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高一上學期期中檢測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高一上學期期中檢測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高一上學期期中檢測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高一上學期期中檢測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高一上學期期中檢測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檢測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三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玉器是良渚文化最突出成就之一??脊棚@示,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絕大多數出土于大型墓中,這些大型墓往往同時隨葬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和其他玉器。這說明良渚文化時期()A.社會分工細密 B.手工業占主導C.階級分化明顯 D.神權觀念濃厚【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據材料概況可知,良渚文化中玉璧、玉琮絕大多數出土于大型墓,且大型墓還隨葬大量精美的其他器物,這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不同墓葬中的陪葬品有明顯差異,大型墓陪葬品豐富,體現了墓主人的特殊地位,反映出當時階級分化明顯,有了明顯的階層差異,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社會分工情況,不能得出社會分工細密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手工業在良渚文化時期占主導地位,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神權觀念相關內容,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2.春秋時期,雖然周王室衰微,各方諸侯漸次稱霸,但是,諸侯名義上仍尊奉王室,周之典章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為其核心)依然是各方諸侯的基本規范。這反映出春秋時期()A.傳統禮制仍具影響 B.周王共主地位穩固C.社會變革十分緩慢 D.等級尊卑觀念強化【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中國)。據材料概況可知,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但諸侯名義上仍尊奉王室,周的典章制度還是諸侯的基本規范,這表明傳統的禮制在春秋時期仍有影響,其影響力雖然在逐漸減弱,但依然存在,對諸侯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A項正確;春秋時期周王的共主地位已經動搖,并非穩固,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傳統禮制仍有影響,不能反映社會變革緩慢,且春秋時期社會正處于大變革之中,排除C項;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等級尊卑觀念受到沖擊,并非強化,排除D項。故選A項。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詔書形式將統一度量衡的命令頒發給全國,并將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刻在度量衡器物上。接著,秦始皇命人在《效律》中,嚴格規定了衡器和容器的允許誤差范圍超差的就要對主管人員罰以兵器鎧甲或盾牌。這些舉措意旨在()A.繁榮商品經濟 B.增加國家收入 C.完善經濟法規 D.鞏固國家統一【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舉措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度量衡,秦始皇能夠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各地因度量衡不同而導致的經濟和行政上的障礙,從而促進全國范圍內的經濟交流和政治管理,D項正確;統一度量衡有利于商業發展,但并非這些舉措的目的,排除A項;統一度量衡有利于鞏固統一,但與增加財政收入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通過法律對度量衡進行了一些規定,有利于保證度量衡的統一,進而鞏固國家統一,其并非為了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排除C項。故選D項。4.漢武帝時期,地方官員的權力較大,有時甚至會違背中央政府的命令,導致國家政策無法有效實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漢武帝()A.頒布“推恩令” B.設置刺史C.實行鹽鐵官營 D.設立中朝【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中國)。據材料概況可知,漢武帝時期地方官員權力大且存在違背皇命的情況,為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漢武帝設置了刺史,刺史負責監察地方官員,可使皇帝更好地掌控地方,保證國家政策的有效實施,B項正確;頒布“推恩令”是為解決王國問題,削弱諸侯王勢力,與對地方官員的監督無關,排除A項;鹽鐵官營是經濟政策,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入和加強經濟控制,并非針對地方官員權力問題,排除C項;設立中朝是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與地方官員權力問題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5.《魏書·序紀》曰:“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這實際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黃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孫)”在此,材料強調了北魏()A.淡化鮮卑民族特色 B.是唯一的中原正統C.華夏認同觀念較強 D.民族交往交流頻繁【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北魏意在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黃帝的后代,說明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即北方的鮮卑族也認同黃帝的土德,并以黃帝的后代自居,并且構建自身族號與華夏文化的歷史淵源,C項正確;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鮮卑自身民族特色的問題,排除A項;“是唯一的中原正統”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鮮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6.如表所示為南朝時期各地區興修農田水利情況統計。如表可用來說明南朝()地形區政區名稱歷史記載地形區政區歷史記載長江三角洲丹楊(陽)赤山塘14次江漢平原南郡9次青塘江淮平原廬江晉陵新豐塘弋陽吳興獲塘南陽盆地襄陽A.農業經濟得到發展 B.經濟發展模式發生轉變C.疆域范圍得到拓展 D.農田灌溉條件持續改善【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南朝時期各地區興修農田水利情況較多,說明當時的農業得到發展,A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疆域拓展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對比類信息,無法得出持續改善,排除D項。故選A項。7.唐代實行兩稅法是以原有的地稅和戶稅為主,統一各項稅收而制定的新稅法,分夏、秋兩季征收,“租庸調”和一切雜捐、雜稅全部取消,但丁額不廢。由此可見,兩稅法()A.擴大了征稅對象 B.簡化了稅收名目C.強化了人身控制 D.