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民主革命第5講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民主革命第5講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民主革命第5講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民主革命第5講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民主革命第5講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民主革命專題概覽本專題內容跨越整個中國近代史,時間范圍是1840~1949年。中國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強不斷侵華,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富強進行不斷抗爭、探究的歷史;追求民族獨立,實現中國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國的兩大主題。線索1近代的列強侵略:兩次鴉片斗爭、中日甲午斗爭、八國聯軍侵華斗爭使中國漸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本發動侵華斗爭企圖變中國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線索2近代前期的抗拒斗爭: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斗爭炮聲的回聲,農夫階級提出建立“人間天國”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最終失敗;20世紀初,資產階級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使命。線索3近代后期的抗拒斗爭: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領導并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國門洞開——近代史上列強發動的四次侵華斗爭1.鴉片斗爭(1)背景:18世紀中后期,英、法、美相繼開展工業革命,急需開拓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國力漸衰,內部危機嚴峻。(2)時間:1840~1842年。(3)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同等條約。(4)《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割地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協定關稅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1843年附件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5)影響: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2.其次次鴉片斗爭(1)緣由①根本緣由:列強不滿意既得利益,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②干脆緣由:英法等國提出修訂條約的要求,遭到拒絕。(2)經過①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斗爭爆發。隨后,法國也加入侵華斗爭。②1858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繼而北上進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③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④美俄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與它們簽訂不同等條約。特殊是俄國,乘機強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3)結果《天津條約》(1858年)《北京條約》(1860年)割地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開埠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增開天津為商埠其他權利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承認《天津條約》有效(4)影響①使中國丟失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峻的侵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②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抗拒。3.中日甲午斗爭(1)背景①日本:明治維新后,資本主義發展,急需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②中國:封建統治腐朽,沒有仔細進行斗爭打算。③西方:西方列強進入帝國主義時期,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的愿望劇烈,普遍支持或默許日本的侵略行為。④朝鮮:1894年朝鮮爆發農夫起義,為日本發動侵略斗爭供應了有利時機。(2)結果:簽訂《馬關條約》條約內容主要危害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全部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遇嚴峻損失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巨額賠款,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使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化中國內地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拓展了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峻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4.八國聯軍侵華斗爭(1)緣由①中日甲午斗爭以后,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抗拒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日益高漲。