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福建省福州福清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完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良渚文化遺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臺,具有寬大的墓穴,隨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禮器。在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良渚文化遺址的墓地中,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這些遺存可印證,良渚文化時期()A.中原文化得到擴展 B.階級分化較為明顯C.神靈崇拜開始興起 D.貴族等級秩序確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良渚文化時期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的多少存在明顯差異,說明階級分化較為明顯,B項正確;良渚文化不屬于中原文化的范疇,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神靈崇拜的信息,排除C項;分封制確立了貴族等級秩序,排除D項。故選B項。2.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長。甲骨文記載,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孫。以上材料解釋最合理的是()A.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 B.王權實現了高度集中C.商王的權力大于神權 D.神靈主宰商朝的政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商代(中國)。據材料“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長”,可知,商代,王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長,說明商代神權與王權結合緊密,A項正確;先秦時期,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王權與神權的關系,并不是權力大小,也無法得出神靈主宰商朝的政治,排除CD項。故選A項。3.西周統治集團嚴格區分嫡庶,確立嫡長子的優先繼承權的前提下,在宗族的內部區分大宗、小宗。無論大宗、小宗都以正嫡為宗子,宗族成員必須尊奉宗子。與此直接相關的制度設計是()A.郡縣制 B.科舉制 C.禪讓制 D.宗法制【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西周統治集團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維護統治,這一制度設計是宗法制,D項正確;郡縣制是戰國時期開始實行,排除A項;科舉制是隋朝時期開始的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排除B項;禪讓制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4.公元前9世紀,楚國先祖雄渠自稱“我蠻夷也”;楚國崛起后,其國君稱:“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黃帝之孫)”,這一變化說明先秦時期()A.中央集權的形成 B.華夏認同的觀念C.楚國疆域的擴大 D.夷夏差異的消失【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據題干“楚國先祖雄渠自稱‘我蠻夷也’;楚國崛起后,其國君稱:‘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黃帝之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楚國先祖最初自稱“蠻夷”,表明他們自視為非中原華夏族的一部分,而后來楚國崛起,國君改稱祖先為黃帝之孫,這表明楚國開始認同華夏族的血統和身份,這是華夏認同觀念的體現,B項正確;中央集權的形成是在秦朝,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楚國疆域的擴大雖然與楚國的崛起有關,但題干中的信息變化主要是關于身份認同,而非領土擴張,排除C項;題干中的信息變化并不能說明夷夏差異的消失,而是反映了楚國對華夏認同的接受,排除D項。故選B項。5.商鞅認為“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兵農怠而國弱”,這一思想也成為商鞅在秦國變法的指導思想。由此可知,商鞅變法的重要舉措是()A.獎勵耕戰 B.以法治國 C.尊崇君主 D.重建倫理【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材料“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意為國家依靠農耕和作戰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農耕和作戰而得以尊貴,而商鞅對農耕和作戰的強調體現其獎勵耕戰,A項正確;材料未強調法律的作用,排除B項;法家強調君權獨尊,但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儒家重視重建倫理,商鞅是法家代表,排除D項。故選A項。6.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了“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理想社會架構;管子亦秉承“天下物利天下人”的意旨,力主“普利萬民”;墨子更是倡導“兼相愛”“交相利”“愛無差”的主張。由此可見()A.各學派主張逐漸趨于一致 B.土地兼并現象受到抨擊C.反對等級制成為百家共識 D.民眾利益受到一定關注【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普利萬民”“兼相愛”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多個學派思想蘊含著對民生的關注,即民眾利益受到一定關注,D項正確;“趨于一致”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民本、民生”思想,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且春秋戰國時期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逐漸產生時期,土地兼并現象不太嚴重,土地兼并不一定受到抨擊,排除B項;“反對等級制成為百家共識”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7.有詩云:“魚嘴分江內外流,寶瓶直扼內江喉,成都壩仰離堆水,禾稻年年慶飽收,李冰父子功勞大,作堰淘灘盡手工。”詩中的“成都壩”是指戰國時期的()A.三峽大壩 B.大運河 C.黃河大壩 D.都江堰【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通過材料中“成都壩仰離堆水……李冰父子功勞大”可知,為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D項正確;三峽大壩是2006年5月20日竣工,時間不符,排除A項;大運河始建于隋朝,后元朝截彎取直,時間不符,排除B項;黃河大壩是現代水利工程,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正確的軍事策略的采用,是秦統一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時秦國差不多占領了半個中國,嬴政用十年時間先后來了東方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其軍事策略主要是A.圍魏救趙 B.遠交近攻 C.合縱締交 D.暗渡陳倉【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統一天下的策略是遠交近攻,聯絡距離遠的國家(燕國、齊國),進攻鄰近的國家(韓趙魏楚),B項正確;圍魏救趙是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向盟國齊求救,指襲擊敵人的后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排除A項;合縱締交是指東方六國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結為一個整體來對抗秦國,排除C項;暗渡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排除D項。故選B項。9.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條連接咸陽與北部邊陲的“直道”。此時,秦王朝剛取得對匈奴作戰的勝利不久,將匈奴勢力驅逐回陰山以北,并在河套地區重新設置九原郡,移民戍邊。據此可知,修筑該“直道”的主要目的是()A.推動南北交流 B.鞏固北方邊防 C.推廣郡縣制度 D.緩和民族關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由材料“秦王朝剛取得對匈奴作戰的勝利不久,將匈奴勢力驅逐回陰山以北,并在河套地區重新設置九原郡,移民戍邊”,可知秦朝修直道的主要目的是加強軍事防御,鞏固北方邊防,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南北交流,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在北方地方管理上推行郡縣制,排除C項;材料反映為了便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而修筑直道,說明民族關系比較緊張,排除D項。故選B項。10.秦朝的中央機構中,丞相為最高行政長官,被視為百官之首。太尉為最高武官,掌軍事,但秦朝僅存其職,實際上并未授人。御史大夫為丞相副職,負責監察百官。三公互不統屬,直接向皇帝負責。這一制度安排旨在()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分散丞相權力 C.維護君主專制統治 D.確保官員廉潔【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秦朝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統屬,直接向皇帝負責。這一制度安排旨在將權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維護君主專制統治,C項正確;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事制度設置帶來的影響,不是目的,排除A項;三公九卿制中丞相位高權重,沒有分散丞相權力,排除B項;秦朝的上計制度對官員進行考核,但不能確保官員廉潔,排除D項。故選C項。11.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記載: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說明秦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暴政 B.