繁榮了商品經濟【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的核心是以地稅和戶稅為主,并取消了“租庸調”和所有雜捐雜稅,表明其將多種復雜的稅收簡化為兩項主要稅收,因此,兩稅法的顯著特點是簡化了稅收名目,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兩稅法取消了“租庸調”和所有雜捐雜稅,沒有涉及對哪些人征稅,不能得知擴大了征稅對象,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兩稅法在征稅內容的簡化,沒有涉及兩稅法征收貨幣的內容,不能體現其對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8.唐代后期,范攄撰寫的《云溪友議》有載:“紇干尚書,泉苦求龍虎之丹,十五余稔。及鎮江右,乃大延方術之士,乃作《劉宏傳》,雕印數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燒煉之者?!边@說明當時()A.雕版印刷術在民間應用廣泛B.雕版印刷術主要用于傳播宗教C.雕版印刷術得到大規模應用D.懦學失去封建正統思想的地位【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雕印數千本”可知,唐代后期雕版印刷的書籍數量達到數千本,這體現了雕版印刷術得到大規模應用,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紇干尚書雕印數千本書,不能由此得出雕版印刷術在民間應用廣泛的結論,因為這只是個例,無法代表民間整體情況,排除A項;材料未表明雕版印刷術所印書籍是宗教相關內容,不能得出其主要用于傳播宗教的結論,排除B項;唐代儒學仍然是封建正統思想,沒有失去其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9.咸平五年(1002年),宋廷以前宰相張齊賢任判永興軍府(接壤西夏)兼馬步軍部署,管轄當地駐軍。知開封府錢若水先后調任知天雄軍(接壤遼)兼兵馬部署、并代經略使(接壤遼)兼知并州事,成為兩處重鎮的軍隊主帥。這反映出宋代的政治特征是()A.軍政合一 B.重文輕武 C.守內虛外 D.強干弱枝【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宋真宗朝,文官在樞密院中日漸占據主導地位,文官調任軍事機構的主帥,體現了當時重文輕武的政治特征,可見當時以文馭武規則已正式產生,反映統治集團突破了武將掌軍的傳統思維,B項正確;軍政合一制是指軍事權力和行政權力合二為一,并以軍事權力作為整個國家權力的核心和后盾;守內虛外意思是防衛內部可能出現的隱患,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脅,導致邊境空虛的國策;強干弱枝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材料描述的是重文輕武,而非軍政合一、守內虛外、強干弱枝,排除ACD項。故選B項。10.下表所示為三位學者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對這些評價認識合理的是()評價來源王室之所以安者,以能使百姓有余力而樂其生也,而今也斂于民者煩、督于民者急、奪于民者盡,而人人救死恐不暇,安石可謂危王室矣[北宋]王巖叟《上神宗論王安石》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梁啟超《王安石傳》A.王巖叟的評價最為可信 B.評價者深受儒家思想影響C.梁啟超的評價全面客觀 D.評價者立場帶有時代印記【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表格可知,表格中北宋時期的王巖叟和南宋時期的羅大經否定和批判了王安石變法,而梁啟超則高度肯定王安石變法,對王安石變法的不同評價主要緣于作者時代不同,D項正確;雖然王巖叟生活的年代離王安石變法最近,但并不表明其評價最為可信,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這些評價者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排除B項;梁啟超肯定了王安石變法,并未闡述王安石變法的不足之處,不夠全面客觀,排除C項。故選D項。11.金熙宗即位后,廢除了女真舊制中的勃極烈制度,改用遼、宋漢官制,在中央設立尚書省、元帥府、御史臺,在地方沿襲宋朝的路、府、州、縣四級制。這一改制()A.推動了金朝封建化進程 B.反映了對中原正統的認同C.緩和了民族緊張的局勢 D.體現了金朝政治的二元性【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時期(中國)。據題干“金熙宗即位后,廢除了女真舊制中的勃極烈制度,改用遼、宋漢官制,在中央設立尚書省、元帥府、御史臺,在地方沿襲宋朝的路、府、州、縣四級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金熙宗改革女真族的官制,是借鑒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推動了金朝封建化進程,A項正確;雖然金熙宗采用漢制,但是這并不能反映對中原正統的認同,排除B項;材料只是說明金熙宗在制度上的改革,并未提及改革后民族關系的變化,排除C項;金熙宗的改革是全面借鑒中原王朝的制度,并沒有體現金朝政治的二元性,排除D項。故選A項。12.在元代刑法中,漢人刑事案件由刑部系統管轄,而“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盜、詐偽,從大宗正府治之”。犯盜竊罪者,漢人附加刺字刑,蒙古人則不須,擅自給蒙古人刺字的司法官員,將被判仗刑和開除公職。這說明元代()A.遵循輕罪重罰原則 B.實行民族歧視政策C.刑法制度靈活務實 D.注重維護社會秩序【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提到同樣是犯盜竊罪,漢人會被附加刺字刑,而蒙古人則免除,這表明法律對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處罰標準,體現了民族之間的不平等待遇,擅自給蒙古人加刑的官員將被處以仗刑和開除公職的嚴厲處罰,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平等待遇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因此,這反映出元代實行了民族歧視政策,B項正確;據材料“犯盜竊罪者,漢人附加刺字刑,蒙古人則不須”可知,對蒙古人并不輕罪重罰,排除A項;材料中對不同民族在法律上實行不同的處罰標準并非為了務實,而是因為民族歧視,排除C項;對漢族的民族歧視政策不利于維護社會秩序,排除D項。故選B項。13.1368年,明太祖頒布“海禁”政策,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明初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背景是()A.社會經濟恢復緩慢 B.朝貢貿易利潤豐厚C.重農抑商政策加強 D.東南沿海倭患嚴重【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倭寇是指來自日本的海盜,他們在明朝時期經常騷擾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對明朝沿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明朝初期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沿海地區的倭寇侵擾,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建立之后,社會相對穩定,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且經濟恢復程度與海禁之間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朝貢貿易以政治目的為主,不計經濟成本,沒有豐厚的利潤,排除B項;結合前述可知,海禁的主要背景是倭寇問題,重農抑商政策并非明朝初年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4.明代中期以后,商業領域呈現出一片繁榮局面,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商業革命”。這場“商業革命”的重要表現是()A.長途貿易的興起 B.雇傭勞動的出現C.商人群體的形成 D.美洲白銀的輸入【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明代中期以后,商業領域呈現出一片繁榮局面,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商業革命”,結合所學,明朝中后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關系,出現了新的生產方式,加速了社會轉型,B項正確;長途貿易的興起、商人群體的形成和美洲白銀的輸入屬于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稱不上“商業革命”,排除ACD項。