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四川省成都市五區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適應性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考生使用答題卡作答。2.在作答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考試結束,監考人員將答題卡收回。3.選擇題部分請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請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各題目對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5.保持答題卡面清潔,不得折疊、污染、破損等。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圖1、圖2是發現于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畫,距今約5000–6000年。壁畫中的場景可以用來說明當地()圖1婦女在收割圖2男子在放牧A.率先進行食物生產 B.男性占據主導地位C.初步產生社會分工 D.已經邁入階級社會【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約5000–6000年(北非)。根據材料可知,圖1壁畫為婦女在收割,圖2壁畫為男子在放牧,反映了當時男女分工的情況,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與其他地區的比較,“率先進行食物生產”的結論無法得出,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男女分工,不能判斷男性是否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階級社會要體現貧富分化和等級差別等內容,僅憑材料內容無法說明當地已經邁入階級社會,排除D項。故選C項。2.一些范圍比較大的古代國家一般實行行省制。據記載,亞述人建立了比較系統的行省制;亞歷山大帝國大體繼承了波斯的行省制度;羅馬帝國的行省是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單位,行省總督處理政治、軍事、稅收和司法事務。據此可知,行省制()A.源于亞述并向外拓展 B.確保了帝國長治久安C.蘊含分權制衡的理念 D.適應了大國治理需要【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材料中提到亞述人建立了比較系統的行省制,亞歷山大帝國大體繼承了波斯的行省制度,羅馬帝國也將行省作為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單位,且行省總督能處理政治、軍事、稅收和司法等諸多事務。這表明在不同的古代大帝國中,行省制都得到了運用和發展,它能夠讓帝國有效地對廣闊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進行管理,將中央的權力延伸到地方,使國家的治理更加有序和高效,適應了大國治理的需要。D項正確;雖然材料中提到亞述人建立了比較系統的行省制,但不能就此得出行省制一定源于亞述,也有可能其他國家在更早的時候有類似制度只是沒有系統記載等,且亞歷山大帝國繼承的是波斯的行省制度,并非直接從亞述繼承拓展,排除A項;實行行省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帝國的治理,但并不能絕對地確保帝國長治久安,歷史上實行行省制的帝國也都有興衰變遷,比如羅馬帝國最終也走向了分裂等,排除B項;材料中只是說行省總督處理多種事務,沒有體現出不同權力之間相互制約、分權制衡的理念,更多的是體現行省制在管理地方方面的作用,排除C項。故選D項。3.12—14世紀,西歐城市勞動契約關系得到發展,那里實行與農奴制完全不同的自由勞動,無論學徒制、幫工和婦女的中短期勞動,還是醫生治病,當事雙方一般都要簽訂契約,詳細規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據此可知,勞動契約關系的發展()A.有利于西歐新經濟因素產生 B.推動西歐民族意識的覺醒C.促成市民獲得完全人身自由 D.導致莊園農奴制度的崩潰【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14世紀(西歐)。據題干“無論學徒制、幫工和婦女的中短期勞動,還是醫生治病,當事雙方一般都要簽訂契約,詳細規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勞動契約關系的出現利于雇傭關系的出現,是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表現,有利于西歐新經濟因素產生,A項正確;歐洲各國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如:崇拜愛國人士;出現國旗、國歌、國慶節;國家在人們意識中越來越重要等,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項;完全的人身自由表述絕對,排除C項;1348~1349年黑死病席卷西歐,造成人口銳減,勞力短缺,耕地荒蕪,封建主難以經營莊園,紛紛把原來的自營地及已經死亡或逃亡的農奴的份地改行租佃制,莊園經濟逐漸瓦解。與材料中勞動契約關系發展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4.在阿拉伯語中,商人有“聰明人”之意;《古蘭經》認為經商是受真主喜愛的職業;《一千零一夜》記載了大量經商和航海冒險故事;不少哈里發對商人們委以重任,給予高官厚祿。這些現象說明古代阿拉伯()A.具有重商的文化傾向 B.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C.形成自由貿易的風尚 D.商業經營環境得天獨厚【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阿拉伯。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阿拉伯語中,商人有“聰明人”之意,受人尊敬;經商是真主喜愛的職業;不少哈里發對商人們委以重任;《一千零一夜》記載了大量經商和航海冒險故事,這些說明了古代阿拉伯具有重商的文化傾向,A項正確;阿拉伯人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是強調商人在古代阿拉伯的地位,排除B項;自由貿易是工業革命時期的經濟思想,而材料主旨是強調商人在古代阿拉伯的地位,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阿拉伯的經商環境,只是強調在諸多文學作品中對商人的描述及阿拉伯語中商人的“寓意”,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卻是一條連接的大道。所以,歷史上的北非人與地中海盆地周圍諸民族的相互影響超過了他們與沙漠屏障以南諸民族的相互影響?!弊髡咭庠趶娬{()A.沙漠阻斷非洲文明內部交流 B.地理環境影響非洲文明發展C.古代歐洲非洲已經連為整體 D.北非文明比南非文明更優越【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非洲。根據材料“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卻是一條連接的大道”“歷史上的北非人與地中海盆地周圍諸民族的相互影響超過了他們與沙漠屏障以南諸民族的相互影響”可知,非洲雖然受撒哈拉沙漠阻礙對外交流,但是北非人仍然通過地中海同地中海盆地周圍諸民族進行交流,說明的是地理環境影響非洲文明發展,B項正確;非洲內部文明仍然有局部交流,A項說法錯誤,排除;受生產力發展影響,古代歐洲、非洲仍然是孤立、分散發展,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文明之間的對比,排除D項。故選B項。6.15世紀,一名伊比利亞半島的水手耗費數年光陰前往東南亞香料群島,只需帶回一小袋丁香和肉豆蔻,賣的錢不僅足夠他買一棟小房子,還可以讓他安穩度過余生。這可以用來論證()A.東西交通暢通無阻 B.民眾生活相對富足C.歐洲爆發商業革命 D.新航路開辟的動因【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歐洲)。據題干“一名伊比利亞半島的水手前往東南亞香料群島,只需帶回一小袋丁香和肉豆蔻,賣的錢不僅足夠他買一棟小房子,還可以讓他安穩度過余生?!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香料在當時歐洲較為稀少,且市場需求大,香料貿易利潤高,是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動因,D項正確;15世紀東西商路被奧斯曼土耳其阻礙,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一名水手的生活狀況,無法得出當時歐洲民眾生活相對富足,排除B項;商業革命屬于新航路開辟對歐洲的影響,表現如:商品的種類增多,貿易的規模擴大等,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7.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至亞洲最有利的航線被西、葡兩國占據,倒逼英、荷兩國開始探索其它航線。1497年,卡伯特父子找到紐芬蘭島;16世紀,巴倫支3次航行北冰洋地區;1642—1643年,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這些探索()A.打破了西、葡海上霸主地位 B.擴大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C.加劇了英、荷兩國貿易摩擦 D.促進了全球貿易中心轉移【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新航路開辟以來(歐洲)。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對紐芬蘭島、北冰洋地區、澳大利亞的發現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B項正確;西班牙、葡萄牙是16世紀的海上霸主,在海洋上擁有絕對優勢地位,而英、荷探索的新航線增加了人們對世界的了解,這些探索并不能直接打破西、葡海上霸主地位,排除A項;英、荷貿易摩擦主要是因為英、荷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而題干主旨是英、荷探索的新航線,排除C項;這一時期全球貿易中心仍然在大西洋沿岸國家,排除D項。故選B項。8.下圖為意大利畫家多索·多西在16世紀初期創作的《畫蝶》。畫中左側的人物是化身為古典神話中眾神之王朱庇特的畫家自己。中間是神使墨丘利,他正在轉頭對右側的花神做出安靜的手勢,希望她不要打擾朱庇特。據此可知,當時意大利()《畫蝶》(局部)A.藝術形式發生根本性轉變 B.人類自主意識正在成長C.