賦役沉重 C.氣候因素 D.秦律嚴苛【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末時期(中國)。據題干“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包括嚴苛的法律和重稅徭役,使得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導致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A項正確;賦役沉重是秦朝暴政的表現之一,但不是起義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氣候因素在題干中雖有提及,但只是起義的直接誘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秦律嚴苛是秦朝暴政的一部分,但題干中的起義更多是對整個秦朝暴政的反抗,排除D項。故選A項。12.下表所列的是漢武帝統治時期采取的部分治國舉措,這些舉指的共同作用是()領域舉措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設立直接為皇帝掌控的中朝;五十三部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經濟上將轉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宮營和酒夾專賣;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括手并經營商業貿易;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思想上尊崇儒術A.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 B.增加政府財政收入C.強化對地方的有效治理 D.恢復經濟穩定秩序【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武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漢武帝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設立中朝,置十三部刺史,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和酒類專賣,推行均輸平準,思想上尊崇儒術,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A項正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是經濟方面的作用,排除B項;強化對地方的有效治理是政治方面的作用,排除C項;恢復經濟穩定秩序是經濟方面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13.如表所示內容顯示了東漢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繼位年齡及壽命,這一現象導致()皇帝和帝殤帝順帝沖帝質帝繼位年齡1011128卒年2723039A.“七國之亂”的爆發 B.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C.“中朝”制度的出現 D.東漢末黃巾起義爆發【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東漢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繼位,皇帝年少不能親政,太后掌握朝政,實際權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漸長大,不滿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鏟除外戚勢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從而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B項正確;“七國之亂”爆發與西漢景帝時期,排除A項;漢武帝設立中朝,排除C項;黃巾起義與皇帝年幼繼位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4.《九章算術》中的“方田”講田畝面積計算,“衰分”討論按比例分配賦稅與徭役,“均輸”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商功”解決筑城、開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體積計算問題。據材料,可推知《九章算術》()A.闡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 B.聚焦商品交換活動的方式C.介紹近代西方的數學知識 D.注重解決社會的實際需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九章算術》中的‘方田’講田畝面積計算,‘衰分’討論按比例分配賦稅與徭役,‘均輸’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商功’解決筑城、開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體積計算問題”,據此可知,《九章算術》密切結合社會實際需要,注重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解決實際的問題,沒有涉及五行相克相生,排除A項;商品交換活動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種,表述不全面,排除B項;《九章算術》是中國漢代的著作,無法介紹近代西方的數學知識,排除C項。故選D項。15.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人口遷移趨勢示意圖。方框內應填的歷史時期是()A.春秋戰國時期 B.秦漢時期 C.西晉時期 D.隋唐時期【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題干中的人口遷移趨勢示意圖可知,圖中顯示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內遷,中原漢族大量南遷。結合所學知識,西晉時期,由于八王之亂,中原戰亂頻繁,導致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中原漢族大規模南遷,C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是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的活動和部分人口流動,沒有這種大規模少數民族內遷和漢族南遷的情況,排除A項;秦漢時期國家相對穩定,沒有出現圖中這種典型的人口遷移趨勢,排除B項;隋唐時期是中國繁榮時期,人口遷移多是因為經濟發展等因素,并非圖中所示這種因戰亂導致的大規模遷移,排除D項。故選C項。16.漢末,胡服褲褶傳入中原地區,并成為漢族的軍旅之服:魏晉南北朝時期,褲褶廣泛地流行于民間。北方少數民族穿起了漢族服裝,孝文帝甚至率“群臣皆服漢衣冠”。這反映當時()A.民族間的經濟差距縮小 B.民族間隔閡消失C.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快 D.民族交融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的中國。材料體現的是魏晉時期民族服飾之間的交融,而且涉及的群體范圍在不斷擴大,這體現了民族交融的發展,D項正確;服飾之間的交融并不能反映民族間經濟差距的縮小,排除A項;“民族間隔閡消失”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不僅僅涉及到少數民族,還涉及到漢族著胡服,C項片面解讀材料,排除C項。故選D項。17.《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送別詩的佳作。作者王維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來表達送別好友去安西都護府的惜別之情。其中“安西都護府”位于圖中()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安西都護府”的設置是用于控制西突厥,在今新疆區域,①符合題意,A項正確;“安西都護府”位于圖中新疆地區,②③④在圖中所處位置均與安西都護府實際所在地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18.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說,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換言之,他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系,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煬帝最大的問題。最符合以上觀點的史實是()A.開創科舉制 B.開鑿大運河 C.征討高句麗 D.建東都洛陽【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隋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在當時耗費了大量民力,但是對于后世而言,大運河溝通了南北方經濟,推動了運河沿岸的發展,“罪在當代、利在千秋”,B項正確;開創科舉制在當時也是有利的,排除A項;征討高句麗、建東都洛陽并沒有“利在千秋”,排除C、D項。故選B項。19.某學者總結了唐朝覆亡的原因“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他認為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A.少數民族內遷 B.藩鎮割據 C.宦官專權 D.朋黨之爭【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唐朝時期。根據材料“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可知,題干強調的是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勢力壯大,威脅了中央集權,導致唐朝走向滅亡,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內遷的相關內容,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宦官專權對唐王朝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朋黨之爭的相關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20.隋唐科舉制與漢代的察舉制的最大區別是科舉制為自薦、察舉制為他薦,而不在于是否分科取士。關于這一區別,有學者明確指出:他薦則選人權操之于薦主,自薦則選人權操之于中央,這正是科舉制行之千余年的奧秘所在。據此可知,科舉制()A.公正公平選拔了實才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加速了社會階層流動 D.