故選B項。(原卷答案為C,本站保留意見)15.如表所示為清朝的邊疆治理制度或政策。由此可見,清朝邊疆治理的方針是()地區制度或政策東北地區軍府制度西北部分地區盟旗制度西藏地區政教合一制度;駐藏大臣制度西南地區土司制度;改土歸流政策新疆地區軍府制度;伯克制度A.恩威并施 B.蕃漢分治 C.民族自治 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表格中提到的清朝邊疆治理制度如東北地區的軍府制度,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和駐藏大臣制度,西南的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政策,以及新疆的軍府制度和伯克制度等,顯示了清朝在不同地區采用了不同的管理制度。這些制度通常是根據當地的社會結構、文化和習俗來制定的。這種在各地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不同政策的治理方針正是“因俗而治”的體現,D項正確;通過材料中的具體制度看不出恩或威,排除A項;改土歸流不能體現蕃漢分治或民族自治,排除BC項。故選D項。16.張岱的《陶庵夢憶》用大量筆墨記錄了明末清初我國南方的戲曲演出活動,其演出最盛之時,多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如“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清客幫閑、傒童走空之輩,無不鱗集”。這說明明末清初()A.市民文化旨趣提高 B.戲曲與傳統節日交融C.社會娛樂活動豐富 D.長篇小說具有寫實性【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末清初(中國)。材料中提到的《陶庵夢憶》記載了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行的戲曲演出,這顯然表明戲曲活動與傳統節日緊密結合,展示了戲曲和節日逐漸融合的文化現象,B項正確;材料沒有對比,不能得出市民文化旨趣提高,排除A項;材料主旨表明戲曲活動與傳統節日緊密結合,并不能體現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排除C項;小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并非所有長篇小說都具有寫實性,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高祖和呂后主政時,“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成就斐然。國家從立國初年“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武帝即位時,“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普通的民眾從“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到“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宇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梁肉”。70多年的經濟恢復使漢帝國完成了國富民富的任務,成為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后的第一個盛世,奠定了其后漢武帝將漢朝推上頂峰的物質基礎。材料二作為漢武帝時期杰出的財政專家,桑弘羊思想的出發點是通過在財權方面強本抑末,達成在政治領域的強本抑末的最終目標。在桑弘羊財政政策的引領下,國家開始正視商業領域的大量財富,并突破對商業半鄙薄、半忌憚的心態,直接從商業領域獲取財富。桑弘羊也極力支持政府直接參與部分行業經營,將部分暴利行業納入國家財政,即鹽鐵酒和貨幣生產發行的直接壟斷,政府官營商業參與市場競爭(平準均輸)公田官營、邊疆屯田等。這雖有弊端,但事實上也做到了“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陨喜牧暇幾在w德馨、唐艷艷《漢帝國何以由富國變為強國——桑弘羊經濟思想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漢前中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桑弘羊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經濟政策對西漢社會產生的歷史作用?!敬鸢浮浚?)表現:財政收入增加;糧倉、府庫充實;百姓家給人足。(答出兩點即可)原因:“與民休息”政策的實行;政治和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統治者帶頭提倡節儉;封建生產及生產關系的推廣。(答出三點即可)(2)主要內容: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屯墾戍邊。(答出兩點即可)歷史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平抑物價,減輕人民負擔;推動了邊疆開發;增強了中央對財政的控制權;打擊了富商大賈的投機行為。(答出兩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漢朝(中國)。表現:根據材料“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可知,財政收入增加,糧倉、府庫充實;根據材料“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可知,百姓家給人足。原因:根據材料“70多年的經濟恢復使漢帝國完成了國富民富的任務,成為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后的第一個盛世,奠定了其后漢武帝將漢朝推上頂峰的物質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與民休息”政策的實行;政治和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統治者帶頭提倡節儉;封建生產及生產關系的推廣等角度進行說明?!拘?】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漢朝(中國)。主要內容:根據材料“桑弘羊也極力支持政府直接參與部分行業經營,將部分暴利行業納入國家財政,即鹽鐵酒和貨幣生產發行的直接壟斷,政府官營商業參與市場競爭(平準均輸)公田官營、邊疆屯田等?!笨芍}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屯墾戍邊。歷史作用:根據材料“在桑弘羊財政政策的引領下,國家開始正視商業領域的大量財富,并突破對商業半鄙薄、半忌憚的心態,直接從商業領域獲取財富。桑弘羊也極力支持政府直接參與部分行業經營,將部分暴利行業納入國家財政,即鹽鐵酒和貨幣生產發行的直接壟斷,政府官營商業參與市場競爭(平準均輸)公田官營、邊疆屯田等。”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平抑物價,減輕人民負擔;推動了邊疆開發;增強了中央對財政的控制權;打擊了富商大賈的投機行為等角度進行說明。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圖所示是樹于拉薩大昭寺門前《唐蕃會盟碑》,碑文采用漢藏兩種文字對照方式,強調“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材料二少數民族在唐朝獲得高官顯爵的文臣武將有很多,在這些著名的少數民族人物中,計西域二人、胡一人、鮮卑三十四人、突厥十五人、越三人、靺鞨三人、高麗九人、吐蕃奴、奚、契丹、二人、于闐一人、疏勒一人、西羌三人、契丹九人、鐵勒七人、回紇八人、柳城胡七人、沙陀三人、黨項一人、未詳者二人,共一百二十二人?!短茣分杏斜緜髡呶迨呷?,附見于其他傳記者六十五人。既有開國元勛,也有中興功臣,直到唐末還有為唐朝“死難”的少數民族“忠臣”?!幾酝跬g《中國民族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蕃會盟碑》的歷史價值。(2)根據材料二、概括少數民族在唐朝任官的特點。(3)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唐朝的時代氣象。【答案】(1)歷史價值:是研究唐朝民族關系的第一手資料;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載體;是漢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對民族團結教育、國家統一教育有現實意義。