②義和團運動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2)過程: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義和團與清軍廊坊阻擊戰→八國聯軍占據天津、攻陷北京。(3)結果:簽訂《辛丑條約》。條約內容主要危害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加重了中國人民負擔,使中國稅收受到列強限制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愛護“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拆毀北京至大沽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戰略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關廣袤地區,置于列強武裝限制之下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與反帝斗爭的官員,恒久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與反帝性質的組織標記著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了對清政府的限制(4)影響:標記著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瓜分狂潮與民族危機1.緣由:《馬關條約》刺激和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爭奪。2.過程(1)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開端。(2)1897年11月,德國占據膠州灣。12月,俄國強占旅順口和大連灣。(3)英、法、日等國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4)1899年9月,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形成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歸納總結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1.三元里人民抗英(1)概況:1841年5月,占據四方炮臺的英軍到三元里搶掠,群眾打死數名英軍、包圍四方炮臺。(2)意義: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發的大規模反抗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擋外侮的愛國精神。2.左宗棠收復新疆(1)至1878年,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區。(2)在軍事上支持曾紀澤入俄談判,簽訂《改訂條約》等條約,收復伊犁。(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3.黃海海戰(1)爆發:1894年9月,中國北洋艦隊遭日艦偷襲。(2)經過: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等率軍英勇作戰。(3)結果:北洋水師主力尚存,但李鴻章實行“避戰保船”政策,最終全軍覆沒。特殊提示黃海海戰,中日雙方互有輸贏,日艦最先逃離戰場。4.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1)背景:1895年甲午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全島及其全部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2)經過:邱逢甲、徐驤領導臺灣人民組成的義軍與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痛擊日軍。(3)意義:臺灣軍民為保衛祖國神圣領土完整,寫下了光輝的篇章。5.義和團運動(1)背景: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2)概況:①發展:1899年,袁世凱圍剿義和團,山東義和團轉移到直隸。②抗敵:1900年6月,在落垡、廊坊一帶大敗八國聯軍,攻擊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和西什庫教堂。③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下,最終失敗。(3)意義:近代反帝愛國斗爭史上的光輝一頁,阻擋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教材補缺東南互保與晚清政府中心集權危機在義和團反帝運動進入高潮和列強組成聯軍進行武裝干涉的歷史形勢下,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與東南督撫出于各自的利益而達成的一種諒解和承諾。1900年6月,清政府對列強宣戰,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拒不執行,并與西方列強達成《東南互保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愛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愛護,兩不相擾”。此后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等均對“東南互保”表示支持。該協議保全了西方列強在長江流域和華南的利益,也避開了南方社會經濟遭到斗爭破壞。地方督撫勢力擴大,清政府中心集權面臨危機。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義后相繼宣告獨立,與地方勢力崛起、中心權力式微關系親密。考點一兩次鴉片斗爭1.領事裁判權帝國(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不同等條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攫取的一種特權,即它的僑民在當地的民事、刑事訴訟,所在國法庭無權審理,而由它派駐當地的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這種特權亦稱“治外法權”,嚴峻侵擾了所在國的司法主權。2.租界帝國(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不同等條約,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通商都市內“租借”給他們“居留和經商”的地區。