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物理實驗教案_第1頁
2024年初中物理實驗教案_第2頁
2024年初中物理實驗教案_第3頁
2024年初中物理實驗教案_第4頁
2024年初中物理實驗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初中物理實瞼教案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1

實施課改,執行新《諜標》以來,為了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各校都加

強了對實驗的重視程度。又加之近年提高了中考題中物理實驗部分的分值,從而引起了各校的高

度重視。通過兩年的探索和總結,可以看到現在我校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對實驗探究的重視程度都

有所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較前幾屆有所增強。這龍提高我校物理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

的能力,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4,班發現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存在一些問

題。它反映出我們在平時教學時對實驗重視不夠,也反映對學生在這方面的要求不到位。為此,

應改進教學方法,及時采取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實驗素質為教學的出發點。

一、實驗教學中過程學生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

1、基本工具使用得不正確,其主要表現為:

Q)在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有的學生沒有進行校零就直接使用;測拉力時沒有作勻速直線運動

就讀數;校零時不在使用位置上。

(2)用量筒測水的體積時拿在手里讀數,而且讀數時視線沒有與凹形水面相平,甚至屋筒都

沒放平就讀數。

(3)在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時,沒有試觸就直接使用;不注意接合適的量程。(4)部分學生不能

正確連接滑動變阻器及判斷阻值的變化情況。

2、操作不規范,如

(1)學生操作不按實驗要求,操作過程中對器材的使用不夠規范。

(2)在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不是移動光屏呈接像,而是移動透鏡去找像。

(3)連接電路的方法不正確;表的刻度盤沒有正對觀察者;沒有排除電路故障的一般經驗,有的

甚至根本不會連接電路。

3、背實驗和數據,違背實驗事實。很多學生一開始就馬上在實驗冊上填寫有關內容,根

本沒有看器材,甚至是先填出實驗結論、數據,再做實驗。其實驗數據與填寫數據根本不符,如

(1)在觀察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根本沒有呈接到清晰的像就在題單上填寫了結論。、(2)

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部分學生先在記錄中把數據、結論都填好后再動手做實驗;有的

學生把兩邊的力臂始終調得一樣大。

(3)在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學生背數據、結論的現象尤為突出。另外在測變速直

線運動的平均速度、測電阻、測小燈泡的功率、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等實驗中,

背實驗數據和結論的現象也較為普遍。4?對自己的設計方案不去推敲其合理性,如探究動能與什

么因素有關時,不是嚴格按要求把高度作為控制變量;在其他問題上也是不注意讓別的量保持不

變。

二、造成上述錯誤的.原因

從上述現象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匕匕較盲目,缺乏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有的問

題雖然存在某一部分學校的學生或個別學生身上,但反映了我們一部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

生的實驗操作技能訓練不到位,而是為了實驗操作考試而做實驗。教師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與方法的指導。其次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操作時,讓學生動手的機會太少。教師講得太多,包

辦做得太多,有意識地提供一些數據和結論讓學生記住。有的學校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規定

太死,如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測小燈泡的功率,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測平均速度,觀

冢研究凸透鏡成像實驗,教師先把一些數據給學生規定好,讓學生按教師事先設想的數據去做實

驗。這些做法抹殺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養成了在實驗操作中的依賴性和封閉性,不利

于學生的發展。.通過這幾次實驗操作考試,我們也發現有的學校的學生整體實驗操作能力比較

強,這是與平時教學和后期訓練分不開的。為了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使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有所