(答出三點即可)(2)特點:數量較多;來源廣泛;任職范圍廣;對唐朝貢獻大。(答出三點即可)(3)時代氣象:經濟文化繁榮,國力強盛;民族政策開明開放;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文化的認同增強;中原王朝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增強。(答出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概括分析題。時空涉及唐朝時的中國。歷史價值:據材料一“碑文采用漢藏兩種文字對照方式,強調‘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可得出,《唐蕃會盟碑》是研究唐朝民族關系的第一手資料;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蕃會盟碑》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載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據材料一“強調‘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和所學知識可知,《唐蕃會盟碑》是漢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反映了唐朝時期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蕃會盟碑》對現代民族團結教育和國家統一教育具有現實意義,可以作為教育和宣傳的重要資源?!拘?】本題是概括分析題。時空涉及唐朝時的中國。特點:據材料二“少數民族在唐朝獲得高官顯爵的文臣武將有很多”和所學知識可知,少數民族在唐朝任官的數量較多;據材料二“計西域二人、胡一人、鮮卑三十四人、突厥十五人、越三人、靺鞨三人、高麗九人、吐蕃奴、奚、契丹、二人、于闐一人、疏勒一人、西羌三人、契丹九人、鐵勒七人、回紇八人、柳城胡七人、沙陀三人、黨項一人、未詳者二人,共一百二十二人”可得出,少數民族來源廣泛,涵蓋了多個民族;據材料二“既有開國元勛,也有中興功臣,直到唐末還有為唐朝‘死難’的少數民族‘忠臣’”和所學知識可知,少數民族在唐朝的任職范圍廣泛,從開國元勛到中興功臣,再到普通官員,都有少數民族的身影;據材料二“《唐書》中有本傳者五十七人,附見于其他傳記者六十五人”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少數民族官員對唐朝的貢獻很大,許多人在歷史上留下了重要事跡。【小問3】本題是概括分析題。時空涉及唐朝時的中國。時代氣象: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國力強盛,社會穩定;據材料二“少數民族在唐朝獲得高官顯爵的文臣武將有很多”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開明開放,對少數民族采取包容和吸納的態度;據材料一“強調‘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和材料二“少數民族在唐朝獲得高官顯爵的文臣武將有很多”可得出,唐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據材料一“碑文采用漢藏兩種文字對照方式”和材料二“少數民族在唐朝獲得高官顯爵的文臣武將有很多”可得出,唐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認同增強;據材料二“《唐書》中有本傳者五十七人,附見于其他傳記者六十五人”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中原王朝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增強,各民族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儒學復興思潮的核心問題有三點:從儒學內部而言,是用義理之學取代章句之學,這是經學史上的一場革命,也是宋學與漢學的分界線;從儒學外部來講,是要用儒學之道取代以佛老為代表的各種異端,力圖使儒學重新獲得獨尊地位;第三點是要用有為之學取代無用之學。復興之儒學我們稱之為新儒學,它不僅是一個新的開放型的解釋體系,更是新儒用以經世致用的大法。只有將這三點結合起來,才是北宋儒學復興運動完整意義上的核心內容,所以說是三位一體而不可分的?!幾詣蜕侗彼稳鍖W復興要“復興”什么》根據材料,圍繞“宋代儒學復興”這一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答案】示例一論題:宋代儒學復興運動推動了學術思想的變革。闡述:漢學的章句之學在對經典的解讀上往往過于注重逐字逐句的注釋,顯得煩瑣且僵化。而宋代儒學復興以義理之學取代之,程顥、程頤的理學便是典型代表。他們以天理為核心概念,對《論語》《孟子》等經典進行全新解讀,強調道德修養與心性培養。這種轉變使儒學更具思辨性和哲學內涵,為后世學術發展開辟了新方向。這一學術思想的變革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需求,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追求。在社會動蕩、人們思想困惑的時期,義理之學為人們提供了精神寄托和道德指引,推動了學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傊未鍖W復興運動中的義理之學取代章句之學,是學術思想的重大進步,對中國古代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示例二論題:宋代儒學復興運動重塑了儒學的正統地位。闡述:隋唐以來,佛道盛行,對儒學的正統地位構成了巨大挑戰。宋代學者積極批判佛老的虛無出世觀念,大力弘揚儒學積極入世精神。朱熹理學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儒學為根本,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為人們確立了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他們通過著書立說、講學授徒等方式廣泛傳播儒學思想。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使儒學重新獲得獨尊地位,鞏固了其社會主流思想的地位。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儒學的傳承和發展,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塑。總之,宋代儒學復興成功重塑了儒學正統,體現了儒學的強大生命力與適應性,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窘馕觥勘绢}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宋代(中國)。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如由材料“從儒學內部而言,是用義理之學取代章句之學,這是經學史上的一場革命,也是宋學與漢學的分界線”并結合宋代儒學復興的相關知識得出論題:宋代儒學復興運動推動了學術思想的變革。其次,結合儒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并對漢學和宋代儒學進行對比可知,漢學的章句之學在對經典的解讀上往往過于注重逐字逐句的注釋,顯得煩瑣且僵化。而宋代儒學復興以義理之學取代之,程顥、程頤的理學便是典型代表。他們以天理為核心概念,對《論語》《孟子》等經典進行全新解讀,強調道德修養與心性培養。這種轉變使儒學更具思辨性和哲學內涵,為后世學術發展開辟了新方向。這一學術思想的變革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需求,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追求。在社會動蕩、人們思想困惑的時期,義理之學為人們提供了精神寄托和道德指引,推動了學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表述。也可以從其他角度論述,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的義理之學取代章句之學,是學術思想的重大進步,對中國古代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同時,結合材料:“復興之儒學我們稱之為新儒學,它不僅是一個新的開放型的解釋體系,更是新儒用以經世致用的大法。只有將這三點結合起來,才是北宋儒學復興運動完整意義上的核心內容,所以說是三位一體而不可分的?!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得論題,宋代儒學復興運動重塑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其次,可從佛道盛行的背景和宋代朱熹發展理學的成就展開論述。