徹底扭轉了門第觀念【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科舉制為自薦”“自薦則選人權操之于中央”可知,相比于察舉制,科舉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材料強調科舉制與察舉制在選官權歸屬方面的差異,強調科舉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而非強調科舉制“公平公正”的優點,排除A項;科舉制加速社會階層流動主要體現在擴大選官范圍和讓寒門子弟有機會進入官場,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項;“徹底扭轉”說法夸大,排除D項。故選B項。21.“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政治制度,將相權分化,政令從起草、審核到執行均有相關部門合作共同處理。部門之間分工合作的同時還相互牽制,大大減少了決策的失誤。”材料中的“它”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內外朝制度【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下,中書省負責政令草擬,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下設六部負責具體的政務執行,該制度使相權一分為三,強化皇權,提高了行政效率,B項正確;三公九卿制并未使相權發生分化,排除A項;二府三司制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化相權,排除C項;內外朝制度使宰相的決策權轉移到以皇帝為首的內朝手中,排除D項。故選B項。22.公元780年,楊炎實行兩稅法改革。兩稅法把租庸調中的“庸”和“調”都改為以貨幣繳納。庸原來是以絹和布代役的,是用實物代替勞役。現在改庸為貨幣繳納,實際是把勞役稅改為貨幣稅了,這種變化反映了唐朝()A.商品經濟發展 B.人口流動性加強C.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D.賦稅標準發生質變【答案】A【解析】據材料“公元780年,楊炎實行兩稅法改革。兩稅法把租庸調中‘庸’和‘調’都改為以貨幣繳納”可知,兩稅法改革中把租庸調中的“庸”和“調”都改為以貨幣繳納,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稅制改革中“貨幣代替實物”,與人口流動性無關,排除B項;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但此時的稅制改革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賦稅標準的變化,而是稅制改革中“貨幣代替實物”,排除D項。故選A項。23.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南朝僧侶們把印度語中的“達摩”翻譯成“道”,把印度語中的“涅槃”翻譯成“無為”,還宣揚說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會得到解救。這表明()A.佛教呈現出本土化趨勢 B.道教受到統治者尊崇C.儒家學說失去正統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開始形成【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展現佛教傳入中國后深受道家與儒家思想的影響,體現佛教在傳播中逐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呈現出本土化趨勢,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統治者對道家的態度,排除B項;儒家學說自漢武帝后一直處于正統地位,排除C項;材料反映佛教傳入中國后深受道家與儒家思想的影響,無法體現三教并行局面開始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24.某學習小組以“中國印刷術的發展歷程”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收集到了歷史資料唐代《金剛經》卷,該資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號)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樣。四位同學各抒己見,你認為其中最恰當的說法是()A.資料卷末的紀年說明唐朝就已有了活字印刷術B.印刷術是宋代畢升發明的,此件可能是偽造的C.這一資料證明唐代已有了印刷術的發明與應用D.佛教的傳入是印刷術產生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據題干“唐代《金剛經》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號)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資料證明唐代已有印刷術的發明與應用,C項正確;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的,唐代使用的是雕版印刷術,排除A項;唐代已有雕版印刷術,該資料并非偽造,排除B項;佛教的傳入對印刷術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不是印刷術產生的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25.遼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謀克制”,元朝在西南、華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官職)制度。從中國政治制度的創設角度來看,這體現的共同特點是()A.因俗而治 B.民族分離 C.蕃漢分治 D.兵民合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時期(中國)。據題干“遼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謀克制’,元朝在西南、華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官職)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根據不同民族的風俗和習慣來制定政策和管理方式,從遼朝、金朝、元朝的政治制度來看,它們都體現了對不同民族特點的尊重和適應,即根據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來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A項正確;民族分離意味著各民族之間被分隔開來,實行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材料未體現出明顯的民族分離傾向,排除B項;蕃漢分治特指對漢族和少數民族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雖然遼朝有南、北面官之分,但這一制度不僅僅局限于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區分,而是更廣泛地涉及到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管理,排除C項;兵民合一指的是軍隊和民眾的結合,通常用于描述某些軍事組織或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26.宋代注重男子個人的才能與發展潛力,科舉出身的進士受到了人們的熱捧,出現了“榜下擇婿”甚至“榜前擇婿”的情況,更有甚者,一些富商在日后有可能參加科舉考試中的讀書人擇婿。這些現象最能說明,宋代()A.商品經濟沖擊傳統禮教 B.家世門第觀念逐步淡化C.政府放松了社會的控制 D.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宋代(中國)。宋代人的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而不再關心祖先名望,說明家世門第觀念逐步淡化,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商品經濟沖擊傳統禮教,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社會控制,排除C項;“榜下擇婿”無法直接說明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排除D項。故選B項。27.元代青花瓷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它承襲唐宋以來中原高超的制瓷工藝,融合中國畫的水墨技法,又保留了蒙古族崇尚白色而喜青花的傳統。這印證了,元代()A.中西文化交流碰撞 B.民族文化交流發展C.科學技術水平領先 D.制瓷工藝超越前代【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元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代青花瓷承襲了唐宋以來中原高超的制瓷工藝,并且融合了中國畫的水墨技法,又保留了蒙古族崇尚白色而喜青花的傳統,體現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特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科學技術水平的對比信息,無法得出領先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元青花與前代的制瓷工藝對比,無法直接得出選項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28.基于藏族地區的特點,忽必烈決定在中央政府中設立一個特別機構,將管轄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結合起來。該機構可能是()A.中書省 B.宣政院 C.西域都護府 D.澎湖巡檢司【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元朝時期在中央設立宣政院管轄今天的西藏地區,B項正確;中書省是中央行政機構,并不分管藏族地區,排除A項;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設立的管轄西北地區的機構,排除C項;澎湖巡檢司管轄的是今天的澎湖和臺灣地區,排除D項。故選B項。29.司馬光曾評價王安石“盡變更祖宗舊法……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而梁啟超盛贊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對王安石認識的差異,說明了歷史人物的評價()A.具有主觀性 B.總是客觀的 C.沒有階級性 D.