畫家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D.擺脫了天主教神學束縛【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初期(意大利)。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傳統思想將神凌駕于人之上,不可侵犯,而畫家將自己化身為眾神之王朱庇特,突顯出當時人類自主意識正在成長,B項正確;繪畫這種藝術形式自古存在,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A項說法夸大,排除A項;根據材料解析可知,該畫家的《畫蝶》體現了人類自主意識正在成長,未涉及畫家的政治地位變化情況,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C項;畫家將自己化身為眾神之王朱庇特,說明其本人還是受到神學的影響,而且“擺脫了天主教神學束縛”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9.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者大都同意,為了實現極為重要的目的,總統可以采取某些未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甚至背離法律的行動。這()A.顛覆了分權體制 B.彌補了法律缺陷C.避免了黨派紛爭 D.埋下了憲政隱患【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國。根據材料可知,在特殊情況下,總統可以采取某些未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甚至背離法律的行動,這會使得美國權力制衡體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為美國憲政埋下隱患,D項正確;美國政體始終奉行三權分立原則,“顛覆了分權體制”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美國可以通過修正案以彌補法律缺陷,材料中的總統特權并不能彌補法律缺陷,排除B項;美國實行政黨政治,黨派紛爭是不可避免的,C項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0.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英國輝格黨領袖福克斯稱“波旁王朝的傾覆有利于歐洲自由的發展”;民間人士約翰宣稱“法國人不但伸張了他們自己的權利,而且促進了全人類的普遍自由”;《分析評論》報也指出大革命產生的后果將是對英國最有利的局面,因為自由的法國決不會危及英國的自由。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啟蒙思想有一定社會基礎 B.贊譽暴力革命成為社會共識C.主要黨派的政體主張趨同 D.認定自由價值高于國家利益【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材料“波旁王朝傾覆有利于歐洲自由的發展”“法國人不但伸張了他們自己的權利,而且促進了全人類的普遍自由”“因為自由的法國決不會危及英國的自由”可知,伴隨著法國大革命的進行,英國的政黨、民間人士、報刊等均在宣揚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及對英國帶來的影響,說明的是當時英國啟蒙思想有一定社會基礎,A項正確;暴力革命并未成為英國社會的共識,排除B項;受政黨代表的利益影響,主張不可能趨同,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自由價值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1.有學者認為,如果人們把整個人類社會的演進用12個小時來表示,那么現代工業時代只代表最后5分鐘,而英國則是最先發生這“5分鐘”事件的地方。下列情境可能出現在這“5分鐘”的是()A.教師駕駛汽車去野外郊游 B.棉紡織工廠里鐘表滴答作響C.學生乘火車去看露天電影 D.石油冶煉廠污染了泰晤士河【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那么現代工業時代只代表最后5分鐘,而英國則是最先發生這‘5分鐘’事件的地方”和所學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英國,其特征是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工廠取代工場,并且工廠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因此“棉紡織工廠里鐘表滴答作響”的說法符合題意,B項正確;汽車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排除A項;電影出現于1895年12月28日?,此時處于第二次工業時期,排除C項;化工行業同樣出現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圖為不同時期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體現了()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變化示意圖A.棉花產銷中心的合一 B.棉花種植地域的擴大C.全球經濟聯系的加強 D.歐洲生活水平的提升【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和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從不同時期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變化示意圖可以看出,在早期,棉花的種植、制造和消費可能相對集中在較小的區域,各環節之間的聯系也相對局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棉花種植者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區,制造商和消費者也遍布全球不同區域,這意味著棉花的生產、加工和消費跨越了更大的空間范圍,不同地區之間的相互依存度明顯提高。C項正確;圖片顯示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分布在不同空間,明顯是產銷分離的狀態,而不是產銷中心合一,排除A項;圖片重點體現的是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變化,雖然能看出棉花種植有一定的空間變化,但不能單純歸結為棉花種植地域的擴大,更重要的是這種空間變化背后反映出的全球經濟聯系,排除B項;圖片中沒有直接體現出歐洲生活水平提升的相關信息,棉花的全球空間變化不能直接等同于歐洲生活水平的提升,排除D項。故選C項。13.1848年后,《宣言》先后用德文、英文、俄文、法文等出版。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宣言》已經有20多種文字的譯本,130多個版本;馬克思主義政黨也在很多國家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這反映了()A.人類自身解放力量不斷增強B.無產階級革命已成為世界發展潮流C.社會主義思潮成為時代主流D.馬克思主義得到西方國家普遍認同【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世界)。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宣言》自1848年發表以來得到廣泛傳播,在其影響下,馬克思主義政黨也在很多國家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這反映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表明人類自身解放力量的不斷增強,A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無產階級革命還不是世界發展潮流,排除B項;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社會主義思潮是其進步潮流之一,但不是主流,排除C項;“普遍認同”的說法過于絕對,因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資本主義弊端并未充分顯現,馬克思主義得到西方國家普遍認同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14.19世紀末,除巴西以外的拉美各國,雖然建立了共和政體和頒布了憲法,但并沒有真正實現資產階級憲政,財富和政治權力均高度集中于地主階級、教會和軍事寡頭手中。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A.拉美人民的民族意識淡薄B.美國加緊對拉美地區的經濟侵略C.拉美獨立后各國政局動蕩D.拉美國家移植宗主國的治理方式【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拉丁美洲)。根據材料“沒有真正實現資產階級憲政,財富和政治權力均高度集中于地主階級、教會和軍事寡頭手中”可知,歷史上拉丁美洲主要由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統治,而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歐洲的封建專制國家,它們把本國的封建制度移植到殖民地,因此造成材料中的現象,D項正確;“拉美人民的民族意識淡薄”說法不符合史實,也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解析可知,導致材料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歷史因素,即拉美國家移植宗主國的治理方式,而不是美國的經濟侵略,材料也未涉及美國經濟侵略對各國政局的影響,排除B項;“拉美獨立后各國政局動蕩”說法不符合史實,部分拉丁美洲國家獨立后政局相對穩定,排除C項。故選D項。15.下表是20世紀初爆發的兩次摩洛哥危機。這些事件表明()第一次危機(1905)1905年初,法國要求摩洛哥在其監督下進行改革。3月,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港口丹吉爾時,以維護摩洛哥主權獨立為由向法國提出抗議。第二次危機(1911)1911年春,摩洛哥都城非斯發生叛亂,法國派軍隊趁機占領,這一行動再次激怒德國,派遣軍艦“豹”號于7月1日進入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A.列強奉行“有效占領”原則 B.早期殖民掠奪的野蠻性C.列強間孕育著新的更大沖突 D.