵人如鼠我如龍。保衛華中,中華民族不愿做奴隸,要做主人翁,歌詞描寫的是()A.淞滬會戰 B.平型關大捷 C.臺兒莊大戰 D.百團大戰【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938年”“南部山東”和結合所學知識,1938年,國民黨第五戰區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國民政府取得的重大勝利,這次戰役指的是發生在山東的臺兒莊戰役,C項正確;淞滬會戰發生在上海,排除A項;平型關大捷發生在山西,排除B項;百團大戰開始于1940年,排除D項。故選C項。21.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政府采取發放農貸、支援牲畜、代制農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組、合作社等形式幫助群眾發展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由此可見,抗日根據地建設()A.不僅形式多樣并且重視實效 B.借鑒國外發展經濟先進模式C.體現了國共合作一致對外 D.為解放戰爭勝利奠定基礎【答案】A【解析】【詳解】題干中提到的措施既有物質支持(農貸、牲畜、農具),也有組織創新(互助組、合作社),體現了形式的多樣性;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則直接反映了這些措施的實效性,A項正確;雖然合作社等形式在國際上有先例,但材料未明確提及“借鑒國外”,且抗日根據地的實踐更多是基于本土實際需求的探索,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建設,未體現與國民黨的合作,排除C項;題干中的措施直接服務于抗戰時期的生產需求,而非直接指向解放戰爭,排除D項。故選A項。22.下圖是日本陸軍總兵力以及投入中國戰場兵力的統計表(單位:個師團)。數據表明()A.中國軍事、科技實力與日本相當B.中國抗日戰爭已取得完全的勝利C.二戰期間日本軍事實力遠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D.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答案】D【解析】【詳解】據題干“日本陸軍總兵力以及投入中國戰場兵力的統計表”和所學知識可知,日本陸軍主力長期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如1937—1938年投入兵力占比超80%,表明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主要軍事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圖表內涵與史實,D項正確;近代中國軍事、科技實力遠落后于日本,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圖表時間截至1943年,中國抗日戰爭完全勝利是1945年,時間不匹配,排除B項;二戰期間,日本軍事實力弱于美國、英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排除C項。故選D項。23.1945年,某份重要文件的內容涉及“團結統一、避免內戰、召開政協、和平建國”等,此文件是()A.《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B.《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C.《對日寇的最后一戰》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1945年”“團結統一、避免內戰、召開政協、和平建國”和所學知識可知,經過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雙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集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協商國是,討論和平建國方案,B項正確;《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是1935年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的報告,主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時間與內容均不符,排除A項;《對日寇的最后一戰》是1945年8月毛澤東發表的聲明,號召全面反攻日軍,內容聚焦軍事行動,與政治協商無關,排除C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1912年頒布的資產階級憲法文件,與1945年歷史背景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4.中共中央在《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中明確規定,我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為此,人民解放軍采取的軍事行動是()A.發動戰略性三大戰役 B.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C.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D.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答案】C【解析】【詳解】據題干“中共中央在《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中規定……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和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序幕,這一行動直接呼應了中共中央外線作戰的戰略部署,將戰場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標志著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C項正確;三大戰役發生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屬于戰略決戰階段,遠晚于題干中解放戰爭第二年,排除A項;1947年國民黨對陜北、山東發動重點進攻,被解放軍成功粉碎,它屬于戰略防御階段的成果,與題干外線反攻要求不符,排除B項;南京解放發生于1949年4月,是解放戰爭勝利的標志性事件,與題干時間及戰略階段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5.王同學收集了以下資料,據此推斷他研究的主題是()A.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 B.近代文學藝術的成就C.近代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D.近代風俗習慣的新變化【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圖片“申報”大公報”“新聞報”“解放日報”等信息可知,題干圖片反映的是中國近代新聞出版業的發展,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報》都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C項正確;材料圖片主旨反映的是近代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材料圖片中沒有涉及新式教育、近代文學藝術成就和近代生活風俗的相關信息,AB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4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2分,第27題14分,第28題14分,共40分)26.史料是把握真實歷史的基本素材。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某戰爭形勢圖材料二我的家鄉余姚離寧波不遠……老百姓現在已經能夠適應新興的行業……任何變革都像分娩一樣,總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產婦隨即恢復正常,而且因為添了小寶寶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經不再紡紗織布,因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們已經沒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與鄰居吵架消磨光陰,有些則去念經拜菩薩??有些女孩則紡織發網和網線餐巾銷售到美國去,出息不錯。——蔣夢麟《現代世界中的中國·民國初年》舊時婦女織成布匹,經緯之紗,都出女手。自洋紗盛行,而軋花、彈花、紡紗等事,棄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紡織,今則洋紗、洋布盛行,土布因之減銷,多有遷至滬地,入洋紗廠、洋布局為女工者。雖多一生機,而風俗不無墮落。——方鴻鎧等修,黃炎培等纂《川沙縣志》(民國二十六年版)(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形勢圖呈現的戰爭,概述這場戰爭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在近代經濟變遷過程中鄉民們各種不適應表現。結合唯物史觀,提出你對近代經濟變遷的看法。【答案】(1)戰爭:鴉片戰爭。影響: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漸淪為列強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2)表現:傳統手工業受到沖擊,婦女失業,無所事事;生活技能減少;部分婦女去工廠做工,風俗有所變化;社會矛盾增加。