不具時代性【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司馬光作為政治上的保守派,反對王安石的改革,而梁啟超主張變法維新,宣揚王安石作為改革者的先驅,這說明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具有主觀性,A項正確;對王安石變法應辯證客觀分析,并非所有人的評價都是客觀真實的,排除B項;司馬光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而梁啟超是資產階級的代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有階級性的,排除C項;梁啟超生活在中華民族面臨深重危機的近代社會,為挽救民族危亡,他主張變法維新,宣揚王安石作為改革者的先驅,說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具有時代性,排除D項。故選A項。30.說到人生追求,我們也許會吟誦“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上述句子依次運用的文學形式是()A.楚辭、漢賦、唐詩 B.宋詞、唐詩、楚辭C.唐詩、宋詞、楚辭 D.唐詩、宋詞、元曲【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概括得出結論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屬于宋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句屬于唐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于《離騷》是屈原的作品,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題18分,32題12分,33題10分。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周時期,由于是以周王朝為核心的部族聯盟滅掉了商朝,且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國,屏藩周室”為核心的分封思想。全國各地被成百上千個邦國所分割,他們雖然名義上有一個共主——周天子,卻可在邦國之內獨立行使統治權,兵役、勞役等事項周天子無權過問。而秦末漢初之時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則是主張分封制、郡縣制并存的一種政權構建方式。分封的諸侯國不再像西周的邦國那樣保持行政上的獨立完整性,總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權的干預與制約。此外,新型分封思想主張下的諸侯分封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時期舊的分封思想則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功臣、先代貴族后裔。幾十年后,“七國之亂”爆發,分封的諸侯國由此經歷了大的轉變。——摘編自劉文超《試論秦末漢初的新型分封思想》材料二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員監察地方等多項措施,“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宋太宗時,節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從此“無復領支郡者”。——摘編自白壽彝總編《中國通史》等材料三元朝為了適應攻取南宋,中書省宰相被派往各地處理臨時軍政事務的形式頻繁出現,并逐漸發展為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書省。“元代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并在財政的上供和留用上實施三七分成的政策,但事無巨細皆需咨文申稟中書省。元代行省……在決策上需集體參與,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議。行省下的地方官員需要定期接受朝廷的考核,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的疆域劃分上打破傳統,重新整合,如:將四川漢中劃入陜西行省管轄范圍內,湖廣行省管轄嶺南、廣西等區域。——摘編自烏云高娃《元代行省制度之現代價值》(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周的分封制與漢初的封國制有何異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舉措。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地方管理制度的認識。【答案】(1)同:①都是為了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②都是鞏固王朝充治﹔③都以分封同姓子弟為主;④后期都逐漸對中央政府統治造成一定沖擊。異:①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在行政上具有獨立完整性,而漢初的諸侯國受到了一定制約﹔②西周分封對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而漢初分封的異姓王逐漸被劉姓子弟取代。③西周后期,隨著諸侯國力量增強,周王室權威下降,而漢朝通過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國力量得到削弱,加強了中央集權。(2)舉措:①宋初削奪節度使權力,弱化地方軍權;②監督地方行政,派文臣執掌地方(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③設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④設路級機構。⑤設通判監督知州。特點:①行省權力大而不專,②兼具中央和地方機構的雙重屬性(行省權力架構上注重分權制衡),③以集權為主,兼顧地方分權;④行政區劃上打破山川形便,形成犬牙交錯的特點。(3)認識:①要在繼承中發展,因時而變;②既要注重中央集權統治,也要注意調動地方的積極性。【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題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周至漢初(中國)。相同點:據材料一“西周時期,由于是以周王朝為核心的部族聯盟滅掉了商朝,且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國,屏藩周室’為核心的分封思想”和“秦末漢初之時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則是主張分封制、郡縣制并存的一種政權構建方式”可得出,無論是西周的分封制還是漢初的封國制,都是地方管理制度的一部分,旨在維護中央政權的穩定。不同點:據材料一“西周時期舊的分封思想則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功臣、先代貴族后裔”和“新型分封思想主張下的諸侯分封僅限于同姓子弟”可得出,西周的分封對象不僅包括同姓子弟,還包括功臣和先代貴族后裔;而漢初的分封對象僅限于同姓子弟,即分封對象不同;據材料一“全國各地被成百上千個邦國所分割,他們雖然名義上有一個共主——周天子,卻可在邦國之內獨立行使統治權,兵役、勞役等事項周天子無權過問”和“分封的諸侯國不再像西周的邦國那樣保持行政上的獨立完整性,總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權的干預與制約”可得出,西周的諸侯國在邦國內享有較大的獨立性,周天子對其干預較少;而漢初的諸侯國受到中央政權的較多干預和制約,即諸侯的權力不同;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是為了鞏固統治,擴大周王朝的影響;而漢初的封國制則是為了吸取秦朝因過度集權導致速亡的教訓,通過分封同姓子弟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即分封的目的不同。【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至元朝(中國)。舉措:據材料二“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可得出,宋朝派遣文臣擔任地方長官,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據材料二“并采取派遣官員監察地方等多項措施,‘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可得出,宋朝設立了通判等官員監督地方行政,防止地方官員濫用權力;據材料二“宋太宗時,節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從此‘無復領支郡者’”可得出,宋朝取消了節度使的收稅權力,進一步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特點:據材料三“元代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可得出,行省擁有廣泛的權力,但所有重要事務均需上報中書省審批,權力受中央制約;據材料三“行省在決策上需集體參與,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議”可得出,行省在決策時實行集體討論和決策,避免個人獨斷專行;據材料三“行省下的地方官員需要定期接受朝廷的考核,受命于朝而后仕”可得出,行省下的地方官員需要定期接受中央的考核,確保其忠誠和能力;據材料三“行省的疆域劃分上打破傳統,重新整合,如:將四川漢中劃入陜西行省管轄范圍內,湖廣行省管轄嶺南、廣西等區域”可得出,行省的轄區進行了重新劃分,打破了傳統的地理界限,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據材料三“元代行省……在財政的上供和留用上實施三七分成的政策,但事無巨細皆需咨文申稟中書省”可得出,行省制度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確保中央政令的暢通。【小問3】本題是綜合題之開放創新題。時空是西周至元朝(中國)。認識:從西周分封制到漢初的封國制,再到宋朝的地方行政改革和元朝的行省制度,可以看出地方管理制度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調整和完善,這種調整反映了中央政府對地方治理的需求和策略的變化。無論是西周的分封制、漢初的封國制,還是宋朝和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這表明,地方管理制度的調整和發展,始終圍繞著中央集權的需求展開;從宋朝設立通判監督地方官員,到元朝行省制度中的集體決策和官員考核,可以看出歷朝歷代都非常注重地方權力的平衡和監督機制的建立,以防止地方官員濫用權力,確保地方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32.長江文明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長江文明都引領著中華文明的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從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陸續發現了以玉器為主要隨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璧等玉禮器以及墓葬等級的差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發達程度。