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人口是指在一定期期、一定區域、一定社會制度下,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有生命個體的社會群
體,人口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人口數量變化涉及人口的自然增長和人口機械增長。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萬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勞動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人口變化的因素
農業革命之重要從事米集和人口數量化少,增長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
前狩獵緩慢劫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運用簡樸的工具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
工業革命期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從事農業活動度加快
間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
工業革命以工業生產活動迅人口數量繼續增長,增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
后速擴大和發展長速度更加迅猛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減
少
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成10%或者65歲以二老年人口達成7%o
2、人口自然增長最主線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正負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指某地在一個時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數指某地在一定期期內(通常一年)死亡人數
概念與該時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與該時期平均總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
生水平的強度
環境污染、生產力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水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生產力發展水平、
影響因平、生育政策、生育觀念、婚姻制度、宗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水平、
素教因素、政治因素、傳統習俗、社會風氣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等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漕長差異
發達國家的人口現狀發展中國家在二戰后人口增長的特點
世紀年代中期,步入現
時間段2070世紀年代以前世紀年代以后
代型20702070
人口自然增長較低
率
人口增長速度緩慢快趨于緩慢
人口數量較穩定甚至下降,如俄羅斯、
德國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社會保障政治上的獨立,民族
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很多國家采用了控制
因素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觀念的
事業的進步,使人口死人口的措施
轉變
亡率下降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5、人口發展不同于人口再生產,還涉及了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三
方面的內容。
二、人口增長模式(又稱人口冉生產類型或人口轉變模式)及其轉變
6、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模――
工1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
出生率IH1帚]生產力水平、社會低
死亡率高生產力水平、國家政低福利、文化觀念、低
策、自然環境國家政策、自然環
自然增長率高
低境低(<1%)
目前發達國家或地區已經基本完畢了現代型,發展中國家大多處在傳統型。歐洲除冰島外,均為現
代型,德國、匈牙利已連續數年負增長;北美全為現代型;亞洲除韓國、新加坡、日本、中國
近屬于現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烏拉圭近屬于現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亞、
新西蘭屬于現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承擔系數=[(14歲及以下人數+65歲及以上人數)/(15-64歲人口數)]X100%。當人
口承擔系數W50%時稱為〃人口機會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期期內出生人數與孕齡婦女(15-49歲婦女)數之比,它是決定出生率的基
礎。出生率則是指一定期期內出生人數與人口總數之比。
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
人口自然增減即人口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遷移是指人口的遷出和遷入,由
此引起人口數量的變化又稱人口機械增長。
一、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二)、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線。
人口遷移理論將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和“拉力”兩方面。〃推力〃是悲觀因素,它
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拉力”是積極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
2、不同時期、地區的國際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大洲大洲
“二戰前二戰"后〃二戰“前一戰后
歐洲凈遷出區凈遷入X亞洲、非洲凈遷出區凈遷出區
拉丁美洲凈遷入區凈遷出區北美洲、人洋凈遷入區凈遷入區
洲
時期特點遷出地區遷入地區因素意義
大
美
洲k歐洲殖民
新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
洋
洲
19世紀以集團型、大批量舊大陸得主義擴彳專箍了工業文明,也改變
大
以前移民為主(亞非歐)陸張、新大
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陸的開發
歐
匕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西
第二次拉丁美洲、、遷入地區
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美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
、
世界大戰亞洲、非洲亞經濟發展
移民減少,短期流J匕均
以后等、快
動人口增長
3、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也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星響因素遷移特點流向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
古代大批遷入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
邊"
中國成立到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有計劃、有組東部——西北和東北
20世紀80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
當織沿海一一內陸
年代中期籍管理制度
代
20世紀80國家改革開放政策西部一一東部沿海城市和
遷移流量大,流
年代中期以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改革開放向改變工礦區
來政策)農村——城市
4、人口遷移效應
枳
提供便宜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對遷入地極
區悲
觀導致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積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長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
極
對遷出地會文化交流
區悲
人才外流
觀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
其它效應
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在某種特定期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也許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政治因素涉
及政策和戰爭。
.重要因素舉例政治烏干達亞裔居民遷往英國
自然環境要美國老年人遷往〃陽光地巴勒斯坦戰爭難民
政治戰爭
生素帶〃
因素
態環境資源差逐水草而居歷史上的移民戍邊
國家移民
環異
境生態移民(貴州麻山地以色列猶太人回遷