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摩洛哥、法國和德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爭奪和瓜分世界斗爭日益激烈,法國和德國在摩洛哥的爭斗,實質上屬于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反映了列強間孕育著新的更大沖突,C項正確;有效占領是國際法的重要原則,領土糾紛在沒有明確的合法所有者情況下,一般會優先有效控制者。摩洛哥屬于合法的主權國家,不適用于“有效占領”原則,排除A項;早期殖民掠奪具有野蠻性,表現為奴役和屠殺殖民地居民?、暴力掠奪資源和金銀財富?等等,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B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強調列強間的沖突,排除D項。故選C項。16.列寧認為“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丘吉爾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的蠢事”。據此可知,二者都強調凡爾賽體系()A.動搖了歐洲世界中心地位B.促進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高漲C.埋下了新的國際沖突禍根D.促使俄國走上社會主義制度探索道路【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歐洲)。據材料“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勝利者的蠢事”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的協約國國家在法國召開巴黎和會,會議的中心問題是處置戰敗國德國,并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建立了凡爾賽體系,但由合約對戰敗國的掠奪性懲罰,加深了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而且由于分贓不均加深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對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以委任統治的方式加以瓜分,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與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因此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是不穩定的,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強調凡爾賽體系不穩定,隱含著諸多矛盾,而且凡爾賽體系下的歐洲仍然處于世界中心地位,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凡爾賽體系不穩定,隱含著諸多矛盾,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而“促進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高漲”是強調巴黎和會期間建立的國際聯盟的作用,B項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一戰中(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走上社會主義制度探索道路,而巴黎和會是1919年召開,排除D項。故選C項。17.關于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因素,以往的研究大多提及彼得格勒糧食短缺、面包供應不上而導致群眾騷動,并將糧食短缺的原因歸于戰爭。近年,有學者提出“天氣因素”是構成這一歷史事件的鏈條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據此可知,關于俄國二月革命原因的解釋()A.隨著研究視角的拓展而趨于完善B.新的觀點相對舊的理論更為可信C.只能有一種合乎歷史事實的解釋D.要力求規避歷史學家的主觀認識【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7年的俄國。根據材料“以往的研究大多提及彼得格勒糧食短缺、面包供應不上而導致群眾騷動,并將糧食短缺的原因歸于戰爭”“‘天氣因素’是構成這一歷史事件的鏈條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可知,關于二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視角從戰爭等傳統因素拓展到天氣因素等新的方面,這有助于更加全面的解釋二月革命的爆發,體現了歷史解釋隨著研究視角的拓展而趨于完善,A項正確;歷史解釋中新的觀點也不一定比舊的觀點更為可信,排除B項;關于歷史的認識站在不同角度可以有所不同,“只能有一種合乎歷史事實的解釋”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歷史解釋本身就是歷史學家對客觀史實的主觀認識,“力求規避”主觀性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材料更突出的是看待問題的角度,排除D項。故選A項。18.蘇俄(聯)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在農業和工業之間,除了交換,除了商業,就不可能有別的經濟聯系”。體現這一認識的經濟政策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農業集體化 D.社會主義工業化【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俄(聯)。根據材料“在農業和工業之間,除了交換,除了商業,就不可能有別的經濟聯系”和所學可知,新經濟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來發展生產,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B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特征是戰時性、共產主義,否定市場、商品貨幣關系,排除A項;農業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均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否定市場、商品貨幣關系,排除CD項。故選B項。19.1930年,甘地向英印當局提出11條要求遭拒后,進行了“顯示其獨特風格”的食鹽進軍;1940年,在有條件支持英國作戰以換取戰后獨立遭拒后,甘地再次發起個人不服從運動;1942年,又發動了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這表明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具有()A.社會改造的空想性 B.斗爭目標的全面性C.斗爭方式的策略性 D.領導階級的軟弱性【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印度。根據材料“甘地向英印當局提出11條要求遭拒后,進行了‘顯示其獨特風格’的食鹽進軍”“在有條件支持英國作戰以換取戰后獨立遭拒后,甘地再次發起個人不服從運動”“又發動了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可知,甘地針對英國殖民當局的不同政策,采取不同的斗爭方式,說明印度爭取民族獨立運動具有斗爭方式的策略性,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非社會改造,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印度斗爭目標的全面性說法,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印度斗爭的靈活性,非軟弱性,排除D項。故選C項。20.圖1與圖2分別是聯邦德國和蘇聯印發的關于馬歇爾計劃的宣傳畫。該組宣傳畫反映了()圖1《自由之路》(聯邦德國)圖2《笑里藏刀》(蘇聯)A.美國援助西歐的真相 B.美歐間矛盾的初顯C.美蘇經濟體制的差異 D.不同意識形態之爭【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結合所學可知,馬歇爾計劃的實質是美國在復興歐洲經濟的名義下,實現穩定歐洲秩序,進而遏制蘇聯的目的。其中圖1反映的是聯邦德國認為馬歇爾計劃有利于穩定歐洲資本主義秩序,圖2反映的是蘇聯認為馬歇爾計劃是為了控制歐洲,別有用心,因此反映的是不同意識形態之爭,D項正確;兩幅宣傳畫的說法均片面,未能正確揭露美國援助歐洲的真相,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和意識形態的差異,非美歐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之間的差異,排除C項。故選D項。21.1953年,在蘇聯墾荒問題上,莫洛托夫等人提出蘇聯應當集中精力提高現有耕地的生產效率,極力主張集約耕作,反對粗放耕作。赫魯曉夫則強調,集約耕作意味著為將來而發展蘇聯農業,但蘇聯今天就需要面包,而不是明天。據此可知,蘇聯()A.改革缺乏穩定的內部環境B.領導人意識到農業改革的迫切性C.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D.原有經濟體制遭受到嚴重的質疑【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的蘇聯。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莫洛托夫等人提出要集中精力提高現有耕地生產效率,主張集約耕作,這表明他們意識到了蘇聯農業需要通過一定方式進行改進和發展。赫魯曉夫強調“蘇聯今天就需要面包,而不是明天”,更體現出他認為蘇聯農業面臨著迫切需要解決糧食等問題的現狀,需要采取行動來改變農業現狀以滿足當下人民對糧食的需求。雙方雖然在耕作方式上有不同意見,但都體現出對蘇聯農業進行改革的意識,說明蘇聯領導人意識到了農業改革的迫切性。B項正確;材料中主要呈現的是蘇聯領導人在墾荒問題上關于耕作方式的不同觀點,沒有提及蘇聯國內存在影響改革的不穩定因素等相關內容,無法得出改革缺乏穩定內部環境的結論,排除A項;僅從赫魯曉夫強調需要面包,不能直接推斷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也許只是基于對未來糧食供應的擔憂等原因強調農業生產的緊迫性,沒有足夠證據表明人民生活水平已經大幅下降,排除C項;材料中莫洛托夫和赫魯曉夫的爭論焦點是在農業耕作方式上,沒有涉及對原有經濟體制的全面、嚴重質疑等內容,不能過度解讀,排除D項。故選B項。22.跨國并購是跨國兼并和跨國收購的總稱,是跨國公司常用的一種投資方式。據圖可知,跨國公司()部分國家跨國并購銷售值統計圖A.在國際貿易中地位凸顯 B.阻礙經濟全球化進程C.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挑戰 D.