2007年發現良渚古城,2015年確認水利系統,這些都將良渚文化推到了國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列為世界遺產。如果沒有對良渚80多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國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已經存在如此成熟發達的文明社會。通過再現良渚文明的歷史,可以發現它對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乃至后世中華文明,均產生了禮制、藝術、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這一過程同時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歷程。——摘編自劉斌《良渚與中國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材料二魏晉時期開始,我國北方黃河流域長期存在混亂局面,社會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相對地說,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則比較安定,北方的勞動人民大量向南遷徙。這不但為此后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而且帶去了農業、手工業的先進生產技術。自唐朝中葉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宋元時期,江南地區已經取代中原成為新的經濟中心。——孟慶遠等《中國古代史常識》(1)根據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文化遺存的主要代表兩例。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80多年良渚發掘考古和研究工作的歷史價值所在。(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結合所學,分別用宋朝和元朝的相關史實論證“宋元時期,江南地區已經取代中原成為新的經濟中心”這個觀點。【答案】(1)主要代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歷史價值:為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手工業、城市建設、社會狀況及國家文明提供了一手史料;豐富了對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認知;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歷程。(2)過程:魏晉時期,江南開發;唐中葉以來,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逐漸超過北方;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論證:北宋國家對南方經濟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南方出現明州、廣州、泉州三大貿易港口,對外貿易發達;元朝,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大大縮短了航程;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運輸江南的糧食。【解析】【小問1】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第一小問主要代表:觀察“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文化遺存的主要代表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第二小問歷史價值:由材料一“琮、璧等玉禮器”“水利系統”“良渚古城遺址”可得出,為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手工業、城市建設、社會狀況及國家文明提供了一手史料;由材料一“通過再現良諸文明的歷史,可以發現它對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乃至后世中華文明”可得出,豐富了對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認知;由材料一“這一過程同時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歷程”可得出,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歷程。【小問2】時空是古代(中國)。第一小問過程:由材料二“魏晉時期開始”“為此后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而且帶去了農業、手工業的先進生產技術”,可得出魏晉時期,江南開發;由材料二“自唐朝中葉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可得出唐中葉以來,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逐漸超過北方;由材料二“宋元時期,江南地區已經取代中原成為新的經濟中心”,可得出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第二小問論證:結合所學可從人口數量、糧食產量和城市建設的角度進行分析。從戶口分布來看,北宋國家經濟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從糧食產量來看,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從城市建設來看,南方出現明州、廣州、泉州三大貿易港口,對外貿易發達;從元朝的稅收和運輸路線來看,元朝,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大大縮短了航程;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運輸江南的糧食。33.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材料一2024年5月1日,中國考古歷史博物館舉辦了“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以下為展出的代表性文物:圖1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距今約6500—5000年。玉豬龍的主人應為部落首領或祭司,有學者認為,玉豬龍是非常重要的禮器,是一種祈雨儀式的道具。圖2浙江余杭瑤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龍首紋玉鐲。距今約5000-4800年。圖3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彩繪龍紋盤,距今約4300—3900年,盤內壁上的龍口中銜著谷物,隱含著陶寺先民期盼農業豐收的美好愿望。材料二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龍的形象已改變了先秦華夏部族圖騰式神靈的標記,綜合為一種新的造型。唐時期的龍多為行龍,或走或坐或飛,動靜之中蘊含著力量和剛健,充分體現了盛唐氣象。盡管起源于中國的云龍、盤龍、團龍、臥龍、潛龍、飛龍等藝術造型始終占著被崇敬的主體,但孔雀、鴕鳥、獅子、獵豹、犀牛、羚羊、天馬等這些異域化的圖像藝術被吸納融入于中國龍圖像之中。——摘編自魯諄等《龍文化與民族精神》(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類型,說明它們所反映的有關龍圖騰的歷史信息。(2)依據材料二概括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龍形象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答案】(1)史料類型:實物史料;第一手史料。歷史信息:①中國古代對于龍的圖騰崇拜源遠流長;②龍的圖騰崇拜體現古代中國人的農業、手工業等生產生活情況、社會等級和禮儀制度、宗教觀念、審美觀念等;③不同地區龍圖騰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聯系,體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2)特點:①多為行龍,更加剛健有力;②吸納融入異域化的圖像藝術。原因:①隋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②剛健豪邁、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民族交流交融進一步加強;④隋唐時期對外交流頻繁;⑤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和佛教等外來文化藝術的影響。【解析】【小問1】本題是綜合題之情景活動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周時期(中國)。史料類型:據材料一中的“圖1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圖2浙江余杭瑤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龍首紋玉鐲”“圖3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彩繪龍紋盤”可得出,這些材料屬于實物史料,即考古發現的文物。歷史信息:據材料一“圖1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距今約6500—5000年”“圖2浙江余杭瑤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龍首紋玉鐲,距今約5000-4800年”“圖3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彩繪龍紋盤,距今約4300—3900年”可得出,龍圖騰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據材料一“玉豬龍的主人應為部落首領或祭司,有學者認為,玉豬龍是非常重要的禮器,是一種祈雨儀式的道具”和“盤內壁上的龍口中銜著谷物,隱含著陶寺先民期盼農業豐收的美好愿望”可得出,龍圖騰在早期與祈雨和農業豐收的愿望密切相關,反映了古代先民對自然的崇拜和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中國)。特點:據材料二“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龍的形象已改變了先秦華夏部族圖騰式神靈的標記,綜合為一種新的造型”可得出,這一時期的龍形象不再是單一的圖騰式神靈,而是綜合了多種元素的新造型;據材料二“盡管起源于中國的云龍、盤龍、團龍、臥龍、潛龍、飛龍等藝術造型始終占著被崇敬的主體,但孔雀、鴕鳥、獅子、獵豹、犀牛、羚羊、天馬等這些異域化的圖像藝術被吸納融入于中國龍圖像之中”可得出,這一時期的龍形象吸納了大量異域圖像,體現了文化的多元融合。