會
環境惡化社民族、種族
因區)
化
文
素印巴分治,穆斯林前往巴基
素
20世紀30年代美國俄因宗教
自然災害克拉何馬州居民外遷斯坦
家庭、婚姻八千湘女進新疆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
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
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遷移的因素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明南北戰爭----政治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一一經濟由鄉村流入城市
交
20世紀2023代到6農業危機、自然災害一一經濟、生態環境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
0年代部
年代末到年代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
6070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一一經濟、生態環
初部
境、個人動機需求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
年代以后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
70態環境)回流
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環境承載量
1、環境承載量,指環境能連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運用本地資源及其
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
所能連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全球為110億,我國為16億。
3、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一一決定開發數量、資源一一環境人口容量最重要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一一
決定消耗數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
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制約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發限度、消費水平。
5、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擬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適度人口)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
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個抱負的、難以擬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我國為8—9億。
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
發展戰略。
比較項
環境承載量合理人口容量
目
參考角自然資源的承載力自然資源的承載力、經濟、社會發展、消
度費水平
限定因
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經濟、社會
素
體現意
生存發展
義
人口多大
寡小
估算標從自然資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費水平根據現有消費水平,參照可預見的生產及
準壓縮到最低生產力水平,資源儲量和消費變動等
3、人口過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亞、巴基
斯坦、墨西哥。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是東亞、南亞、美國
東北部、西歐等。一個地區人口總數的最大值出現的時間應當是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零變負的
時候,因此人口增長速度減少并不等于人口總數減少。
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影響限度減弱),社會經
濟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響。
公害病指由于環境污染導致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影響的表現;地方
病則是原生環境因素的表現。
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城市形態
城市形團塊狀組團狀條帶狀或放射狀
態
影響因市中心吸引作用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
劃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限制
素平原地區
隔河谷地區
地區形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城市由兒片組成,每篇就近組城市地區沿重要交通干
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
態成一片線或地形區延伸
相連
便于集中設立比較完善的
重要優基礎設施,各種設施運用便于城市擴大規模,有助于保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
點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護城市環境近自然
理,節省投資
重要缺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城市交通重要集中于一
陷易導致城市污染市政建設投資大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成都、合肥、華盛頓重慶、上海浦東新區洛陽、西寧、宜昌、蘭
離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運用類型是指對城市土地資源不同的開發運用方式,如綠化用地、交通用地。城市
地區結構是指在經濟、社會、歷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區在空間上的分布于組
合。城市地區功能分區是指城市中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
度聚集所形成的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行政區、文化區。
1、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住宅區是城市中最廣泛的一種土地運用方式(40—60%)。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
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性: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水平方向
與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1、三種基本城市地區功能分區
功能分
形態特性位置
區
占地面積小、呈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
商業區差別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內部
點狀或蔡我口
有明顯分區
集聚成片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并趨向域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工業區沿重要交通干線
高
占地面積大,是建筑質量上,高級于低檔住宅分城市外緣與高地、文化區
城市重要功能分級聯系、環境優美
住宅區化;位置上,高級于低檔住宅分
區,工業化后出低
區背向發展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現分化檔
衛生防護帶不同于綠化帶,還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車庫和倉庫等。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城市地區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特點成因舉例
都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通過不成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京
同心圓模式斷侵入和遷移,成同心圓狀自核東
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心向外擴展
沈陽煙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臺
城市并非依托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
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因
淄博
多核心模式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
重慶
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并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
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區素影響