在該地區,該資本主義國家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因此,租界也被稱為“國中之國”,嚴峻破壞了半殖民地國家的司法主權和領土主權的完整。針對練1(2024·安徽皖江名校聯盟聯考,8)近代中國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為藍本,租界最主要的特點是不由租借國派遣總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機構——工部局,該局具有市政、稅務、警務、工務、交通、衛生、公共事業、教化、宣揚等職能,兼有西方城市議會和市政廳的雙重職能。這表明,近代中國的“租界”()A.已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B.凸顯了深厚的半封建色調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國D.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征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不由租借國派遣總督”“成立市政管理機構”“兼有西方城市議會和市政廳的雙重職能”可以反映出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征,由此得出答案為D。A項說法錯誤,解除。B項缺乏材料依據。“租界”并不是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國,而是西方列強利用“租界”進行侵華,解除C項。3.片面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賜予另一國享受現時或將來所賜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實惠、特權或豁免權等待遇。最惠國待遇的取得必需以條約為依據,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國待遇,就是外國要求中國賜予最惠國待遇,但它們并不把最惠國待遇賜予中國,因此是“片面”的、單方面的。1.兩次鴉片斗爭后中國社會的劇變社會性質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要沖突、革命任務都發生變更,中國步入近代歷史社會政治導致晚清政局的變更,出現洋務派社會經濟起先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洋務企業的興辦,有利于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階級關系地主階級與農夫階級的沖突更加尖銳;社會結構發生了變更,中國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先后產生社會思想一批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階級學問分子)覺醒,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芽,產生了“中體西用”的洋務思想對外關系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聯系加強,中國被迫融入世界發展潮流中,對外關系逐步近代化社會生活西方的生活習俗、交通工具等傳入中國,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近代化2.為什么說其次次鴉片斗爭是鴉片斗爭的擴大(1)從目的看,英法發動其次次鴉片斗爭是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2)從斗爭過程看,侵略者的數量由英國變為英、法、俄、美等國,侵略時間由兩年延長為四年,侵略范圍由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擴展到整個沿海地區,并侵入天津、北京。(3)從影響看,其次次鴉片斗爭后,中國丟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清朝統治者起先投靠外國侵略者,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抗拒;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家國情懷——鴉片斗爭中民族意識的萌發鴉片斗爭的慘敗使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意識也起先發生變更。先進的中國人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反對外來侵略、保家衛國的民族意識起先覺醒。考點二中日甲午斗爭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主權部分丟失,包括政治、經濟、思想各方面,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事實上社會已漸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斷發展,不能理解為政治上半殖民地,經濟上半封建。兩者都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要素。2.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1)商品輸出:主要是通過簽訂不同等條約,取得各種特權,掠奪原料和向中國傾銷商品。(2)資本輸出:是列強用過剩資本對其他國家進行投資或貸款,在中國詳細表現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和原料,剝削中國人民,爭做中國債主,搶奪修筑鐵路權,爭奪路礦和辦廠權。為什么說中日甲午斗爭是傳統中國和近代中國的分水嶺角度表現列強侵華特征甲午中日斗爭后,列強侵華進入新的階段,呈現出以資本輸出為主的侵略,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社會主要沖突民族沖突進一步激化,民族危機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經濟結構變動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初步發展,洋務運動破產階級關系變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維新派、革命派政治團體成立,救亡圖存的運動高漲向西方學習先進的中國人漸漸相識到單純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能挽救中國,應當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學習從技術層面轉向制度層面針對練2(2024·天一大聯考高三階段測試二,10)從鴉片斗爭到甲午斗爭,中間跨越50多年,沒有人認為我們遇到了危機。