原因: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漢族的交融日益加深,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繁榮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來文化元素被引入中國,豐富了龍的形象;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國家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家力量的強大為文化創新和吸收外來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福建省福州福清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完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良渚文化遺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臺,具有寬大的墓穴,隨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禮器。在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良渚文化遺址的墓地中,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這些遺存可印證,良渚文化時期()A.中原文化得到擴展 B.階級分化較為明顯C.神靈崇拜開始興起 D.貴族等級秩序確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良渚文化時期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的多少存在明顯差異,說明階級分化較為明顯,B項正確;良渚文化不屬于中原文化的范疇,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神靈崇拜的信息,排除C項;分封制確立了貴族等級秩序,排除D項。故選B項。2.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長。甲骨文記載,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孫。以上材料解釋最合理的是()A.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 B.王權實現了高度集中C.商王的權力大于神權 D.神靈主宰商朝的政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商代(中國)。據材料“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長”,可知,商代,王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長,說明商代神權與王權結合緊密,A項正確;先秦時期,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王權與神權的關系,并不是權力大小,也無法得出神靈主宰商朝的政治,排除CD項。故選A項。3.西周統治集團嚴格區分嫡庶,確立嫡長子的優先繼承權的前提下,在宗族的內部區分大宗、小宗。無論大宗、小宗都以正嫡為宗子,宗族成員必須尊奉宗子。與此直接相關的制度設計是()A.郡縣制 B.科舉制 C.禪讓制 D.宗法制【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西周統治集團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維護統治,這一制度設計是宗法制,D項正確;郡縣制是戰國時期開始實行,排除A項;科舉制是隋朝時期開始的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排除B項;禪讓制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4.公元前9世紀,楚國先祖雄渠自稱“我蠻夷也”;楚國崛起后,其國君稱:“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黃帝之孫)”,這一變化說明先秦時期()A.中央集權的形成 B.華夏認同的觀念C.楚國疆域的擴大 D.夷夏差異的消失【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據題干“楚國先祖雄渠自稱‘我蠻夷也’;楚國崛起后,其國君稱:‘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黃帝之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楚國先祖最初自稱“蠻夷”,表明他們自視為非中原華夏族的一部分,而后來楚國崛起,國君改稱祖先為黃帝之孫,這表明楚國開始認同華夏族的血統和身份,這是華夏認同觀念的體現,B項正確;中央集權的形成是在秦朝,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楚國疆域的擴大雖然與楚國的崛起有關,但題干中的信息變化主要是關于身份認同,而非領土擴張,排除C項;題干中的信息變化并不能說明夷夏差異的消失,而是反映了楚國對華夏認同的接受,排除D項。故選B項。5.商鞅認為“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兵農怠而國弱”,這一思想也成為商鞅在秦國變法的指導思想。由此可知,商鞅變法的重要舉措是()A.獎勵耕戰 B.以法治國 C.尊崇君主 D.重建倫理【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材料“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意為國家依靠農耕和作戰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農耕和作戰而得以尊貴,而商鞅對農耕和作戰的強調體現其獎勵耕戰,A項正確;材料未強調法律的作用,排除B項;法家強調君權獨尊,但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儒家重視重建倫理,商鞅是法家代表,排除D項。故選A項。6.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了“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理想社會架構;管子亦秉承“天下物利天下人”的意旨,力主“普利萬民”;墨子更是倡導“兼相愛”“交相利”“愛無差”的主張。由此可見()A.各學派主張逐漸趨于一致 B.土地兼并現象受到抨擊C.反對等級制成為百家共識 D.民眾利益受到一定關注【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普利萬民”“兼相愛”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多個學派思想蘊含著對民生的關注,即民眾利益受到一定關注,D項正確;“趨于一致”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民本、民生”思想,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且春秋戰國時期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逐漸產生時期,土地兼并現象不太嚴重,土地兼并不一定受到抨擊,排除B項;“反對等級制成為百家共識”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7.有詩云:“魚嘴分江內外流,寶瓶直扼內江喉,成都壩仰離堆水,禾稻年年慶飽收,李冰父子功勞大,作堰淘灘盡手工。”詩中的“成都壩”是指戰國時期的()A.三峽大壩 B.大運河 C.黃河大壩 D.都江堰【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通過材料中“成都壩仰離堆水……李冰父子功勞大”可知,為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D項正確;三峽大壩是2006年5月20日竣工,時間不符,排除A項;大運河始建于隋朝,后元朝截彎取直,時間不符,排除B項;黃河大壩是現代水利工程,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正確的軍事策略的采用,是秦統一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時秦國差不多占領了半個中國,嬴政用十年時間先后來了東方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其軍事策略主要是A.圍魏救趙 B.遠交近攻 C.合縱締交 D.暗渡陳倉【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統一天下的策略是遠交近攻,聯絡距離遠的國家(燕國、齊國),進攻鄰近的國家(韓趙魏楚),B項正確;圍魏救趙是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向盟國齊求救,指襲擊敵人的后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排除A項;合縱締交是指東方六國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結為一個整體來對抗秦國,排除C項;暗渡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排除D項。故選B項。9.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條連接咸陽與北部邊陲的“直道”。此時,秦王朝剛取得對匈奴作戰的勝利不久,將匈奴勢力驅逐回陰山以北,并在河套地區重新設置九原郡,移民戍邊。據此可知,修筑該“直道”的主要目的是()A.推動南北交流 B.鞏固北方邊防 C.推廣郡縣制度 D.緩和民族關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由材料“秦王朝剛取得對匈奴作戰的勝利不久,將匈奴勢力驅逐回陰山以北,并在河套地區重新設置九原郡,移民戍邊”,可知秦朝修直道的主要目的是加強軍事防御,鞏固北方邊防,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南北交流,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在北方地方管理上推行郡縣制,排除C項;材料反映為了便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而修筑直道,說明民族關系比較緊張,排除D項。故選B項。10.秦朝的中央機構中,丞相為最高行政長官,被視為百官之首。太尉為最高武官,掌軍事,但秦朝僅存其職,實際上并未授人。御史大夫為丞相副職,負責監察百官。三公互不統屬,直接向皇帝負責。這一制度安排旨在()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分散丞相權力 C.維護君主專制統治 D.確保官員廉潔【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秦朝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統屬,直接向皇帝負責。