未來”田園城
以人為中心,兼有城市和鄉村的優點以人為本、人與城市協調發展
市”
帶型一一蘭州;放射型一一武漢;星座型一一上海;散點型一一大慶0
2、影響因素:
重要因素:經濟因素(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一一取決于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
平(直接因素)高低
歷史文化(北京市);社會因素:種族宗教(黑人區、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陸家嘴
金融貿易區、外高橋保稅區等)。
3、功能區合理布局應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業用地的位置(環境角度);3.在
工業區和生活區之間設立防護帶。
四、城市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與城市區位
自然因素重要影響影響結果舉例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經濟發達,人口集中,滬寧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
平原充足,交通便利,減少成大多數城市分布在平
地群,中歐、西歐平原城市群
本低原地區
形
高原熱帶地區的局原上氣候較熱帶地區城市多分布巴西高原
為涼爽在高原上
山區地表崎嶇沿河谷或開闊低地分汾河、渭河谷地
布
農業發達,人口集中,中低緯度的沿海地區城市眾
氣氣候適宜適宜的降水,適中的氣溫
城市多,規模大多
候
干旱、寒冷、過于濕熱,干旱地區、熱帶雨林地區、
氣候惡劣城市少,規模小
不利于居住,經濟落后寒冷地區城市很少
河運起止
贛州
點
河流交匯人流、物流量大,貨品集宜賓(岷)、重慶(嘉陵)、涪
河易形成城市、交通樞
處散、中轉地,變更交通運陵(烏)、武漢(漢)
流紐,一般規模較大
河口送方式廣州、上海
運河兩端塞得港&蘇伊士巴拿馬&科
隆
半島波士頓
防
河曲處運用天然水域進行防衛古代城市常分布于此白爾尼(阿勒)
P.河心島[黎(塞納)
大多數城市分布的地區,既有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溫。世界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重要分布
在氣溫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這個地帶內,沿海地區氣候條件i般比內陸地區優越,人口又向
沿海地區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數集中在臨海的邊沿地帶。氣候惡劣的荒漠干旱地區、高緯度寒
冷地區、濕熱的熱帶雨林地區,則少有城市分布。我國西部的青藏高寒區和西北干旱區,城市
密度和規模小于具有濕潤季風氣候的東南部沿海地區。
2、社會經濟因素與城市區位
社會經濟因社會經濟因
舉例舉例
素素
驛道邯鄲羅馬、六大古都、合肥、巴西利亞、堪
交政政治中
公路、鐵石家莊、株洲、鄭州、蚌培拉、伊斯蘭堡、華盛頓
通治心
路獐、寶雞
水運揚州、濟寧政策特區城市
拉薩、麥加、耶路撒冷、梵錦州、酒泉、威海、山海關、虎門、橫
宗教軍事
蒂岡、瓦拉納西須賀、佐世保、樸茨茅斯
張家界、黃山市(屯溪)、筑波、班加羅爾、中關村、硅谷、劍橋
旅游科技
牯嶺
煤礦伯明翰、曼徹斯特、匹茲堡、大同、鶴崗、撫順、開灤、陽泉、淮,匕、六盤水
鐵礦鞍山、包頭、攀枝花、馬鞍山、貝洛奧里藏特
油田大慶、玉門、東營、克拉瑪1衣、阿伯丁、休斯敦
源其他金屬約翰內斯堡(金)、白云鄂博a陸土)、金昌(銀)、白銀(銅)、自貢(井鹽)
住宅城
波茨坦(柏林旁)療養城北戴河
市
工』上城景德鎮、宜興(陶瓷)、長春、十堰、豐T]、底特律(汽車)、渥太華(造紙)、曼徹斯特、孟
買(棉紡)、伊春(森林)
邊境城滿洲里、綏芬河、二連浩特、喀什、河口、丹東、圖們、腕町、憑祥
市
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城市等級劃分標準: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一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一50—100萬人口中檔城市一20-50萬人口小城
市一20萬人口以下
2、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影響表現
素
資源條位于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可以獲得支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
件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位于交通樞紐上的城市,可以通過便利的
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件
范圍擴大
人口條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品和服務,位于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
??;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報務范
件服務人口要達成一定規模國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互相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
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互相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
多,互相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就整個區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務范圍是由一級套一級的網絡互相嵌套而成。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3)高一級中心地服
務范圍相稱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鄉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鄉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連續上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②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③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一一重要動力
(1)推力:吸引人群離開農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
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限度高;文化設施齊全;
城市交通便捷)
4、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達,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
平。
5、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
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特性出現問題發展新趨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段勢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
初期階段問題很少,處在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較慢
發展中國家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出現了勞動力過剩,出現郊區
加速階段交通擁擠、住房緊城市化現
聚集,城市化推動不久
張、環境惡化象
后期(成熟)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出現逆城
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發達國家
階段象市化現象
至停滯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起步時間目前速城市化水城市人口比所處階段因素
型度平重
早資本主義發展較早,
發達國趨緩高高(70%以后期成熟階農業現代化發展,大
家(英國最早1(停滯)段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
世紀中葉)±)
8移動
發展中晚速度加低(不到初期和中期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
(世紀中低
國家20快)加速階段濟迅速發展
葉)40%
發達國家城市化特點:起步早(英國1851年第一個城市人口4省過農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達
成70%以上);出現逆城市化現埸葭一方面出現在英國)。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特點: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較低;城市發展不合理。
發展中國家出現兩類城市化特性:過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遠超本國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發展階
段:又稱〃虛假城市化’,多余現在拉美和非洲;滯后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進程和相應經濟發展
