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SF 0003-2020 海洋牧場海草床建設技術規范_第1頁
T-SCSF 0003-2020 海洋牧場海草床建設技術規范_第2頁
T-SCSF 0003-2020 海洋牧場海草床建設技術規范_第3頁
T-SCSF 0003-2020 海洋牧場海草床建設技術規范_第4頁
T-SCSF 0003-2020 海洋牧場海草床建設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團體標準海洋牧場海草床建設技術規范中國水產學會發布Ⅱ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本標準由中國水產學會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青島農業大學、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山東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中心、馬山集團有限公司、威海虹潤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萊州藍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1海洋牧場海草床建設技術規范本標準規定了海洋牧場海草床建設的建設程序、本底調查、建設區選劃、栽植方法、監測與評價、維護與管理等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海洋牧場的海草床建設.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2763.2海洋調查規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GB/T12763.6海洋調查規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GB/T12763.8海洋調查規范第8部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GB/T12763.9海洋調查規范第9部分:海洋生態調查指南GB17378.4海洋監測規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5海洋監測規范第5部分:沉積物分析HY/T083—2005海草床生態監測技術規程HY/T087近海海洋生態健康評價指南SC/T9102.2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規范第2部分:海洋SC/T9417人工魚礁資源養護效果評價技術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海洋牧場marineranching基于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SC/T9111—2017,定義3.1]3.2海草床seagrassbed在近岸淺水區域沙質或泥質海底生長的高等植物海草群落.[HY/T083—2005,定義3.1]3.3海洋牧場海草床seagrassbedsinmarineranching在海洋牧場區域,通過生態工程新建或擴建的海草床.3.4目的物種objectivespecies用于海草床建設的特定海草物種.注:改寫LY/T1820—2009,定義2.11.3.5移植單元transplantingunit2一株或多株植株組成的植株集合.注:包括草塊單元和根狀莖單元,單位為株每單元(株/單元).3.6草塊grassplug包含植株和底質的集合體.3.7根狀莖rhizome海草的地下部分.注:包括莖節、節間和須根.3.8莖枝shoot海草植株的地上部分.注:包括葉鞘和葉片.3.9實生苗seedling直接由種子繁殖的苗.生殖枝reproductiveshoot結有種子的海草分株.4建設程序按照本底調查、建設區選劃、栽植方法、監測與評價、維護與管理等程序構建海洋牧場海草床.5本底調查本底調查內容和方法見表1.