這一制度安排旨在將權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維護君主專制統治,C項正確;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事制度設置帶來的影響,不是目的,排除A項;三公九卿制中丞相位高權重,沒有分散丞相權力,排除B項;秦朝的上計制度對官員進行考核,但不能確保官員廉潔,排除D項。故選C項。11.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記載: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說明秦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暴政 B.賦役沉重 C.氣候因素 D.秦律嚴苛【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末時期(中國)。據題干“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包括嚴苛的法律和重稅徭役,使得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導致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A項正確;賦役沉重是秦朝暴政的表現之一,但不是起義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氣候因素在題干中雖有提及,但只是起義的直接誘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秦律嚴苛是秦朝暴政的一部分,但題干中的起義更多是對整個秦朝暴政的反抗,排除D項。故選A項。12.下表所列的是漢武帝統治時期采取的部分治國舉措,這些舉指的共同作用是()領域舉措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設立直接為皇帝掌控的中朝;五十三部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經濟上將轉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宮營和酒夾專賣;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括手并經營商業貿易;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思想上尊崇儒術A.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 B.增加政府財政收入C.強化對地方的有效治理 D.恢復經濟穩定秩序【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武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漢武帝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設立中朝,置十三部刺史,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和酒類專賣,推行均輸平準,思想上尊崇儒術,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A項正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是經濟方面的作用,排除B項;強化對地方的有效治理是政治方面的作用,排除C項;恢復經濟穩定秩序是經濟方面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13.如表所示內容顯示了東漢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繼位年齡及壽命,這一現象導致()皇帝和帝殤帝順帝沖帝質帝繼位年齡1011128卒年2723039A.“七國之亂”的爆發 B.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C.“中朝”制度的出現 D.東漢末黃巾起義爆發【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東漢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繼位,皇帝年少不能親政,太后掌握朝政,實際權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漸長大,不滿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鏟除外戚勢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從而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B項正確;“七國之亂”爆發與西漢景帝時期,排除A項;漢武帝設立中朝,排除C項;黃巾起義與皇帝年幼繼位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4.《九章算術》中的“方田”講田畝面積計算,“衰分”討論按比例分配賦稅與徭役,“均輸”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商功”解決筑城、開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體積計算問題。據材料,可推知《九章算術》()A.闡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 B.聚焦商品交換活動的方式C.介紹近代西方的數學知識 D.注重解決社會的實際需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九章算術》中的‘方田’講田畝面積計算,‘衰分’討論按比例分配賦稅與徭役,‘均輸’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商功’解決筑城、開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體積計算問題”,據此可知,《九章算術》密切結合社會實際需要,注重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解決實際的問題,沒有涉及五行相克相生,排除A項;商品交換活動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種,表述不全面,排除B項;《九章算術》是中國漢代的著作,無法介紹近代西方的數學知識,排除C項。故選D項。15.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人口遷移趨勢示意圖。方框內應填的歷史時期是()A.春秋戰國時期 B.秦漢時期 C.西晉時期 D.隋唐時期【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題干中的人口遷移趨勢示意圖可知,圖中顯示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內遷,中原漢族大量南遷。結合所學知識,西晉時期,由于八王之亂,中原戰亂頻繁,導致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中原漢族大規模南遷,C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是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的活動和部分人口流動,沒有這種大規模少數民族內遷和漢族南遷的情況,排除A項;秦漢時期國家相對穩定,沒有出現圖中這種典型的人口遷移趨勢,排除B項;隋唐時期是中國繁榮時期,人口遷移多是因為經濟發展等因素,并非圖中所示這種因戰亂導致的大規模遷移,排除D項。故選C項。16.漢末,胡服褲褶傳入中原地區,并成為漢族的軍旅之服:魏晉南北朝時期,褲褶廣泛地流行于民間。北方少數民族穿起了漢族服裝,孝文帝甚至率“群臣皆服漢衣冠”。這反映當時()A.民族間的經濟差距縮小 B.民族間隔閡消失C.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快 D.民族交融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的中國。材料體現的是魏晉時期民族服飾之間的交融,而且涉及的群體范圍在不斷擴大,這體現了民族交融的發展,D項正確;服飾之間的交融并不能反映民族間經濟差距的縮小,排除A項;“民族間隔閡消失”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不僅僅涉及到少數民族,還涉及到漢族著胡服,C項片面解讀材料,排除C項。故選D項。17.《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送別詩的佳作。作者王維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來表達送別好友去安西都護府的惜別之情。其中“安西都護府”位于圖中()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安西都護府”的設置是用于控制西突厥,在今新疆區域,①符合題意,A項正確;“安西都護府”位于圖中新疆地區,②③④在圖中所處位置均與安西都護府實際所在地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18.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說,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換言之,他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系,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煬帝最大的問題。最符合以上觀點的史實是()A.開創科舉制 B.開鑿大運河 C.征討高句麗 D.建東都洛陽【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隋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在當時耗費了大量民力,但是對于后世而言,大運河溝通了南北方經濟,推動了運河沿岸的發展,“罪在當代、利在千秋”,B項正確;開創科舉制在當時也是有利的,排除A項;征討高句麗、建東都洛陽并沒有“利在千秋”,排除C、D項。故選B項。19.某學者總結了唐朝覆亡的原因“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他認為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A.少數民族內遷 B.藩鎮割據 C.宦官專權 D.朋黨之爭【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唐朝時期。根據材料“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可知,題干強調的是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勢力壯大,威脅了中央集權,導致唐朝走向滅亡,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內遷的相關內容,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宦官專權對唐王朝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朋黨之爭的相關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20.