加速世界經濟格局轉變【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1-1994年的世界。根據材料:部分國家跨國并購銷售值統計圖可以看出,跨國公司的跨國并購行為在不同國家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和動態變化。跨國并購是跨國公司拓展業務、整合資源、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往往在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市場渠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存在差距。當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進行并購時,可能會導致發展中國家的本土企業失去自主經營權,原有的產業鏈、供應鏈可能會被打亂,大量的市場份額被跨國公司占據,一些關鍵產業甚至可能被外資控制,從而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產業安全等帶來諸多挑戰。C項正確;圖表主要呈現的是跨國并購銷售值情況,主要側重于國際投資領域的跨國并購行為,不能直接體現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地位凸顯,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是不同的經濟范疇,排除A項;跨國公司的跨國并購行為實際上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雖然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但總體上是推動而不是阻礙經濟全球化進程,排除B項;僅從圖表中的跨國并購銷售值信息,難以直接得出跨國公司加速世界經濟格局轉變的結論,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圖表中沒有足夠信息顯示跨國并購對世界經濟格局轉變起到了加速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23.1998年,英國布萊爾政府實施以“青年新政”計劃為代表的新政,規定凡是年齡在18—24歲、領取失業金長達6個月者,必須參加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教育、培訓,否則自動失去享受失業福利資格,以此推進英國從“福利國家”向“社會投資國家”模式的轉型。這次改革()A.尋求社會公平與效率的平衡 B.促使英國福利國家走向終結C.消除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 D.回應高福利引發的政治危機【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英國)。從材料中“必須參加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教育、培訓”可以看出,英國政府使用強制手段促使青年就業,這主要是針對“福利國家”制度降低人們工作積極性的情況,利于提高青年素質,推動就業,尋求社會公平與效率的平衡,A項正確;英國福利國家模式并未走向終結,排除B項;C項“消除”表述絕對,排除C項;這項政策主要是針對“福利國家”的弊端,為了促使青年就業,而不是對政治危機的回應,排除D項。故選A項。24.2016年,G20領導人杭州峰會中,各成員共同制定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并發起《二十國集團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2022年,G20巴厘島峰會中,繼續通過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支持非洲。這表明()A.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逐步完善 B.冷戰后南北差距正在逐步縮小C.單邊主義經濟政策已遭到摒棄 D.全球治理組織與機制發生變革【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各成員共同制定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繼續通過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支持非洲”和所學可知,G20峰會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旨在推動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就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并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材料體現的是全球治理組織與機制發生變化,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國際政治秩序的發展,排除A項;在全球化過程中,南北差距在不斷拉大,排除B項;單邊主義經濟政策并未被某些大國摒棄,排除C項。故選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第25題20分,第26題20分,第27題12分,共52分)25.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時,才知道有甘蔗這種作物,自此極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隊帶到歐洲。7世紀,甘蔗傳入波斯。8—12世紀,穆斯林教徒將其傳播到阿拉伯帝國統治的各地區,繼而進一步傳播到塞浦路斯及非洲東岸。12世紀,甘蔗由克里特島及北非傳入西西里島。13—14世紀,甘蔗傳入埃及。隨后,地中海一帶開始廣泛栽種甘蔗,歐洲蔗糖業興起。但從世界整體來看,新舊大陸之間基本上彼此隔絕,亞、歐、非洲之間的交往和接觸范圍較小,而且時斷時續?!幾詮執m星《舊大陸甘蔗在新大陸的傳播及蔗糖業的發展》等材料二15世紀末,甘蔗種植之旅繼續西進,蔗糖的生產中心轉移到由葡萄牙占領的大西洋的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西非幾內亞灣的圣多美島及中南美洲的巴西。從16世紀開始,大西洋諸島上,強迫非洲奴隸進行的蔗糖生產急速發展。進入17世紀后,甘蔗被移植到英屬、法屬加勒比海諸島。隨著甘蔗的引入,加勒比海地區的諸島開發出了廣闊的甘蔗種植園,生產出蔗糖這種世界商品。歷史學家將加勒比海地區的人種構成、社會結構、經濟方式持續的變化稱為“蔗糖革命”。從17世紀中期開始,加勒比海的“蔗糖革命”使英國的砂糖進口量激增,而英國人對糖需求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要在茶中加糖。紅茶加糖能迅速補充熱量,讓人精力充足,能讓勞動者成為工場老板需要的勞動力。到18世紀中期,英國民眾的人均砂糖用量是法國人的八到九倍。紅茶和糖漸漸惠及下層民眾,最終成了產業革命時期英國城市工人的象征?!幾浴救铡堪状兑涣I疤抢锏氖澜缡贰罚?)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公元前4世紀至14世紀蔗糖傳播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5—17世紀蔗糖進一步傳播的歷史背景,并簡析“蔗糖革命”產生的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圍繞“蔗糖傳播的歷程”,自擬一個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大主題。【答案】(1)特點:傳播經歷漫長的過程(傳播具有漸進性);多集中于歐亞、北非地區(傳播范圍逐漸擴大);傳播方式多樣(通過古代帝國擴張、商貿活動和宗教傳播等方式向外傳播);傳播時斷時續,范圍相對有限。(2)歷史背景: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新航路開辟后海上航路的擴展(大西洋貿易的發展);歐洲的商業革命;黑奴貿易的興盛;西歐的早期殖民擴張。影響:給加勒比海地區的人種構成、社會結構、經濟方式帶來了變化;改變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豐富了民眾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蔗糖消費大眾化);加速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工業革命的孕育和發展;進一步加強世界各地的商貿聯系。(3)主題:文明的擴展與交流;全球聯系的建立;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窘馕觥俊拘?】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公元前4世紀至14世紀的世界。特點:根據材料“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時,才知道有甘蔗這種作物,自此極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隊帶到歐洲。7世紀,甘蔗傳入波斯。8—12世紀,穆斯林教徒將其傳播到阿拉伯帝國統治的各地區,繼而進一步傳播到塞浦路斯及非洲東岸。12世紀,甘蔗由克里特島及北非傳入西西里島。13—14世紀,甘蔗傳入埃及”可知,傳播經歷漫長的過程(傳播具有漸進性);根據材料“”多集中于歐亞、北非地區(傳播范圍逐漸擴大);根據材料“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時,才知道有甘蔗這種作物,自此極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隊帶到歐洲”、“穆斯林教徒將其傳播到阿拉伯帝國統治的各地區”可知,傳播方式多樣(通過古代帝國擴張、商貿活動和宗教傳播等方式向外傳播);根據材料“從世界整體來看,新舊大陸之間基本上彼此隔絕,亞、歐、非洲之間的交往和接觸范圍較小,而且時斷時續”可知,傳播時斷時續,范圍相對有限。【小問2】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15—17世紀的世界。歷史背景:根據時間“15-17世紀”再結合所學可從15-17世紀經濟發展的狀況、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世界的大事件:新航路開辟等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如,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新航路開辟后海上航路的擴展(大西洋貿易的發展);歐洲的商業革命;黑奴貿易的興盛;西歐的早期殖民擴張。