階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業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多余現于亞洲一些國家:印度、印
尼,
3、我國城市化四個階段:1949T957上升階段;1958-1965下降階段"上山下鄉〃帶來的”逆城
市化”;1966-1976停滯階段〃文化大革命〃;1977年后回升發展階段。
4、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區城市化是指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它出現在城市化中期的加
速階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和生活質量下降,部分
城市居民向周邊環境好、基礎設施完善的小城鄉遷移的現象,結果導致中心區的衰落。它是城
市化發展到后期階段出現的一種現象
現象出現階段人口流向結果
郊區城市化中期加速階段城市向郊區城市規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逆城市化后期成熟階段(不是城市哀向鄉鎮中心區衰落,城市化水平不變
敗)
再城市化后期復興階段郊區向城市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1)環境質量下降;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3)增長就業困難,失業
人數增多。
2、坂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促進人口轉化一增長就業機會,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
業逐漸轉移;2)利于改善產業結構-帶動農村發展,有助于改善地區產業結構;3)推動工業發展
-提高工業生產效率;4)推動科技進步-大城市是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進科技進步
和信息化提高;5)改變文化、思想、觀念一城市文化向鄉村擴散滲透,全方位影響農村,利于
城市與鄉村間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重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
力推動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保護和治理城市環
境;3)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解決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減少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筑和綠色交
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也許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
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為了使城市發展與社會、環境相協調,提出了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
〃的目的。
四、城市群與大城市帶: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向外延伸,幾個位置接近的城市互相連接起來,形
成規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義的城市群成為大城市帶。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區:60°N以
南的歐洲地區;東亞的日本、朝鮮及我國東部沿海和平原地區;美國的東北部地區,
五、城市環境污染:
污雜類型污染源危害整治措施
大氣污工業公司、家庭爐危害人體健康、污染土壤、破壞合理布局大氣污染較重的
公司;實行集體供暖;建綠
環染灶、汽車尾氣水質和生物,腐蝕建筑物
化隔離帶
境
水體污工業廢水、生活污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水生生物生建立污水解決廠,實行污水
質
染水長達標排放
量
下噪聲污交通運送和工業生>50分貝破壞生活環境,影響及時清除,實行分類回收、
降染產人體健康運用
固體廢
工業和居民生活垃噪聲大的工廠遠離城區布
棄物污影響人體健康
圾局建綠化隔離帶
染
交通擁擠,城市人口急劇膨交通擁堵導致時間和能源的嚴重控制城市人口增長;合理布
居住條件差脹,汽車數量不斷浪費;住房緊張,質量低劣影響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設
增長環境質量
增長就業難城市人口急劇增導致貧困、內城哀落、社會治安加快經濟發展,增長就業崗
度,長,鄉村人口無序等問題位
擴大失業隊遷入
伍
社會問題突人口過度集中低價昂貴、就業困難、犯罪率高綜合整治
出
第三章農業地區的形成與發展
農業:人類運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
廣義農業是對農、林、牧、副、漁五業的總稱,狹義農業僅指其中的種植業或農作物生產。
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農業的生產特點:地區性、周期性、季節性
2、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區位含絕對M立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
義相對嘔位農、與地理環境(涉及自然環境利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聯系
自然環境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決定因素)
區位因
素社會環境因市場、科技、交通運送、政策、勞動力、機械、生產方式等(影響力不
素斷增強)
區位選方法綜合考慮各區位因素,因地因時制宜,采用合理的生產經營方式
擇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運斷
差異臼然因素比較穩定,*[: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區位變地理仄境具有整體竹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
化因素影響化,特別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影響根大,進而對
農業區位選擇影響也,很大
3、下列農業類型單位產值的排序:花卉〉乳?!堤留~》果園〉蔬菜〉糧棉。
4、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地」X泰;耳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亞南部
區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氣候溫曖,地形開闊平坦,土壤肥
位自然條件沃,河網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種植沃,灌溉便利,適于小麥種植和放
條牧
件社會經濟條人多地少,勞動力充足,糧食需求量大,地廣人稀,交通便利,機械化和科
件機械化和現代科技水平低技水平較高
生農MC景觀水田廣布牧場和麥地廣闊
產
農、儂構中植業為主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
狀
況經營方式小農經濟大規模家庭農產
產品用途商品農業
地區類型水稻種植業混合農業
5、影響農業區位選擇重要因素
農業區位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舉例
素響
光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種類分布、復新疆的棉花和水果
根據本地氣候條件,
氣種制度和產量的關系最為密切,不
自選擇適當的農作物品珠三角三季稻、松嫩平
候熱量同生物的生產條件需求的水份條
然種、耕作制度原甜菜、青藏高原青棵
件不同
因
素干旱半干旱地區水源河西走廊糧棉、南疆棉
年降水量<250mm中灌溉水源豐富
成為發展的重要區位花、尼羅河流域、中亞
水源的地區
何素地區
地形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坡度大于25°的山平原的耕作業
合發展種植業;山地適宜發展林牧地不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療機構裝修工人合同
- 脊柱手術室護理
- 策劃書行業分析
- 咖啡廳內部裝修設計協議
- 2024瑪納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4河北雄安新區興達技工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簡化版代理銷售合同
- 化工制圖與識圖試題庫含答案
- 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范本
- 植物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中考語文模擬試卷含答案
- 原發性高血壓護理措施
- 人工智能基礎(Python實現)-課件 第8章 生成式大模型應用
- 2024年安徽寧馬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招聘1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紀檢監察審查調查業務培訓
- 《變頻器原理及應用》課件
- 2024年中考模擬試卷英語(蘇州卷)
- JT-T-1045-2016道路運輸企業車輛技術管理規范
- 晶狀體相關的繼發性青光眼進展課件
- DB33T 1192-2020 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檢查用表統一標準
- 電鍍與化學鍍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