表1本底調查內容和方法項目監測的主要內容監測方法水環境水文按照GB/T12763.2的規定執行水質懸浮物、酸堿度(pH)、無機氮(銨鹽、硝酸鹽、亞硝酸鹽)、活性磷酸鹽樣品采集和采樣點布設按照SC/T9102.2的規定執行;監測方法按照GB17378.4的規定執行透光率按照HY/T083—2005的規定執行沉積環境重要理化參數樣品采集和采樣點布設按照SC/T9102.2的規定執行;監測方法按照GB17378.5的規定執行,粒度按照GB/T12763.8的規定執行生物環境海草群落海草種類、分布面積、植株密度、覆蓋度、株高、生物量等按照HY/T083—2005的規定執行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包括魚卵和仔、稚魚)的種類組成和數量分布等采樣點布設按照SC/T9102.2的規定執行;樣品采集和監測方法按照GB/T12763.6的規定執行大型底棲動物其群落結構等采樣點布設按照SC/T9102.2的規定執行;樣品采集和監測方法按照GB/T12763.6的規定執行游泳動物其群落結構等采樣點布設按照SC/T9102.2的規定執行;樣品采集和監測方法按照GB/T12763.6的規定執行人類活動生產要素海水養殖、海洋捕撈、入海污染及其他人類活動要素按照GB/T12763.9的規定執行包括間隙水銨鹽濃度.6建設區選劃在遵守目的物種基礎生物學特性的前提下,按以下要求選劃海草床建設區:3a)水體鹽度≥20;b)底層海水透光率低于10%的連續天數<15d;c)溫帶海草床建設海域水體溫度超過30℃的連續天數<15d;d)底質表層為黏土質粉沙、粉沙質沙或細沙;e)海流流速≤1.0m/s;f)沉積物間隙水銨鹽含量≥100μmol/L;g)無水產養殖活動,無底拖網、定置網等底層破壞性捕撈生產活動;h)亞熱帶海草床和熱帶海草床的建設應不對活珊瑚群落造成影響.7栽植方法參照以下方法進行移植種類的選擇:a)溫帶地區選用鰻草(Zosteramarina)或日本鰻草(Zosterajaponica)等本地海草種類;b)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選用卵葉喜鹽草(Halophilaovalis)、泰來草(Thalassiahemprichii)、海菖蒲(Enhalusacoroides)或日本鰻草等本地海草種類進行植株移植,選用泰來草或日本鰻草等本地海草種類進行種子播種.7.2植株移植按以下時間進行植株移植:a)溫帶地區鰻草的移植時間為5月~6月或9月至10月中旬;日本鰻草的移植時間為5月~6月;b)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海草的移植時間為11月至翌年1月.7.2.2移植單元直接在天然海草床內部植株密集區挖取圓柱體、長方體或其他不規則體的草塊單元.鰻草、泰來草和海菖蒲草塊單元的采集面積≤0.25m2,卵葉喜鹽草和日本鰻草草塊單元采集面積為0.06m2~0.12m2,草塊單元之間的采集間距≥1m.7.2.2.2根狀莖單元按照以下步驟進行:a)按照草塊單元的采集要求采集草塊單元;b)使用天然海水去除草塊單元的底泥和其他雜物;c)選擇莖節數≥2的植株作為1個根狀莖單元,莖節數>5的植株可人為截成莖節數≥2的根狀莖單元,鰻草、泰來草和海菖蒲的莖枝高度≥60cm時,將葉片截斷至莖枝高度的50%;d)2個~3個根狀莖單元組成1個移植單元.7.2.3移植單元的運輸和保存移植單元應在采集后2d內完成移植.運輸過程中,移植單元可置于泡沫箱或恒溫箱,必要時加入冰袋以保持新鮮,保存溫度≤20℃.保存過程中,移植單元可直接置于網袋,固定在天然海域保存.7.2.4移植密度按以下密度進行移植:a)鰻草、泰來草和海菖蒲的移植密度≥45000株/hm2;b)日本鰻草和卵葉喜鹽草的移植密度≥90000株/hm2.7.2.5移植方法挖取與草塊單元面積相等的移植空穴,將草塊單元放入空穴后壓實.4直接使用根狀莖單元或輔以固定附件,將根狀莖單元埋入底質并固定,具體按照以下方法進行:a)直插法:將根狀莖單元插入移植海區底質,深度≤5cm,并將根狀莖單元掩埋、壓實;b)根狀莖綁石法:用麻繩或棉繩等易降解材料將根狀莖單元綁縛或系固于石塊上,然后將其掩埋于移植海區底質,掩埋深度≤5cm,底質泥含量≥50%的海區,也可直接將其投擲于移植海區;c)枚訂法:使用U形、V形或I形等枚訂,將根狀莖單元固定于移植海域底質,固定深度≤5cm,并將根狀莖單元掩埋、壓實;d)框架法:用麻繩或棉繩等易降解材料將根狀莖單元綁縛于木制、竹制或鋼制的移植框架上,然后將其壓入移植海域底質,壓入深度≤5cm,并將根狀莖單元掩埋、壓實.7.2.6植后管護按以下方法進行植后管護:a)嚴禁在海草床建設區及周邊海域進行捕撈生產作業等人類活動;b)定期清理建設區海域的漂浮型大型海藻;c)植后1個月,隨機監測移植植株的存活率(以植株生于底質且葉片呈綠色為存活標準),監測站位≥5個,并根據不同的建成率進行以下處理:1)存活率≥50%時,判定移植成功;2)存活率<50%時,按照7.2.1~7.2.5的方法進行植株補植,直至植株存活率≥50%.d)定期監測框架法移植植株根狀莖的固定狀態,在根狀莖生根固著及綁縛材料降解斷裂后,可將移植框架取回再利用.7.3種子種植在海草種子大量成熟季節,采集生殖枝,置于海水池中通氧暫養,或裝入網袋(孔徑<種子短徑)并固定在船只、木樁等設施上進行海區暫養.