影響:根據材料“歷史學家將加勒比海地區的人種構成、社會結構、經濟方式持續的變化”可歸納為給加勒比海地區的人種構成、社會結構、經濟方式帶來了變化;根據材料“使英國的砂糖進口量激增,而英國人對糖需求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要在茶中加糖。紅茶加糖能迅速補充熱量,讓人精力充足,能讓勞動者成為工場老板需要的勞動力”,可歸納為改變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豐富了民眾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蔗糖消費大眾化);結合所學還可從歐洲經濟發展、為工業革命奠基、促進世界各地的聯系等角度分析,如,加速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工業革命的孕育和發展;進一步加強世界各地的商貿聯系。【小問3】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現代的世界。主題:根據材料“蔗糖傳播的歷程”可從文明傳播、全球貿易的聯系、世界市場的形成等角度分析,如,文明的擴展與交流;全球聯系的建立;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2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紅山文化遼寧朝陽半拉山積石冢遺址出土的14件人形雕塑中,除了髡發陶塑,還見有一批高鼻深目、蓄有胡須、頭戴尖帽的石雕造像。高鼻深目,頜下多髯,是西方男性的顯著體貌特征?!妒酚洝ご笸鹆袀鳌份d“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其人皆深眼,多須髯”。紅山文化從一個側面證實,5000多年以前,以遼西為代表的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已存在人群互動與文化交往?!幾哉n題《中國五千年文明起源與連續性發展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紅山文化半拉山積石冢出土高鼻深目有須石雕神像材料二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墻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于盡了?!蓖瑫r,“火藥和火器的采用決不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是一種工業的,也就是經濟的進步?!绷硗猓皶∷I的興起和商業發展的需要,不僅打破了僧侶對讀書寫字的壟斷,而且也打破了他們對高等教育的壟斷。”——摘編自李忠杰《馬克思恩格斯筆下的中華文明》材料三與歐洲統一進程及其危機相對應的,是亞洲地區的雙重過程:一種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新型權力網絡的集中與擴散過程,例如在阿富汗戰爭中,亞洲各國出于各自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積極參與以美國為中心的戰爭同盟;另一種則是在1997年金融風暴之后強化了的亞洲區域合作的步伐:2001年6月,中國與俄羅斯和幾個中亞國家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十國達成協議,決定在十年內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幾酝魰煛秮喼尴胂蟮恼危ㄒ唬罚?)根據材料一,指出該課題研究得出的結論及其依據。(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文明為近代西歐資本主義興起所作出的貢獻。(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冷戰結束后中美兩國亞洲戰略的不同,并分別予以簡要評價?!敬鸢浮浚?)結論:5000年前中國就與西方有了人群互動和文化交流。依據:考古發掘;文獻記載;常識推理。(2)貢獻:火藥武器發展為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的騎士階層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指南針的傳入為歐洲探險家和殖民者開展新航路開辟、開拓世界市場提供了前提條件;印刷術的傳入推動了歐洲思想解放和教育發展;加速了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3)不同:美國推動建立政治軍事同盟;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和美國各2分,共計4分,其他答案若合理亦可)。簡評:美國的亞洲戰略打下了冷戰烙印,帶有霸權主義色彩,給亞太地區的和平蒙上了陰影。中國的戰略秉持親誠惠容理念,同地區國家攜手構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共生的亞洲家園,共同譜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窘馕觥俊拘?】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結論;據材料“紅山文化從一個側面證實,5000多年以前,以遼西為代表的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已存在人群互動與文化交往”可得出,5000年前中國就與西方有了人群互動和文化交流。依據:據材料“紅山文化遼寧朝陽半拉山積石冢遺址出土的14件人形雕塑中,除了髡發陶塑,還見有一批高鼻深目、蓄有胡須、頭戴尖帽的石雕造像”可得出,考古發掘;據材料“《史記·大宛列傳》載‘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其人皆深眼,多須髯’”可得出,文獻記載;結合所學,可知,常識推理。【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可得出,火藥武器的發展為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的騎士階層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據材料“書刊印刷業的興起和商業發展的需要,不僅打破了僧侶對讀書寫字的壟斷,而且也打破了他們對高等教育的壟斷”可得出,印刷術的傳入推動了歐洲思想解放和教育發展;結合所學,可得出,指南針的傳入為歐洲探險家和殖民者開展新航路開辟、開拓世界市場提供了前提條件;結合所學,可得出,加速了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小問3】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現代(世界)。不同:據材料“一種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新型權力網絡的集中與擴散過程,例如在阿富汗戰爭中,亞洲各國出于各自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積極參與以美國為中心的戰爭同盟”可得出,美國推動建立政治軍事同盟;據材料“2001年6月,中國與俄羅斯和幾個中亞國家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十國達成協議,決定在十年內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可得出,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簡評: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的亞洲戰略打下了冷戰烙印,帶有霸權主義色彩,給亞太地區的和平蒙上了陰影;結合所學,可知,中國的戰略秉持親誠惠容理念,同地區國家攜手構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共生的亞洲家園,共同譜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2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學者時代定義梁啟超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時代:第一紀是“河流文明時代”,由中國、印度、埃及和小亞細亞這四個“古文明祖國”組成;第二紀為“內海文明時代”,由地中海、波羅的海、阿拉伯海和黃海、渤海等環海周邊文明構成;第三紀為“大洋文明時代”,是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出現的?!幾粤簡⒊抖兰o太平洋世紀歌》麥金德從地理對人類歷史影響的角度,將世界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歐亞大陸主導的亞洲時代,地理大發現以來海洋世界主導的歐洲時代,以及1900年之后大陸強國與海洋強國爭奪世界統治權的新時代。——摘編自【英】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表中是有關學者對世界歷史發展階段所做的“時代定義”,參照這些“時代定義”,并結合所學知識,對20世紀的世界提出自己的“時代定義”,并予以闡釋。(要求:定義準確,闡釋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答案】示例一太平洋時代,美國、中國等環太平洋國家(地區)持續發展的新世紀闡釋:20世紀以來,以美國、中國等國為核心的力量不斷崛起,大西洋時代逐漸被太平洋時代所取代。19世紀末,美國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為機遇,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和影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區的世界性強國。