提高,我們應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只有這樣才

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2

學會正確地使用直流伏特計測量電路兩端電壓;研究呂聯電路、并聯電路中電壓的關系。

直流伏特計(J0408型或J0408-1型),干電池3節,小燈座(J2351型)2個,小燈泡

(5伏,0.3安)2個,單刀開關(J2352型),導線若干。

J0408型直流伏特計外形見圖3.6-1,這種伏特計的表頭是磁電式。刻度盤有上下兩種刻

度,分別是M-5-0-15"和"-1-0-3",接線柱分別標有"一"、"3"和"15"。調零

器在刻度盤下方。這種伏特計的刻度盤上"0"點不在最左惴,而在"0"點左側還有一些刻度,

可以防止因正負接反而撞壞指針。

有些學校還有另一種型號的伏特計(圖3.6-2),這種伏特計的量程分別為"0-15"和

"0-3",接線柱"+"作為公共端。

還有的學校用的是交、直流兩用伏特計(圖3.6-3),這種伏特計刻度盤有上下兩種刻度,

用直流時量程分別是“0-3"和"0-15",刻度每小格分別表示0.1伏和0.5伏。用交流

時量程分別是"0-45"和"0-450",刻度每小格分別表示1伏和10伏。有五個接線柱,分

別標有",、"3"、"15"、"45"和"450"標記,作為公共端,直流檔看下邊刻

度,交流檔看上邊刻度.

伏特計是電學實驗中常用儀表之一。本實驗是練習使用伏特計,應注意掌握正確使用伏特計

的方法。

在使用伏特計時,首先要看清它是直流的還是交流的,:再看它有幾個量程,各是多少伏特,

并且弄清楚各量程上每/」略所表示的伏特數。再檢杳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若沒對準就要調零。

要注意伏特計在電路中的接法是與被測電路并聯,伏特計"+”端接靠近電源正極的點,

"-"端接靠近電源負極的點。

實驗步驟:

1.用伏特計測電池和電池組的電壓

用伏特計先測出每節干電池兩端的電壓,再測出3節干電池串聯后電池組兩端的電壓。把

測得的數據記錄下來,并加以比較。(要注意電池串聯的正確方法,如果有一節電池接反了,電

池組的電壓將降低。)

思考:電池組兩端的電壓是不是等于串聯的各節電池兩端電壓之和。

2.用伏特計測串聯電珞電壓

把兩燈泡、開關、干電池組成串聯電路,用伏特計先后測出兩燈泡兩端電壓U1和U2,再

測出兩燈泡串聯后兩端總電壓把測得的數據記錄下來并加以匕徽。

U3O

思考:串聯電路兩端的總電壓與各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有什么關系?

3.用伏特計測并聯電珞電壓

把兩燈泡組成并聯電路,再與開關、干電池串聯起來.用伏特計先后測出兩燈泡兩端電壓

U1和U2,再測出并聯電路兩端的總電壓U3。把測得的數據記錄下來并加以比較。

思考:并聯電路兩端的電壓與各條支路兩端的電壓有什么關系?

1.在測量前應先估計被測電壓的高低,選擇適當的'量程。若難估計被測電壓的高低,應先

使用最大的量程試觸,若指針示數很小,再改按小量程的。接通電路后指針反轉時,應立即斷開

電鍵,將伏特計的接線對調。

2.最好選用不同規格的兩個燈泡,串聯時U1和U2才不相等,以免產生串聯電路各部分

上的電壓相等的錯覺。

2.讀取伏特計示數時,要待指針穩定,視線要與表盤垂直。

伏特計的簡易故障檢修。

1.測量時如果兩個量程上指針都不動,可能是公共接線柱背后斷開,或是分壓電阻斷開,

或是表頭線圈斷開,取下底板檢查。

2.擰動某接線柱時,指針時動時不動,則是該接線柱螺絲帽松動,應將其擰緊。

3.伏特計的指針彎曲不正或動圈卡住等故障的檢修方法與安培計相同,詳見前面介紹。

想一想,如果把伏特計誤串聯在電路中,將會對電路產生什么影響?

提示:因為伏特計本身電阻很大,串聯在電路中將會增大電路總電阻,使電路中電流變得很

小。

2.如果需要測量的電壓在1.40-1.60伏特之間,應選用0-3量程還是選用0-15量

程?為什么?

提示:用0-3量程。因為所測電壓在3伏特范圍內,0-3量程刻度每小格示數為0.1伏

特,0-15量程刻度每小格示數為0.5伏特。用每格示數較小的量程誤差較小。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3

認識針孔照相的原理,并學習制作針孔照相機。

兩個圓紙筒(一大一小,大的能夠緊套在小的外邊,并能相對移動),錫箔,防油紙或繪圖紙

(一般半透明紙也可),凸透讖,蠟燭和火柴。

在大紙筒的一端包上錫箔,在錫箔中心戳一個針孔;在小紙筒一端包上半透明的防油紙作為

紙屏,將小紙筒插入為壓筒內。整個裝置除錫箔有針孔外,其余部分不透光。這樣就做成了一個

針孔照相機(參看圖2.1-1).