事實上中國的變更真正起先是在1894年甲午斗爭后,我們被日本人戰勝了。這主要在于甲午斗爭()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B.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局面C.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完整D.促進了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答案D解析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應是洋務運動,故A項錯誤;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局面,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完整都始于鴉片斗爭后的《南京條約》,故B、C項錯誤;對比材料中“沒有人認為我們遇到了危機”“事實上中國的變更真正起先是在1894年甲午斗爭后”反映了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故D項正確。材料為了適應外商對農產品業已增加了的須要……新貿易市場尚待確立,新部署尚待進行。自從條約締結以來,因我們對華通商的擴展有限而感到的很多悲觀……屆時我們當有權要求中英條約的修訂……我們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員通力合作……將更能影響中國政府去履行對目前事情的改進。——1854年2月13日英國《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要求:從材料中找出推動英國發動其次次鴉片斗爭的因素。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須要進一步擴大外部市場;英國人對對華貿易的擴展有限而感到悲觀;英國希望通過“修約”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材料西方人在封建主義中國筑成幾個資本主義的界地,由此也打開了若干窗口,使中國人得以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先進學問分子中不少人如容閎、洪仁玕、王韜、康有為等,正是首先從香港和租界里獲得傳統以外世界的第一個直觀印象。……由直觀而生艷羨,由艷羨而生比較,由比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實踐。香港和租界里的資本主義,曾給封建制度下的眾生以觀摩、誘發。與憎惡夷場的情感一樣,這也是事實。——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觀點思索方向歷史結論角度1西方列強侵略的動機與客觀后果的關系角度2西方列強侵略的消極影響西方列強的侵略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角度3西方列強侵略的“主動”客觀后果答案角度1: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主觀動機和客觀后果并不一樣。角度3:西方列強的侵略激發了中國人改造社會的劇烈愿望,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材料強權主義導致條約制度的不同等……對西方國家來說,國際法是保障和補充不同等條約的執行工具,中西方之間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斗爭為前提,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條約來確立法則的實現。所以當時的國際法有著深厚的強權主義色調,體現出兩面性,一方面是列強國家欺壓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工具,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國家遵守國際法,另一方面假如涉及列強國家的利益,即使違反國際法原則的行為也被認為是合法的。晚清中國也不斷受到國際法的影響與沖擊。——摘編自董臨瑞《從〈南京條約〉看晚清時期國際法在中國的運用》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材料中近代條約制度下國際法的特征論證說明其對近代中國的影響。論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西方國家把國際法作為執行和保障不同等條約的工具,具有深厚的強權主義色調,體現出了欺凌弱小國家和維護侵略權益的兩面性。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同等條約均是在這樣的國際法指導下,把西方列強的特權強加于中國,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獨立。但這一時期的國際法也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約精神,對中國而言,也起到了促進外交制度和外交理念的近代化的作用;后來也被用作與西方列強談判與爭取權利的依據,客觀上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1.(2024·課標全國Ⅰ,28)甲午斗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揚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很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A.歐美輿論宣揚左右了斗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C對:題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運用輿論和公關手段讓歐美輿論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對此卻無所作為,說明當時清政府不熟識近代外交事務。A錯:輿論可以影響斗爭,但是無法左右斗爭進程。B錯:日本想利用輿論為自己爭取道義支持,而非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D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對待輿論的策略或看法,沒有反映出西方媒體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影響。