兩次世界大戰沉重削弱歐洲列強實力,二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美國又搶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機,通過國家適度調控與國際協調,保持經濟社會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二戰后,日本、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環太平洋地區已形成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太平洋地區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綜上所述,太平洋地區逐漸成為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示例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的時代闡釋:20世紀初,整個世界被列強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隨著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頑強斗爭和世界進步潮流的推動,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發展,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一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等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潮流不可阻擋,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傊?,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是20世紀偉大變化之一,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其他角度:戰爭與革命的時代(戰爭與和平的時代)、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并存與借鑒的時代;新興國家發展的時代;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等。【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世界)。示例一:太平洋時代,美國、中國等環太平洋國家(地區)持續發展的新世紀。闡釋:據所學可知,20世紀以來,由于科技革命和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美國、中國等國為核心的力量不斷崛起,大西洋時代逐漸被太平洋時代所取代;19世紀末,美國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為機遇,成為工業發展最迅速的國家,其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和影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區的世界性強國;兩次世界大戰沉重削弱歐洲列強實力,美國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二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資本主義國家唯美國馬首是瞻;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又搶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機,通過國家適度調控與國際協調,保持經濟社會發展;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二戰后,亞洲國家紛紛擺脫了殖民統治,走上了獨立發展經濟的道路;日本、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環太平洋地區已形成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太平洋地區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最終總結,太平洋地區逐漸成為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示例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的時代。闡釋:據所學可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對外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是帝國主義階段列強侵略的特征;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成為一個整體;伴隨著列強的侵略擴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走向高漲,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走向瓦解;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發展,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一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等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最后總結,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是20世紀偉大變化之一,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其他角度:戰爭與革命的時代(戰爭與和平的時代)、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并存與借鑒的時代;新興國家發展的時代;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等。四川省成都市五區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適應性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考生使用答題卡作答。2.在作答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荚嚱Y束,監考人員將答題卡收回。3.選擇題部分請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部分請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請按照題號在答題卡上各題目對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5.保持答題卡面清潔,不得折疊、污染、破損等。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圖1、圖2是發現于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畫,距今約5000–6000年。壁畫中的場景可以用來說明當地()圖1婦女在收割圖2男子在放牧A.率先進行食物生產 B.男性占據主導地位C.初步產生社會分工 D.已經邁入階級社會【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約5000–6000年(北非)。根據材料可知,圖1壁畫為婦女在收割,圖2壁畫為男子在放牧,反映了當時男女分工的情況,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與其他地區的比較,“率先進行食物生產”的結論無法得出,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男女分工,不能判斷男性是否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階級社會要體現貧富分化和等級差別等內容,僅憑材料內容無法說明當地已經邁入階級社會,排除D項。故選C項。2.一些范圍比較大的古代國家一般實行行省制。據記載,亞述人建立了比較系統的行省制;亞歷山大帝國大體繼承了波斯的行省制度;羅馬帝國的行省是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單位,行省總督處理政治、軍事、稅收和司法事務。據此可知,行省制()A.源于亞述并向外拓展 B.確保了帝國長治久安C.蘊含分權制衡的理念 D.適應了大國治理需要【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材料中提到亞述人建立了比較系統的行省制,亞歷山大帝國大體繼承了波斯的行省制度,羅馬帝國也將行省作為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單位,且行省總督能處理政治、軍事、稅收和司法等諸多事務。這表明在不同的古代大帝國中,行省制都得到了運用和發展,它能夠讓帝國有效地對廣闊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進行管理,將中央的權力延伸到地方,使國家的治理更加有序和高效,適應了大國治理的需要。D項正確;雖然材料中提到亞述人建立了比較系統的行省制,但不能就此得出行省制一定源于亞述,也有可能其他國家在更早的時候有類似制度只是沒有系統記載等,且亞歷山大帝國繼承的是波斯的行省制度,并非直接從亞述繼承拓展,排除A項;實行行省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帝國的治理,但并不能絕對地確保帝國長治久安,歷史上實行行省制的帝國也都有興衰變遷,比如羅馬帝國最終也走向了分裂等,排除B項;材料中只是說行省總督處理多種事務,沒有體現出不同權力之間相互制約、分權制衡的理念,更多的是體現行省制在管理地方方面的作用,排除C項。故選D項。3.12—14世紀,西歐城市勞動契約關系得到發展,那里實行與農奴制完全不同的自由勞動,無論學徒制、幫工和婦女的中短期勞動,還是醫生治病,當事雙方一般都要簽訂契約,詳細規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據此可知,勞動契約關系的發展()A.有利于西歐新經濟因素產生 B.推動西歐民族意識的覺醒C.促成市民獲得完全人身自由 D.導致莊園農奴制度的崩潰【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14世紀(西歐)。據題干“無論學徒制、幫工和婦女的中短期勞動,還是醫生治病,當事雙方一般都要簽訂契約,詳細規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勞動契約關系的出現利于雇傭關系的出現,是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表現,有利于西歐新經濟因素產生,A項正確;歐洲各國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如:崇拜愛國人士;出現國旗、國歌、國慶節;國家在人們意識中越來越重要等,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項;完全的人身自由表述絕對,排除C項;1348~1349年黑死病席卷西歐,造成人口銳減,勞力短缺,耕地荒蕪,封建主難以經營莊園,紛紛把原來的自營地及已經死亡或逃亡的農奴的份地改行租佃制,莊園經濟逐漸瓦解。與材料中勞動契約關系發展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4.在阿拉伯語中,商人有“聰明人”之意;《古蘭經》認為經商是受真主喜愛的職業;《一千零一夜》記載了大量經商和航海冒險故事;不少哈里發對商人們委以重任,給予高官厚祿。這些現象說明古代阿拉伯()A.