最后,總結歸納,宋代儒學復興成功重塑了儒學正統,體現了儒學的強大生命力與適應性,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明太祖廢除丞相后,繁劇的政務和大量的奏禮并非一個人的精力所能料理的,設殿閣大學士,由文人充任,批閱奏章,只可備顧問。明成祖時,殿閣臣僚入值文淵閣,可以參預機務,但“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批答出自御筆”。宣德元年(1426年),開始讓內閣和個別部的尚書對中外奏章提出處理意見,用小票墨書,貼于疏面進上,稱為“票擬”,然后呈皇帝“易紅書批出”。及至正統初時,英宗朱祁鎮因9歲登極,年齡幼小,太皇太后專一委政內閣,使內閣票擬制度化。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雖然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于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宰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幾灾旖B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明朝內閣制度和前代宰相制度的不同。(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內閣制的演化歷程分析明朝政治制度發展的趨勢?!敬鸢浮浚?)不同:①地位不同:內閣是皇帝的顧問咨詢機構,不屬于國家法定的行政機構;宰相是最高行政長官,擁有法定地位。②與部院的關系不同:內閣不能領導部院,無權指揮朝廷的各部院和地方政府;宰相領導部院,部院屬于宰相的下屬機構。③職權不同:內閣僅是皇帝的顧問,沒有獨立的行政權力;宰相擁有決策參與權和行政執行中的指揮權,可以對國家大事做出決策。④與皇權的關系不同:內閣的職權和地位完全依賴于皇帝;宰相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答出三點即可)(2)趨勢: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行政效率逐漸下降;宦官政治勢力逐漸崛起。(答出兩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時空是明朝(中國)。不同:根據材料“明成祖時,殿閣臣僚入值文淵閣,可以參預機務,但‘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批答出自御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位不同:內閣是皇帝的顧問咨詢機構,不屬于國家法定的行政機構;宰相是最高行政長官,擁有法定地位;與皇權的關系不同:內閣的職權和地位完全依賴于皇帝;宰相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根據材料“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部院的關系不同:內閣不能領導部院,無權指揮朝廷的各部院和地方政府;宰相領導部院,部院屬于宰相的下屬機構。根據材料“批答出自御筆”“宣德元年(1426年),開始讓內閣和個別部的尚書對中外奏章提出處理意見,用小票墨書,貼于疏面進上,稱為‘票擬’,然后呈皇帝‘易紅書批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職權不同:內閣僅是皇帝的顧問,沒有獨立的行政權力;宰相擁有決策參與權和行政執行中的指揮權,可以對國家大事做出決策?!拘?】本題是時空是明朝(中國)。趨勢:根據材料“明成祖時,殿閣臣僚入值文淵閣,可以參預機務,但‘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批答出自御筆’。宣德元年(1426年),開始讓內閣和個別部的尚書對中外奏章提出處理意見,用小票墨書,貼于疏面進上,稱為‘票擬’,然后呈皇帝‘易紅書批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行政效率逐漸下降;根據材料“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雖然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于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宰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可知,宦官政治勢力逐漸崛起。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檢測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三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玉器是良渚文化最突出成就之一??脊棚@示,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絕大多數出土于大型墓中,這些大型墓往往同時隨葬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和其他玉器。這說明良渚文化時期()A.社會分工細密 B.手工業占主導C.階級分化明顯 D.神權觀念濃厚【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據材料概況可知,良渚文化中玉璧、玉琮絕大多數出土于大型墓,且大型墓還隨葬大量精美的其他器物,這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不同墓葬中的陪葬品有明顯差異,大型墓陪葬品豐富,體現了墓主人的特殊地位,反映出當時階級分化明顯,有了明顯的階層差異,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社會分工情況,不能得出社會分工細密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手工業在良渚文化時期占主導地位,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神權觀念相關內容,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2.春秋時期,雖然周王室衰微,各方諸侯漸次稱霸,但是,諸侯名義上仍尊奉王室,周之典章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為其核心)依然是各方諸侯的基本規范。這反映出春秋時期()A.傳統禮制仍具影響 B.周王共主地位穩固C.社會變革十分緩慢 D.等級尊卑觀念強化【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中國)。據材料概況可知,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但諸侯名義上仍尊奉王室,周的典章制度還是諸侯的基本規范,這表明傳統的禮制在春秋時期仍有影響,其影響力雖然在逐漸減弱,但依然存在,對諸侯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A項正確;春秋時期周王的共主地位已經動搖,并非穩固,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傳統禮制仍有影響,不能反映社會變革緩慢,且春秋時期社會正處于大變革之中,排除C項;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等級尊卑觀念受到沖擊,并非強化,排除D項。故選A項。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詔書形式將統一度量衡的命令頒發給全國,并將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刻在度量衡器物上。接著,秦始皇命人在《效律》中,嚴格規定了衡器和容器的允許誤差范圍超差的就要對主管人員罰以兵器鎧甲或盾牌。這些舉措意旨在()A.繁榮商品經濟 B.增加國家收入 C.完善經濟法規 D.鞏固國家統一【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舉措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度量衡,秦始皇能夠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各地因度量衡不同而導致的經濟和行政上的障礙,從而促進全國范圍內的經濟交流和政治管理,D項正確;統一度量衡有利于商業發展,但并非這些舉措的目的,排除A項;統一度量衡有利于鞏固統一,但與增加財政收入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通過法律對度量衡進行了一些規定,有利于保證度量衡的統一,進而鞏固國家統一,其并非為了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排除C項。