待種子脫落時,人工搓洗生殖枝去掉莖枝、葉片等雜質,收集種子.7.3.2種子運輸與保存運輸過程中,種子可置于盛有自然海水的容器中密封,并將容器置于恒溫箱或加有冰塊的泡沫箱中運輸,保存溫度≤20℃.種子的短期保存(≤3個月),種子可置于盛有海水的容器中于4℃~10℃冷藏保存,或置于網袋(孔徑<種子短徑)在溫鹽條件與自然海水相近的海水池中保存;長期保存時,種子應置于海水鹽度60左右、海水溫度4℃~10℃條件冷藏保存,并在1年內使用.泰來草的種子應在采集后15d內進行種子種植.按以下時間進行種植:a)溫帶地區鰻草的種植時間為9月至10月中旬,日本鰻草的種植時間為10月~11月;b)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海草的種植時間為11月至翌年1月.按以下密度進行種植:a)鰻草和泰來草的種植密度≥150000粒/hm2;b)日本鰻草的種植密度≥300000粒/hm2.7.3.5種植方法使用質量比3∶1的黏土和細沙,加水制成泥塊,泥塊厚度≤3cm,將種子置于泥塊內,空氣干燥2d后形成播種單元,停潮時將播種單元投擲于種植海區.7.3.5.2網袋播種法將海草種子與質量比3∶1的泥沙混合,裝入棉制或麻制等易降解材料制成的網袋(網目規格<種子短徑),網袋平鋪時泥沙厚度≤5cm,停潮時將網袋投擲于種植海區或將網袋平鋪在種植海區,并用枚訂固定.57.3.5.3人工埋播法挖取底質1cm~3cm的表層底泥形成播種空穴,將種子撒入空穴,然后用底泥蓋住種子,表面壓實.7.3.5.4種苗栽植法將海草種子置于人工流水系統或沿岸人工海水池塘育苗,實生苗的莖枝高度≥12cm時,將實生苗移植于種植海區.7.3.6植后管護按以下要求進行植后管護:a)嚴禁在海草床建設區及周邊海域進行捕撈生產作業等人類活動;b)定期清理建設區海域的漂浮型大型海藻;c)溫帶地區播后翌年的4月,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播后翌年4月或播后當年4月,隨機監測播種種子的實生苗建成率(以真葉長出為建成標準),監測站位≥5個,并根據不同的建成率進行以下處理:1)實生苗建成率≥20%時,判定種植成功;2)實生苗建成率<20%時,按照7.3.1~7.3.5的方法進行種子補播,直至實生苗建成率≥20%,或按照7.2.1~7.2.5的方法進行植株補植,且符合7.2.6的管護要求.8監測與評價海草床建成后以1次/年的監測頻率,于海草生長高峰季節按照表1的內容與方法對海草床的水環境、沉積環境和生物環境進行監測,并填寫附錄A中的表A.1.水體化學、沉積物重要理化參數、浮游生物、大型底棲動物和游泳動物,按照SC/T9417的規定進行評價;海草群落參照附錄B的方法進行評價;海草床生態系統健康按照HY/T087的規定進行評價.9維護與管理按以下要求進行維護:a)定期檢查海草的擴繁和生長情況,對于發生大范圍植株死亡現象,及時分析死亡原因,并采取補救和修復措施;b)定期檢查海草床的漂浮型大型海藻和蟹類等資源密度,對于影響海草擴繁和生長的敵害生物,采取措施及時清理;c)定期監測海草床的水質,收集建設區內對海域環境有危害的垃圾廢棄物;d)建立海草床維護檔案,對海草床的發育過程和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詳細記錄.9.2.1檔案和信息管理角和中心位置的經緯度等材料建立完善的文件檔案,并將檔案資料進行信息化處理和保存,以及報主管部門備案.制定海草床管護規章,避免人類活動對海草床的影響,禁止在海草床建設區及臨近海域進行水產養殖活動和底層破壞性捕撈生產活動;制定完善的臺風、風暴潮、連續降雨等災害天氣的應急預案.按以下要求進行日常管理:a)建設單位應在海草床建設區設立標識物,在近岸陸地顯著位置設立標志碑,注明海草床建設、保6護和管理等信息;b)具備條件的建設單位應在海草床建設區設立視頻監測系統,實現對海草床建設區的實時觀測與監控;c)建設單位應定期開展海草床監測與研究,提升管理效果;d)加強宣傳.7附錄A(資料性附錄)海草床監測與評價記錄表海草床監測與評價記錄表見表A.1.表A.1海草床監測與評價記錄表監測單位填表日期年月日建設日期年月日第頁采樣日期年月日分析日期年月日樣方編號蓋度(%)花+果實數量(個/樣方)優勢海草種類分布面積hm植株密度株/m莖枝高度cm生物量g/m中文名拉丁文地上組織地下組織∑地上組織生物量g/m∑地下組織生物量g/m∑總生物量g/m∑植株密度株/m填表人校對人審核人8附錄B(資料性附錄)海草群落建設效果評價方法B.1評價指標分類與權重海草群落建設效果評價包括二類指標,各類指標權重如下:a)棲息地指標:70;b)生物指標:30.B.2棲息地B.2.1評價指標及賦值海草群落棲息地評價指標、要求與賦值見表B.1.表B.1海草群落棲息地評價指標、要求與賦值序號指標ⅠⅡⅢ1海草分布面積增加≥10%≥5%~<10%<5%賦值B.2.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