具有重商的文化傾向 B.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C.形成自由貿易的風尚 D.商業經營環境得天獨厚【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阿拉伯。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阿拉伯語中,商人有“聰明人”之意,受人尊敬;經商是真主喜愛的職業;不少哈里發對商人們委以重任;《一千零一夜》記載了大量經商和航海冒險故事,這些說明了古代阿拉伯具有重商的文化傾向,A項正確;阿拉伯人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是強調商人在古代阿拉伯的地位,排除B項;自由貿易是工業革命時期的經濟思想,而材料主旨是強調商人在古代阿拉伯的地位,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阿拉伯的經商環境,只是強調在諸多文學作品中對商人的描述及阿拉伯語中商人的“寓意”,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5.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卻是一條連接的大道。所以,歷史上的北非人與地中海盆地周圍諸民族的相互影響超過了他們與沙漠屏障以南諸民族的相互影響?!弊髡咭庠趶娬{()A.沙漠阻斷非洲文明內部交流 B.地理環境影響非洲文明發展C.古代歐洲非洲已經連為整體 D.北非文明比南非文明更優越【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非洲。根據材料“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卻是一條連接的大道”“歷史上的北非人與地中海盆地周圍諸民族的相互影響超過了他們與沙漠屏障以南諸民族的相互影響”可知,非洲雖然受撒哈拉沙漠阻礙對外交流,但是北非人仍然通過地中海同地中海盆地周圍諸民族進行交流,說明的是地理環境影響非洲文明發展,B項正確;非洲內部文明仍然有局部交流,A項說法錯誤,排除;受生產力發展影響,古代歐洲、非洲仍然是孤立、分散發展,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文明之間的對比,排除D項。故選B項。6.15世紀,一名伊比利亞半島的水手耗費數年光陰前往東南亞香料群島,只需帶回一小袋丁香和肉豆蔻,賣的錢不僅足夠他買一棟小房子,還可以讓他安穩度過余生。這可以用來論證()A.東西交通暢通無阻 B.民眾生活相對富足C.歐洲爆發商業革命 D.新航路開辟的動因【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歐洲)。據題干“一名伊比利亞半島的水手前往東南亞香料群島,只需帶回一小袋丁香和肉豆蔻,賣的錢不僅足夠他買一棟小房子,還可以讓他安穩度過余生?!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香料在當時歐洲較為稀少,且市場需求大,香料貿易利潤高,是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動因,D項正確;15世紀東西商路被奧斯曼土耳其阻礙,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一名水手的生活狀況,無法得出當時歐洲民眾生活相對富足,排除B項;商業革命屬于新航路開辟對歐洲的影響,表現如:商品的種類增多,貿易的規模擴大等,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7.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至亞洲最有利的航線被西、葡兩國占據,倒逼英、荷兩國開始探索其它航線。1497年,卡伯特父子找到紐芬蘭島;16世紀,巴倫支3次航行北冰洋地區;1642—1643年,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這些探索()A.打破了西、葡海上霸主地位 B.擴大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C.加劇了英、荷兩國貿易摩擦 D.促進了全球貿易中心轉移【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新航路開辟以來(歐洲)。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對紐芬蘭島、北冰洋地區、澳大利亞的發現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B項正確;西班牙、葡萄牙是16世紀的海上霸主,在海洋上擁有絕對優勢地位,而英、荷探索的新航線增加了人們對世界的了解,這些探索并不能直接打破西、葡海上霸主地位,排除A項;英、荷貿易摩擦主要是因為英、荷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而題干主旨是英、荷探索的新航線,排除C項;這一時期全球貿易中心仍然在大西洋沿岸國家,排除D項。故選B項。8.下圖為意大利畫家多索·多西在16世紀初期創作的《畫蝶》。畫中左側的人物是化身為古典神話中眾神之王朱庇特的畫家自己。中間是神使墨丘利,他正在轉頭對右側的花神做出安靜的手勢,希望她不要打擾朱庇特。據此可知,當時意大利()《畫蝶》(局部)A.藝術形式發生根本性轉變 B.人類自主意識正在成長C.畫家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D.擺脫了天主教神學束縛【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初期(意大利)。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傳統思想將神凌駕于人之上,不可侵犯,而畫家將自己化身為眾神之王朱庇特,突顯出當時人類自主意識正在成長,B項正確;繪畫這種藝術形式自古存在,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A項說法夸大,排除A項;根據材料解析可知,該畫家的《畫蝶》體現了人類自主意識正在成長,未涉及畫家的政治地位變化情況,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C項;畫家將自己化身為眾神之王朱庇特,說明其本人還是受到神學的影響,而且“擺脫了天主教神學束縛”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9.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者大都同意,為了實現極為重要的目的,總統可以采取某些未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甚至背離法律的行動。這()A.顛覆了分權體制 B.彌補了法律缺陷C.避免了黨派紛爭 D.埋下了憲政隱患【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國。根據材料可知,在特殊情況下,總統可以采取某些未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甚至背離法律的行動,這會使得美國權力制衡體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為美國憲政埋下隱患,D項正確;美國政體始終奉行三權分立原則,“顛覆了分權體制”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美國可以通過修正案以彌補法律缺陷,材料中的總統特權并不能彌補法律缺陷,排除B項;美國實行政黨政治,黨派紛爭是不可避免的,C項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0.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英國輝格黨領袖??怂狗Q“波旁王朝的傾覆有利于歐洲自由的發展”;民間人士約翰宣稱“法國人不但伸張了他們自己的權利,而且促進了全人類的普遍自由”;《分析評論》報也指出大革命產生的后果將是對英國最有利的局面,因為自由的法國決不會危及英國的自由。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啟蒙思想有一定社會基礎 B.贊譽暴力革命成為社會共識C.主要黨派的政體主張趨同 D.認定自由價值高于國家利益【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材料“波旁王朝傾覆有利于歐洲自由的發展”“法國人不但伸張了他們自己的權利,而且促進了全人類的普遍自由”“因為自由的法國決不會危及英國的自由”可知,伴隨著法國大革命的進行,英國的政黨、民間人士、報刊等均在宣揚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及對英國帶來的影響,說明的是當時英國啟蒙思想有一定社會基礎,A項正確;暴力革命并未成為英國社會的共識,排除B項;受政黨代表的利益影響,主張不可能趨同,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自由價值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1.有學者認為,如果人們把整個人類社會的演進用12個小時來表示,那么現代工業時代只代表最后5分鐘,而英國則是最先發生這“5分鐘”事件的地方。下列情境可能出現在這“5分鐘”的是()A.教師駕駛汽車去野外郊游 B.棉紡織工廠里鐘表滴答作響C.學生乘火車去看露天電影 D.石油冶煉廠污染了泰晤士河【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那么現代工業時代只代表最后5分鐘,而英國則是最先發生這‘5分鐘’事件的地方”和所學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英國,其特征是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工廠取代工場,并且工廠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因此“棉紡織工廠里鐘表滴答作響”的說法符合題意,B項正確;汽車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排除A項;電影出現于1895年12月28日?,此時處于第二次工業時期,排除C項;化工行業同樣出現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圖為不同時期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體現了()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變化示意圖A.棉花產銷中心的合一 B.棉花種植地域的擴大C.全球經濟聯系的加強 D.