故選D項。4.漢武帝時期,地方官員的權力較大,有時甚至會違背中央政府的命令,導致國家政策無法有效實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漢武帝()A.頒布“推恩令” B.設置刺史C.實行鹽鐵官營 D.設立中朝【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中國)。據材料概況可知,漢武帝時期地方官員權力大且存在違背皇命的情況,為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漢武帝設置了刺史,刺史負責監察地方官員,可使皇帝更好地掌控地方,保證國家政策的有效實施,B項正確;頒布“推恩令”是為解決王國問題,削弱諸侯王勢力,與對地方官員的監督無關,排除A項;鹽鐵官營是經濟政策,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入和加強經濟控制,并非針對地方官員權力問題,排除C項;設立中朝是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與地方官員權力問題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5.《魏書·序紀》曰:“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這實際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黃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孫)”在此,材料強調了北魏()A.淡化鮮卑民族特色 B.是唯一的中原正統C.華夏認同觀念較強 D.民族交往交流頻繁【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北魏意在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黃帝的后代,說明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即北方的鮮卑族也認同黃帝的土德,并以黃帝的后代自居,并且構建自身族號與華夏文化的歷史淵源,C項正確;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鮮卑自身民族特色的問題,排除A項;“是唯一的中原正統”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鮮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6.如表所示為南朝時期各地區興修農田水利情況統計。如表可用來說明南朝()地形區政區名稱歷史記載地形區政區歷史記載長江三角洲丹楊(陽)赤山塘14次江漢平原南郡9次青塘江淮平原廬江晉陵新豐塘弋陽吳興獲塘南陽盆地襄陽A.農業經濟得到發展 B.經濟發展模式發生轉變C.疆域范圍得到拓展 D.農田灌溉條件持續改善【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南朝時期各地區興修農田水利情況較多,說明當時的農業得到發展,A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疆域拓展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對比類信息,無法得出持續改善,排除D項。故選A項。7.唐代實行兩稅法是以原有的地稅和戶稅為主,統一各項稅收而制定的新稅法,分夏、秋兩季征收,“租庸調”和一切雜捐、雜稅全部取消,但丁額不廢。由此可見,兩稅法()A.擴大了征稅對象 B.簡化了稅收名目C.強化了人身控制 D.繁榮了商品經濟【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的核心是以地稅和戶稅為主,并取消了“租庸調”和所有雜捐雜稅,表明其將多種復雜的稅收簡化為兩項主要稅收,因此,兩稅法的顯著特點是簡化了稅收名目,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兩稅法取消了“租庸調”和所有雜捐雜稅,沒有涉及對哪些人征稅,不能得知擴大了征稅對象,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兩稅法在征稅內容的簡化,沒有涉及兩稅法征收貨幣的內容,不能體現其對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8.唐代后期,范攄撰寫的《云溪友議》有載:“紇干尚書,泉苦求龍虎之丹,十五余稔。及鎮江右,乃大延方術之士,乃作《劉宏傳》,雕印數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燒煉之者。”這說明當時()A.雕版印刷術在民間應用廣泛B.雕版印刷術主要用于傳播宗教C.雕版印刷術得到大規模應用D.懦學失去封建正統思想的地位【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雕印數千本”可知,唐代后期雕版印刷的書籍數量達到數千本,這體現了雕版印刷術得到大規模應用,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紇干尚書雕印數千本書,不能由此得出雕版印刷術在民間應用廣泛的結論,因為這只是個例,無法代表民間整體情況,排除A項;材料未表明雕版印刷術所印書籍是宗教相關內容,不能得出其主要用于傳播宗教的結論,排除B項;唐代儒學仍然是封建正統思想,沒有失去其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9.咸平五年(1002年),宋廷以前宰相張齊賢任判永興軍府(接壤西夏)兼馬步軍部署,管轄當地駐軍。知開封府錢若水先后調任知天雄軍(接壤遼)兼兵馬部署、并代經略使(接壤遼)兼知并州事,成為兩處重鎮的軍隊主帥。這反映出宋代的政治特征是()A.軍政合一 B.重文輕武 C.守內虛外 D.強干弱枝【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宋真宗朝,文官在樞密院中日漸占據主導地位,文官調任軍事機構的主帥,體現了當時重文輕武的政治特征,可見當時以文馭武規則已正式產生,反映統治集團突破了武將掌軍的傳統思維,B項正確;軍政合一制是指軍事權力和行政權力合二為一,并以軍事權力作為整個國家權力的核心和后盾;守內虛外意思是防衛內部可能出現的隱患,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脅,導致邊境空虛的國策;強干弱枝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材料描述的是重文輕武,而非軍政合一、守內虛外、強干弱枝,排除ACD項。故選B項。10.下表所示為三位學者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對這些評價認識合理的是()評價來源王室之所以安者,以能使百姓有余力而樂其生也,而今也斂于民者煩、督于民者急、奪于民者盡,而人人救死恐不暇,安石可謂危王室矣[北宋]王巖叟《上神宗論王安石》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梁啟超《王安石傳》A.王巖叟的評價最為可信 B.評價者深受儒家思想影響C.梁啟超的評價全面客觀 D.評價者立場帶有時代印記【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表格可知,表格中北宋時期的王巖叟和南宋時期的羅大經否定和批判了王安石變法,而梁啟超則高度肯定王安石變法,對王安石變法的不同評價主要緣于作者時代不同,D項正確;雖然王巖叟生活的年代離王安石變法最近,但并不表明其評價最為可信,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這些評價者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排除B項;梁啟超肯定了王安石變法,并未闡述王安石變法的不足之處,不夠全面客觀,排除C項。故選D項。11.金熙宗即位后,廢除了女真舊制中的勃極烈制度,改用遼、宋漢官制,在中央設立尚書省、元帥府、御史臺,在地方沿襲宋朝的路、府、州、縣四級制。這一改制()A.推動了金朝封建化進程 B.反映了對中原正統的認同C.緩和了民族緊張的局勢 D.體現了金朝政治的二元性【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時期(中國)。