[試題點評]本題沒有考查甲午斗爭的緣由、結果和影響等考生熟知的內容,而是另辟蹊徑借用甲午斗爭考查了近代外交的理念,這事實上是對考生獨立思索實力的考查。2.(2024·課標全國Ⅱ,28)19世紀70年頭,針對日本阻擋琉球國向中國進貢,有地方督撫在上奏中強調:琉球一直是中國的藩屬,日本“不應阻貢”;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依據萬國公法與評直曲”。這說明當時()A.日本借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B.傳統朝貢體系已經解體C.地方督撫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D.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答案D解析D對:材料中“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依據萬國公法與評直曲’”,說明當時中國受到了近代外交觀念的影響。A錯: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列強對日本的幫助。B錯:從材料可知,琉球國仍向清政府納貢,這說明傳統朝貢體系仍舊存在。C錯:材料只是地方官員向皇帝提出建議,并非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3.(2024·課標全國Ⅰ,29)甲午中日斗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肯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定最終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推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救濟答案C解析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已經起先了近代化的探究,并且取得了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及近代軍隊的建設,故選C。清政府還沒有“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僅僅是“起先”,解除A;兩次鴉片斗爭的失敗,表明集權制度并不肯定有利于作戰指揮,解除B;西方列強對中日之間的沖突持觀望看法,不會進行救濟,解除D。4.(2013·課標全國Ⅱ,29)1877年,清政府接受駐英公使郭嵩燾的建議,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此后,又在美國舊金山、日本橫濱、神戶、大阪及南洋華僑聚居的商埠設立了領事館。這反映了清政府()A.力圖擺脫不同等條約的約束B.外交上起先出現制度性變更C.逐步向近代外交轉變D.國際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從1877年在新加坡設領事館,此后又在美國、日本等多地設領事館,這一變更體現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經向近代外交轉變,但不足以說明出現制度性變更。故C項符合題意。5.(2024·海南高考,8)1894年,在中國的25個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屬于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是()A.日本B.美國C.德國D.英國答案D解析英國在中國擁有廣袤的勢力范圍,遍及長江流域、云南、廣東,因此能夠在通商口岸建立眾多的洋行,故D項正確。1.(2024·日照高三模擬,28)1834年,在與英國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有關往來文書、通商等問題的交涉中,兩廣總督盧坤得出這樣的相識:“該夷船止有兩只,所持銅炮之利,可以及遠摧堅……且該夷素性兇狡,一直恃其船堅炮利,蠶食諸夷,一旦創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勢必狡焉思逞”。這表明盧坤()A.對西方的相識停留在表象層面B.已經擺脫天朝上國的陳腐觀念C.夸大斗爭威逼為妥協制造借口D.相識到中英差距產生防范心理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兩廣總督盧坤得出這樣的相識:‘該夷船止有兩只,所持銅炮之利,可以及遠摧堅……且該夷素性兇狡,一直恃其船堅炮利,蠶食諸夷,一旦創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勢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這一時期,清王朝中一些有遠見的官員就已經意識到中英之間的差距,產生了相應的防范心理,故D項正確。2.(2024·新疆烏魯木齊一模,3)在清政府看來,《南京條約》是永保和平的“萬年和約”,而英國人魏爾特把《南京條約》稱作“外國對華貿易的大憲章”。兩國對《南京條約》的相識說明()A.中英達成協議從今停止斗爭B.清政府被迫放棄了閉關鎖國政策C.中英實現了國際貿易的接軌D.中英對條約的本質相識角度不同答案D解析《南京條約》簽訂后中英并未完全停止斗爭,故A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南京條約》后開放通商口岸事宜,故B項錯誤;《南京條約》通過不同等條約的方式使中國被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故C項錯誤;兩國都認為自己獲得好處,相識角度不同罷了,故D項正確。3.(2024·東北三校模擬,28)晚清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政府對軍隊實行湘軍戰時臨時征用,戰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斗爭中遇到經過德式訓練的日本軍隊卻吃了大敗仗。這本質上反映了()A.湘軍的發展方向和軍事近代化的方向南轅北轍B.湘軍的編練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軍隊的戰斗力C.清政府軍隊武器裝備落后是失敗的關鍵D.清政府政治腐敗導致軍隊訓練方法落后答案A解析“政府對軍隊實行湘軍戰時臨時征用,戰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斗爭中遇到經過德式訓練的日本軍隊卻吃了大敗仗”表明清政府在軍事近代化方面走在日本的后面,軍隊的發展方向和軍事近代化方面落后于日本,故A項正確。4.