1.用針孔對準房間或窗外一個明亮的物體,在紙屏上能夠看見物體的像。

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情況是比物大還是比物小?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

2.點燃一支蠟燭,用針孔對準它,觀察蠟燭的像:使照相機逐漸移近(或移遠)蠟燭,看像有

什么變化;保持相機與蠟燭距離不變而將紙屏向針孔推近,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3.將針孑品微變大一點,重復上述過程,看像的大小、明暗和清晰程度如何變化。

4.在錫箔上戳五六個小針孔,并使這些孔都十分靠近,觀察紙屏上的像:只有一個還是有幾

個?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

5.將凸透鏡放在針孔前面,看一看是否可以通過改變物距和紙屏與錫箔距離,得到一個像?

保持蠟燭、錫箔、紙屏的距離不變,移走凸透鏡,比較有凸透鏡和沒有凸透鏡時像的情況,(會

聚透鏡的作用是將所有分尸的斗象會聚成一個像)。

6.將孔開成一個大孔,大到與透鏡一樣大,透鏡匯集所有的光,將它會聚成一個像。這時的

像與上段操作中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自制簡易照相機

拿只圓柱形的紙盒,把一端的盒底完全除去,在外面包上一層半透明的薄紙,在另一端的盒

蓋上。開一個小洞,貼上踢箔,錫箔中心戳一個針孔,這樣就成了一個簡易照相機。在黑暗的房

間里點一支蠟燭,拿這照相機的針孔對著蠟燭,可以在薄紙上看到蠟燭的倒像。

這個自制的簡易照相機也可以用來攝影。只要用軟片底版代替薄紙,軟片后面,用黑紙包起

來,不使漏光,前面的小孔,也要用厚紙遮蓋起來。這些都要在暗室內進行準備。

拍攝景物必須在陽光下進行,曝光時間要長些,因為它前面的孑U艮小,進入光線不多。開始

時可以試用4秒鐘的曝光時間,如果試驗的效果不好,可適當延長時間,或改短紙盒的長度。

在上曝過光后,將前面的針孔遮蓋起來,拿到暗室里取下軟片,沖洗,曬印照片。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4

1.認識什么是物體的慣性;

2.知道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帶有木柄的錘,長為200-300毫米的直尺或金屬棒;直徑10毫米左右)。

1.把一個錘頭松套在木柄上端,錘頭能夠輕易地取下。然后握住木柄,把木桶下端對準地

面迅速撞擊幾下,就很難把錘頭取下來了。

2.把幾塊大小形狀相司的長方塊(用其他表面較光滑的稍重的物體也可以,如大棋子、滿

裝的火柴盒等)疊在一起,用直尺或金屬棒對準其中任一塊水平敲擊,則被擊的‘一塊飛出,其

余的仍然疊在原位。

1,離弦的箭為什么能腥續前進?

2.劈柴時,斧頭被夾在柴中。這時如果把柴的未劈開一端與地撞擊,柴就會劈開;如果把

柴的已劈開一端與地撞擊,斧頭就會被退出來,怎樣解釋這個現象?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5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研究,在中學物理教學研究中早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了.許多物理教育工

作者對于這一定律的教學發表了自己頗有見地的教學見解,并且得到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當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這些教學策略時,我們發現,確實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獻中所述的

預期效果.然而,當我們設計一些新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去解決問題時,令我們十分

吃驚的是:學生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卻又非常之差.這使得我們困惑不解.為何對同一

教學策略教學的結果的評價出現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師教的原因,還是學生學的原因,抑或兩

者兼而有之.這促使我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進一步,我們從學生的

認知心理上,對這一規律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通常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一般是按教材編排順序,先進行演示實驗引出課題,然后通

過講解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的爭論,消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錯誤觀念,進一步通過做

斜面小車實驗證明牛頓第一定律的正確性最后讓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

象,從而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為了檢驗學生學習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情況,我們曾用這樣一道題目來檢測學生.題目如

下你坐在向前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里揩手中的鑰匙豎直上拋問當鑰匙落下來時是落在手里,

還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學在試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問其原因,皆曰:汽車在走,而

鑰匙拋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怎樣更好地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使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真正是實實在在

意義上的令人滿足.我們認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學方法的改進已是隔靴搔癢,而必須深入到

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考冢學生產生錯誤認識的根源.