據題干“金熙宗即位后,廢除了女真舊制中的勃極烈制度,改用遼、宋漢官制,在中央設立尚書省、元帥府、御史臺,在地方沿襲宋朝的路、府、州、縣四級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金熙宗改革女真族的官制,是借鑒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推動了金朝封建化進程,A項正確;雖然金熙宗采用漢制,但是這并不能反映對中原正統的認同,排除B項;材料只是說明金熙宗在制度上的改革,并未提及改革后民族關系的變化,排除C項;金熙宗的改革是全面借鑒中原王朝的制度,并沒有體現金朝政治的二元性,排除D項。故選A項。12.在元代刑法中,漢人刑事案件由刑部系統管轄,而“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盜、詐偽,從大宗正府治之”。犯盜竊罪者,漢人附加刺字刑,蒙古人則不須,擅自給蒙古人刺字的司法官員,將被判仗刑和開除公職。這說明元代()A.遵循輕罪重罰原則 B.實行民族歧視政策C.刑法制度靈活務實 D.注重維護社會秩序【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提到同樣是犯盜竊罪,漢人會被附加刺字刑,而蒙古人則免除,這表明法律對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處罰標準,體現了民族之間的不平等待遇,擅自給蒙古人加刑的官員將被處以仗刑和開除公職的嚴厲處罰,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平等待遇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因此,這反映出元代實行了民族歧視政策,B項正確;據材料“犯盜竊罪者,漢人附加刺字刑,蒙古人則不須”可知,對蒙古人并不輕罪重罰,排除A項;材料中對不同民族在法律上實行不同的處罰標準并非為了務實,而是因為民族歧視,排除C項;對漢族的民族歧視政策不利于維護社會秩序,排除D項。故選B項。13.1368年,明太祖頒布“海禁”政策,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明初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背景是()A.社會經濟恢復緩慢 B.朝貢貿易利潤豐厚C.重農抑商政策加強 D.東南沿海倭患嚴重【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倭寇是指來自日本的海盜,他們在明朝時期經常騷擾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對明朝沿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明朝初期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沿海地區的倭寇侵擾,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建立之后,社會相對穩定,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且經濟恢復程度與海禁之間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朝貢貿易以政治目的為主,不計經濟成本,沒有豐厚的利潤,排除B項;結合前述可知,海禁的主要背景是倭寇問題,重農抑商政策并非明朝初年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4.明代中期以后,商業領域呈現出一片繁榮局面,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商業革命”。這場“商業革命”的重要表現是()A.長途貿易的興起 B.雇傭勞動的出現C.商人群體的形成 D.美洲白銀的輸入【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明代中期以后,商業領域呈現出一片繁榮局面,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商業革命”,結合所學,明朝中后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關系,出現了新的生產方式,加速了社會轉型,B項正確;長途貿易的興起、商人群體的形成和美洲白銀的輸入屬于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稱不上“商業革命”,排除ACD項。故選B項。(原卷答案為C,本站保留意見)15.如表所示為清朝的邊疆治理制度或政策。由此可見,清朝邊疆治理的方針是()地區制度或政策東北地區軍府制度西北部分地區盟旗制度西藏地區政教合一制度;駐藏大臣制度西南地區土司制度;改土歸流政策新疆地區軍府制度;伯克制度A.恩威并施 B.蕃漢分治 C.民族自治 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表格中提到的清朝邊疆治理制度如東北地區的軍府制度,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和駐藏大臣制度,西南的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政策,以及新疆的軍府制度和伯克制度等,顯示了清朝在不同地區采用了不同的管理制度。這些制度通常是根據當地的社會結構、文化和習俗來制定的。這種在各地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不同政策的治理方針正是“因俗而治”的體現,D項正確;通過材料中的具體制度看不出恩或威,排除A項;改土歸流不能體現蕃漢分治或民族自治,排除BC項。故選D項。16.張岱的《陶庵夢憶》用大量筆墨記錄了明末清初我國南方的戲曲演出活動,其演出最盛之時,多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如“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清客幫閑、傒童走空之輩,無不鱗集”。這說明明末清初()A.市民文化旨趣提高 B.戲曲與傳統節日交融C.社會娛樂活動豐富 D.長篇小說具有寫實性【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末清初(中國)。材料中提到的《陶庵夢憶》記載了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行的戲曲演出,這顯然表明戲曲活動與傳統節日緊密結合,展示了戲曲和節日逐漸融合的文化現象,B項正確;材料沒有對比,不能得出市民文化旨趣提高,排除A項;材料主旨表明戲曲活動與傳統節日緊密結合,并不能體現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排除C項;小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并非所有長篇小說都具有寫實性,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高祖和呂后主政時,“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成就斐然。國家從立國初年“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武帝即位時,“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普通的民眾從“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到“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宇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梁肉”。70多年的經濟恢復使漢帝國完成了國富民富的任務,成為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后的第一個盛世,奠定了其后漢武帝將漢朝推上頂峰的物質基礎。材料二作為漢武帝時期杰出的財政專家,桑弘羊思想的出發點是通過在財權方面強本抑末,達成在政治領域的強本抑末的最終目標。在桑弘羊財政政策的引領下,國家開始正視商業領域的大量財富,并突破對商業半鄙薄、半忌憚的心態,直接從商業領域獲取財富。桑弘羊也極力支持政府直接參與部分行業經營,將部分暴利行業納入國家財政,即鹽鐵酒和貨幣生產發行的直接壟斷,政府官營商業參與市場競爭(平準均輸)公田官營、邊疆屯田等。這雖有弊端,但事實上也做到了“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趙德馨、唐艷艷《漢帝國何以由富國變為強國——桑弘羊經濟思想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漢前中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桑弘羊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經濟政策對西漢社會產生的歷史作用?!敬鸢浮浚?)表現:財政收入增加;糧倉、府庫充實;百姓家給人足。