(2024·哈師大附中一模,29)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聞》發表連續報道:《清國商人歸國》(11日)、《袁世凱歸國》(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國》(27日)、《清國公使館員回國》(28日)、《支那人歸國》(29日)、《清國公使館和領事家族歸國》(31日),這一系列報道()A.預示中日大戰燃眉之急B.宣揚日本政府親善外交C.渲染清人倉皇逃離日本D.傳達中日已經斷絕邦交答案A解析1894年7月,中國商人、民眾、領事相繼歸國,說明中日之間即將發生斗爭,故A項正確;這些報道未體現日本政府的外交看法,并且中國人大規模集中離開日本也不能說明日本外交親善,故B項錯誤;這些報道的標題反映了戰前中國人離開日本的事實,并不能體現中國人倉皇逃離,故C項錯誤;這些報道是民間行為,并不代表中日已經斷交,故D項錯誤。5.(2024·聊城高三月考,28)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強雖沒有把慈禧太后列為“首禍”,卻以另一種方式“懲辦”了她,把她趕出了深宮,使她在倉皇“西狩”途中親嘗了顛沛流離之苦的味道,幾乎喪盡了皇太后從前的威歷。給慈禧太后造成此影響的事務是()A.太平天國運動的北伐 B.英法聯軍進入北京C.義和團在北京的發展 D.八國聯軍侵華斗爭答案D解析由材料“把她趕出了深宮,使她在倉皇‘西狩’途中親嘗了顛沛流離之苦的味道,幾乎喪盡了皇太后從前的威歷”可知外國侵略者占據了北京,并把慈禧太后趕出了北京,太平天國運動沒有攻下北京,故A項錯誤;其次次鴉片斗爭時慈禧還不是太后,故B項錯誤;義和團在北京的發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她不行能被趕出皇宮,故C項錯誤;八國聯軍占據了北京,將太后皇族趕出了北京城,故D項正確。6.(2024·全國Ⅱ卷百校聯盟高三聯考,9)美國專使柔克義將《辛丑條約》內容分為四類:一是適當懲辦策動排外屠殺和暴亂的分子及其參與者;二是實行必要措施防止此類事務重演;三是對各國及其人民在暴亂中所遭遇的損失予以賠償;四是普遍改善與中國政府及中國的關系。這表明,列強當時的主要目的是()A.復原和強化不同等條約關系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實現瓜分中國的迷夢與陰謀D.修復形象以改善與中國的關系答案A解析從材料《辛丑條約》的內容,可知列強企圖接著保持在中國的特權和地位,故A項正確;列強扶植清政府抵制人民抗拒,是表面現象,其主要目的是將清政府作為其限制中國的工具,以維護其在華利益,故B項錯誤;從材料中“四是普遍改善與中國政府及中國的關系”,可知列強的主要目的不是瓜分中國,故C項錯誤;修復形象改善和中國的關系是其偽裝,列強的主要目的是將中國作為其掠奪的殖民地,故D項錯誤。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4·天一大聯考階段測試六,28)據檔案記載,1840年7月,中英廈門之戰中,清軍戰死的9名士兵的年齡從22歲至59歲不等,其中英軍無傷亡。據此可知,清軍()A.兵役體制落后 B.腐敗問題較為嚴峻C.軍備廢弛嚴峻 D.武器裝備懸殊較大答案A解析從題干可以看出,清軍士兵年齡大都在22歲到59歲之間,說明清朝的兵役制度已經相當落后,故A項正確。2.(2024·青島高三月考,28)1839年,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時要求外商交出全部鴉片,時任英國商務監督的義律卻要求全部英商把鴉片交給他,然后由他把鴉片交給林則徐。義律的確定被大鴉片販子馬地臣譽為“頗具政治家風范的大手筆”“中國人已經落入了使他們自己干脆面對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見,義律此舉的根本目的是()A.使鴉片貿易合法化B.為侵略中國制造借口C.制造中英貿易爭端D.實現中英兩國同等貿易答案B解析鴉片貿易合法化是在其次次鴉片斗爭后,故A項錯誤;題干中“中國人已經落入了使他們自己干脆面對女王陛下的圈套”,推知義律代表的官員在找尋開戰借口,故B項正確;鴉片是毒品,不是貿易爭端,故C項錯誤;《南京條約》后的貿易,是英國等西方國家希望將中國變成原料產地與商品銷售市場,故D項錯誤。3.(2024·天津河西區一模,7)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與英、美駐上海領事議訂《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在租界設會審公廨(也稱會審公堂),會審公廨設正會審官1人,總管公廨事務,副會審官6人,辦理刑民案件,另設秘書處、華洋刑事科、華務民事科、洋務科,管卷室。陪審官則由外國領事擔當。這反映出列強在華享有()A.最惠國待遇 B.司法豁免權C.領事裁判權 D.關稅自主權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陪審官則由外國領事擔當”可知是領事裁判權,這一行為嚴峻損害了中國的司法主權,故C項正確。4.(2024·大慶調研,28)“它發端于廣東一隅而最終進入華北,使上國帝京一時成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潰。”這里的“它”應是指()A.鴉片斗爭 B.其次次鴉片斗爭C.甲午中日斗爭 D.八國聯軍侵華斗爭答案B解析鴉片斗爭與材料中“最終進入華北”“使上國帝京一時成為夷狄世界”不符,故A項錯誤;其次次鴉片斗爭進程與材料中“發端于廣東一隅而最終進入華北,使上國帝京一時成為夷狄世界”相符,故B項正確;甲午中日斗爭、八國聯軍侵華斗爭與材料中“發端于廣東一隅”不符,故C、D兩項錯誤。5.(2024·樂山模擬,28)其次次鴉片斗爭后,部分官員認為中外沖突的根源在于外國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關稅,讓列強放棄公使駐京、賠償軍費、長江通商等條款。這表明,當時清政府部分官員()A.華夷觀念正在轉變 B.缺乏近代國家主權意識C.已具有國際法意識 D.主見自由貿易以求自強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員希望以全免關稅為條件,讓西方列強放棄公使常駐北京、賠償軍費、長江通商等條款,這說明他們沒有相識到關稅自主是國家主權,進而說明清朝部分官員的近代主權意識缺失,故B項正確。6.(2024·河南高考適應性考試,28)右圖為19世紀末日本所繪漫畫《李鴻章大頭痛》:拿著十字架的外國傳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經兵臨城下,中國人用鐮刀等農具應戰。該漫畫表明()A.洋務運動開展出現窘境B.甲午斗爭中國面臨危機C.清政府遭遇眾列強瓜分D.日本與列強的斗爭加劇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拿著十字架的外國傳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經兵臨城下,中國人用鐮刀等農具應戰”分析可知甲午斗爭因西方調停失敗而爆發,中國面臨斗爭危機,故B項正確。7.(2024·菏澤一模,7)從鴉片斗爭到中日甲午斗爭,中間跨越50年,中國社會沒有發生大的變更,真正的變更是從1894年中日甲午斗爭之后起先的。