歐洲生活水平的提升【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和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從不同時期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變化示意圖可以看出,在早期,棉花的種植、制造和消費可能相對集中在較小的區域,各環節之間的聯系也相對局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棉花種植者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區,制造商和消費者也遍布全球不同區域,這意味著棉花的生產、加工和消費跨越了更大的空間范圍,不同地區之間的相互依存度明顯提高。C項正確;圖片顯示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分布在不同空間,明顯是產銷分離的狀態,而不是產銷中心合一,排除A項;圖片重點體現的是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變化,雖然能看出棉花種植有一定的空間變化,但不能單純歸結為棉花種植地域的擴大,更重要的是這種空間變化背后反映出的全球經濟聯系,排除B項;圖片中沒有直接體現出歐洲生活水平提升的相關信息,棉花的全球空間變化不能直接等同于歐洲生活水平的提升,排除D項。故選C項。13.1848年后,《宣言》先后用德文、英文、俄文、法文等出版。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宣言》已經有20多種文字的譯本,130多個版本;馬克思主義政黨也在很多國家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這反映了()A.人類自身解放力量不斷增強B.無產階級革命已成為世界發展潮流C.社會主義思潮成為時代主流D.馬克思主義得到西方國家普遍認同【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世界)。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宣言》自1848年發表以來得到廣泛傳播,在其影響下,馬克思主義政黨也在很多國家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這反映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表明人類自身解放力量的不斷增強,A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無產階級革命還不是世界發展潮流,排除B項;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社會主義思潮是其進步潮流之一,但不是主流,排除C項;“普遍認同”的說法過于絕對,因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資本主義弊端并未充分顯現,馬克思主義得到西方國家普遍認同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14.19世紀末,除巴西以外的拉美各國,雖然建立了共和政體和頒布了憲法,但并沒有真正實現資產階級憲政,財富和政治權力均高度集中于地主階級、教會和軍事寡頭手中。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A.拉美人民的民族意識淡薄B.美國加緊對拉美地區的經濟侵略C.拉美獨立后各國政局動蕩D.拉美國家移植宗主國的治理方式【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拉丁美洲)。根據材料“沒有真正實現資產階級憲政,財富和政治權力均高度集中于地主階級、教會和軍事寡頭手中”可知,歷史上拉丁美洲主要由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統治,而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歐洲的封建專制國家,它們把本國的封建制度移植到殖民地,因此造成材料中的現象,D項正確;“拉美人民的民族意識淡薄”說法不符合史實,也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解析可知,導致材料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歷史因素,即拉美國家移植宗主國的治理方式,而不是美國的經濟侵略,材料也未涉及美國經濟侵略對各國政局的影響,排除B項;“拉美獨立后各國政局動蕩”說法不符合史實,部分拉丁美洲國家獨立后政局相對穩定,排除C項。故選D項。15.下表是20世紀初爆發的兩次摩洛哥危機。這些事件表明()第一次危機(1905)1905年初,法國要求摩洛哥在其監督下進行改革。3月,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港口丹吉爾時,以維護摩洛哥主權獨立為由向法國提出抗議。第二次危機(1911)1911年春,摩洛哥都城非斯發生叛亂,法國派軍隊趁機占領,這一行動再次激怒德國,派遣軍艦“豹”號于7月1日進入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A.列強奉行“有效占領”原則 B.早期殖民掠奪的野蠻性C.列強間孕育著新的更大沖突 D.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摩洛哥、法國和德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爭奪和瓜分世界斗爭日益激烈,法國和德國在摩洛哥的爭斗,實質上屬于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反映了列強間孕育著新的更大沖突,C項正確;有效占領是國際法的重要原則,領土糾紛在沒有明確的合法所有者情況下,一般會優先有效控制者。摩洛哥屬于合法的主權國家,不適用于“有效占領”原則,排除A項;早期殖民掠奪具有野蠻性,表現為奴役和屠殺殖民地居民?、暴力掠奪資源和金銀財富?等等,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B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強調列強間的沖突,排除D項。故選C項。16.列寧認為“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丘吉爾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的蠢事”。據此可知,二者都強調凡爾賽體系()A.動搖了歐洲世界中心地位B.促進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高漲C.埋下了新的國際沖突禍根D.促使俄國走上社會主義制度探索道路【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歐洲)。據材料“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勝利者的蠢事”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的協約國國家在法國召開巴黎和會,會議的中心問題是處置戰敗國德國,并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建立了凡爾賽體系,但由合約對戰敗國的掠奪性懲罰,加深了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而且由于分贓不均加深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對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以委任統治的方式加以瓜分,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與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因此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是不穩定的,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強調凡爾賽體系不穩定,隱含著諸多矛盾,而且凡爾賽體系下的歐洲仍然處于世界中心地位,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凡爾賽體系不穩定,隱含著諸多矛盾,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而“促進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高漲”是強調巴黎和會期間建立的國際聯盟的作用,B項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一戰中(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走上社會主義制度探索道路,而巴黎和會是1919年召開,排除D項。故選C項。17.關于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因素,以往的研究大多提及彼得格勒糧食短缺、面包供應不上而導致群眾騷動,并將糧食短缺的原因歸于戰爭。近年,有學者提出“天氣因素”是構成這一歷史事件的鏈條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據此可知,關于俄國二月革命原因的解釋()A.隨著研究視角的拓展而趨于完善B.新的觀點相對舊的理論更為可信C.只能有一種合乎歷史事實的解釋D.要力求規避歷史學家的主觀認識【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園區廣告租賃合同范本
- 避孕藥具知識選擇
- 大黃產地購銷合同范本
- 會計服務協議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借款展期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寵物狗領養協議
- 培訓行業暑期總結
- 消毒供應中心行業標準執行案例
- 某地產架空層專題分析報告
- 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隨州一中2025屆高考物理三模試卷含解析
- 化妝品營銷策略與實踐考核試卷
- 學校行政管理中的溝通藝術與效率
- 二零二五版風力發電工程監理服務合同示范文本3篇
- 老舊廠區改造項目申請報告
- AI技術助力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實踐案例分析
- 企業火災應急處置
- 旅游專業考試題
- 《城市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探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2800字
- 2024年基層法律工作者工作總結(3篇)
- 哈登課件教學課件
- 食品安全審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