看法:近代經濟變遷是西方列強侵略和工業文明沖擊的結果,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給傳統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沖擊和痛苦;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使新的經濟形式和生產方式出現,促進社會變革。【解析】小問1詳解】戰爭:根據材料一圖片“1840年英軍入侵路線”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6月,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封鎖珠江口,北上攻陷定海,隨后直趨天津,威脅清政府,故材料一中的形勢圖呈現的戰爭是鴉片戰爭。影響:根據所學鴉片戰爭相關史實直接從鴉片戰爭對中國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影響角度,分析概括出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即可,如: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漸淪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小問2詳解】表現:根據材料二“女人已經不再紡紗織布,因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們已經沒有多少事可以做”可知是傳統手工業受到沖擊,婦女失業,無所事事;根據材料二“自洋紗盛行,而軋花、彈花、紡紗等事,棄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可知是生活技能減少;根據材料二“女工本事紡織,今則洋紗、洋布盛行,土布因之減銷,多有遷至滬地,入洋紗廠、洋布局為女工者。雖多一生機,而風俗不無墮落”可知是部分婦女去工廠做工,風俗有所變化;根據材料二“她們已經沒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與鄰居吵架消磨光陰,有些則去念經拜菩薩”可知是社會矛盾增加。看法:根據材料二信息可知,反映了中國近代經濟在西方列強侵略的影響下發生的變遷,運用兩分法,分析概括出西方列強侵略對中國近代經濟變遷產生的消極影響和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如:近代經濟變遷是西方列強侵略和工業文明沖擊的結果,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給傳統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沖擊和痛苦;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使新的經濟形式和生產方式出現,促進社會變革。27.“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梁啟超《變法通義》(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李鴻章與梁啟超兩人主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2)結合所學知識,從李鴻章或梁啟超的上述主張中選取其一,給予評論。(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1)相同點:都認識到中國需要變革以應對西方的挑戰,都主張學習西方。不同點:李鴻章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技術),主要側重于軍事方面,如學習制造武器等;梁啟超主張全面變革,不僅要學習西方的技術,還要變革教育制度、科舉制度和官制等,涉及政治、文化等多個層面。(2)示例一:選擇李鴻章的主張。觀點:李鴻章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但具有局限性。評論:李鴻章認識到西方軍事技術的先進,主張學習外國利器,開展洋務運動,創辦了一系列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如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這些舉措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防能力,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然而,他的主張僅僅局限于學習西方的技術層面,沒有認識到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因此,洋務運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命運,最終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中宣告破產。示例二:選擇梁啟超的主張。觀點:梁啟超的主張切中中國社會的要害,對推動中國的政治變革具有重要意義。評論:梁啟超認識到中國的變革需要全面深入,不僅要學習西方的技術,更要進行制度變革。他主張變法圖強,通過改革教育、科舉和官制等,培養新式人才,建立君主立憲制。戊戌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傳播了新思想、新文化,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同時,也為后來的辛亥革命等政治變革奠定了思想基礎,表明中國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制度變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中國的近代化探索開辟了新的道路。【解析】【小問1詳解】相同點:根據材料一“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材料二“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可概括出相同點是都認識到中國需要變革以應對西方的挑戰,都主張學習西方。不同點:根據材料一“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可知李鴻章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技術),主要側重于軍事方面,如學習制造武器等;根據材料二“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可梁啟超主張全面變革,不僅要學習西方的技術,還要變革教育制度、科舉制度和官制等,涉及政治、文化等多個層面。【小問2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從李鴻章或梁啟超的上述主張中選取其一,如選擇李鴻章的主張,可提出觀點為“李鴻章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但具有局限性”,再結合洋務運動的內容、意義、局限性等相關史實給予評論,最后總結觀點;如選擇梁啟超的主張,可提出觀點“梁啟超的主張切中中國社會的要害,對推動中國的政治變革具有重要意義”,再結合戊戌變法的內容、影響等相關史實給予評論,最后總結觀點。評論要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如:示例一:選擇李鴻章的主張。觀點:李鴻章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但具有局限性。評論:李鴻章認識到西方軍事技術的先進,主張學習外國利器,開展洋務運動,創辦了一系列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如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這些舉措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防能力,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然而,他的主張僅僅局限于學習西方的技術層面,沒有認識到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因此,洋務運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命運,最終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中宣告破產。示例二:選擇梁啟超的主張。觀點:梁啟超的主張切中中國社會的要害,對推動中國的政治變革具有重要意義。評論:梁啟超認識到中國的變革需要全面深入,不僅要學習西方的技術,更要進行制度變革。他主張變法圖強,通過改革教育、科舉和官制等,培養新式人才,建立君主立憲制。戊戌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傳播了新思想、新文化,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同時,也為后來的辛亥革命等政治變革奠定了思想基礎,表明中國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制度變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中國的近代化探索開辟了新的道路。28.探究八年級歷史上冊“革命史”主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A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B_________________舊址C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部分將士留影D_____________會址(1)閱讀材料,補充完成材料中的內容,B是___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__。(2)擬定分類標準,把上述材料的四項內容分為兩組。分類標準同組內容(填寫字母)

(3)選取上表其中一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可從事件及其聯系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