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物理概念、規律時所形成的錯誤,常常是由于其頭腦

中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

所謂前科學概念,是指兒童在學習物理課程以前的生活實際中,對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在頭

腦中反復建構所形成的系統的但并非科學的觀念.比如牛頓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學中,

月腳中認為只需要"正面"傳授知識,學生就能接受,如果他們仍不理解,可以多講幾遍就能達到

目的的想法,實踐證明是過于天真了.因為在有些學生的經驗中,早已有了與亞里士多德“力是

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理論類似的觀念.這樣,當他們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

納入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成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代名

詞.讓他們解釋用手推車、用腳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錯誤觀念的生活實例時,他們也能解釋得頭

頭是道.但當解釋用手拋鑰匙、飛機扔炸彈的例子時,他們卻又運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去解釋,

其錯誤觀念暴露無遺.這正是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效果不佳的癥結之所在.

3研究和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應當了解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的特點.

第一,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是自發形成的.

過去,我們在教學中,常常誤認為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其頭腦如同一張"白紙",教師可以

在上面任意涂畫,事實并非如此.學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客觀世界物質

運動規律的看法.他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運動,而在力停止作用時物體靜止,

于是主觀地斷言:有力,貝!物體運動;無力,則物體靜止.這正是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

動原因"的理論.

第二,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具有隱蔽性.

由于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潛在的形式存在.這包含兩方

面的意義.其一是學生自己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因為學生并沒有有意識地思考并形成"力是

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學概念平時并不表現出來,但往往在學生運用物理概念

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來.比如前述測驗表明,許多有10多年教齡的初中物理教師頭腦中也存在著

牛頓第一定律的前科學概念,然而他們自己卻并不知道.

第三,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具有頑固性.

由于前科學概念是JL童頭腦中業已形成的概念月長期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觀察又加強了這些

概念.因此,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慨念是非常頑固的.

國內外物理教育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學生對某些物理現象形成了前科學概念,要

想加以轉變是極其困難的.尤其那些在人類科學認識史上經歷了曲折歷程的前科學概念,更是如

此.

按照皮亞杰的理論,學生認識什么和如何行動,主要決定于他們所具有的認知圖式(思維模

式),而不完全取決于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他們按照自己已有的圖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錯誤

認識存在的情形下,就會在頭腦中形成和正確信息極不相同的東西.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6

觀察色光的混合現象,演示三原色光混合成白光。

三原色光源,滑動變阻器,電源等。

三原色光源可以自制。將三個小燈泡分別放在三個圓紙筒(如蠟紙筒)中,圓紙筒的一端分別

包有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小燈泡發光,透過玻瑤紙即得到紅色、綠色和藍色的光(圖

2.12-1甲)。

依次只接通一個燈泡,使得屏上先后出現三個顏色分別是紅色,綠色和藍色的圓形光斑。

先后分別同時接通兩個燈泡,屏上得到兩個圓形威,并有一部分相重疊。如圖2.12-3,

紅光和綠光相交疊得到黃光;紅光和藍光相交疊得到紫光;綠光和藍光相交費得到青色光.

該實驗若在光線較暗的教室中進行,效果更好。

利用七色板演示色光的'合成。用三合板或硬紙板做成直徑約30厘米的圓板。圓板的中心有

一孔,可以套在轉臺的轉軸上,用螺絲夾緊后,由皮帶傳動,繞軸轉動。圓板的正面按圖2.12-5

所示的順序和比例貼上七種顏色的蠟光紙。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7

物理實驗室是學生學習和進行物理實驗的主要場所,是物理探究學習的主要資源學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