(答出兩點即可)原因:“與民休息”政策的實行;政治和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統治者帶頭提倡節儉;封建生產及生產關系的推廣。(答出三點即可)(2)主要內容: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屯墾戍邊。(答出兩點即可)歷史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平抑物價,減輕人民負擔;推動了邊疆開發;增強了中央對財政的控制權;打擊了富商大賈的投機行為。(答出兩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漢朝(中國)。表現:根據材料“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可知,財政收入增加,糧倉、府庫充實;根據材料“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可知,百姓家給人足。原因:根據材料“70多年的經濟恢復使漢帝國完成了國富民富的任務,成為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后的第一個盛世,奠定了其后漢武帝將漢朝推上頂峰的物質基礎?!苯Y合所學知識,可以從“與民休息”政策的實行;政治和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統治者帶頭提倡節儉;封建生產及生產關系的推廣等角度進行說明。【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漢朝(中國)。主要內容:根據材料“桑弘羊也極力支持政府直接參與部分行業經營,將部分暴利行業納入國家財政,即鹽鐵酒和貨幣生產發行的直接壟斷,政府官營商業參與市場競爭(平準均輸)公田官營、邊疆屯田等?!笨芍}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屯墾戍邊。歷史作用:根據材料“在桑弘羊財政政策的引領下,國家開始正視商業領域的大量財富,并突破對商業半鄙薄、半忌憚的心態,直接從商業領域獲取財富。桑弘羊也極力支持政府直接參與部分行業經營,將部分暴利行業納入國家財政,即鹽鐵酒和貨幣生產發行的直接壟斷,政府官營商業參與市場競爭(平準均輸)公田官營、邊疆屯田等。”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平抑物價,減輕人民負擔;推動了邊疆開發;增強了中央對財政的控制權;打擊了富商大賈的投機行為等角度進行說明。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圖所示是樹于拉薩大昭寺門前《唐蕃會盟碑》,碑文采用漢藏兩種文字對照方式,強調“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材料二少數民族在唐朝獲得高官顯爵的文臣武將有很多,在這些著名的少數民族人物中,計西域二人、胡一人、鮮卑三十四人、突厥十五人、越三人、靺鞨三人、高麗九人、吐蕃奴、奚、契丹、二人、于闐一人、疏勒一人、西羌三人、契丹九人、鐵勒七人、回紇八人、柳城胡七人、沙陀三人、黨項一人、未詳者二人,共一百二十二人?!短茣分杏斜緜髡呶迨呷?,附見于其他傳記者六十五人。既有開國元勛,也有中興功臣,直到唐末還有為唐朝“死難”的少數民族“忠臣”。——摘編自王桐齡《中國民族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蕃會盟碑》的歷史價值。(2)根據材料二、概括少數民族在唐朝任官的特點。(3)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唐朝的時代氣象?!敬鸢浮浚?)歷史價值:是研究唐朝民族關系的第一手資料;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載體;是漢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對民族團結教育、國家統一教育有現實意義。(答出三點即可)(2)特點:數量較多;來源廣泛;任職范圍廣;對唐朝貢獻大。(答出三點即可)(3)時代氣象:經濟文化繁榮,國力強盛;民族政策開明開放;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文化的認同增強;中原王朝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增強。(答出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概括分析題。時空涉及唐朝時的中國。歷史價值:據材料一“碑文采用漢藏兩種文字對照方式,強調‘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可得出,《唐蕃會盟碑》是研究唐朝民族關系的第一手資料;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蕃會盟碑》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載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據材料一“強調‘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和所學知識可知,《唐蕃會盟碑》是漢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反映了唐朝時期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蕃會盟碑》對現代民族團結教育和國家統一教育具有現實意義,可以作為教育和宣傳的重要資源?!拘?】本題是概括分析題。時空涉及唐朝時的中國。特點:據材料二“少數民族在唐朝獲得高官顯爵的文臣武將有很多”和所學知識可知,少數民族在唐朝任官的數量較多;據材料二“計西域二人、胡一人、鮮卑三十四人、突厥十五人、越三人、靺鞨三人、高麗九人、吐蕃奴、奚、契丹、二人、于闐一人、疏勒一人、西羌三人、契丹九人、鐵勒七人、回紇八人、柳城胡七人、沙陀三人、黨項一人、未詳者二人,共一百二十二人”可得出,少數民族來源廣泛,涵蓋了多個民族;據材料二“既有開國元勛,也有中興功臣,直到唐末還有為唐朝‘死難’的少數民族‘忠臣’”和所學知識可知,少數民族在唐朝的任職范圍廣泛,從開國元勛到中興功臣,再到普通官員,都有少數民族的身影;據材料二“《唐書》中有本傳者五十七人,附見于其他傳記者六十五人”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少數民族官員對唐朝的貢獻很大,許多人在歷史上留下了重要事跡?!拘?】本題是概括分析題。時空涉及唐朝時的中國。時代氣象: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國力強盛,社會穩定;據材料二“少數民族在唐朝獲得高官顯爵的文臣武將有很多”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開明開放,對少數民族采取包容和吸納的態度;據材料一“強調‘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和材料二“少數民族在唐朝獲得高官顯爵的文臣武將有很多”可得出,唐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據材料一“碑文采用漢藏兩種文字對照方式”和材料二“少數民族在唐朝獲得高官顯爵的文臣武將有很多”可得出,唐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認同增強;據材料二“《唐書》中有本傳者五十七人,附見于其他傳記者六十五人”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中原王朝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增強,各民族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儒學復興思潮的核心問題有三點:從儒學內部而言,是用義理之學取代章句之學,這是經學史上的一場革命,也是宋學與漢學的分界線;從儒學外部來講,是要用儒學之道取代以佛老為代表的各種異端,力圖使儒學重新獲得獨尊地位;第三點是要用有為之學取代無用之學。復興之儒學我們稱之為新儒學,它不僅是一個新的開放型的解釋體系,更是新儒用以經世致用的大法。只有將這三點結合起來,才是北宋儒學復興運動完整意義上的核心內容,所以說是三位一體而不可分的?!幾詣蜕侗彼稳鍖W復興要“復興”什么》根據材料,圍繞“宋代儒學復興”這一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答案】示例一論題:宋代儒學復興運動推動了學術思想的變革。闡述:漢學的章句之學在對經典的解讀上往往過于注重逐字逐句的注釋,顯得煩瑣且僵化。而宋代儒學復興以義理之學取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