得出上述結論的主要依據是,中日甲午斗爭后中國()A.起先對軍隊進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的成效C.實業救國已成為主要思潮D.上層建筑變革提上歷史日程答案D解析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起先了軍事近代化進程,故A項錯誤;甲午戰前中國通過洋務運動近代化已經取得了較大成果,故B項錯誤;甲午戰后實業救國思潮成為當時重要的思潮之一,對于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并非“重大變更”,故C項錯誤;甲午戰后中國學習西方由器物層面上升到制度層面,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起先戊戌變法,故D項正確。8.聞名史學家陳旭麓先生認為1840年以來,中國因外患而遭遇的每一次失敗都產生過體現警悟的先覺者。但他們的四周和身后沒有社會意義的群體,他們走得越遠越孤獨。但斗爭大敗,“成中國之巨禍”,它促成了中國民族相識的亟變,中國的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而起先。這里的“斗爭”指的應是()A.其次次鴉片斗爭 B.中日甲午斗爭C.八國聯軍侵華斗爭 D.第一次世界大戰答案B解析在《馬關條約》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國人民抗拒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日益高漲,由民間組織義和團發動的反帝愛國運動逐步興起,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發起政治運動,與材料中“中國的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而起先”相符,故B項正確。9.(2024·揭陽一模,28)甲午戰后,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美國傳教士李佳白等人,紛紛向清政府上書,希望清政府聘請外國人為顧問,“亟行變通改革”,實行“新政”。這種現象反映()A.傳教士關切中國政治B.維新變法成了時代主流C.列強干涉中國內政D.英美意圖奪取對清政府的限制權答案D解析A項表述有違史實,故A項錯誤;B項表述與題目中“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美國傳教士李佳白等人,紛紛向清政府上書”無關,故B項錯誤;依據題意,并非列強干涉中國內政,是借用傳教士表達自身意圖,故C項錯誤;依據前面的分析,故D項正確。10.(2024·聊城一模,29)《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民族主義的高漲當然是甲午戰后中國社會變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義決非排他性的、狹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國人希望加入國際社會作為同等一員的劇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國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索的結晶。”材料反映出當時的中國()A.力圖樹立全新與同等的國家形象B.已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C.能與各戰勝國同等共享成功果實D.能客觀理性地相識國際形勢答案A解析依據題目“建立在中國人希望加入國際社會作為同等一員的劇烈愿望的基石之上”得出中國力圖樹立全新與同等的國家形象,故A項正確;結合所學學問,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未取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故B項錯誤;結合所學學問,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不會與各戰勝國共享成功果實,故C項錯誤;D項表述過高估計甲午之戰后國人對世界形勢的看法,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11.(2024·開封開學考試,29)法國政府曾向各國遞交一份備忘錄,為將要到來的議和定調子。其中寫道:“由于各國使館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國部隊想要從沿海前往首都(北京),為了保持道路始終暢通起見,各國對某些地方進行軍事占據。”該條文的核心內容最終寫入了()A.《黃埔條約》 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答案D解析關鍵信息:“各國使館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國部隊想要從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國對某些地方進行軍事占據”。題干核心內容對應《辛丑條約》中的“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各國駐兵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條款。故選D項。12.法國媒體曾刊登一位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記述:“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夫680人。”材料反映的這場斗爭()A.導致中國領土主權進一步被破壞B.迫使清政府允許其在華投資設廠C.將戰火從廣東擴大到了華北地區D.使列強獲得武裝限制京津的特權答案D解析導致中國領土主權進一步被破壞是其次次鴉片斗爭,與材料的內容反映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斗爭不符,故A項錯誤;迫使清政府允許其在華投資設廠是甲午中日斗爭,故B項錯誤;將戰火從廣東擴大到華北地區指的是其次次鴉片斗爭,故C項錯誤;美國傳教士殺害中國無辜農夫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斗爭期間,簽訂的《辛丑條約》使列強獲得了武裝限制京津的特權,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24·廈門模擬,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王朝的對外政策,聽從于“以德撫遠”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