隋唐科舉制與漢代的察舉制的最大區別是科舉制為自薦、察舉制為他薦,而不在于是否分科取士。關于這一區別,有學者明確指出:他薦則選人權操之于薦主,自薦則選人權操之于中央,這正是科舉制行之千余年的奧秘所在。據此可知,科舉制()A.公正公平選拔了實才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加速了社會階層流動 D.徹底扭轉了門第觀念【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科舉制為自薦”“自薦則選人權操之于中央”可知,相比于察舉制,科舉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材料強調科舉制與察舉制在選官權歸屬方面的差異,強調科舉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而非強調科舉制“公平公正”的優點,排除A項;科舉制加速社會階層流動主要體現在擴大選官范圍和讓寒門子弟有機會進入官場,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項;“徹底扭轉”說法夸大,排除D項。故選B項。21.“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政治制度,將相權分化,政令從起草、審核到執行均有相關部門合作共同處理。部門之間分工合作的同時還相互牽制,大大減少了決策的失誤。”材料中的“它”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內外朝制度【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下,中書省負責政令草擬,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下設六部負責具體的政務執行,該制度使相權一分為三,強化皇權,提高了行政效率,B項正確;三公九卿制并未使相權發生分化,排除A項;二府三司制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化相權,排除C項;內外朝制度使宰相的決策權轉移到以皇帝為首的內朝手中,排除D項。故選B項。22.公元780年,楊炎實行兩稅法改革。兩稅法把租庸調中的“庸”和“調”都改為以貨幣繳納。庸原來是以絹和布代役的,是用實物代替勞役。現在改庸為貨幣繳納,實際是把勞役稅改為貨幣稅了,這種變化反映了唐朝()A.商品經濟發展 B.人口流動性加強C.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D.賦稅標準發生質變【答案】A【解析】據材料“公元780年,楊炎實行兩稅法改革。兩稅法把租庸調中‘庸’和‘調’都改為以貨幣繳納”可知,兩稅法改革中把租庸調中的“庸”和“調”都改為以貨幣繳納,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稅制改革中“貨幣代替實物”,與人口流動性無關,排除B項;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但此時的稅制改革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賦稅標準的變化,而是稅制改革中“貨幣代替實物”,排除D項。故選A項。23.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南朝僧侶們把印度語中的“達摩”翻譯成“道”,把印度語中的“涅槃”翻譯成“無為”,還宣揚說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會得到解救。這表明()A.佛教呈現出本土化趨勢 B.道教受到統治者尊崇C.儒家學說失去正統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開始形成【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展現佛教傳入中國后深受道家與儒家思想的影響,體現佛教在傳播中逐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呈現出本土化趨勢,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統治者對道家的態度,排除B項;儒家學說自漢武帝后一直處于正統地位,排除C項;材料反映佛教傳入中國后深受道家與儒家思想的影響,無法體現三教并行局面開始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24.某學習小組以“中國印刷術的發展歷程”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收集到了歷史資料唐代《金剛經》卷,該資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號)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樣。四位同學各抒己見,你認為其中最恰當的說法是()A.資料卷末的紀年說明唐朝就已有了活字印刷術B.印刷術是宋代畢升發明的,此件可能是偽造的C.這一資料證明唐代已有了印刷術的發明與應用D.佛教的傳入是印刷術產生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據題干“唐代《金剛經》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號)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資料證明唐代已有印刷術的發明與應用,C項正確;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的,唐代使用的是雕版印刷術,排除A項;唐代已有雕版印刷術,該資料并非偽造,排除B項;佛教的傳入對印刷術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不是印刷術產生的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25.遼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謀克制”,元朝在西南、華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官職)制度。從中國政治制度的創設角度來看,這體現的共同特點是()A.因俗而治 B.民族分離 C.蕃漢分治 D.兵民合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時期(中國)。據題干“遼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謀克制’,元朝在西南、華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官職)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根據不同民族的風俗和習慣來制定政策和管理方式,從遼朝、金朝、元朝的政治制度來看,它們都體現了對不同民族特點的尊重和適應,即根據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來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A項正確;民族分離意味著各民族之間被分隔開來,實行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材料未體現出明顯的民族分離傾向,排除B項;蕃漢分治特指對漢族和少數民族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雖然遼朝有南、北面官之分,但這一制度不僅僅局限于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區分,而是更廣泛地涉及到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管理,排除C項;兵民合一指的是軍隊和民眾的結合,通常用于描述某些軍事組織或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26.宋代注重男子個人的才能與發展潛力,科舉出身的進士受到了人們的熱捧,出現了“榜下擇婿”甚至“榜前擇婿”的情況,更有甚者,一些富商在日后有可能參加科舉考試中的讀書人擇婿。這些現象最能說明,宋代()A.商品經濟沖擊傳統禮教 B.家世門第觀念逐步淡化C.政府放松了社會的控制 D.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宋代(中國)。宋代人的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而不再關心祖先名望,說明家世門第觀念逐步淡化,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商品經濟沖擊傳統禮教,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社會控制,排除C項;“榜下擇婿”無法直接說明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排除D項。故選B項。27.元代青花瓷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它承襲唐宋以來中原高超的制瓷工藝,融合中國畫的水墨技法,又保留了蒙古族崇尚白色而喜青花的傳統。這印證了,元代()A.中西文化交流碰撞 B.民族文化交流發展C.科學技術水平領先 D.制瓷工藝超越前代【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元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代青花瓷承襲了唐宋以來中原高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咖啡館行業人力資源優化考核試卷
- 核能發電站環境監測數據分析考核試卷
- 期刊出版與國際合作考核試卷
- 海上旅客運輸綠色發展考核試卷
- 玉器收藏品加工技藝與市場前景考核試卷
- 河北省邢臺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腎癌根治術的護理常規
- 二零二五保安派遣服務勞動合同書
- 科技興新項目計劃項目指南
- 園藝師考試分數評估與答案
- 【基于機器學習的旅游景區日客流量預測方法文獻綜述4500字】
- 超聲技術學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答案2023年下杭州醫學院
- 鹽酸乙醇標準溶液配制方法
- 廠區動火作業安全規程
- 急診科運用PDCA對急診患者預檢分診登記系統使用率低原因分析品管圈魚骨圖柏拉圖對策擬定
- 網絡安全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 1000題
- 拉薩租房合同房屋租賃合同租房合同書
- 小徑分岔的花園
- 癌癥疼痛三階梯止痛療法幻燈片
- 《叩問師魂》觀后感3篇
- 大象版科學(2017)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生物的家園》單元測試卷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